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wl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诗经》山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山河,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诗经》山河
我用四年时间走过了《诗经》中提及的许多地方,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甘肃、湖北等地。
与其他典籍的刻板古奥不同,《诗经》虽由儒士删定,冠以教化之义,挟以正史之私,尊为经义之始,但其活泼清丽的语言、恣意玄奥的意象,以及诗中众多的草木鸟虫、山川河泽、日月辰宿、季节流转,都给人以眷眷可亲之感。读《诗经》的时间久了,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冥想之中,恍惚可以看见“零雨其蒙” 的东山以及思归的戍卒,浼浼黄河旁的新台上哀怨的新娘,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执草嬉戏祈福的少男少女。如同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所言,个体来自祖先遗传的隐性记忆好像被绮丽冥思启示后渐渐打开了,这些此前和我的生命并无交集的地方,似乎都变得熟悉亲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了。于是,我忍不住要上路,要在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去《诗经》里提到的这些地方看看,这些孕育了如此优美动人诗歌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诗经》的核心内容是“十五国风”,收录了15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我按照大的地域划分梳理出9个板块,形成了《诗山河考》里的9个系列。这9个系列的行走与拍摄各有特色,都与其产生的地域与《诗经》中当地的诗歌风格有内在的对应。比如《秦风・豳风系列》的悲凉、凝重,《卫风系列》的清新、深沉,《陈风系列》的瑰丽、神秘。《王风系列》成篇于平王东迁洛阳后,宗室衰微,周天子统辖的范围与实力已经不如一些大的诸侯国,但是其宗庙不坠,仍是名义上的天子。所以《王风系列》拍摄的风物常与宗庙相关,具有符号特征,如编钟、王陵、炉鼎,还有一些隐喻了王室被架空的境况。
对接相隔25的时空
《诗经》时代就像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房屋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迷惘和梦想。《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就其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而言,大多是思绪活跃不拘的铺陈、飘移、比喻、象征、联想,是超象虚灵的诗情,也是浩渺绸缪的`气韵,以此作为行走和创作的线索,可谓是艰巨的挑战。
出发前,我会首先对《诗经》文本进行分析、考证,将其中涉及的地域、风物列表,分析拍摄可能涉及的意义与具体的章节。第二步,针对梳理出的地域与风物,在相关著作――主要是古籍――中行比对查证,涉及的参考书,地域方面主要有《尚书・禹贡》《诗地理考》《诗地理考校注》《诗地理征》《读史方舆纪要》《诗地理考略》《历代舆地图》等,风物方面主要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疏考证》《诗传名物集览》《毛诗名物图说》《毛诗补疏》《诗经植物图鉴》和《诗经名物新证》等。
其中,寻找遥远诗篇与当前具体地域的对应,最是耗费精力。我要从繁芜的资料中辨识哪些是可信的,这又往往要考订更多的资料才能确定。查证古籍中地域的确切,网络帮了大忙,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于风物象征意义的考辨也花费了大量时间,《诗经》成书时的象征与寓意,经过两千多年,发生了很大改变,而考证这些变化对于作品结构的支撑与丰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考证具体地点时,我先后辗转过六个地市,拜访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地的专家学者,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帮助,我可以进一步修订拍摄文案,进而去到正确的地方拍摄。
秦人之山:力量的源头
拍摄《秦风系列》时,正值年末,北风卷地。秦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国人,发源于现今甘肃省的礼县、西和县的大堡子山一带。当地一天仅有一趟县级大巴往返两地,朝发夕返,遇到大雪往往会停运。
大巴车行至山顶,漫天风雪中,我不顾司机诧异的眼神,独自下了车。雪可没膝,遥望着对面如干笔皴擦的山,与天空中垂吊着的白色太阳,我忽然明白了秦人尚武精神与不屈性格的出处。在这样一片天地中历练过,挣扎求生过,这无疑锻造了他们的灵魂,让中原诸国乃至犬戎蛮夷为之恐惧的力量,应该是就来源于此。人类与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对抗,互相适应,产生的结果实在奇妙。
贸然下车的结果就是,我在冰天雪地的山上茕茕独行了七八个小时,全身湿透,直到暮色笼罩、苍山归寂时,远处的两盏橘色车灯才飘然而至。“要不是惦记着你还在山上,怕你冻死,今天这天气本来不应该出返程车的。”司机大叔讪然道。
周文王的灵台
《灵台》是《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讲的是周文王建灵台,庶民百姓一起动手,没几天就盖好了。
灵台自然是个“台”,但具体是做什么用的,说法不一。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形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现在的主流观点,灵台即是现在天文台的前身,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灵台,位于西安附近长安县的秦镇。《诗经》中有不少地方,随着千年岁月的变迁,原址或不可考,或有多种说法,像灵台这样地址从古至今都确凿无疑的着实不多。
秦镇,说起来我们并不陌生,遍布大街小巷的“秦镇米皮”,即是滥觞于此。
待我实地探访时才知道,两千多年前灵台之上发生的故事,简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了。
不知周文王肇建灵台之初是何规模,两千多年后,这台仅余一个不高的土台,台上有一庵,规模不大,然朱墙灰瓦,肃静整洁,上悬匾曰“古平等寺”。叩门,出迎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比丘尼,法名释彻安,虽便衣布鞋,仍不失出家人特有的威仪,态度和蔼沉静。他导引我参观了古庵,庵中最奇特之处,就是大殿主佛之位供奉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泥胎彩绘的周文王,这在寺庙中怕是绝无仅有。吾国宗教之特殊,在于儒道释三教合流汇聚,千年之下,竟如一根麻绳,几股拧在一起,再也无法彻底分开了。
此庵在盛唐时为“大平等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已是古寺名x了。岁月轮转,千年之后,已然成了一座尼姑庵,庵亦败落,现仅有两位老尼与一位年轻女尼。
我提出要给释彻安拍张照片,她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在外稍等,回屋换了一身干净的浅色僧衣,双手合十,默诵法号。等我拍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问我,照片洗出后,可否送她一张,“百年之后,或许用得着。”
故土与根脉
《诗山河考》的行走和拍摄,只是源于自己的好奇心,想去两千五百年前孕育了那些神秘诗歌的地方走走看看,看诗中的旧日山河如今是什么模样。同样,行走的结束,也止于自己的内心。从头至尾,都少有外力推动或者影响。
拍摄这些照片,让我有幸走遍了孕育我们古老文明的“中原故土”。一路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原大地已没有未经人类改变过的景致了,不管山川河泽,还是溪泉田野,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经千年把玩而形成的“包浆”,但与古董润泽内蕴的包浆不同,现在的景致是粗粝荒率的,就像反复咀嚼、无法吞咽而最终吐出的渣滓,这片土地早已耗损过度,却始终无法得到休养生息。
时至今日,故人已远,旧事飘散,剩下的只有寂寞与苍茫了。然而不知为什么,感觉仍有很多东西蕴积其中。我想,只要文化的根脉不断,有些东西是没有那么容易湮没的。
篇2: 人间山河
人间山河
从十一出来了。
出租车外是延伸到天空尽头的路灯,排成长长的队伍,在夜空下闪烁,飞速划过的灌木丛在路灯下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高楼,矮窗,浓妆艳抹的女人,西装革履的男人,灰蓝色校服的高中生,一蹦一跳的小学生。
这是我们的人间。我想着。
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就像我在圆明园你在玉泉路,我说外国话你做北工操。选取性小到几乎没有,好像有个地方做下三年的归宿就不错,虽然不甘但是认命。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就像我读赋予者你写五言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听起来很玄幻。看到初中的小孩会想到自己的初三,好像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刻,羽毛球馆里混分,雾霾天下朝路灯抹眼泪,在北方的白茫茫下与雪花接吻。
好像大家又都没变。
“过客与归人,自珍重,山河别后,人间相逢。大梦同枕,沧海一瞬。”
是人间山河,是山河人间。
篇3:《山河故人》观后感
喜欢这个故事的叙事,平淡,舒缓,简洁不拖沓,可是该讲的又都讲了;残酷,但足够温存,而且有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回想和思索。导演好像要表达的是形散神不散,可最后一部分没有处理太好,整体感觉还是有点散,喜欢2025年之前的叙事。总体讲更喜欢《世界》。
1. 贾樟柯对2025年的把握不是很好,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放在未来呢?肯定不是因为对人民币的信心,哈哈。仅仅是因为大尺度姐弟恋的需求吗?虽然这一点是对女性生产力继续解放所带来的必然改变的信心,但仅仅因为这个,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必要放在未来。如果说是因为叙事的延伸,那起始可以早一点。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编剧/导演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留恋和思索,以及基于此的对未来人心的揣摩。
但如果要展现未来,不仅仅是改变一个地理环境就能展现的,而且即便是换环境,为什么就是墨尔本呢,这里可以是新西兰吗?如果可以,那这2025年的意义就更低了一层。
在2025这一段里,几个老戏骨的表演都不太到位,小男孩表演比较张弛有度,显得更出色。就情节来讲,2025年那一段主要就是在围绕着因为父子矛盾展开,故事相对单一,没有足够张力。
2. 不管是什么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个孩子都是生活悲剧的最集中体现。三个时代,看出中国近二三十年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们面对畸形发展的经济所做的抉择。好像是性格决定命运:涛不张扬,也没有野心,待在山西,最后雪中独舞;梁子倔强,出走,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干活,最后病入膏肓,凄凉返乡;张老板顺势而上,在乱的发展中趁乱作为,但最终也以惨淡人生收场,妻离子散。所以这不是个人能选择的,不是性格决定的,是时代决定的。
梁子看到动物园里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时,想到自己满身活力和奋斗的欲望,却无力挣脱也无力掌控,满身的无奈;小男孩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自己的选择,不是听妈妈的就是听爸爸的。最后他被困在一个不知道是故土还是异国他乡的地方。想要寻找自己特别珍视的故人,可是又模糊到以为是前世。小男孩的形象未来中国人要面临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无奈,也是贾樟柯选择2025年的一个原因吧。
故事以舞蹈中的音乐开始,以音乐中的舞蹈结束。仿佛在说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故土这里依然平静。这里的叙事没有《世界》中的失望,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淡然。最后一个人,在空旷的原野跳舞,观众看得伤感,可人物却那么平静,人生起伏都已经不重要了。与之相对应的是装煤卡车那一幕,观众看得屏住呼吸,可旁边的工人们却不急不躁,铲铲土,继续。另一幕是飞机失事之后缓慢开过的货车,涛吓坏了,观众也看得惊呆,可卡车没有停也没有提速,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继续。另外就是父亲的世,观众看得不可思议,一旁的和尚不喜不悲,该念经念经,该超度超度。这或许是贾樟柯认为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吧,有好有坏。
3. 姐弟恋其实是无意识里对妈妈---故人---的眷恋,可是自己却以为是前世。有意识里能做的就是把钥匙好好保护,时刻不离,这是一种珍惜。对小男孩这个孤独的人而言,唯一的慰藉是有山河故里,可连唯一的故人---自己妈妈---的名字都不记得了,连母语都忘了,那山那河还能算作故里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梁子的钥匙在,可锁已经被砸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ollar的钥匙在,可锁后面就是故里吗?如果不是,他的故里在哪呢?是墨尔本吗?结合电影标题英语翻译,Mountains may depart.援引自《圣经》,放在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对故土一直的眷恋。这种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在2025年的时空背景下展现,给2025年这一段增加了表现空间。
整体看这是贾樟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索,感觉他想要重新定义“山河故人”,可是又没有定义好,所以2025年这一段整体上来讲,把握和展现上欠佳。
4. 涛儿在两个男性之间徘徊,后来欢心结婚,就是悲剧的开始。先失了恋人,又失了丈夫,再失了父亲,等发现和儿子距离越来越远又无力挽回时,才意识到最后又失了孩子……唯一能做的是坐个慢一点的火车。面对各种困境,没想过挽回或者改变,或许是性格或许是无力,总之是在诠释着这个人物。这个性格好像是遗传自她的父亲。父亲很早就看出女婿不靠谱,但依着女儿自己的心意,没有横加阻拦,而是转身走了;女儿离婚了,也不逼迫女儿再嫁,或许是不想逼迫或许是觉得自己无力改变。最后父亲安然世,还有僧人超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福气。他是一位在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也是贾樟柯对普通山西百姓的展现,超度是在致敬。
5. 语言。整个电影,有两个画外音,都是女性来说的,说的时候都是普通话,普通话代表着一种普世性,“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或许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爱”。而山西方言一则代表一种地域性,小,二则代表一种封闭性,不接受新事物。所以不管张译走到上海还是墨尔本,叫张晋升还是Peter,只要还操一口山西方言,他就没有走出山西。而山西方言和英语的对抗则更加预示着父与子之间不可能沟通或调和的隔膜。
篇4:山河梦美文
山河梦美文
宿命,难躲。山河苍苍,写意东风事,待得他年回首,枯血染霜,青石桥头,拄棍逢春,不负山河育我,最是等闲了爱恨。
蛟龙啸,入碧霄,看尽三十三宫阙,好男儿,志山河,一将功成慰此生。红尘一刹那这一世的繁华,不过由春到夏,而一个人的功名的大小则可以千秋万世。风尘契阔,谁人能道尽。恍惚间,一生的执着窜上了脑海——山河梦。千古月付韶华的那一瞬成了刹那,逝去年华,转身的那一秒泪流如雨下。与其一生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去,为何不在这江山长卷上留下浓厚的一笔?江山如画,从古至今,不知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遗忘呼啸而过的殇,擦干溢出的泪花,再次跳动你的心,奋不顾身地扑向山河吧,从此后,千山万水独自兼程,走向所要的最终。
我曾一度把自己困在一座孤城里,千百次借酒浇愁,即使灯火满城,我看去还是举目荒凉。数遍人间事,千千万万,评断过往,谁人不曾迷茫?剪影碎光,转瞬便是千年,再叹已沧桑。我就曾这样在岁月的嘲弄中苦渡,暗啼暮雪和朝夕,直到有一天我不能呼吸。那时我才幡然醒悟,人生匆匆,转眼浮生,此时不拼,更待何时。月下独影泪染湿了青衣,流水轮回的印记落在了眉宇间。
岁月涟漪,我已在人间彷徨了二十年,还没有寻到所谓的天堂。眼看一生就这样无声无息中过去,泪湿了双眶,又有谁知道此刻的我多么渴望一次成功的洗礼。可帘卷西风过,容颜渐逝,我还是没有多大的作为。脚步声是我前进的嘶哑,泪中是我无声的呐喊,我将千言万语都倒入这杯,敬逝去的时光。
从来不问梦里的真与假,而今我也变得那么世俗了。弦上月冷涤红尘,平生肩负山河梦,愿晨昏时,掠眼过往不悔。
叶落的季节,又一页青春将迈向永久的沉眠。看着岁月又一点一点地沦为过去,不免得心生悲凉。细数过往的种种,多少徜徉在泪的摇篮中,昔日的微笑已然成为了回忆。翻开那泛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一读再读,多少遗憾被镶嵌在里面。
当年华把拥有变作失去的那一刻,我们就应该明白,人生在获得的同时也在失去,只有不断的追求,方可弥补一时的遗憾。来吧,用微笑哀悼过去,从怀念的那一刻开始,你便获得了重生。人只有当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拥有的可贵。人生漫漫路,还远未结束,路就在脚下,重拾那往昔的雄心,踏上那属于你的终点吧。
枯血染霜祭苍尘,染尽山河眉宇间。从我懂事的那一刻开始,我便把这一生许给了山河梦。或许曾经留有遗憾,但那是青春的见证。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能拼的年纪,与其让它平淡下去,何不来一场震撼生命的战斗,不负岁月,不负此生,不负尔尔。
这一路上,我不知道会有多少黑洞等着吞噬我,但从那一天起,我便决定放手一搏。划破星空,让光照亮我深埋心底的路,即使时光不再,我不再年少,也无怨无悔这梦。
芳华易逝,愿余生不悔。我知道江湖路远,成败与否一念间,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即使这一生只活成自己的样子,那也要是最好的。
时光不为谁而停下,而我们却可以将那曾经一次又一次奋斗的.记忆保留,作余生的慰藉。或许人生正因为未知,路的尽头是何种景象,才会具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吧!我曾无数次在梦里探索人生,每到一未知领域我便兴奋不已,就像发现了一个大宝藏。如果说:给我两条人生路,一条是平淡,一生平安,直至终老,一条是波浪,充满着各种惊心动魄,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二条。只有有那份敢于尝试的勇气,人生才会充满精彩。
谓之何生,生则为山河梦。不管日月怎么更替,季节怎么交换,我都不会改变初心。若是人生何事了爱恨的话,我想便只有“山河梦”了吧。
其实,历史的画卷原本是一片空白,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它才变得五彩斑斓。我希望有一天能亲自为我的江山添上色彩,不悔岁月,不悔此生,不负天地。
剪一段流水落花,看一处风轻云淡,游走世间,与日月同行,历悲欢离合,尝痛苦哀愁,许一诺三生,兑千世之约。把生命的热情赋予此生的梦,将生命的狂热留在此间天地。待有一天,我容颜消瘦,步履蹒跚时,卧在夕阳湖畔,追忆这一生的过往,我可以指着天地上苍,大声地说,此生不悔,为付山河梦。
人生即使有遗憾,但不应有恨,谁都不是完美的,而正因为有遗憾,人生才有了前进的借口。宿命吗?是的,最是等闲了爱恨,看来还是山河梦。
走在梦的路上,我便永远年轻。人生不在长短,只要有梦,敢于去实现,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篇5: 《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之书》读后感
“壮哉,中国文化山河”!如果不是读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也许根本不会系统而完美地窥视隐藏在中国山山水水间震撼人心的魅力。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多地注意风景之美丽,不太会注重山水文化之魅力。读了余先生的文字后,感觉自己以前许多时候浪费了时间和脚程。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 “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他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
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以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寻找并发现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从此成为我们看风景时新的视角。通过读老余的《山河之书》,我们终于可以成为懂一点山水思想的人,看明白山水的同时也看明白自己的人生。
篇6:《山河袈裟》读后感
《山河袈裟》读后感
前几天,得空读了摘登在《新华文摘》(20xx年第20期)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中的散文,感觉很触心、走心、舒心。
说实话,没有完完全全的读懂悟透,但却有着深深浅浅的爪痕印记,只是哪些感受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而已,直到他所述及的情由出现才似乎恍然有些觉悟。
在文章“羞于说话之时”,他写到,在十几年前一个雪天,他乘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途径札幌,已是黄昏,车窗外琼花愈发纷飞,稍后,月亮升起,月色铺撒,此时四周好像被无边无际的幽蓝之光包裹,仿佛置身景虚幻境,这景象震惊了他,也震惊了坐在对面的一对老年夫妇。老妇人的脸紧紧贴着玻璃向外看,看着看着,泪自涌流,良久后她对自己的丈夫,甚至也是对她自己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想说出来了。”他说,老妇人这句话他一直记着,记了十几年。它提醒他,当造化、奇境和难以想象的机缘在眼前展开时,不要喧嚷,不要占据,要做的是安静注视,是沉默;不要在沉默中爆发,而要在沉默中继续沉默。
读过此文,我想这是怎样一种体验?!怎样一种关照?!经年的`时光似乎有,似乎一时又忆不起来,那种情境或许是不自觉的吧!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同身受吧!
11月4日,也就是上上周末,大概是心念的一种映照,居然就出现了这种“羞于言说”境像。午餐后,大好的晴天,阳光布施,树静止于风柔,温暖裹满周身,如果不是高高石岸上落叶枝条的提醒,哪里会感觉到季节已进入立冬的编程,阳光是在晚秋与初冬的边界上徘徊?!
我在那里纵观天南地北,在那里横亘海东漠西。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紧要,只是一个铺垫,权当一个背景。我要说的是头顶之上,目力所及的高天。那时,那是怎样的色泽、态度、姿呈啊!说晴空万里如洗,太老旧;讲长天浩荡无涯,落俗套。那一泻无边无际的瓦蓝瓦蓝,那一去了无际涯的明亮,那一探深无底细的纯净,包围着我们,我们仿佛落入辽阔无垠的海底世界,山树楼房等等万物嵌在、潜在其上、其中……
这些都是心里想到的,现在写到的,苍白不及其一。而当时给我的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震颤,倏时无语,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无聊的,此景此情能做的只剩下安静的仰望,让人害羞的仰望。恰当其时,一个人经过这里,步经身边时,听到他轻轻的一句:“这天真蓝!”就打住了,没了下文。想必他同样被这眼前的瓦蓝、澄明、纯净惊着了,觉得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旋即缄口。
无独有偶,又一个境像再一次惊到我。一位年长者,可能是来南京务工的,想他来这里做工已有多日了。那天午饭后,或是不想来回跑路,或是居家离这里远,就在这里就着阳光歇息。他身体微仰,坐在置放院子里的露天条椅北一端,一腿搭在二腿上,一双典型粗糙的手。右手食指、中指间点燃一根纸烟,就那样慢悠悠的坐着,节奏平缓的吞吐这烟雾,目光安详而自由散漫。这时,日光自他卡蓝色布面帽檐倾泻下来,身体、脸部有了明暗的起伏变化,犹如一尊雕像。想想上午灰头土脸的劳作,在此时此地作片刻的休憩,何等舒坦自在,甚至自足幸福。这样的画面,你需要去打搅吗?需要去表达吗?这和他的贫富、出身、职业、地位又有什么关联呢?!
当然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内涵,要比我挂一漏万的理解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就像他文中所言,我们所见的惯常与微小,也是一切事物的总和,除过单向美好之外,让我们害羞的,不能言语的还有生老病死祸福,八千里路风和月,生离死别两茫茫。“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即便天上降下了灾难,地下横生了屈辱,但在半空之中,到底还是会存在一丝微弱的光亮。
我不能过度的思考作者的深意,这是阅历不够,智识有限,能力不及而没有办法的事。但我却忠于我所理解接受的部分,或以外的部分:时光清浅,向爱而生,止于止,行于行,一路朝圣!!
篇7:山河故人歌词
——电影《山河故人》主题曲
演唱:李宇春
作词:陈曦
作曲:董冬冬
山自山 水自水
时光轻轻催
花自落 不等不追
心无畏 自由泪
情爱满空杯
天尽头 不醉不归
去已去 来又来
曾盼故人归
那一刻 不离不分
还记得 却不认得
一种老滋味
怕只怕 物是人非
秋风起 云的回乡曲
为相聚 不远万里
天注定 未来总有人缺席
还好是 深爱过你
细水流 拂清风一缕
看上去 漫无目的
等看透 过去总会将过去
又何妨 心里有你
]山自山 水自水
时光轻轻催
花自落 不等不追
心无畏 自由泪
情爱满空杯
天尽头 不醉不归
天尽头 不醉不归
★ 山河袈裟读后感
★ 山河襟带成语
★ 诗经
★ 诗经:击鼓
★ 诗经--击鼓
《诗经》山河(锦集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