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生平事迹材料

时间:2024-08-01 03:33:55 作者:yexiaqing 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yexiaq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曹植的生平事迹材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曹植的生平事迹材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曹植的生平事迹材料

曹植的人物生平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 曹操与 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

篇2:曹植名言

曹植名言精选

第一部分:

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2,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

3,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

4,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5,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6,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

7,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

8,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9,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10,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依人如浮萍

第二部分: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3,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4,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木需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5,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难。

6,立功立事,尽力为国。曹植名言

7,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

8,隐然长寝,其乐无逾。

9,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

10,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11,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12,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13,傥终顾盼恩,水副我中情。

14,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15,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16,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17,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18,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19,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20,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21,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22,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23,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24,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25,愿为西南凤,长逝人君怀。

27,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2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0,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31,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32,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篇3:曹植七步成诗

七步诗

朝代:两汉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曹植七步成诗]

篇4:2019精选曹植经典语录

1.御龙旗以遨游兮

2.孟冬十月。阴气厉清。武官诫田。讲旅统兵。元龟袭吉。元光着明。蚩尤跸路。风弭雨停。乘舆启行。鸾鸣幽轧。虎贲采骑。飞象珥鹖。钟鼓铿锵。箫管嘈喝。万骑齐镳。千乘等盖。夷山填谷。平林涤薮。张罗万里。尽其飞走。趯趯狡兔。扬白跳翰。猎以青骹。掩以修竿。韩卢宋鹊。呈才骋足。噬不尽绁。牵麋掎鹿。魏氏发机。养基抚弦。都卢寻高。搜索猴猨。庆忌孟贲。蹈谷超峦。张目决眦。发怒穿冠。顿熊扼虎。蹴豹搏貙。气有余势。负象而趋。获车既盈。日侧乐终。罢役解徒。大飨离宫。乱曰。圣皇临飞轩。论功校猎徒。死禽积如京。流血成沟渠。明诏大劳赐。大官供有无。走马行酒醴。驱车布肉鱼。鸣鼓举觞爵。击钟釂无余。绝纲纵麟麑。弛罩出凤雏。收功在羽校。威灵振鬼区。陛下长欢乐。永世合天符。

3.“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

4..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红颜宜笑,睇眄流光

6.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7.静夜四无邻,芜居旧业荒。雨中黄树叶,落叶何翩翩

8.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9.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10.昔汤之隆也,则夏馆无余迹;武之兴也,则殷台无遗基;周之亡也,则伊洛无只椽;秦之灭也,则阿房无尺梠。汉道衰则建章撤,灵帝崩则两宫燔,高祖之魂不能全未央,孝明之神不能救德阳。

11.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12.狡捷过猿猴,勇剽岩豹螭。

13.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

14.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15.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16.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17.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18.行徒用息驾,休着以忘餐。

19.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20.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2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2.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

23.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24.无诗无酒,何得乐?

25.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26.骋我径寸翰 流藻垂华芳

27.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28.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29.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30.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

31.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 知命复何忧。

32.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33.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34.伊上帝之降命,何短修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35.走马行酒醴,驱车布肉鱼。鸣鼓举觞爵,击钟釂无余。绝纲纵麟麑,弛罩出凤雏。收功在羽校,威灵振鬼区。

36.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37.行女生于季秋,而终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频丧。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38.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

39.黄初八年正月雨,而北风飘寒,园果堕冰,枝干摧折。

40.人无千古醉,诗有万年芳!

41.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42.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蜺

43.曹植有一首诗『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意思是我愿意化作西南风,长久的停留在你怀中,可是你的怀抱良久不开,我当依靠什么呢?有的人许下诺言答应与你相伴,可是等了等,最终也没有等到那个人。

44.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45.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46.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47.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48.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抗琼珶(dì)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49.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50.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

51.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52.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

53.思绵绵而增慕

54.“披罗衣之璀璨兮 ,珥瑶碧之华琚”披着鲜丽璀璨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耀眼华美的碧玉耳坠珥,耳珰垂珠者曰珥。——《苍颉篇》。瑶,石美似玉者曰瑶。琚,古玉器;珥瑶碧之华琚:佩着璀璨耀眼的碧玉耳坠。

55.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56.落英何处去,随我诉衷肠

57.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58.名在壮士藉,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9.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60.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61.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62.无诗无酒何得乐,有月有泉可消忧。

63.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64.梅花尽落人尽散

65.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66.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67.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68.疑有暗香来,几度梅花开

69.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70.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71.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72.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73.借君一壶酒,七步亦成诗。

74.走马行酒醴,驱车布鱼肉。

75.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76.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7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同情曹植者。

78.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79.奈何花落去,酌酒已成埃

80.《洛神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

81.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8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3.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84.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85.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

86.姣姣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如流风之回雪。

87.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88.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而流。

89.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玉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90.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91.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92.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93.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94.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95.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9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97.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98.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

99.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100.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篇5:曹植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

【典故】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难看出他的才华横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干,陈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也并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几次想加害于他。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趁机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难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他在踱步之间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羞愧,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七步成诗”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曹植文学造诣颇高,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如此一来,就容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这种情境下,曹植便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比如《洛神赋》《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以此委婉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世说新语·文学》

篇6: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篇7: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终被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曹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锺嵘在《诗品》中曾说“骨气齐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到达了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的最杰出的代表。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的文人同情。刘勰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篇8: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以往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最终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终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杯具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杯具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梦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梦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篇9:曹植简介

曹植为曹操正室卞氏所生第三子,曹丕、曹彰之弟。曹操以往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汝倩人耶(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言出为论,下笔成文,愿当面试,奈何倩人!”。建安十五年(2)冬天,曹操兴建铜雀台,19岁的曹植作《铜雀台赋》,曹操大为赞赏,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二十初度,思当时所行,无愧于今。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认为他“可定大事”,曹操晚年,曹植晋封为临淄侯,与长兄曹丕争夺继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为曹丕所嫉。

曹丕即位后不久,曾屡欲杀曹植,被母所阻,方得免;据说当时卞太后已经把话讲绝了:“你已经杀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杀陈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他贬为安乡侯。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拟好政略,却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壮志,一朝得尝夙愿,恐难为臣”,所以终明帝一朝,曹植犹不得志。太和六年(232年)二月,曹植被转封为陈王,是十一年内第三次被迫迁都,同年郁闷而终,年仅四十一岁。

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篇10:曹植简介

曹植人物生平简介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所以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向到建安九年(2),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自小十分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以往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明白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并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我,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仅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向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所以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之后,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我完美梦想的象征,寄托了自我对完美梦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我对完美梦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终经过恋爱失败的描述,以此表现自我对梦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走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我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能够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终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篇11: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诗品》称为“建安之杰”。此刻流传下来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最多,诗有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完整的与残缺不全的共四十余篇。从这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以才华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志满意得;后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为太子一段经历,对他深怀猜忌,横加压抑与迫害,他虽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却“抑郁不得志”,最终在愤懑与苦闷中死去。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著深刻的影响。

篇12:曹植简介

曹植是三国时杰出文学家,曹操之子。曹植很有才学,早年被曹操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后失宠。但曹操疑其乖巧,而不如曹丕心诚,最终听信贾诩的提议,立曹丕为嗣。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以曹植不来奔丧为由问罪。魏文帝时,他受兄长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发兵将曹植捉来,让其“七步成诗”,继而又让其立即成诗,曹植均能做到。曹丕迫于太后的压力,放过曹植,对其只做贬爵处罚。魏明帝时,曹植多次上书,期望能够得到任用,但终未能如愿。曹植忧郁而死,时年仅四十一岁。曹植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篇13:七步诗(曹植)

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注释

1、漉豉以为汁: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来。

3、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真实度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篇14:曹植《洛神赋》赏析

作者: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篇15:曹植《洛神赋》赏析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作品从记述离开京城,“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的行程开始,描写了作者与侍从们到达洛滨时的情景。当时“日既西倾,车殆马烦”,他们税驾蘅皋,秣驷芝田,容与阳林,流眄洛川。在一片静谧的气氛中,作者神思恍惚,极目远眺波光潋滟的洛水。就在他偶尔抬头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一个瓌姿艳逸的女神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这使作者惊愕万分,他不自觉地拉住身旁的御者,急切地问道:“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在这里,山边水畔落日前的优美景色衬托出人物意外发现的惊喜之情,创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接下去御者的回答也十分巧妙,他避开作者第一个问题——“尔有觌于彼者乎”不答,而以“臣闻”“无乃”等猜测的口吻,郑重其事地提出洛神宓妃,这在有意为下文对洛神的描绘留下伏笔的同时,又给本已蹊跷的邂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洛神宓妃,相传为远古时代宓羲氏的女儿,因溺死于洛水而为水神。关于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女神,屈原在《天问》和《离骚》中都曾提及。以后司马相如和张衡,又在赋中对她作了这样的描绘:“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环绰约。……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灿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上林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舒?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以遗光……”(《思玄赋》)。与前人的这种直接描写不同,作品首先以一连串生动奇逸的比喻,对洛神初临时的情状作了精彩纷呈的形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其形象之鲜明,色彩之艳丽,令人目不瑕接。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尤为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它与下面的“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都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而“秋菊”、“春松”与“太阳升朝霞”和“芙蓉出渌波”,则从容貌方面,给人以明丽、清朗、华艳、妖冶的色感。这种动感与色感彼此交错和互相浸淫,织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神奇景象,它将洛神的绝丽至艳突出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这种由反复比喻造成的强烈艺术效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使用传统手法,对洛神的体态、容貌、服饰和举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位宓羲氏之女身材适中,垂肩束腰,丽质天生,不假粉饰;她云髻修眉,唇齿鲜润,明眸隐靥,容光焕发;加之罗衣灿烂,佩玉凝碧,明珠闪烁,轻裾拂动,更显得“瓌姿艳逸,仪静体闲”。作者的这些描绘,使人联想起《诗经》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赞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也使人联想起宋玉对东邻女的称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作者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但是他比前人更重视表现人物的动态美。下面,他着重描写了洛神天真活泼的举止:“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至此,洛神的形象已神态兼备,呼之欲出了。“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作者为眼前这位美貌的女神深深打动了。他初为无以传递自己的爱慕之情而苦闷,继而“愿诚素之先达”,“解玉佩以要之”。在得到宓妃的应和,“执眷眷之款实”之后,他又想起传说中郑交甫汉滨遗佩之事,对她的“指潜渊而为期”产生了怀疑。作者在感情上的这种一波三折的变化,形象地反映出他当时内心的微妙状况。与其相应,洛神也感动了。不过作品没有像写作者那样,直接写她的心理变化,而是通过对她一系列行动的精细刻画,表现出激荡在她内心的炽热的爱,以及这种爱不能实现的强烈的悲哀。她“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一会儿耸身轻举,似鹤立欲飞而未起;一会儿从椒涂蘅薄中经过,引来阵阵浓郁的芳香;一会儿又怅然长啸,声音中回荡着深长的`相思之哀……当洛神的哀吟唤来了众神,她们无忧无虑地“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时,她虽有南湘二妃、汉滨游女陪伴,但仍不免“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站在那里出神。刹那间,她又如迅飞的水鸟,在烟波浩渺的水上徘徊飘忽,行踪不定。只有那转盼流动、含情脉脉的目光,以及欲言还止的唇吻,似乎在向作者倾吐内心的无穷眷恋和哀怨。作者对洛神或而彷徨,或而长吟,或而延竚,或而飘忽的这种描写,就好似一幕感情激烈、姿态优美的舞剧。人物以她那变化不定、摇曳多姿的舞步,展现了内心的爱慕、矛盾、惆怅和痛苦。尤其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一段,更将这幕舞剧推向了高潮,人物的心理矛盾、感情波澜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正当作者与洛神相对无语、两情依依之时,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这是一个构想奇逸、神彩飞扬的分别场面: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在冯夷、女娲的鼓乐声中,由六龙驾驭的云车载着宓妃,在鲸鲵夹毂、异鱼翼輈的护卫下,开始出发了。美丽的洛神坐在渐渐远去的车上,还不断地回过头来,向作者倾诉自己的一片衷肠。“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深深的哀怨笼罩着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画面。在陈述了“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的“交接之大纲”之后,洛神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最后,洛神的艳丽形象终于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而作者却依然站在水边,怅怅地望着洛神逝去的方向,恍然若失。他驾着轻舟,溯川而上,希望能再次看到神女的倩影。然而,烟波渺渺,长夜漫漫,更使他情意悠悠、思绪绵绵。天亮后,作者不得不“归乎东路”了,但仍“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作品这段文字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它把洛神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勾勒、烘托得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此赋的主要特点有三:特点一,想象丰富。作者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这就是想象。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惆怅丝丝。但这想象并不离奇,因此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此赋起笔便是平中蕴奇的氛围创造。开头平平的叙述,正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叙武陵人的行舟之始一样,奇境的显现在事前一无征兆。但在此刻,作者刹那间目睹了一幕终身难忘的景象:一位俏丽的女子,即洛神现身。接着作者像要与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争辉似的着力描摹洛神的神采姣容以及痛苦情状。然后写洛神率众离去,与屈原《离骚》抒写主人公悲怆远逝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高洁。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爱情之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诸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妙处,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曹植台词

曹植名言

曹植名言摘抄

曹植的七步诗是什么

七步诗曹植少儿朗读

四言诗,四言诗曹植,四言诗的意思,四言诗赏析

七步诗曹植写的诗

曹植七步诗的典故

生平事迹范文

生平事迹

曹植的生平事迹材料(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曹植的生平事迹材料,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