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时间:2022-11-24 17:26:19 作者:颓废的死亡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颓废的死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说明文、社科文、文学作品等。阅读现代文,要先弄清文章的体裁,在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文章自身的特点,进行阅读分析。如读散文,要抓住散文形与神、景与情的关系,要把握散文的线索;读小说,要注意抓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抓住小说的人物这个中心,理解小说的主题;读说明文,要注意抓住说明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读议论文,要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等。除了做好一些常规的阅读准备和完成一些常规工作外,从答题的角度看,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要通读材料,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基本倾向。要弄清楚文章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说这些和为什么这样说,弄清楚文章的基本思路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还要利用试卷选文所提供的不可忽略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对于阅读题目涉及到的有关段落,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牵涉到哪些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要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在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找准关键语句,勾画重要词语,以此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第三、靠船下篙,摘取原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答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因为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第四、巧用题干,提取信息

要充分发掘题目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目中得到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1.从题目看命题的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2.从题目看答题的方向。

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一点分析和挖掘。

3.从题目看答题的区域。

答题的区域是指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的位置,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4.从题看答题的方法。

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同时,还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借助经常出现的词语,借助重要的关联词。尤其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看看哪里是作者运用的材料,把这些材料放到一旁,观点就水落石出了,抓住这些观点,就抓住了文段内容的核心。

第五、拟好草稿,修整文字。

由于阅读题的回答一般还要受到字数的限定,因此,在确定了答题的区域,找准了关键的语段,把握了答题的材料后,要注意组织好语言。可以先拟个草稿,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依照文字的限定,对可用来答题的内容进行文字的修整,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到句子的结构形式及文字的数量作一番调整,以合乎答题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养成先拟草稿,后反复修改的习惯。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篇2: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是头疼不已。因为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有的小学还没读全,就直接升入中学。语文基础差到拼音都过不了关,更谈不上阅读了。要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只能花大力气,一步一步从头做起。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首先训练他们怎样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找每段的中心句,关键句

中心句往往能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起到总说的作用。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中,一、二、三自然段,五、六、七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找到了它们,学生就能将这六段的.内容准确无误的概括出来了,一篇文章也能由长读短,由多读精,答题时,就不会答不到点上,答多答杂了。

二、找过渡句

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句,我们可以推测它的上下文写了什么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一句的前后相关自然段内容准确无误概括下来。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就是过渡句。找到它,学生就会明白一、二、三自然段的声音是想象的声音,非常细微;也可推测下面几个自然段是写听得见的声音。这样,概括的内容就比找一段的中心句更简洁了,七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就概括出来了。文章读得更精细,答题也会更准确。

三、找总起段,总结段

总起句是对下文的总说,总结句有的是对前面几个自然段的小结,有的是对全文的总结,文章的主旨就有可能藏在这里。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段就是一个总起段,概括了下面四个自然段的内容。再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第八自然段是对上面五、六、七自然段的小结,让学生更加明确课文主要写了非常细微的声音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习以为常的声音。又如《捅马蜂窝》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写捅马蜂窝事件给自己的启迪: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情。文章的主旨就在这里。如果是散文,很多文章都会在结尾借景抒情,这里极有可能藏着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找关键词

有时,很多词语也在文章中起到了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很大帮助。如《长城万里行》一文,十五自然段“大自然是无情的。”之后,在二十一自然段出现了“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然而……也”暗示上面几个自然段内容与本段内容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十五自然段至二十一自然段是写“大自然的无情与慷慨”。又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十二自然段第一句“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可是”一词表转折,暗示上文说的是用心听的人,抓住这一个词,就搞清楚作者写的两种生活态度是什么了,学生刚开始认为的难点也不攻自破。

每上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按照这四个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中关于文章思路和文章主要内容的探究题。通过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答题是有进步的,虽然还不算很理想,但至少他们知道了应该怎样阅读文本,如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做好阅读题的基础。我想,只要坚持,学生定会将方法、技巧化为答题的能力。

张运美

篇3: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代文阅读指导

[作者]  明华/解红梅

[内容]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纵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其中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4和1995年已上升至28分。因此,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多少已成为语文成绩高低的一个关键。

因此,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应把努力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了解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具体方法之前,同学们应首先懂得这一情况,即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关系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一般都符合下列原则:包含丰富的信息,特别是丰富的“隐含信息”;便于编制知识覆盖面较广的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适合高中生的阅读特点,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和阅读习惯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日常的阅读实际”。为了体现考查的公平原则,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均取材于课外;但如果我们在复习和应试训练中,完全丢开课本旁收杂学,课外的读物汗牛充栋,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提供了各种典型、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比较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了对中学课本合乎规律的,方法适合的阅读为根本,那么我们才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根据这个原则,下面针对1995年高考《语文科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七点要求,以及高考命题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学语文课本,给同学们的'复习和应试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一、词义的理解。

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否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确认语句蕴含的深层意意,对准确的概括段落大意,对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都有直接的关系。把握文中的词义,特别是处在重要位置上的词义,也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必须联系上下文,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上下文,就是指语言环境,可以说,语境确定了词义。

其次,还可以从一些具体的细节上去把握。一个词语,除了一般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它的色彩含义。如感情色

[1] [2] [3] [4] [5]

篇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应考策略

(一)在做现代文阅读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1、“久”。至少要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认真读文章。

2、“细”。要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要关注文章的标题等关键部分。

3、“复”。不仅要反复阅读全文,而县城要反复阅读文章中重要的语段、关键的语句等。所谓文有“文眼”,往往阅读时找到了“文眼”,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感情。不要急于看题。

(二)要能够开放性思考。

着眼于精彩的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去反复品味,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对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考不深刻,不要急于做题。

(三)要能够精彩地表达。

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能够运用准确而恰当的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阅读选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首先要有正确而深记得的理解和感悟,其次要能够运用恰如其分、画龙点睛的语言来表达。尤其是开放性试题的评分,不仅要考虑思想内容,还要考虑语言的表达。只有那些思想内容有新意、有创见而语言形式又恰如其分的答案,才能得满分。

二、具体题型及解题指导

(一)词语解释。

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具体解词法可用找近义词、分析综合法、比喻形容法等。

(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1、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

2、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练,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

3、抓住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虚词,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4、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句意。包括分析文章背景、体裁、作者的写作意图。生活经历及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从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理解句意等。

(三)文章要点题。

1、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2、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四)品味语言题也是常考的点。

1、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即所用修辞的作用来品味。

2、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的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

3、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

4、引起共鸣的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

语言通常特点: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个性化、精辟含蓄、朴实清新自然等。但应注意对语言要进行具体分析,对那些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令人回味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

5、开放性题目,常见题型有四种:

如(1)是否同意作者观点,请简述理由;(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3)谈谈你对人物形象的看法;(4)对辩证关系的理解等。

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句式):文章通过……(事),表现(或反映、赞扬、歌颂、提示、批判等)了……(精神、品质、社会现象等)。

篇5: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的答题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的答题方法指导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如《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如《背影》;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

篇6: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篇7: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

初中生在做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常见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有没有一个套路或者是模板呢?针对下面这5个问题我们来一一分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方法

1、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题考验的是读者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表达情感的词语有很多,比如:忧伤、沮丧、伤心、悲痛这种痛苦类的情感,也有高兴类的情感,如:开心、快乐、欢乐、欢快、喜悦、愉快等,因此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根据情感找出文章的线索。2、文章开头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对于开头一句都是,开门见山、开头点题或者是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等;而中间句的作用通常是承上启下、过渡、或者是再次点明中心等等;在文章的最后通常是总结全文、与前文相互照应或者是让读者产生遐想等等,我们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开头句子、结尾句子与上下句之间以及与核心思想之间的关联,这样回答起来会更加准确。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样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表达方式有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这几种大的分类,每一个大分类下面再分很多小的分类,比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等。描写一般都是让文章生动、形象、感人,说明通常是让事物的特征更加形象,议论有强调的作用,抒情则是渲染了某种气氛。

4、某某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拟人,这8种中,比较常用的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比喻了,比喻的作用一般都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化、使文章更加具体、使文章更加易于理解;拟人就是将事物赋予生命后,让其有了人的思想活动,作用是使文章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排比的作用通常是强调、突出某一特点;夸张的作用是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产生共鸣。

只要掌握了修辞的特点和各自的作用,在今后答题过程中就会形成定式,既定提升答题速度也能提升答题准确率。

5、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在初中现代文阅读中,通常都会考概括中心思想或者是文章大意,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呢?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有那么一句很有概括性的话,那就是中心思想。但有时候中心思想并不在句子中需要我们进行概括,下面这几句相信能够为你能带来帮助:

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的描写,烘托了……的气氛,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通过……事情,抒发了作者……情感。

初中的现代文阅读难度并不是特别的大,只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加练习、多阅读、多找一下其中的规律,就能在现代文阅读中读懂核心思想、发现情感脉络、做出准确判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

一、开头或者结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1.开头这句话是什么用?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开篇点题,点明中心,或,引发读者兴趣,带读者进入故事情景。

2.结尾这句话是什么作用?

回答:文末点题、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表明观点,或,埋下伏笔、引发联想。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规律,如果在平时刻意去积累类似模板化回答,等到真正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够提笔就来,省去了很多的思考时间。

二、文章加点字有什么好处?

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回答是:生动表现出了人(事)物的矫健、笨拙、冷酷等特点。表现了一种郁闷、高兴、孤单的情绪、心情;或者是衬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如果是概括文章内容:就可以是本文介绍了……;描写了……;讲述了……

2.如果是表达思想感情: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揭示了……;讽刺了……

四、文中某一句话的作用

一般来说,这些作用有:点明中心、承上启下、为……做铺垫、总结全文。下面就说一下具体的应用:

如果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强调,就是点明中心;如果是在文中即总结了以上内容,又引起了下文就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文末出现“总之”“概括来说”“总的说来”这些词,通常是总结全文。

以上四个题目,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中经常遇到的,只要我们多留意、多发现,就能发现其中的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最终能够为我所用。

篇8:现代文阅读方法谈(网友来稿)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网友来稿)

任丽娜

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抓文章的中心主旨

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不会陷入某一局部问题中而不能自拔。相似的道理苏轼也深有体会,所以在《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也指出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重要性。整体把握文章是我们阅读现代文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也就成功一半了。下面我们不妨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做到“读懂”文章。

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因为文章其他内容都是要为中心主旨服务的,把文章的中心主旨找到了,理解了,文章也就可以说读懂一多半了。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才能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呢?下面有几种具体方法可以参考:

1、标题提示法    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例如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二册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题目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并且在引言部分又加以重申。这样我们就更清楚下文谈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和不这样做的危害性以及具体解决办法这一行文思路了。

再举个课外的例子。如一篇选自《小说月报》的小短文《蜜意》。学生初看到题目时也许都会想到所学过的杨朔的《荔枝蜜》,这种相似联想的思路是对的。这类文章的题目属于象征性的题目类型,大家都清楚作者并非要简单地写蜂蜜,作者是要透过蜜的共性--甜,来抒发对某种事物、某种情感或精神的赞美之情。明确了这种题目的寓意再去看文章,文章的中心主旨自然显而易见了。

蜜意

六月酷暑,烈日当空,风无一丝,门如蒸笼。韩老七赶集回家走在路上,口干舌燥,头发懵。“老七兄弟,歇歇脚呀!”路边瓜田里传来叫声。韩老七眯着眼看了一阵,有些犹豫,仍站立不动。“还晃荡个啥,不敢过来呀?”“好,就歇歇。”韩老七擦着汗走了过去。

“老伙计,尝尝咱的新品种!”“不敢。”

“咋?”

“哼,去年你在瓜田里见了我,把草帽拉低遮住了面孔!”

“哈。。。。去年,那瓜姓‘公’,现在包给我自己。老伙计,今天算你有口福,来,莫怕撑得肚子痛!” 嚓嚓嚓,一刀一弯新月,翠绿,血红。

“你呀,反正都有理,老东西,简直把瓜种成了蜜!”“哈哈哈!”

瓜田上漾起一阵笑声,蜜意正浓!

2、首尾归纳法    即从文章的首位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一篇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的,中学教材里选的文章一般都是经典的千字文,有许多文章作者都在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明了中心主旨。如果我们掌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全面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思路。

例如新编高一教材第一册中的《琐忆》一课。文章共记叙了鲁迅的七次谈话,那么这几次谈话是按照怎样的层次展开的呢?文章首段就开门见山的表明了,是根据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且针对这两方面的谈话唐  又做了顺序上的调整。目的是更加强调鲁迅平易近人的本质,突显他的人性化伟大品质。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歌颂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又爱憎分明的伟大人格吗?应该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结尾段中所描述的作者本人以至许许多多如作者一样的进步青年,通过跟鲁迅的接触所受到的极大的鼓舞,使他们焕发了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斗志。强调鲁迅伟大人格对青年的影响和教诲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作者的写作目的之一。

3、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谈这个方法时,我们要先明确一下概括的意思。概括有时要用到归纳的办法,但又不同于归纳。归纳简单的说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在共同点里抽象出带有共同性的论断。但概括不一定都要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有些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分散在各个段落中逐次体现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例如全国高考阅读题《长城》即是个典型的范例。

长城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淹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v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催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

隔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缕妗K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群山不语,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这篇文章几乎每段之后都有一个段的中心句,文章由长城的落后历史(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转变为现今的自信,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转变的象征。以长城象征中华民族,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开放自信,勇于承担改革开放的大潮激荡。

4、重复即中心法   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

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不言而喻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那么这个内容就一定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有的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例如新编高一教材第一册中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了强调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特点,不惜笔墨地反复描述托翁墓的样子及周围环境。我们可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陈小,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c.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d.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e.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f.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我们看到这不过几百字的文章有多少重复的词语!这些重复的词句所要传达的意思就一个--朴素。但作者却把文题设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朴素但又最美,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作者就是要让读者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领悟到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崇高!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呀。

5、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语段层次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或者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出中心主旨。例如下面这段文字就主要运用了这两种方法。

简要概括下文的中心内容: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决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概括这段文字中心时,要知道文中出现了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三个朝代、还有文中具有概括力的关键词“风格”、“技艺”。这样就可以用一句话把中心概括全面了,即: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以上所说的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是单从抓文章的中心主旨这一个角度展开来谈的。并且每个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阅读实践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它们。当然,关于整体把握文章,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积极动脑,善于总结经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

任丽娜

作者邮箱: yrl6126@hotmail.com

篇9:初中现代文阅读原文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

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⑾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⑿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⒀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⒁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⒂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篇10:初中现代文阅读原文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对父母?请简要概括。(3分)

4.文中最后一段写到“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哪些?(2分)

5.读完选文后,你的内心一定用所感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

小学作文指导方法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初中作文指导

高一物理学习指导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指导

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指导

高三化学复习指导方法

初中作文方法

初中英语听力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