【导语】“英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盲人教师刘芳令人感动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盲人教师刘芳令人感动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盲人教师刘芳令人感动的故事
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教师刘芳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同时她又是一名特殊的心理辅导师。因为患上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导致她双目失明,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台。但她仍然坚持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工作,开办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们从心里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成长。
孤儿袁凤梅就是刘芳老师帮助过的对象之一。袁凤梅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刘芳自己掏钱资助她上学。因为自己的不幸身世,袁凤梅一度敏感自闭,刘芳对她耐心开导,细心呵护,让袁凤梅一扫心中的阴霾,积极向上,以584分的高分考入实验白云三中“宏志班”,后来又以625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我这一生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是我的眼睛,但从黑暗又重新走向光明的则是我的心灵。”这是刘芳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提到刘芳,白云三中校长何代乾动情地说:“一个眼睛看不见的老师,自己不但不消沉,还用她的人格魅力以及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感染和鼓舞了身边的同仁与学生。不但不给学校社会添负担,反而成了学校的`一笔财富。”
何代乾校长刚到白云三中的时候,眼睛不好的刘芳老师还带了两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考虑到刘老师的身体状况,何代乾给她安排一个轻松的工作,并特许她上下班不用签到。可刘芳仍坚持按时上下班。“患病十余年,刘芳从未因为私事向学校请过一天假。”何代乾说。
工作轻松了,刘芳却没有闲着。长期的农村教学经历,她发现不少农村学生敏感、自卑、性格孤僻,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刘芳萌发了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给学生做些心理辅导的念头。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学校的支持。
刘芳把心理咨询室取名叫“芳芳聊天室”,她向学生敞开心扉。对前来咨询倾诉的孩子,刘芳都认真倾听,耐心感受学生内心的变化,通过自己眼睛“看得见”到失明的感受,用现身说法循循善诱开导学生。
刘芳把自己比做一只垃圾桶。“如果学生们因为有了我的倾听而感到内心轻松,那我宁愿做这样的‘垃圾桶’,让所有的学生把不快都倒进来,健康快乐地成长。”刘芳说。
一位读到初三的学生,瘦弱得像个10岁的孩子,贫穷和疾病使得他曾几度辍学。在与这位孩子的交流中,刘芳发现他性格怪僻,没有哪个班级愿意要他。刘芳耐心开导,终于让他增强了学习的信心,顺利读完了初中。
在农村,很多孩子没有喝过牛奶,刘芳就把工会发给自己的教师福利——每天一包牛奶省下来,送给学生喝。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都喝到了一包刘老师的牛奶。
刘芳知道,一包牛奶,虽不能改善孩子们的营养状况,却可以温暖心灵。有一个学生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尝过月饼是什么味道。他向刘芳诉说了心声,后来,刘芳买来一个大大的月饼送给这个孩子。
篇2:贵州盲人教师刘芳事迹材料
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
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过视力残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视力残疾患者近1300万,其中盲人约550万,低视力者约750万。
我国每年新增约45万盲人、低视力者135万。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我国视力残疾人数将为目前的4倍,即将达到5000余万。
贵阳市盲人女教师刘芳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她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多方关注。
,刘芳获得贵阳市“五・一”先进劳动者称号,贵阳市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9月,获得“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十佳教师奖。获得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称号,获得白云区爱岗敬业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贵阳市年度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称号,被提名“中国好人榜”,并在同年获贵阳市第二届敬业爱岗道德模范称号……
昨日,“新华全媒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盲人女教师刘芳――“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本报今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整整十年,她从光明走向黑暗。
都说后天失明的人最痛苦,可她不仅没有被黑暗吞没,反而用一颗热诚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
在她平凡的人生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平凡的故事?
她叫刘芳,贵州农村中学一名女教师,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A 在黑暗中抓住光明
,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医生说刘芳的眼病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那年她26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刚工作四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8个月大的儿子在襁褓中咿呀学语……
刘芳的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
,她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是《笑傲江湖》。
,她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
20,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但是,初见刘芳的人,很多都不相信这是个盲人。
在家,她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
2008年初冰雪灾害时,小区停水停电,她拎着大桶,摸索着下6楼去提水。巨大的冰坨子在头顶摇摇欲坠,天寒地冻,一步一滑,最后她累得晕倒在地……
不知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碰碎杯子,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灰心,她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有人建议她病退或休息,她婉拒了:“那样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
写板书,她有时会写歪,有时重叠在一起。一次,没留意走到了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在垃圾桶上。学生奔过去扶她,说:“最后两个字都写到墙上去了。”
眼睛沉入了黑暗,唯有心能抓住光明。
她尚未全盲时,有一次学生们发现,刘老师把课本拿倒了,照样侃侃而谈,这才知道,她根本没有看书,而是在背诵课文。
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一一记牢,把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了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精彩。
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眼睛不好,上课就一定要生动,才能把几十双眼睛吸引到我这儿来。”
她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阅效果更好。
在她的视力不断衰退时,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求校长,哭着说:“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啊!”毕业了,他们把自己的弟弟、妹妹牵到刘芳手上,点名要进她的班。
B 打开一扇心之门
由于受到视力的严重影响,从2008年起,刘芳接受学校安排,转型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引路”。让一个盲人去宽慰明眼人,这的确很少见。
20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声音都颤了:“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
找到那个女生,刘芳一伸手,摸到了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平常很文静的小姑娘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
“不容易。”
“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又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
姑娘的眼泪大滴大滴落下。
刘芳又去姑娘家家访。她看不见路,只能让章玉嘉牵着自己。天黑了,她们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又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狭窄的乡间小道,数着电线杆,才找到那个偏远的村子。
刘芳告诉家长,孩子不缺什么,就是缺一点爱。她把母亲的手拉到了女儿手腕的伤疤上:“你不爱女儿吗?”
“爱。”质朴的农家妇女一辈子都没有这样袒露过感情,而当“爱”字出口,尘封已久的心门终于打开了,母女俩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那时,贵州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基本是空白。白云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青春期与社会转型期交织,千余名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四个字――用爱倾听。
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我的心总是上下浮沉,不知如何是好。”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还有,“现在的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去……”
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家庭的白云三中,贫困生很多。对穷孩子,刘芳总会多尽一分心力。
不久前的教师节,已大学毕业并也成了一名老师的袁凤梅发来短信:“刘妈,感谢命运中出现了您。”
读初三时,袁凤梅的父亲病逝,刘芳把她当女儿来照顾。袁凤梅回忆:“我最难的时候,刘妈始终陪在身边。她很少触碰我的伤心事,像阳光一样包容着我。”
中考前,刘芳抱着袁凤梅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要相信女儿。”袁凤梅说,“你眼睛看不到了,还把我们教得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
那一点一滴的爱,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长久的温暖。
C 爱与力量
刘芳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他才七八岁,现在都读大学了。十多年来,关于儿子的每一缕记忆,都伴着甜美与刺痛。
才3岁,阿牛就会说:“妈妈不抱,宝宝自己走。”那时在白云区,常有人看到这个场景:一个小不点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左右张望着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快跑快跑!”
刘芳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在母亲搬来同住之前的那些年,刘芳都是独自带孩子。因磨砺而早熟的孩子,对妈妈有着更深的爱。
“我妈妈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做了很不平凡的事。”在小学作文中,阿牛写道,“她的眼睛看世界是黑暗的,可她的心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
自打刘芳坚持站在讲台上,就非议不断:“一个盲人,还教什么书啊?”但她有一种倔强的自尊――压力越大,越要站得直!而来自身边的爱和支持,则是她的力量源泉。
很多同事都当过刘芳的“秘书”,帮她打印资料、整理教案,领着她去吃饭、逛街、聊天。学生们都争着去搀扶她,把她牵到讲台上,还把粉笔、黑板擦放在固定位置,这样她一伸手就能拿到。
她的善良、乐观与坚强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有个同事的女儿要做手术,血浆不够,她第一个报名献血。全校师生都知道她的存折密码,谁有急需都可以借用。
“刘芳给我们很多力量。”同事毛艳红说,“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
刘芳爱读书。甚至失明之后,她也常去逛书店。打开一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当墨香弥漫胸腔,那字字句句就仿佛飞了出来,如萤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她小学五年级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就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其中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事――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本书色彩明丽、幽默风趣,很多细微观察比其他作家更敏锐。
在小说的前言中,她写下:“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篇3:盲人教师刘芳先进事迹材料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
写板书,她有时会写歪,有时重叠在一起。一次,没留意走到了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在垃圾桶上。学生奔过去扶她,说:“最后两个字都写到墙上去了。”
眼睛沉入了黑暗,唯有心能抓住光明。
她尚未全盲时,有一次学生们发现,刘老师把课本拿倒了,照样侃侃而谈,这才知道,她根本没有看书,而是在背诵课文。
为了教好书,刘芳把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全部背了下来,其他重点、难点也一一记牢,把几大本厚厚的讲义全都装在了心里。视力越来越差,课却讲得越来越精彩。
说、学、逗、唱,她几乎变成了相声演员,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眼睛不好,上课就一定要生动,才能把几十双眼睛吸引到我这儿来。”
她用耳朵批改作文。学生朗读,她和全班同学一起即时点评。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阅效果更好。
在她的视力不断衰退时,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求校长,哭着说:“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啊!”毕业了,他们把自己的弟弟、妹妹牵到刘芳手上,点名要进她的班。
B.打开一扇心之门
由于受到视力的严重影响,从2008年起,刘芳接受学校安排,转型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引路”。让一个盲人去宽慰明眼人,这的确很少见。
2009年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声音都颤了:“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
找到那个女生,刘芳一伸手,摸到了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平常很文静的小姑娘来自一个重组家庭,她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刘芳用一块布蒙上她的眼睛,说:“你就这样跟着我一天,试试我是怎样生活的。”
一天之后,刘芳问:“容易吗?”
“不容易。”
“我天天都是这样生活的。我都能好好活着,你有眼睛,又漂亮又可爱,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呢?”
姑娘的眼泪大滴大滴落下。
刘芳又去姑娘家家访。她看不见路,只能让章玉嘉牵着自己。天黑了,她们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又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狭窄的乡间小道,数着电线杆,才找到那个偏远的村子。
刘芳告诉家长,孩子不缺什么,就是缺一点爱。她把母亲的手拉到了女儿手腕的伤疤上:“你不爱女儿吗?”
“爱。”质朴的农家妇女一辈子都没有这样袒露过感情,而当“爱”字出口,尘封已久的心门终于打开了,母女俩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那时,贵州农村学校的心理辅导基本是空白。白云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青春期与社会转型期交织,千余名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刘芳把自己的工作概括成四个字――用爱倾听。
在她建立的“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塞进了各种各样的纸条,把不愿告诉别人的“秘密”向刘芳倾诉――“我无法克制住对她的好感。我的心总是上下浮沉,不知如何是好。”或者,“今天,最疼爱我的奶奶去世了,我想坚强一点,可是怎么也止不住泪水。”还有,“现在的父母对我恩重如山,但我渐渐长大,突然很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去……”
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和进城务工家庭的白云三中,贫困生很多。对穷孩子,刘芳总会多尽一分心力。
不久前的教师节,已大学毕业并也成了一名老师的袁凤梅发来短信:“刘妈,感谢命运中出现了您。”
读初三时,袁凤梅的父亲病逝,刘芳把她当女儿来照顾。袁凤梅回忆:“我最难的时候,刘妈始终陪在身边。她很少触碰我的伤心事,像阳光一样包容着我。”
中考前,刘芳抱着袁凤梅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要相信女儿。”袁凤梅说,“你眼睛看不到了,还把我们教得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
那一点一滴的爱,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长久的温暖。
C.爱与力量
刘芳最后一次看清儿子阿牛的脸,他才七八岁,现在都读大学了。十多年来,关于儿子的每一缕记忆,都伴着甜美与刺痛。
才3岁,阿牛就会说:“妈妈不抱,宝宝自己走。”那时在白云区,常有人看到这个场景:一个小不点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左右张望着过斑马线。有车,他就说:“妈妈不要动。”可以过了,就喊:“妈妈快跑快跑快跑!”
刘芳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在母亲搬来同住之前的那些年,刘芳都是独自带孩子。因磨砺而早熟的孩子,对妈妈有着更深的爱。
“我妈妈是个很平凡的人,但是做了很不平凡的事。”在小学作文中,阿牛写道,“她的眼睛看世界是黑暗的,可她的心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
自打刘芳坚持站在讲台上,就非议不断:“一个盲人,还教什么书啊?”但她有一种倔强的自尊――压力越大,越要站得直!而来自身边的爱和支持,则是她的力量源泉。
很多同事都当过刘芳的“秘书”,帮她打印资料、整理教案,领着她去吃饭、逛街、聊天。学生们都争着去搀扶她,把她牵到讲台上,还把粉笔、黑板擦放在固定位置,这样她一伸手就能拿到。
她的善良、乐观与坚强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有个同事的女儿要做手术,血浆不够,她第一个报名献血。全校师生都知道她的存折密码,谁有急需都可以借用。
“刘芳给我们很多力量。”同事毛艳红说,“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
刘芳爱读书。甚至失明之后,她也常去逛书店。打开一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当墨香弥漫胸腔,那字字句句就仿佛飞了出来,如萤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
她小学五年级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就成了她最大的乐趣。令人惊叹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其中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事――一群“70后”年轻教师坚守西部农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本书色彩明丽、幽默风趣,很多细微观察比其他作家更敏锐。
在小说的前言中,她写下:“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篇4:盲人女教师刘芳事迹
刘芳白云三中(麦架中学)一名语文老师。在1997年被医生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面对不治之症她选择了和命运做一次英勇的搏击。在视力逐渐下降期间,她用残存的视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让她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让她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更大的知识储备。她有两个人生感悟,一是她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职业,必须要选择坚持;二是周围许多人的扶持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励,让她选择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回报社会。所以她至今仍在三尺讲台上耕耘着,残缺和健全对她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她以健康的心态、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美丽的微笑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白云区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一个典型。
多年来,她克服了眼病带来的不便,以独特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教学成绩,深受家长、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她十四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用一个“爱”字作为当好班主任的不二法门。她的接手班级大多是学校的“问题班”,“问题学生”较多,不过,她认为这些学生只是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只要给他们爱的疏导和爱的力量,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就是最好的办法。一个曾经的学生在教师节时给她发了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你用心灵去沟通彼此的情感,用爱心去照亮生活的昏暗,用真诚去消散人生的迷茫,用关怀去温暖彼此的心房,用和谐去营造幸福的天堂,世界因你闪耀美丽的光芒!
她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从2010年到2011年她用课余时间采访了十所学校的校长,写下了十二篇报道,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心灵的洗涤,也得到了自己今后工作的新方向,她用倾听的方式完成了另外一份对农村教育的反思和梳理。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了16万字的小说《石榴青青》,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其中大量笔墨触及到师生之间最质朴的感情,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和困惑,她想通过这部小说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孩子,希望更多的师范生能来农村教书。
作为一名农村普通教师,07年以来被多家媒体报道,称为一朵美丽的山菊花;她多次站在道德讲堂上让听众潸然泪下,称她为中国的海伦。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心灵家园,使许多孩子走出青春的迷惘。她就是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盲人女教师刘芳。
2007年8月,刘芳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全校25个班级每个学期她要做50次以上的微型讲座。她通过学校广播站的咨询课很受欢迎,学生们欢迎她的方式是鼓掌、尖叫和拍桌子,课下很多学生还会给她讲悄悄话。刘芳耐心地帮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她也经常对孩子们说:“我现在看不见了都能快乐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你们的这点小困难怕什么呢,来,让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吧!”有一次,她收到一条误发的短信,内容是一个在校的高中女生,因为一段错误的爱情要轻生,收到短信后,她向对方拨通了电话向她讲述人生的价值和可能遇到的波折,一个月以后女孩终于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走出了阴霾。在学校里她也这样配合过班主任把一个多次轻生的女学生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她为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记录袋,里面装满了来咨询的孩子们的小秘密和对她的信任。最近她又听说有个一年级的小李同学因为车祸亲眼看到母亲失去了生命,从此一蹶不振,成绩一落千丈,她主动认这个男孩做了儿子,阳光般的母爱又唤回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习惯好了成绩也上去了,后来这个孩子转入了体校学习拳击,他对刘芳妈妈说他要像拳王周世明那样为国争光,还说,练习拳击很苦很累也很疼,可是为了刘老师对他的爱,一切都能忍受。这让刘芳感到很欣慰。她明白了一个老师不单是教书育人,还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社会担当。这还不够,自从她的电话被公示以后,现在找她解决问题的家长和校外人员也多了起来,这让她的工作量大大的增加了,但是她从来没有拒绝过,她认为这才是她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她还从学校走出去,被多次邀请到别的学校和单位做道德讲堂和职业倦怠分析,她以残缺的身体坚毅的性格感染着每一个健全的人。记得2013年三月她在贵阳护理职业学校做报告时,下面的老师学生都感动得哽咽了。在互动环节里,有个李老师当场就提出要资助一个白云三中的贫困学生,他说要向刘老师学习,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扶更需要帮助的孩子。不久,刘老师就为他找到了一个叫小钟的男学生,他小时候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李老师当月就拿出了一千元为小钟换了一个新的拐杖,这让那个贫困的家庭感激不尽,这就是爱的传递,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 盲人读书名人故事
★ 满庭芳 赠刘守初,满庭芳 赠刘守初马钰,满庭芳 赠刘守初的意思,满庭芳
★ 盲人方阵心得体会
★ 盲人生活体验
盲人教师刘芳令人感动的故事(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