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灵寿木》翻译赏析

时间:2022-12-21 03:49:59 作者:合水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合水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植灵寿木》翻译赏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植灵寿木》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植灵寿木》翻译赏析

《植灵寿木》翻译赏析

《植灵寿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前言】

“灵寿”,以其“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的好处。汉代以来,便成为拐杖之精品,成为帝王对老年人赏赐的宝物。然而需要拐杖来帮助行走的柳宗元,在亲自种植了灵寿木之后,竟舍不得使用。《植灵寿木》向读者展示了诗人这一奇特的经历。

【注释】

[1]灵寿:树木名。《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2]白华:头发花白。鉴:照。

[3]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适:到……去。适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4]趋:快走。前趋:向前赶上。

[5]重:又,再。复:回答。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6]蹇连:蹇(jiǎn检),①跛,行政迟缓。②困苦,不顺利。引申为艰难困厄,这里指流放永州。

[7]方刚谢经营:《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8]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

[9]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茎:指一棵灵寿。

[10]丛萼:萼(è恶)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

[11]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开花。

[12]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乍:偶然看见。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

[13]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14]循:通“揗”,抚摩。玩:赏玩。

[15]稍:渐渐。步武:指步履,步伐。

[16]翦:翦(jiǎn简)同“剪”:剪断。伐:砍伐。

[17]资:帮助。徒行:步行。

【翻译】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遭逢不幸人易老,而立之年不经营。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鉴赏】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既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读者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读者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可知“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还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读者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读者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篇2:《植灵寿木》译文及赏析

《植灵寿木》

唐代:柳宗元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

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菅。

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处舒英。

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

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篇3:《植灵寿木》译文及赏析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遭逢不幸人易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篇4:《植灵寿木》译文及赏析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既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读者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读者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可知“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还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读者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读者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读者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植灵寿木》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篇5:《植灵寿木》译文及赏析

灵寿:树木名。《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白华:头发花白。鉴:照。

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适:到……去。适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趋:快走。前趋:向前赶上。

重:又,再。复:回答。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蹇连:蹇(jiǎn检),①跛,行政迟缓。②困苦,不顺利。引申为艰难困厄,这里指流放永州。

方刚谢经营:《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

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茎:指一棵灵寿。

丛萼:萼(è恶)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

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开花。

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乍:偶然看见。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

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循:通“揗”,抚摩。玩:赏玩。

稍:渐渐。步武:指步履,步伐。

翦:翦(jiǎn简)同“剪”:剪断。伐:砍伐。

资:帮助。徒行:步行。

篇6:柳宗元《植灵寿木》诗词赏析

柳宗元《植灵寿木》诗词赏析

植灵寿木 柳宗元 唐

白华照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注释】:

(1)灵寿:树木名。《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

(2)白华:头发花白。鉴:照。

(3)怡:和悦,愉快。形容词使动用法。怡我:使我愉快。适:到……去。适野:到郊外去。情:心情。

(4)趋:快走。前趋:向前赶上。

(5)重:又,再。复:回答。嘉名:美名,指灵寿木名。

(6)蹇连:蹇(jiǎn),①跛,行政迟缓。②困苦,不顺利。引申为艰难困厄,这里指流放永州。

(7)方刚谢经营:《诗经·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言体力正当强健,可以到处规划创业。谢:辞,不能。柳宗元说反用《诗经》之意。

(8)齿杖:王授高年者的行杖。敢期:怎敢期望。

(9)聊且:始且。移:移植。孤茎:指一棵灵寿。

(10)丛萼:萼(è)花萼指柳宗元所种园圃。竞秀:争逐,表现最为茂盛。

(11)分房:犹言偏房,指柳宗元住所的偏房。舒英:舒展开花。

(12)柔条:灵寿木枝细长,故为柔条。乍:偶然看见。反植:倒立,指灵寿木柔软的枝条,有时从上往下直立。

(13)劲节:指灵寿木枝条上凸出的强劲的枝节。常:时常,通常。对生:相对而生。

(14)循:通“揗”,抚摩。玩:赏玩。

(51)稍:渐渐。步武:指步履,步伐。

(16)翦:翦(jiǎn)同:“剪”:剪断。伐:砍伐。

(17)资:帮助。徒行:步行。

【译文】:

江水映我白发影,郊游宜人自多情。

笑问长老希奇杖,答我灵寿是其名。

遭逢不幸人易老,而立之年不经营。

今生不望王赐杖,自栽灵寿木一茎。

花园药圃竞奇秀,分房篱外展落英。

韧枝柔条忽倒立,凸突劲节常对生。

抚摩灵寿人忘疲,赏玩渐觉脚步轻。

如此足胜齿杖赐,哪用剪伐助步行。

【赏析】: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水土不服,或因江南湿气太重,患有“重膇”之疾。“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种仙灵毗》),看来有时脚肿得利害,为了能帮助行走,他的确使用过一条拐杖。

“灵寿”,以其“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的好处。汉代以来,便成为拐杖之精品,成为帝王对老年人赏赐的宝物。然而需要拐杖来帮助行走的柳宗元,在亲自种植了灵寿木之后,竟舍不得使用,这是为什么呢?

《植灵寿木》向我们展示了诗人这一奇特的经历。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讲的是寻得灵寿木的过程。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因政治上遭迫害和永州恶劣的生存环境,三十多岁的人迅速衰老,对于过早的生出白发,诗人是很伤心的。《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云:“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树对衰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重新启用的希望已成为渺茫的梦,而永州山水和永州人对诗人的关怀和慰藉,使诗人渐次忘却了悲哀。而以一老翁自居,认真地做起了永州人来。

这一天,诗人又到郊外游历,倒映在明镜般的潇水里满头的花发。不仅没有让诗人伤悲,反而有了几份惬意。抬头望去,前方正有一长者,正扶杖慢行。那手中的一条拐杖,引起了诗人的兴趣,即然自己也是一白头老翁,拥有一条支节强劲的拐杖,也是再好不过的了。诗人加快步伐,追上长老。而后一番热情的对话,其详情今天无法得知,但从诗人行云流水般的诗句中,我们仍可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当然,最让诗人感兴趣的长老的拐杖,竟是由久闻大名的灵寿木制成的。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讲的是种植灵寿木的原因。

前两句,当倒过来读,诗人对自己正当年富力强,而不得拖展自己抱负、才华的处境,已没有了流放之初的激愤与哀伤。也明白自己过早衰老的原因,在于面对的艰难困厄的现实。“敢期齿杖赐?”表明了诗人对这一现实的清醒理解,虽然为此诗人付出了青春年华的代价。“聊且移孤茎”,在长老的指点下,诗人寻得灵寿木并挖得一枝,移栽至自己的'住宅旁。这一举动,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彻底失望,也标明诗人在永期间,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汪森《韩柳诗选》曰:“‘丛萼’四句,写物极能刻画。”

“丛萼中竞秀,分房外舒英”,写所植灵寿木成活、生长、开花的情景。从“竞秀”和“舒英”看,该灵寿木在诗人的精心培养下茁壮成长的确令人欣慰。也可得知,诗人为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灵寿木枝条细而韧,故有枝条时从树上倒垂向下,突兀强劲的枝节,又常相对而生。好一幅灵寿木的生态图,其外柔内刚的形态,简直能呼之欲出。难怪汪森大加赞叹。

然而接下来四句汪似乎理解错了。他说:“‘循玩’四句,写扶杖意亦极醒露。“看来,汪森以为诗人砍下了一枝灵寿木做成了手杖,来帮助诗人行走。

我们不妨将最后两句,一气读下,“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安”作疑问副词,和“能”一道修饰动词“事”,当译为“哪能干砍伐的事,将它用来帮助自己行走。”看来诗人是不忍心对灵寿木加以翦伐的。

往前两句,“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循玩”,作抚摩赏玩。那么诗人抚摩玩赏的是灵寿木,还是用灵寿木做成的拐杖。足,作“足以”解,联系上文诗人对灵寿木的描写,再联系下文“安能事翦伐”,笔者以为,“循玩”的对象,应为蓬勃生长的灵寿木,而非用灵寿木制成的拐杖。“稍觉”,不应理解为“稍微觉得”,而应为“渐渐觉得”,自己走路的步伐也轻松了。

现在便剩下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便是诗人种植了灵寿木之后,为什么又不用它来作拐杖呢?

《植灵寿木》一诗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种植灵寿木时,柳公被贬永州多年。被贬初期的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那种悲天悯人伤感,都已被岁月磨蚀。永州的山水,永州的人民已经和诗人的血肉融为一体。正是“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的心境,才奠定了创作享誉千古的“永州八记”思想基础和感情基调。二是对统治者诗人已不再寄有什么希望。对现实则有更多理性的认识。“敢期齿杖赐?”正是诗人这种认识的反映。所以植灵寿木的目的。不再于获得一条拐杖,而是对“之所以赐老者之杖”的一种冷峻的抗议,甚至是一种大胆的讽刺。“聊且移孤茎”,活画出诗人植灵寿木的目的。

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再读诗人对蓬勃生长的灵寿木的细致刻画,在我们眼前出现的,就不仅是一棵灵寿,而更多地能感受到诗人的灵魂。我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循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的深刻内涵。

这样我们便能理解诗人何以不以灵寿木为杖了吧。

篇7:《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

《送灵澈上人》翻译赏析

《送灵澈上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古诗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前言】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鉴赏】

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篇8: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篇9:《重赋·厚地植桑麻》翻译及赏析

《重赋·厚地植桑麻》翻译及赏析

《重赋·厚地植桑麻》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

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

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前言】

《重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以农民的口吻叙述社会的不公平,深刻揭露了唐代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全诗层次清晰,行文平白流畅,主题明确,用语犀利,对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予以无情的批判和鞭挞,对老百姓的痛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注释】

⑴厚地:与“高天”相对,大地的意思。

⑵理布帛:将丝麻织成布帛。

⑶身外:身外之物,指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之外的布帛。

⑷两税:即两税法,唐德宗时宰相杨炎所定。

⑸厥初:其初。防其淫:防止滥增税目。

⑹枉法:违法,指违反两税法。

⑺因循:沿袭,照旧不变的意思。

⑻敛索:搜括。无冬春:不分冬春。

⑼缲丝:抽茧出丝。

⑽逡巡:迟疑,延缓。

⑾阴风:冷风。

⑿霰:雪珠。

⒀形不蔽:指衣不蔽体。

⒁悲喘:悲伤地喘息。一作“悲啼”。

⒂残税:余税,尚未交清的税。

⒃絮:不能织帛的丝,可用以絮衣,俗称丝绵。如:一作“似”。

⒄羡余物:盈余的财务。这里指超额征收的赋税。

⒅随月:即“月进”,每月进奉一次。一作“随日”。

⒆琼林库:泛指皇帝积贮私财的.内库。

【翻译】

在大地上种植桑麻是为了给百姓提供生活之需。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桑植麻,纺织布帛,亦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在保证自己衣食住行所必需之后,其余之物均作为赋税供奉给了皇上。国家制定两税法,本意是推行仁政,为民解忧。在实行伊始,明文规定税外不许滥加税目,如果有地方官敢不这样做,便以违法定论。天长日久,污吏开始违法两税法统收钱帛,税外不加收的规定,又沿用旧制进行敲诈勒索。为了加官进爵,不分冬春地搜刮钱财。丝织的绢帛还没有成匹,蚕茧缫出的丝还未满一斤,里胥就来催逼我们缴税了,并声明不许任何人怠慢延迟。岁暮时节,天气奇寒,阴风怒号,席卷着破败的村落。夜已经很深了,烟火早已熄灭,大雪纷纷扬扬。小孩衣不蔽体,老人通体冰凉,瑟瑟发抖。悲愤、寒气全都化作了无名的辛酸。昨日因去补缴尚未纳完的税金,得以有机会看到官库里的情况。库中丝织品堆积如山,丝絮飘飘有如天空中厚厚的云层。这些都是们巧立名目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美其名曰“羡余物”。们强夺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买来了朝廷对他们的恩宠。殊不知,这些宝贵的布帛,一旦进入了宫中宝库,就永不得见天日,经年日久,最终也就化作了灰尘。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五,题一作“无名税”,反映了中唐时期统治阶级的税外税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中世纪是自然经济,以农业为治国之本。“所要济生民”,体现了民本思想。“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老百姓操持农业,不过是为了谋生——因而,国家当然应当给予政治保障。“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除了简陋的自身消费,其余的全都以赋税献给了朝廷。“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德宗时,宰相杨炎把“租庸调”合并,分春秋两季征收,是为“两税”。诗人诠释:这个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开始的时候,为了防止滥征收,朝廷下达了明文规定:“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除了两税之外,在征收任何东西都要以违反法律论处。“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可是,时间久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官开始乱来了:“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不管什么季节,都来聚敛,纺织的绢还没有成匹、缫的蚕丝还不足一斤,小官吏就来催逼了:“快快快!马上交!没商量!”“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冷风侵袭。“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夜里熄灭了烟火,窗外下着雪,好冷啊!“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织成的绢、缫出的丝都较税负了,所以没有御寒衣。“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苟延残喘,寒气侵袭,鼻子是酸的,心也是酸的。“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这位农民说:官家收了税负,干什么用呢?昨天交税的时候偷偷往官库里看了一眼:“滑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绢和丝都堆积成山了,像白云一样多。“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地方官打着老百姓丰衣足食的旗号,那这些东西献给皇帝邀宠,以求升官。“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农民说:把我们的衣服都夺走了,用来换取皇帝的赏识。“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可是,进了皇宫,根本用不着这么多,经年累月,都腐烂了。

这是作为朝廷重臣的白居易,体察到的吏治民情,他作了这样的诗来批评现实的弊端,更在行使朝廷命官职责中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假如他没有这样的认识,不可能会有那样的作为。全诗主题明确,旗帜鲜明,行文跌宕有致,对比鲜明,洋溢着强烈的爱憎情结。

篇10: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古诗简介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翻译/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篇11: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翻译: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篇12: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品介绍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25首。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原文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

作者:唐·刘长卿

石桥人不到,独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注释

①少微:一云游僧人。据独孤及《送少微上人之天台国清寺序》,少微游天台在大历十年(775)。天台:山名,在台州天台县(今浙江天台)北。山上有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创始者隋僧智顗[yǐ]所居。此诗重见卷一九九皇甫曾集,题作《送少微上人东南游》。《文苑英华》卷二一九作刘长卿诗。

②石桥:天台山有天生石桥,宽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见《太平寰宇记》八。

③路:皇甫曾集作“寺”。

④瀑布:天台山有“飞泉悬流千仞,似布”。(《太平寰宇记》八)

⑤清梵:谓诵经声。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送少微上人游天台》繁体对照

卷147_25送少微上人遊天台劉長卿

石橋人不到,獨往更迢迢。

乞食山家少,尋鍾野路遙。

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

秋夜聞清梵,馀音逐海潮。

四言诗,四言诗曹植,四言诗的意思,四言诗赏析

《雀之灵》赏析作文1000字

水龙吟翻译赏析

离骚翻译赏析

天仙子全文翻译及赏析

曹植台词

曹植名言

芙蓉池诗,芙蓉池诗曹植,芙蓉池诗的意思,芙蓉池诗赏析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翻译赏析

《植灵寿木》翻译赏析(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植灵寿木》翻译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