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美容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5 13:58:38 作者:从小喝可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从小喝可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中医学美容论文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医学美容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中医学论文

摘要: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不断启发着中医药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A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发病不单纯是由于“痰、瘀、毒”三因素,脾肾亏虚,营卫失调,肺失治节亦是导致AS的重要原因,因此,选用单一作用靶点药物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而中医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为有效治疗AS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临床采用具有补肾、活血、化痰、益气、化积等功效的方药防治AS取得了较好疗效;基础实验从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新视角初步阐释了中医药治疗AS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中医药;动脉粥样硬化;新进展;病因病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防治AS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现代医学对AS的发病机制展开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在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等方面,但往往作用单一,难从多个节点有效防治AS.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把握疾病演变规律,对防治复杂疾病优势明显。本文将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S的新视角做一概述。

中医药对AS的新认识。

A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长期以来,有关AS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氧化应激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等。然而上述观点却不能完全阐明AS的发病机制,如血脂水平与AS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AS斑块中细胞更新并非都是慢性炎性反应及脂质浸润所致等[1].对此,申定珠等[2]综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指南》、弗莱明汉心脏研究报告及补肾中药抗AS临床应用实践提出,AS实际上是一种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并认为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改变可能是AS病理进程的关键桥梁,应积极探讨AS从肾论治,从细胞端粒途径调控AS血管老化可能是阐释补肾中药作用机制的有效靶点。

张嘉皓等[3]认为,“脉道不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表现。脉道既是气血精微运行的通道,同时也需要气血精微的濡养。如脉道不能贯通,则可变生他疾。现代研究表明,脾气虚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糖脂质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缺陷和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通过调补脾胃能起到胰岛素增敏防治AS的作用[4—5].王磊等[6]亦认为,AS与脾气虚相关。“气者,身之根本也”,“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痰瘀蕴结日久易损伤脉络形体导致AS.

王进[7]认为,AS与中医温病学说之营分证和血分证有类似的特征。辨证或营分,或血分,或兼而有之;或一脏一腑,或随证变化,似无适从,然其最终转归仍在血脉。心主血脉,为五脏之首,故其治应强调治心,以通五脏,令全身阴阳调和、气血通畅。肖维刚等[8]认为,营卫均依脉而行,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与“脉”关系密切。脉络通则营卫和,二者在随脉运行过程中相互感应、交会,弃脉则营卫行无所踪,抛营卫则脉无实可言。若营卫交会生化失常,脉络失其滋养顾护,无形之邪客于脉中,日久则必生痰瘀,阻于脉道。恰如AS进展过程中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平滑肌细胞迁移等环节。故从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另有研究[9]认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高发的诱因,如短期内急性暴露于PM2.5浓度严重超标的大气环境中,可直接诱导机体NLRP3炎性体活化,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启动炎性反应修复或失控性炎性反应损伤过程,进而导致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此当属肺脏受邪,心肺同病之证。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毒损络脉为标。临证应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法,以复肺脏“朝百脉,主治节”功能。

中医药干预AS的临床研究。

AS的成因涉及到诸多因素,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抗凝、抗氧化应激及调脂等方法防治AS及相关疾病,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预防AS的发生发展,且治疗费用昂贵,并存在消化道出血等潜在风险,制约着其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而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为有效防治AS提供了可行性。陈文强等[10]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治疗组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颈动脉血流、搏动指数,降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蔡云等[11]通过观察150例肾阴亏虚兼痰瘀互结型亚临床CAS患者,结果发现血脉通颗粒较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浓度,下调CD14+、CD16+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表达,进而干预CAS进程。程振业[12]采用三子养亲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AS患者,结果发现联合中药治疗组较西药组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降低Hcy及血脂水平,缩小中心动脉压压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CAS进程。宋鲁成教授认为,AS早期和进展期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增殖大致相似,主要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细胞凋亡相对较少。两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热毒、痰浊、血瘀、体虚等是两者致病的共同因素,治疗上可取异病同治之法。通过分析AS和肿瘤患者发病情况发现,AS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性大(P<0.05),二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无差异[13].采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益气化积方治疗CAS,结果表明益气化积方在降脂、抗炎、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方面疗效显着(P<0.05)[14].刘茜等[15]采用鹿红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降低患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改善心肌重构、增强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中医药干预AS的实验研究。

1. 中医药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AS研究的热点。大量证据显示,进展型AS斑块中存在自噬现象,适度自噬对AS具有保护作用,过度自噬将导致整个细胞功能崩溃。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常自噬能直接影响AS的进程及斑块稳定性[16—17].在内皮细胞自噬过程中,陈皮—半夏作为临床经典化痰对药,能够有效抑制参与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表达,进而上调AS斑块PI3K—Akt途径,降低LC—3Ⅱ/LC—3Ⅰ的比值,减少内皮细胞自噬,而这可能是化痰法治疗AS的机制之一[18].光果甘草定能通过下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VEC)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及LC—3的表达,减少HAVEC自噬小体生成,增加HAVEC活性[19].葫芦素能增强脂多糖(lipop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自噬,发挥抗炎作用[20].犀角地黄汤能通过下调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脑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和LC—3的表达,起到脑保护作用[21].

2. 中医药对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 研究表明[22—23],ERS在AS进程中作用显着。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在AS斑块内产生大量高分泌蛋白,易诱发ERS,持续的ERS将激活炎性反应和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甚至凋亡,从而导致斑块不稳定。丹参酮ⅡA[24]能通过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中ERS标志蛋白基因BIP表达,放大ERS信号,激活下游的凋亡信号分子,进而逆转AS病变。淫羊藿苷[25]能通过下调Hcy诱导的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GRP78 mRNA表达水平,减缓内皮细胞ERS,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当ERS时间过长时,细胞内质网功能失调,易致使BIP表达下降,亦能启动内质网相关凋亡程序,导致细胞死亡。葛根通脉饮[26—27]能通过下调主动脉组织ERS相关分子CHOP蛋白以及BIP蛋白表达,抑制Hcy所致兔主动脉组织ERS,发挥抗AS作用。

3. 中医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亦是导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内皮细胞凋亡则可能是诱发AS的始动因素。白藜芦醇[28]、吴茱萸次碱[29]能通过降低乳酸脱氨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激活VR1,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mRNA表达,提高内皮细胞存活率,减少其凋亡细胞数目,进而降低LPC诱导的内皮损伤。三棱、莪术[30]能通过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调Bax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通心络胶囊[31]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的表达,下调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3蛋白活性,降低其凋亡率。郭春雨等[32]采用活血中药(芎芍胶囊)、解毒中药(黄连胶囊)及活血解毒配伍(芎芍胶囊和黄连胶囊)含药血清干预ox—LDL诱导的HAVEC,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发现各含药血清组可显着提高细胞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水平,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蛋白表达,降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IL—1β、E—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含量,减少HAVEC凋亡。且活血解毒组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较其他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在成熟的斑块内,巨噬细胞亦可见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表现。巨噬细胞凋亡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其在斑块部位聚集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荷脂的巨噬细胞凋亡可促进脂质斑块进展,并影响其稳定性。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生存率,上调炎性因子IL—10表达,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及ox—LDL引起的巨噬细胞凋亡,降低巨噬细胞脂质吞噬作用,说明黄连温胆汤的抗AS作用可能与抵抗巨噬细胞凋亡有关[33].

小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AS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不断启发着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A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发病不单纯是由于“痰、瘀、毒”三因素,脾肾亏虚、营卫失调、肺失治节亦是导致AS的重要原因,因此,选用单一作用靶点药物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而中医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为有效防治AS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临床采用具有补肾、活血、化痰、益气、化积等功效的中药防治AS取得了较好疗效;实验从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新视角初步阐释了中医药治疗AS的科学内涵。但由于中医药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导致其治则和方药多变,临床药效物质基础难以明确;且缺乏科学数据和对照研究,为其进一步研究带来了困难。针对中医药研究的上述特点,具有中医特色的AS研究模式有待建立,科学的中医研究评价方法及关键技术有待开发。应在不断挖掘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生物学、网络药理学及大数据科学等研究方法组方,将中医宏观证型与现代医学的微观辨病有机结合起来[34],不断推陈出新,深入探索中医药发挥作用的药效学基础及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Libby P,Theroux P.Pathophysiolog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irculation,,111(25):3481—3488.

[2] 申定珠,陈川,迟惠英,等。从血管老化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防治策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2(2):266—268.

[3] 张嘉皓,朱爱松。从脾气虚角度论动脉粥样硬化。中华中医药杂志,,30(2):353—355.

[4] 张俊杰,柯斌,秦鉴。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脾虚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947—2949.

[5] 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11):1256—1258.

[6] 王磊,张军芳,常丽萍。脉络学说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运用浅析。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568—2569.

[7] 王进。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学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32—34.

[8] 肖维刚,张秋艳,庞洁。从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中医杂志,2013,54(8):650—652,680.

[9] 李玉洁,陈颖,王娅杰,等。PM2.5暴露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发病机制及应对策略思考。中国中药杂志,,39(15):2978—2982

[10] 陈文强,黄小波,王宁群,等。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3,28(11):3211—3214.

[11] 蔡云,张斌霞,王紫逸,等。血脉通颗粒治疗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肾阴亏虚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中药材,2014,37(1):162—165.

[12] 程振业。三子养亲汤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13] 侯晓丽。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的关联性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14] 徐睿。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以及用治疗肿瘤的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15] 刘茜,周华,戎靖枫,等。鹿红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7):867—870.

[16] 郭凤霞,危当恒。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生命的化学,2013,33(4):461—465.

[17] 童彤,曹勇军,刘春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7(3):225—228.

[18] 黄小波,陈文强,王宁群,等。陈皮—半夏对内皮细胞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北京中医药,2014,33(11):868—871.

[19] 谭春江,吴岩斌,林如辉,等。光果甘草定对ox—LDL损伤性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保护的机制研究。中医药学报,2014,42(2):12—19.

[20] He J,Wang Y,Xu L,et al.Cucurbitacin Ⅱa induces caspase—3—dependentapoptosisandenhancesautophagyin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RAW 264.7 macrophages.Int Immunopharmacol,2013,16(1):27—34.

[21] 刘红权,王玉,郭立中,等。犀角地黄汤对脑缺血大鼠的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表达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61—64.

[22] Ira Tabas.The role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theprogressionofatherosclerosis.CircRes,,107:839—850.

[23] Cnop M,Foufelle F,Velloso L A.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obesityanddiabetes.TrendsMolMed,2012,18(1):59—68.

[24] 赵君玫,王建新,沈晓君,等。丹参酮ⅡA对AS病灶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357—1358.

[25] 魏晏,沈晓君。淫羊霍苷对HCY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47—150

[26] 赵君玫,张娜,沈晓君,等。葛根通脉饮对HCY家兔AS斑块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1):162—166.

[27] 呼海涛,徐学琴,沈晓君。葛根通脉饮调控BIP蛋白表达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150—153.

[28] 刘建明,叶颍俊,方义湖,等。白藜芦醇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8):1819—1823.

[29] 邱模昌,余艳荣,张瑜,等。吴茱萸次碱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580—582.

[30] 谢海波,罗尧岳,莫新民,等。活血、破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Bcl—2、Bax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新中医,2013,45(4):148—150.

[31] 王磊,王宏涛,张军芳。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13,54(3):259—262.

[32] 郭春雨,马晓娟,刘倩,等。活血及活血解毒配伍中药对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68—2772.

[33] 燕珊,陈群,王剑。3种化痰方剂含药血清超滤组分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活性及泡沫化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81—85.

[34] 范骁辉,程翼宇,张伯礼。网络方剂学:方剂现代研究的新策略。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6

篇2:中医学论文

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浅议中药配方颗粒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调取本院6月~6月期间中药配方颗粒和普通中药饮片的门诊处方信息,应用Excel统计分析中药配方颗粒和普通中药饮片处方的相关数据。

结果:中药配方颗粒和普通饮片和的性别比例差异不明显,更多中药学论文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中药学论文

中药配方颗粒是近些年来对传统中药饮片应用形式的突破。

它以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化制药技术,以中药汤剂为标准,将单味中药进行系统提取、浓缩制成颗粒制剂,供中医临床调剂中药汤剂的产品。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原饮片保持一致,既满足了临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需要,又具有免煎易服、作用迅速、成分完全、疗效确切、安全卫生、携带方便等优点,更有利于药房调剂、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中药饮片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在快速生活的需要,新的中药饮片形式应运而生,中药配方颗粒就是其中之一。

中药配方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

将单味中药饮片提取浓缩成颗粒剂,配成复方用水溶化服用,使用方法快捷简单。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中药配方颗粒从201月1日起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行批准文号管理。

2 中药配方颗粒的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就先后开始对中药新剂型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开始在临床上应用。

随着研究的进展,产品从单味的配方颗粒发展到复方配方颗粒,而且应用越来越广泛。

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不但在当地大量应用,而且开始出口到东南西及欧美等国家、地区。

目前国内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厂家已发展到多家,配方颗粒的品种有五百多种,能满足临床医师处方的基本需要,产品多为单味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发展比较缓慢,一方面可能其生产、销售成本较高,令消费者却步;一方面患者及医师对配方颗粒的认知度不高有一定的影响;再一方面单味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相比存在一定的不足亦阻碍了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中的应用。

3 中药配方颗粒优势

3.1 符合中医临床用药要求,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中医的学术水平体现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其诊治水平越高整体观念越强,辨证越仔细,处方就越灵活。

中药配方颗粒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可以随意组方,加减配伍,既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之长,又具有中成药服用方便之美。

3.2 便于保管储运 中药配方颗粒经过提取后,体积大大减小,并用密闭容器密封包装,不易吸潮,避免了中药饮片贮存、保管不当带来的走油、变色、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减少了污染和损耗,便于保管和储运。

3.3 中药配方准确、可靠 中药配方颗粒电子配药系统的推出,使中药配方颗粒的调配快捷、方便,减轻了药剂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使药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病人用药和从事技术性更强的工作。

中药处方首先进行电脑分析,检查配伍禁忌、毒性药物剂量以及处方中有无重复用药,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进行提醒,并拒绝进一步运行。

只有异常情况消除,系统才正常继续运行下一步。

调配时,根据处方中中药情况,系统会亮灯进行提示需要调配的中药,避免来回找中药浪费时间。

调配中药,要先扫描单味中药条形码,以核对方剂中是否含有该中药,如果含有即可调配,如果方剂中没有该中药则立即进行报警,并拒绝进一步调配。

中药配方颗粒的剂量为与中药饮片对比测定后而得的,电脑按照处方剂量换算成当量进行调配,装量准确,避免了中药饮片调配过程中分计量误差现象;并根据临床使用习惯,将每日中药处方调配并平均分成2份,供患者早、晚服用。

3.4 调配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卫生 中药配方颗粒的调配由电脑操作,工作人员不用再分戥称量、包装,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操作即可。

由于整个调配过程在设备内由电脑控制进行,避免了粉尘飞扬,工作人员工作场所整洁、干净,彻底改变了过去调配中药处方一日,身上粉尘遍布的局面。

3.5 携带服用简便 电脑会平均将每剂中药分成2份进行包装,携带方便。

为便于区别,内服药与外用药可用不同颜色的药袋包装,利于区别使用。

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用开水溶化即可服用,不但可以省却煎煮过程,又可保持中药饮片的气味和功能。

3.6 有利于中药标准化 中药饮片的内在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材产地生长环境、自然条件、仓储保管、饮片加工炮制工艺等。

中药配方颗粒是将炮制符合要求的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的,其生产工艺标准化,并制定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工艺的技术参数,使配方颗粒内在质量稳定。

同时,配方颗粒施行了批号管理,对药品质量更容易追踪。

3.7 利于改善地方用药习惯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习惯使用地方用药,如:威灵仙、青葙子、金钱草等等。

地方用药习惯的存在一直阻碍着中药的发展,当进行学术交流,参考他地用药先进经验时,常常发现效果非常明显的处方,在自己运用的时候效果大大降低,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用药习惯不同。

虽然处方中药名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地方用药差异,配成处方也就有所差异了。

中药配方颗粒,是按照药典规范选药、提取、制成颗粒,质量稳定,从而避免因地方用药习惯而使用药心得交流出现偏差。

4 中药配方颗粒的不足

4.1 “合煎”与“分煎”问题 对于中药“合煎”与“分煎”,历来分歧很大,说法不一[1-6]。

每种中药饮片,都含有多种成分,与其他中药合煎,更多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在加热的情况下,有的药物成分之间会发生作用,从而改变溶解度或产生新的成分,进而影响药物的性能或口感。

因此,“配方颗粒”是将提取后的制剂简单混合后进行使用,其临床药效与传统的中药汤剂相对比不可盲目异同。

4.2 药价较高,制约其气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推广应用。

与传统中药饮片相比,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较复杂,生产技术含量高。

除了在提取过程中根据不同饮片活性成分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溶剂外,还需设计合理的提取工艺,并对提取的活性成分进行浓缩、干燥、成型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中药配方颗粒就相当了一个新的中成药,这样中药配方颗粒的成本比中药饮片高出不少。

故目前市场上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较中药饮片高许多。

所以价格偏高成了中药配方颗粒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矿物类药和动物贝壳等药问题 按目前情况,矿物类药、动物贝壳类药物提取制成颗粒比较困难。

如石膏、滑石、龙骨、牡砺、石决明等矿物及贝壳类药物,活性成分复杂,难以确定,且含量较低,质量难以控制。

5 结论

中医药是我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药要现代化,要面向世界医学领域,必然要突破自身的缺陷。

中药汤剂的应用最能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水平和特色。

新世纪中医药的发展如果离开了“辨证施治,随证组方”的特色,则必将是舍本求末,中医药要立足于世界医学之林的愿望也将失去立足根本。

因此中医药要发展就必然要将汤剂的精神发扬推广。

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汤剂的治疗效果。

可是中药饮片的现状不容乐观,已经成为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障碍。

汤剂的应用要适应现代医疗需求,就必然要对传统的饮片进行改革,使之适应中医药发展的需要。

中药配方颗粒品质优良,效果客观,使用简便快捷,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医配方的需要,必将成为中医药配方的主流。

篇3:中医学内科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学心衰病的提出是中医学合理适当地融入现代医学,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诊十纲”理念弥补四诊八纲的局限,使中西医病证相对应,开创现代中医教学新思维与新方法,在心衰病的教学中尤为体现。本文将从五诊十纲提出的背景与在心衰病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五诊十纲;中医内科学;心衰病;教学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使现代医学与之无缝衔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出传承创新的专业人才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结合现代医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再结合上古圣人“治未病”、“养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的诊治[1],以四诊八纲为辨证基础,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医辨病辨证体系,拓宽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维模式。而心衰病是中医内科学新提出和规范的疾病,四诊八纲在心衰病的教学中难以概括全面,特别在病名上,容易与中医内科学上的喘证、水肿病等相混淆,导致病位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将理化仪器检查与辨已病未病融入,更能体现现代中医辨病辨证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1“五诊”与“十纲”的提出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诊断明确与否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单靠望闻问切四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容易造成医疗的疏漏,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即“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才是现代中医的`特色,例如恶性肿瘤辨病不明确,如何辨证也是徒劳。如何以传统四诊为支撑点,拓展中医诊断的新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即运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来发扬中医,把西医学的体格检查与理化影像作为中医四诊辨病的延伸,如听诊器协助诊断咳嗽病,心电图协助诊断心悸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提出150年前的中医诊断依据,只能依靠望、闻、问、切捕捉得来。现在有了条件,应该再加上一个检查的查诊,发展为五诊[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倡阴阳为总纲,包含万事万物互相对立的两面,统帅寒热、表里、虚实六目,纲统领目而不是并列关系,“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十纲[4];夏克平学者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八纲仅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则属于未病之无证,辨证应先辨“有无”,“有无”为十纲辨证的纲领[5];邓铁涛教授根据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地位不可动摇,在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辨别已病与未病,极大地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与临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五诊十纲”为心衰病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与方法

2.1规范病名明确诊断心衰病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古籍虽有心衰病的相关论述,但鲜有提及心衰病病名。《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大部分医家通过四诊合参以“心水、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病名来描述心衰病。直至西晋王叔和《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首次提出心衰病。而心悸、喘证、水肿等只是心衰病的一种主症,并不能系统概括心衰病,如心衰病是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心悸病是心脏体用受损的表现;喘证以肺系疾病为主,水肿病关键在肾脏,关系其余四脏,气喘、水肿是心衰病的主症之一,不能混为一谈。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五诊中的查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B型脑利钠肽、N-末端原脑利钠肽或者超声心电图协助四诊合参,便能排除鉴别诊断,准确辨病从而规范病名。2.2拓宽病因便于理解心衰病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有关。如何理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引起严重的心衰病,用中医理论阐释比较抽象,难以被学生接受,五诊十纲的引入使得病因浅显易懂。在未病方面,通过查诊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热或者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心肌炎,与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发病相符;饮食不节制易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吸烟、酗酒容易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与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痰热内蕴,痹阻心脉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几率也随之上升,契合年老久病,心肾亏虚,发为心衰;为求证禀赋异常的病因,可以运用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罹患某种心脏疾病的概率,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已病方面,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与过度体力活动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妊娠分娩加重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与中医学的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不谋而合。2.3辨别已未防病传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虚则责之,实则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言“有”为已病,指有一定症状体征的显形病证;“无”为未病,指无症状体征的隐性病患。“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确临床辨证要辨别已未[6]。心衰病已病辨证上病位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主,兼夹阴虚、阳虚,标实有痰浊、血瘀、水饮;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慢性。邓铁涛教授强调心衰病病机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治疗上主张“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7]。而未病辨证上包括两方面:一为对未病之个体的早期预防养生:对于先天禀赋异常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家族遗传病,同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如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烟酒、限盐与脂肪等的干预;对于亚健康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气候、环境、饮食、运动、人体体质等方面进行调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二为指导无症状体征之病体的用药调摄。心衰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和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等,通过五诊中的“查”诊,如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压计等辅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向心衰病进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心衰病早期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血瘀型病人多见于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方宜用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等)[8]。四诊八纲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在望闻问切中加入查诊,在八纲中引入已未,绝不是中医西化,而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互辅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中西医医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伟,王创畅.“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55(6):455-457.

[2]吴伟,卿立金.“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51(12):1061-1063.

[3]干祖望.干祖望医书三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东方.立十纲理论,重临床实用-老中医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研究[J].吉林中医药杂志,,25(1):10-11.

[5]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100-1103.

[6]夏克平,夏俊东.论五诊十纲诊断体系的确立及其临床必要性[J].中医研究,,25(1):9-11.

[7]李南夷.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5,2(10):6-8.

[8]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4):136-138.

篇4:中医学的论文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 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 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5.5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6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6

篇5:中医学专业论文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 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

摘 要: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要旨———求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也是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术语探述“求衡”的精义,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的代写它与引入科学实验手段是同等重要的,应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求衡; 中国; 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依然盛开的奇葩,亦是运用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最成功的范例。

成书于战国年代的《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被张景岳奉为“三坟之书”,被历代儒生视为必读之典籍,至今仍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先秦及汉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内经》作者传承上古哲人“天人相合”的精义把“衡”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生存与健康问题的着眼点。

所谓衡,即恒字,既指平,又指常。

常者意谓正常持久。

衡还包含着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界之间处于均衡状态的双重含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均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平则不病,不平则病”。

中国传统医学虽卷帙浩繁,治法众多,各家学说林立,但从总体上仍可以将其要旨一言以蔽之曰:“求衡”。

即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变易为核心。

道家始祖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经典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内经》将道家、儒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它们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它反复地论述了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制处于动态平衡的整体观念的系统医学思想,强调机体内部各单元之间以及机体与宇宙大环境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方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大系统,各脏腑组织既发挥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而维护整体生理功能的相对动态平衡。

如饮食水谷的受纳、转输和排泄等活动,牵涉到胃、脾、胆、肝、小肠、大肠等多脏腑的分工合作、协调完成,无论哪一脏腑功能过强或过弱,阴阳失衡,都将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功能。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如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脉象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又如随着地球昼夜转动,人体阴阳亦随之进行相应的调节。

为保持人体内阴阳昼夜消长变化与自然界昼夜阴阳消长一致,人类已经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若不循此序,就易引起失眠、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罗氏等从中医阴阳体质调查分析轮班工作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作了研究,结果发现长期从事轮班工作的人群,人体阴阳特征将发生变化,易形成阳不足的体质特征[1]。

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病机。

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阴阳动态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设法使机体“复衡”。

具体复衡方法则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

如阳明腑证,患者潮热、腹胀满坚硬拒按、便秘、谵语,属胃肠实热、食积、燥屎蕴结,治宜攻泻实热以调节机体之偏,使邪去,热清,腑通,机体恢复衡态。

中药的通补相济、把握邪正,寒热相伍、燮理阴阳,敛散相得、调节开合,升降相佐、斡旋气机等实质上也都是复衡法则在各种复杂证候中具体运用的体现。

中医保健的目的在于守衡,在于维护阳气与阴精的动态平衡。

首先,机体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养生保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即人们在春夏阳气升动、发泄之际,一定要注意呵护阳气,避免伐阳助生阴寒;在秋冬阴气收敛、内藏之际,一定要注意贮藏阴精,避免耗阴助生内热。

其次,在饮食上,中医强调平和、协调,强调五味协调,切忌偏食。

另外,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情志的和谐,强调善摄生者,须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衡,调节与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同时重视劳逸结合,适当参加运动,并倡导了导引吐纳、气功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民族繁衍、强健体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实验医学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既往虽然侧重于分析,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现代科学出现了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侧重于综合的新的学术动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宇宙的医学模式已经替代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

在现代医学的各个学科的字里行间中也体现了衡常的概念。

现代医学提出机体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稳态。

所谓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多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只有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机体细胞生理功能和各种酶促反应方得以正常进行,各项检验指标都有一个相对的正常范围,若机体紊乱,就会导致某些指标的失常。

人体水液必须保持动态平衡,电解质、酸碱度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菌株正常生长亦必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现代生理病理研究已经更深层地处处显示了衡常的重要性。

例如Th1和Th2细胞因子网络在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相互促进,其数量、活性与功能必须保持平衡状态,才能调节正常的免疫应答。

如遗传背景和外环境因素等发生变化,Th1和Th2细胞因子失衡,Th2细胞因子数量增多、功能亢进,引起IgE合成增多,嗜酸细胞在气道内聚集、浸润,气道反应性增高而导致哮喘的发生[2]。

又如张氏等从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出发,首次提出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说,提出血清脂蛋白及其内部各组分之间动态平衡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的关系[3]。

现代系统观是伴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形成的。

它的核心内容是: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的,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多维网络。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观。

其中阴阳二元是最简单的系统。

五行则是最典型、最实用、最富有代表性的系统。

五行是阴阳的衍生,其中木火属阳,又有稚阳、盛阳之分,金水属阴,又有稚阴、盛阴之别。

五行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了“中”的概念,即土是阴阳相合之行[4]。

而五行生化制克、亢害承制的自稳机制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求衡”的思想。

而今,求衡的思想愈来愈多地被现代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所接受和青睐。

诸如生态平衡、心理平衡、均衡发展、安定团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词汇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传媒及论著之中。

当今世界著名的杰出的大科学家对东方古

典哲学、中国传统医学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戈金曾指出:“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

”中国和其他东方古老文明中的那种整体的、有机的、稳定的、平衡的、和谐的发展观念,不仅与当今的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亦符合“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

包括人类在内的现存生物能够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既是各种物种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结果,亦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断地追求人与环境及人体自身内部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罗永芬,刘旭光,宋开源,等.从中医阴阳体质调查分析轮班工作对人体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13(5):6

[2] 邵建生,仲润生.从“药对”探析张锡纯制方特色[J].江苏中医,,21(10):7

[3] 张愍,梁东辉,李小敏,等.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9

[4] 魏睦森,陈蓉蓉.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再认识[J].科学中国人,2000,88(8):56

篇6:中医学研究生论文

中医学研究生论文

浅谈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1】

1、基本病因

1.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报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因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因醇含量增多。

1.2、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

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率乱。

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1.3、现代市场、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紧张、失眠、疲劳。

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率乱,血液中的儿茶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体内脂肪代谢紊乱。

而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污染环境的恶化,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T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2、一般的预防治疗措施

2.1调节膳食结构

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报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

(WHC)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2、碳水化合物的报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对肥胖者,高甘油之脂者尤应限制,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列铃薯等。

2.3、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2】

1 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

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脾胃纳运作用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在重视对胃腑治疗的同时,还需注重对脾脏功能的调养,脾健则助胃之受纳,也就是既要重视“纳”,又不可忽视“运”。

治疗时在方剂配伍中选用山楂、神曲、麦芽、谷芽、鸡内金之类助胃之受纳,同时配伍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化,共达有纳有运、纳运协调之功。

2 胃主通降,以降为补,升降相因

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经胃之腐熟消化之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这就是胃的通降功能,而且胃的通降功能还包括小肠接纳从胃下行的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如果胃失通降,则胃气上逆,除表现为食欲减退外,还可出现呃逆、嗳气、泛酸、脘腹胀痛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所以胃主通降,以降为补。

然而,胃之通降又和脾主升清功能是相反相成的,脾主升清的功能是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说“升清”是脾脏功能的重要特点,故有“脾以升则健”之说。

因此,脾升胃降是相对而言,无升就无以降,无降就无以升,《临证指南医案》说:“脾以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在病理上脾升胃降功能往往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升降并用,相反相成,如升麻配沉香、柴胡配半夏、葛根配旋覆花、黄芪配代赭石、生姜配竹茹、白术配柿蒂,共获脾升胃降,升降和调之功。

然而,脾升胃降的功能又受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影响。

《血证论》载:“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沈氏尊生书·胃痛》中也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可见脾升胃降的功能除需要脾胃二脏腑相互调节、相互为用外,同时也离不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功能的辅佐。

因此,慢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斡旋气机,调理肝脾、肝胃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方药配伍中常常应用陈皮、木香、佛手、香橼、乌药等(病性偏寒者);枳壳、柴胡、郁金等(病性偏温者);青皮、枳实(气机郁滞较甚者),以达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所描述的“土得木而达”之效。

3 辛开苦降,寒热佐制,相得益彰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由于饮食寒热失度,导致脾胃损伤。

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湿生热,或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积湿宿食,郁而化热,导致脾胃湿热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调,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气犯胃,而致肝胃郁热。

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胃火(热)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变化,常由于过食寒凉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过服寒凉药物攻下伤胃。

而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胃气不和,故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冷饮,喜热食,得温痛减,如《素问·举痛论篇》中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同时可伴呕吐清水、脘胀、口不渴、纳差、大便稀溏等表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仍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所遵循的普遍法则。

慢性胃炎病机以火热炽盛者,投以清热和中之剂,方选清胃散、竹叶石膏汤或黄连解毒汤之类化裁;胃火壅盛伤阴者选用玉女煎化裁;对于脾胃湿热壅盛者方选茵陈蒿汤化裁(热重于湿)、三仁汤化裁(湿重于热)、甘露消毒丹化裁(湿热并重);对于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者方选丹栀逍遥散、化肝煎、温胆汤之类化裁。

而对于胃寒型慢性胃炎治疗方多选用理中丸、大建中汤化裁。

值得注意的是,在胃火炽盛型慢性胃炎治之以寒(苦降药)、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治之以热(辛开药)的过程中,注意寒热佐制的配伍运用,贵在调和。

如选用苦降方药治疗胃热时,在方中酌加少量干姜、肉桂、吴茱萸之类,一则佐制苦寒药过于伤胃,二则有助于振奋中焦脾胃之气机;在运用辛热之方药治疗胃寒时,酌情配伍寒凉之品如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等,剂量宜轻,佐制温热药过亢助火内生。

因此,对于慢性胃炎不管单是寒证、热证,还是寒热互结,治疗时往往熔寒药、热药于一炉,意在佐制而调和,同时辛开苦降,调畅气机,助脾升胃降,开结除痞。

4 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始终顾胃气

“久病多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肆食寒凉失度,脾胃乃伤;或劳倦过度,或久病累及脾胃,渐致脾胃亏虚。

然而脾胃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积,郁而化热,而致脾胃亏虚时可伴湿热壅盛;脾胃亏虚,水谷不化,可伴食积;慢性胃炎病程往往较长,脾胃亏虚,气血乏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助血行时可伴瘀血,渐致血瘀胃络;同时气虚升举无力,可致气机郁滞。

脾胃亏虚,气虚及阳,导致脾胃阳虚,阳虚又易招之寒邪外袭而直中。

可见,慢性胃炎往往虚实并见,主要表现为脾胃亏虚兼见湿热、寒滞、气郁、血瘀、食积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宜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一方面清热、除湿、散寒、理气、活血、化积等措施治其标,同时健脾益胃治其本,尤其注重培护胃气,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存亡,《景岳全书·杂症谟·脾胃》中也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

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因此,始终顾胃气,步步顾胃气[2],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5 调摄生活,疗养结合,养重于治

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生活起居无规律等因素。

《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也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暴饮暴食,或饥饱失常,或过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嗜烟贪酒,伤及脾胃,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过分忧虑、情志抑郁,导致气机失调,木旺乘土;或生活起居无规律,劳累过度,作息无制,正如《素问·举痛论》中说:“劳则气耗”,则正气亏虚,病情加重,或病邪趁虚而入,伤及脾胃。

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应该注重疗养结合,养重于治,大力宣传“七分在养,三分在治”的治疗理念[3],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饮食上要均衡营养,避免过食过热或过冷食物,宜清淡饮食,尤其倡导患者在治疗期间进用软食、易消化而富有营养食物,慎食辛甘厚味、酸甜苦辣和煎、炸、熏制等食品,建议患者定时定量,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遣方用药特点(第3页)细嚼慢咽,戒烟戒酒,调养情志,放松焦虑紧张情绪,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同时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管子·形势篇》中云:“起居适,饮食节。

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尽可能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如是,治疗本病亦然。

中医学硕士毕业论文【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电子邮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由于它使用方便、发送快捷、成本低廉等优点被人们使用,成为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和广受欢迎的通讯方式之一。

但是电子邮件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垃圾邮件日益泛滥,它严重的占用系统资源,浪费用户时间并且威胁到网络的安全。

目前已成为互联网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设计并实现有效的垃圾邮件过滤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中医学专业论文

中医学专业论文

缺血性心律失常是当前心血管内科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主诉表现为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从发病群体而言,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同患者年龄呈现正向关系,多发于老年群体,临床危害性较大,若不能积极给予患者临床治疗干预,可能导致患者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亟需临床合理治疗改善[1].为定向选取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本研究针对性纳入了本院心血管内科8月以来所收治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次给予中药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方案与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方案,并采用对比分析法,就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下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实施综合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8月~12月于本院心内科接受治疗82例缺血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实施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吻合缺血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标准。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为(66.2±7.66)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7.3±7.8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研究所纳入82例患者均给予曲美他嗪、阿司匹林等药物作冠心病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口服用药2.0~10.0mg/次,2次/d,30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于基础治疗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9.0g/次,3次/d,饭后30min温水冲服,30d为1个疗程[2].治疗过程中,实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治疗前后患者动态心电图做有序对比观察。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依据《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与心律失常疗效标准》,患者临床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级标准[3].显效:患者胸闷、心悸、气短等临床症状得到显着改善或完全消失,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早搏减少>90%;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到相应改善,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早搏减少≥50%;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产生恶化情况,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早搏减少<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临床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心悸、气短、胸闷等临床症状均相应改善;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显着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2.68%,优于对照组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不良反应率为9.76%,治疗组1例轻度胃肠道反应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44%.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无患者出现功能异常情况。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临床层面来讲,缺血性心律失常是老年群体常见心血管病症,能够诱发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症状,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发病患者主诉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发病机制同自律性增高及折返激动存在一定关联,因病症存在着较大的危险特征,所以有待临床合理治疗改善。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所应用的美托洛尔药物,隶属于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能够有效缓解β-受体介导型心律失常病情,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与起搏电流,从而实现抑制心律失常的'目的,得到了现代临床的广泛应用。而从中医学层面来讲,老年缺血性律失常是因患者气阴两虚合并心脉瘀阻而致,因此临床主张采取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式治疗[4].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所用的步长稳心颗粒药物,是在汲取古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之上,采用现代工艺研发而成的一类中药复方制剂,其药物主要成分涵括了三七、黄精、甘松、党参、琥珀五种中药[5].其药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缓解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载情况,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舒张末压力的同时,良性阻断患者Na--K--Ca离子通道,从而切实发挥益气养神、活血化瘀、纠正患者心律失常的作用。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应用美托洛治疗的患者,且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对比,治疗组患者相应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中药稳心颗粒在有效纠正患者心律失常的同时,还能够显着强化患者心脏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性相对较高,患者治疗中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表略)

参考文献

[1]张莹茜.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17(21):3210-3213.

[2]李杰.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缺血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亚太传统医药,,10(20):98-100.

[3]张文仙.参松养心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3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9):45-46.

[4]王永.稳心颗粒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广东医学,,31(11):12-13.

[5]楚涛.缺血性心肌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贵阳医学院学报,,37(3):287-288.

篇8: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初探中医学阴阳学说论文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哲学将它作为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古人用阴阳学说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同时它涉及到医学、农学、历法、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当中。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框架中阴阳学说运用的广泛性,也是最为成功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认为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思想范畴属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主义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阴阳学说能够明确体现中华民族的辩证思维方式。阴阳学说指出:世界万物不仅是单一的内在存在对立统一或是外在存在对立统一,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仅存在内在的阴阳对立统一,阴与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来体现宇宙万物的发展、发生和变化。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气乃世界之本原物质,气为一物两体,即阴气和阳气。气的运动变化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

一、中医学“阴阳”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人认为思想认识的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实践。《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宇宙以生成万物作为它的最大成就。世上有一物生成,必定有生成的物质和依据,物质是一物生成的被动因素,依据是一物生成的主动因素。被动因素是阴,主动因素是阳,万物生成需要阴阳两个因素的互相作用,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之源,在宇宙不断运动之中产生阴阳,阴阳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了世界万物。中医学角度来讲,中医学离不开阴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就是说人体是阴阳二气组成,上下表里、藏象经络也都是与阴阳二气息息相关。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阐述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阴阳平衡状态下是健康的状态,阴阳失调、阴阳偏盛如:阴虚、阳虚,就说明会生病,中医诊断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分清楚阴阳,准确辨别阴阳就可以辩证。是疾病的防治和诊断的根本规律。

二、阴阳对立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系日月”。宇宙万物由阴阳组成,每一样事物都可以从一个意义上说是阴,另一个意义上讲是阳,取决于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讲阴阳为相互对立的,如世间万物凡是向上、向外、无形、光亮、兴奋、热、功能方面等都属阳,而向下、向里、有质、阴暗、抑制、寒、物质方面等属阴。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是阴阳的属性,如表与里、寒与热、明与暗等等,因此阴阳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同样具有这一不同性质,人体的功能和形体实质分别属于阳和阴。阴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统一后,万物得到动态平衡,事物就会正常发展人体得到生理平衡,人体不容易发生疾病,相反则会遭到破坏。

王叔和说:“桂枝下咽,阴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桂枝汤辛温属阳,承气汤苦寒属阴。站在哲学的角度来讲,承气汤之阴与桂枝汤之阳是相互对立的,两者也不在统一体中。事物属阴、属阳是绝对的,宇宙万物的阴阳师相对独立,不可改变。阴阳不是统一的,是对立的哲学关系。

三、阴阳互根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概括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在此可以看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同体,阴阳互相牵制,互相交和。王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两者相互为生,互相依靠着,相互为用。阴阳都无法独自生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根基,如人体内的气血是相通的`,血为阴,气为阳,血是气的基础,有血方有气。阴阳分为异体,处于相互对立而存在,阴阳合则一体,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本,相互滋养。如人体也是阴阳交合,阴阳平衡的状态下人方不会生病,若是阴阳受损一方也而不致生病,原因是由于阴阳可以互相补养、助对方恢复平衡;阴若受损,阳可生阴并助其恢复,阳若受损,阴同样可以帮助身体补阳,阴阳得以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

中医说滋阴者,先补阳;若补阳者,必助其阴。阳虚怕冷,阴虚怕热。也就是说,中医中治疗阴虚患者,在药方中会开一些助阳的药物,利用阳气和阴气的运动来补充阴气,阴阳平衡的运动状态,是体内的阴阳二气能够相互滋补。张景岳曾经说过:“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学中,阴阳不可混,阴阳不可离,互相融合,互为根本,因此,阴阳相生、互根。

四、阴阳转化

阴阳在相互对立的一定情况下会产生相互转化成为对立的两面。阴阳转化与阴阳消长的关系密切,我们可通过一年中的四季寒热为例了解消长与转化的现象,春暖花开寓意着春天的到来,春暖到夏热,阳长而阴消也就是阴在逐渐转化为阳,阳发展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变为阴,热到达极点的时候也就慢慢走向寒,这个时候也就是寒的起点,秋天慢慢到来,在经过阳消而阴长的不断发展过程到达了寒冷的冬天,阴到达极点后又慢慢转化为阳,使天气不断变暖,变得春意盎然,再到夏季,这样年复一年的不断转化过程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中医学中阴阳的转化也是如此,中医说人体内的脏腑也各数阴阳,人体阴阳转化就是分辨健康与否,中医常说滋阴补阳,滋阴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滋养阴来养阳,通过药物滋补体内的阴,促使阴增多后转化为阳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就是阴转化为阳得现象。

五、阴阳运动

宇宙万物是由阴阳运动产生的,阴阳运动是升降以及出入的运动过程,升与出为阳,正如人体的阳是位居上与表的;降与入为阴,人体的阴是位居下和里的。阴阳运动过程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即阴向上向外运动,此时阴则养阳;而阳向下向内运动,此时阳则滋阴。阴阳运动是按照“反其道而行之”的运动方式,阴阳互根,相互滋生也是阴阳运动的一种方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的运动是相互作用下通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地演变的过程,阴阳通过日月不断循环,吸收阴阳,由大到小、由外至内不断运动的影响,使得万物不断呈现阴阳的功能、状态而运动。

中医说人体内阴阳的不断运动体现不同表象,阴阳平衡的运动人体表象是正常的,当阴阳运动过程中,阴阳出现量的变化,阴会不断增多、阳便不断减少的现象,或者阳运动中不断增加、阴不断减少,就会产生 “物极必反”的现象。这种极致的变化也在人体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出现,阳证突变阴证或阴证突变阳证。人在发热病期,会出现高热、面赤、口渴,经过一段时间会产生怕冷、面色苍白等证,这就是明显的阳证突变阴证的表象。

阴阳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体现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对立和阴阳转化。中医学将人体内阴阳不断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表象,作为阐述人体经络、防治疾病、病因病机、辨证等理论。

总之,阴阳学说与中医学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医学中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气,人体之气也可分为阴阳两类,人体之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健康生命体内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是由于阴阳理论对机体自我调节与和谐的一种本能的高度概括。阴阳之间相互转换、对立、支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体现中医学独特的一面。

篇9:饮食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饮食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摘 要】由阴阳五行学说引出的调理阴阳、谨和五味、三因制宜等养生观,由病因学说导出未病先防、调理脾胃的养生理论等为养生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阴阳五行;饮食养生观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中,“五味”对“五谷”膳食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人们的择食关键。“医食同源”巧妙地将饮食与用药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称中国一绝。中医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一个挖不完的金库,值得我们深究。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 阴阳学说

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调理阴阳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 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的饮食观。

1.1.1因人择食

阴阳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食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 (《灵枢·经水》)告诉我们:饮食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食物调理。偏阳者应少食温热性食物,而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食寒凉食物,而食平性和温热性食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阳虚者宜多食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食甘润生津的食物。

1.1.2因时择食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日出、春夏属阳,日落、秋冬属阴,人体饮食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凉、滋润食物,如萝卜。

1.1.3因地择食

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我国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南北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各地人们的口味也因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带湿气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气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润燥食物。由此说明,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2 五行学说

在中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自然就被纳入到这一结构模式中,如把食物分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麦、菽、稷、麻、黍),五畜(羊、鸡、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枣、李、杏、栗、桃)等。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在五味中分别是酸、苦、甘、辛、咸;在人体五脏中是肝、心、脾、肺、肾;在季节中则是春、夏、长夏、秋、冬。各五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来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柩·五味》)同样,五脏与五季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春季属木属肝,夏季属火属心,秋季属金属肺,冬季属水属肾。由五脏与五味,五脏与五季的关系可以得出五季与五味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关系对饮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响,饮食只有在不违背阴阳五行生克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1.3 病因学说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饮食病因”在中医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失宜直接影响脾胃消化、运输功能,导致营养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卫生造成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在告诉人们不宜食变质、腐败、不洁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灵枢·小针解》:“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不节包括“食量无节”和“饮食无时”。饮食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身体健康,过少使人饥饿,水谷精微不足而营养不良;过多则使饮食积滞于胃肠,引起消化不良。饮食无时是指没有按时规律的饮食,饮食应按四季,早中晚规律进食。

饮食偏嗜即为嗜食偏寒、偏热、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长期饮食偏嗜会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

2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饮食养生

2.1未病先防:调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过饮食养生来维持机体平衡,而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清·徐文弼《寿世传真》),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纳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纳腐熟水谷”, 食物中的精微物质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气血x液输至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及维持其活动。脾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损,人体脏腑机能将会随之受损。因此,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传统中医饮食养生观强调必须以脾胃为本,[2]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认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中医认为养脾胃的关键在于饮食,五味偏嗜、过硬、过烫、过多或不规律饮食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因此,饮食只有以温、软、素、淡、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不偏嗜,寒温适宜,阴阳五味调和,方能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2.2 调理阴阳 寒温适宜

饮食养生应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为依据来调理人体阴阳,使人体维持和恢复阴阳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调理阴阳包括补益阴阳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气,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按照阴阳学说划分属性:如食物、人类、四季、地势的阴阳属性。因此饮食宜三因制宜、寒温适宜。《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正是体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调理阴阳的目的。总之,调理阴阳、寒温适宜是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要饮食养生方法。

2.3谨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属性在人体五脏中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又制约着,因此,五味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脏腑阴阳失衡,脏气功能紊乱,进而生成疾病。例如:过食酸,会使肝气偏盛,从而伤害脾脏,使脾气衰竭;过食咸,则使骨质受到损伤,引起心气抑郁或者肌肉萎缩;过食甜,可引起心烦胸闷,面色发黑,或使肾气失衡;过食苦,可使脾气受损而不濡润,胃气损伤而胀满;过食辛,会使筋脉损伤而松弛无力,精神消沉。因此,饮食应“谨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饮食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健脾调胃,去除诱因,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养生观;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参考文献:

[1][3] 张登本,中医学基础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2)

[2] 周俭、白克江,《脾胃论》养生特点及其贡献 [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3月第二期 (77)

篇10:中医学情景教学论文

1创设背景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怎样讲好第一堂课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激情和态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学科,且学生已有2年多西医基础知识,现代医学的理念早已先入为主。怎样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其相信中医、走进中医,激发对中医的兴趣,精心设计第一堂《绪论》课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大家看过中医、服过中药,印象中的中医是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一副清晰的画面展现出来:一位神情严肃的白胡子老者,右手指放在一位表情痛苦老妪的左手腕上,下面有一个蓝色的小枕头。采药、煎药,实施针刺、艾灸、推拿,炼丹,创伤手术等一幅幅画面展现出来,学生一下子明白,这就是中医。自然而然地引入正题,变枯燥乏味的中医学的概念和理论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实,不仅仅完成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引入生活情景,化解教学难度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天地人,与文史哲,与儒道佛,与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人文内容的,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哲学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将气的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内容来阐明中医学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哲学的内容以“抽象深奥、晦涩难懂”而著称,五行学说是先民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怎样将复杂抽象的五行生克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通过情景教学引入大家生活中熟悉的“金木水火土”5种具体物质,联想现实生活中木材点燃产生火焰,即木生火;火燃尽后变成灰烬即火生土;大量的矿石通过冶炼变成少量纯的金属,即革土成金;金属熔化后变成液体类似于水,即金生水;雨水充足,树木生长茂盛,即水生木。即为五行中相生关系。水可灭火,即水克火;高温燃烧可使金属熔化,即火克金;金属制成的工具斧子可砍树,制成各种模具,即金克木;大量的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即木克土;都江堰解释了土克水。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达到制则生化。自然界就是按照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生生不息,变化发展。学生恍然大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五行的生克关系,激发了其学习中医的激情和兴趣。

3再现历史画面,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学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神农尝百草,一天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积累药物学知识的艰辛。在讲《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巨著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地位的认识,穿插“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典故。古代大的游牧部落黄帝联合炎帝,与九黎族大酋长蚩尤决战于涿鹿,即逐鹿之战。蚩尤战败而亡。黄帝打败炎帝,两部落融合为统一部落。同时发现中原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特别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他们决定定居中原,统称为华夏族,用龙作为图腾,故其子孙后代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力量,驱逐侵略,战胜列强。这样再现历史画面,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们发奋图强,传承和创新中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力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一番疑问,一番长进。”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起思考的欲望。课堂中教师恰当地设疑能让学生产生悬念,不仅可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设疑及释疑不仅能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科研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运用问题将多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层层设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一个又一个的学习高潮。例如在讲肝功能时,防止与现代医学的肝脏生化功能相混淆。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肝病的患者心情急躁,为什么人生气后食欲下降、头晕眼花、两胁胀痛,带着疑问,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肝藏血,因为肝为血窦,储存一定的血液,调节外周血量,又能防止出血。现代医学认为,肝也是人体的外周血液的储备库,能合成一定的凝血因子以防止出血。而肝在五行属木,具有木行的喜调达,恶抑郁,主动主升的特点。这是肝主疏泄在调畅情志方面的.功能体现。当肝气郁结则心情郁郁寡欢、喜叹息等症状,为肝气升发不及的表现;若肝阳上亢或郁而化火则升发太过致气机上逆,故头晕眼花、耳鸣甚至昏厥。肝经布胁肋、循乳房、绕阴器,故肝失调畅时其循经部位出现胀痛。木克土,病理情况下肝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减弱,故患者出现纳差。随着一连串问题的解决,学生也明白了中医要求高血压患者调畅情志,情绪波动易致卒中偏瘫的缘由。课堂中学生们热情高涨,接连提问,那怎么治,前者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后者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这样通过设疑、讨论、释疑,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难点内容,又有培养了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创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

5虚拟自然环境,增强教学效果

虚拟一定的环境,启发学生大胆设想,使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赋予生命。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几百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等,量大、易忘、易混淆,怎么办?采用虚拟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讲“三仁汤”时,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天气炎热、雨水充足的长夏,杏仁、薏苡仁及白蔻仁3个好朋友去郊游,走进一片茂密的森林,湿气很重,地面很滑,大家不小心,脚下一滑,扑通一声倒在湿地上,这时互相帮助,终于克服湿热,重新站起来了。这样大家轻松地记住了“三仁杏蔻薏苡仁,竹叶朴通滑夏存,宣上畅中又渗下,三焦湿热尽能除”这首方歌,而且记住了湿热壅于上中下三焦的主治,清泄三焦湿热的功效。

6引入临床病例,培育思维能力

中医学内容抽象、深奥,加之生僻的专业术语,学生们更加云里雾里,怎样突破教学难点,恰当地引入临床病例,再现疾病的症状、舌象、面色等四诊资料,学生犹如面对真实的患者,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形象。如在讲“同病异治”时,学生表示不可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临床病例:2例患者都以“皮肤黄染”就诊,李某面色金黄有光泽,自觉身热,出热汗,伴口干口苦,纳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心情急躁,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滑数有力;王某面色暗黄欠光泽,畏寒无汗,口淡纳差,大便稀溏,胃胀不适,舌质淡红,苔白厚而润,脉滑,重按无力。通过对上述2例患者的病情资料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的诊断。病名:黄疸;证型:李某阳黄(肝胆湿热型),王某阴黄(脾虚寒湿内壅型);治法:李某清热利湿退黄,选茵陈蒿汤加减;王某健脾化湿,选茵陈术附汤加减。“同病异治”的解释就显而易见了。这样通过恰当的临床病例,学生们既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所学内容,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

作者:牛彩琴 雷枭 张团笑

单位:川北医学院

篇11:中医学护理的论文

中医学护理的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我科的优势病种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1月—205月已确诊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则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运动护理、中医外治的护理等干预措施。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疼痛情况、临床疗效、康复情况、骨密度的提高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较前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通过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充分发挥了中医整体调理的优势,实施个体化的护理,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老年;骨质疏松症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11-0092-02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的“骨痿”与“骨痹”等范畴,与《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十九难》中:“督之为病,脊强而厥”[1]相关,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引起患者骨痛、睡眠差、易骨折、乃至致残等后果。其防治与护理已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科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从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对6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对于防治、护理老年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的骨痛、睡眠差等情况均有一定疗效,可有效减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病情得到良好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骨伤科二病区住院的骨质疏松症并愿意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64例,其中男23例,女41例,年齡60~90岁,平均7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临床表现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则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治疗,给予心理、健康教育、饮食、功能锻炼、生活护理、中医外治的护理如中药热敷、中药熏洗、热奄包,通络仪治疗等干预措施,比较常规护理组和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组患者在疼痛情况、临床疗效、疾病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问卷情况。

2中医护理干预措施

2.1情志调护老年人多因疾病的长期折磨,对生活的态度不积极,多数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出现恐惧心理,但良好的情绪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要做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宣教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宣教,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生活指导患者在生病期间要做好防寒保暖、祛湿等防护措施。坚持做局部热敷治疗,用热水泡脚,疼痛部位可用腰围或护套,指导患者做好安全防范(如上厕所、起床等站稳后移步,地板不要过湿,穿舒适而防滑的鞋子等),尽量去除周边环境的障碍,防止跌倒以减少骨折的发生。

2.3饮食指导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进行辩证施食,充分发挥饮食疗法的积极作用,调节其骨质代谢。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和肾虚血瘀型。可选用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益肝健脾的药食为主,如黄豆、猪血、大枣、韭菜、桂圆等,有滋阴补血、益肾强筋的作用,多食含钙丰富的食品,乳制品最佳,如牛乳、乳酪等,不吸烟和少饮酒,减少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的摄入,少食肉,减少摄盐量,以免过多的钙质被排出。

2.4运动干预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气滞不行,血经不通,筋膜失养是慢性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加强功能锻炼是温经通络的最有效的方法。运动能增强骨骼的弹性和韧性,防止摔跤和骨折的发生,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消化功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吸收[2-3]。老年人宜选择逐渐加量的力量训练,如慢跑和跳健身舞等;体质差的老年人宜选择太极拳和散步等。鼓励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户外运动,清晨锻炼时间不宜过早,锻炼地方宜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多晒太阳以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使钙吸收增加。

2.5用药指导本病发病与肾虚证密切相关,肾虚证患者因肾精亏损,导致骨髓和血化源不足,致骨失髓血充养,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易骨折等表现。可给予滋补肾阴、强筋健骨、补肾益气的药物,护士应指导、监督患者用药的情况,以达到真正的用药目的。

2.6中医外治的护理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目前本科采用中药加电疗、中药热敷、中药熏洗、中药热奄包,通络仪治疗等,均达到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温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3结果

对治疗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后,患者掌握了自我保健、饮食、用药的方法,积极参加功能锻炼,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睡眠差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增加。2组各项指标在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的今天,老年骨质疏松症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不断增高,因此易骨折且骨折愈合期较长,并且老年人由于易疲劳,不爱活动,参加体育锻炼较少,极易发生并发症,不但给患者生活上带来很大不便,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增添不少负担。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康复有个过程,对患者实施精心护理极为重要,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护理措施研究较多,至今未发现公认特效防护治疗法。防治骨质疏松应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因人而异,给予及时高效,有针对性防治措施至关重要,从而提高防治效果。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发现中医护理干预能降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并对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痛、睡眠差、易骨折等起着积极的作用,使患者形成了健康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了自我调护的方法,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增强了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4-5]。

参考文献:

[1]沈澍农,武丹丹.《难经》导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7.

[2]李敏文.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作用[J].临床医药实践,,25(14):89-90.

[3]唐海梅.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中医药导报,,7(1):14-02.

[4]张顺仙.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0,22(8):102.

[5]梁毅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8(13):2746-2747.

篇12:中医学眩晕的论文

中医学有关眩晕的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眩晕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本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针对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瘀血内阻型等不同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所有中药均用水进行煎服,每天两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本组大部分患者均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显效患者达14例,有效患者达8例,无效患者只有2例,总有效达到了91.7%。结论 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诊眩晕病;中医;辨证治疗

近几年,急诊眩晕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患者年龄也表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病经常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中风或者是厥症,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着重探讨急诊眩晕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从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期间收治的24例急诊眩晕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病程最短1个半月,最长达5年之久。

1.2 诊断标准 急诊眩晕病的诊断标准如下描述:

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如突然发作时,旋转性头晕如坐车船,旋转难停,不能站立,姿势改变则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时有耳鸣,渐进听力减退,反复发作,舌苔白腻,脉弦滑;其他检查:脑电图,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内科其它疾病。

1.3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对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给予的中药有: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以及炙甘草10g等;

对于肾精不足型的患者,给予的中药有:熟地12g、茯苓12g、党参15g、天冬12g、麦冬12g、柴河车10g、龟板15g、杜仲12g、牛膝12g、黄柏6g、枸杞10g、女贞子10g以及早莲草10g等;

对于瘀血内阻型的患者,给予的中药有:枳壳10g、当归15g、桃仁6g、生地15g、红花6g、赤芍6g、桔梗6g、牛膝10g以及天麻12等。所有中药均用水进行煎服,每天两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本组大部分患者均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显效患者达14例,有效患者达8例,无效患者只有2例,总有效达到了91.7%。

3 讨论

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在脑部,与肝、脾以及肾等部位也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部。中医认为:脑位于颅内,主要是通过髓汇聚形成的,生理功能体现为与神志相关的活动、听觉以及视觉等。所以急诊眩晕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脑部。而肝是风木之脏,若阳亢于上或者气火暴升的话就会造成上扰头目,继而发生眩晕;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若痰浊中阻或者风阳夹痰的话就会造成上扰清空,从而导致眩晕;肾主骨生髓,若肾精亏虚的话,也会形成眩晕。可见,急诊眩晕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而造成的,大部分都是与机体正气亏虚有关。故中医临床辩证多虚实并见,以虚为主,兼挟风、痰以及瘀等,形成了急诊眩晕病的中医病因机理。

对于急诊眩晕病的中医治疗,除了中药外,还可以选择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针灸就是通过针刺几条经脉穴位,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效果,临床上主要取:风池、风府、脊穴、肩井、后溪以及悬钟等,可达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穴位注射可以起到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能够充分调整并改善患者机体机能以及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诊眩晕病在临床上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静脉点滴天麻素、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患者症状严重也可以给予加入葡萄糖的利多卡因进行静脉点滴;如呕吐严重可直接进行灭吐灵的肌肉注射。在静脉点滴的同时,医务人员再根据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即可。类似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外,急诊眩晕患者在预防和调摄上应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心态要保持平和、乐观, 防止七情内伤;平时尽可能地避免突然、强力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从而减少某些眩晕症的发生,并应特别注意生活起居上的调理和适当的辅助锻炼。这些措施对患者早日康复,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总之,笔者根据临床治疗实践发现,急诊眩晕病应该注重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对于急诊眩晕病的治疗不能够执一法而应万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立足于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拓宽治疗思路,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并注重防重于治,尽可能消除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夏农.名老中医夏森柏教授治眩晕六法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8(3):11-12.

[2]李广浩, 张再良.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xx,13(3):17-22.

[3]杨烈文, 田爱玲. 眩晕症中医辨证体会[J]. 光明中医, 20xx,20(2):20-21.

篇13:中医学的科研论文

中医学的科研论文

耳科最常见的疾病就是神经性耳鸣。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感觉耳内有蝉鸣声、嗡嗡声、嘶叫声、滋滋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以下是“中医学的科研论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严重的耳鸣可以扰得人一刻不得安宁,令人十分紧张、焦虑和烦躁。如果长期耳鸣得不到治疗,会引起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目前耳鸣病因尚不明确,众多的研究表明,耳鸣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可以是耳鸣的原因,也可以是耳鸣的结果。因此,耳鸣患者常表现为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忧虑、烦躁、情绪波动和失眠等。这种长时间的心理障碍反过来可能会加重耳鸣,形成恶性循环。[1]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方法很多,我院采用中医治疗神经性耳鸣65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近五年来的65例病例分析,男43例,女22例,年龄40—78岁,老年人约占56%,耳鸣分级为6级。我院65例患者中1级耳鸣29例,2级耳鸣18例,3级耳鸣15例,4级耳鸣3例。由于神经性耳鸣的病因很多,西医治疗耳鸣的方法众多,但治疗的效果不佳。我院中医治疗神经性耳鸣,根据每个患者的病因、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2、方法

(1)清肝降火疗法 有的耳鸣患者暴怒伤肝,又因饮食辛辣,或有高血压病史,肝火上亢,循经上炎细菌感染化脓,所导致的神经性耳鸣,中医上称之为实热。肝火“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耳鸣爆发时,耳内有雷鸣轰轰声,还伴有耳胀、耳痛、流脓、头痛眩晕、发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坐卧不宁、心烦意躁等。我院采用清肝降火法,治疗耳鸣,效果明显。药方为:天麻 10g,钩藤 10g,白术10g,当归10g,黄岑10g,党参20g,麦芽6g,生地9g,龙胆草9g,橘皮6g,菊花9g。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天麻、钩藤为主方加减。

(2)疏风清热凉法 有的耳鸣患者是由于风寒感冒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中医上称之为风热。热外感,循经上攻,耳痛耳胀、耳鸣如蝉,以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还伴有流涕流泪、咽痛、口干、舌苔厚而黄,全身酸痛,头痛、发热。用手按摩耳廓或揉压穴位,耳鸣症状减轻。根据患者病情,我院采用疏风清热疗法。药方为:竹叶6g,薄荷 6g,蝉蜕 6g,黄岑10g,菊花10g,石葛蒲10g,连翘10g,金银花10g,胡6g,橘皮6g。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银翘散为主方加减。

(3)补肾填精疗法 中医认为肾耳相通,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藏精生髓。《内经》中讲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2]年老体弱者或体虚的人,易感染神经性耳鸣,年过40岁,人体器官逐渐衰老,功能减退,肾虚诱发耳鸣,最终导致听力下降。肾虚耳鸣患者伴有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早生华发,舌淡白。根据患者病情。我院采用补肾填精疗法。药方为:枸杞子20g,山药20g,熟地30g,鹿茸3g,山芋9g,牛膝10g,菟丝子15g,河车3g,黄精12g,龟板12g,菊花9g。根据患者病情轻重,枸菊地黄丸为主方加减。

(4)清热化痰疗法 根据我院临床经验,大多数神经性耳鸣患者中医治疗主张从肾入手,补肾填精疗法,但有的患者效果不显著。因而我院中医总结多方理论及临床经验,从痰论治。痰多生百病,痰热郁结,循经上雍,雍而成鸣。这种情况的患者,头昏而胀,因而痰多而粘,咳嗽胁痛,舌苔黄而腻。因而,我院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清热化痰疗法。药方为:礞石30g先煎,杏仁10g,茯苓10g,橘皮8g,黄岑10g,生山栀10g,制南星10g,枳实8g,瓜蒌仁10g,法半夏6g,龙胆草8g,大黄6g后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礞石为主方加减。

(5)活血化瘀疗法 神经性耳鸣如果久病不治,则淤血阻碍耳窍,气血流通不畅,耳部微循环受阻。中医认为部分患者是因耳部血管受到刺激导致微血管痉挛,血流通受阻,此类型的耳鸣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如刀割,头昏脑胀,头颅疼痛部位固定,舌质暗紫。因而,我院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活血化瘀疗法。药方为:赤芍10g,川芎6g,红花5g,红枣5枚,生姜5片,葱白4根,麝香0.3g。根据患者病情轻重药方加减。

(6)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神经性耳鸣主要是由气血滞瘀,心脉运行不畅,以致耳窍血管受阻耳鸣。干祖教授认为“主治清窍闭塞者用升清通窍法”。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井穴,开窍提神,心肾交济。

吴茱萸性热燥烈,辛苦降湿,口服可以补脾温肾,降燥湿之功效。贴敷于涌泉穴位能疏通经气,血脉畅通,引火下行。用食醋调和吴茱萸,可以使穴位局部的渗透能力增强,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加强。冯荣昌用中药贴敷于涌泉穴治疗神经性耳鸣33例,[3]11例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治愈率33.3%,总有效率75.8%。因而,我院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采用中药贴敷涌泉穴疗法,治愈了一部分耳鸣患者。

3、疗效标准

痊愈:半年到一年内耳鸣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没有复发,疗效显著。显效:耳鸣症状有明显减轻,患者听力提高明显。好转:耳鸣症状有所减轻,患者听力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无效:中药治疗几个疗程,患者耳鸣症状与治疗前无任何变化。

二、结果:

近五年来,我院就诊的65例病例中,痊愈42例(64.6%),显效16例(24.6%),好转5例(7.7%),无效2例(3.1%),总有效率为96.6%。效果相当可观。

三、讨论

耳鸣是临床常见病症,在没有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发生于耳内或头颅内的'异常声音感觉,是听觉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常见症状,内耳的血管痉挛常是耳鸣发生的重要原因。耳鸣一般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客观性耳鸣的治疗在于治疗引起耳鸣的相关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4]在生活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大多是其他疾病诱发的耳鸣,导致内耳缺血缺氧,阻碍内耳微循环,压迫神经等原因发生的病变,感觉耳内有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滋滋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严重的耳鸣可以扰乱人的生活。中医治疗神经性耳鸣,中医学上肾耳相通,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藏精生髓。按照中医理论。神经性耳鸣许多实少,实症病人是由于外感风寒炎火上亢影响耳窍所致,虚病病人则是由于肝肾阴虚脾胃虚寒,血脉瘀阻所致。

四、结论:

收集我院近五年来的65例神经性耳鸣患者,中老年人约占56%,我院中医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效果甚佳。经过众多医生的共同努力,我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中医治疗神经性耳鸣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篇14:中医学如何解读脏腑论文

中医学如何解读脏腑论文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它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合,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中医脏腑不单纯是解剖学的概念,更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每一脏腑均有其独特的含义,而不单纯是指西医解剖学中某个实质性脏器。以心为例,“心主神明”指的是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机能。这里的“心”是机能集合体,其对应的实体是心脏、血管、大脑的`组合;主神明的机能活动是以实体心脏、大脑、血管的正常生理为基础的,其中任何一方处于或呈现病理状态都将影响“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脾为例,将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胰腺和小肠,以此来实现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脾气不足可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倦怠神疲、舌质淡胖等症状。脾的功能就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消化功能。现代代谢学原理与中医脏腑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个理论互相支持,互相解释。

中医学的论文

中医学心得体会

浅谈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论文

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质量论文

浅析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循证医学中医学编辑作用分析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中医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中医学简历自荐信

中医学专业自荐信

美容心得

中医学美容论文范文(共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医学美容论文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