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莱特林扣十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鱼我所欲也》教学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目录
篇1:《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⑶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⑷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及部分句子节奏)
1、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篇2:《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故患有所不辟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列出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 学生划出层次,教师点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⑵ 纵观第一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⑶ 教师小结本段: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分析第二段:
⑴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把本段可分为三层。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⑵ 在本段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⑶ 教师小结: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教师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写作特点:
⑴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⑵ 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⑶ 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布置作业
1、《走进名校》之《鱼我所欲也》。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⑵ 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① 故不为苟得
② 二者不可得兼
③ 如使人之所欲
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⑶ 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 贤者能勿丧耳。
⑷ “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
⑸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的主张。
【板书设计】
篇3:《鱼我所欲也》教学案
《孟子》
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写作: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篇4:《鱼我所欲也》学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 》,作者 ,是战国时期的 家, 家, 家,是 家代表人之一。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 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文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体验反思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拓展延伸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中考链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⑨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 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篇5:《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的: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学习准备:
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学习过程
文章内容概述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字词提示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ù,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ú)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èi,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课文结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
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特点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1.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 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 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当堂检测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篇6:《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大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大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通进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他们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只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美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篇7: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
鱼我所欲也的复习学案有着什么学习目标呢?鱼我所欲也的复习学案展现怎样的学习方法呢?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本文的词、句翻译。
2、掌握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等有关内容。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导入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鱼我所欲也》,复习前先让同学们看一下近几年中考题涉及到的本课内容,通过这些中考试题你感觉学习本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中考导航
(一)金华市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避也
(2)贤者也勿丧耳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的事迹。
(二)安徽省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听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摘录文中能体现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发现
同学们,通过这两个中考试题,你感觉复习本课我们应掌握哪些内容?
知识梳理
(1)熟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正确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把握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等内容。
千舟竞发
一、背诵课文
具体要求:请同学利用5分钟的时间,背诵课文,注意以下重点句。
(1)生,____________,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准确默写以上三个句子。
检查方式:同桌互改。
二、重点词
具体要求:请同学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课下小注熟练背诵以下重点词
一段:欲 得 舍 苟 患 避 如使 由是 生 是故 非独 贤者 勿丧
二段:豆 呼尔 蹴 尔 不屑
三段:万钟 何加 得 向 是 已 本心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区分“苟”和“生”的翻译,同时注意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的重点词。
检查方式:(1)同桌互检 (2)快速反应
三、重点句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6、所识穷乏者得我?
◆7、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内容分析
具体要求:请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译出重点词,同时注意评议的表述。
检查方式:(1)组长检查;(2)同桌一题。
1、《鱼所欲也》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名______字______,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________”并称。(写)
2、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它出现的位置一般在标题,开头、结尾。
3、本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的,请举例说明。
相关链接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作用:举例论证:列举了____________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_______________的言论,证明____________具有权威性,论证有________力。
对比论证:证明________________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比喻论证: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_______________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1)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两个具体事例;(2)举出能证明选文观点的相关言论。
篇8:鱼我所欲也复习学案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词语:
1、通假字:“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2、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3、一词多义: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4、重点词解释:⑴、本心:天性,天良”⑵、患:祸患,灾难 ⑶、辟:通“避”,躲避 ⑷、箪:竹筐 ⑸、蹴:用脚践踏 ⑹、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⑺、乡:通“向”,从前 ⑻、何加,好处。 ⑼、恶:厌恶。 ⑽、辩:通“辨”,辨别。 ⑾、义:正义或仁义。 ⑿、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⒀、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⒁、贤者:有道德的人。⒂、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②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四、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6、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篇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过零丁洋》
三、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17.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
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9—22题。
1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22.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答:
(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15分)
23. 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感悟】:
参考答案:自: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③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③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巩: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各占1分)
25、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6、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篇10: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²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6.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巩固训练方案】
第三课时
一、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
。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 。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走进中考训练: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1-4题。(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
篇 目 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 共同的追求
篇11:《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苟得 辟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不屑 乡为身死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结合原文 把握内涵
边讨论边明确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
(一) 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二) 庆阳市(09甘肃省)
1.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2: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²
预习检测:
1.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战国时期 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2. 给加点字注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5、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避不也。(患:_____________ _)
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______)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_____________ _)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奉:_____________ _)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6、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3)、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4)、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8、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3、)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译:
【课堂导学方案】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及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 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4、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6.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7.我心目中的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8、再质疑:
9、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篇13:《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通“避”,躲避
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由是:由是感激:因此。
由是则生: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苟:苟富贵,无相忘: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代词。
宫室之美:的。
3.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交流点拨】(1)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4.朗读指导。
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篇14:《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教师点拨并用多媒体显示归类)
(二)整体感知
1.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又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课文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先举正面事例,再举反面事例,告诉人们“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四、拓展延伸
1.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第二课时 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新课导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新时代的“舍生取义”是指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篇15:《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2)所恶有甚于死者wù,动词,厌恶。
(3)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4)一箪(dān)食dān名词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
(5)蹴(cù)尔而与之cù 动词 用脚踢。
(6)乞人不屑(xìe)也xiè 动词 认为值得,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
(3)“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篇16:《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交流点拨】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生甲: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生乙: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生丙: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的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二)思路探究
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交流点拨】生甲:这个说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生乙:这个说法没有道理。第一段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第二段则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先讲道理,再摆事实,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道理和事实分做两段,比较合适。
(三)语言品析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交流点拨】生甲:运用了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生乙:运用了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生丙:运用了排比。课文通篇皆是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主旨探究
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观点是一致的,请结合历史事实谈谈孔孟的观点对后世仁人志士的影响。
【交流点拨】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利益面前,要经受住考验,要舍生取义,要有羞恶廉耻之心,不要丧失了人的天性,本心。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慷慨就义;谭嗣同在变法维新失败后,不肯逃亡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民族英雄正是从孔孟的学说里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为民族、为祖国、为人民而舍生取义的。
篇17:《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喜欢选择,同时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想要“鱼”和“熊掌”同时兼得,那是难以办到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那么,在关键时候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鱼我所欲也》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篇18:《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孟子有怎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齐读全文,找出本文作者的道德主张。
《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作者在本文提出了怎样的道德主张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质疑解难,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A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 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B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用巧妙设喻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然后说明其原因: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例证法、对比论证)
(3)本文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三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
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 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1、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2、收集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相关的名言警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很喜欢孟子的收入初中教材的几篇说理散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但唯独对于《鱼》有些感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感冒于第一小节的推理论证,又是因果推理又是假设推理,三下两下连老师也被绕晕了,更别提对因果推理、假设推理一无所知的初中学生了,以往几轮教到此处我总仅强调一个中心论点,其他如接下来的论证的过程等我就稀里糊涂带过去了,于是下课后总有心情郁闷颇感失落。但所幸今天却一反常态,教得得心应手,下课后也心情愉快颇觉轻松。仔细回顾,颇有收获。因为这一课我突发奇想巧妙地采用了举例法来阐述了孟子的正反道理论证、因果推理、假设推理等,把较为深奥的道理巧借妇孺皆知的刘胡兰一例及刚看的感动中国人物:李剑英、孟详斌等事例阐述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现代汉语)。教者自己理清了论证思路,学生也轻松地接受了推理方式,所以较难背诵的第一小节在此基础上再抽查默写就迎刃而解了。
篇19: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让学生极难相信的一篇文章,我用了很多的心思都没有把自己说服,也许自己的境界太低,能力太差,我无法正确的把握文本,这是我第一次有欺骗学生的感觉,我在教学中第一次当了说教参的人。我的一个高手学生告诉我说,你讲的可以因为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意义。后来我才明白。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來。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來食! ”扬其目而視之, 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饿死是活该。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两则典故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孔子不饮盗泉,仍可从别处讨得水喝;饥饿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从别处讨得饭吃。等等。这些情节不需要我们去设置,如果太聪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设,也就没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今之人骂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也。我们没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圣贤,对先贤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难道就你聪明,别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学习永远都是一种进步,看完以上材料我的思维有点提升,自己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篇20:鱼我所欲也评析
鱼我所欲也评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 鱼我所欲也教案
★ 鱼我所欲也考点
★ 鱼我所欲也 翻译
★ 鱼我所欲也 赏析
★ 鱼我所欲也注音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共2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