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

时间:2022-12-05 06:26:33 作者:SUNSET 其他教学资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NSE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

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

1、基本概念:

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3、基本运动类型:运动类型受力特点备注

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同上且所受合外力为恒力1。匀加速直线运动2。匀减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合外力指向轨迹内侧

(类)平抛运动所受合外力为恒力且与物体初速度方向垂直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合外力充当向心力)一般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向心力的受力分析

简谐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回复力的受力分析

4、基本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类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方程(恒力作用下的宏观低速运动问题)、动量、能量(可处理变力作用的问题、不需考虑中间过程、注意运用守恒观点);针对简谐运动的对称法、针对简谐波图像的描点法、平移法5、常见题型: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方向六个量中已知其中四个量求另外两个量。

斜面类问题:(1)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2)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包括物体除受常规力之外多一个某方向的力的分析);(3)整体(斜面和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整体法、个体法)。动力学的两大类问题:(1)已知运动求受力;(2)已知受力求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注意向心力的分析;绳拉物体、杆拉物体、轨道内侧外侧问题;最高点、最低点的特点)。人造地球卫星问题:(几个近似;黄金变换;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动量机械能的综合题:

(1)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的题型;(2)系统应用动量定理的题型;

(3)系统综合运用动量、能量观点的题型:①碰撞问题;

②爆炸(反冲)问题(包括静止原子核衰变问题);

③滑块长木板问题(注意不同的初始条件、滑离和不滑离两种情况、四个方程);④子弹射木块问题;

⑤弹簧类问题(竖直方向弹簧、水平弹簧振子、系统内物体间通过弹簧相互作用等);⑥单摆类问题:

⑦工件皮带问题(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

⑧人车问题;人船问题;人气球问题(某方向动量守恒、平均动量守恒);机械波的图像应用题:

(1)机械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互推;(2)依据给定状态能够画出两点间的基本波形图;

(3)根据某时刻波形图及相关物理量推断下一时刻波形图或根据两时刻波形图求解相关物理量;

(4)机械波的干涉、衍射问题及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篇2: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

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力学知识点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力学知识点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力学部分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返回目录

高中物理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返回目录

如何提升高中物理成绩

一、看教材

首先、要将教材通读一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定理定律的适用条件,注意事项,这些都做到了之后,要把公式、概念背的滚瓜烂熟,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如果记不准,那列方程求解就是错的。做一道题目错一道题目。背的时候眼看、口念、手抄,让各个感官都收到刺激,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大脑,这样记得快、牢。考试时用错公式是最冤枉、最徒劳无益的,就象出差时坐错了火车,怎么开也到不了目的地。

二、公式理解记忆

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会接触很多的高中物理公式,怎么才能够记住这些公式呢!高中的物理公式比较多,而且很多的公式非常的相近,学生要想学好高中物理,想要提高自己的分数,就必须要对这些物理公式理解性的记忆。相同的符号可能代表不同的物理量,就需要这些学生把这些物理公式理解性的记忆之后,才能够灵活地应用于物理题目中。

三、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方法

不知哪位名人说的: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更重要,事实验证,这句话确认是一条真理,高考备考名师李仲旭言:一种巧法,启解题之奥妙;一道好题,成高考之好运;一本好书,圆大学之美梦。

>>>返回目录

篇3:高中物理力学重点知识点库

1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力学知识点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

力学知识点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力学知识点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力学知识点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2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部分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力学的基本规律之: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物理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篇4:高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解析

力学我们有一个基础的法则,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正交分解法。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它所受各种力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力间的相互关系也正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反映。

所以说,许多力学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以及后面电磁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是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与它周围的物体隔离开来,分析周围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是什么性质的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并把它们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并进行分解计算。

具体而言受力分析一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

(2)将其他物体隔离开,判断这个物体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3)画受力图,并进行正交分解。(有时候会用到力的封闭三角形来求解)

(4)在x与y两个坐标轴进行投影计算合力,列方程,联系题意求解。

最基础的三种力分析: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只要研究的对象是实际物体,重力就肯定存在。

弹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弹力,但接触不一定有弹力,只有当接触处存在弹性形变时,弹力才会出现。

摩擦力:弹力存在是摩擦力存在的前提,因此摩擦力的分析应该放在弹力之后。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间若有相对滑动,则它们之间会出现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间若有相对滑动的趋势,则它们间会出现静摩擦力。

篇5: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总结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0.02s=0.1s)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3)用v-t图法:即先根据;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即弹簧长度变化量.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以上三种实验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的,从而得出关于力学的重要结论:力是物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受力方式不同运动状态也就不同。

篇6: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力学部分:

1、基本概念:

力、合力、分力、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种常见类型的力、力的三要素、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加速度、共点力平衡(平衡条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动量、冲量、动量变化、功、功率、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简谐运动的位移、回复力、受迫振动、共振、机械波、振幅、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行星、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完全充当向心力、近地极地同步三颗特殊卫星、变轨问题);

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力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运动的基本规律(两个理想化模型一次全振动四个过程五个量、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简谐运动的图像应用;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3、基本运动类型:

运动类型受力特点备注

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一般变速直线运动的受力分析

匀变速直线运动同上且所受合外力为恒力1.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减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所受合外力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合外力指向轨迹内侧

(类)平抛运动所受合外力为恒力且与物体初速度方向垂直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匀速圆周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沿半径指向圆心

(合外力充当向心力)一般圆周运动的受力特点

向心力的受力分析

简谐运动所受合外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回复力的受力分析

4、基本:

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多边形、正交分解);

三力平衡问题的处理方法(封闭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多力平衡问题―正交分解法);

对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法、依据: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的运动状态、注意静摩擦力的分析方法―假设法);

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析法(解方程或方程组)、图像法(匀变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v-t图像);

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类方法: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方程(恒力作用下的宏观低速运动问题)、动量、能量(可处理变力作用的问题、不需考虑中间过程、注意运用守恒观点);

针对简谐运动的对称法、针对简谐波图像的描点法、平移法

5、常见题型: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两个分力及其合力的大小、方向六个量中已知其中四个量求另外两个量。

斜面类问题:(1)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2)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包括物体除受常规力之外多一个某方向的力的分析);(3)整体(斜面和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整体法、个体法)。

动力学的两大类问题:(1)已知运动求受力;(2)已知受力求运动。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注意向心力的分析;绳拉物体、杆拉物体、轨道内侧外侧问题;最高点、最低点的特点)。

人造地球卫星问题:(几个近似;黄金变换;注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

动量机械能的综合题:

(1)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的题型;

(2)系统应用动量定理的题型;

(3)系统综合运用动量、能量观点的题型:

①碰撞问题;

②爆炸(反冲)问题(包括静止原子核衰变问题);

③滑块长木板问题(注意不同的初始条件、滑离和不滑离两种情况、四个方程);

④子弹射木块问题 高中英语;

⑤弹簧类问题(竖直方向弹簧、水平弹簧振子、系统内物体间通过弹簧相互作用等);

⑥单摆类问题:

⑦工件皮带问题(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

⑧人车问题;人船问题;人气球问题(某方向动量守恒、平均动量守恒);

机械波的图像应用题:

(1)机械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振动方向的互推;

(2)依据给定状态能够画出两点间的基本波形图;

(3)根据某时刻波形图及相关物理量推断下一时刻波形图或根据两时刻波形图求解相关物理量;

(4)机械波的干涉、衍射问题及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电磁学部分:

1、基本概念:

电场、电荷、点电荷、电荷量、电场力(静电力、库仑力)、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功、等势面、静电屏蔽、电容器、电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阻率、电热、电功率、热功率、纯电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电动势、内电压、路端电压、内电阻、磁场、磁感应强度、安培力、洛伦兹力、磁感线、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感应电动势、自感现象、自感电动势、正弦交流电的周期、频率、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感抗、容抗、电磁场、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2、基本规律:

电量平分原理(电荷守恒)

库伦定律(注意条件、比较-两个近距离的带电球体间的电场力)

电场强度的三个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定义式、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

电场力做功的特点及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容的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适用条件)

电阻定律

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总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及其分配关系)

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三个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基本电路的动态分析(串反并同)

电场线(磁感线)的特点

等量同种(异种)电荷连线及中垂线上的场强和电势的分布特点

常见电场(磁场)的电场线(磁感线)形状(点电荷电场、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等量异种电荷电场、点电荷与带电金属板间的电场、匀强电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

电源的三个功率(总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电源输出功率的最大值、)

电动机的三个功率(输入功率、损耗功率、输出功率)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电源的伏安特性曲线(图像及其应用;注意点、线、面、斜率、截距的物理意义)

安培定则、左手定则、楞次定律(三条表述)、右手定则

电磁感应的判定条件

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线垂直切割磁感线

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原理

电阻、感抗、容抗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变压器原理(变压比、变流比、功率关系、多股线圈问题、原线圈串、并联用电器问题)

3、常见仪器:

示波器、示波管、电流计、电流表(磁电式电流表的原理)、电压表、定值电阻、电阻箱、滑动变阻器、电动机、电解槽、多用电表、速度选择器、质普仪、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日光灯、变压器、自耦变压器。

4、实验部分:

(1)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各种静电场的模拟;各点电势高低的判定;

(2)电阻的测量:①分类:定值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电表内阻的测量;②方法:伏安法(电流表的内接、外接;接法的判定;误差分析);欧姆表测电阻(欧姆表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读数);半偏法(并联半偏、串联半偏、误差分析);替代法;*电桥法(桥为电阻、灵敏电流计、电容器的情况分析);

(3)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限流式接法、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的读数);

(4)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定(电流表外接、滑动变阻器分压式接法、注意曲线的变化);

(5)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电流表内接、数据处理:解析法、图像法);

(6)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改装(分流电阻、分压电阻阻值的计算、刻度的修改);

(7)用多用电表测电阻及黑箱问题;

(8)练习使用示波器;

(9)仪器及连接方式的选择:①电流表、电压表:主要看量程(电路中可能提供的最大电流和最大电压);②滑动变阻器:没特殊要求按限流式接法,如有下列情况则用分压式接法:要求测量范围大、多测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总阻值太小、测伏安特性曲线;

(10)传感器的应用(光敏电阻:阻值随光照而减小、热敏电阻: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5、常见题型:

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的功能关系;

一条直线上三个点电荷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示波器问题);

全电路中一部分电路电阻发生变化时的电路分析(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或应用“串反并同”;若两部分电路阻值发生变化,可考虑用极值法);

电路中连接有电容器的问题(注意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电路变化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通电导线在各种磁场中在磁场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注意磁感线的分布及磁场力的变化);

通电导线在匀强磁场中的平衡问题;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的一段圆弧运动:找圆心-画轨迹-确定半径-作辅助线-应用几何求解;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时间);

闭合电路中的金属棒在水平导轨或斜面导轨上切割磁感线时的运动问题;

两根金属棒在导轨上垂直切割磁感线的情况(左右手定则及楞次定律的应用、动量观点的应用);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正交、平行两种情况):

①.重力场、匀强电场的复合场;

②.重力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③.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的复合场;

④.三场合一。

篇7: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时间和时刻:

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②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都是指的时间。

二.位移和路程:

①位移的定义: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变化,是矢量。位移用又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义:路程是物体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在确定的两点间路程不是确定的,它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三.位移与路程的关系:

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两者都和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是两者才相等。

1、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和时间间隔可以在时间轴上表示出来。时间轴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个不同的时刻,时间轴上一段线段表示的是一段时间间隔(画出一个时间轴加以说明)。

(2)在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秒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的方法测量时间。

2、路程和位移

(1)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2)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3)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4)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无往返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

3、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4、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在直线运动中,两点的位置坐标之差值就表示物体的位移。

要想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课后的练习要到位,多做题才能丰富自己的解题经验.

篇8: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电场基本规律2、库仑定律(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k=9.0×109N?m2/C2——静电力常量(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e=1.6×10-19C——密立根测得e的值。

物理知识点二、电场能的性质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φ(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单位:伏(V)——带正负号计算(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和q无关。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φB○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结论: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静止的电荷从电势能高的地方向电势能低的地方运动。

物理知识点3、电势能Ep(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由位置决定的能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场力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定义式:——带正负号计算(3)特点:

○1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2电势能的变化量△Ep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物理知识点4、电势差UAB(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也叫电压。

(2)定义式:UAB=φA-φB(3)特点:

○1电势差是标量,但是却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起点和终点的电势谁高谁低。若UAB>0,则UBA<0。

○2单位:伏○3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是确定的,与零势面的选择无关○4U=Ed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计算公式。——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物理知识点5、静电平衡状态(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态(2)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物理知识点6、电场力做功WAB(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即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2)表达式:WAB=UABq—带正负号计算(适用于任何电场)WAB=Eqd—d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匀强电场(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WAB=-△Ep=EpA-EPB结论: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7、等势面:

(1)定义: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特点:

○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3两等势面不相交○4等势面的密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疏弱密强。

○5画等势面时,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相等。

(3)判断电场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靠近场源(场强大)的两间的电势差大于远离场源(场强小)相等距离两点间的电势差。

篇9: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物理电学公式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

2.库仑定律:F=kQ1Q2/r2 (在真空中)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物理电学公式

6.电场力:F=qE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

9.电势能:EA=qφA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物理电学公式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 /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 /2,a=F/m=qE/m

篇10: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力学与总结

高中物理力学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审题的技巧:高中物理审题是最基础的,高中物理审题时注意画出能直观表达物理过程、显现物理情景的草图,并划分好阶段,选择好始、末状态;分阶段恰当选择好研究对象(包括物体或系统及其运动过程),并认真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好受力示意图,选择好解题方法;恰当选择参考系、势能参考面(点)和矢量的参考方向(正方向),运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时,注意合理选择分解方向建好直角坐标系,以便于描述和简化运算为原则。

特别注意:

审题作为最基础的环节,但其实也是一个信息分解的过程,在读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到题目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考查的是哪部分的知识,在知识库里寻找对应的解题之法。

如果是常见的题型,可以直接运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进行答题,但是要注意题目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情景,从而将总结好的方法应用到当时做的题目当中。

如果是自己之前没见过的题型,则可以从最基本的步骤进行分析,比如审题后思考方法,再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出相应的方程组,再进行解题。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计算千万不要出错。

2、高中物理选择解题方法的技巧:选择解题的方法是高中生在对问题本质特征有了全面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解题策略的思维过程,它是解题成败的关键。选择解题方法,既要充分剖析题意,又要对所运用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要注意它们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选择求解力学问题的方法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1)研究单个物体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时,一般用牛顿运动定律。

(2)研究单个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特别是变力的持续作用而发生运动状态改变的过程时,应优先考虑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涉及时间的问题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的问题则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对恒力作用或者可视为恒力作用的变力作用过程,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

(3)研究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一般应优先考虑能否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特别是作用性质和作用过程的细节十分复杂的问题。凡涉及能量转化的相互作用过程,应优先考虑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系统状态的能量联系。

(4)凡是可用力的观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变力作用的问题,都可以用动量观点或能量观点求解。解题时,重点应是运动状态变化的结果与引起变化的原因(即过程的始、末状态和力的效果的过程积累———冲量或功),至于作用过程的细节则无须过多地深入研究。

(5)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需要弄清楚系统中哪些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哪些形式的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哪些力做功引起的,做了多少功,相应的能量变化了多少等问题。功能之间的关系要记忆熟练,搞清楚谁做功,谁的能量变化。

3、高中物理计算题的技巧:高中物理计算题是高中生用规范的物理数学语言、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表述思维过程的一种常用方式,是解题者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一种客观反映。通过书面表达,能客观评价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作答计算题时,最重要的是要先明确题目论述的场景是不是自己熟悉的,如果是熟悉的,则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此简单题进行解答,而解答的时候也要重点关注自己在此类题型下的易错点是什么,以避免二次出错。

而对于一些以新材料为背景的题目,要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挖掘,通过关键词和词语联系找到题目背后对应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的解题思路总结

1.“圆周运动”突破口——关键是“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2.“平抛运动”突破口——关键是两个矢量三角形(位移三角形、速度三角形)。

3“类平抛运动”突破口——合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并且合力是恒力!

4“绳拉物问题”突破口——关键是速度的分解,分解哪个速度。(“实际速度”就是“合速度”,合速度应该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即应该分解合速度)

5.“万有引力定律”突破口——关键是“两大思路”。

(1)F万=mg 适用于任何情况,注意如果是“卫星”或“类卫星”的物体则g应该是卫星所在处的g.

(2)F万=Fn 只适用于“卫星”或“类卫星”

6.万有引力定律变轨问题突破口——通过离心、向心来理解!(关键字眼:加速,减速,喷火)

7.求各种星体“第一宇宙速度”突破口——关键是“轨道半径为星球半径”!

8.受力分析突破口——

“防止漏力”:寻找施力物体,若无则此力不存在。

“防止多力”:按顺序受力分析。(分清“内力”与“外力”——内力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三个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动态分析突破口——(矢量三角形法)

10.“单个物体”超、失重突破口——从“加速度”和“受力”两个角度来理解。

11.“系统”超、失重突破口——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则整个系统何以认为是超、失重。

12.机械波突破口——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即波向前平移的过程。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上山抬头,下山低头”。

波源之后的质点都做得是受迫振动,“受的是波源的迫” (所有质点起振方向都相同 波速——只取决于介质。频率——只取决于波源。)

13.“动力学”问题突破口——看到“受力”分析“运动情况”,看到“运动”要想到“受力情况”。

14.判断正负功突破口——

(1)看F与S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2)看F与V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3)看是“动力”还是“阻力”:若为动力则做正功,若为阻力则做负功。

15.“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读数突破口—— 把握住两种尺子的意义,即“可动刻度中的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意思是把主尺上的最小刻度10等份、20等份、50等份”,然后先通过主尺读出整数部分,再通过可动刻度读出小数部分。特别注意单位。

16.解决物理图像问题的突破口——

一法:定性法——先看清纵、横坐标及其单位,再看纵坐标随着横坐标如何变化,再看特殊的点、斜率。(此法如能解决则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二法:定量法——列出数学函数表达式,利用数学知识结合物理规律直接解答出。(此法是在定性法不能解决的时候定量得出,最为精确。)如“U=-rI+E”和“y=kx+b”对比。

17.理解(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电势差)概念的突破口—— 重力场与电场对比(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

18.含容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利用公式C=Q/U=εs/4πkd E=u/d=4πkQ/εs

19.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先写出公式I=E/(R+r),然后由干路到支路,由不变量判断变化量。

20.楞次定律突破口——(“阻碍”——“变化”)(相见时难别亦难!)即“新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21.“环形电流”与“小磁针”突破口——互相等效处理。环形电流等效为小磁针,则可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来判断环形电流的运动情况。小磁针等效为环形电流,则可以根据“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来判断小磁针的运动情况。

22.“小磁针指向”判断最佳突破口—— 画出小磁针所在处的磁感线!

23.复合场中物理“最高点”和“最低点”突破口——与合力方向重合的直径的两端点是物理最高(低)点。

24.处理洛伦兹力问题突破口——“定圆心、找半径、画轨迹、构建直角三角形”

25.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突破口—— 一半是画轨迹,必须严格规范作图,从中寻找几何关系。另一半才是列方程。

26.“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突破口——重力、电场力(匀强电场中)都是恒力,若粒子的“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变化”则“洛伦兹力”会变化。从而影响粒子的运动和受力!

27.电磁感应现象突破口——两个典型实际模型:

“棒”:E=BLv ——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 “切割磁干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圈”:E=n△Φ/△t—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处在变化的磁场中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8.“霍尔元件”中的电势高低判断突破口—— 谁运动,谁就受到洛伦兹力!即运动的电荷(无论正负)受到洛伦兹力。

篇11:物理力学知识总结笔记

物理力学知识总结笔记

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主单位是米。

2.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公式表示:V=S/t,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

4.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测量工具是天平。

5.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砝码放在右盘里。

6.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米3,计算公式是ρ=。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而改变,也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但密度是相同的。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7.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8.用量筒量杯测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9.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10.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是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1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

1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且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13.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4.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其中g=9.8牛/千克。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15.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合成。若有二力为F1、F2,则二力同向时的合力为F=F1+F2,反向时的合力为F=F大-F小。

16.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17.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18.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19.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20.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2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压力并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物体水平放置且无其他力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的公式是P=。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通常叫“帕”。1帕=1牛/米2。

23.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

24.公式p=ρgh仅适用于液体。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形状等无关。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另外,该公式对规则、均匀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园柱体等固体也适用。

25.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锅炉水位计都是连通器。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26.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对浸入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之后的,即1654年5月,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7.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一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P=ρ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约10.3米高的水柱,能支持约12.9米高的煤油柱。

28.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山上烧饭要用高压锅。

29.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钢笔吸进墨水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

30.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F浮=F下—F上)。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总是竖直向上的。F浮G物物体下沉;F浮G物物体上浮;物体悬浮、漂浮时都有F浮=G物,但两者有区别(V排不同)。

3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如铁等)制成空心的,以浮于水面。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都利用了浮力。

32.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分清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3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是F1L1=F2L2

34.杠杆分为三种情况: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L2,平衡时F1F2,为省力杠杆;②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L2,平衡时F1F2,为费力杠杆;③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L1=L2,平衡时F1=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为等臂杠杆,具体应用为天平。

35.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36.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7.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38.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是W=FS。功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

篇12:初一英语重点知识总结

1. Let sb. do sth.

2. Could sb. do sth.?

3. would like sth.

4. would like to do sth.

5. What about something to eat?

6. How do you spell …?

7. May I borrow…?

III. 交际用语

1. —Thanks very much!

—You're welcome.

2. Put it/them away.

3. What's wrong?

4. I think so.

I don't think so.

5. I want to take some books to the classroom.

6. Give me a bottle of orange juice, please.

Please give it / them back tomorrow. OK.

9.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10. Don't worry.

11.I’m (not) good at basketball.

12. Do you want a go?

13. That's right./ That‘s all right./ All right.

14. Do you have a dictionary / any dictionaries?

Yes, I do. / No, I don’t.

15. We / They have some CDs.

We / They don’t have any CDs.

16. ---What day is it today / tomorrow?

---It’s Monday.

17. ---May I borrow your colour pens, please?

---Certainly. Here you are.

18. ---Where are you from?

---From Beijing.

19.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in New York?

20. ---Do you like hot dogs?

---Yes, I do. ( A little. / A lot. / Very much.)

---No, I don't. ( I don't like them at all.)

21. ---What does your mother like?

---She likes dumplings and vegetables very much.

22. ---When 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

---I go to school at 7:00 every day.

23. ---What time does he go to bed in the evening?

---He goes to bed at 10:00.

篇13:初一英语重点知识总结

1.人称代词的用法;

2. 祈使句;

3. 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和用法;

4.动词have的用法;

5.一般现在时构成和用法;

6.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构成和用法

【名师讲解】

1. That's right./ That‘s all right./ All right.

That’s right意为“对的”,表示赞同对方的意见、看法或行为,肯定对方的答案或判断。例如:

“I think we must help the old man.”“我想我们应该帮助这位老人。”

“That's right.”或 “You're right.”“说得对”。

That’s all right.意为“不用谢”、“没关系”,用来回答对方的致谢或道歉。例如:

“Many thanks.” “That's all right.”

“Sorry. It's broken.” “That's all right.”

All right.意为“行了”、“可以”,表示同意对方的建议或要求。有时还可以表示“身体很好”

“Please tell me about it.” “请把此事告诉我。”

“All right.”“好吧。”

Is your mother all right?你妈身体好吗

2. make/do

这两个词都可以解释为“做”,但含义却不同,不能混用。make指做东西或制东西,do指做一件具体的事。

Can you make a paper boat for me? 你能为我做个纸船吗?

He’s doing his homework now.他正在做他的作业。

3. say/speak/talk/tell

say:是最口语化的最普通的一个词,意为“说出”、“说道”,着重所说的话。如:

“I want to go there by bus” , he said . 他说,“我要坐汽车到那里去。”

Please say it in English .请用英语说。

speak : “说话”,着重开口发声,不着重所说的内容,一般用作不及物动词 (即后面不能直接接宾语 ) 。如:

Can you speak about him? 你能不能说说他的情况?

I don’t like to speak like this. 我不喜欢这样说话。

speak 作及物动词解时,只能和某种语言等连用,表达在对话中恰当使用词汇的能力。如:

She speaks English well.她英语说得好。

talk : 与 speak 意义相近,也着重说话的动作,而不着重所说的话,因此,一般也只用作不及物动词, 不过,talk 暗示话是对某人说的,有较强的对话意味,着重指连续地和别人谈话。如:

I would like to talk to him about it . 我想跟他谈那件事。

Old women like to talk with children.老年妇女喜欢和孩子们交谈。

tell : “告诉”,除较少情况外,一般后面总接双宾语。如:

He’s telling me a story.他在给我讲故事。

tell a lie 撒谎

tell sb. to do sth. /tell sb. not to do sth.

Miss Zhao often tells us to study hard.

4. do cooking/ do the cooking

do cooking 作“做饭”解,属泛指。do the cooking 特指某一顿饭或某一家人的饭。cooking为动名词,不能用作复数,但前面可用 some, much修饰。从do some cooking可引出许多类似的短语:

do some washing 洗些衣服

do some shopping 买些东西

do some reading 读书

do some writing 写些东西

do some fishing 钓鱼

从以上短语可引申出另一类短语,不能用some, much或定冠词。

go shopping 去买东西

go fishing 去钓鱼

go boating 去划船

go swimming 去游泳

5. like doing sth./ like to do sth.

like doing sth. 与like to do sth. 意思相同,但用法有区别。前者强调一般性的爱好或者表示动作的习惯性和经常性;后来表示一次性和偶然性的动作。例如: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but he doesn‘t like to play football with Li Ming.

他喜欢踢足球,但是他不喜欢和李明踢。

6. other/ others/ the other/ another

other表其余的,别的,

Have you any other questions?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others 别的人,别的东西

In the room some people are American, the others are French.在屋子里一些人是

美国人,其他的是法国人。

the other表另一个(二者之中)one…,the other…

One of my two brothers studies English, the other studies Chinese.

我两个哥哥中的一个学习英文,另一个学中文。

another表三者以上的另一个,另一些

There is room for another few books on the shelf.书架上还可以放点书。

7. in the tree/ on the tree

in the tree 与 on the tree.译成中文均为“在树上”但英语中有区别。in the tree表示某人、某事(不属于树本身生长出的别的东西)落在树上,表示树的枝、叶、花、果等长在树上时,要使用on the tree.如:

There are some apples on the tree. 那棵树上有些苹果。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那棵树上有只鸟。

8. some/ any

(1)some和 any既可修饰可数名词,也可修饰不可数名词。但有以下两点需要

注意。

some常用于肯定句中,any常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glass.

Is there any water in the glass?

There isn't any water in the glass.

(2)在说话者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一般疑问句中,或在表示请求,邀请的疑问句中,我们依然用some。如:

Would you like some tea?

9. tall/ high

(1)说人,动物,树木等有生命的东西,主要用tall,不用high,例如

a tall woman 一个高个子妇女

a tall horse 一个高大的马

(2)说一个不与地面接触的人和物的高时,要用high,而不用tall,比如人站在桌子上时,飞机飞上天时,例如:

He is high up in the tree. 他高高地爬在树上。

The plane is so high in the sky. 飞机在空中这么高。

(3)指建筑物、山时要tall或high都可以,不过high的程度比tall高。

(4)high可作副词,tall不能。

(5)tall的反义词为short, high的反义词为low.

10. can/ could

(1) can表示体力和脑力方面的能力,或根据客观条件能做某种动作的“能力

”。例如:

Can you ride a bike? 你会骑自行车吗?

What can I do for you? 要帮忙吗?

Can you make a cake?你会做蛋糕吗?

(2) can用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时有时表示说话人的“怀疑”“猜测”或不肯定。例如:

Where can he be?他会在什么地方呢?

Can the news be true?这个消息会是真的吗?

It surely can't be six o'clock already?不可能已经六点钟了吧?

You can't be hungry so soon,Tom,you've just had lunch.汤姆,你不可能饿得这么快,你刚吃过午饭。

What can he mean?他会是什么意思?

在日常会话中,can可代替may表示“允许”,may比较正式。例如:

You can come in any time.你随时都可以来。

--- Can I use your pen?我能用你的钢笔吗?

--- Of course,you can.当然可以。

篇14: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巴甫洛夫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

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

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

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

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

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1)无疑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 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 (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注意的分配: 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

种类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 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受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

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

2.知觉

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种类: (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 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

(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

(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

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 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型、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3.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 (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三.记忆 1.记忆概述 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品质: (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

(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

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

(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

2.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 识记 概念 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

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影响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

(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2)保持与遗忘 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遗忘: (1)概念: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 “先快后慢”的特点。

影响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

防止遗忘方法-- 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 回忆或再认

回忆 概念: 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篇15: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一、水

1.水、蒸馏水是纯净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矿泉水、海水、河水、糖水和盐水都属于混合物

2. 污染水质的因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即“三废”)和生活污水的劝斥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

3.电解水实验(水中加少量硫酸或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

①水通电(正极O2 负极H2 ,体积比1:2) 2H2O2H2 ↑ + O2 ↑

②证实物质里是否含水方法: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③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通常放在最后除,如除去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先通过 再通过

④要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通常应先检验,如证实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应先让混合气体通过(填仪器和其中的药品),观察到时,则说明含有 ;再通过 ,当观察到 ,则含有 ,接着通过 ,当观察到 ,则说明含有。

二、空气

4.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5.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物、酸雨——来自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6.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分离。不可以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三、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7.氧气的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8.氧气的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

9.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⑴木炭在氧气中燃烧(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复燃)生成CO2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⑵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 现象: 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⑶磷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要放在水中密封保存,可隔绝空气,防止它自燃。

⑷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刺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⑸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此实验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⑹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点惹缶痊鸣气)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不纯的氢气点燃很可可以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很可可以会发生爆炸!

⑺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内有水珠。 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⑻ 加热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Cu2(OH)2CO3 (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色,管壁有水珠,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四、氧气的制法:

10.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①加热高锰酸钾 2KMnO4K2MnO4 +MnO2+O2 ↑

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KClO32KCl +3O2 ↑

实验室制取氧气注重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连续地较均匀地放出后再收集(因为开始放出的气泡不纯,含有空气)

③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撤去导管,后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其他生成氧气的反应:

③水通电(正O2 负H2 ,体积比1:2)2H2O2H2 ↑ + O2 ↑

④加热氧化汞 2HgO2Hg + O2 ↑

五、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11.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2H2 + O22H2O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不纯的氢气点燃很可可以会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CuOCu+H2O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管壁有水珠产生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重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3)氢气的用途:充气球,冶炼金属,高可以燃料,化工原料

12.生成氢气的反应(实验室制取H2最常用的试剂是:锌粒和稀硫酸,)锌粒和稀硫酸反应 Zn + H2SO4=ZnSO4+H2↑ 铁和稀硫酸反应 Fe+H2SO4=FeSO4 + H2 ↑ 镁和稀硫酸反应 Mg+H2SO4=MgSO4+H2↑

④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3H2SO4=Al2(SO4)3+3H2↑

⑤锌粒和盐酸反应 Zn +2HCl=ZnCl2+ H2 ↑

⑥铁和盐酸反应 Fe+2HCl=FeCl2+H2↑

⑦镁和盐酸反应 Mg + 2HCl=MgCl2+H2↑

⑧铝和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六、铁的性质

13.铁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质软,是导体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反应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既有H2O又有O2时)易生锈,铁锈是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 防锈方法:在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涂漆或油);镀锌等金属或烤蓝铁在氧气里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铁可跟酸(盐酸或硫酸)和排在铁后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现象: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铁跟硫酸反应:Fe+H2SO4=FeSO4 +H2 ↑ 铁跟盐酸反应:Fe+2HCl=FeCl2 +H2 ↑ 现象:有气泡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铁元素有三种氧化物:氧化铁Fe2O3 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3O4

14.生铁和钢:是混合物,都是铁的合金,不同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高,钢含碳量低。合金: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性质的混合物。

七、单质碳的性质

15.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16.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C + O2 CO2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 2C+O2 2CO

②还原性: 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 C + 2CuO2Cu + CO2 ↑ 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注重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因加热时生成的水蒸气至管口冷凝成水滴而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石灰水里移开,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导致热的试管破裂。)

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3C + 2Fe2O34Fe + 3CO2 ↑

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 C + CO22CO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CO+O2 2CO2

八、二氧化碳的性质

17.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加压降温易变为固体“干冰”,怎么收集二氧化碳?。用途:灭火,温室里作肥料,干冰用于致冷和人工降雨,化工原料

18.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跟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水中生成碳酸 CO2 + H2O =H2CO3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又变为紫色

②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定CO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 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或: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跟氢氧化钠反应:CO2 + 2NaOH= Na2CO3 +H2O(无明显现象)

③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也不可以燃烧。

九、一氧化碳的性质

19.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

20.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2CO+O22CO2

②还原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不是置换反应) CO + CuOCu + CO2 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非凡注重尾气的处理:未反应的CO燃烧掉,防止污染空气;或用气球收集起来。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CO + Fe2O3 2Fe + 3CO2

③毒性:一氧化碳吸入肺里跟血液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了血红蛋白的输氧可以力三种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碳、一氧化碳(都可用于冶炼金属、用作燃料)

十、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21.碳酸钙主要以石灰石和大理石存在,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 ,大理石和石灰石做建筑材料,工业上用石灰石制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制水泥。

22.碳酸钙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跟盐酸、硝酸反应(碳酸钙不溶于水,可溶于酸) CaCO3 +2HCl=CaCl2 +H2O+CO2 ↑ (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CaCO3 +2HNO3 =Ca(NO3 )2 +H2 O+CO2 ↑

②高温分解:CaCO3CaO+CO2 ↑;CaO+H2O=Ca(OH)2 (生石灰跟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十一、有机物

23. 甲烷CH4(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最简单的有机物。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可燃性CH4 +2O2 CO2 +2H2O 现象:火焰明亮呈蓝色,放出大量热

24.乙醇(俗名:酒精,C2H5OH)无色液体,易挥发,与水可劝斥比互溶

酒精燃烧 C2H5OH +3O22CO2 +3H2O

甲醇(CH3OH)有毒,不可以饮用,饮用后使人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使人死亡。

25.煤(主要含碳元素,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主要含碳元素、氢元素,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三种最重要的矿物燃料,都是混合物

酸 碱 盐 氧化物

26.氧化物的性质:

①有四种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碱,其他的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K2O+H2O=2KOH

BaO+H2O=Ba(OH)2

②酸性氧化物: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化合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H2O=H2CO3

SO2 +H2O=H2SO3

SO3 +H2O=H2SO4

27.盐酸和硫酸用途:硫酸和盐酸可除去金属表面的锈,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盐酸(氢氯酸,HCl气体的水溶液,无色液体)浓盐酸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

硫酸(H2SO4)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气体的干燥剂

28.浓硫酸的稀释: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盐酸(或氯化物)和硫酸(硫酸盐)的不同方法:最好用可溶性钡的化合物氯化钡(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硫酸盐),无现象的是盐酸不可以用硝酸银溶液,因硝酸银跟硫酸反应有硫酸银白色沉淀生成。

29.硝酸(HNO3 )有酸的通性,但跟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磷酸H3PO4

30.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化学式:NaOH)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易潮解氢氧化钠易潮解,称量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NaOH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又会跟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必须密封保存用途:作中性或碱性气体的干燥剂,不可以干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氢,可干燥H2、O2、N2、CO、NH3 、CH4等;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等工业化学性质:(KOH的化学性质跟NaOH相同)

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分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里(无明显现象)

CO2 +2NaOH=Na2CO3 +H2O

SO2 +2NaOH=Na2SO3+H2O

SO3 +2NaOH=Na2SO4 +H2O

②硫酸和硝酸分别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

③氢氧化钠跟盐反应 a. 氢氧化钠溶液跟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溶液的现象和方程式: 现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6NaOH +Fe2(SO4)3=3Na2SO4 +2Fe(OH)3↓

b. 氢氧化钠溶液跟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溶液的现象和方程式: 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2NaOH CuSO4=Na2SO4 +Cu(OH)2↓

c. 氢氧化钠溶液跟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铝溶液的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方程式:2NaOH+MgSO4=Na2SO4 +Mg(OH)2↓

31.氢氧化钙(俗名:消石灰、熟石灰 化学式Ca(OH)2 )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用生石灰跟水反应制得。用途:与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可用来降低土壤酸性,制建筑业的三合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同点: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钾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则无沉淀生成。

CO2 +Ca(OH)2=CaCO3↓ +H2O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32.常看见的盐

a.氯化钠(NaCl 食盐的主要成分) NaCl+AgNO3 =NaNO3 +AgCl↓

粗盐提纯的步骤:1.溶解 2.过滤 3.蒸发 4.结晶

实验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漏斗、量筒、酒精灯

b.碳酸钠(俗名:纯碱,Na2CO3 类别:盐, 不是碱)碳酸钠+酸→盐+H2O + CO2 ↑

例: Na2CO3 +2HNO3 =2NaNO3 +H2 O+CO2 ↑

2AgNO3 +Na2 CO3 =2NaNO3 +Ag2CO3 ↓

CaCl2 +Na2CO3 =2NaCl+CaCO3 ↓

BaCl2 +Na2CO3 =2NaCl+ BaCO3 ↓

③ Ca(OH)2 +Na2CO3 =2NaOH+CaCO3 ↓

c.硫酸铜(硫酸铜晶体俗名:蓝矾、胆矾)

①加热蓝色硫酸铜晶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变蓝色

CuSO4·5H2O=CuSO4 +5H2O

CuSO4 +5H2O= CuSO4·5H2O

硫酸铜溶液跟可溶性碱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物: CuSO4+2NaOH=Cu(OH)2↓+Na2SO4

置换反应Fe+CuSO4 =FeSO4 +Cu

Zn + CuSO4 =ZnSO4 + Cu

篇16: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 某一种元素。

②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 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 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 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 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 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① 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 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篇17:初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初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

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775—1783年。

3.领导人物: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5.美国独立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894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拿破仑帝国

1.17,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18,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3.18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18,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蒸汽时代”的到来

1.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动力)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最早发生的英国)

5.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B美: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一、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例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试题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的能力。

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从唐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

试题中的有效信息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然后调动所学知识,知道汉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个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为威强睿德,

即可得知本题答案为B

二、要把教材的句号变问号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三、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

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四、学会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

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

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五、必须“史论结合”

我们要具备正确运用史学观点的能力。

初中历史常见易错知识点归纳

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二、“目的”、“目标”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前提”类

1、两种制度的前提是:一个中国。2、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3、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五、“保证”、“保障”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2、物质文明发展的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是:政治文明。

3、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

4、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六、“重要”、“重点”类

1、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所有制。

5、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

6、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行政。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公有制经济。

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

9、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增强自身实力

七、带有“一”的知识点:

1.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

2.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八、带“二/两”的知识点

1.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5.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九、带“三”的知识点

1.交友三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2.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最显著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基本国情的三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

7.“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我相信,很少人在壮美的雪山脚下,会感受不到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会有人,在开阔了眼界,壮大的胸怀之后,还会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当一个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后,就不会变成一个只会赚钱的机器,就不会只认为某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不会只听命于一个声音,就不会只做别人告诉他应该做的事……也就是说,他开始成为一个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

当一个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样的生活,自然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么活,我自己应该怎么去活。旅途所遇与内心的所思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就是旅行最伟大的意义。

篇18:初一英语重点知识总结

You can have my seat,I'm going now.我要走了,你坐我的座位吧。

(3) could

could 是 can的过去式,表示过去有过的能力和可能性(在否定和疑问句中)。例如:

The doctor said he could help him.(能力)医生说他能帮助他。

Lily could swim when she was four years old.(能力)

当丽丽四岁的时候她就会游泳。

At that time we thought the story could be true.(可能性)

那时我们以为所说的可能是真的。

could可代替can表示现在时间的动作,但语气较为婉转。例如:

Could I speak to John,please?我能和约翰说话吗?

Could you?在口语中表示请求对方做事。例如:

Could you wait half an hour?请你等半个小时好吗?

Could you please ring again at six?六点钟请你再打电话好吗?

(4) can的形式

只有现在式can和过去式could两种形式。能表示一般现在和一般过去两种时态,有时也能表示将来。所有其他时态(包括将来时)须用be able to加动词不定式来表示。例如:

They have not been able to come to Beijing.

他们没有能到北京来。

11. look for/ find

look for 意为“寻找”,而find意为“找到,发现”,前者强调“找”这一动作,并不注重“找”的结果,而后者则强调“找”的结果。例如:

She can’t find her ruler. 她找不到她的尺子啦。

Tom is looking for his watch,but he can’t find it.汤姆正在寻找他的手表,但没能找到。

12. be sleeping/ be asleep

be sleeping 表示动作,意思是“正在睡觉”;be asleep 表示状态,意思是“睡着了”。如:

---What are the children doing in the room? 孩子们在房间里做什么?

---They are sleeping.他们正在睡觉。

The children are asleep now.现在孩子们睡着了。

13. often/ usually/sometimes

often表示“经常”,sometimes表示“有时候”,在表示发生频率上often要高于usually,usually要高于sometimes。这三个词表示的是经常性,一般性的动作或情况,常与一般现在时连用,常位于主要谓语动词的前面,其他谓语动词(be动词,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后面,有时也可位于句尾。如果要加强语气,则放在句首。

We usually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我们通常放学后打篮球。

Sometimes I go to bed early.有时,我睡觉很早。

He often reads English in the morning.他经常在早晨读英语。

14. How much/ How many

how much常用来询问某一商品的价格,常见句式是How much is / are…?

How much is the skirt? 这条裙子多少钱?

How much are the bananas? 这些香蕉多少钱?

how much后加不可数名词,表示数量,意为“多少“,how many后加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

How much meat do you want? 你要多少肉呀?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你们班有多少人?

15. be good for/ be good to/ be good at

be good for 表示“对……有好处”,而be bad for表示“对……有害”;be good to表示“对……友好”,而be bad to表示“对……不好”;be good at表示“擅长,在……方面做得好”,而be bad at表示“在……方面做得不好”。

Doing eye exercises is good for your eyes.做眼保健操对你的眼睛有好处。

Eating too much is bad for you health.吃的太多对你的身体有害。

Miss Li is good to all of us.李老师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友好。

The boss is bad to his workers.这个老板对他的工人不好。

Li Lei is good at drawing, but I'm bad at it.李雷擅长画画,但是我不擅长。

16. each/ every

each 和every都有“每一个”的意思,但含义和用法不相同。each从个体着眼,every从整体着眼。each 可用于两者或两者以上,every只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

We each have a new book.

我们每人各有一本新书。

There are trees on each side of the street.

街的两旁有树。

He gets up early every morning.

每天早晨他都起得早。

each可以用作形容词、副词和代词;every只能用作形容词。

Each of them has his own duty.

他们各人有各人的义务。

They each want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他们每个人都想做不同的事情。

17. 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

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性的或习惯性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也表示说话者的能力,还有自然现象;而现在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构成方式为am/is /are/+doing)。

I do my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我在晚上做作业。

I'm doing my homework now.

我现在正在做作业。

现在进行时常与now, these days, at the moment 或Look, listen等词连用;而一般现在时常与often, always, sometimes, usually, every day, in the morning, on Mondays等连用。

We often clean the classroom after school.

我们经常放学后打扫教室。

Look! They are cleaning the classroom .

看!他们正在打扫教室呢。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重点)超详细

如何掌握高中地理重点知识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研修总结

论文总结部分万能范文

自然地理中考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第十册部分重点语段教学设计

关于力学知识的中考物理复习顺口溜资料

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物理知识重点总结-力学部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