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鹏คิดถึ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诗词鉴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诗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春月
宋代:苏轼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香醪:美酒佳酿
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简析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篇2:《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简称《减兰》。《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四十四字,即就《木兰花》的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转两平韵。
1、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2、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长者茂密杨柳的小州处,一群龙舟上纤旗高高飘扬,飞驶而出。
3、春雷:形容鼓声想春雷一样响个不停。 直破烟波远远回:条条龙舟,勇往直前冲破宁静的水面,形成一片烟雾,再从远处折回。
4、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5、金碧楼西:领奖处(也是主席台)装饰得金碧辉煌。
6、衔得锦标第一归:夺得冠军的船,把获得的锦标放到那昂首张口的龙嘴里,第一个归来。
【赏析】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门记载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有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渡的热烈气氛。这种万众欢腾的场面吸引了历代的诗词作者。黄裳很喜欢写自然景色,赛龙舟的场面也吸引了他,他的这首《竞渡》,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
上片写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竞赛开始了。一群红旗高举的龙舟,从柳阴深处的小洲边飞驶而出。“飞出”二字用得生动形象,令人仿佛可以看到群舟竞发的实况,赛船上迎风招展的红旗,耀眼夺目,首先映入眼帘。由于沙洲上浓密的柳荫遮蔽视线,赛船就象从柳荫中飞驶而出。“渚”,水中间的小洲。点出杨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衬托,也为了表明节候。作者这里用“飞出”来形容那急划而来的赛船,真实地反映了参观者的感受。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竞渡时,每艘船上不仅有人高举红旗,还有鼓手击鼓以统一划船的节奏。一艘赛船里有好多名划桨手。他们之间,全靠鼓点来协同动作。所以作者说,赛船上的击鼓声,像春雷一样震响,它们冲破笼罩着江面的水气,远远地传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荡。“直破”二字写出了船的凌厉前进的气势。这样,就渲染了竞赛的紧张气氛。
下片写夺标。竞赛,以先到达目的地的获得锦标。竞渡的.高潮出现在赛船驶近锦标,胜负将见分晓的时刻:“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人山人海的观众为优胜者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喝彩声。在这种震耳欲聋的助兴声中,一马当先的龙舟上的竞渡者,正在拼命地划动船桨,向终点猛冲,表现出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决胜精神。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争战气),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看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得惊心动魄。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个字,就把竞渡中最壮观的场面连同它的紧张激烈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声势和盘托出来了。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古时的锦标,也就是一面彩缎的奖旗,一般都悬挂在终点岸边的一根竹竿上,是给予竞渡优胜者的赏物,从龙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绘的这场竞渡中,“金碧楼西”的岸边,就是挂锦标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这座楼阁的富丽。优胜者终于抢先到达终点,从那里“衔得锦标第一归”,胜利返航。为什么用一个“衔”字呢?“衔”,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时的龙舟,船头上雕有象征性的龙头装饰。看来,优胜者夺得锦标以后,就将它悬挂在船头的“龙头”上,活像一条真龙将锦标上端含在嘴里似的。“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用这个“衔”字,饶有情趣,是传神之笔。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以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词写得这样生动,如果作者没有亲临现场的实感,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作者虽有实感,但在艺术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气氛的笔力,那么也是难以写得这样有声色、有层次、有气势,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
【作者简介】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篇3: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赏析
减字木兰花·春月
宋代:苏轼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香醪:美酒佳酿
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简析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篇4:苏轼词作减字木兰花鉴赏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篇5:苏轼词作减字木兰花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篇6:王安国《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王安国词作鉴赏
这首小词写闺怨情愁,委婉动人,以含蓄见长。
词一开始,就以清丽之笔绘出一幅风光旖旎的图画: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画桥如虹,流水如带,春雨潇潇,落红成阵,好一派暮春景象!这一切,又统统笼罩穿破黄昏雾霭的月光下,好似披上一层轻柔的薄纱,更显得清幽淡雅。就这样一个月白风清、如诗如画的夜晚,画桥流水旁边,落红缤纷的小路上,词中的主人公与他倾心爱慕的女子邂逅了。男主人公的马儿接近香车的那一霎间,他心情的兴奋和激动是不言而喻的。这里虽未对女子作正面刻画但透过传出帘外的余香,依稀可以想见女子娟好的容貌和绰约的风姿。
下片转笔写主人公车去人走之后的心境。他先是徘徊不语,继而怅然若失,今夜梦魂何处去,语气极为凄惋。他因不知所之而徘徊,因无可告语而不语,因今宵难遣而梦魂不安。此时此刻,周围的一切,诸如小桥流水,春花明月,仿佛都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唤不起他的半点兴致,只有眼前飞过的片片杨花引起了他的注意。目送着无拘无束、飞来飞去的杨花,他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发出深沉的`叹息: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说杨花能够穿帘入户,追随自己的意中人飞进洞房,而自己却连梦魂都不得去。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奇特的联想、看似无理的比喻,含蓄委婉地传达出主人公的一往情深。
篇7:王安国《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作者」:
王安国(1030-1076) 字平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之弟。神宗熙宁元年(1068),应茂才异等科入第,赐进士出身,拜西京国子教授、崇文院校书。熙宁七年(1074),为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八年,被罢归田。其词仅存三首,风格婉丽蕴藉,有《王校理集》,今不传。
「注释」:
落红:即落花。
「赏析」:
这是一首伤别词。上片写男方别后的恋意。画桥流水,雨湿落花,皆是马上所见。触景伤情,不觉勾起对帘中人的怀念。下片写女方的深闺幽怨。结尾两句,因物寄怨,抒写离情。全词造语工丽,蕴含不尽之意。
薛砺若《宋词通论》:他的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蕴藉婉媚多矣。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首词咏男女伤别。通首构思细腻,词藻华腴。
篇8:减字木兰花 苏轼翻译
以及原文,下面是这首词的内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减字木兰花
作者:苏轼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篇9:减字木兰花 苏轼翻译
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
3、摇荡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
4、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 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
8、秋光:秋月。
9、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减字木兰花 苏轼拼音:
chūn tíng yuè wǔ ,yáo dàng xiāng láo guāng yù wǔ 。
bù zhuǎn huí láng ,bàn luò méi huā wǎn miǎn xiāng 。
qīng yún báo wù ,zǒng shì shǎo nián háng lè chù 。
bú sì qiū guāng ,zhī yǔ lí rén zhào duàn cháng 。
减字木兰花 苏轼赏析: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评价:
1,赵德麟《侯鲭录》卷四:元v七年正月,东坡先生在汝阴,州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先生王夫人日:“春月色胜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何如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先生大喜日:“吾不知子能诗邪?此真诗家语耳!”
2,陈师道《后山诗话》:苏公居颍,春夜对月。王夫人日:“春月可喜,秋月使人愁耳。”公谓前未及也,遂作词曰:“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老杜云:“秋月解伤神。”语简而益工也。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v(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篇10:《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
《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翻译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日庭院,皓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
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⑴香醪:美酒佳酿
⑵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守颍州时。一年春夜,堂前梅花大开,月色鲜霁。王夫人对苏轼说:“春月色胜于秋月色;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何不邀几个朋友来,饮此花下。”听了夫人的话,苏轼十分高兴地说:“我不知道夫人原来是位诗人,方才你讲的'这番话,真是诗的语言哪!”于是,便邀来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饮酒赏月,并取王夫人的语意,填写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篇11:减字木兰花·春月原文及赏析
苏轼〔宋代〕
原文: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
春夜的庭院中,月儿正在当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
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顶。阴历十五日半夜。
3、摇荡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陈酿的酒香在飘溢。香醪,美酒佳酿。
4、光欲舞:梅花晃动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 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轻云薄雾:轻柔的云,薄薄的雾,喻月光柔美与梅花香飘。
8、秋光:秋月。
9、离人:离开家乡与亲人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简析
上片写景。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读者关心的是诗人举杯时所产生的感受和联想。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这种感受是新奇的,大胆的,但又是合理的,自然的。开篇的“月午”,不是早已指明中天明月光正泻向杯中。而“摇荡”一词,正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而使月光翩然起舞。诗人从寻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不寻常的诗意,于平易中见工夫,逸趣中显天才。月色是这样的.皎洁明净,所照之处冷浸一片银色。聚星堂前的梅花也更显得璀灿晶莹,洗尽铅华见雪肌。诗人不禁离席,漫步于积水空明的回廊上。此时他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
下片发议论。过片由“半落梅花”而来,“欲落梅花更多情”,何况这梅花烟雾轻笼,有一种朦胧含浑之美。花前月下,自古以来“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诗人很赏识这位年轻的签判,称赞他“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他们平时诗歌唱和,此时又同饮花下,“齿发日向疏”的太守,也有与少年同游乐之意。最后以其夫人关于月色的议论作结,他认为这议论富有诗意。
在这首词中,他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使他的精神从政治得失中解脱出来,一念清净,旷达闲适,这表现了他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篇12:秦观《减字木兰花》鉴赏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译文】
天涯阻隔,我充满过去的旧恨,独自一个人,生活再孤单也无人来关怀。想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惨淡,就像金炉里的篆香。黛色的蛾眉紧锁着,春风温柔地吹,也不能使它舒展。因为愁情太深太浓,她的心里无比忧愁。她困倦地依靠在高楼,眼看着一队队排成一字形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象一个一个的`愁字。
【注释】
①回肠:容心中忧愁不安,仿佛肠子初牵转一样。
②小篆香:喻盘香或 绕的香烟。此处指香烟。将香做成篆文,准十二辰,凡一百诱导刻,可燃一昼夜。
③ 黛娥:画的蛾眉,指美眉。
【译文二】
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评点】
本篇写一个闺中女子在春天思念心上人的离愁别恨。上片描写了女子独自凄凉的情景,令人肝肠寸断,不忍心再读下去;下片则写主人公因为百无聊赖,懒洋洋地倚靠着危楼。
全词一反常态,没有直接描写状物,而是着力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借物言情,加上语言清丽优美,笔法变化多端,观察细致入微,使得主人公凄凉无比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深的凄怨之情。“天涯”、“旧恨”说明和所思念的人已经分离很久了,并且远隔千山万水,只简单的“天涯旧恨”四个字就从时间和空间上道出了思念的痛苦。在这么凄凉痛苦的时刻,竟然没有人来同情和关心主人公,她心中的失落和难堪自是不必言了。开篇两句里既充满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也暗含了怨意。接着以“篆香”来喻主人公九曲回肠复杂心情,新奇贴切。盘篆曲曲绕绕,就像人的回肠百转一样,所以词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感情非常真挚。“断尽”二字将主人公愁不胜愁的强烈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的感情基调仍然是哀怨感伤,却多了一分沉痛愤慨。上片前两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的怨情,后两句则由景及情,有感而发。
下片开始两句则笔锋一转,从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转而描写外部表情。按照一般的自然规律,和煦的春风能给世间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一定也能把人的愁眉吹展开。哪知黛蛾依旧长敛,即使春风再怎么吹拂,它也不能舒展,由此可见,主人公的愁怨有多深。结尾两句揭示了主人公愁眉不展的原因。“困倚”、“过尽”说明主人公盼望之久,失望之深。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但天上的大雁来来往往,却始终没有心上人的任何讯息,所以主人公心里更加愁苦了。
全词两句一韵,四韵蝉联,逐层抒写女子愁怨,突出鲜明且韵律十足。全词语言清丽,委婉缠绵,令人肝肠寸断,感人肺腑。
【赏析】
本词写闺中女子的离貌别恨。词人别出心意,赋无形以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宋代婉约派词人善于写愁情,秦观是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就是较典型的篇章,一“愁”字贯穿全篇。上片前两句址抒怨悱;后两句相物寓意,揭示女子内心的愁苦,下片采用以外显内的手法写女子愁不展倚楼盼归的情形,人秀形象鲜明生动。“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这两句写出了女子的万般忧愁,见雁群也觉字字是愁,写景抒情,极为深刻。词的上片“天涯”二句,写愁人。“欲见”二句,写愁肠。词的下片接写“愁”。“黛蛾”二句,写愁眉。牵入春风,无理而妙。“困倚”二句,音书不至,“愁”之本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这两句写出了女子的万般忧愁,见雁群也觉字字是愁,写景抒情,极为深刻。本词写闺中女子的离貌别恨。采用以外显内的手法写女子愁不展倚楼盼归的情形,人秀形象鲜明生动。全词首尾相应,一意贯穿,抒情回环往复,缠绵悱恻。
此词写闺怨,抒写闺中女子怅怨之情,沉痛而伤感。首句即点明闺阁人伤别念远的忧郁愁情。上阕开头写怀远之愁怨和孤寂。孤独到无人关注,此孤独从外到内心,到了极端忧愁和凄凉的地步。接着把哀愁回肠比喻成铜香炉里一寸寸烧断的小篆香。下阕写能够给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吹不展紧锁的眉头,借愁字来表达伊人被愁苦纠缠无法开解的心灵创痛。全词含蓄蕴藉,清俊超逸,形神兼备。尤“过尽飞鸿字字愁”一句,言尽而情未尽,“愁”正与雁字在长空绵延远去。
★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周紫芝,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
★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韩元吉,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
★ 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韩?W,减字木兰花的意思,减字木兰花赏析
★ 帝台春诗词鉴赏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诗词鉴赏(共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