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

时间:2022-11-25 19:38:25 作者:麦兜兜要上学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麦兜兜要上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

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

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山区重大工程地质病害路段方案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道路安全、工程造价、施工方案、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方案研究,突出了山区道路基于地质选线理念的设计思路,从而为其他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作 者:孙进 SUN Jin  作者单位: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6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6(21) 分类号:U417.1 关键词:破碎滑坡体   工程地质病害   道路安全  

篇2:破碎顶板施工工艺研究的论文

破碎顶板施工工艺研究的论文

1问题提出

4314工作面为长平矿井一个大采高工作面、大倾角开采工作面,大倾角影响推进380m。工作面机头低、机尾高,其中有250m机头机尾高差在20m以上,最大高差达36.4m,生产过程中极易造成溜子前窜、支架倾倒、机尾割不透、机尾三角区空顶面积增大等难题,稍有不慎工作面就濒临停产。对此情况,长平公司制定完善的大倾角大采高破碎顶板工作面回采方案,采用磨机头、单向顶溜、打戗柱、工作面伪倾斜推进、靠架扶架、降低采高、机尾扩帮、机尾三角区打密集柱等多种措施,解决了4314大采高工作面因机头机尾高差过大、工作面顶板伪顶破碎严重等因素造成的刮板输送机前窜、支架歪斜度超标、支架挤架咬架、机尾割不透、机尾三角区空顶面积过大等难题,为工作面的顺利回采提供了可靠保障。

2解决方案

2.1刮板输送机前窜控制

工作面机头机尾高差过大,势必造成工作面溜子前窜、机尾割不透、机头安全出口不畅等众多负面因素,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强刮板输送机的控制工作。

(1)工作面采用磨机头配合单向顶溜方法调整,磨三角次数与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磨三角时,磨三至五次必须走一个整循环,以免造成溜子弯曲度过大并使溜子反方向移动;磨三角过程中同时调整溜子、支架,避免出现溜子、支架在工作面分成台阶,保证溜子、支架始终成一直线,最大限度保证架间距均匀,推移千斤顶与溜子垂直。

(2)机组割煤通过后,由机头向机尾依次单向顶溜,逐渐调整支架框架偏向机尾方向,利用支架推移框架将溜子顶向机尾。

(3)推移机头前在溜子与煤柱间打戗柱,防止推移过程中溜子下滑。

(4)在机头磨角效果不明显时,需进行调架,即用单体柱调整支架底座方向;将支架底座摆向机尾后开始拉架,让支架底座向机尾方向摆,以使在推移溜子时框架受底座限制带动溜子向机尾方向移动。

(5)采用单向割煤配合单向顶溜方式。溜子前窜严重时,机组从机尾向机头割过煤后,后方不顶溜,在割至机头后空刀返回机尾,即机组单向割煤;然后从机头向机尾方向依次单向顶溜,利用支架推移框架将溜子顶向机尾方向,让其向机尾移动。

(6)将工作面调成伪倾斜开采,工作面机头机尾保持适当的距离(机头超前机尾15~20m),回采时保持工作面伪倾斜。

(7)根据现场情况,利用支架侧护板和单体柱辅助调架。最大限度的利用侧护板之间相互作用力,调节支架;用单体柱调架,就是利用单体柱将调斜的支架的底座进行调架,使支架和框架之间有向上的角度,推溜时由此角度产生的推溜分力,加之改变推溜方向可以抵消溜子的前窜,达到控制溜子的作用。调架必须在移架的过程中进行。

(8)采取单体柱辅助顶溜的方法来控制溜子的前窜下滑。利用单体柱斜向配合框架顶溜配合的方法控制溜子窜前,具体做法为单体柱的一端打在本架的溜槽底部,另一端打在机头方向相邻架的底座上,用远程供液操作,与支架推溜千斤顶同时推溜,利用单体柱增加反方向作用力来控制溜子。

2.2工作面支架倒架、挤架、咬架控制

(1)升紧工作面支架,达到初撑力要求。支架在本身重力作用下,存在向机头方向倾斜的趋势,支架若升不紧达不到初撑力,势必增加倒架的`可能性。

(2)相邻支架两人配合操作,利用支架侧护板调架、靠架,利用侧护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适当调节支架顶梁带动整个支架,从而减小支架歪斜度;如本架降架拉出——将相邻机尾支架的侧护板收回——本架侧护打出同时升紧支架。

(3)利用机组靠架:将支架小护帮板收回,大护帮板与底板垂直,采煤机摇臂抬升至适当高度,启动采煤机行走系统进行扶架作业。

(4)垫方木减小支架度数:拉架时利用吊架千斤吊起支架底座,在支架机头侧底座下垫方木,拉架过程中将方木拉入底座下升紧支架。

(5)单体柱调架、靠架:在降架、拉架、升架过程中,利用单体柱对倾斜的支架的顶梁(或立柱)施加侧向作用力,减小支架倾斜角度。

(6)控制架间距,防止顶板漏矸影响靠架;如发生漏矸使用板梁打丁字棚维护减少漏矸。

2.3工作面采高控制

(1)由于工作面沿走向方向顶板下沉量大,机组与溜子下卧跟不上顶板下沉速度,工作面下山回采期间采高控制在4.5m左右;机组卧底量每刀控制在100~150mm,采取“卧两刀平三刀”的方式推进。机组司机严格控制下卧量,防止溜子下冲严重出现吊溜情况。(2)机组司机割煤过程对顶底板平整度进行控制,杜绝出现马棚和驴脊梁。

2.4工作面顶板控制

工作面顶板有一层伪顶,稳定性较差,同时由于工作面倾角大,工作面伪顶极易垮落,从而会使支架蹬空、接顶不实,造成支架失稳、倾倒,就会严重影响工作面正常生产。需要采取:

(1)移超前支架。在工作面伪顶破碎区段,及时移超前支架,使支架前梁挤紧煤帮,护帮板真正起到护帮作用。

(2)分段停机移架。因工作面倾角大,工作面割煤与移架工序不能同时进行,如果等煤机割完一刀后工作面再整体移架,机道空顶时间太长,对工作面顶板破坏程度大,容易出现掉顶、漏顶现象,为此,采取工作面分段停机移架方式,每隔15~30m停机移架;在工作面顶板破碎时,每3~5m分段停机移架及时支护顶板。

(3)带压擦顶移架。因工作面倾角较大,如果采用正常操作程序降架移架容易出现抽顶现象,因此,采取带压擦顶移架方式进行移架操作,使顶梁与顶板保持一定的支撑阻力,带压前移。这样顶板不会出现明显松动,可有效控制顶板。

(4)确保支架初撑力达到标准要求。加强乳化泵站的检修力度和乳化液浓度的配比要求,确保泵站供液输出压力不低于30MPa。每班安排专人对支架进行二次补液,确保支架初撑力达到24~30MPa。加强支架维修力度,杜绝支架自动卸液现象。

(5)采用注浆加固煤体,提高工作面煤帮承载力,并对破碎顶板进行固结,最大限度增大破碎顶板完整性。采用金鼎加固一号对工作面煤壁和顶板进行预加固。注浆采用单排眼形式布设注浆钻孔。注浆眼布置在距底板3m处,眼间距5m,深度8m;角度与水平面成25°左右;封孔2m,孔径42mm。浆液在泵压的作用下挤压或渗透到破碎煤岩体的大大小小的裂隙中去,浆液固结后,以固体的形式充填在裂隙中并与岩体固结,在岩体内形成新的网络状的骨架结构。充分发挥围岩的自稳能力,并与煤壁原有支护体系共同作用,从而减轻原有支护体系承受的载荷,改善煤壁围岩应力分布,大大减小煤壁顶板下沉量。

2.5机尾三角区密集棚支护和煤壁扩帮处理

在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机尾三角区空顶面积较大,需要在机尾切顶线和三角区处进行密集棚支护,密集棚间距400mm,每排布置12~14根单体柱支护。同时,对于工作面机尾割不透的情况,安排专业队组对机尾工作面侧煤帮提前扩帮1m,为后期回采提供便利条件。

3效果

通过采用大倾角大采高破碎顶板工作面回采工艺,采取综合管理措施,4314工作面目前已经顺利推进了260m,在此期间,工作面保证了4刀/d的回采进度,未发生因倾角过大出现倒架等不良因素导致工作面停产状态。该技术的应用,为矿井以后三盘区、五盘区大采高工作面类似情况下的回采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其它矿区类似大倾角大采高工作面的回采施工的组织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指导作用。

篇3:高温后粉砂岩冲击破碎特性研究

高温后粉砂岩冲击破碎特性研究

对粉砂岩经历100~400℃不同温度作用后的冲击破碎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温度后粉砂岩冲击破碎特性,并对其破坏机理作初步探讨.研究表明:高温后岩石的破裂形态以沿冲击加载方向的剪切破坏为主,且在相同冲击动载作用下,岩石经历的'温度越高,它的破坏程度越大,碎块数量越多.反映了岩石在高温作用后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为深部矿床开采提供一定参考.

作 者:尹土兵 李夕兵 洪亮 周子龙 叶洲元 YIN Tu-bing LI Xi-bing HONG Liang ZHOU Zi-long YE Zhou-yuan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3(1) 分类号:P588.21+2.1 关键词:高温后   粉砂岩   破碎特性   冲击  

篇4:湍流大涡破碎装置的减阻研究

湍流大涡破碎装置的减阻研究

采用在边界层中引入控制装置的方法进行湍流减阻问题研究.着重研究了对于正确模拟减阻过程至关重要的`湍流模型,不同的模型(包括Johnson-King涡粘/雷诺应力封闭模型和对近壁区的低雷诺数流动作修正的k-ε模型)用于NS方程的数值模拟.计算从控制装置的上游开始,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为得到最佳减阻效果,分析研究了装置的排列和参数的影响,给出了单个装置和并排双装置的典型减阻结果,并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作 者:陈强 唐登斌 曹起鹏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系, 刊 名:弹道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LLISTICS 年,卷(期): 13(4) 分类号:V211 O357.5 关键词:减阻   湍流边界层   大涡破碎   湍流模型  

篇5:研究计划方案

一、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含义

1、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总体规划。这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物化形式之一。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宏观、方向性文件。要求一个课题一个方案。

2、研究计划是课题研究中某一阶段的一个研究规划。在课题的完成不可能是短时间内的。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那么,整个课题研究就要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怎么具体实现,就通过阶段课题研究计划来体现。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人研究课题有几个人来研究,不同的人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要有实验计划。要求一人一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进行课题研究首先面临的就是课题的选取和研究策略。咱们不妨借鉴一些成功的作法。提醒课题研究的老师注意以下几点:

1、总体设计,多端切入

各课题由课题组组长牵头,进行总体设计,提出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等。制定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总体方案。把中心课题分解为多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分几个方面去研究,把每个子课题分到具体的人或子课题组。再依据每个人的实际制定出个人的课题研究方案,和每个阶段的研究计划,从而做到多端切入课题研究的工作。也就是达到分头出击目的。

2、统一要求,分题研究

作为学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需要在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进程以及管理上要有统一的要求。各课题研究的教师要按照统一要求进行各处的子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又要在各自的课题研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务实求真的态度,搞好个人课题的研究。

3、课题做小、研究求深

本学期学校所有课题研究是均综合性课题,要对研究实验工作做必要的分解。对专题研究的教师来说,课题不求其大而求其深、求其新。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选题要小,又要尽力而为,研究要深入。一句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4、多题合作,优势互补

多课题的研究,在某个角度上讲,可能出现冲突现象。这就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的做好不同课题的整合问题,做到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如,现在有的老师,搞的和谐教学与张思忠教学法,产生了冲突,我认为,张思忠教学法中也可渗透或运用和谐教学的思想和手段,和谐教学中不一定就不用张思忠教学法。这里面就一个整合的问题,一个选准重心的问题,一个选准主攻方向的问题。

5、多方合作,协同攻关

本学期课题研究涉及多学科,多层面,综合性强,难度也很大,特别需要县教研室的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同时各子课题研究的老师要保持经常的联系进行经常性的课题研究,同时各课题组也要积极主动地向学校有关领导汇报情况,争取支持。

三、对课题和子课题这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

例如,现在有的教师承担了教研室课题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对教研室来说,你是一个子课题,而对你来说就是你个人的一个主课题,必须设计向个子课题,越小越好,越好研究越好,越容易出成果越好。作为一子课题组中的一名教师,你又分了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而站在你个人的角度,就是你个人的一个中心课题。

四、教育课题研究方案的涵义

制定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学校教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不可缺少的步骤。

关于课题研究方案的内涵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课题研究是具体的研究与设计。

根据这种解释,各种不同的教育科研课题就有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案。例如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就要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采用观察法进行研究就要制定具体的观察方案;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就要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等。

另一种解释是:课题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按照这种解释,有了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如何进行,就有了基本思路。这样解释的课题研究方案也称为“开题论证报告。”实际工作中按课题研究方案第二种解释的为多。咱们以上说的课题研究方案就是第二种。

五、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必要性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方案、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方案,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是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案。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计划,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方案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课题研究方案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这是颇有道理的。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方案检查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方案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务处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也有利于协作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6. 课题研究方案的质量是评价课题成果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不可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看成一种形式。“磨刀不误砍柴工,”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一)、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2)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3)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或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教育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

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三研究人员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教师的素质,优秀教师进行研究和一般教师进行得到的结论不可能会是一样的。因此,对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就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

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具体研究课题。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②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③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教育科研方法。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也不例外。例如,对学生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

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用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研究课题的研究要“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

如果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验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在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中,主要表现出这几个问题:①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验总结法研究。②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③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④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方案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研究对象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对象,以保证研究结果。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方案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工作计划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所需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方案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方案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

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方案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细分见考核用表)。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方案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方案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方案的落实和课题的过程控制。如,数据采集、资料收集和档案管理等。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任何科研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研究用品,教育科研也不例外。例如研究中查阅文献资料,不论研究资料是购买、租借还是复印,都需要一定的资料费。外出学习需要学习费。进行调查,就需要一定的调查费。印制问卷需要纸张和印刷费用,访谈调查有时还需要录音设备。

进行实验要有实验设备和器材,要有实验费。最后的研究数据需要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需要上机费。进行经费预算,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认真计划,不仅要有具体数目,还要写清用途。

从课题管理角度来说,对此要审批。还要监督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有使用不当的情况,或者科研任务因研究者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要有惩罚措施。

四、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要求

(一)、明确主攻方向,研究目标要具体化

(二)、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

(三)、对选题进行论证

1.论证课题的性质、任务 2.主题是否明确,价值如何?

3.课题已经有的学术成果 4.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5.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是否合理

四、课题定位

应用性、工作性、行动研究、可操作性。

篇6:研究计划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为了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认真执行新课程计划,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制定本方案。

第2条 通过研究性学习,改革以往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体验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学会与人交往、培养生动、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第3条 结合我校实际,在主动发展教育模式下,把研究型课程纳入必修课。

第4条 学校本着严密组织,全员参与,注重过程,鼓励创新的原则,以年级为实施单位,以班主任为组织管理核心,以学科教师为骨干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5条 为统筹全校研究性学习工作,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唐才忠 副组长:谢维琼、王建中

成员:李凯鹏、韦萍、贺诗康、陈柱、李中尧

第6条 为了有效组织实施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成立年级课题工作小组。

组长:贺诗康。

副组长:陈柱、李中尧。

成员:高一全体教师。

第7条 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讨工作要点;年级组教师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专题研讨或提出工作要求。

第8条 学校按新课程计划要求,每周安排三课时用于研究性学习,每学期作为一个周期,每学年按计划组织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有必要可延伸到假期)。

第二章 组织实施

第9条 研究性学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9条、第13条、第19条)。

准备阶段(9~10月或2~3月)。

认真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期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计划和有关研究性学习等文件、资料,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与本质,掌握基本的实施方法。

(1)研究性学习的观点:

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目标、内容、特点。

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节和评价标准。

(2)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①选题(含论证)。

②制定研究计划。

③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

④撰写研究报告。

第10条 培训教师和学习。自学相关材料、集中辅导和专题讲座相结合,落实学习容。

(1)第一个辅导的主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等。

(2)第二个辅导的主题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等。

(3)学校(年级)不定期地举行一些专题讲座,研讨等。

第11条 教师设计指导方案,积极做好实践准备。包括:提出课题,对研究领域、研究意义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指导收集资料的方法;确定研究的时间、步骤、手段;传授报告的 撰写方式等。

第12条 通过动员讲话、家长会、媒体等向学生、家长、社会广为宣传研究性学习,以期取得理解、支持和帮助。

第13条 实施阶段(10-12月或3-5月)。

实施的一般程序(包括第13条、第14条、第15条三个阶段)。问题情景阶段一10月或3月(即“开题”,占评价的20%)

(1)各科备课组拟定10个左右与本学科有关的课题供学生参考。教师开设讲座,举出课题实例。就研究目的、方法、过程形式等做一次比较详尽的示范辅导。

(2)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以班为单位),双向确定导师,确定选题,填写开题报告,进行课题论证,拟定课题计划。

第14条 实践体验阶段一10—12月或3—5月(即“过程”,占评价的50%)。

年级工作组批准立题后,即进入实践阶段:学生收集资料、社会调查、做好研究日记(活动记录、访谈记录、实验记录)。

第15条 表达交流阶段(同时进入评价阶段)一12月至次年1月或5~6月(即“结合”,占评价的30%)。

学习归纳整理,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难过验收(表达交流)到最后结题。

第16条 每个教师都要承担指导和评估任务,做到指导到位而不越位。明确教师首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其实,才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第17条 要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18条 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务求体现:

(1)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习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主动性。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

要求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4)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与收获。

(5)研究性。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研;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

第19条 总结评价阶段。

评价应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重点是三个环节: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态度、学生的体验和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况等等。

指导教师要有计划地至少安排一次中期评价。学期末,年级以班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对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验收。学校统一开题报告、研究设计、研究目的、研究报告的格式。

第20条 研究报告形成以后,学生首先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然后通过由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年级统一安排)。

篇7: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

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

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利用历史图件和遥感数据资料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该区典型流域50年来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在斑块个体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变化极大.景观斑块个体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平均斑块面积不断缩小,斑块密度不断增大,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不断增大,景观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不断上升;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湿地景观由初始基质景观逐渐变为河岸带景观;同时,随着农田面积逐渐扩大,隔离湿地斑体数量不断上升,隔离度不断增大;景观空间分布模式由“大陆-岛屿模式”向“卫星型模式”转变,最后变化为“完全隔离型模式”.导致该区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巨大影响.

作 者:刘红玉 吕宪国 张世奎 杨青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 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Q149 关键词:流域   湿地景观   破碎化过程  

篇8:激波诱导液滴变形和破碎现象实验研究

激波诱导液滴变形和破碎现象实验研究

本文介绍了用于激波诱导液滴变形和破碎现象研究的实验系统及方法,详细分析了激波与液滴相互作用以及液滴加速、变形和破碎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激波诱导的`液滴内流场性质及气液相间相互作用对液滴变形和破碎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

作 者:耿继辉 叶经方 王健 李鸿志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刊 名:工程热物理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年,卷(期): 24(5) 分类号:O359 关键词:液滴   变形   破碎   激波  

篇9:抗氧化剂对根瘤土壤杆菌细胞破碎的研究

抗氧化剂对根瘤土壤杆菌细胞破碎的研究

考察了研磨法、有机溶剂法和超声波破碎法对根瘤土壤杆菌细胞破碎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溶剂破碎条件下,最佳搅拌时间为3.5 h,此时CoQ10的含量为5.703 mg/L;由正交实验分析得出,菌体浓度为40 mg/mL,作用时间为12min,破碎功率为250W时,超声波破碎的`效果最佳;与上述两种常规破碎方法比较,在研磨的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的细胞破碎效果最好,CoQ10的含量为8.012mg/L,比不加抗氧化剂BHT研磨时提高了约38%,抗氧化剂BHT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0%.

作 者:栾美丽 袁其朋 LUAN Mei-li YUAN Qi-peng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029 刊 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3(5) 分类号:Q5 关键词:辅酶Q10   根瘤土壤杆菌   抗氧化剂BHT  

篇10: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年)

20--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年)

20--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篇11: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确立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学习、调查现状、拟定研究计划。

1.确定内容: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发散性思维培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畅游与学校的图书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我阅读了《发散性思维训练丛书》、《思维影响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系列)》[东尼·博赞]等图书,学习了吴正宪等专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论著、教学方法,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调查现状: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动态。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但这却更坚定了我进行研究的决心。

4.拟定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有经验的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完善教学模式,反思、修正计划。

1.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记录,以便修整训练方法和方案。

2.邀请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并提出建议,通过教师的评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加强课题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

4.定期与学生交流,促进研究深入。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继续进行试验、观察、检测、比较,针对第二阶段发现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修正研究计划。

1、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3、注重变式引申,培养发散思维的探索性。

4、重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创造性。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正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进行研究行动验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1.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在校内上研究课,进一步获取同行们的评价和建议。

2.通过多种方式,测试学生的训练成果。

3.收集、整理课题的研究材料,总结研究的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破碎的花瓶寓言故事

破碎友谊作文300字

散文:破碎的心

破碎的什么作文500字

破碎的年华_初中记叙文

研究计划或撰写方案

引入河口地区方案研究

支离是我,破碎是我作文400字

破碎的苹果梦六年级作文

破碎的心创意折纸教程

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一例破碎滑坡体的方案研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