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

时间:2022-11-25 15:36:16 作者:冬川十里春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冬川十里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

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_750字

我有一个爷爷,要说优点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要说毛病只要一个,太古怪了。

我爷爷虽说生理年龄已经年过70了,但这心理年龄却只有一个小孩那么大。一般我能想起老人,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手扶着拐杖,驼着背,一点力气也没有,或是连走路都走不了的。而我这个爷爷去恰恰相反。

一般老人这么老也不会学习了,可我爷爷,别看人老了,一点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意志。每天坚持背古诗,背的`连我都背不过他,我是背着忘着,但他去记得很牢。爷爷不仅会背古诗,还写得一手好字。小楷写得跟字帖上一样。钢笔字好不行,还得会写毛笔字。说到爷爷的毛笔字,也是非常棒的。爷爷自己找纸把诗写在纸上,做成了一大叠。虽然那里有的字我不认识,但是我还是可以看出爷爷写的字非常棒。

哎!你看有几个老了还背古诗、练字呢?

要说家里谁是电视迷,那就非我爷爷莫属了。电视迷一般都是非常爱看电视,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的人称着电视迷。我家这位电视迷有点不一样。每天七点准时坐在沙发上看新闻联播,你说看就看呗,可没过一会儿就要睡着了。嘿,你不看我还有看呢!一天不只看了多长时间的电视,你问他看了些什麽,去不知道了,我没事瞟一眼的都比他知道得多。

别看这会儿打瞌睡,一会儿就不打了。看,新闻联播播完了,该出去溜了。嘿,这会儿可来精神了!穿上鞋,去公园绕圈了,或者就去“长征”——走远路了。这大晚上出去遛,罕见!

哎,别以为出去他精神头就来了!你要说让他跟你去逛市场,又该说:“我年纪大了,走不动……”这不明摆的不想去吗?兜了正大一圈子。

我爷爷跟小孩一样爱争强好胜。我爷爷特别爱旅游,天南地北他都去过,都七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呢!平常出去玩,总爱比赛竞走,我都快走不过他了。有一次,我要跟他比赛跳远,他却说:“爷爷年纪大了,腿不好……”我看他是比不过不比。跟他出去旅游,不是去欣赏风景,是去“行军”!每次他去旅游都走在最前面,可把我累死了。我也忘了他那次去旅游,回家就炫耀:“我去爬山,年轻人都没能爬上去,我爬上去了。”光这句话说的都有无数遍。瞧,爷爷这好胜的心!

我这爷爷绝对罕见,不过我还挺喜欢他这点呢,希望他永远都这样。

篇2:帝王故事:谁是史上“黄袍加身”第一皇帝

提起“黄袍加身”,很多人都会想到宋太祖赵匡胤,会想到发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著名的“陈桥兵变”。一件象征皇权的黄袍,一次精心策划的政变,使赵匡胤从后周节度使、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岳全传》记载:“(宋太祖)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黄袍是事先准备好的,赵匡胤此举显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装扮。因此,赵匡胤虽是“黄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但不是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身披黄袍的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中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那么,李渊为什么喜欢穿黄色的袍服呢?笔者认为有三点。一者,隋唐时期盛行袍服。二者,李渊是马上皇帝,身披战袍,更显威武英姿。三者,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遵循“终始五德说”,为自己建立的唐王朝寻找统治根据。

“终始五德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一种历史观点。邹衍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交替统治,周而复始。李渊曾受爵唐国公,后建立大唐,这与曾封于唐,故称“唐尧”的千古明君尧帝,有着如出一辙之巧,异曲同工之妙。按“终始五德说”,唐尧属于“土德”,李渊有意效仿尧帝,便推当时的五行为“土德”,服色尚黄,戴黄冕,着黄袍。

自李渊首穿黄袍起,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也称作“龙袍”。唐高宗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更是禁止任何人穿黄袍,否则以谋反论处。宋仁宗时又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篇3:《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案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10个字。

2、认真观察两幅图,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发挥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护花草树木吗?平时是怎样爱护它们的?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呀?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5课,爷爷和小树(教师板书)齐读课题,什么事把爷爷和小树联系在一起的呢!快快打开书看一看。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3、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两幅图上,打开书。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会认的字。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相交换检查,看看画出的字和标出的自然段是否正确。

4、抽读生字和会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准到、穿、冷、热这几个字。

四、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自己读读第一段

⑴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文中的我指的是你自己吗?

⑵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⑶学生自己练习读。

⑷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⑸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己出声读第2段,边读边标出有几句话。

⑵同桌互查标句子是否正确,互查后说说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⑶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板书:穿衣,不冷。

⑷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⑸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

⑹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⑺引发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呢?(目的是通过小树感谢的'话,进一步体会人类对树木的保护。)

⑻出示填空练习,为背诵打好基础。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了。

口头练习填空后,试着背一背。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自读这段,边读边标出有几句话。

⑵请两名学生读这段,读后教师提问: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

板书:撑伞,不热

⑶教师提问:夏天,绿色的大伞指的是什么?看图说一说,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⑷请同学读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⑸学生练习读。

⑹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⑺指名读,读后评议。

⑻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小树还能为人们做些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树木对人类的作用,人们离不开树木。)

⑼出示填空: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

①口头填空

②试着背诵。

4、朗读全文。

5、背诵全文。

看着填空练习背诵。

我家()小树。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不冷了。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了。

⑵教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⑶试着独立背诵。

⑷同桌互背,相互纠正。

⑸指名背诵,背下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篇4: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一种笔画“竖折”和四个偏旁“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观察两幅图,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看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学习难点:

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10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刂、冫、人、灬”。

2、正确朗读课文。能通过观察两幅图,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看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爷爷对小树苗的爱护。

学习过程:

课前活动:

古诗背诵活动

一、激趣,揭题。

1、出示一棵树图让学生观察,说话。

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棵小树。)出示词语小树

2、小树旁边还有一个人,是谁呢?爷爷,注意轻声。好,你们来看看,爷爷的爷和哪个字长的很像?父字头长的最像.那么,爷爷是谁啊?爸爸的爸爸是爷爷。原来爸爸的爸爸是爷爷,怪不得他们长的很像,那么地方不同呢?爷的下半部分像什么呢?

3、那么小树是什么啊?是人还是动物?

4、今天我们来学学爷爷和植物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5、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

大家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来,然后借助拼音读读。

一边画一边读,做完的举手告诉老师。

(二)自主识字。

1、大家看,在这一片绿色的大森林里,生长着许多小树,小树上的这些字,你认识了吗?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这些字,看看你能认识多少。

2、好了,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当小老师,请其他小朋友跟着他读一读这些生字!抽领读。(爷、棵、到、给、穿、暖、冷、开、伞、热)。

3、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

谁能说说冬天太阳照下来是什么感觉?

暖:很暖和所以和太阳有关的是日字旁。太阳暖暖地照下来,小朋友心里多快乐啊!右边的部分像个爱字。

冷:下雨了,水弄到身上冷冷的,所以是两点水旁。

热:夏天好热,我们会流汗,所以这个字下面就有了这4点底。

伞:上面的那个人是伞面,那一竖就是伞柄。

那让我们一同来撑伞吧。生读生字.

4、在小朋友认字时,拼音宝宝帮了我们的大忙,现在拼音宝宝要走了,你还能认出这些字来吗?指名读一读。小火车开起来。

(三)感受课文

1、课文有几段。指导学生标自然段的方法。

2、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了这篇课文,又听小朋友们读了一遍。我想说:爷爷对小树真好啊!小朋友你们想说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一)学习第一段

1、这棵小树在哪儿呢?出示第一段,请小朋友读一读。

2、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3、你能像这样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

4、再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课件演示冬天的`情景),北风呼呼地刮,你发现小树在寒风里怎么样了呢,为什么?小树在寒风里会说些什么呢?

2、爷爷听懂了小树的话。你看爷爷做了什么?指名读句子。

3、暖和的衣裳是什么?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是可以保暖的衣服?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

4、请小朋友想一想,这时候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话?

5、板书:穿衣,不冷。

6、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

(1)学生练习读。

(2)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

7、是呀,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给小树带来的温暖。小树过得可快乐了。它会怎么感谢爷爷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写字:指导书写“不”字。

1、出示带田格中的“不”字,看电脑中书写的笔顺,书空一遍。

2、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老师范写:第二笔撇在竖中线右边一点起笔。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上边出一点小头。最后一笔“点”要与左边的撇对称。

3、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展示学生书写的“不”字,进行评改。

篇5:文学常识之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

文学常识之中国文坛史上的第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着——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着——《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着——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着——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篇6:《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要求:

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五个生字。

教学过程 :

(一)过渡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过第一自然段,知道天冷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保护了小树。几年以后,小树长得怎样了?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注意全段有几句话(两句)

2.理解第一个句子。

①指名读。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撑是什么意思?(教师可用动作演示)。

②句子中的“绿伞”指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读句子想,因为绿伞是小树撑开的,所以它应该是长在树上的密密层层的枝叶,即树冠。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看插图加深印象。

③枝叶是“撑开”的吗?可课文为什么这么说,请联系句子想想,然后回答。

④指导读。读的时候把小树为什么要给爷爷撑开伞,撑开什么样的伞读清楚。

(2)理解第二个句子。

小树给爷爷撑开了绿伞,爷爷怎么样?指名读,强调不热了。

3.指名正确流利地读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句子

“爷爷真好,小树真好”。是本段仅有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要想知道,就要联系全篇课文去想,想想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理解句子的意思就是要放在课文中去想。请你用这个方法想句子的意思,然后说说。

3.指导读。要把夸爷爷,夸小树的语气读出来。

(四)读全文,从整体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熟读并背诵。

1.指名读

2.引导加深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再看课题想一想:人和树有什么联系,读完课文你知道了吗?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单小结:人和树是有密切联系的,爷爷保护了小树,小树就能茁壮成长,为人们做许多的事情,如:可以乘凉,可以美化环境,可以净化空气等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爷爷那样保护小树,那多好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中休息——

(五)继续学习五个生字的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热”。

(1)先告诉学生“热”字下边是个新偏旁,叫四点底,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的“丸”不要丢点。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热要写得上大下小,上边左右部分一样高,一样长。下边的四点底,一个点向左,三个点向右,两边点大,中间的两点小,四点要写得和上边部分一样宽。

2.出示生字“绿”。

(1)指名说怎样记字形。重点提示右上第三笔横要写得长些,右下是

(2)指导写。先引导观察范字,然后看范字写两个。“绿”要写得左窄右宽;左高右稍矮;左短右稍长;右边第三、七笔从横中线起笔。

3.出示生字“真”、“冷”、“好”。

先指名记字。提示“真”字的里边是三横,“冷”字最后一笔是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看范字,各写一个生字。

4.巩固学过的八个生字。

(1)认读,重点读“热、绿、裳、真”四个字,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试默八个生字词,不会的字可以看板书写,做出不会写的记号。

(3)教师巡视检查全班试默情况,同学们练习刚才不会写的字或错字。

(4)正式默写全课生字。

(五)总结

《爷爷和小树》这课书学完了,同学们学得很好,做到认真读书,一边读书,一边识字,理解词,能放在句子中想意思。理解句子,能放在课文中想意思,这样学语文才能学得又快又好,真正的读懂课文。

四、教学提示

1.本课的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在句子里的意思,理解句子在课文里的意思。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结合句子想词的意思,结合课文想句子的意思,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把教学重点转移到看图理解词句方面去。

2.要从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的实际出发,妥善安排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法。光让学生听不行,最好把重点要讲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耳听、眼看,然后模仿练习,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听懂、学会。

3.识字要寓于阅读之中,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掌握音形义的过程。本课八个生字要通过试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难点,让学生针对难点练字,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篇7:《邓小平爷爷植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2、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呀?

生:3月12日

师:1985年的3月12日呀,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邓小平爷爷植树

板书:邓小平爷爷植树

生个别读课题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植树)

生:都有“木”字旁

师:换一个词语来说“植树”

生:种树、载树

师:我们来看课文里是怎样来讲邓爷爷植树的故事的?打开课本

二、朗读

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重的字、词

师: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把我读得重的词语找出来。

师:请同学说说

生:…  …

师:拿出笔,我再把这些重点词语说一遍,用符号把它们划一划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意刚才划出的重点词语

师:读好的同学看字表圈生字,圈到哪个字大声地读

请同学领读生字,请一位全部读,再分别请同学来领读后鼻音、前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

三、细读

师:同学们在自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想好了进行4人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小组汇报:请小组长来汇报一下讨论的情况

请5位同学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尤其要听重点词语

5人小组找伙伴来朗读课文,要求是有男有女,请合作得最好的一组上台读

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这堂课和上次的研究课有很大的差别。上节课主要是“以读代讲”,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范读——抓住重点词语自由读——根据问题自由读——讨论问题——初步解决问题——个别读”,需要老师更高的引导、调控能力,这就暴露了我很多方面所存在的欠缺。

这堂课,我是听了师傅的课再进行设计的。相同的环节,在师傅的课堂上就很顺利,学生很会听,会讲,显得很出彩,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而在我的课堂上,就行不通了。首先,是归咎于我的教师基本功扎实,范读不到位。范读了课文,学生还是没有听出这些重点词语。此外,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因此还说明了平时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不够,学生的语感特别要*平时训练的。

其次,我的引导语言和评价语言平乏,对学生评价没有及时、到位。例如在学生回答“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很好到反馈,对一些学生好的发言不能加以点拨,既而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回答。在学生朗读上,还是没有确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其实,这和我对课文的语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然后,上课的心理素质还不行。有老师在后面听课了,我就会感到紧张。总要注意下后面的老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也就影响了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情况的处理。

此外,我觉得这堂课的课堂常规也没有上次好。说明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常规的训练。

对于教学设计中的这一环节,“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以及后来的“小组讨论”,我在组内评课前疑惑挺大的。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出现这一环节,对他们的要求会不会太高,孩子能不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文章的意义,会不会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效果好不好。若是可以有这样的要求,那这一环节是不是放在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在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

可经过了组内的集体评课,我知道了这一环节确实设计得不恰当。这样的提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不科学,显得毫无意义。而且,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偏离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可谓得不偿失。

篇8: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

语文教案-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

――《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另外,在基本理念中还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爷爷的芦笛》是一篇短篇小说,以“芦笛”为线索,描写了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小闸屋过夜的情景,启示人们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的锻炼。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分四段:

第一段(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第二段(2~6):写强强来到了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只芦笛。

第三段(7~10):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第四段(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道理。

作者特别注意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情。第一段:海边小闸屋的.“好玩”、“碧蓝碧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鸟”、“天上的星星”、“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形成了美丽宜人的海边自然风光,映衬了强强对海边生活环境的依恋和向往;而第二段里“苇叶葱茏”、“柔和温润”、“平静”、“温馨”等等描写,让人感受到海边风光的迷人可爱;至于暴风雨之夜的描写,“狂怒”、“四溅”、“喷洒”、“吞没”、“摔打”和“哗――哗――”的声响,表现了海浪的凶猛和海风的狂暴,这是另一种环境,这环境能锤炼人的意志,强强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实际锻炼才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因此,根据文章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能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   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挺长,我安排了两课时。依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夯实基础  读中感悟”这一精神,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

篇9:《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

《爷爷和小树》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五句话,写天冷了,爷爷爱护小树,照顾小树;天热了,小树给爷爷遮挡烈日,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文字活泼,富有情趣,且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根据课文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本课第一课时可通过“看、读、演、议”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应该爱护小树,初步懂得一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参加讨论并且发言。知道“衣裳”、“绿伞”在句子里指的是什么;知道“爷爷真好”、“小树真好”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词。认识“小字头”和“四点底”。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发言。知道“爷爷真好”,“小树真好”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够积极参加讨论并且发言。

【教学用具】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出示多媒体课件:

1、爷爷给小树“穿衣服”的活动画面,孙子好奇地问爷爷什么。

2、爷爷在树下摇扇乘凉的活动画面,孙子高兴地在树下边跑边叫。

边出示图画边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再分别说说图上是什么季节,小树长得怎么样。爷爷在干什么。孙子会问爷爷什么,爷爷怎么说。可同位互说,指名说,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二、读──弄懂课文,培养读书能力

课文较短,且通俗易懂,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可这样引起读的兴趣:刚才同学们看得认真,说得更好,书上有没有你说得好呢?

1、图文对照,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把本课生字和要求认识的字在文中画出,并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情况

⑴利用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⑵检查读书时可指名分段读、同位对读、指读全文。注意纠正平、翘舌音,轻声音节的读法。注意指导长句子的读法。

4、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5、细读课文,引导自悟。

⑴说说小树在哪里。

⑵天冷了,谁帮谁做了什么?“衣裳”指的是什么?小树还可以穿什么“衣裳”过冬?

指导学生怀着高兴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⑶图文对照,自学第2自然段。

天热了,谁帮谁做了什么?

“绿伞”指的上什么?并用“绿”练习说话。

朗读提示:图上的爷爷和孙子心情怎样?该怎样读好这段话?

⑷齐读第3段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为什么说“爷爷真好”、“小树真好”?

指导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第3自然段。

6、赛读。

经教师指导,同学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这时可让同学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再比,可配上轻快的音乐。

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学生读熟,读出感情后,可再进行背诵练习。

三、演──深化理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灵活运用,借助文中直观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对话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创设情境:大屏幕展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在黑板上画出大大的房子,并配以合适的音乐。

让学生3人一组分别扮演爷爷、孙子和小树。尽量让更多的小组有机会上台表演,要求在课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例:

孙子:爷爷,外面这么冷,您在干什么呢?

爷爷:我们冷,小树也会冷的,我要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它就不会冻坏了……

小树:(微动着树梢,用双手做树梢)谢谢爷爷,我真的不冷了,以后,我也会帮助您的。

四、议──发散思维,增强环保意识

1、小树和爷爷的关系怎样?

2、如果没有人的帮助,小树会怎样?村木会给人带来什么好处?

3、你帮树木做过什么?今后打算帮助树木做点什么?

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况,教师相机总结。

罕见的反义词是什么

《地球爷爷的手》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中国古代史上三皇五帝

史上最强自我介绍

史上最强的绕口令

nba史上最大合同

史上最难的绕口令精选

史上最难得脑筋急转弯

史上最变态脑筋急转弯

友情的句子:世上友谊本罕见

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史上第一罕见的爷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