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

时间:2022-11-25 20:02:53 作者:在线吃瓜小绿人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在线吃瓜小绿人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曾说:“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再次韵并引》)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三引述此说,后来成为江西诗派重要的诗学理论。然而此说实出自苏轼,他于熙宁八年(1075)《题柳子厚诗二首》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可见,“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是苏轼论诗之语,但诗学史自来对此忽略了。我们如果比较苏轼与黄庭坚诗的书写特点,则不难见到苏轼诗是以俗为雅见长,黄庭坚诗则以故为新取胜。

苏轼曾对一位诗僧谈诗法时说:“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竹坡诗话》)冲口而出的“常言”实为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口语或通俗的语言。苏轼认为使用常言,遵循艺术法度,此即是诗歌创作的奥秘所在。这补足了他对“以俗为雅”的解释。

中国古典诗体的艺术形式发展至宋代已出现明显的雅正倾向,苏轼提出“以俗为雅”非常有助于诗艺的创新和宋诗特色的形成,这意味着对唐诗所建立的范式的破坏。北宋后期诗坛即有诗人发现并高度肯定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朱弁《风月堂诗话》载:

(参寥)尝与客评诗。客曰:“世间故实小说,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惟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使用。如街谈巷说、鄙里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参寥曰:“老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鞲也,他人岂可学耶?”

释道潜(参寥子)是苏轼的友人,他认为使用世间俗语以至街谈巷说入诗,只有苏轼能够熔铸,以俗为雅;这不是一般诗人可以做到的。我们纵观苏轼的诗作,他在创作实践中确实以此为创新,成功地实现了以俗为雅的诗学宗旨。

以日常口语入诗,使诗歌通俗自然,极为流畅,这是苏诗中常见的。苏轼《题沈君琴》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通俗易解。《洗儿戏作》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此乃戏语,以常言写来,更具自我嘲讽意义。苏轼晚年在惠州谪所,作《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其一云:

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连娟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

诗的首两句是冲口而出的常言,叙述凡庸生活细事,但诗意的发展出人意料,深刻地表现了贬谪于岭南的痛苦心情。此是以常言与典雅诗意结合的范例。此外如“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和子由蚕市》),“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六月七日泊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书,寄诗》),“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当我们细品这些以通俗常言写的诗句,它们虽然浅俗,却有很深的人生意义。

在诗史上以通俗明白的常言入诗并不足奇,而以俗事、俗物入诗则是苏轼的大胆尝试。苏诗《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表现苏轼在杭州任时对雨中服劳役的民众的深深同情,诗有云:“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苏轼自述:“言百姓劳苦不易,天雨又助官政之劳民,转致百姓疲弊,役人在泥水中辛苦,无异鸭与猪。又言某亦在泥中,与牛羊争路而行,若归田岂至此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诗中所描述的民众在泥水里劳动如鸭与猪之投泥,长官与牛羊在狭道上争路,这皆是不雅的粗劣的俗事。此外如《秧马歌》咏插秧农具:“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肋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除夕访子野吃烧竽戏作》:“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以上诗中的“两足四蹄”“牛粪烧芋”“懒残”等意象皆是极不雅的和极不美的粗恶事物,但苏轼却使用了这些意象。

在苏诗中我们易于见到方言土语或戏言的使用,若非作者加以自注或时人的说明,我们便难了解它们的含义。周紫芝记述:“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曰:‘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万事无,腰间惟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竹坡诗话》)“错著水”与“为甚酥”是苏轼一时的戏言,竟以入诗。王直方记述:“顾子敦有顾屠之号,以其肥伟也。故东坡《送子敦奉使河朔诗》云:‘我友顾子敦,躯胆多雄伟。便便十围腹,不但贮经史。’又云:‘磨刀向猪羊,酾酒会邻里。’至于云‘平生批敕手’,亦皆用屠家语也。”(《苕溪渔隐丛话》)诗中“磨刀向猪羊”和“批敕手”皆是当时屠宰行业的行业语,苏轼以之与友人相戏。

苏门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记述:“熙宁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苏长公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奸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意头”意为心意,“巴鼻”意为来由:它们皆是宋时方言俗语。此外如“诗句对君难出手”(《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句中“出手”为卖出或脱手之意。“厨中蒸粟堆饭瓮,大杓取便酸生涎”(《和蒋夔寄茶》),作者自注:“山东喜食粟饭,饮酸酱。”又山东人埋肉于饭下而食,谓之饭瓮。“连车载酒来,不饮外酒嫌其村”(《答王巩》),“村”为宋人俗语,为粗俗之意。“不怕飞蚊如立豹”(《次韵孙秘丞见赠》),作者自注:“湖州多蚊蚋,豹脚尤毒。”豹脚乃一种蚊子。“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袴”(《五禽言》其二),作者自注:“土人谓布谷为脱却破袴。”“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东坡八首》其四),作者自注:“蜀人谓细雨为雨毛。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出矣。”苏诗使用民间方言土语及戏语入诗,这是诗史上出现的很奇特的现象。

苏轼使用生活中通俗的常言,使用俗事俗物,以及使用方言土语和戏语的例子,皆可说明苏轼在诗歌创作中存在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这些诗句虽然俗气,甚至粗俗,但我们了解其写作的具体环境和所表达的诗意之后,则可见到在俗的表象之后有一种宋人的.风雅情趣。此种情形并非苏诗的个别现象,我们还可在苏轼许多博雅深奥的诗篇里见到某些粗俗的意象。如苏轼通判杭州时作的五古长篇《监试呈诸试官》之第一段:“我本山中人,苦寒盗寸廪。文辞虽少作,勉强非天禀。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渖。”诗甚典雅,又具自嘲,如“麻衣”“墨水”两句似俗语而实有出处,而“白汗”则是俗语。

以俗为雅是苏轼诗的基本的艺术倾向。南宋后期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指责苏轼、黄庭坚及江西派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和以议论为诗,认为这是诗弊,有违诗体之特性。苏轼和黄庭坚与唐代诗人比较,他们确实存在以文字、才学和议论为诗的现象,而且较为严重,造成他们作品的博雅艰深的特点。自严羽批评之后,这成为后世诗学家攻击与否定宋诗的重要理论依据,并展开长期的唐宋诗优劣之争。然而严羽以来之论诗者都忽视了苏轼、黄庭坚及江西派诗人存在的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以及在此风的影响下出现的许多通俗的白话诗。因此由苏轼开启的以俗为雅的艺术倾向,很值得我们关注,并应引起我们对宋诗艺术特征的重新认识与评价。

篇2: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4、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篇3: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

以苏轼为材料的议论文

人说苏轼如曜日,豪放自恣,我却以为子瞻如晔月,朔望之时,将满不满,清辉蔓延,昭质未损。

子瞻明朗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只是,皎月空灵处,小人常嘁嘁耳。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子瞻首历人生黑暗,于生死间来去几番,仕途终不得圆满。黄州离嘉佑二年新中进士的辉煌太远,子瞻仕情渐疏,于坡地开垦,补贴家用。东坡之号,自此而始。

呵!奸佞之徒固凋了子瞻一季芳华,却不见残红褪后,青杏正小。

苏子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官场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咏间,深刻的忧伤日渐明媚。好个“一蓑烟雨”,好个“任凭生”!闲适如此,率性如此,文字在这般旷达的驾驭下,似无半点杂质的银色月华,灿烂而博大,在那时代蔓延得遍地皆是。耀眼,却不是曜日的炫目。

陌上花开,蛱蝶飞迟,昔人已改,江山犹是。哲宗亲政,子瞻依然无法在官场中升华,只因,如他的侍妾所说,他“满腹不合时宜”。是时,他挚爱的元配夫人已与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贬再贬时,流光退却,华发渐生,凉月堕江,举觞欲饮,他蓦然发现,酒中沉的月颜色惨淡。于是他叹: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人生给每个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场盛大的疼痛。柳七终日偎红倚翠,堕落得未免刺眼,只有子瞻,“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洒脱不是曜日般任性的放纵,而是晔月成熟的自制。

大宋繁华,人生百味,官场纷扰,自有小人狗苟蝇营。子瞻既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便注定只徘徊于繁华边界。然,子瞻懂得放——

放生离死别于山水间,愁苦与大江俱东,被浪淘尽;放官场浮名于田园之中,三百颗荔枝入口,失意消亡于岭南。将满未满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苏轼之月昭质未损,熠熠生辉。

其光华,也曾明朗地照过三千铁骑席卷平冈,也曾温柔地漫过墙里秋千墙外香径——

子瞻固然如稼轩,胸怀力挽雕弓而射天狼之志,却也恬然于曳杖而行,听杖音铿然,看枣花簌簌。太阳过于刺眼了,若用来形容苏轼,未免偏了其大气豪放,漏了其温和多情。只有朔望之月最适合苏轼:将满不满,昭质未损,既晔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温柔。

子瞻,其光华之清也,固令君子折服,亦使小人相妒。故其虽为贤士,终不得居庙堂之高,而空流连山水之间。然一斜苏堤,分子瞻之心为二,一为官场失意,二为人生快意。而子瞻,存快意而忘失意矣!

子瞻,朔望之月,将满不满。繁华边际,清辉蔓延,昭质未损。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辉煌。

篇4:以雅为标题的优秀作文

听着雅乐、赏着雅景、闻着雅香,我的思绪被带回了那优雅的城……

古筝是优雅的。风拂来的竹叶的沙沙声,木棒轻敲风铃的叮当声,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二重奏,那便是古筝的声音。当轻柔的指尖滑过琴弦,那沁人心脾的声音从耳朵传到心间,仿佛一股清风毫无保留地吹过我的脸颊。古筝的确是优雅的,优雅地充满魔力,当一阵阵清音传进你的耳朵,你会不由自主地想靠近它,倾听它……

古建筑是优雅的。粉墙黛瓦,青台楼阁,古典优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置身于恢宏的大殿,它不再是一种羞羞答答的雅。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既不缺王者风范,又不失楚楚动人的雅。当我们看惯一座座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忽见充满古朴典雅、清新雅致的古楼时,是否感受到一种别有洞天的雅呢?

花儿更是优雅的。尤其是在风雨中成长的花儿,自身带着一种不屈不挠,坚强的雅。确实,它们没有温室中的花儿的那份可爱动人的美,可他们历经风雨之后,愈发娇嫩,愈发红艳欲滴,更有一种重生的雅,迷人的雅。

雅,到底是什么呢?每个人注定都是优雅的吗?不,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气质上的优雅;是当你付出了辛酸与苦楚,换来的蜕变后的优雅,这才是真正的优雅。

作者:张旖涵

公众号:慧笔作文

篇5:高一以苏轼为话题作文

苏轼,你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有着惊人的天赋,在你二十四岁之时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你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在你踏入仕途多年之后,由于政治主张和新派不同,你作诗讽刺新法,新党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把你逮捕入狱。这就是史称的“乌台诗案”。你被贬黄州之后没多久,又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你年幼的儿子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你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你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你是如此地豁达乐观,即使历尽沧桑,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后来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不幸的是新党再度执政,曾讽刺新党的你成了众矢之的,被贬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儋州,在宋朝,放逐儋州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你也没有向新党低头,而是仰天长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多年的贬谪没有让你就此沉沦。“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你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你有着有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最爱的诗之一。诗中,你不与世人一般浅陋庸俗,你不畏惧风雨的吹打,你不被官场仕途的黑暗和坎坷击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如何,走到今天你都已经不再纠结过去,曾经的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篇6:以苏轼为题材的作文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篇7:以苏轼为话题的作文

以苏轼为话题的作文

命运原本就是坎坷而无常,而纠结于苏轼一生的,明晃晃的是“错过”,作为一个满腹诗书豪情壮志的文人才子,苏轼无疑是错过了太多太多。

可人生之中,最为悲伤的也是错过,错过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命运无情,造化弄人,“苏轼”二字上,刻意的总是标志着乐观与豁达,超然物外的是他,乐观洒脱的是他,忘怀得失的也是他。而谁又想当苏轼和这些词画上无数个等号后,那背后是无数个叹息,那一声又一声疲惫不堪,低沉的叹息正压得苏轼寸步难行。

谁一生下来就是超然物外的?若苏轼一直春风得意,我想他也不愿意作一个忘怀得失的人,是因为失去的太多,才学会了自我引导和解脱,在那样一个见风使舵的年代,满腹的郁郁不得志要跟谁说,能跟谁说,又有谁能开导?最了解自己的人莫不过自己。那文章上,诗句豁达的字眼不过是说给自己,无非是让自己痛得无以复加的心好受一些,我得不到的,没关系,我忘怀得失,我得不到的,没关系,我超然物外;我郁郁不得志,没关系,我乐观洒脱。如此一个乐观豪迈的诗人,达观的心境是多少悲悲喜喜自我劝说而造就的,他不失望,他不颓唐,仿佛用乐观的锁链将自己牢牢勒紧,不给自己失落的余地。可是终究是会悲伤的吧,痛失爱子后那悲伤是席卷而来的,乐观豁达再也锁不住他了,正如那诗中所说:“心似以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诗中的是自嘲,还是深深的无可奈何,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错过,错过,错过,一生的笔墨中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错过。

在览了无数篇诗句,最喜欢的'还是《定**》,更喜欢的是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平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首诗总是给我无限的画面感和想象,仿佛指尖都能触到雨的微冷,听到竹叶间不安的相互摩擦,他是醒醉全无,无悲无喜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是什么让苏轼感受不到雨的侵袭,又是什么让苏轼忘却了雨,他又想到了什么,每个人在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知道,他所表达的,是远不止心情旷达这一点的,一点还有很多,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什么的人所体会不到其他的内含义。

正常无常,我仿佛能看到那样一个诗人,在历史灰烬的遗留中却耀眼的发着光。

以苏轼为题材的作文

雅舍读后感

雅行作文

劳动节的节俗

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 2

以优势为话题范文

以“永远”为话题作文

以想念为话题

以富强为主题范文

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锦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解读苏轼的以俗为雅,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