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时间:2025-01-04 03:35:41 作者:linda2009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inda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情境化,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践、体验、探究、感悟,已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思想。在本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也竭力试图将这一理念贯彻始终。在课的开始,我就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生活,回忆、讲述自己的父母为家庭辛劳的事,感受父母对自己倾注的深厚的爱;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把学生带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忆中;体验一下当父母的感觉这一活动,让孩子换个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能理解、体谅父母的苦心;读读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教学中,老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特别是课前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上课时,让孩子打开来读这封来自父母的信这一环节,真实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沟通,因而孩子们在说内心感受以及自己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真情充分流露,说得也非常感人。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要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了解、感受、体验,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践阵地。为此,我设计了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并且将行为落实到“你最想做的一件事”这个虽小但很集中的目标上,并让家长参与评价,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真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学会做人

篇2: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的教学反思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是“在爱的阳光下”单元中的第二课的内容。教学前,我认真研读本课教学目标之后,我感觉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在感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对生活的道德敏感性,学会关心和体谅别人。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能读懂父母的心,我设计“假如我来做父母”“我和爸爸、妈妈谈心”两个教学环节:

教学开始,我就用《Family》这一公益广告课件导入新课,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了解到爸爸妈妈的辛劳,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老师间的距离。在 “假如我来做父母”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以书上的情境为范例,通过课件展示出来。明明帮着做菜,口味没有妈妈做的'好吃,可妈妈却说“非常好吃”,让学生猜一猜,妈妈为什么那么说,以此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回想自己曾经努力做过什么事,父母又是怎么说的,从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接着又通过书上的两位同学的烦恼,引到学生身上,让他们交流自己有哪些烦恼,其实这些烦恼产生的根源就是不理解父母,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懂得父母的心,我采用情景体验,让学生观看我班一位家长给孩子写的一封信件,让孩子理解父母。

教学视频《王祥卧冰》的播放,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会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弘扬传统美德。孝道名言和调查问卷都以课件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了很好效果。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原则,注意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更深体会到家人的关爱的同时,学会体谅家人。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有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学习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学生从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不可忽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不能回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有利于学生更真实地认识自己的父母。教学中如何就地取材,用好这些生成资源,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与课程结合,并且有效整合。让《品德与社会》真正成为一种对于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篇3: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出行的学问》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出行的学问》教学反思

《出行的学问》教学反思

《出行的学问》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第四单元第三课,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特别是城市的学生,外出多搭乘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掌握一些出行的学问是必需的。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

一、尊重生活,教学为学生生活服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依据学生生活逻辑设计的课程, 课程把回归学生的生活作为第一性的,就本课程中涉及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学生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所以,在执教时我自始至终遵循了“尊重生活,教学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原则,努力实现品德课以“生活为本”的教学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实践中总结,提升生活经验

正是基于这种生活为本的基本理念,暑假里,我借到北京学习的机会,从明光村乘坐公共汽车到中国科技馆走了一趟,经过我的亲历亲为,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生活的逻辑。在刚开始设计让学生选择交通路线教学时,我强调选择最优化的线路,一直引导学生在选择时遵循“省时、节约、方便”的原则。但这次出行时,我没有选择较近的387路公共汽车,而是选择了21路汽车,因为当时天气很热,21路车又先到明光桥北站,我选择了坐车凉快,等车热的现实情况,放弃了忍受酷暑在车站继续等387路的选择。由此可见,生活不能过于教条。所以,在执教时我先让学生做出选择之后才公布自己的选择,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路线,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引导及培养。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更贴近生活

原教材中出示的站牌上有“中国科技馆”这个站名,但同时又创设了一个情景疑问:“到科技馆在哪里下车呢?”这样的安排似乎显得有点矛盾,站牌上不是明摆着“中国科技馆”这个站名吗?因此,我便把自己去实践时拍下的21路、387路站牌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在学生有了“不知在哪个站下车”的疑惑后,引导学生利用交通图和站牌进行推测,然后通过问路得到证实。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又让学生学到了在生活中实用的本领。

(三)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实践道德

在教学如何乘车时,我组织学生模拟乘车场景,整间教室就是一辆公共汽车车厢,每个学生都是乘客,并让几个孩子扮演不文明的'乘客(抢占座位、逃票、不注意安全等),老师也参与其中,扮演抱小孩的阿姨。表演过后让孩子们说说发现了哪些不文明的现象以及文明的现象,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悟乘车时应该注意安全,讲文明。

二、由“扶”到“放”,扎实训练。

《出行的学问》属于常识性较强的课,知识点比较多,难点突出。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教师指导――自主实践”的教学方式,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认识站牌是个难点,在生活中因为没看清站牌而乘错车,乘反了车,或下错了车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活动一中,采用由老师引导学生看站牌,落实看站牌的方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学会了看站牌。

在学习了出行的相关学问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了。让他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小组合作,自主实践,选择周末出行的线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及困惑。比如,在学习出行的这个活动中,我曾想把车站搬进教室,让学生亲历其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看站牌。但又考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大动干戈,担心课堂上不好调控,所以就采用了现在的教学方案用课件出示站牌带领学生学习。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就稍显略了点。还有个困惑就是,教材上的交通图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也很想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发现错误,但又担心影响教学思路,但现在想来,我还是应该引导孩子去发现错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篇4: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案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进一步加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爸爸妈妈分忧,学会体谅父母,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

知识:学习从多个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盼;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对子女深深的爱;能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了解父母的喜怒哀乐和愿望等,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限于认知水平等原因,他们还难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也出现城市独生子女们容易出现的教育问题:孩子从小只知道受人爱,不知道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爱,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特别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孩子,由于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较深,大多不理解父母。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相对城市学生而言,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贫困。一些三年级农村学生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他们内向、不善言表的个性。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对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是一个很现实但又不愿面对的话题,他们对父母爱的言行的理解是不够的,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较多。他们还不太懂得怎样去沟通交流,对其进行相关的引导,是必须且急需的。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在生活中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互相尊重、相互理解。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有效的活动挖掘儿童对情感的体验,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体谅父母。可先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开始,思考孟母为什么会这样做。然后借助动画资源,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与父母相处所产生的矛盾,分析原因,并用父母的心里话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体谅父母。通过“我的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家人,达到与父母沟通的目的。最后用表格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为父母分忧。

教学重点

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在生活中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互相尊重、相互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准备“我为家人分忧”的表格。

学生准备:调查父母的心愿。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你能理解他们吗”“不给家人添麻烦”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你能理解他们吗?

1.[播放动画:孟母三迁]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这个故事你感受到什么?

2.[播放动画:你能理解他们吗]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你的体验说说,你能理解他们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家长的爱是多方面的,有多种形式。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对子女深深的爱,要能体会拳拳父母心。】

活动二有话大家说

[播放动画:有话大家说]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对爸爸妈妈的某些行为有这样的困惑和不理解吗?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教师出示课前家长所写的信,抽取其中的一封念给学生听,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并介绍让父母了解自己心情的好方法。

小结: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父母进行交流,理解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关心和不同形式的爱。(板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理解体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盼。】

活动三我的调查

[播放课件:我的发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父母的喜怒哀乐和愿望等,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四我能为家人服务

[播放动画:不给家人添麻烦]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我们怎么做才能使父母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呢?结合家庭生活找一找,有哪些事情容易给父母添麻烦?

小结:尽量少给父母或家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一个微笑,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小事,回家和爸爸妈妈说出你的心里话。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板书:分忧回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和研讨怎样少给父母添麻烦,并付诸行动。】

板书设计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理解体谅分忧回报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

品德与生活 说课稿

一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合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