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蠕动软泥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应体现学、议、评、练四个环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然后师进行议和评。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生字 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2)、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通 ,
4、箪: 。 5、蹴:
6、得:通 7、乡:通
8、何加: 9、恶: 10、辩:通 11、义: 12、勿丧: 13、万钟:
14、贤者: 15、苟得:
(3)、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归纳段意:
2、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亦无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开头以 和 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3、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2)人的本心是什么?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的道理。
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
(2) ,留取丹心照汗青
5、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 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的人(无生命价值)
第二课时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dān)食
⑤ 蹴(cù)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授课人修订
[知识拓展]
孟子《鱼我所欲也》注译
战国·孟子
鱼,我所欲也(2),熊掌(3),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5)。生,亦我所欲也(6),义(7),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9),故不为苟得也(10);死亦我所恶(1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13),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1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15),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17),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8),所恶有甚于死者(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0),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
一箪食(22),一豆羹(23),得之则生,弗(24)得则死。呼尔而与之(25),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26),乞人不屑也(2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8),万钟于我何加焉(29)!为宫室之美(30),妻妾之奉(31),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2)?乡为身死而不受(33),今为宫室之美为(34)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35)?此之谓失其本心(36)。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注释]
(1)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2)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东西。欲,想要,喜欢。
(3)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
(4)二者不可得兼:两种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可得,同义词复用,能。兼,同时得到。
(5)者也:语气词复用,与“也”相同。
(6)生,亦我所欲也:生命是我需要的。亦,这里同“固”,本来。
(7)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8)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宁愿)舍弃生命而去求得义。而,连词,并列关系。
(9)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者,“所欲”是主语,“有”是谓语,“甚于生者”是宾语。于,介词,比。
(10)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的意思。
(11)死亦我所恶:死本来是我厌恶的。恶,讨厌,不喜欢。
(12)故患有所不避也:所以,祸害中有我不该躲避的。患,祸害。有所不避,有不该躲避的祸害。所,代“不避”的祸害。辟,通“避”,躲避。
(1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
(1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一切能够求生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事、物),这里是……的手段。
(1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假使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莫,否定副词,没有。
(16)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一切可以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1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介词,用。是,近指代词,这。
(1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是故,由此。
(19)所恶有甚于死者: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
(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非独,不仅。
(21)与贤者能勿丧耳:只是有道德的人丧失这种信念罢了。耳,而已。
(22)一箪(dān)食:一筐饭。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3)一豆羹(gēng):一碗汤菜。豆,古代盛羹汤的器皿,形似高脚盘。羹,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24)弗(fú):不。
(25)呼尔而与之: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家。呼尔,吆喝的样子。尔,为副词词尾。之,泛指“与”的对象,译作“人家”。
(26)蹴(cù)尔而与之:如果用脚踢着让人家来取。蹴尔,用脚踢的样子。踢。
(27)乞人不屑也:即使是乞丐也不屑接受。不屑,瞧不起。
(2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义就去接受它。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这里极言其多。不辨礼义,即“不辨以礼义”,不按礼义来分别。
(29)万钟于我何加焉: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增益,这里指所获得的益处。焉,语气词。
(30)为宫室之美:为了自己住宅的华美。宫室,住宅,上古宫与室同义。
(31)妻妾(qiè)之奉:妻妾的侍奉。妻妾,正妻和小老婆。
(3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yú):(为了我)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所,起指示作用。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得,通“德”,名词作动词,感激。德我,认为我有恩惠。欤,助词,表示疑问。
(33)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情愿牺牲生命也不接受。乡,通“向”,从前。为,肯,情愿。
(34)为:动词,接受。
(35)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作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是,这些。亦,加强语气,无义。已,停止,结束。
(36)本心:指舍生取义。
篇2:《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学习准备:
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学习过程
文章内容概述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字词提示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课文结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特点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1.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 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 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当堂检测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篇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大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大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通进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他们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只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美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篇4: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过零丁洋》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9—22题。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22.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15分)
23.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悟】:
参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巩: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各占1分)
25、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篇5: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²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6.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巩固训练方案】
第三课时
一、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进中考训练: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篇6:《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苟得 辟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不屑 乡为身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结合原文 把握内涵
边讨论边明确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
(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二) 庆阳市(09甘肃省)
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²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6.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7.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 鱼我所欲也教案
★ 鱼我所欲也考点
★ 鱼我所欲也 翻译
★ 鱼我所欲也 赏析
★ 鱼我所欲也注音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