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曹刿论战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曹刿论战课件,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 目录
篇1:曹刿论战课件
曹刿论战课件
《曹刿论战》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4、学生齐读课文。
二、译
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1)加点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一词多义;4、通假字;5、重点虚词;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 人物 人物活动
乡下 曹刿 乡人 一次对话
宫廷 曹刿 鲁庄公 战前对话
长勺 曹刿 鲁庄公 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篇2:《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戎行攻击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参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议这事,你又为啥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短少才智,不能远见卓识。”所以上朝去参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啥应战呢?”庄公说:“衣裳、食物这些摄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专有,必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定凭着一片至诚,通知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心,不能被神信赖,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一样的案子,我即便不善于明察详审,必定根据实情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工作。能够凭仗这个条件打一仗。要交兵,请答应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戎行在长勺作战。庄公计划伐鼓指令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国戎行敲了三次鼓。曹刿说:“能够进攻了。”齐国的戎行大北。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可。”所以向下调查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能够了。”就追击齐国戎行。
战胜了齐国戎行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伐鼓振奋了勇气,第2次伐鼓勇气失落,第三次伐鼓勇气就消除了。他们的勇气不见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量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号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奋;“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战士们的锐气,多敲几回鼓锐气也就渐渐削弱了。如今咱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趁热打铁”来描述作事时要兴起劲头,一往无前。
篇3:《曹刿论战》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
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文言文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欣赏课文。(课件三:课文录像)
(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曹刿、
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朗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男女生互不相让。)
师:(笑)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
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课件五: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读。
(一生举手,一边读一边做着摸胡须、挥手等动作。全班笑。)
师:很好。课文第三段共几次对话?
全班:一次。
师:(课件六: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来背诵。刚才有同学说讨厌背古文,其实是没掌握方法。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方法。(课件七:背诵方法)一,熟读是基础。二,按课文线索背。如本课可按人物活动线索、战争进程线索背。三,抓住关键句子背。比如板书的这些对话。好,大家按这种方法自由背诵第二段。
(学生背诵,2分钟后声音渐弱。)
师:好,检验一下。就用类似二重唱一样的“二重背”方法来背。左边两组为一声部,右边两组为二声部。哪边先背二个字?
(左、右两边争抢。教师随意指定左边快两个字,右边慢两个字。)
师:看哪边能不受干扰,自己背自己的,真正背出来。
(第一遍,先乱后合为“一声部”。第二遍,交换“声部”,学生整齐有节奏背完)
师:请一位同学单独背一背,2分钟内背完。(课件八:计时钟)这里有一个钟,一按开始计时,站起来的同学在钟走完一圈之前背完了课文,就迅速上来按下面的成功键。如果钟走完了一圈你还没背完并上来按这个成功键,时钟就会“爆炸”,这一关就过不了。谁敢背?
(一生背,按成功键,课件传来掌声和话外音:顺利过关。课件九:第二关,评析人物。
(学生也鼓掌)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
(课件十:欣赏曹刿、批评鲁庄公的同学坐左边,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坐右边)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迅速换位。
(学生换位。)
师:左边为正方,右边为反方,现在开始进行小型辩论。可以互相讨论、帮助。正方请先陈述理由。
生(正1):我欣赏曹刿,因为他有远谋,而鲁庄公鄙陋,什么都问曹刿。
生(反2):对方辩友,鲁庄公为一国之君,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问题不懂,难道不问老师?
生(正3):我不同意。鲁庄公既是一国之君,却一点军事才能没有,鲁国也是个弱国。
曹刿细心、谨慎、善于指挥战斗。
生(正4):曹刿还是个爱国的人。
生(反5):对方辩友,鲁国是弱国,但可能经过这次战斗后就不再是弱国。你们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人。
生(反6):鲁庄公善于纳贤,用人不疑。
……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曹刿、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课件十一:曹刿、鲁庄公性格)
(学生看。课件十二:四个炸药包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讲出一条原因,就可拆除一个炸药包,总结出四条原因就可过关,否则不予过关。看正反方哪方更厉害。
生(7):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
生(8):作战时抓住了时机。
生(9):凭借了勇气、智慧。
生(10):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课件十三:顺利过关。)
师:再看看毛主席的总结。(课件十四: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关评论。学生看)
师:佩服毛主席吗?
全班:佩服。
师:我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又过了一关。(课件十五:第三关,写作训练)
四、互改互评,合作提高
(课件十六: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写的这篇作文。(随意读一位学生的作文)这篇文章有何优点、缺点?
生(1):叙述得很清楚。
生(2);我觉得想像不够,没有描绘出战争场面。
师:你们的文章描绘战争场面如何?先看一段录像,看能不能多写一些战争的场面。
(课件十七:战争场面录像。学生兴致勃勃地看)
师:好,请同学们自行修改。修改好了,互相交换着修改、分享。
(学生修改。)
师:有没有写得好的?请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3):我推荐我同桌的。
(朗读作文。学生鼓掌。)
师:你是伯乐。你认为好在哪儿?
生(3):战争场面写得很生动、具体。
生(4):我念一篇。前半部分写我乘“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一位鲁国士兵”,是我写的。后半部分是我同桌写的。
(全班笑,并听。读完后,教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有没有毛遂自荐的?
(生5读,学生鼓掌。仍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就不念了。问问大家,自己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比上节课写的文章有进步了吗?
全班:(响亮)是。
师:可以过关了吗?
全班:(高兴)可以。
(课件十八:战斗胜利结束,奖励歌一首)
(学生听《打靶归来》歌曲。课件十九:课后拓展练习。)
师:课后拓展练习,有兴趣的同学任选一题,用电脑完成,把软盘交给我。下课。
篇4:《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文章阅读:
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39,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獭保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题: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鼓:
(2)小惠未蹋
(3)彼竭我盈盈: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曹刿论战》阅读题参考答案:
【小题1】(1)击鼓(1分)(2)同“遍”,普遍(1分)
(3)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分(4)战胜(1分)(共4分)
【小题2】(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1分)
(2)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
【小题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小题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鼓”,词类活用,击鼓。“獭保同“遍”,普遍。“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克”,一词多义,战胜。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辙”(车辙印)、“靡”(倒下)、“逐”(追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弗”(不)、“必”(一定)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3】试题分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交代了曹刿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
【小题4】试题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上下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彼知己”等的说法。结合语段(一)具体说明即可。
篇5: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加强诵读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蹋ǎ猓楱ぃ睿┎(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准确。2.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獭保赫庑┪⑿〉亩骰菝挥斜槭┘耙话闳耍ü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獭保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 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
篇6:《曹刿论战》
(苏教版)《曹刿论战》
(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二)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学习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学习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人物塑造、课文情节安排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4.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四、指导背诵课文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完成《生态课堂》上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篇7: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可以;以,凭借。请:请允许。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遂:于是,就。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故: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枯竭。彼:他们的。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惧:恐怕。伏:埋伏。焉:“于之”,语气助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靡(mǐ):倒下。故:所以。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师>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间>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鄙>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安>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专>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牺牲>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加>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信>
10.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狱>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忠>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属>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可以>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福>
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再>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
5.请:请求(曹刿请见)。
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段意
篇8:曹刿论战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篇9: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话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将曹刿和鲁庄公作对比,突出了曹刿以上两个特点。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的向曹刿请教。
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主题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创作背景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写作特点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解析
本文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中国战争史中因为主观指导的正确,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们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它把古人某些片断的感性认识和军事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为系统的军事理论,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光辉范例。
题解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最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认为,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篇10:初三下《曹刿论战》课件
初三下《曹刿论战》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及军事才能;
2、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战机、以弱胜强的道理;
3、理解部分词语的古今差异。
【教学重点】
1、曹刿战略思想;
2、文章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曹刿战略思想分析;
2、创新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以导促读,以读促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围绕战事,分析背景
1、课文选自什么地方?作者是谁?
学生答:本文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战争名称是什么?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名称:长勺之战;战争地点:长勺;战争双方:齐国,鲁国。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4、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以“论”设问,分析战争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学生答: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可知曹刿也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后答: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解释:见、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答: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字词:安、专、牺牲、加、信、狱、情。
掌握省略句式: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解释:鼓、驰、绩。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解释:故、盈、靡、竭。
省略句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而)作(士)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四、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明确: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五、开拓思维,分析人物
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个人物:
1、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鲁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六、写作练习
选取一个下面所给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有自己的创新思维。
1、《论曹刿的远谋》;
2、《我看鲁庄公这个人》。
篇11:曹刿论战作文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永远也忘不了曹军师对我所说的话。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啊!
次日,我们便一同乘车奔赴战场。面对齐军的众多人马,经仙师曹刿指点的将士们丝毫也不畏惧,矛盾具备只等令下。我激动不已,正要下令。军师立即阻断:不可。他看起来是那么胸有成竹而又神神秘秘,竖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咚——咚——咚——齐军鼓声未落,军师下令鼓——咚!咚!咚!这鼓声似乎比往常的更加雄厚有力,蕴含着什么。接着,我们便带领着军队冲向必胜的战场。战马、将士都变得异常勇猛。终于,齐军知难而退了。我正要下令去追,又被军师阻止了。他俯身看看,抬头望望才说:可以追了。我们才去追击齐国军队。
齐军已败,但对于军师战场上的言语我很不解,于是便询问他原因。他缓了缓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鼓舞士气;第二系击鼓,士气就有些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从精神上就打败了他们。大国往往是很难琢磨的,我怕其中有诈,可看到他们撤退时车轮的痕迹错乱,又见他们的军旗倒下,心中才有底去追击他们。
听了这话,我打心底里敬佩曹刿,便请他做我的军师,并答应他永远忠于百姓,善待百姓。
篇12:曹刿论战作文
公元前684年的一个春天,齐国要带队攻打鲁国。鲁国是一个占地面积小,实力不大的国家,而齐国刚好相反,他占地面积大,人多势众。没办法,鲁庄公只好勉强应战。
在当时有位名叫曹刿的人。他听说鲁庄公将要应战,心里非常担心。立刻请见鲁庄公。鲁庄公问他:有何事?螬刿说:听说您将应战齐国,我能提些好建议给大王吗?哎?你可有好主意?请怒我直言。您需要把小恩小恵普遍分给老百姓,他们才会听您的;须忠守神,才会保护您;必须尽自己的职责去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应战。请您要去迎战是,让我随从您一起去。
鲁庄公觉得曹刿说得有道理,便答应了。
数日,作战期日到了。齐国在长勺此处已等候多时。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风度翩翩地来到战场上。齐恒公见鲁庄公来此应战,不禁大声笑道:没想到你果真来此,有志气!然后阴阳怪气地示出大拇指。还瞄了一眼做在鲁庄公旁边的曹刿,讽刺地说:噢?还带来了个军师,尖嘴猴腮的,是拿来吓我的吧!哈哈看来你很有把握打败仗喔!鲁庄公大怒:哼!都快要见阎王老爷了,还敢在这里口出狂言,你这厮太不拾抬举了,我今天就是来教训你们齐国这种腌撒泼才的,击鼓!曹刿忙挥手,说:大王,现在还不能击鼓,刚才那家伙用的激将法,我们不能中他的计呀!我自有办法来对付他,请大王听小的一言。
齐恒公见此状,不屑说道:哼!你不击鼓,我却击鼓了。击鼓!齐军连击了三通鼓。向鲁国人进攻。曹刿不慌不忙地下令:现在击鼓。然后鲁军也向齐军进攻。不知怎的,俄倾,势力强大的齐国反而被弱小的鲁军击退了。数小时前猖狂自大的齐恒公现在却慌张起来,忙下令:退回,快逃!当时场面混乱,分不出哪些是鲁国人,哪些是齐国人。所以,很少人听到他的命令,齐恒公带着极少的兵力狼狈地逃离了。鲁庄公下令追拿齐恒公,曹刿说:大王且慢!然后下车观察了钢材齐军战车的轮迹,说:可以了!鲁庄公就下令追捕齐军。
打了胜仗之后,鲁国沸腾了起来,家家户户欢欢喜喜地庆祝了!鲁庄公这才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说:当齐国人击完鼓要进攻时,我们才开始击鼓,就是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勇气和低落敌方的勇气,他们没勇气了,我们却勇气旺盛,所以就打褪了他们。再说齐国广大,怕有埋伏,我看他们战车乱,战旗倒了,所以追击他们。鲁庄公笑着说:好!我欣赏你!像你这样聪明的人,就让你在我身边,封你为军师吧!
篇13:《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解题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偏(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小惠未偏,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解答学生疑问,并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解决。
(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整理文言词语。
1、重点词句
(1)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2)通假字:偏
(3)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4)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5)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 战于长勺”(倒装)
(五)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
战后总结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换个角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
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问故
(六)分角色朗读。
(七)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课文;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
思考: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教师明确: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五、拓展延伸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三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明确,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故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背诵课文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二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记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
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相应的成语。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篇14:《曹刿论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 曹刿论战翻译
★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 曹刿论战的教案
曹刿论战课件(共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