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eah131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名人文化的时代作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名人文化的时代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名人文化的时代作文
名人文化的时代作文
弄不清从何时开始,电视屏幕上已悄悄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些曾经只偶尔在媒体上露面的名人们,如今成了形形色色的电视节目的招牌菜和主要看点。往日这些在观众眼里多少有些神秘的人物,似乎突然间缩短了与大众的距离,透过荧屏与我们整日厮混,从白昼直到夜晚。
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沉醉其间,一个似乎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巳进入了也许可称之为名人文化的时代。如今名人和准名人成了媒体的主角,在他们卖力地表现下,观众神圣的义务就是尖叫着追捧和演好配角。如果说在街头巷尾围著名人签名拍照是多么热闹非凡,那么舞台上挥洒星光的歌手,与使劲起哄的粉丝们一道所营造的气氛,就相当令人震撼了。
名人现象本是社会民主化和平民化的产物,从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一种进步,它是一种整合和维系社会的有效力量。只是当它与市场经济一结合,奇迹就发生了。在当今的商品社会里,只要人们有需要,市扬就能迅速地生产出来。当民众广泛地信仰失落和精神迷惘之际,某种能抚慰焦虑体现归宿感的替代品就有了市扬需求。一些洞若观火的玩家借鉴国外和港台的模式,与心领神会的媒体一拍即合,适时地推出了一款特殊的消费品:名人,一种迄今为止看起来最人性化的商品。
起初是情有所寄,继而疯狂痴迷,民众的反应空前热烈,收视率直线攀升,钞票也滚滚而来。好事者兴奋之余大干起来,他们深知民众喜新厌旧的心理,从零星制作迅速迈入批量生产。如今造星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名人消费成了拉动经济的重要杠杆。现在我们巳经远离了几张单调的'面孔笼罩一代人的日子,而进入了无数脸旦争奇斗妍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激情岁月,流水的名人铁打的观众,共同打造了当今大众文化的盛世奇观。
名人文化的本质就是娱乐崇拜,社会需要娱乐来分散人们对日益不平等和无意义生存等痛苦事实的关注。它导致一种浅簿和浮华的商业文化的统治,极力掩饰着文化瓦解这一败絮其内的隐患。名人文化无法产生深刻的价值,任何一种趋向卓越的努力都会被这种本质上是商品化的力量所扼杀。它的底线是利润,除了赔本的买卖没有禁区。它从歌坛影坛体坛这些天然的根据地四处出击,如今竟长驱直入攻进了学术界,在《百家讲坛》上也淘到了第一桶金。文化工业超强的复制力启动后,大家就在各地电视节目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大师” 们纷纷登场亮相了。转瞬间我们似乎一跃成了超级的文化大国,谈学论术蔚为时尚,至于孔子和庄子究竟想说什么倒不必深究。这些充满时髦趣味的表演香软可口,最重要的是感观的娱乐和思想的放松。这些在学术上行迹可疑的文化名星们经过媒体的精心包装,有效地助长了人们一举成名的渴望,使那些坐在冷板凳上苦读的学人也想入非非起来。
名人文化刺激了人们成名的欲望,成名的诱惑是如此之强烈,充分体现在“超级女生” 等选秀节目中。无数少男少女从课桌上直扑“秀场”,早早展开了一步登天的拚博。成功者稚嫩地摆出大腕的派头好不得意,落败者以泪洗面家长捶胸,那些摇旗呐喊的粉丝们在乍喜乍忧中声嘶力竭,如同被一场瘟疫袭击了一般。在这一幕幕疯狂的闹剧中,我们从这些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令人忧虑不安。
篇2:名人文化作文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900多年以前,在浓密的山间树林中,有过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
还记得吗,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着芒鞋,手持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还记得吗,在那个曾经烈火雄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
是的,这个人,便是苏轼。
苏轼,中国文人心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的,我们可以给他灌上许多诸如此类的名号,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的褒扬他,都绝不会显露出一丁点的过分与夸张。
他,不仅有着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并没有让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丝的磨灭,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后,他依然还拥有着一分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的难得心境;
人生的风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风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狈困顿之时,他却还依然能够吟啸徐行;惟大英雄能显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回顾苏轼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很关键的字——贬谪。是的,凭借骄人的文学才华进入到官场之中,对于苏轼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却注定了他在今后的那条出仕之路上必然要走得格外的坎坷与艰辛——因为与朝庭大员政见不合,苏轼一次又一次的被卷入到此起彼伏的政治之中,成为朝庭内部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黄州,杭州,密州,湖州,惠州,一次比一次偏远,甚至在海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足迹。
篇3:名人文化作文
盈盈月光,你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你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你拾一片最热的;凄凄衰草,你采一束最灿烂的;漫漫人生,你选择那最珍贵的――尊严。
在朝你让高力士脱鞋,那扔出去的鞋子便是尊严的体现。
作诗你让杨贵妃磨墨,那挥洒的文墨便是尊严的体现。
在野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然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你不得开心颜。这直意的表白便是尊严的表现,在唐朝哪个诗人能说出如此狂放、豪迈的话?也许只有你了,一身青衣、素行尘间——李白。
你生来就聪慧过人,少小吟诗闻名乡里,你的愿望只想谋一官职,造福一方。你的才华终究被玄宗看重,可你也只是一个在翰林院专职为皇帝和贵妃作诗的一个小诗人,这和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愿,相差甚远。
你遭放逐,但幸得玄宗大赦天下,你又得到了自由,“千里江陵一日还”我们可以体会你当时的喜悦,经过了官场的沉浮,你知道了官场的黑暗,更看清了人间百态,于是寄情于酒。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我们看到了你的醉态,我们可以理解你的无奈。可是你并没有消沉,浏览名胜大山,更使你博闻强识,因为你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岁寒三友的竹、兰、梅,它们的身上都有你的身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有你的韧劲,在王冕笔下染成墨色的梅,又追随着放翁周旋世间,即便“凌落成泥辗作尘”也要“香如故”,这一股幽香便是尊严,即便有牡丹比艳,有栀子比香,你依然默默地挺立,散发着幽香,我们可以闻到的、看到了也只有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回眸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骑着白鹿、且歌且行的饮者,他的骨子里却散发着尊严的幽香。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许是对你最好诠释。
篇4:名人文化作文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篇5:名人文化作文
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是一个庄严、肃穆、永久值得后代纪念的日子。
1827年3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暴风雨夹杂着几声滚滚闷雷,震撼、席卷了音乐京城维也纳。此时,贝多芬正在走向生命谱线上的最后一个休止符。据目击者说,在罕见的雷鸣电闪过后,贝多芬猛然张开了眼睛,举起了右手,望着紧握的拳头,表情十分严峻,好像他是一位勇猛善战的统帅,正在命令士兵冲向敌军阵地。
据说,一个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辈子如何活过来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顶峰和总结。如果我们把贝多芬的历程看作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交响曲,那么,他临死的表现和气度,便是最后乐章的最后几个光辉和弦的长达十几个小节的激越轰鸣。
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是为了引导后面更为壮丽乐句的崛起,总是充满了新奇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充满了种种的深意和内涵。在凝固的一刹那,一切声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这正是整个乐曲中最令万千听众肃然起敬、发人深思、教人做丰富遐想的绝妙地方。
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时间的艺术?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从休止符都更完美,更富感染力,更具有生命力。那以后,整整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类心灵的深处回荡。
在这个世界上,贝多芬是喧腾众口、有口皆碑的德国人姓氏之一。这个姓氏所创造的音响世界,就是意味着教人挺起腰板站着生,就是意味着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运的严峻挑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贝多芬音响世界的最大功能是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
有一位听众曾说,他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他在里面听到了一种使人思索严肃问题的心理气氛和环境。——多精辟的一段自白啊!或许,迪斯科能让你身不由己,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过,那仅仅是情绪的短暂宣泄。而贝多芬作品则不同,它能在你的内心渐渐积淀出永恒的自信力,而且能升华为一种风雨不蚀的信仰,转变成谁也侵占不去的一座精神财富之山。
似乎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演奏过了,也被世界说过了,那么,现在我们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我们想,只要有道不穷的蓝天、白云、星星、月亮,有倾吐不完的人类命运,有研讨不尽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就会有永远可讲的贝多芬。别的毋庸赘言,仅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平静的定音鼓开始,然后是木管在D大调上做答,便足以令人恒听恒新。这并不奇怪!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正是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注和忧虑的结果。
今天,我们每每演奏、欣赏贝多芬的乐曲,都可以被看成是对贝多芬之魂的纪念和崇敬。而一个民族纪念与自己相距一个多世纪、远隔万水千山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伟人,正是对我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纪念,也正是一种自信心的强有力表现。
让贝多芬所创造的音响世界的壮美,不断丰富、滋润和启迪我们的内心世界,给我们以思想的亮光和精神上的热量吧!
篇6:文化功利性时代作文
文化功利性时代作文
文化的功利性,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题记
如今,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文化,钻研文学的人恐怕不多了,在这个功利性时代,做什么事都具目的性,对于纯粹的精神探索,更多的人对此嗤之以鼻:这又不能当饭吃。这个时代,往往是功利抹去了真正具价值的珍宝。
文化的功利性,伤害了祖国的未来。小时候,对于我们的兴趣,家长们总会以“这些没有用”来浇下一盆冷水。上学时期,对于那些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予以轻视。“不考,成为“不学”最大的藉口。甚至,连出国留学,也无非是想在回国后谋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是潜心去研究深造,高分,物质,官位……这些功利性的目的,决不是学习文化的最终结果,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学习能做到放下功利,投入文化中呢?
文化的功利性,亦连社会中搅出了一趟浑水。快餐文化成风,一些所谓的名人学者,没真正搞好学问就赶着出书,借此显示自己多有学问,而这苦的是我们读者。读者就象是食客,作者则象是烹调美味的大厨。可现在,菜尚未成火候,厨师就已经将其起锅装盘,送到食客面前,这样得到的只是一份令人失望,外熟内生,毫无营养可言的菜肴。
烹出这无质量无水准的菜肴,能全怪厨师吗?不,现在的读者,受传媒、网络的影响,阅读往往功利性很强,不注重内涵,只是囫囵吞枣地了解个大概,便已达成目的。浮躁与功利这两个可怕的名词的确会毁掉精神文化,并堂而皇之地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
功利性的文化,足以使一个泱泱大国的精神脚步停滞不前,前总理曾痛心发问:“为何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离不开“功利”二字。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以知识换取物质”的心志来看待文化,那么文化仅仅成为一个俗气的获取物质的工具,而不是滋养人们心灵的精神慰藉,甚至,连科技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为经济服务,在这个时代,大概能做到追求创新而不仅仅注重GDP的人也屈指可数了。这样的现状,中国国民的精神文化又可将何去何从?
中华文化的积淀,上下千年,本是国人的文化宝藏。在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浮躁、功利,这些正是将人们与真正的文化分离:一个沉积于底,一个浮于表面。要使它们产生交汇,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需大家共同努力,驱赶对待文化的功利性,换上一份真诚,以真性情去面对它。这,是我们大家的期望。
这,也是这个时代对文化的期望。
篇7:寒假作文:名人故居文化肌理
寒假作文:名人故居文化肌理
一座城市的名人故居是她承载过多少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肌理纵横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有人却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拆除名人故居,最近有报道,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梁林故居,就是这样被毁于一旦,令人痛惜。
坐落在东城区北总部胡同的一栋老宅是两位在国内外享有高知名度的著名人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民国时期享誉盛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建筑学家。林徽因是个才情并茂的杰出女性,她的父亲是个外交官,常常由于工作的变迁带着小徽因到其他国家定居。也许是家庭条件比较特殊,当林徽因12岁时就掌握了六国语言,15岁时就当了她父亲的`翻译。而梁思成的身世则是一位名门子弟,是一位政治家。他从小就与林徽因青梅竹马,关系很是融洽。他们的故居理应是典型的名人故居了。
可是,有些人似乎一点儿都不在乎这些,他们认为梁林故居就是一栋老房子,没有任何价值。可是,他们错了。名人故居的意义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
早在2009年7月,梁林故居就经历过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后来由于民间保人员和周围民众的强烈反对,有关部门的及时阻止,梁林故居侥幸逃过一劫,以破败之身残存。
但2011年10月,梁林故居原址的末日来临了。这一次的拆除可不能视为儿戏,它让梁林故居简直遭到灭顶之灾:木制的大门被钻得千疮百孔,满地都是碎砖乱瓦,烂泥木屑;而那些尚未敲掉的墙上印着一个个鲜红的圆圈,圈内写着一个个鲜红的字——“拆”!整个故居一片狼籍。
看到这里我象触电似的颤抖了一下,一种咸涩的味道夹着悲愤的情绪涌上心头。天哪,那些贪图私利的人们做了什么!难道他们对我们值得自豪的文物不屑一顾吗?他们就不知道擅自拆迁文物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吗?他们竟然用金钱贿赂有关部门,隐瞒不报,事到今天,没有谁能讲清到底是谁主张拆除文物。
城市需要发展,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也同样需要加强,两者应该同步。希望有关部门能正视这一不良现象,并给予主张拆除文物者严肃的处理和惩罚,我呼吁全民重视文物保护,使我们国家的历史更加悠长。
★ 机器人时代作文
★ 考试时代作文
★ 初中时代作文
★ 恐怖时代作文
★ 名人小学作文
★ 名人作文300字
★ 名人作文素材
★ 关于名人的作文
名人文化的时代作文(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