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牛牛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环境与发展作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环境与发展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环境与发展作文第2篇: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第3篇: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第4篇: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第5篇:浅析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第6篇:环境的发展与平衡作文第7篇:环境与发展的英语作文第8篇:环境与发展的精彩作文第9篇:环境与发展作文1000字第10篇: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及翻译第11篇:探讨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第12篇:浅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第13篇: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第14篇: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第15篇:环境发展演讲稿第16篇:创优发展环境第17篇:写环境与发展的英语作文第18篇:环境与发展的英语作文及翻译第19篇:自由贸易与环境福利的均衡发展第20篇:人与环境共存发展--珠海发展模式初探
篇1:环境与发展作文
当人类走过一段漫长而又光辉的历史之后,必然会静下心来正视自己的缺点。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已清晰的意识到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与发展的基础,不能再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不顾环境,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推进。但如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仍旧是人类研究的一大课题。
据统计,从1950-1980年30年间,全世界森林面积就减少了一半,多用于生产日用消费品等,这虽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水土流失,估计全球每年的水土流失量为240亿吨,如此庞大的流失量使灾害日益增多-水灾、旱灾、沙尘暴这几十年来已达到历史之最;同时树木的减少还使空气得不到有力的净化。目前,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年平均增长量为1。5ppm,酸雨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这些污染物轻则是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严重可导致死亡。太触目惊心了,仅此一项树木减小就能引起这么多连锁反应。与此可以预测,破坏环境而一味发展,总有一天会带来灭顶之灾。
那么,仅保护环境,不谋求发展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曾记得一位科学家说过“有发展才有经济,有经济才有环保,有环保才会有发展”,他的话精辟地阐释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确实如此,没有发展,没有资金,怎样环保?它们就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导致整个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合理地开发才能确保环境的稳定。这在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大会上已确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意味着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谋生存、求发展,会议还确定了通力合作,迎接环境的挑战,以可再生资源作动力为奋斗目标。我相信,人类一定会满怀信心的在改善生态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作为地球大家族的一员,在这场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行动中,更需要身先士卒。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快速发展,但也给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在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新能源,减少污染,为谋求更好的发展铺平道路。
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斗争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篇2: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uld never be at the cost of the environment.They think the presen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largely caused by rapid?economic development.For example,land resources are shrinking because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xpansion of cities.Deserts are spreading because of over grazing,poor fanning,tree cutting,and strip mining.Our air and water supplies are being polluted by poisonous gassesand waste products.It is important,therefore,that we should take another look at the way in which our industries and cities are developing.
However,other people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consid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ow and our first priority should always be give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They believ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inevitable and unavoidab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y are only the by produ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can be dealt with later when we have the time and money.
I think the second idea is completelywrong.Our ultimate aim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and happy life for our people.What is the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f we achieve it at the cost of our environment?There has been much evidence to prove that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helps more rapid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篇3: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
I am not supportive of the idea that either takes priority. It is necessary and absolutely possible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exist, in the sense that both of them are indispensable factors for the prosperity of soci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seemingly more important,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creates enormous job opportunities, improves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creases government revenues. Yet, the above goals can only really be reached on condition that the environment is well protected. And, interesting, it i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 se that provides the money and personnel resources requir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 well-preserved environment is the groundwork for the economy and in a way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A fast-development and well-functioning economy calls for a good environment, which offers essential resources, e.g. wood, coal, water, and so on. Once the environment deteriorat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likely to be disturbed or even halted. What is worse, natural disaster that comes with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ight even paralyze the whole economy and pose a severe threat to human life. The pursuit of short-term economic profit is the destruction of our home and that of our posterity.
S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this case, we are actually working on an environment-friendly economy.
篇4: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
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
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oncern of the present-day world. Land resources are dwindling because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Waste gases poison the air we breathe. The rivers and lakes are polluted by waste dumped in them from factories. It is probably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deterio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reatens the existence of mankind itself.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price we have to pa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 do not think that this argument is valid. After all, what is the point of economic growth if people's lives are adversely alfected by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o show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by balanc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key to achieving this is to make people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Both governments and ordinary citizens should join hands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篇5:浅析我国的环境与发展
浅析我国的环境与发展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作 者:金雅文 作者单位:吉林省环保厅环境信息中心,吉林・长春,130033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X-1 关键词:发展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篇6:环境的发展与平衡作文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平衡与发展正是其中对立统一的一对儿。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规模加大,发展方式丰富。个人在发展,企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民族在发展,整个人类都在发展。有人说,“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和平”的“平”自应包括“平衡”。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可以说有重大的建树。即使像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的引领和政府的指导,企业致力于技术改造和管理革新,成就喜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对于具有劳动力廉价优势的我们来说,更是达到了飞速的程度。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形势严峻,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自是题中之义,这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的生态呢?告急,告急,十万火急!众所周知,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选择的项目大多科技含量低,污染比较严重。西南某地不是出现全村人都因环境污染而患上致命毒症的现象了吗?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大气质量下降、饮用水严重污染、噪音噪光成害、温室效应引灾等信息,我们怎能不怀疑这种发展之路的可行性呢?
有人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真的吗?难道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就这么冲突尖锐,不可协调吗?恐怕未必。不久前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报的一则新闻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这则新闻说,江苏常熟市是全国最大的服装加工基地之一,碎布废纤维历来都是污染物,现在他们借助高科技,将这些废物制成各种汽车软垫,而且这些软垫还可以进入循环性的再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举三得。由此看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何才能找到一条协调发展与平衡的好路子呢?常熟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真正树立以人为
本的发展理念,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将资源循环利用的问题、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综合起来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兼顾方案,一边实践,一边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趋于完善。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就很可借鉴。他们的城市像花园,旅游业的发展也与自然环境的有力保护相一致。试想,你那儿污染严重,谁还会去旅游呢?
其实,问题本来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发展经济?还不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空气质量、水质量、环境质量、生物的多样化,都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相关。如果徒有高楼大厦、宝马香车,连一杯干净水都没得喝,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身心健康、愉快,生态不平衡能够做到吗?因此,如果一时没有条件,我们宁可暂时不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暂时牺牲一点物质利益,待到科技水平提高后,总会有发展机会的,因为资源没有糟蹋嘛。反之,如果只图一时的经济的“数量化发展”,而毁了生态平衡,那既得不偿失,也无可补救。将自己发展的路子堵死了,这是最大的失策。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当果断地以生态平衡为第一位,经济发展为第二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了平衡的生态,还怕没有发展的基础或基本保证吗?
篇7:环境与发展的英语作文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oncern of the present-day world. Land resources are dwindling because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Waste gases poison the air we breathe. The rivers and lakes are polluted by waste dumped in them from factories. It is probably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deterio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reatens the existence of mankind itself.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price we have to pa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 do not think that this argument is valid. After all, what is the point of economic growth if people's lives are adversely alfected by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o show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by balanc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key to achieving this is to make people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Both governments and ordinary citizens should join hands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环境与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人们最担心的事了,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环境与发展),高中英语写作《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环境与发展)》。因为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被侵蚀,土地资源逐渐缩小。我们呼吸着有毒的空气,河流和湖泊也被附近的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不夸大其词地说,环境质量的恶化很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
有些人说环境问题是我们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对此,我不敢苟同。如果人类的.生活被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所影响的话,那么,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足够的证据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政府和普通市民两方都应该携手使地球成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我们的后代。
篇8:环境与发展的精彩作文
人类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有光辉的历史之后,在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的缺点的时候,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手段,保护环境,发展生产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那种牺牲环境以求发展的路再也走不通了。
请看下一组资料: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全世界森林就减少一半,年损失率为1%-2%;全世界每年水土流失240亿吨,土地沙化、碱化,失去耕种能力;全世界每年用去燃料70亿吨,然后排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20亿吨。“伦敦烟雾”正在世界各地出现,酸雨已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连珠穆朗玛峰的积雪中也发现了污染物质,南极企鹅的肝脏中也有ddt成分,全世界每天有3万人因饮用污染的水,而患病死亡……这一切,都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毁坏环境的发展,将使人类遭到灭顶之灾。
昔日绿草茵茵,近日乌烟瘴气。近年来,人们生活的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就在我们不遗余力地改造自然的同时,环境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曾几何时,我们能畅游西湖那清澈的湖水、品味栖霞山年年飘落的枫叶、沉醉于紫金山千年不移的气势。而今面对着这些支离破碎的景观,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环保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悲哀地呼吁人类从此就停止生产、停止发展呢?显然,用智慧创造了一切的人类,生存一刻,就不会也不可能停止发展,坐以待毙。积极的态度是全人类共同承载命运,通力合作,继而迎接环境的挑战。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1992年第二次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又向我们发出了“人类自己拯救自己”的号召。我们相信,像创造财富一样,人类也一定会满怀信心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中求得新的发展。
中国,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在这场关系人类生存的共同行动中,当然是丝毫也不能懈怠的。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谨慎地使用资源,竭尽全力地保护环境,不为增长的数字困扰,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为目标,为逐步实现中国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的美好理想而斗争。
有人说:“当地球上剩下最后一只老虎,最后一只鳄鱼,最后一只熊徒劳、哀鸣地寻找配偶时,人们会看到自己的结局。”只要全世界人们共同努力、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这场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斗争中,都能拿出切实的行动来。
篇9:环境与发展作文1000字
环境与发展作文1000字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占总数40%的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也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曾经山明水秀的华东农村,因受为数众多的乡镇企业所排出的“三废”的侵害,其污染已居全国之首,令人痛心。更有甚者,由于大量废气的无限制排放,竟使我国工业重镇本溪在卫星的视野里“销声匿迹”,真是骇人听闻。因此,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对于人类而言,环境与五谷同等重要,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发展又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必要手段。爱护环境、净化环境、美化环境,可以铸就我们健康的身心,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经济的事业中精力充沛。因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强化环境意识,注重生活质量的过程。只有不破坏环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古人所说的“夭人合一”,也包含着人类的发展进步与环境的不断净化应该“和谐共振”的意思。理智的人类不仅对此理解深刻,还创造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奇迹。“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其经济的不断腾飞与其环境的'不断美化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强国日本,其不断上升的经济指数与其不断下降的环境污染指数同样令世人瞩目。所以,人类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的保护可以比翼齐飞,这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清新的环境孕育出的智慧人类可以创造无数的经济奇迹,而这又促使人类更加珍视白己赖以生存的家园。花园式城市的不断涌现就是明证。生产的掘进与环境的净化、美化可以和谐统一。
相反,如果以践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那么,这种发展则是鼠目寸光的发展,是包容着灭顶之灾危机的发展。曾经山明水秀的华东农村不是成为全国污染之首了吗?重庆的酸雨不是曾使两万亩农田的庄稼顿成一片枯黄吗?本溪不是从卫星的视野中消失了吗?淮河流域上蔡段新生儿的致畸率不是达到了60%了吗?疯狂的掠夺生产,残忍的破坏性开发,卑劣的功利性作业,为害当代,贻害千秋李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旦破坏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环境,环境将加倍地还以报复性的打击,直到人类无“家”可归。到那时,握着以天文数字来表示产值的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人类可以而且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这是一位人类学家说的,语重心长。人类要生存,就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正视现实,运筹将来。“人类拯救自己”,这是1992年包括有106位国家元首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国际会议提出的口号。中国应以此为鞭策自己的忠告,不仅强化环境意识,而且为着实现我们“投有污染”的经济增长,而严格执行环保法规,精打细算地使用资源,积极地“哺育”森林、“养育”耕地、“涵养”水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并深度处理“三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祖先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既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以比翼齐飞,那么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的中国人也将创造合乎这一目标的辉煌成就。
篇10: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及翻译
环境与发展英语作文及翻译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oncern of the present-day world. Land resources are dwindling because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Waste gases poison the air we breathe. The rivers and lakes are polluted by waste dumped in them from factories. It is probably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deterio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reatens the existence of mankind itself.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price we have to pa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 do not think that this argument is valid. After all, what is the point of economic growth if people‘s lives are adversely alfected by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o show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by balanc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key to achieving this is to make people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Both governments and ordinary citizens should join hands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翻译:
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人们最担心的事了。因为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被侵蚀,土地资源逐渐缩小。我们呼吸着有毒的空气,河流和湖泊也被附近的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不夸大其词地说,环境质量的恶化很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有些人说环境问题是我们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对此,我不敢苟同。如果人类的生活被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所影响的话,那么,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足够的证据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政府和普通市民两方都应该携手使地球成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我们的后代。
篇11:探讨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探讨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摘要]主要探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涵、范畴、特征及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现状并阐述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意义。它对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内涵特征,现状意义
一、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涵
(一)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决策,就是决定政策、策略和办法;它是在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选择。它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行为过程。本文探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主要是是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政策和法律,对未来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以及程序、途径、措施所作出的选择决定。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在决策中,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决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全面考虑,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是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原则在决策上的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科学化、法制化。
综合决策制度是对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协调,是尽可能地保持和维护最佳的综合利益和效益,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结合,即是对代内人类利益和代际人类利益的兼顾。
(二)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在要求
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领导决策的全过程。在重大决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预防因产业结构或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实施该项制度,要求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整体利益,照顾、调整各个方面的权益。在制定区域开发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等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应当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在要求是:
1.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把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力争最佳综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已涉及到各级立法、政策制定和在决策中对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综合考虑。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对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全面部署,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保证环境保护与其他工作的比例适当,协调发展。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目的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与最大化。强调综合决策和综合平衡,要求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2.各级领导干部和综合决策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自然规律、以及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应该将综合决策与环境计划、规划、区域综合开发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与改善结合起来,认真搞好规划工作、计划综合平衡工作,生产力布局等全局性工作。为了保障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应坚持综合考察、综合评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整治的方针。在一个行政区或自然区,应该对该区域内的所有社会和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
3.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计划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加强计划管理。
坚持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制定国土总体规划时,要统一、综合考虑其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等问题,应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做出合理安排,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制定科学的合理开发资源、能源的规划、保护环境的规划、节约资源能源的规划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方案,制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区域建设、财政税收、能源分配、商品交换等各项政策。
4.要建立健全的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资源的考察、调查、评价、信息、统计、监测、登记许可、现场检查等各种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行政管理组织和法律制度上保障综合决策的实施。
5.建立完善综合决策的法律保障机制。颁布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为了搞好综合决策,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建立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决策科学咨询制度、决策的部门会审制度、决策的公众参与制度、决策的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决策的教育培训制度等有关的综合决策制度。
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特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日趋复杂,使得社会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追求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决策体制、方法和过程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现了个人决策向群体决策发展、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发展、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决策发展、决策者管理者研究制定政策向政策研究机构研究论证政策发展等现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集中体现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
(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多学科、多领域、多政策、交叉性、渗透性、综合性的特征综合决策涉及到许多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法律的、环境的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决策学、法学、环境学等许多学科领域。不是像传统的决策凭着领导人个人的知识、经验、才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不能凭单一学科就能解决问题。而需要集众家所长,要融会多学科的知识,提供全方位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系统的论证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2)它具有更大的信息吞吐量
决策不能靠经验所能胜任,做好综合决策,要大量获取新知
识、掌握新理论。对环境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加以考虑,把握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影响环境的各种制约关系。复杂环境问题具有多因子、全方位,既有眼前问题,又有未来问题,既有现时损害,又有潜伏性、长期性损害,既有局部损害、又有全局损害,必须根据大量的材料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选择最优方案。
(3)具有多目标多功能综合决策的性质
传统的决策许多是一个目标、一种功能的决策,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多目标决策的特点,如三峡工程,有防洪、防旱、发电、航运、水产、旅游等多种目标、多因素和多功能,有利与弊、优与劣的权衡。有当代利益又有后代利益,有环境问题、也有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还有移民问题,许多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还得考虑国力负担、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行、如何解决战时防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否找到另一种替代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
例如,对三峡工程的决策就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范例。1986年原水电部集中全国各方面专家412人,分14个专题进行论证。经过三年努力,14个专家组完成专题论证报告,1991年8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的审查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是必要的,技术是可行的,经济是合理的,对环境生态保护也采取了相应措施。1992年1月国务院审议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同意兴建三峡工程。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最后确定采用三斗坪段方案,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坝顶高185米和一级开发、一次建设、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
(4)着眼于更加广阔的背景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面临广阔的背景,有地理环境、国土资源、经济发展、地域风情、旅游文化等,涉及到人们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要考虑当代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既要考虑代内公平、又要考虑代际公平,要面向现在,更要面向遥远的未来。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淮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关系到地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权衡利益,通盘考虑,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更需要战略眼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面向未来。
(5)强调公众参与性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前提和基础,它涉及到各家各户和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环境保护事业的成功也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监督。公众参与也是公民维护自己环境权益的重要保证和手段,它是环境民主原则的体现和落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高,要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宜人,公众参与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的热情会高涨,呼唤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世界进步的潮流,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
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适用范围
强调综合决策和综合平衡,要求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在制定区域开发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等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应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一)立法上:制定、修改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该考虑环境因素、环境影响。
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框架,使环境与发展政策成为行动的重要手段。如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条例》,或《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办法》等。
(二)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方针上实行综合决策,把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规划中,从宏观上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重大计划决策中,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11月国务院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中,要求“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在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个层次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决策
制定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个层次,对中央政府来讲,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规划能力,制定全面、科学、可行的规划,将环境资源工作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和重要任务,加强国家计划的宏观调控,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发挥规划的统筹安排、协调平衡、引导和约束功能。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我国现有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采取重大行动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
(四)编制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化规划、区域开发、开发区建设、流域规划等实行综合决策。例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依据《环境保护法》第22条规定:“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城市规划法》规定,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许多城市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在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中,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建成一大批布局合理、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
(五)在制定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牧业、交通、旅游、能源、城乡建设等部门或专项规划、计划、办法中贯彻综合决策。
(六)在制定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经济、技术政策
中实行综合决策。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
(七)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的重大项目时实行综合决策
(八)可能对环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决策。如推广重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核电等对环境有重大的重大事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重大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6月通过,1月施行的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8条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主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在决策中,使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合理定价资源,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征收环境税费、资源补偿费、排污收费,要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决策过程,使有关统计指标和价格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价值,以便综合反映发展的可持续性。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要扩展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在国民经济中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因素等。在决策要使经济政策要与环境政策相协调,应将环境社会效益纳入经济活动的成本-效益的评估之中。经济发展部门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成本。在评估经济成就、政绩时,应考虑付出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要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上解决“短期经济行为。”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中“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国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远景目标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确立了环境目标。例如,3月15日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未来五年(2001-)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系列预期目标。纲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十五”期间森林覆盖率从“九五”的16.6%提高到18.2%,城市绿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再造碧水蓝天,改善生态环境的美好理想。十五期间计划环保投入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1.3%比“九五”提高0.27%.
“十五”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到20,环境污染状况有所减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乡环境质量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我国环保目标:到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比较明显的改变。
四、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现状
(一)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战略与政策
在1949-1982年的31年中,我国实行了五个五年计划,但都没有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从1982年开始,我国第一次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环境投入被纳入计划工作中,投入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
在1992年环发大会之后一个月内,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环境问题十大对策》,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等十大对策。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第二章“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强调:“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调整现有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广泛协商和合作,建立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使各部之间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必要时建立新的组织协机构,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策》(198月3日)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在“经济和社会综合决策时,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环境问题十大对策,和《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年,国家环保局主持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它强调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将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协调起来。提出的第一个行动方案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是中国发展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此《环保议程》十分重视综合决策问题,并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环保管理政策、环保经济政策、环保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政策以及环保国际合作政策等。这绝不单是环保部门的政策,必须要强化综合决策的机制,做到:(1)把和环境与发展相关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放到国家和地区机构的关键部位中去。环境政策必须渗透到国家计划部门、经济部门、社会发展部门和科技教育等部门之中,要让国家机构的关键部位直接承担环境政策的责任与义务。(2)强化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巩固体制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改变部门分割式的机构设置格局。认识到“我们面临的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源于部门间职责的分割。”(《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列为国家两大发展战略,提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向对各项资源开发活动,经济开发区建设和重大经济决策的环境影响拓展。”标志着从1996年开始,我国将抛弃传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追求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标。
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在经济和社会综合决策时,必须考虑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根据上述目标,制订本辖区切实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坚决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将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并形成制度。”
按该《决定》和1996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环保局发布的《关于贯彻有关问题的通知》所规定,作出对严重污染的“十五小”予以取缔、关闭或责令停产、转产的“关、停、禁、转、改”的规定。为迅
速有效控制污染的加剧和蔓延,采取了超常规的急风暴雨式的大规模的行政强制行动。表明了我国政府保护改善环境的决心。
江泽民主席在3月15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对区域和资源开发,要进行环境论证,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程序,使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化、规范化。”
19国家环保总局将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监督和共管、环保投入、公众参与等4项制度列入《全国环境保护工作(1998-2002)纲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强调西部开发要吸取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教训,一开始就要高起点,发展高科技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10月,第二届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包括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等多方面的内容。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五”计划建议,把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国务院2000年11月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各地抓紧编制生态功能区划,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应该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20,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强调,“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工作的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协调解决地区、流域间重大环境问题,审议重大环境政策等重要事项。”
逐步开展重大环境政策、规划和法规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提高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率。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及环境保护投资效益的统计与分析,进行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核算试点,深入研究和试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一些实践
如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已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和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了体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如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时,把环境保护贯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把减少污染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内容,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新兴产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1996年以来,全国关停了8.4万家污染严重、没有治理前景的企业,力度之大是空前的。
近几年来,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以及企业发展等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如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中的环保问题,朱F基总理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妥善处理移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污染,保护山林,保持水土;库区企业搬迁,要与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决不能按原样搬迁,形成新的污染源。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先治污,后引水”;正在建设的青藏铁路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施工,将成为我国第一条“生态铁路”。
为了保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加强决策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化决策者的责任。如在建设项目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在评选先进时,实行环保问题否决权;在选拔干部和考核政绩时,把环保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惩处,对犯有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我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正向着具体化、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我国综合决策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在政策中的规定多是原则式、倡导式、宣言式的规定,没有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在我国行政决策中实行起来也有一些难度,在实际决策中真正贯彻综合决策的原则,实施综合决策的法律制度的单位、部门、事项很少。地区分割、部门分权、本单位利益本位的现象影响并阻碍着综合决策。
综合决策没有形成制度,综合决策的各种程序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可操作性。
综合决策没有形成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可操作规则。在许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容,至多也是一句原则性的规定,如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发展计划之中,也没有“实施细则”对作如何“纳入”作些可操作性的规定。
但也应该乐观地看到,我国党和政府正是日趋于重视“综合决策”,政策与法律的规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具体,正朝着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立法正趋于建立和正趋于深化
我国综合决策的立法正趋于建立并在不断深化,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废除都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法律都有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定,向着法律的“生态化”方向发展。《土地管理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十分重视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思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正成为各级决策部门的决策方略。
特别是20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不仅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而且要对规划进行环评,这就使得决策部门在决策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决策的后果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的措施,这就在“源头”上控制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以及污染的频繁发生,从而使综合决策有了坚实有效的法律保障。说明了我国有关综合决策正趋于建立和正趋于深化。
(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地方立法和实践比较活跃
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综合决策的立法和实践活跃。为了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一些地方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
广东省政府针对全省许多环境问题是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状况,于19
99年6月向全省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提高综合决策水平。要求:“从现在起,各级政府要通过编制本辖区的环境保护的规划,把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纳入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区域开发规划、城市发展规划,以及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时,在组织重大资源开发项目之前,要进行环境承载能力的论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配置,要严格按政策和法律法规办事。
2001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发文要求按照《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粤府办[2001]46号文)的要求,“建立综合决策机制”,“要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以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制度、部门联合会审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流域、区域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等七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1999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要准确估量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力避决策失误。通知中指出,必须将“制定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制定环境、资源、能源、产业、城乡建设等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开发区域国土整治,实施重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广应用重大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纳入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范畴。2001年,吉林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通知》;1998年,山西省监察委员会和省环保局出台《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政处分办法》;2000年,北京市环保局和市监察局出台《关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追究行政责任的暂行规定》;2001年,上海市环保局和市监察委员会出台《关于对违反环保法规人员追究行政纪律责任的若干规定》等。
以来,我国涌现了像大连、张家港、深圳等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支队伍正在不断壮大。这些城市通过加强和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初步做到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标。
五、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法律制度的意义
决策的正确与否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社会成员的前途、命运和生活休戚相关,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福祉和命运。
政府决策对环境保护产生重要影响,决策不当或失误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决策不当甚至失误是环境污染严重发生的最为直接和最具作用力的因素。一个愚昧的决策可能污染一条河流,危害一座城市,毁掉一座古城堡,危害远比一般刑事犯罪严重。人大常委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了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也危害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安全。追其根源,无不是在制定国民经济的重大政策和规划决策时不考虑环境影响所致。”
坚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而综合决策法律制度则为综合决策提供了法律保障。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实施,是决策者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决策制度、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的深刻变革。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上升为一项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这是决策方式的重大进步,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义重大。
(一)实施综合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内容,从源头落实、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责任,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决策层次上的具体化和制度化。实行综合决策制度,将有效地推进我国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如何促使和保证政府决策中的环境保护因素得到强化,使政府决策成为“绿色决策”是必须着力和预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二)它是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蔓延和生态破坏的有效措施。
这吸取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历史教训。综合决策由环境污染事后补救、末端控制的被动反应模式向事前预防、源头控制的主动行为模式转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从宏观上对决策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政策源头。
(三)它是政府转变决策方式、实行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综合决策要求改变由决策部门单一决策的思维方式,让经济、社会、环境各部门甚至社会团体、公众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地参与,由个人决策向群体决策转变,由某部门参与决策向各部门参与决策、转变。综合决策要从单纯依靠领导的明智、才能走向依靠制度的约束和法制的保障。该制度对国家政府机关及其首长的决策方式、决策程序提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明确要求。它使决策更加综合化、民主化、科学化。
(四)转变人们的发展观
从单一发展观即由国民生产总值(GNP)统帅一切的发展观到强调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复合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念主要是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要指标,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增长。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导致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的严重问题。这种发展观念导致了决策的失败或失误。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观,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兼顾,不但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它标志着政府决策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单维价值取向决策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多维价值取向决策的转变。
1978年-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大,在世界居第6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举世瞩目,但也不能忘记经济增长背后的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如果将这个增长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的损失扣除,得到一个“绝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真正有效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现在的数值减少3.7%左右。
1995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环境成本(自然资源的耗减,生态破坏和污染损失)约为2199.38亿元,约占中国当年GDP的3.7%(国内生产净值NDP的4.2%)。换句话说,199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NDP的4.2%)是以牺牲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取得的。
(六)综合决策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科学地利用,投入到经济效益
佳、社会效益好、环境效益良的地方和项目上去。不上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项目。
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决策对环境的影响极大。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要从宏观管理入手,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任务。”
(七)综合决策有利于降低发展成本
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长期实行的是外延型、粗放型、数量型的经济模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代价。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高于世界平均值,远高于发达国家。传统决策中没有或很少考虑到环境因素、资源价值,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无限制的从环境中掠夺资源和大量向环境排泄废弃物,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综合决策考虑到环境因素、资源价值,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有利于降低发展成本。
武汉大学・蔡守秋 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系・莫神星
篇12:浅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
浅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应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 者:艾治国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商业经济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 年,卷(期):2006 “”(7) 分类号:F590 关键词:旅游环境 旅游业 发展篇13: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者队伍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入WTO后更广泛、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了解和分析企业经营者成长状况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健康成长,近期省企业调查队开展一次专项调查。这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90%。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有利于企业家队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一、企业经营者素质状况
1 、经营者年龄进一步年轻化。
调查显示,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主要集中在36-55岁年龄段,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其中46-55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比重为52.6%;其次是36-45岁,比重为34.6%,两个年龄段比重之和为87.2%;56岁以上和35岁以下各占10.7%和2.1%。与调查结果相比,36-55岁的企业经营者所占比重增加了8个百分点,而56岁以上的却减少了4.5个百分点。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经营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40%,中小企业企业这一比重分别为35.6%和37.5%。在各类型企业中,47%的私营企业经营者年龄在45岁以下,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46.2%和40.4%,国有企业为32.1%,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最低。
2 、学历水平明显提高。
调查表明,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1.1%,其中大学学历占4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1.3%,大专以下占8.9%。高学历的比重与20相比有明显提高,其中大学本科提高9.2点,研究生提高11.5 点,表明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已进入较高学历结构。从不同年龄段看,在人数较多的36-45岁和46-55的年龄段,大学学历的比重分别占28%和58.5%,研究生的比重分别为62%和32%。表明在36-45岁年龄段,研究生的比重高,而在46-55的年龄段,大学本科比重高。在56岁以上的企业经营者中,大学本科以上的占72%,35岁以下的研究生比重较大,为40%。
3 、知识结构趋于专业化。
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学管理的人数最多,占42.2%;其次是财经专业,占14.5%,理工农医占13.5%,工商管理(MBA)占10.4%。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知识结构向专业化方向。从不同年龄段看,经营者在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学管理专业比重最大,分别为30%和58、8%,财经和理工农医专业的次之。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年龄段学文史和理工农医专业的比重较大,管理次之。另外46岁以上年龄段企业经营者学习管理专业、财经专业和MBA的比重比46以下的所占比重要高。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照表(%) 2000年 2000年 20 年龄 35以下 36-45 46-55 56以上 5.6 31.9 47.3 15.2 2.1 34.6 52.6 10.7 文化程度 大专以下 大专 大学 研究生及以上 15.3 40.1 34.8 9.8 8.9 25.8 44 21.3 现任职务 董事长 总经理 厂长 党委书记 其他 39.4 58.2 24.6 33.5 28 45.5 7.9 18.6 所学 专业 文史哲法律 财经 工商管理(MBA) 管理 理工 其他 6.8 7.7 7.9 37.4 31.4 8.8 3.09 14.5 10.4 42.2 13.5 16.4 二、经营者自我评价 提高企业家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是造就企业家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职业化技能的看法和对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评价。
1 、管理能力增强,开拓能力较弱。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依此是:决策能力(88.1%)、组织协调能力(46%)、创新能力(35.7%)、知人善任能力(31.5%)、市场营销能力(25.1%)、学习能力(17.9%)、公关能力(10.6%)、表达能力(8.1%)。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近几年有一些可喜的变化趋势: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创新能力由第五位提高到第三位,学习能力由第八位提高到第六位。
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此是:公关能力(63%)、表达能力(46%)、市场营销能力(45.5%)、创新能力(36.6%)、知人善任能力(30.2%)、学习能力(21.7%)、组织协调能力(13.6%)、创新能力(4.7%)。值得注意的是,被企业经营者排在较弱能力前面的公关能力、表达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与企业的对外开拓和市场推广关系密切,而排在强项能力前面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更密切,这反映了我省企业经营者能力结构的一些特征:内部管理能力强,对外开拓能力弱。因此在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者的对外开拓能力有待加强。
2 、个人事业比较成功。
大部分经营者认为自己经营企业是比较成功的,比重占82.3%,其中认为非常成功和不太成功的比重分别是5.2%和9.8%,只有极个别经营者认为自己经营企业是不成功的。而对于成功的原因,经营者认为“企业员工的支持”和“个人素质较高”、“领导班子的配合”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者所占比重分别是25.7%、25.4%和25.1%;而认为“国家政策好”和“赶上好的机遇”则分别占16.7%和7.2%。
3 、有长远奋斗目标。
调查显示,经营者所在企业已制定发展规划的占95%,其中有长期规划的占50.9%、中期规划的占据36.4%,短期规划的占11.7%,只有5%的企业没有制定发展规划。调查还显示,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内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占92.3%,没有的占7.7%。其中大型企业经营者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比重达93.3%,中型企业为90.7%,小型企业94.4%。
4 、追求创新精神。
本次还对询问了经营者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高体现,所占比重为59.4%、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占26.9%,而认为“勇于承担风险”和“乐于奉献”分别占9.1%和4.7%。调查结果还显示:我省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精力投入最多的工作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26.7%)、“寻找新的发展机会”(25.5%)和“市场营销”(22.6%),三项工作占其全部工作的四分之三,而“协调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分别占12.9%和12.3%。
4、经营业绩良好。
从产品地位看,有67.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企业产品质量在同行业中属于上等水平,认为中等水平的为28.1%,认为下等水平的占1.7%。从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看,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属于畅销的占48.1%,属于平销的占46.4%,属于滞销的占1.3%。从被调查企业的效益状况看,盈利企业占66.8%,亏损企业占32.3%,持平的占0.9%。
三、对经营者队伍成长环境及相关制度的评价
( 一 ) 对成长环境的评价
1 、对成长环境总体给予肯定,法制环境亟待加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成长环境所涉及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给予了肯定评价。调查表明,要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快速健康,各种环境因素还需要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表2: 对企业经营者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 很有利 比较有利 一般 不太有利 很不有利 均值 百分制 市场环境 15.7 41.7 30.3 10.4 1.7 3.59 71.8 经济体制 8.1 38.3 40.9 9.1 2.9 3.38 67.6 政策环境 11.9 37.9 40.4 6.8 2.6 3.49 69.8 文化环境 8.5 35.7 49.8 4.7 0.85 3.45 69 社会环境 7.7 38.3 44.7 6.8 1.7 3.41 68.2 法律环境 8.9 35.3 47.2 5.5 2.6 3.41 68.2 2 、对自己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满意度高于经济地位。
本次调查了解企业经营者对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自身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相对比较满意,满意率分别占79.1%和73.6%,而对自身经济地位满意率占61.3%。
3 、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省企业家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企业经营者也认识到,我省企业家队伍整体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多数企业经营者目前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和素质高的仅占10.6%和11.5%,而认为数量缺乏的占40.4%,认为素质一般的占80.4%,认为素质低的占8.1%。
( 二 ) 对选拔任用制度的评价
1 、企业经营者任命方式发生变化。
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的市场化程度在增强,但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本次调查表明,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获取现任职务的最多,占41.3%,其次为董事会任命,占38.3%,其他依此为组织选拔和市场选择相结合,占9.4%,职代会选举占8.5%。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比重有所减少,由55%下降到41.3%;董事会任命的比重由10.9%增加到38.3%。由此可见,尽管目前企业经营者的任命方式仍然以上级任命为主,但近年来由董事会任命和组织选拔和市场选择相结合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经营者任命方式的变化显示通过董事会任命经营者正逐步形成为主流形式,显示我省在经营者任命方式上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但是调查结果还显示,现有的任命方式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经营者期望的任命方式依此是:“董事会”任命占33.6%,居第一位;“组织选拔和市场选择相结合”占28.1%,居第二位;“市场双向选择”占20%,居第三位;而职代会选举和上主管部门任命仅占11.1%和7.2%。可见,企业经营者普遍期望通过市场双向选择途径获得企业的经营权,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是企业经营者最不期望的。从不同分组来看,企业经营者获取职位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别,通过组织任命方式获取职位者,大型企业(55.5%)明显多于中小企业(37.9%),国有企业(79%)大于非国有企业(21.4%)。同时,被调查者对“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和54.3%,认为一般的31.3占%,认为不满意的占11.79%。
2 、企业经营者选拔任命条件。
有关企业经营着选拔和任命条件,调查显示,认为“经营能力”、“工作业绩”和“品德威望”是成为企业经营者最重要条件的比重较大,其中 “经营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经营者选拔的首要条件,占47.4%,比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提高20.6个百分点,并由第二位条件上升为首要条件;接下来是“工作业绩”和“品德威望”,分别为31.6%和17.1%;而“专业知识”和“学历水平”所占比重不大。从不同类型企业看,各类企业都普遍认同“经营能力”是其任职的最重要的条件,认同程度排列依此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其中私营企业更为看重“经营业绩”。除私营企业外的各类型企业的经营者将“经营业绩”视为第二位的选择。另外,各类企业的经营者都将“品德威望”排在第三位;而“专业知识”、“学历水平”、“人际关系”和资历等项条件被企业经营者选中的比重很低。由此可见,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经营能力”、“工作业绩”,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的任职的主要条件,专业知识的多少并不构成任职的障碍。
(三)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评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这是由经营者在现代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经营者激励不仅包括物质激励,还包括精神激励,如事业成就激励、声誉地位激励、权力激励等, 现阶段我省企业报酬激励呈现以下特点:
1 、年收入有较大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经营者个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35.8%,在2-4万元的占27.7%,在4-6万元的占12.8%,在6-10万元的占12.8%,10万元以上的占11.1%。各类型企业中,企业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比重排序分别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
表 3 : 2003 年与 1998 年经营者收入对比情况( % ) 2万元以下 48.1 35.8 2-4万元 25 27.7 4-6万元 10.7 12.8 6-10万元 8.5 12.8 10万元以上 7.7 11.1
2 、收入形式呈多样化格局。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企业经营者收入形式采用“月薪”比重最大,占53.1%,第二为“月薪加奖金”,占39.6%,其他几种收入形式的比重依此是“年薪制”(22.6%)、“风险抵押承包”(10.8),而我省企业采取“股息加红利”、“期权股份”的收入形式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9.8%和4.7%。尽管对经营者的物质激励强度大幅度增加,但近半数企业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偏低,并且企业经营者不满足于目前“月薪”和“月薪加奖金”的收入方式,期望采用现代企业的一些薪酬制度。“年薪制”是最受推崇的收入方式,选择比重占58.7%;其次是“月薪加奖金”(23.8%);希望采用“股息加红利”、“期权股份” 等收入形式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分别为3.5%和3.9%;而目前普遍采取的“月薪”收入形式所占比重仅为3.8%,这表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的收入形式与他们期望的收入形式之间差距较大。
3 、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是最有效的激励因素。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经营者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选择比重为92.3%,其他激励因素依次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66%)、“较高的社会地位”(43.4%)、持有股票期权(31.9%)、表彰和奖励(29.4%)。
(四) 对经营者 监督机制的评价
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是保证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使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从监督约束机制的构成看,主要是监督和业绩考核等内容。
1 、“法律法规”和“自身修养”是最有效的约束因素。
企业经营者监督包括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工民主监督等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监督制度的评价和看法,提出了“对经营者最有效的约束因素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法律法规”和“自身修养”的比重最高,分别为85.5%和52.8%;选择“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占51.9%,排在第三;“职工民主监督”占51.5%;而“上级主管部门”、“消费者”、企业内部党组织、和社会舆论等约束作用不大。
2. 最必要的监督制度是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最必要的监督制度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的最多,占89.3%,其他依次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80.9%)、“决策失误个人责任追究制度”(57.9%)、“企业经营着信用记录制度”(31.9%)和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制度”(26.4%)。
3. 利润额是最重要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
关于业绩考核指标,在各类企业中,有80.4%的经营者把该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最重要指标。有86%以上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考核利润额;股份有限公司和集体企业有75%以上,私营企业和外伤投资企业中也有52%以上考核该项指标。另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资产保值增值率,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最高,77.4%和76.6%,其他依次为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比较重视市场占有率指标,所占比重最大,分别52.9%和61.9%,而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这一指标,选择比重不大。营业收入也是各类企业普遍重视的一项指标,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比重为41%,其他各类企业在34-38%之间。在各类企业中,将吸收就业人员作为考核指标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利润额、资产保值增值率是目前普遍受到重视的考核指标,对市场占有率指标的考核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认同率由2000年的27.3%提高到46.4%。
四、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中的主要问题
1 、法制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经营者的活动都离不开法律。从经营者权益看,必须有法律的保护,但目前的要做到这一点,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调查显示,55.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法制环境对经营者的成长“不太有利”或“一般”,表明目前的法制环境仍不尽人意。
2 、当前对企业经营者激励力度不足,机制尚不健全。
近几年,尽管我省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与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比,目前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仍不够高,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强度不够,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将直接关系到经营者的积极性的发挥。表现为:①在物质激励方面:多数企业经营者的分配方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的延续,经营者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对应,与经营的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挂钩。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收入形式仍采用“月薪制”,占53.1%,仍有三分之一的企业经营者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其中国有企业占40%。有半数以上经营者认为他们目前的收入水平与付出的风险相比依然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者作用的发挥。②在精神激励方面,经营者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其合法权利和人格地位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经营者对宏观经济调控和组织经济运行的意见,不能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
③在管理上,缺乏有利于一批职业化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政策和环境,这是各类企业经营者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普遍希望建立有利于经营者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不正当竞争等引起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3 、监督乏力,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目前对企业经营者切实有效的监督机构机制尚未建立,没有形成一套既能使经营者充分行使权利,又能对其进行有效制约的机制,而经营者的权利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自觉接受监督的基础上。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党内监督不到位;二是规范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三是监督体制不规范,有时决策者、执行者又是监督者 ;四是纪检监察工作滞后等。本次调查表明,对经营者最有效的约束因素是“法律法规”和“自身修养”,“董事会及监事会”的监督排在第三,“职工民主监督”位于第四,而“上级主管部门”、“企业内部党组织”、和“社会舆论”等监督约束作用不大。因此应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等外部约束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和工会的监督保证作用,并提高经营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建立起以外部约束为主,内外结合的双重约束机制。
4 、经营者选拔机制的推进和建立相对落后。
这一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反映尤为突出。一是行政主管部门任命比重过大。本次调查显示,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获取现任职务的最多,占41.3%,居第一位,但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在企业经营者最期望的任命方式中,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仅占7.2%,居最末位。表明传统的任命方式存在较大弊端,不能形成正常的经营者更换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得不到体现,不能发挥竞争优势。从经营者队伍整体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者队伍数量不足、高素质的不多,渠道单一,视野狭窄,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比较规范的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
5 、对经营者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已逐渐不适应日益深入的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
目前对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内容重点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系统补课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培训方面,这些固然重要,而且今后也不容忽视。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在企业经营能力提高方面,在职业道德方面,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决策和应变能力、资产管理和运作、领导艺术的培训上力度还不够。在实际中经营者急需培训的内容有:经营战略、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法、领导科学、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营销等。经营者对建立健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培训和管理体系,实行聘任考核管理的呼声较高。
五、对策建议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公司制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培育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的职业经营者队伍,这是经营者们面临的一次管理观念、管理思维的变革与知识能力的严峻挑战。因此培育造就一支懂市场经济的职业化的经营者队伍,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更新观念,为经营者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树立经营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市场经济的能手,经营者理应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和向往的职业。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事实求是地宣传经营者对民族、对社会、对企业的重大贡献,宣传经营者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在社会上架起一坐理解的桥梁,形成尊重、爱护、支持经营者的新风尚。
2 、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把物质鼓励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既要使经营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合的报酬,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者,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的监督,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间经济责任审计等。
3 、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培养大批经理后备军。
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在培育经理人才方面的特殊作用。通过培训使经营者的才智、能力、道德水平得到提高,潜能得到挖掘。通过在实践中层层选拔,轮岗锻炼,识别和培养后备人才。同时抓紧培养大批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企业家后备军,才能适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
篇14: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
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吉林省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环境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企业经营者队伍的成长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入WTO后更广泛、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了解和分析企业经营者成长状况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健康成长,近期省企业调查队开展一次专项调查。这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回收率90%。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有利于企业家队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已初步形成。 一、企业经营者素质状况 1 、经营者年龄进一步年轻化。 调查显示,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主要集中在36-55岁年龄段,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其中46-55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比重为52.6%;其次是36-45岁,比重为34.6%,两个年龄段比重之和为87.2%;56岁以上和35岁以下各占10.7%和2.1%。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36-55岁的企业经营者所占比重增加了8个百分点,而56岁以上的却减少了4.5个百分点。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经营者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40%,中小企业企业这一比重分别为35.6%和37.5%。在各类型企业中,47%的私营企业经营者年龄在45岁以下,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46.2%和40.4%,国有企业为32.1%,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最低。 2 、学历水平明显提高。 调查表明,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1.1%,其中大学学历占4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1.3%,大专以下占8.9%。高学历的比重与2000年相比有明显提高,其中大学本科提高9.2点,研究生提高11.5 点,表明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已进入较高学历结构。从不同年龄段看,在人数较多的36-45岁和46-55的年龄段,大学学历的比重分别占28%和58.5%,研究生的比重分别为62%和32%。表明在36-45岁年龄段,研究生的比重高,而在46-55的年龄段,大学本科比重高。在56岁以上的企业经营者中,大学本科以上的占72%,35岁以下的研究生比重较大,为40%。 3 、知识结构趋于专业化。 在企业经营者队伍中学管理的人数最多,占42.2%;其次是财经专业,占14.5%,理工农医占13.5%,工商管理(MBA)占10.4%。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我省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知识结构向专业化方向。从不同年龄段看,经营者在36-45岁和46-55岁年龄段学管理专业比重最大,分别为30%和58、8%,财经和理工农医专业的次之。35岁以下和56岁以上年龄段学文史和理工农医专业的比重较大,管理次之。另外46岁以上年龄段企业经营者学习管理专业、财经专业和MBA的比重比46以下的所占比重要高。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照表(%) 2000年 2004年 2000年 2004年 年龄 35以下 36-45 46-55 56以上 5.6 31.9 47.3 15.2 2.1 34.6 52.6 10.7 文化程度 大专以下 大专 大学 研究生及以上 15.3 40.1 34.8 9.8 8.9 25.8 44 21.3 现任职务 董事长 总经理 厂长 党委书记 其他 39.4 58.2 24.6 33.5 28 45.5 7.9 18.6 所学 专业 文史哲法律 财经 工商管理(MBA) 管理 理工 其他 6.8 7.7 7.9 37.4 31.4 8.8 3.09 14.5 10.4 42.2 13.5 16.4 二、经营者自我评价 提高企业家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是造就企业家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职业化技能的看法和对自己各方面技能的评价。 1 、管理能力增强,开拓能力较弱。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依此是:决策能力(88.1%)、组织协调能力(46%)、创新能力(35.7%)、知人善任能力(31.5%)、市场营销能力(25.1%)、学习能力(17.9%)、公关能力(10.6%)、表达能力(8.1%)。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近几年有一些可喜的变化趋势: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创新能力由第五位提高到第三位,学习能力由第八位提高到第六位。 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依此是:公关能力(63%)、表达能力(46%)、市场营销能力(45.5%)、创新能力(36.6%)、知人善任能力(30.2%)、学习能力(21.7%)、组织协调能力(13.6%)、创新能力(4.7%)。值得注意的是,被企业经营者排在较弱能力前面的公关能力、表达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与企业的对外开拓和市场推广关系密切,而排在强项能力前面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关系更密切,这反映了我省企业经营者能力结构的一些特征:内部管理能力强,对外开拓能力弱。因此在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者的对外开拓能力有待加强。 2 、个人事业比较成功。 大部分经营者认为自己经营企业是比较成功的,比重占82.3%,其中认为非常成功和不太成功的比重分别是5.2%和9.8%,只有极个别经营者认为自己经营企业是不成功的。而对于成功的原因,经营者认为“企业员工的支持”和“个人素质较高”、“领导班子的配合”是最主要的因素,三者所占比重分别是25.7%、25.4%和25.1%;而认为“国家政策好”和“赶上好的机遇”则分别占16.7%和7.2%。 3 、有长远奋斗目标。 调查显示,经营者所在企业已制定发展规划的占95%,其中有长期规划的占50.9%、中期规划的占据36.4%,短期规划的占11.7%,只有5%的.企业没有制定发展规划。调查还显示,企业经营者在任期内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占92.3%,没有的占7.7%。其中大型企业经营者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比重达93.3%,中型企业为90.7%,小型企业94.4%。 4 、追求创新精神。 本次还对询问了经营者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投入精力最多的工作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高体现,所占比重为59.4%、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占26.9%,而认为“勇于承担风险”和“乐于奉献”分别占9.1%和4.7%。调查结果还显示:我省企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精力投入最多的工作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26.7%)、“寻找新的发展机会”(25.5%)和“市场营销”(22.6%),三项工作占其全部工作的四分之三,而“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和“新建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分别占12.9%和12.3%。 4、经营业绩良好。 从产品地位看,有67.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本企业产品质量在同行业中属于上等水平,认为中等水平的为28.1%,认为下等水平的占1.7%。从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看,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属于畅销的占48.1%,属于平销的占46.4%,属于滞销的占1.3%。从被调查企业的效益状况看,盈利企业占66.8%,亏损企业占32.3%,持平的占0.9%。 三、对经营者队伍成长环境及相关制度的评价 ( 一 ) 对成长环境的评价 1 、对成长环境总体给予肯定,法制环境亟待加强。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家成长环境所涉及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环境等六个方面给予了肯定评价。调查表明,要促进企业家队伍的快速健康,各种环境因素还需要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表2: 对企业经营者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 很有利 比较有利 一般 不太有利 很不有利 均值 百分制 市场环境 15.7 41.7 30.3 10.4 1.7 3.59 71.8 经济体制 8.1 38.3 40.9 9.1 2.9 3.38 67.6 政策环境 11.9 37.9 40.4 6.8 2.6 3.49 69.8 文化环境 8.5 35.7 49.8 4.7 0.85 3.45 69 环境 7.7 38.3 44.7 6.8 1.7 3.41 68.2 法律环境 8.9 35.3 47.2 5.5 2.6 3.41 68.2 2 、对自己政治地位、地位满意度高于经济地位。 本次调查了解企业经营者对自己的经济地位、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地位相对比较满意,满意率分别占79.1%和73.6%,而对自身经济地位满意率占61.3%。 3 、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省企业家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企业经营者也认识到,我省企业家队伍整体水平与发展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多数企业经营者目前的企业家队伍需要扩大,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家队伍数量充足和素质高的仅占10.6%和11.5%,而认为数量缺乏的占40.4%,认为素质一般的占80.4%,认为素质低的占8.1%。 ( 二 ) 对选拔任用制度的评价 1 、企业经营者任命方式发生变化。 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的市场化程度在增强,但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本次调查表明,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获取现任职务的最多,占41.3%,其次为董事会任命,占38.3%,其他依此为组织选拔和市场选择相结合,占9.4%,职代会选举占8.5%。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比重有所减少,由55%下降到41.3%;董事会任命的比重由10.9%增加到38.3%。由此可见,尽管目前企业经营者的任命方式仍然以上级任命为主,但近年来由董事会任命和组织选拔和市场选择相结合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经营者任命方式的变化显示通过董事会任命经营者正逐步形成为主流形式,显示我省在经营者任命方式上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但是调查结果还显示,现有的任命方式与企业经营者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经营者期望的任命方式依此是:“董事会”任命占33.6%,居第一位;“组织选拔和市场选择相结合”占28.1%,居第二位;“市场双向选择”占20%,居第三位;而职代会选举和上主管部门任命仅占11.1%和7.2%。可见,企业经营者普遍期望通过市场双向选择途径获得企业的经营权,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是企业经营者最不期望的。从不同分组来看,企业经营者获取职位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别,通过组织任命方式获取职位者,大型企业(55.5%)明显多于中小企业(37.9%),国有企业(79%)大于非国有企业(21.4%)。同时,被调查者对“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满意程度比较高,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3%和54.3%,认为一般的31.3占%,认为不满意的占11.79%。 2 、企业经营者选拔任命条件。 有关企业经营着选拔和任命条件,调查显示,认为“经营能力”、“工作业绩”和“品德威望”是成为企业经营者最重要条件的比重较大,其中 “经营能力”被认为是企业经营者选拔的首要条件,占47.4%,比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提高20.6个百分点,并由第二位条件上升为首要条件;接下来是“工作业绩”和“品德威望”,分别为31.6%和17.1%;而“专业知识”和“学历水平”所占比重不大。从不同类型企业看,各类企业都普遍认同“经营能力”是其任职的最重要的条件,认同程度排列依此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其中私营企业更为看重“经营业绩”。除私营企业外的各类型企业的经营者将“经营业绩”视为第二位的选择。另外,各类企业的经营者都将“品德威望”排在第三位;而“专业知识”、“学历水平”、“人际关系”和资历等项条件被企业经营者选中的比重很低。由此可见,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经营能力”、“工作业绩”,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的任职的主要条件,专业知识的多少并不构成任职的障碍。 (三)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评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还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经营者的有效激励是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这是由经营者在现代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经营者激励不仅包括物质激励,还包括精神激励,如事业成就激励、声誉地位激励、权力激励等, 现阶段我省企业报酬激励呈现以下特点: 1 、年收入有较大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经营者个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35.8%,在2-4万元的占27.7%,在4-6万元的占12.8%,在6-10万元的占12.8%,10万元以上的占11.1%。各类型企业中,企业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比重排序分别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 表 3 : 2003 年与 1998 年经营者收入对比情况( % )19 20 2万元以下 48.1 35.8 2-4万元 25 27.7 4-6万元 10.7 12.8 6-10万元 8.5 12.8 10万元以上 7.7 11.1 2 、收入形式呈多样化格局。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企业经营者收入形式采用“月薪”比重最大,占53.1%,第二为“月薪加奖金”,占39.6%,其他几种收入形式的比重依此是“年薪制”(22.6%)、“风险抵押承包”(10.8),而我省企业采取“股息加红利”、“期权股份”的收入形式所占比重较低,分别为9.8%和4.7%。尽管对经营者的物质激励强度大幅度增加,但近半数企业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偏低,并且企业经营者不满足于目前“月薪”和“月薪加奖金”的收入方式,期望采用现代企业的一些薪酬制度。“年薪制”是最受推崇的收入方式,选择比重占58.7%;其次是“月薪加奖金”(23.8%);希望采用“股息加红利”、“期权股份” 等收入形式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分别为3.5%和3.9%;而目前普遍采取的“月薪”收入形式所占比重仅为3.8%,这表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的收入形式与他们期望的收入形式之间差距较大。 3 、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是最有效的激励因素。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发挥经营者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与业绩挂钩的高收入”,选择比重为92.3%,其他激励因素依次是“完善的保障制度”(66%)、“较高的地位”(43.4%)、持有股票期权(31.9%)、表彰和奖励(29.4%)。 (四) 对经营者 监督机制的评价 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是保证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是使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从监督约束机制的构成看,主要是监督和业绩考核等内容。 1 、“法律法规”和“自身修养”是最有效的约束因素。 企业经营者监督包括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工民主监督等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监督制度的评价和看法,提出了“对经营者最有效的约束因素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法律法规”和“自身修养”的比重最高,分别为85.5%和52.8%;选择“董事会及监事会”的占51.9%,排在第三;“职工民主监督”占51.5%;而“上级主管部门”、“消费者”、企业内部党组织、和舆论等约束作用不大。 2. 最必要的监督制度是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最必要的监督制度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的最多,占89.3%,其他依次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80.9%)、“决策失误个人责任追究制度”(57.9%)、“企业经营着信用记录制度”(31.9%)和企业经营者任职资格制度”(26.4%)。 3. 利润额是最重要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 关于业绩考核指标,在各类企业中,有80.4%的经营者把该指标作为业绩考核最重要指标。有86%以上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考核利润额;股份有限公司和集体企业篇15:环境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怀着紧张而又轻松的心情走上了演讲台,紧张是因为我深知肩上扛着一份重任;轻松是因为我坚信xx的未来会更美好! 大家都意识到要树立xx的新形象,把xx建设成为国内外商家最愿意投资的城市,就要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所谓投资软环境是指那些处于不可见状态,具有一定的人为特征且极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环境,具体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人人都是经济发展软环境。关注今年高考的人一定知道,浙江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是啊,一沙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只有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宜人先生讲过这样的一件事。年轻时,他和老伴去过一次苏州,在这个人称“天堂”的城市一天他俩为了赶路,便背着大包拎着小包排在站道上。车来了,人们鱼贯而上。这时,一位即将上车的当地人回头伸手挡住后面的乘客,对他和老伴说:“你们请,你们是客人。”他和老伴匆匆上车,对着车窗外大声说“谢谢”。站在身旁的一个小姑娘低声说:“不谢,不谢,你们是客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老先生到过许多城市,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流光溢彩的景点,不是独特风味的美食,而是那句“你们是客人”。现在,每当人们说起“苏州”,那一老一少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老人家的脑海里,于是,那个城市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便越来越美丽。事实上,每个城市的硬件大同小异,看过之后,随着时光的流失会逐渐淡忘。能使人铭刻在心的,惟有那里的软环境。
我不由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两个报道,有一位韩国投资商应邀到某地考察投资环境。途经一个小县城,汽车开进一条狭窄的山路,突然发现对面开来一辆轿车。这辆轿车见是外地牌照的车便主动让路,退到几十米远的三岔路口,并热情为韩国商人指路。对此礼遇与热情,韩国商人感念于怀,最终选择了这个地方投资兴业。还有一位台商准备到山区投资办厂,可一直没有选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便到市场上采购了一些地方风味食品准备带回台湾。店主从交谈中得知他回家之前还要周转几个城市,就提醒他这些食品的保质期仅为一周。这位台商被店主诚恳的举止感动了,当即表示愿与他联合开发风味食品。
读过流沙河的一篇文章,文中说:“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坐几分钟的公交车即可。”我信。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城市的形象往往是从最细微处塑造起来的。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反而会起到关键作用。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张笑脸,只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事,却会让客商满意。吸引投资者的不仅仅是硬环境,还包括淳朴的民风、讲道德守信誉的市民。司机让路指路,店主以诚感人,的确是小事一桩,但在投资者眼里却是“以小见大”,看出的是这个地方的市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一个人自己品质和风格,一个省份、一个城市也有她的品质和风格,我们xx的品质和风格谁来塑造?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xx人!所谓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就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全市上下营造创业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设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人人有责。可以说,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都是软环境。我们每个xx人民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件事做起,我们要把建设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当成自己分内的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的事业,只有靠我们的辛勤工作,才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们的事业,只有靠我们的奉献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是的,我们都是这个社会普通的一份子,也许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立足本岗,兢兢业业。也许我们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但我们手牵手就能铺筑平坦的大道;也许我们只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砖头,但我们肩并肩就能构建牢固的大厦,也许我们很平凡,但我们相信,无数平凡的奉献必将铸就不平凡的明天!
篇16:创优发展环境
――正风肃纪,创优环境
好作风,严纪律是党之所需,民之所盼。开展正风肃纪活动,就是要紧紧围绕省纪委和市纪委“整肃作风纪律、创优发展环境”的要求,修身正气,严守纪律,改进思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作为党政机关的国家干部,我们的形象就是党政机关的形象,党政机关的形象就是国家的形象。工作中,必须端正心态,明确职责把握道德标准,办好事,办实事,只有切实树立公仆形象,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才能达到正风肃纪,创优环境的目的。
怎样才能更好的将此活动精神一直延续呢?我中心经过座谈讨论,总结如下:
一、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查摆自我差距的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作为党员干部尤其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敢于承担,先从自己的差距找起,通过找问题,摆事例,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制定整改办法,提高工作效能。
二、爱岗敬业,树立正确工作态度。把工作看成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抵制不良风气,端正
心态,建立良好办公环境。
三、团结合作,互相监督。三人行必有我师,做好同事之间的协调沟通,精诚合作。要懂得发现彼此之长处,帮助整改彼此之短处,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四、着眼长远,健全完善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形成教育、监督、惩处有机衔接、相互配套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督和管理上,努力推进作风建设的常态化。特别是要把这次集中教育整顿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长期坚持下去,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推动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宣传,引导舆情。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及时宣传正风肃纪,创优环境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干部自身建设的新气象和精神风貌的新变化,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加强群众舆
创优发展环境情处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正确快速的处理疏导。希望太原市经过此次活动能够真正的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谋转型、促跨越、保和谐上。
太原市委信息化中心
12月26日
篇17:写环境与发展的英语作文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oncern of the present-day world。 land resources are dwindling because of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waste gases poison the air we breathe。 the rivers and lakes are polluted by waste dumped in them from factories。 it is probably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deterio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hreatens the existence of mankind itself.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price we have to pa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 do not think that this argument is valid。 after all, what is the point of economic growth if people's lives are adversely alfected by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o show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be achieved by balanc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key to achieving this is to make people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both governments and ordinary citizens should join hands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not only for ourselves, but also for future generations.
篇18:环境与发展的英语作文及翻译
不可否认的是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人们最担心的事了。因为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被侵蚀,土地资源逐渐缩小。我们呼吸着有毒的空气,河流和湖泊也被附近的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不夸大其词地说,环境质量的恶化很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存。
有些人说环境问题是我们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对此,我不敢苟同。如果人类的生活被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所影响的话,那么,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
足够的证据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政府和普通市民两方都应该携手使地球成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我们的后代。
篇19:自由贸易与环境福利的均衡发展
提要:加入WTO十年来,我们在收获自由贸易顺差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环境容量的减少和中国人民享受清新环境权利的锐减也是显见的,特别是面临世界气候变迁和低碳减排的压力,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积极研讨科学应对的策略,以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环境福祉的双赢。
贸易顺差与环境福利逆差并存
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入WTO后通过贸易增长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成员国,此后中国的贸易增长是十分迅速的。这从如下的数字变化中可得到佐证:20的出口总额是22024.4亿元,是26947.9亿元,是100987.5亿元。与2001年相比,十年间的增长幅度是359%,平均年增幅达到了18.4%。进口总额方面,2001年是20159.2亿元,20是24430.4亿元,20是89269.1亿元,总的增长幅度是343%,较2001年平均增幅也是18%。进出口贸易额对经济增长(以GDP指标为参考值)的贡献率更是保持在了近四分之一的高位,即约9%的GDP平均增长率中的25%是由进出口贸易拉动的。2001年的进、出口贡献率分别是15%和13%左右,2002年到2010年的平均进、出口贡献率分别为26%和28%,其中2003最高值达到了60%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人享受的环境福利在减少。环境福利是人类除了基本生存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追求清新空气和洁净水源等环境权的需要,且要保证代际环境权的公平与可持续。统计发现,加入WTO后中国的能源消耗大增,污染排放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经不存在轻度碳排放的省区。与美国相比,同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体,中美双边贸易因为差异互补而使中国保持了十余年来的贸易顺差,同时,中国也被指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有关研究数据显示,1994-2001年的内涵污染条件指标平稳增长,2001年达到顶峰,随后有变小的趋势。中国在加入WTO后从美国获得的进口内含污染量增大,出口内含污染量减小。美国则相反,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拓展和国际贸易分工合作模式的调整,美国因进口他国的货物和服务而造福本国人民,将大量满足本国发展需要的制造工厂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也将大部分的碳排放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相反,中国却成了“世界工厂”,且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承担了大量为满足其他国家人民生活需要的碳排放。
平衡贸易与环境利益的经济学解释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将环境因素引入其中矛盾就愈加激烈。症结在于人们总是难以平衡长期与短期利益、阶段性经济增长与可持续环境受益、人民物质享受与环境福利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性经济繁荣需要警惕污染扩大化的趋势。环境库兹涅茨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形关系,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认为美国的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或是其他国家的人均GDP达6000美元时),污染才有可能改善。然而,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趋势与库兹涅茨曲线并不一致,即普通能源消费的是稀缺的可耗竭资源,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增加,这种刚性有时会导致环境的不可修复,即超过了环境阈值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致使环境容量大幅度下降。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没有达到库兹涅茨拐点,现阶段若一味追求环境目标而忽视经济发展是不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
第二,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总效应受损。国际贸易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相伴而生的环境效应未有定数。贸易中的环境效应被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三个方面。结构效应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他的比较劣势产品,使得该国的产出结构发生变化。技术效应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偏好绿色产品和清洁环境导致的环境友好技术的外溢,生产单位产品的社会总环境污染降低,一般为正效应。规模效应是贸易带来经济增长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多少,污染物排放量也会相应增加多少。中国的经验数据显示,比较优势集中于相对清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劣势集中在污染较多的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进出口贸易增长及贸易顺差带来的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均为负值,且远远超过技术效应引致的正面影响,因而,现阶段的贸易顺差带来的环境效应为负,即环境污染增加,环境总效应受损。
第三,进出口产品结构性矛盾引致环境恶化。有数据研究证实,中国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石油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工业等高碳排放行业,出口的产品多源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服装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中、低碳排放行业。比较进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出口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污染要远远小于进口带给国内的污染,且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必然加剧这种进出口结构效应的环境负面影响。基于目前的进出口格局,出口并不是引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相反,是进口增长导致了国内环境污染扩大化的趋势。
第四,跨境污染使中国成为“洋垃圾”的天堂。贸易自由化使得污染从发达国家流向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污染密集型产品的避难所。那些有着较高环境标准的发达国家,一方面为迎合国内企业界获得选票支持,政府宁愿执行较低的环境标准,致使世界整体的环境标准就低而不就高;另一方面,为了讨好激进环保主义者们,他们又频频声讨发展中国家的低标准带来的平均环境福利水平的降低,要求提供相对统一公平的环境标准和竞争环境。出于全球环境福利水平的最优考虑,世界各国都在找寻解决跨境污染内部化的途径。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国家间一致行动计划要求合作体内部各成员国在废气排放或污染转移方面必须采取统一行动来降低成本,通过国际财政转移或是双边关税减低来分享国内消减污染的成本。然而,收益分配不均条件下的国际合作困难重重,国家间正式协定又需要高额的交易成本,治理跨境污染问题的有效国际合作路径一直都在探索之中。
未来贸易与环境平衡的战略选择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又不得不肩负着保护本国环境和全球环境福利的责任。在以经济发展为必要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贸易带来的经济利益,合理规制以减少贸易中的环境损失。
国家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将加强结构提升和产业发展,这是一个大好时机。我们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通过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和保障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实现这种结构性转变和调整,需要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平衡“三驾马车”的协同效应,特别是平衡进出口贸易中的结构性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方面是要鼓励“两高一资”产品的进口,提高进口产品的污染减排量。通过技术创新带动有竞争优势的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降低能源进口数量和对外依存度;培育有特色的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运输、服务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系列的法规政策和制度建设,提高相关行业和产品的环境标准门槛,并配合环境税等经济手段来实现“灰色贸易”向“绿色贸易”的转变。
篇20:人与环境共存发展--珠海发展模式初探
人与环境共存发展--珠海发展模式初探
珠海经过20多年的创办与建设,由一个落后的渔农小县发展成为颇具综合实力的中等城市,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珠海发展模式。珠海的发展是新兴城市运用后发优势,科学规划城市的一个典型范例,它的基本经验对我国新老城市加快实现城市化、现代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战略选择──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1、确定绿色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构建合理的自然生态系统,努力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观点,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抓好环境保护,保持两者协调统一,是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珠海以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的海滨城市为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战略,从实际出发并科学地预测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的要求,避免经济建设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陈规老路。
2、实施人本战略,致力于社会全面进步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人的生存、自尊和自由,其宗旨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珠海努力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的投资,为市民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运用多种形式营造特区文化氛围,积极促进文化精品生产,积极筹建大型文化设施,预示了未来珠海在建?quot;精神家园方面,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3、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遵循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和持续性原则,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地发展。珠海摒弃了关于发展单纯指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珠海积极控制人口增长,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第三产业,实?quot;再就业工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职工安排问题,深入发展城乡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就业领域。
二、未来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珠海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化、现代化发育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准,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但是,同珠海要在2007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珠海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1、基础资源短缺,经济总量不足,经济质量偏低,基础工业薄弱,成为制约珠海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追赶知识经济的列车的压力和巨大的跨越正等待着珠海人去勇敢地面对和肩负。
2、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层次上还有许多不协调之处,人口、环保工作和相应政策还有待调整。
3、文化积淀上先天不足,内涵不够丰厚,品位也不高。文化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 环境与发展的作文
★ 环境发展演讲稿
★ 改良发展环境心得
★ 环境与人生作文
★ 环境与命运作文
★ 心态与环境作文
环境与发展作文(精选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