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香奶绿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题文集柜,题文集柜白居易,题文集柜的意思,题文集柜赏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题文集柜,题文集柜白居易,题文集柜的意思,题文集柜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题文集柜,题文集柜白居易,题文集柜的意思,题文集柜赏析
题文集柜,题文集柜白居易,题文集柜的意思,题文集柜赏析 -白居易的诗
题文集柜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
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
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
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
诚知终散失,未忍遽弃捐。
自开自锁闭,置在书帷前。
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篇2:题白乐天文集,题白乐天文集李绅,题白乐天文集的意思,题白乐天文集赏析
题白乐天文集,题白乐天文集李绅,题白乐天文集的意思,题白乐天文集赏析 -诗词大全
题白乐天文集作者:李绅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寄玉莲花藏,缄珠贝叶扃。院闲容客读,讲倦许僧听。
部列雕金榜,题存刻石铭。永添鸿宝集,莫杂小乘经。
篇3:《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阅读题及答案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阅读题及答案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想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②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 这样一类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③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⑤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的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⑥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贵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自然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③段承②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④段。
C.④⑤⑥三段先确定伦理问题的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额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绝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B 2.(3分)B 3.(3分)D
篇4: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
王安石《临川文集》原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赏析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B.武康为公令于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C.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王德用“善治军旅”和“坦荡无私”的一组是( )(3分)
A.至阵而乱行者,斩 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B.及归,公又请殿将 与人不疑,不诘小过
C.至阵,士卒帖然 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
D.左右皆望公,莫敢近士大夫亦多服其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C.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8.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3分)
(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参考答案:
4.A 薄,迫近,引申为进攻。
5.D 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C助词,都可译为“啊”)
6.C
7.D 太后并没有赞赏王德用
8.【翻译】
(1)军人敢于依仗诏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再整治。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挟”、“诏”、“复治”
(2)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秘密而重要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
句中关键得分点为“因”、“典”
【译文】
王公德用(公:尊称。讳:名。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译者黄运华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以南)人。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李继迁叛乱,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晋时赫连勃勃称夏王,筑统万城都之,後魏灭其国,置夏州,治巖绿县。隋改置朔方郡於此,唐复为夏州,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子孙继之,遂为西夏所自始,元时州废)。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任西头供奉官(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名“左侍禁”),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亲自率领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后了!”
明道元年,王德用被授予福州观察使。有军人拿着内诏(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请求担任军官。王德用强谏(争:“诤”的本字。强谏;规劝。此处译作“抗争”也可。译者黄运华注)道:“军人敢于依仗昭命来干预军队制度以后就无法整治;况且,军职不能靠求取得到,靠这种方法得到职务一定使军人深受其害。”明肃太后坚决地要求王德用执行,公坚决地不接受命令。不久太后也觉悟了,最终听了王德用的劝谏。因此宋仁宗认为王德用贤德,就让他担任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王德用坚决地推辞道:“臣(武人:指军人,此处谦称自己)没有学问,不能够担当这样重大的责任。”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相貌奇伟,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不得不让王德用去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王德用忧愁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用来侍奉国君的忠心就该是这样的,可惜啊,朝廷中没有一个忠臣。”
嘉佑九年,王德用进封为鲁国公。第二年二月辛未,王德用因为患疾病而死。
王德用忠诚老实,和乐平易,与人交往不疑心,不诘责别人的小过错,远看他凛然不可侵犯。等到接近他,就会发现他温柔和蔼的样子。一生少有玩赏爱好,不凭借名声官位傲慢待人。他所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散发给亲友乡邻。他善于治军,对士兵宽厚仁爱,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与士大夫交往,大家也大多佩服他的度量,认为他没有值得窥伺的地方。
篇5:《王文简公文集》阅读题及答案
《王文简公文集》阅读题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热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试题答案:
二、
6. C
7. B
8.(1)我名字比汪容甫靠前,是因为官爵;如果凭借学习,那我比之汪容甫应当向学生一样。
(2)他(汪容甫)在得知旧友故交去世后家里衰弱失落,去慰问探望他们超过友人生前,他(汪容甫)的性情忠实敦厚如此啊。
9.治学方面,研究广泛深刻,见解独到深刻;为文方面,独树一帜。
篇6:欧阳生文集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曾国藩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③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下著籍者 门下:指弟子
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
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
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善为古文辞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
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
C.襢之后进 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
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
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
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
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
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5.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4分)
(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
(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
答案
1.(3分)*C.【畸:奇异。畸士,性格志趣异于俗人的异人。】
2.(3分)*D.【均是介词,把、将。A.为,动词,写;介词,对。B.其,语气副词,大概;代词,他的。C.之,代词,代前面的“先正之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3分)*A.【②说的是四位高第弟子;⑤说明当时姚鼎的观点无人相助。】
4.(3分)*B.
5.(10分)【(1)(4分)就算集中天下精美的事物,也没有能替代桐城姚氏文章的。举:拿出,集中。美:精美的事物。易:交换,替代。“举”“美”“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3分)研究(考证核实)一个字,堆砌几千个字还不能罢休。“考核”“累”“休”各1分。
(3)(3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为”、“直”、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乾隆末年,桐城姚姬传先生姚鼐,善于写古文,仰慕、效仿他的同乡先辈方苞所作的文章,还向刘大櫆和他的伯父姚范学习写作道法。这三位先生已是学识渊博名望极高的儒者,而姚鼐先生研究文章道法更加精湛。历城的周永年为此说道:“天下的`文章的精华,大概就在桐城吧!”因此学习的人大多归依桐城,号称“桐城派”,好比前代所称的江西诗派一样。
姚鼐先生晚年主讲钟山书院,列名弟子的,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东树、姚莹。这四个人称做优秀弟子,各自把学习所得传授给学生朋友,所到之处衣钵相传,没有断绝。在桐城的,有戴钧衡,跟从方东树学习很久,更是刻苦用功超过众人,他自己觉得坚持本乡先辈贤人的学说,传授给后辈,在道义上不应该谦让。那些没有列入弟子名册而同时衷心敬服自许弟子的,有新城鲁仕骥,吴兴吴德旋。
从前,我曾经奇怪姚鼐先生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而出自他门下的我那些同乡士人,没听说跟从他把学习文章作为事业的。不久得知巴蜀的吴敏树,称扬述说姚鼐的学术,深深喜爱而不满足,而武陵的杨彝珍、善化的孙鼎臣、湘阴的郭嵩焘、溆浦的舒焘,也都认为姚氏是文人写作的正道,违背了这个还追求什么呢?最后得知还有湘潭的欧阳生。欧阳生,是我朋友欧阳兆熊的儿子,他跟从巴陵的吴君、湘阴的郭君学习为文之道,也师从新城的二陈。那些接触了同派学说而深受影响的人很多,他们志趣爱好所向,就是集中天下全部精美事物,也无法替代他们对桐城姚氏的仰慕。
在乾隆中期,海内的大儒奇士,崇尚宏大博杂,旁征博引,文风浮华;考证一个字,堆积几千字不能停止。另树旗号标志,叫做“汉学”,十分排斥宋代诸子的义理之说,认为不值得再保留。他们写的文章更加杂乱无章,不得要领。姚鼐先生独自排除各种议论,认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一定要以义理为实质,然后文辞才有所附丽,考据有所归依,一篇文章里面,只有这个特别要小心谨慎。当时孤立没人支持,传授了五六十年,近来的学士,逐渐诵读他的文章,接受他的学说。思想主张的废弃和兴旺,也各有时机,这大概就是命吧!
欧阳生名叫勋,字子和,在咸丰五年三月去世,年龄二十几岁。他的文章和诗篇,清新细密,喜欢酬答唱和,也不时有乱离的感慨。庄子说:“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何况是兄弟亲戚就在自己身边谈笑呢!”我没有听到桐城各位老先生的谈笑很久了,那么,看了欧阳生写的诗文,难道只像是听到脚步声而已?因此替他作了序,来弥补他父亲欧阳小岑的悲痛,也可以看出文章和世道的变化相关联,使后来的人能够查考审视。
篇7: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耶律铸 ,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
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耶律铸 ,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的意思,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赏析 -诗词大全
太常引 题李隐君文集作者:耶律铸 朝代:元 体裁:词 扣声寂寞播阳春。看流水、混行云。大雅□扶轮。忍颜继、齐梁后尘。清风明月,四时长在,光景自长新。不见谪仙人。更何处、乘槎问津。
篇8:欧阳行周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汨没:沦落。 ③欧:通“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其性所多也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努力奋发
C.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知:主持
D.而词竟未就 竟:竟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获其孙曰澥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随人而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1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2)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3分)
(3)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4分)
答案:
9.C【解析】A.多:喜好,推崇 B.振发:显扬 D. 最终
10.A【解析】
A.于是;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标志,表“…的情况”或“…的人”;C 表顺承/表转折 D目的连词,来/连词,凭借(或“因为”也可)
11.D
12.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文中“里中无爱者”意为“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
13.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若:你们 奈何:为什么 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执笔写文章,语言秀美而主旨丰富,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操:拿 属:写 率:大多)
(3)(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性:生性 诱进:引导人进取 推拔:推举选拔 于寒素中: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就不和其他孩童亲近嬉戏,行动举止大多独自一人。十岁左右的时候,乡里(已经)没有他喜欢的东西了。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可以观赏,心里独自以它们为乐,常常捧着一本书,沉醉在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明,后者傍晚美景尚可停留,内心怅惘不能释怀,不知道由什么引起,大概是他的性情所喜好的吧。(开始时他)不是很精通写文章,碰到人就询问写文章、诗词的章法,忽然有一句话很契合心意,就高兴很长时间,吟咏诗篇高声啸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志向兴趣,常常对乡里的人说:“我这个孩子不知道最主要的兴趣志向是什么,恐怕也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也不知道(他)以后的吉凶?”有饱览世事并且见多识广的乡里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就每天诵读书本,顺从圣人的教诲,仰慕和乐平易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的节操、忠孝之道,在忠孝之间,唯恐自己做不到。拿起笔来写文章,其文章言辞秀美而多具才思,大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先生却很轻易地表达出来,(他的名声)从此在乡里之间传扬。建中、贞元年间,先生的文章兴起,于是大放异彩,福建乡里之人就不知道有别的文士了(先生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恰逢原来的承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有写文章的大名,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到任那天,他把先生比作芝英。先生每有一篇新作,常公就多次欣赏推荐。游乐宴饮,一定招来先生同席。加之先生有谦逊的美德,行动举止从不逾越礼节,常公对先生的了解一天天加深。先生的美名渐渐传布到江淮一带,进而传到京城。当时的人都说常公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陆相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录取的士人之多,之前从来没有比得上的,所以先生也名列榜中。经常和先生同道(为文)而水平相当的,有侍郎韩愈,校书郎李观等,等先生和数百年间的杰出人才齐名,人们直到今天仍佩服他。先生的文章有新意而没有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精于说理,所以大多说的周到详尽;深于抒情,所以叙事反复申述:先生应当执掌当代文坛,来改变文风。(可惜)一命呜呼,难道上天要灭绝他吗!
先生跟我有故交的情分,从外祖父家来说是一家(远亲)。所以他写的文章中称为“我的伯舅所写”,有《南阳孝子传》,有《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他的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小的时 候,就在外家门内拜见先生。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进献给我先生的旧文共十编,从头到尾共有诗若干首,哭泣跪拜请求我写序。我答应了他,可是最终也没写成。欧阳价也有一些文章留下来,可惜他又早早去世。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让人去寻访欧阳先生的后裔,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澥。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是用来实现他后人的愿望吧。
[欧阳行周文集序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9:重题,重题白居易,重题的意思,重题赏析
重题,重题白居易,重题的意思,重题赏析 -白居易的诗
重题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泉石尚依依,林疏僧亦稀。
何年辞水阁,今夜宿云扉。
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
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 经典美文集赏析
★ 陶渊明文集
★ 三毛文集经典语录
★ 中药柜实习总结
★ 开学周记作文集
★ 鲁迅文集《阿金》
★ 有哪些初中范文集
★ 读歪文集有感
题文集柜,题文集柜白居易,题文集柜的意思,题文集柜赏析(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