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onx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一、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飞跃
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指让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组织教学过程中又不明确揭示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这种方式重在使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感受科学方法,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而显性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通过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在初中阶段,科学方法隐性教育占重要地位,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显性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
二、显性教育的理论思路
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其形成过程就是应用科学方法的过程,而科学方法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是连接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纽带,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才有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物理理论的应用同样需要科学方法的参与。以科学方法为中心的物理学知能结构理论认为,以科学方法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可以展现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的箭头表明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方法处于物理学知能结构图的中心,分别与其他四个部分相连,发生着单向或双向作用。不同部分之间也会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须经由科学方法才可以实现。
三、显性教育教学实践
从物理教学实践来看,科学方法教育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知能结构的两条路径上。
(1)物理现象→科学方法→物理知识。
这一路径反映了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杨振宁指出:“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的,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然而,从物理现象出发并不能直接得到物理知识,人们必须经过科学方法的加工整理才能获得物理知识。
科学方法支配着知识的演化和发展,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一只无形的手,物理教学不仅要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还应该将这种逻辑显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体会到逻辑的力量,又能掌握这种逻辑发生的条件和步骤。同时,科学方法具有知识加工、获取和建构等功能,“应将方法视为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视为知识的脉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需要与知识教学相结合。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础和基本方法。例如单就《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基本程序:实验原理如何设计,实验具体需要如何操作,实验数据如何处理,每一个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设计原理时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确定a跟F、M的定量关系;使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还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加速度;操作前,通过让小车在运动轨道上匀速下滑,以平衡摩擦力来减少误差,运用了等效替代与平衡的思想方法;当盘和砝码所受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时,就可以让它们的重力当作小车受到的合外力用到了近似的方法;运用图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使这图线反映的物理规律更形象、更直观;横轴以l/M表示,这种将被测量量作某种更换,恰当选择横轴表示的物理量更科学和准确……牛顿第二定律的建立应用了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化曲为直法以及比例系数法等科学方法,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形成规律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比较和分类、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得出物理规律……显然,物理教学应该分析和择取其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进行这些科学方法的显性教育。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必须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必须讲清楚科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通过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还能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的精髓,平时就养成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有帮助。
(2)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延伸和应用。
这一路径反映了物理知识的应用过程。科学方法决定了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知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组织起来的知识才会形成清晰、严密和灵活的认知结构,才能不断地接收和包容新的知识,人们也只有熟练地掌握科学方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在某种情况下,知识本身也是具有科学方法的意义。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伸和扩展也要运用一些科学方法,教师要将解决物理问题中使用的科学方法显化出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例如,由物体受一个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扩展到几个力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要运用等效方法加以过渡和连结,这个“等效替代”就是科学方法教育因素。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也可以很好的融合物理科学教育的培养。比如图像法是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习题提高学生识图和作图的能力,如图像表示的是哪两个物理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图像中的斜率、截距、图像下所围的阴影面积的意义、极点坐标和交点坐标的意义是否理解,图像中还隐含了哪些物理变化规律……
科学方法的学习有助于促进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结构呈网络化,有助于學生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促进迁移。明确了科学方法在物理学知能结构中的核心地位,物理教学中应该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方法。
篇2: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1“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涵
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该目标的提出旨在将学习侧重点从传授和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1]对过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要求。这些内容进一步说明,只有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如觀察、实验、调查、分析、交流、评估等),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培养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2.1对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过程目标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多样化和便捷。然而,通过“过程与方法”教学,使学生经历和科学家相似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渐学会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的作用,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其终生学习和发展都大有裨益。因此,“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共同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目前物理教学中较多偏重知识,或者搞形式化过程。这不仅导致学生获得的感知和体验较少,而且对科学方法掌握不够。
2.2过多关注“知识线索”,忽视“方法线索”
物理知识是从大量物理现象中概括出共同属性,以及不同属性之间的联系,抽象本质特征,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教材编写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知识结构,利用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加工获得物理知识,科学方法是物理现象转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现行教材中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线索”中,使得教师对“方法线索”关注不够,或者把握不清楚。
鉴于这种现状,徐敏娜提出了“知法并行”教育模式[2]。她建议以教材中的知识建立过程和所蕴含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整理出知识和科学方法线索,使“知识线”和“方法线”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这一教学模式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3教科书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实现过程目标带来了困难
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而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需要交互完成。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和师生在城乡、层次等方面有差异,教材仅仅是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教科书在列举一些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或者陈述相关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没有预设的结论和固定的方案。这对教师教学造成了一些困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综合分析后选取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案。当所提供的方案在教学条件不允许或者对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不理想的情况下,还需对教学进行再创造,使得设计的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状况,以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和热情。
2.4对“过程与方法”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已经有所关注,对教材涉及的基本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比值定义法)已经有所认识。但对具体的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能力要求掌握不透彻,对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和本质理解不够深刻。这些内容在课标中有详细的阐述,需要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和学习。同时,针对教材是将科学方法较多隐含在知识建立的过程中的状况,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熟悉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和内容。然后充分挖掘方法素材,准确把握各种方法的教学目标,最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3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策略
3.1加强过程目标设计,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详实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确保过程目标和知识目标同步完成。
3.1.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相应的过程目标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材为客体,教师为引导者的“三体结构”。教师所设计的过程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认知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要有足够的认识,使得教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学生在对物理知识、思维、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哪些物理科学方法,掌握到何种程度,都应该有详细的目标。
3.1.2围绕课程总目标,合理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综合分析。因此,“过程与方法”首先应该贯穿在知识学习之中,使“过程与方法”为知识学习服务。如果脱离知识谈过程的丰富和方法的多样,最终将使学生一无所获。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经历探究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领略自然的奇妙,强化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培养乐于探究事物奥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意志。因此,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安排需要从三个维度构思,达成一个整体思考,使教育效果最佳化和最大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是我国物理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之一。我国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七个要素。对于不同的要素,需要清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例如:问题的提出这一要素,教师应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构思科学问题;或者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提炼出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要素是科学创新的源泉,教学重点应该对研究的问题有所感知,以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为基础,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并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在一节课或者短期内经历丰富的探究内容显然不现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对探究课题的能力结构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选取核心探究要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部分探究要素。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便能够经历全部的探究要素,并理解这些要素的本质、方法、过程。
3.3按照科学方法的特点,选取教学模式
黄恕伯老师指出:“相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物理科学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程序性知识相比陈述性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难度,通过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理解方法。因此,一些学者如曹昭全、徐志长分别阐述了隐性、显性方式的内涵后,提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采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思维方法。物理方法(如比值定义法、理想化方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结合了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应的操作过程,其可操作性较强,可以明确地教授给学生,宜采用显性的教育方式。思维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只能在思维层面上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行指导,无法给出具体的步骤和途径,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思维方法宜采取隐性的教育方式。例如:在讲授概念和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过程中渗透思维方法。
3.4选择有效教学方式,丰富学生感知
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对话,指导学生推理、阅读、练习巩固,进行实物演示或实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等常规教学方法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践行着过程目标。如果认为只有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过程目标,那完全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狭隘理解。落实过程目标有多种教学方式,凡是使学生有所体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都是有效的。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科学研究模拟、差异性物理实验、课外调查、收集资料后交流、学术性的趣味游戏等多样化的方式,丰富学生感知,增强体验。
4结束语
优化中学物理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的顶层出发,整合三维目标,创新教学思路。重点是强化“过程与方法”,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學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实践意识,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科学态度,促进方法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3: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所谓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以及手段,有针对性地传授科学研究方法,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在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实验的展开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对科学方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体系奠定基础。
一、科学方法的定义
“科学方法”的定义较为广泛,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含义也在持续丰富发展。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科学方法即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处理某一实际问题从实践或者是理论上采用的方法及手段的总和,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现阶段,关于“科学方法”最为系统全面的定义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以及操作方式。[1]
二、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产生影响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同时,还应当熟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式。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方法之后,可以快速找到思考的方向,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在生物學的实验之中,学生需通过观察、假设、实验以及分析等基本方式,处理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并且得出实验结论。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倘若可将这些方法提炼出来,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对学生世界观的树立产生影响
生物实验从观察到具体的操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性材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及归纳等思维方式获取理性知识,再从实践当中检测认识的正确性。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建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观点,同时也可以领会到人脑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了解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哲学思想。[2]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
(一)观察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首先,应当清楚观察目标是什么。在必修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需了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知道本实验是利用颜色的反应来鉴定脂肪、还原糖以及蛋白质的,观察的实验目标是各种不同的颜色。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淀粉+碘液→蓝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在此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唯有在明确了这些观察目标之后,才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的颜色来确定实验成败。
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细致观察,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存在区别;其次是二者的配置过程也存在区别,菲林试剂是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混合均匀之后加入待测溶液之中进行检测,而双缩脲试剂是待测中加入氢氧化钠融合,在混合均匀之后加入硫酸铜溶液。再次是反应条件不同,在检测还原糖的过程中,加入菲林试剂之后,必须用水浴加热。最后一点是颜色的转变过程,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之中,溶液颜色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淡蓝色→棕色→砖红色。以上几点均为考查的要点,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发现,这样更容易理解。
(二)探究实验设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掉效果”是选修一当中的一个课题,与广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探究实验时,确定好“探究何种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效果最理想”的课题,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温度下,研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通过去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洗衣粉的理想温度。实验过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此实验过程和必修一实验“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存在许多共同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搅拌时间、污渍种类以及搅拌力度均需一致。在得出实验结果之后,与之前所做的假设进行对比,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四、结语
在生物教学领域,生物实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将科学方法教育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生物实验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篇4: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一、前言
科学方法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所逐渐形成的,其不仅是连接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同时还是促进人类稳步前行的基础保障。而被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所指的是采用高效率的操作手段来解决未知的物理问题。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物理实验课程的难度稍高,如果想要让他们更加顺利地理解物理知识,加大对科学方法的教育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设计新课导入,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
物理教育者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趣味性较高且新鲜有趣的新课导入内容,以此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随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联想,再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来提出科学问题完成对新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学习“冲量”这一物理知识时,教育者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个生的鸡蛋从高处落下,能否被摔破呢?随即,当学生发现教师将一枚鸡蛋从高处落到铁盘中时却又弹起,觉得非常惊讶,而再用另一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坠落时却被摔破了,此时,学生会更加想要去探究其中的奥妙,进而引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三、开放实验课堂,摆脱局限性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如果统一化的让学生按照书本中的内容来进行实验,会压抑很多学生的参与欲望。尤其是对于那些物理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且性格腼腆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集体的环境中总是会表现得非常懦弱,所以在实验课堂中大多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基于此,通过开放实验室的方式不仅能够为这些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创造锻炼自我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具体的开放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来制定,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与想法来自主选择实验时间,而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在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投入到实验活动中。
四、增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需要得到完善实验器材与科学实验方案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与记录实验数据,从而得出更加准确无误的实验结论。基于此,教育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想象,从中找到最为科学的试验方法。
例如,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这一物理实验时,实验者必须要保证在小球达到平衡位置时记录摆动次数。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虽然比较容易掌握小球经过平衡位置时的具体时间,但对小球的来回摆动次数却很难准确的记录,十分容易出现出记录误差。基于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教育者要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与记录方法。教育者要将学生分成两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小组1运用隔板来将小球平衡位置以外的地方进行遮挡,处于平衡位置中的摆球则只能够在隔板的缝隙处来进行观察;小组2要运用光电门来对小球的摆动次数进行记录。通过教育者的在旁指导,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地探索更多有效的实验方法,创新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五、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育者要根据实验内容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科学化思考方法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教育者可通过“设置疑问—探究疑问—解释疑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其次,要创设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情境,锻炼学生的创新式思维。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過程当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讲述一些科学家的奇闻趣事,用这些伟大科学家的高尚品德以及对科学研究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可以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起优秀的治学态度。最后,教育者还要利用录像、投影等先进设备来辅助科学方法教育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理现象的诸多变化,从而达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考的作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教学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来重新设计,将科学方法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线索,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篇5: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
科学方法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的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加强对科学方法教育的引用,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传授更多科学思想,对增强学生物理认知能力和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强对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使教育者掌握更多物理教育科学方法,更好开展教学活动和增强教育成效。
一、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应用其中,具有重要性。物理教学是随着人们对物理本質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演变,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中介,能够将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相连接,成为二者间的重要纽带。可见,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采取科学方法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成效,并推动物理教学活动的发展进程。首先,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只有将物理知识纲领、脉络理清,才能更好获取相关知识内容。科学方法是知识结构形成和研究的重要方式,贯穿于物理知识领域的始终。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科学方法,将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融入学生已有认知体系中,既彰显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又能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其次,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是一种智能性的方法,也是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框架基础。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时,是实现物理知识向物理能力转化的过程,对初中物理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分析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多且复杂,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够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就当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而言,主要有直接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乘积定义法、演绎推理法、等效法、理想化法等。各种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不同知识教学中有着一定的应用。
例如,比值定义法是科学方法之一,在初中物理密度、速度、欧姆定律、功率等教学内容中有应用。以“密度”知识为例。比值定义法是基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而言,通过二者或多者的比较,可得出新的物理量。在密度教学中,比值能够对物质本身性质加以反映,密度大小由物体本身而决定,与其它量之间无关系。在比值定义法教学下,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密度”教学相关知识内容,并对物体密度有着深刻的感知。
演绎推理法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是在人们已有认知和客观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对未知规律进行的探索。基于该方式的初中物理教育内容主要有:液体内部压强、平衡力、串并联电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以“液体内部压强”为例,通过例题计算和演绎推理法,对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进行探索。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教师可利用金属丝制作长方体框架;在框架底部贴上薄塑料片等,并对液柱模型中的液柱体积、质量等进行计算和分析,保证计算结果的精确性。如此,在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初中学生既能对物理知识有着初步的感性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
三、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理论部分、实验部分等。从科学方法视角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主要有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科学方法教学三类。首先,在理论教学中,主要有物理概念教学和定律教学。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教师能够指引学生对概念、定律有着深刻的认知;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教学中,确保实验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相关实验流程进行探究,有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科学方法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以定律教学、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为重要基础,以不断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知识教学和科学方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逐渐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对充分发挥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有利。因此,要保证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首先,创设良好的情景。例如,利用实验归纳法进行阿基米德原理教育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问:“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同学们相信吗?”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前,学生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此,在问题情境下,可增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水平。其次,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物理问题,并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提高物理学习能力。最后,在科学方法的导向下,物理知识应注重将物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四、结论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科学方法的主线,以深入开展物理概念、规律、实验等方面的教学活动,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物理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不仅能够使学生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真正意义上体验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有效性。由此可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必须对科学方法教育给予正确的认知,并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科学方法教育的积极作用。
篇6:科学方法科学教学方法之比较及启示的论文
摘要本文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理解两者的内涵、分类及相互关系,使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方法及科学教学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能更好地使用科学方法,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方法。
关键词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方法
1 研究意义
在科学教学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但科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及适用范围,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归纳方法,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归纳来获得结论,所以它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不能保证一定获得真理;比如演绎方法,首先它只适合于已有理论的证明和推演,而不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其次因为演绎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所以它不能保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比如观察,观察只能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直接发现对象的本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所研究的对象,某些现象能直接观察到,某些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观察到,观察只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特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再如实验,诚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领域都可以进行,实验不能代替理论研究,它总是特殊的,特殊的实验结果与普遍的结论之间总是有距离。
小学科学课堂中,恰恰存在许多此类问题:一些科学教师不了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夸大或者淡化了科学方法的作用。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对科学方法的内涵认识模糊,所以在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向学生清晰介定科学方法使用的领域和对象,存在将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扩大、僵化地刻意遵守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科学方法的问题,过度求新、过分注重细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里所隐含的科学方法。
所以,厘清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在科学课堂里融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感受科学的价值和精神,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及促进意义。
篇7:科学方法科学教学方法之比较及启示的论文
2.1 科学方法及分类
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的途径(手段)称为方法。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探索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因果性,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即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以此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精确地深刻的描绘。科学方法就是人们为实现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逻辑方法和一般技术方法。②
所谓基本逻辑方法,就是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人们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要用到的,而另一些则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才用到,前者就是基本逻辑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等。
比较与分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在同类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差一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逻辑方法,即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最常用的一对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这种方法主要由推理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演绎方法是从一半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对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分析是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负责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并把这些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方法就是寻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的内在联系,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此外,还有数学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有的学者认为想象、直觉、灵感也是理论思维方法的较特殊的形式。③
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它还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技术方法就是运用某种技术和设备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两种。
观察就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再经过大脑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受,科学观察一般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狭义的观察仅指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在现象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人类运用的最早的一种观察,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观察分类:(1)根据所用观察工具不同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对象,间接观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一起对对象所进行的观察;(2)根据观察结果性质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种。定性观察即确认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什么性质的观察,定量观察则是确定该事物或现象的大小、速度、强度、时间长度等数量性质的观察,又叫测量或观测;(3)根据观察的条件将观察分为非受控观察和受控观察,非受控观察是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受控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科学实验师在某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运用技术手段来展现某个对象,或推进研究对象的'进程,或改变、控制其某些因素而使对象展现某些过程的活动。实验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其二是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仪器三者组成。
2.2 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这里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2.2.1 教学方法
在当今教育理论界以及各种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中,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尽统一,给教学方法所下定义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④
2.2.2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认识,⑤他们将活动区分出三个最重要成分:组织作用的,激发的和检查评定的。由此,从整体和组织性的观点看活动,就要求有三大组的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由此而保证通过个性的中介而进行的教学信息的过程);激发学习认识活动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由此而保证调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职能。促进其认识的、意志的和情绪的积极化);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效果的方法(由此,师生得以在教学进程中实现检查和自我检查的职能),其下还有相应的亚组:
第一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一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来源分类(感知的方法):口叙法(叙述、谈话、演讲);直观法(图示、演示);实际操作法(试验、练习);教学生产劳动。
第二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逻辑分(逻辑的方法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等方法。
第三亚组:按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思维的独立性程度(求知的方法):再现法、探索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第四亚组:按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分(控制学习的方法):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包括试验教学机器在内;学生的独立工作(读书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室作业、完成劳动作业)。
第二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一亚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认识性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情绪体验的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统觉的情境(依靠生活经验)、创设认识新奇的情境。
第二亚组: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的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联系、学习上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第三组方法:教学中的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一亚组:口头检查的方法: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的口头考试、学习上的奖励、程序性提问。
第二亚组:书面检查的方法:书面测验、测试作业、书面考察、书面考试、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第三亚组:实验室-实际操作检查的方法、实验室测验作业、机器测验。
2.2.3 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⑥以上所介绍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均可使用,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活动部分使用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用到第一组方法,我们通过表1将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虽然有同样的方法,不过两者略有区别。在使用归纳方法方面,科学研究中,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法,穆勒将归纳法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归纳方法类型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简单枚举法,以及穆勒五法之中的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在使用观察方法方面,科学教学使用的观察工具较科学研究所使用的要少和简单,观察的对象也有不同;在实验法的使用上,实验者、使用的仪器、对象都有不同,在使用目的上,科学教学上使用实验法主要有第二种目的: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科学教学方法定义为师生为了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引用科学方法并与普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科学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但不失灵活的方式或手段。
篇8:科学方法科学教学方法之比较及启示的论文
3.1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
(1)从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来看。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⑦科学教学方法是达成科学教育的途径。(2)从两者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如图1)。几乎所有科学方法都可以被引用到科学课堂中作为科学教学方法。
3.2 启示
科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引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获得科学知识;二是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迁移,作为更新科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师有必要对科学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清楚各种教学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外延,如“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如果教师详细了解这五种方法,就会发现在科学课上,这“五法”中用的较多地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而剩余法则用的较少。如此,就能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度,既不会盲目强化也不会无意中淡化科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注释
①吴俊明.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再认识—祝贺《化学教育》30 周年刊庆[j].化学教育,2010(2).
②杨玉辉.现代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③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④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写.教学方法概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⑤巴班斯基著.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⑥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⑦何永红,王祖浩.我国科学教育急需厘清的几个关系[m].教育科学,2006(2).
篇9:浅谈初中英语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英语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
[作者] 史习宇
[内容]
英语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之一是词汇教学。如何更好地教授词汇是英语教
师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词汇教学的意义
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它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成分。学习任何一种语言,
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做基础, 就无法同他人进行交际。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听、
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词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部分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词汇的处理令人担忧。尽管
新大纲和新教材对此提出了要 求,但在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可以看到教
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读音、词义和拼写。 他们无意识地违
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使词汇学习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通过硬背孤立地记住几
个单词,却无 法准确地使用,以至在造句中出现“Open the light.”和“I
happy hear the news. ”一类的错句。错误出 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却存在于我
们教学之中。如果这类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无疑会影响中学外语教学的质
量。目前,不乏有关词汇的教学方法,如集中识词、构词识词、情景识词等,在
教学中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但这些方法在体现词、句、文三者的内在联系上
仍不鲜明,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词汇教学的改革 势在必行。1997
年2月, 北京市基教中心外语教研室组织部分区县教研员和部分一线教师开始
了对初中英语词 、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将此项研究定为北京市教育
科学“九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
三、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原则
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指在教学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的原则。教学中要将词汇融 合到句子直至语篇中去。词汇只有放到句子或语篇
中才会有其实际意义,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
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单词的音、形、义,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 言实践中学会使用这些单词,从而达到教、学、
用三者的统一。
四、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1.呈现(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
①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其意义。
②教师也可以直接提供课文中含有该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去理解。
2.示范与模仿
由教师口述含有该词语的例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依次口
头重复例句,进行模仿。
3.扩展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填空、口头英汉互译等形式操练含有该词语的句子;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 总结和认定所学句子的结构。
4.初步运用
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课文中的例词进行口头造句,或自编约四句话的小对话,
其内容和意义有一定联系。
5.综合运用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例词连贯起来,口、笔头完成4―8句话的小作文
(对话)。该作文可分为:a.控 制性作文,即由教师事先设制情景,给出图画或
中文提示,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条件作文。b.非控制性作文(自 由作文),即教师
不提供任何条件,学生自行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例词自由发挥作文。例如:教授
There be句型 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1)教师给出一组复合幻灯片,第一幅图为:地上有一袋大米, 盒子里有一
杯桔汁。教师给出There be 句 型的单数例句后, 请学生重复There's a bag of
rice on the floor.There's a glass of orangein the box.
2)学生理解了There be 的含义和用法后, 根据第二幅图用Therebe句型
模仿造句。如:There is an ap ple on the table.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There is
句型后,教师用同样的方式教There are句型的用法。
3)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图画或实物,用There be句型造句或编出3―4句话。
如:
This is our classroom.There's a black-board on the wall.There's a book
on the teacher's d esk.There're some desks andchairs in the classroom.
4)不给任何提示,学生自行作文。 例如: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处理第二册第20单元重点 词汇时,如:help sb.do sth.,help sb.with sth.,
cook,do the cooking,sth.different(形容词后置 用法),like…better,
like…best,with,可采用以下做法:
教师通过对所学对话的提问引出重点词汇。如:
①Ann is coming to Chen Hui's house for supper.What mustChen Hui do
for her mother?What di d Chen Hui's mother say toChen Hui?(引出help
somebody(to)do something和do the cooking)
②What will Chen Hui and her mother cook? ( 引出重点词汇cook,
something different)
③What does Chen Hui want to drink?And what does Ann wantto drink?
(引出重点词汇with)
教师给出一些例句让学生进行机械模仿。如:
①help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Could you help me do my English homework? (Could you helpme with my
English homework?)
I often help my parents do the cooking on Sundays.(I often help my
parents with the cooking .)
Let's help Uncle Wang clean the house.( Let's help UncleWang with the
house cleaning.)
②cook,do the cooking
Do you cook meals every day?
What can you cook?
In my family my father often does the cooking ,
and mymother oftendoes the washing.
Would you like to do the shopping with me?
③something (different)
I want something different.
Yesterday we had something different for supper.
Do you have anything different to say?
I didn't buy anything nice in the shop.
5)学生造句练习。学生自由造句, 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参考一些提示(图
片或问题)。如:
①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do the cooking at home?帮助他们用整句回
答:I (don't) help my pare nts do the cooking at home.
②Can you cook?帮助他们用整句回答:I can (can't) cook.或:What can
you cook?帮助他们用整句回 答:I can cook…
教师给出一篇范文,范文中包括所学的重点词汇,先让学生听两遍,然后让
学生跟教师一起说,最后由学 生复述。如:
Today is Mid-Autumn Day.Everybody in my family came homeearly.Mother
bought some delicious
food.Father bought somemooncakes.I helped my mother cook the
supper.After supper, wewent o ut,enjoyed the full moon and ate the
mooncakes. Fatherliked the mooncakes with meat in th em. Mother liked
themooncakes with nuts in them better. But I liked somethingdifferent.I
liked the mooncakes with eggs in them best of all.
学生复述了上述短文后,可自由地做口头作文。教师要求基础好的学生用上
所有的新词汇,要求基础较差 的学生用上5
0%的新词汇即可。因课上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听到所有学生的口头作文,可让学生课下把口头
作文写下来,作为家庭作业。 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更多地发现学生的
问题,并予以纠正。学生也会通过由口头到笔头的训练加深对 所学词汇的印象。
五、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运用范围
该教学方法初中三个年级均可使用,难易程度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
的要求进行调整,可采用不同 的训练方法分层次教学。三个年级应达到的基本
目标分别为:
初一年级:要求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词语用到句子中,并能根据图画或词语
提示自编小对话或补全对话。
初二年级:要求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词语用到句子中,并能根据提示,口、
笔头完成3―5句语法正确、意 思连贯的话(可以是小对话)。形式可以多样,
如:补全对话、看图写话和短文填空等。
初三年级:要求能够用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口、笔头完成5―8句语法正确、
意思连贯的短文。形式可以是短 文填空、看图完成对话、补全对话、看图写话
和自编短文。
六、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实验步骤和检测结果
1.实验步骤
1)学习和讨论有关英语教学,特别是有关词汇教学的'理论, 明确实验的目
的和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2)选择实验学校、班级和参加实验的教师。
①实验学校的选择:重点校、普通校和基础薄弱校。
②实验班和对比班的条件:学生人数相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基本相同,学生
的性别比例大致一样,课时安 排相同。
③实验班教师和对比班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工作态
度、业务水平基本相同。
④教法:实验班采用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对比班采用普通教法或传统
教法。
3)检测方法: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期、中期和后期
测试,并对期中、期末及中考 成绩进行分析、对比。
2.实验结果
我区通过两年的实验证明,使用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均有普遍的提高。 两类不同学校(基础薄弱校、普通校)实验班和
对比班的两次考试成绩对比如下:
106中学 (基础薄弱校) 实验前
班类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对比班 53.61 52.26 9.72 实验班
52.14 49.73 8.66
106中学 实验后
班类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对比班 58.17 50.10 10.21 实验班
59.02 54.55 12.12
铁二中(普通班) 实验前
班类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对比班 90.40 100.00 85.20 实验
班 91.00 100.00 84.00
铁二中 实验后
班类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对比班 74.56 81.13 39.12 实验班
84.67 96.30 61.11
3.实验体会
1)从语言的交际性来看,运用是学习的目的, 学习过程应该是运用的过程,
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深对词 汇的认识和理解,词汇也在运用中得到储存和记忆。
2)在词汇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 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
段,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能够很 好地运用所学词汇,并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赏,
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正是从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自信心出发,在学生造句和作文的过程中,挖掘每位学生的
潜力,提高 课堂效益,减轻学习负担。
3)该教学方法起点低,密度高,节奏快,层次清,反馈明, 适用于程度不
同的学校和程度不同的学生, 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活
动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学生的活 动贯穿始终,减
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排除他们学习上的心理负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能力。
篇10:浅谈初中英语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英语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
英语课堂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之一是词汇教学。如何更好地教授词汇是英语教师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词汇教学的意义
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之一,它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成分。学习任何一种语言,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做基础, 就无法同他人进行交际。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词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部分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词汇的处理令人担忧。尽管新大纲和新教材对此提出了要 求,但在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可以看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单纯地讲解词汇的读音、词义和拼写。 他们无意识地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使词汇学习脱离了生活。学生只是通过硬背孤立地记住几个单词,却无 法准确地使用,以至在造句中出现“Open the light.”和“I happy hear the news. ”一类的错句。错误出 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却存在于我们教学之中。如果这类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无疑会影响中学外语教学的质 量。目前,不乏有关词汇的教学方法,如集中识词、构词识词、情景识词等,在教学中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但这些方法在体现词、句、文三者的内在联系上仍不鲜明,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词汇教学的改革 势在必行。2月, 北京市基教中心外语教研室组织部分区县教研员和部分一线教师开始了对初中英语词 、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将此项研究定为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
三、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原则
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实际上是指在教学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教学中要将词汇融 合到句子直至语篇中去。词汇只有放到句子或语篇中才会有其实际意义,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
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单词的.音、形、义,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 言实践中学会使用这些单词,从而达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四、词、句、文双向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1.呈现(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
①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该词语的句子,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其意义。
②教师也可以直接提供课文中含有该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去理解。
2.示范与模仿
由教师口述含有该词语的例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依次口头重复例句,进行模仿。
3.扩展
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填空、口头英汉互译等形式操练含有该词语的句子;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其 总结和认定所学句子的结构。
4.初步运用
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课文中的例词进行口头造句,或自编约四句话的小对话,其内容和意义有一定联系。
5.综合运用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学过的例词连贯起来,口、笔头完成4―8句话的小作文(对话)。该作文可分为:a.控 制性作文,即由教师事先设制情景,给出图画或中文提示,学
[1] [2] [3] [4] [5]
篇11:《童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比较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童趣》《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比较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②游:玩。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1.下面各项加粗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以丛草为 项为之强
B、林拔山倒树而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
C、又留蚊于素帐中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D、徐喷以烟何 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现代文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要归纳出作者之所以能取得物外之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1)抬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2)李树长在路边却结有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
4.强调作者想象的逼真。
5.“略”。
篇12: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虽不及,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
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虽不及,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虽不及黄庭坚,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虽不及的意思,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虽不及赏析 -诗词大全
文与可尝云老僧墨竹一派近在湖州吾竹虽不及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
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还作辋川诗。
★ 浅谈声乐教学方法
★ 幼儿园教学方法
★ 高校教学方法浅析
★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学方法及尝试论文(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