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

时间:2018-11-26 19:50:51 作者:花与爱丽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花与爱丽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C.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3分)

A.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B.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参考答案:

4.A 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5.D 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C助词,都可译为“啊”)

6.C

7.D 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8.【翻译】

(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挟”、“诏”、“复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秘密而重要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因”、“典”

【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

篇2:《魏叔子文集》阅读答案及译文

《魏叔子文集》阅读答案及译文

黄公讳荩卿,字翊明,世为清江人。与熊文毅公同学,相得欢,故文毅以女字其子履中。万历壬子举于乡,屡试礼部不第,叹曰:“母老矣,欲丐微禄养吾亲。”乃谒选,得龙泉县学教谕。 所奖拔多一时闻人,郭公维经、欧阳公铉并成名进士,卒死国难,其尤著也。

崇祯戊辰改授行衢州府推官,衢冲繁而俗险,皮吏因缘为奸,公厘剔宿弊殆尽,上官以为能,使数署府县官印。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日过从惟文毅公及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而已。文毅公仲子兆行负才节,好度外士。尝饮肆中,见一伟丈夫与人语国事,慷慨发上指。兆行心异,就之谈。询其姓氏,则亡将蜀人周文彬也。公闻之延为上宾。时杨文正倡义督师赣州,兆行从文毅间关闽海,而公誓死破产募兵于皂山之麓,图大举南应文正。会有告密者,敌帅以突骑数千袭公,诸寡人皆乌合,不战而溃,公仅身免。文正公特疏题授监军副使。

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乃遣履中入粤,命之曰:“汝僇力从王,毋反顾。以终汝父之志。吾死且无憾。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年,弗得归。公长子刚中呕血死。公郁郁不得志。遂婴疾不食。及履中归,而公已死九年矣。

公卒壬辰十二月,距其生万历甲戌五月,年七十有九。禧既按履中所请兆行为状志公。予生晩,不获从公游,而尝师事文正公,与兆行为兄弟交。闻公之义而幕公也久矣。

公父我山公讳庸,以公贵赠官。妣杨氏,封孺人。我山公好行其德,万历戌子岁饥,尽出仓以贷贫者。明年又饥.则尽免所负,举责者贫,焚其券。方公兵溃时,敌怒不得公,纵火焚其屋,三举,火皆灭,人以为我山公阴德,公忠义之报云。

(节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4.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B.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C.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D.未几闽中溃/贑州城/破文正公/自刭而文毅公己以已丑岁自经于家公/抚膺大恸曰熊公得死所矣/吾老无能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示尊敬。

B.“礼部”,六部之一,管典礼、科举、学校、屯田水利等事。

C. “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D.“戊辰”,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公克尽孝行。为奉养年老的母亲,他到吏部等候选派,被任命为龙泉县教谕。

B.黄公礼贤惜才。当时许多有名望的人都得到他的举荐和赏识,先有郭公维经、欧阳公铉等,后有周文彬。

C.黄公忠君爱国。先是不怕破产在皂山脚下相募士兵,图谋大举兴兵策应杨文正公;后派黄履中历经艰险前往粤地作战。

D.黄公积善行德。万历戌子年发生饥荒,他拿出仓库中的全部粮食借给穷人,对于无力偿还者则不要其偿还。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0分)

①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日过从惟文毅公及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而已。

②明年又饥.则尽免所负,举责者贫,焚其券。

参考答案

4、B

5、B(不包括“屯田水利”。)

6、D(张冠李戴,这是黄公的父亲我山公黄庸的行为。)

7、(1)【被动句1分,“以”1分,“日”1分;大意2分】(他)已经被提拔为宿州之州,因为要奉养老母亲,没有接受任命,闭门谢客,每天互相往来的,只有熊文毅公,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

(2)【省略句1分,“所负”1分,“责”1分;大意2分】第二年,又闹饥荒,(我山公)就全部免除穷人借的钱粮,借债的贫穷家庭,就把券契焚烧掉。

【参考译文】

黄公名荩卿,字翊明,世代都是清江人。(他)曾与熊文毅公一起读书,关系很好,所以熊文毅公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黄公的儿子黄履中。(黄公)于万历壬子年参加乡试中举,屡次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都没有考中,感叹说:“母亲年纪大了,我想求取微薄的俸禄来奉养我的老母亲。”于是到吏部等候选派,被任命为龙泉县学教谕。他所奖励提拔的'多为当时有名望的人,郭维经、欧阳铉都树立名声、考取了进士,最终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是其中尤其著名的两位。

崇祯戊辰年间,黄公改任衢州府推官,衢州要道众多而民俗险恶,邪僻的官吏勾结,行不法之事,黄公到任,基本革除了旧的弊端,上级官员认为他有能力,多次让他代管州府、县衙大印。(他)已经被提拔为宿州之州,因为要奉养老母亲,没有接受任命,闭门谢客,每日互相往来的,只有熊文毅公,杨文正公廷麟、曾文忠公樱。熊文毅公的二儿子熊兆行有才能、节操,喜欢结交各地有识之士。曾经在酒店里喝酒,遇见一位魁梧的男子和人谈论国家事变,情绪激昂,怒发上指。熊兆行心里感到奇怪,就过去与之交谈,询问他的姓氏,原来是逃亡的将领蜀人周文彬。黄公听说后把周文彬待为上宾。当时杨文正公举兵行事,在赣州统兵作战,熊兆行跟随熊文毅公辗转来到福建海滨,而黄公不怕破产,在皂山脚下招募士兵,图谋大举兴兵策应杨文正公。恰逢有人告发了此事,敌人率领数千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偷袭黄公,刚招募过来的士兵都是乌合之众,还没有作战,先自溃散,黄公仅得免于一死。杨文正公特意上奏,请求授任黄公监军副使职。

不久,闽中部队溃散,赣州城也被攻破,杨文正公自杀,熊文毅公也于己丑年在家里上吊身亡。黄公拍着胸口悲痛着说:“熊文毅公死得其所。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能力了。”于是,派遣黄履中历经艰险前往粤地,命令他说:“你尽力跟从大王,不要有所顾虑,以实现你父亲的志向,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等到黄履中被授任兵部主事,恰逢粤西地区部队溃败,他在蛮獠中藏身十余年,不能回乡。黄公的长子黄刚中吐血而死,黄公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于是染上疾病不能进食。等到黄履中回来,黄公已经死去九年了。

黄公死于壬辰年十二月,离他出生的万历甲戌年五月,已经有七十九年了。我就按照黄履中的请求、熊兆行提供的(黄公的行状)写了这篇文章。我作为晚生后辈,没有机会与黄公交往,而曾经以杨文正公先生为师,与熊兆行结下兄弟般的交情。听闻黄公的义节而仰慕黄公已久了。

黄公的父亲我山公名黄庸,因为黄公地位高被赠予官职。先母杨氏,被朝廷封为孺人。我山公好积善行德,万历戊子年发生饥荒,他拿出仓库中的全部粮食借给贫穷人。第二年,又闹饥荒,就全部免除穷人借的钱粮,借债的家庭贫穷,(我山公)就把券契焚烧掉。当黄公的士兵溃散时,敌军将领因找不到黄公而发怒,纵火焚烧他家的房屋,三次点火,火都灭了,人们以为这是我山公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黄公的忠义精神得到的报答。

篇3: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堤堰,决陂塘 决:疏浚

B. 后安石当国 当:掌管

C. 众不能诎 诎:通“屈”,使屈服

D. 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给文中加虚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4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4分)

参考答案

9、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恤”在古代汉语中有“体恤”“安抚”“忧虑”等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为“忧虑”的意思。)

10、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合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题目所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语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之较.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近”;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译为“而”;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

12、(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大意1分,“友生”1分,“携以示”1分,“延誉”1分)

(2)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大意1分,“不次进用”1分“激”1分,“奔竞”1分)

(3)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大意1分,“其”1分,“以天幸”1分,“为常”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x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篇4:王安石《赠外孙》原文和译文赏析

王安石《赠外孙》原文和译文赏析

原文:

南山新长凤凰雏(1),

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4)从(2)他爱梨栗,

长成须读五车(3)书。

译文: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

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

他小时候就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必须读很多的书。

解释:

(1)凤凰雏: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外孙。雏,指幼小的凤凰。

(2)从:放纵,放任。(通假字:通“纵”)

(3)五车(chē):形容书之多,语出《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

(4)年小:年纪小

赏析:

诗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之情,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强调了博览群书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抚州临川县盐步岭人(今抚州市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篇5:《王安石待客》原文及阅读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 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⑥,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 (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4)其人愧甚而退

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众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惟家、思想家、大骚人,唐宋古文八各人之一。他出生在1个小仕宦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决官,平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念书,强记,受到较好的教诲。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宋神宗时宰相,立异法,鼎新旧政。文学上的主要成绩在诗方面,词作未几,但其词可以或许“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译文】

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里感到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子很娇生惯养。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简评】

王安石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本文也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精神。

篇6:王安石写诗阅读题答案

王安石写诗阅读题答案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乘船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途中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题名《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他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沿途春天的景色以及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    最后,他走到船头上,眺望两岸,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入眼皆是一片碧绿,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忽觉精神一爽,心中似有所动,这个“绿”,不正是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到此,王安石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好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因此,这个“绿”字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也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吟(   )诵

A.jīn

B.yín

正确答案:B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妥(  )贴

A.tuǒ

B.suí

正确答案:A

3.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生机勃勃(        )

A.筋疲力尽

B.死气沉沉

C.生机盎然

正确答案:C

4.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佳话(       )

A.传说

B.好话

C.美谈

正确答案:C

5.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妥帖(       )

A.服帖

B.妥当

C.舒适

正确答案:B

6.选出下面这些词语的近义词。

急切(       )

A.悠闲

B.迫切

C.渴望

正确答案:B

7.“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下面那句诗也采用了拟人手法?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正确答案:A

8.“绿”字到底好在哪里呢?(多选题)

A.“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B.“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C. 绿”字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诗眼”。

正确答案:A B

篇7:《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阅读题及答案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阅读题及答案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想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 这样一类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的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贵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自然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三段先确定伦理问题的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额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绝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B 2.(3分)B 3.(3分)D

篇8: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1.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析。(6分)

2.“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比喻写客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1分,分析各2分)

2.表达了作者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原因一是长兄为官有志却英年早逝,二是仕途不顺,为官不快。(情感1分,原因分析各2分)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王安石《壬辰寒食》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唐书》阅读题答案及参考译文

《旧唐书》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王安石 即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梅花王安石阅读答案

王安石《北山》阅读答案

《六国论》原文赏析及译文

登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游子吟》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和氏壁》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