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凡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4篇作文 树,又长高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作文 树,又长高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 第1篇:作文 树,又长高了第2篇:长高了又长高了初中作文第3篇:小树长高了四年级作文第4篇:《我又长高了》说课稿第5篇:我又长高了(人教版教案设计)第6篇:数学我又长高了说课稿第7篇:《我又长高了》说课设计第8篇:《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第9篇:《我又长高了》数学教学反思第10篇:《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第11篇:《我又长高了》公开课教学反思第12篇:长高了100字作文第13篇:我长高了作文第14篇:我长高了作文第15篇:新县城长高了作文第16篇:我长高了400字作文第17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第18篇: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第19篇: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第20篇: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第21篇:我又长高了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2篇:我种的葱长高了作文第23篇:小学生写事作文:我长高了第24篇:那棵树,长在我心中作文
篇1:作文 树,又长高了
树枝上的鸟儿又开始欢呼了,阳光洒在我的身上,伴随着我走进校园。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天下。而我,将在这生活三年――
踏进教室,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陌生的同学,老师,以及门窗。这些,将是我三年来所因面对的。或许,会很快适应;或许,会永远适应不了。寻找最不起眼的位置坐下,也许,是惊慌,是害怕,但掩盖不了的――是满心的欢喜。年轻的女教师抬起头,正和我的眼眸相对,惊慌中,羞涩地低下头,闪过脑海的.,却是一脸关照和欣赏。我的心镇静了许多。像初见邻家大姐姐一样。
窗外起风了,树枝被吹得沙沙响。又一个学期了,我想,树又长高了。
回想六年前刚入小学,那时,我还是一棵小小的嫩芽,什么都不会。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经历风雨,可当我看到一张张打满红叉叉的试卷摆在我眼前时,心里像是万箭穿心一样,我哽咽着,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心在滴血。有好几次,都想与世隔绝,可,我却一次一次地告诫自己。难道就这样被狂风暴雨压倒吗?失败一次又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失败之后该怎么做。于是,我又站立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坚强,一次比一次令风雨难以压倒。虽然这样,可每次发试卷是这是逃不必了心惊胆战。
现在,我已经枝繁叶茂了,又长高了。虽然环境不同,但我相信,我一定会越长越好,越长越强壮。
篇2:长高了又长高了初中作文
长高了又长高了初中作文
“哎呀!又长高了,怎么长得这么快!”正在给我量身高的妈妈见我又长高了很多,就惊叫了起来,“怎么像茭白一样,一个劲地往上长!”“噢噢!姐姐像茭白,姐姐像茭白!”调皮的妹妹在旁边拍着手乱叫。
“小鬼!”我嘀咕了一句,伸手去抓她,她从我的腋下溜过,我一把抓住她,妹妹双脚离地,在空中扑腾。我放开了她,抬头望向天花板,心中的烦恼接踵而来,是啊,我又长高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长高不是件坏事,更是一件好事,但对我来说,长得太高成了我挥之不去的烦恼。
老爸高,老妈也高,我就遗传了他们高的基因,从小就比别人高很多。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坐在最后一排,课间操的'时候总会看见一群小矮子队里有一个高高耸立的小脑袋。幼年的我并不觉得长高是坏事,甚至以高的优势作为自豪的理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长高的后果。有一种尴尬,自卑的感觉。
四、五年级的时候,我长得特快,在同学中我显得特别高,我曾经被誉为“长颈鹿”,在那时,我明白,长颈鹿虽然可以尝到高枝上的嫩叶,但永远钻不进矮小的洞,并且在河边喝水时都胆战心惊,稍有不测就可能入虎口。所以,我厌恶这个雅号。
到了6年级,妈妈开始注意我的体形。总说我背不够直,妈妈是如此挑剔呐,逼着我去上拉丁舞班,这可是天大的折磨啊!那儿的小朋友都很矮,最矮的都不到我的腰部,这样我就显得特别高。那儿的老师并不直呼我的大名。而叫我“那个最高的。”,尴尬的场面一个接着一个,骨头硬梆梆的我怎么能够下腰?我不再愿意去了,可妈妈不肯。最后经过我的软磨硬泡后,终于摆脱了这种煎熬。但我深深的明白,妈妈是为了我好。
在小学时,当我报名参加运动会时,老师都不准让我参加短跑,说我人高,在长跑中能斩优势,可是老师并不知道,我的耐力不好而且体质差,从小到大我差不多是吃药长大的。这长长的跑道我看着就害怕,但我无从解释,老师的一个个有理的理由足以让我屈服。就这样,我跑了整整4年的800米。但一次一次的锻炼也增强了我的体质。
我一向就不喜欢量身高,每次量完身高,只要看见爸妈不收尺子,我就知道我又高了。
认识我的人说我又高了,不相识的人说我长得好高。于是我开始自卑,不愿正视别人,仿佛长得高就是一个错误。我开始被人损,被人嘲笑,于是我开始死者头,望着地面,不愿和比我矮的人并排走。或许,因为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从此改变了我对高的想法。
每次去庙里烧香拜佛,我有一个奢望就是不要再长高了。哪怕是矮一点点,就一点点。别人许的是能够平安、幸福、快乐,而我就只有这么一个要求,因为我认为我已经够平安、够幸福、够快乐了。
我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我这么高?我不想长高了,我很自卑。”妈妈总是笑着回答我:“高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好自卑的?人家像长高还没得高呢!”
是啊,高有什么不好!虽然长颈鹿钻不了小洞,但它可以吃到高枝上的嫩叶!虽然我很高,但是总比矮的好吧,何必呢。高处的空气更新鲜!从高处望得更远!我不需要自卑,我不需要埋怨!高有什么不好!
焉知非福,何必纠结?
长高了,我应该高兴,而不应该烦恼,因为我长大了。高是我的骄傲呐!来,让我们抬起头,正视前方,大喊:“长就长,谁怕谁!”
篇3:小树长高了四年级作文
小树长高了四年级作文
春天来临了,小胡子爸爸带着小明来公园玩。
小胡子爸爸看见山坡上有一棵没有叶子的`小树,就对小明说:“小明,我们跟小树去比比看谁长得快。”小明高兴地说:“好啊。”于是小胡子爸爸拿了钉子和榔头在小树上作了标记。
寒冷的冬天来临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地上,树上,房子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小树站在那里很冷,只有雪人陪着它,雪人对小树说:“你真勇敢,我也有点儿冷”。
第二年的春天又来临了。小胡子爸爸和小明又来到小树面前比了比,他用手往头上摸,说:”咦,钉子怎么到上面去了呢?”小胡子爸爸摸了摸胡子说:“小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怕困难,茁壮成长。你不是变矮了,而是小树比你长得快。”儿子点了点头说:“我也要向小树一样,努力学习,锻炼身体。”
篇4:《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PGN0105.TXT/PGN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PGN0106.TXT/PGN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5:我又长高了(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6:数学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数学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7:《我又长高了》说课设计
《我又长高了》说课设计
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
――《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己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学生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 ), 桌子的高大约是80( ),
课桌的宽大约是45( ),教室的长大约是8( ),
教室的宽大约是6( ),黑板的长大约是4( ),
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测量自己的体高……
教学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己的体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产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话,测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对话是一种思考、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篇8:《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9:《我又长高了》数学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数学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篇10:《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关于《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己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学生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桌子的高大约是80(),
课桌的宽大约是45(),教室的长大约是8(),
教室的宽大约是6(),黑板的长大约是4(),
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测量自己的体高……
教学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己的体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产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话,测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对话是一种思考、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篇11:《我又长高了》公开课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篇12:长高了100字作文
今天,我和
长高了100字作文
,
爸爸告诉我,新县城所有新景观,都是近十几年来建成的。原来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坟地。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崛起了一个新县城。
篇16:我长高了400字作文
我长高了400字作文
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话就是别人说我长高了,因为我个子比较矮小,在同学中,我没比几个人高,现在是寒假,过年了,我去奶奶家拜年,我哥哥也在,我哥哥很高,都快一米八十了,而我呢?连一米五都没超出,我才长到哥哥的胸部,妈妈晚上回家的时候,对我说:“你长得太矮了,你看你哥哥高吗?这个寒假,我准备给你来次特训。”我问道:“是什么特训?”“跳绳。”“那简单,我以前还是学校里的跳绳冠军呢!”我骄傲地说道。
早上,天还没完全亮,妈妈就把我给拉下床了,我那时还没睡醒呢!而且东西也没吃,可妈妈却说:“跳200下,不然就别想吃东西。”我听了,只好跳。我艰难地跳好了这两百下。睡意也全完了,我的精神也好了许多。
晚上,外面散步回来,妈妈又让我跳,我也只好跳了,跳时,因为是穿着拖鞋,所以跳了两三下就断,妈妈见了觉得还不够,于是增加难度,命我两分钟内跳到两百下,我只好这样,这样经过一个星期,我已经全部习惯了,现在,一个寒假快过了,裤子有些短了,我让妈妈给我量了一下身高,竟然高了两厘米,而且是赤脚,真是太好了。
这种增高特训真好,我一定要每天坚持训练,争取以后长到一米八以上,不再被妈妈称为矮子。
篇17:二年级数学上册《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一个学生大声说:“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个学生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这些充分表明: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篇18: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
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
我在校园的小花园里种下了一棵麦冬草。
我的麦冬草长高了,等着我去发现它。
前天,我去看它,我想看看它是否像我想的一样,是所有麦冬草中长得最好的。
唉!它虽然长多了两片小叶子,可不是最高、最好的。
小麦冬草好像在安慰我似的,有点像在对我说:“主人,主人,别失望!我会多多喝水,快快长大的!”
我轻轻地摸摸它,表示相信。只是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照顾它呢。因为我要上课学习,我只能每天跟它在一起几次,可我认为它还是能成为最好的,只是慢一点。
麦冬草,你是最棒的!
篇19: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
我在
唉!它虽然长多了两片小叶子,可不是最高、最好的。小麦冬草好像在安慰我似的,有点像在对我说:“主人,主人,别失望!我会多多喝水,快快长大的!”
我轻轻地摸摸它,表示相信,
麦冬草,你是最棒的!
篇20:我的麦冬草长高了作文
我在
。我的麦冬草长高了,等着我去发现它。
前天,我去看它,我想看看它是否像我想的一样,是所有麦冬草中长得最好的。
唉!它虽然长多了两片小叶子,可不是最高、最好的。
小麦冬草好像在安慰我似的,有点像在对我说:“主人,主人,别失望!我会多多喝水,快快长大的!”
我轻轻地摸摸它,表示相信。只是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作文大全因为我要上课学习,我只能每天跟它在一起几次,可我认为它还是能成为最好的,只是慢一点。
麦冬草,你是最棒的!
作者:桂林市育才小学 084班 二年级 赵若溪
指导老师:林艳
篇21:我又长高了 教学案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量身高)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已的身高:(学生汇报自已的身高)
师:同学们在汇报自已的身高时,都用到了一个新的表示长度的单位名称:米,那么1米有多长呢?今天我们一块来研究。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估计:“1米”有多长?
(2) 观察自已面前的尺子。
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一米长)
(3) 同桌合作,相互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2、感受一米的长度。
(1) 伸开双臂,两手间的距离就是1米。
(2) “我与米尺比高低”。
师:同桌合作,看看一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上的什么部位。
(3) 小结:同学们在幼儿园时,还没有一米高呢,现在你们都比一米高得多了,
这说明你们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4) 找一找:自已从米尺上找一米的长度。
3、探索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自已的学具:米尺,在米尺上用手比划一厘米,1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一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呢?怎么知道?
(3)1米=100厘米或1M=100CM。
4、估测活动。
(1) 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动后量一量。
(2) 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 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量量看。
三、课堂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们懂得哪些知识?
四、布置作业。
篇22:我种的葱长高了作文
我种的葱长高了作文
8月24日 星期三
今天回家,我把葱从阳台上拿进房浇水的时候,发现我种的葱长高了一点,新长出来的葱很绿,原来的那一截是白色的..等我开学的时候,我把它带到学校去.
我种的葱长高了作文50字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23:小学生写事作文:我长高了
小学生写事作文:我长高了
今天,学校对我们进行了体格检查。我量完身高后,看到医生在体检表身高栏里写着“1. 36米”,我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请医生阿姨再量一遍,在证实我没有看错时,我高兴得跳起来。真没想到我还会长高,不到一年长了整整4厘米。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把这激动人心的喜讯告诉了奶奶。
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晴还要从去年冬天说起。那次,爸爸出差回来,我高兴地把爸爸头上的`帽子拿下来,刚刚戴在自己头上,奶奶看见了,忙一把抢过帽子,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不许戴,不能戴,小孩子戴了两顶帽子后,会长不高的。”我看奶奶十分严肃的样子,不像在和我开玩笑,吓了我一大跳,心想:还好,幸亏我没有戴上两顶帽子。不然小伙伴们都长高了,我还是那么矮,这不成了“矮人国”里的公民了吗?
我虽然这么想的,但还是感到很新奇,人戴了两顶帽子后,真的会像奶奶说的那样,永远不长高了吗?这个问号常常出现在我的头脑里。好奇心驱使着我。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先戴上我的帽子,再戴上爸爸的帽子,然后又赶快拿下来。戴过后,我又后悔了。我想:要是奶奶说的是真的,那我怎么办?从此,我心里好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以后,我一有空就跑到街上量身高的地方量一量,可怎么也不见长高。我心想这下完了,我真的成了“小矮子”了。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体检,我的身体长高了4厘米,心里能不高兴吗?这件事使我知道了:人戴两顶帽子后不会不长,说不长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但戴两顶帽子不好看,会影响美观,我看最好还是不戴两顶帽子。
篇24:那棵树,长在我心中作文
树,平时很常见的一种植物,它生长土地上,而今天的这棵树却永远长在我的心中,这棵树便是我那拥有书一般高大的爸爸。
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下周要举行跳绳比赛,那时懵懂无知的我对跳绳的用途以及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何况要用它进行比赛,那就不岂是开玩笑?
于是,下学之后我回到家中,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笑我说我是个小笨蛋,连跳绳都不知道是什么,接着又说要把我教会,然后爸爸拿出5元钱,走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见他手中拿了两根绳子,这两根绳子的两端都用了一个小木棒接住,我好奇的问:“爸爸,这个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跳绳吗?”爸爸毫不犹豫的回答一声:“对啊。”接着又说:“来,我教你跳吧。”我茫然的接过跳绳,爸爸领着我去了门外,开始学跳跳绳之旅。
老爸说,先一手拿一个小棒,然后把跳绳放在脚后,接着将跳绳轻轻向前甩一下,跳绳快要落地时用力一跳,就过去了。爸爸先为我做了一个示范,让我跟着学,于是我照着老爸给我说的步骤,以及刚才爸爸跳时动跳绳的动作跳了起来。
刚开始我不是在绳子落地前跳,就是在绳子落地后跳,反正就是跳不过去,我不知跳了多少遍,还是不会跳。豆大的汗珠从头上直往下蹦,我本想放弃,可又看到老爸在一旁陪我,还不时的鼓励我,给我做示范。想想还是算了,不放弃啦。这时,风儿妹妹携带着鼓励的话语,从耳边刮过,花儿在旁边为我拍手加油。又不由得想起老爸平时对我的教导:让我在困难面前不要低头,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于是我再一次拿起了跳绳,在爸爸的指导下又不是只练了多少遍,流了多少汗水,终于学会了。
这时我看了一眼,爸爸爸爸给了我一个会心的微笑。自此以后爸爸不断指引前进,我前进让我向对的方向走去。
爸爸就如同一棵大树在风雨中扶持着我前进,让我学会了坚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奋力前进,迎头赶上,这棵大树永远长在我心中。
★ 又什么又什么造句
★ 又又组词
★ 树作文初中
★ 无名树作文
★ 音乐树作文
★ 雪树作文
作文 树,又长高了(集锦2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