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秭归人的端午情结作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秭归人的端午情结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秭归人的端午情结作文800字
秭归人的端午情结作文800字
在秭归,特别是屈原诞生地乐平里,方圆数十里的三闾乡,历来都不乏读书人。每逢端午佳节,他们从七里峡内外结伴而来,以诗会友,谈诗论道。这学风萌芽于唐宋,风靡于明清,逐步形成一个自发的民间文艺团体——骚坛。《归州志》赞扬此乡“诗风特盛。明清时代有好诗者的结社骚坛。每逢端午节前后,好诗者邀约相聚,饮酒赋诗,述志抒怀,蔚为风气。”秭归现存明清骚坛的遗诗100多首。
一方诗的沃土,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秭归人。
1982年初夏,由乐平里的农民诗人谭光沛,杜青山倡导,以屈原诞生地的农民为主体,成立了秭归县三闾骚坛诗社,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多家新闻媒体以《屈原故里第一个农民诗社——骚坛》和《泥巴杆子诗社》为题进行宣传报道,骚坛成为屈原故里的一颗明星,招牌式的文化品牌。骚坛走过了27个春秋,凝聚秭归民间诗人,每年举行端午诗会,社员发展到60多人。进行了三届领导班子选举。首任社长谭光沛虽然作古,年轻的继任者毅然擎起骚坛的大旗。从骚坛走出了谭光沛、杜青山、徐正端、李盛良、刘光愚、梅大敏、宋发武、杨先瑜、郑乃千等一批擅长旧体诗词的乡土诗人,出版了《盛世新声》、《旧律新咏》、《峡江春潮》、《野叟吟草》、《御冰书屋诗词卷》、《屈原颂歌》、《骚坛社员诗词选》、《屈原故里骚坛诗》等专集和合起集10多部,手抄辑存诗词数千首。国内报刊、出版物多次选发他们的作品,获各种中华诗词大赛奖项多次,成为秭归继承屈子遗风,弘扬屈原文化的一大亮点。
秭归人过端午,过得有滋有味。包粽子、挂菖蒲、悬白艾的风俗走进千家万户。划龙船、看龙船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前呼后拥,热血沸腾。1982年,7条龙舟闹屈沱,有中外朋友1000多人,县内观众6万多人,创历史最高记录。
秭归人的端午大餐新颖别致。鸡鸭鱼肉自不必说,桌上少不了粽子、盐鸭蛋、大蒜炒苋菜和雄黄酒,还有那号称“长命菜”的马齿苋,大人小孩都得尝一尝,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回想。
秭归境内的香溪流域和童庄溪流域,聚居着两个颇有人望的.家族。他们怎样过端午,是个鲜为人知的轶闻。
据秭归县人口与户籍普查资料,秭归有5000人以上的大姓22个,占全县218个姓氏的10%;有大姓人口25.0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2%。其中:熊姓人口7003人,占全县人口的1.8%,大姓人口的2.8%,居第13位;屈姓人口5143人,占全县人口的1.3%,大姓人口的2.1%,居第22位。三峡移民之后,熊、屈二姓仍有12000多人安居在故土。有以熊、屈二姓冠名的地名31个,大小村落72处。
大姓人口都建有宗祠。如占全县人口10%的王姓,竟建有5个宗祠。熊、屈二姓在秭归建有3个宗祠。熊氏宗祠原址在香溪东岸的万古寺,江北屈氏宗祠在紧挨熊氏宗祠的黄阳畔,江南屈氏宗祠在童庄溪畔的屈家岭。
楚人信巫风,重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祠堂祭祖是祭祀活动中的一项。他姓宗祠只设清明祭,熊、屈二祠设两祭,祭了清明祭端午。不是每年都祭,而是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每逢大祭之年,由两姓族长指令祠堂执事一面通知各房头、宗老,一面张罗杀猪、宰羊、酿酒,在祠堂的公田收入项下列支。三月清明祭,熊氏宗祠祭鬻熊,屈氏宗祠祭屈瑕,续家谱,正族纲,维风化……五月端午祭,两祠同时祭屈原,叙族史,缅先贤,励后人……熊氏宗祠为何祭屈原?因为熊、屈二氏同根同源,都是高阳氏的苗裔,哶季连的后代。祭祀结束后开宴,在祠堂美美。
篇2: 端午情结作文
五月迷蒙的细雨吻落栀子花的忧郁纷落如蝶;五月绿色的煦风催发竞渡的龙舟又一次划开汨罗江千古的沉寂。端午,屈子的祭日啊!
春意迟迟,思念芊芊。斜倚门扉的杨柳枝条挑起那盛满悲怆与思念的葫芦呦,已装帧成五月一道独特的风景;粽子那珠玉般晶莹的糯米捧起的红枣啊,可是屈子如火的赤心?风来无影,雨去无踪。隔岸柳络满圣洁的白纱,――哦,那是谁为屈子不朽的忠魂挑起哀戚的长幡?
思念如艾。隔着雨帘,在浓浓的药香中去品味那段且悲且壮的历史,一种不可遏止的情愫,总是在寥廓的心空千折百回:屈子,你这位“帝高阳之苗裔”,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纵横政坛。直至登上众人须仰视才见的“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权力高峰!同时,屈子选择了诗,诗成全了屈子。他广泛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借楚国民歌形式,创造出绝唱千古的`“楚辞体”,开创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先河。
只要心在跳,就会激起血的波澜。屈子的一颗赤心始终与楚国同频:时值楚国日趋衰弱而秦日盛。不羁的屈子欲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于是他提出“选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但遭到以怀王为首的保守势力沉重打击,并放逐江南……历史定格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危亡……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曲生何乐?直死何悲?带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兮!”的旷古叹息,汨罗江便接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不屈的魂灵!怀王无道失屈子,汨罗有幸纳忠魂!
端午,屈子的祭日啊!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千百年来,谁能忆起没有雨的端午?
五色线牵着华夏儿女的情结;溢香流蜜的粽子寄托着华夏儿女无尽的情谊。沧海桑田,时移世易。屈子,知否?我对您的情谊,早已化作一块石,一座山,一条岭……斜斜的雨线织一方彩色的珠帘悬于碧波上。掀开雨帘,我再次为屈子吹响《招魂》的短笛……
――屈子,魂兮,归来兮……
篇3:端午情结作文
每年端午节我们全家总动员,“疯”玩,“狂”吃,“傻”饮是必不可少的。去年端午节却有点不寻常。
吃过早饭,我们全家都上街了,奇怪的是,爸妈竟然把我一人扔在书店看书,他们到别处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我百思不得其解,算了,不想了,看书吧!
中午回到家里,我虽没想明白那件事,但面对香喷喷的饭菜,还是有滋有味的吃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想起问他们上街干什么去了,他们的回答支支吾吾,我听的出,他们在撒谎,就没有追问下去。
吃过晚饭,我问他们到底去干什么了,在我的百般追问下,他们被我缠不过,才告诉了我实情。原来,他们去奶奶家包粽子,只是想给我个惊喜,才撒了谎。今天是端午节,他们为了让我高兴,所以撒了谎,因为要做到全家人每人都有粽子吃而加班一上午,所以“骗”了我。我鼻子酸了,他们总是把劳动吃苦的事情自己留着,给我的永远是甜蜜……
在这个特别的端午节里,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在这沁人心脾的清香里,我闻到了一股甜蜜、幸福的味道。
篇4:端午情结作文
我喜欢过端午,我也喜欢五月,不是五月有香甜的糯米,也不是有迎人的香包,更不是可以和家人吃顿温情的端午饭……
在我记忆里,端午是十八年前我和母亲度过的最后一个节日,五月也是驻留了母子深情的日子。不知道何时,端午在我的记忆中逝去,找不到半点节日的气氛,每每节日,带给我的没有一丝快乐,唯一存在的就是思念,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十八年……我不知道这样的思念和温情的节日何时能走进我的生活,太多的时候想着自己走过的路,经历的爱情,总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一个人在繁忙中入眠,醒来再入睡,好象所以的节日,温情团聚与我无关,我生活中仅存的还是1992年的端午,或许我的节日都被锁定在了1992年五月……
曾经美好的承诺我以为可以结束思念的困惑,可以让我走进正常人的生活,可以温情的度过每一个节日,今天看来,似乎太遥远太遥远了……
篇5:端午情结作文
说起端午节,对我而言,总有一种难舍的情结。端午虽过,闲暇中猛然想起一些端午的印记,又使我欣然向往。
如今的端午节自是没趣多了。一晃已是第二十五个端午佳节,除了尝尝价格诡异味道平平的粽子,寥寥的假期使和亲人团聚也成难题,端午也只是个平平的节日罢了。
其实端午节并不他唯一的名字,他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等,诸多的名字都是由节气、风俗人情,以及最重要的屈原文化的融合。我喜欢龙舟节和诗人节的称呼,一者赛龙舟不仅是一种豪情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寄托爱国情怀的文化活动,二者诗人屈原不仅为诗歌文化留下灿烂遗产,更为国人诠释了人之精神的实质。喜爱屈原,喜爱《离骚》,或许只是盲从,气节、忠诚、耿直等等品质有用无用我确不知道,但只是喜爱,喜爱坚持理想的求索精神。
端午节翻翻《离骚》,体会体会屈原的心境还是无聊的。忆起儿时端午的记忆,那里仿佛才有端午的乐趣。记得那是初一的五月初五的大早,依旧阴沉的天气抵挡不住雀跃的童心。我与几个儿时的玩伴骑着自行车飞驰在长长的大堤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仿佛更加激起了我们的热情,目的地是赛龙舟的渡口,天此时便下起了雨。到达的那个小镇是个摆渡的码头,码头上摆满了各式的小摊,生意人的吆喝声不断,鲜红的李子,喷香的粽子,惹人爱的杨梅勾引着路人的口水。记得,我们出门都欢喜的从父母手里拿到了些零用钱,美滋滋享用着各种小吃,现在看来那种味道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单单只是来吃东西那就太没趣了,眼前是怒吼的湘江,浑浊的洪流,夹杂着树枝,漂浮的杂物,在江中旋转着奔流而下。十来只龙舟早已经在江中尽情的游弋,隆隆的锣鼓声有力的传来,两岸的看客异常兴奋,比赛很快就开始了。随着啪啪的鞭炮声响起,紧接着激烈的战鼓敲响了前进的节奏,两边划桨的力士冲击着洪流,发出与鼓声相和的吼声,与两岸的加油声连成一片,两边的看客还奔跑着为各自支持的船队加油,场面蔚为壮观。听看船的长者说,龙舟之间抢水特别重要,占据有利的位置才能一举获胜,也有船队经常为抢水产生摩擦。
在如此汹涌的江面行驶,而且龙舟又是那么窄,我不禁惊叹弄舟人的胆魄,这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更有意思的是,记得赛后,我们一些小家伙与龙舟有了一次亲密接触。我们几个小家伙不知轻重的登上了一条闲置下来的龙舟,当时船上有些意犹未尽的弄舟人,见我们小屁孩很有兴趣便答应让我们上船。现在想来,上舟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舟身太窄刚好能容两个人,舟也不深,站着也不到我们这些小家伙的腰那么深,于是上一个船就左摇右晃,上去的人便忙着保持平衡,生怕船进了水,好不容易才出发,左右两边都有许多生手,,不知道怎么划,船颠的很厉害,船身离水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厘米,看这涌动的洪流,不断摇晃的小舟,我比看赛龙舟时更加紧张,一手握着浆,一手捉着船沿,心跟着左右摇摆着。有经验的老船员在大喊着叫大家怎么划,几次下来终于掌握了平衡,而我们激动万分,但脸也吓白了,于是匆匆返航。从始至终,我们都忽略了雨的存在,湿着身子体会着端午带来的童话般的快乐。
也许屈原返璞归真的一跳激起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想象,甚至膜拜,也许龙舟激情澎湃过千年文明的洪流,也许纯真而美的岁月划动了我人生的轨迹,让我有了端午特别的情结,故以记之。
篇6:端午情结作文
不知是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在我的老家江汉平原,端午节的日子不是阴历五月初五,而是五月十五。
小时候,我曾以为普天下龙的传人都是在这天过着端午节,因为在一个孩子眼里,节日的来历往往没有节日的气氛那样令人着迷,因此从没感觉到这个节日有什么与众不同。长大后才知道,端午节的正宗日子是五月初五。这样疑问便逐渐产生了,端午节为什么还叫端阳节?为什么我的先人们要将这样的一个节日往后推迟十天?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曾拜访了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先生,他曾读过私塾,是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寿星,人称“万事通”。拜访他的时候,我正在村小学任教,和他有着很多共同的语言,因此我们的谈话让我对家乡的端午节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他告诉我,端午和端阳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端午谁都知道,是纪念两千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而约定俗成的节日。而端阳顾名思义,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太阳,也就是五月初一,人们祭拜天神太阳的日子。端阳应该早于端午出现在民间,早于何时就无从考究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端阳应该是在有了种植业之后,人们为了祈求上苍风调雨顺而在种植业最繁忙时设立的祭拜日。由于这两个节日只相距三天,且都出现在农业最繁忙的时节,后来人们便化繁为简,将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
我曾听到过很多关于端午的传说,也曾好多次查阅有关端午的资料,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个版本对端午为何叫端阳有如此令人信服的诠释。我穷追不舍地问老先生,为什么我们江汉平原的端午节是在五月十五?老人爽朗地一笑说,因为忙呗!随着农业的发展,五月初五这几日,正是江汉平原插秧的旺季,这时正处在农历节气夏至的前几日,俗话说“夏至插秧分早晚”,说的正是这段时期对农业的重要性。如果不在这时期把秧插完,何来我们“鱼米之乡”美誉?何来“湖广富,天下足”一说?我们的先人为了安心生产,也为了更隆重地欢度这个节日,便避开繁忙,将端午推移到了夏至之后的五月十五。别忘了,端午节在我们这儿还沿袭着一个名字叫“忙节”。
忙节?我想,如果端阳节是华夏大地上对端午节最普遍叫法的话,那么忙节就是江汉平原对端午节最独到的称谓了。这确实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因为在我多年的躬耕生涯里,我对端午节为何叫忙节是有切身体验的。
当时令跨入五月的门庭,水乡园林的田野上,到处是一片犁耙水响、躬腰插秧的繁忙的景象。也许是因为有端午节在后面等着,人们个个干劲十足,女人们哼着小曲儿插秧,男人们举着牛鞭儿呐喊,看不到一丝疲惫的影子。这不,尽管繁忙,尽管劳累,有关端午节的准备活动照样见缝插针地进行着。插秧晚归的时候,女人们会顺手采回一些艾草或薄荷等以备端午之用。耕田稍息的时刻,男人们会割上一捆菖蒲或灯心草等编织赛龙舟用的坐垫。不能下地的婆婆奶奶们,坐在门前的柳荫下麻利地包着粽子,让在田里劳作的家人抢先尝鲜。更值一提的是,大概从五月初五开始,人们便进行龙舟赛的预演了,当然这样的预演因为白天太忙,只能在夜晚进行。预演时人们不需要统一服装,龙舟不需要扬幡结彩,这样的预演俗称“伸尾巴”。“伸尾巴”的活动会一直持续到五月十四的夜晚,这时的人们,似乎不知道劳累是什么,可见端午节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怎样巨大的力量……
这一切都是记忆中的事了。这些年我飘泊在外,每逢端午节都和外地人一样过着五月初五的节日。去年五月初五我曾给父母寄回去一盒精美的端午礼品,他们回电话告诉我,哪有时间品尝啊,五月初五正在我们农忙的骨节眼上,别忘了我们的端午节是五月十五。他们还告诉我,这些年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河面上的龙舟已好些年不见了踪影,那密集的鼓点,铿锵的锣声,雄壮的呐喊,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
五月十五,家乡的端午节,这个寄托人们美好希望的传统节日,这个蕴含着农业发展史和社会变迁史的节日,会从年轻人的心中淡化或消失吗?这是父母的担忧,又何尝不是我的担忧?
篇7:我的端午情结作文
我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喜欢张灯结彩的元宵节,但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每逢到端午节,人们都喜欢包粽子,吃粽子,听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爱国投江死去,人们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把米团扔进江里,用这种方法来纪念屈原。
每到这个时候,最热闹的就是包粽子,各家有各家的包法。我们家有一个包粽子高手——姥姥。今天早上,我跟姥姥学习包粽子。姥姥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然后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空心的圆雉形。我学着姥姥的样子,拿了三片叶子想把它卷成圆锥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姥姥见了就在旁指点:“左手捏住粽叶的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姥姥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接着,姥姥在粽叶里放好糯米。姥姥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些样子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捆粽子。只见姥姥两手握紧粽叶,用马蔺在粽子中间缠了两圈,结个活扣,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个粽子。随之,第2个,第3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姥姥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我们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高压锅里蒸三十分钟后,再泡在汤水里一个小时左右使其入味,然后就可以吃了!这些粽子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
终于到了开饭的时候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香甜的粽子,品尝着美味大餐,说说笑笑!开心极了!
啊!我喜欢家乡的端午节!
★ 重阳情结作文
★ 圣诞情结
★ 故乡情结
★ 银杏树的情结作文
★ 老房子情结散文
★ 端午作文200字
秭归人的端午情结作文(锦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