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ingzhongyu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杭州清明节食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杭州清明节食俗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杭州清明节食俗有哪些
杭州清明的食俗: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一般认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带亲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卤鸭、红烧鸡爪、煎鲫鱼、走油肉、白斩鸡……如果一户人家有5个子女,他们大都会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准备一两只菜肴带上坟头。咸鸭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肴,很多杭州人认为,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备菜肴。
当然,青团子对杭州人来说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带青团子去上坟,那简直就像没上过坟;如果春天没有吃过江南春糕团店的青团子,那简直就像从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清明团子又称“清明馍馍”,“清明蒿子粑”等,是中东部一带清明节前后的特有美食习俗。清明团子的制作技艺最为上乘的当属浙江东部台州的黄岩地区,黄岩当地有清明节前后食用清明团子的传统,有上千年的历史。
大多数杭州人,生前身后都讲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认为一顿好菜好饭是莫大的解压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辈给长辈上坟,只带了清明团子、水果等等,那么不免被视为简陋。
其他地区清明食俗:
枣锢飞燕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青精饭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后,杭州人)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子推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节气开始的那一天,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流行于我国汉族地区和壮、朝鲜、苗、侗、仡佬、毛南、京、畲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草木萌发,一扫冬日枯黄的景象。江南农谚曰:“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又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对江南农民来说,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忙时节。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这首诗里描写过的纷纷细雨,就是这大忙时节的催化剂。其实,在那 的雨雾中,不仅应该有欲断魂的路上行人和迎风摇曳的酒店幌子,更应有忙碌在田间地头扶犁耕作和弯腰插秧的农人。
清明节,人们要扫祖墓,除杂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灵。如今也是祭扫烈士陵园,进行植树造林,开展传统教育的日子。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不准动烟火,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随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重赏随从。介子推却未得赏赐,与母隐居绵山(即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后来,文公要给他封官赐爵,他却坚辞不受。文公无奈,只得放火烧山,本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连,逐渐合为一个节日,但节前蒸“子推馍”的习俗,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两地一直流传至今。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清明节寄托了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对烈士的敬仰;“子推馍”加深了人们温馨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
篇2:各地春节食俗
各地春节食俗 -春节
南方网讯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编辑:姜志)篇3: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春节
少数民族春节食俗赫哲族:大年初一这天,姑娘、妇女及小孩穿上节日盛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被拜访的主人要摆出丰盛的“鱼宴”款待客人。
壮族:各家煮的年饭要够初一吃,叫吃“压年饭”,意思是预祝来年五谷丰收。
苗族:大年初一爱吃棕子,饮甜酒,意味日子年年美好。初二、初三全家老小过乡串寨去拜年。
白族:初一凌晨,全家老幼要喝泡花糖水,祝愿日子在新的一年里象糖一样甜蜜。
普米族:初一凌晨,各家要祭房头,祈祷吉祥安康,五谷丰收。青年男女蜂涌到泉边取新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大家分享,以求新年安然无恙,然后吃年饭(酥油茶、糯米饭〉。在这之前,要给狗喂食三个大小不等的饭团,以感谢狗对人类带来的贡献。
独龙族:白天要与进寨客人共饮一筒水酒。入夜,男子在火塘边饮酒相敬,然后将碗抛向水塘边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利。另外,还要进行“剽牛祭天”活动,凡参加者均可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围着火塘烤而食之。
仫佬族:首先要祭祖和敬奉山神,然后才一起吃年饭。年饭是把十只鸡炖熟,再将各家拿来的菜混放在一口锅中而成。此外,在过年前,家家都要做一个大糯米粑粑,放在簸箕里供奉,初三才能食用。
满族: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包饺子时,不能捏成光边的“和尚头”,忌日子过“秃“了,放饺子时要横竖成行,意保来年财路四通八达。子时煮饺子时,主人家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家人答:“起来了,起来了!”除夕的饺子里还要包上铜钱,谁吃着了谁就有好运气。
羌族:亲邻好友互相邀请同饮“咂酒“。饮酒方式别具一格,大家轮流用竹管吸引,边饮边向坛内添加清水,等其味淡后连渣一起分而食之。
基诺族:各家将烹调好的野兽、飞禽、蔬菜、野果等佳肴分别用竹筒盛载,插上鲜花,然后集中到“卓巴“家聚餐,尽情欢乐,开怀畅饮。节日最后一天,“卓巴“家杀一只狗、两只鸡为客人饯行。
藏族:除夕晚上,藏胞喜吃油饼、奶饼、血肠、手抓肉等。初一早晨,妇女们到河边或井旁“吸新水“,象征全家吉祥。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团聚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洒,吃年饭,长达两小时之久。席间,青年要给长者敬洒,叩头请安,祝他们健康长寿。
鄂温克族:放开肚皮地品尝鹿、犴、野猪等山珍,大碗喝洒,又喝又跳,庆祝美好生活。
篇4:元宵节食俗诗句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篇5:新年知识:春节食俗
新年知识: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有的书上说,住在屠苏里的人们酿的一种酒就叫做屠苏酒。它是用几种药草酿成的。据明代屠隆的《遵生八笺》记载:“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如果分析一下屠苏酒所包含的七味药草的药性和功效,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它是防治瘟疫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能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盅毒。蜀椒也能解毒、杀虫、健胃。桂心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去痞,温养脏腑。茇葜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它是防治疫病的有效药方。
由此看来,古人守岁饮屠苏的习惯,也颇有一些道理。尤其是饮屠苏,可以说是群众性的防疫运动,很值得研究群众卫生的同志们作为参考资料。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篇6:具体的端午节食俗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为我国的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较多,当然最有说服力的当属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他人的嫉妒,有人处处为难、刁难、陷害屈原。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悲愤,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无数,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忙逃难。有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大嫂,你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我们必须早些逃命”。黄巢听了,疑惑地问到:“那你为什么抱着大的男孩,而让小男孩自己走?”那位妇人说:“大男孩是别人的孩子,小男孩是我自己的孩子啊!”黄巢深深被这位妇人的做法感动!就对她说:“大嫂,你快快回去,你回去将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难,她回到城里还是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地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有学者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因为,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这些我们就不去考究了,还是来谈谈端午节的吃吧。端午节吃的东西不只有粽子,但是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虽然现在我们天天可以吃到粽子,但是端午节的粽子吃起来更有味道、更有感觉。
据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一种普通的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吃粽子是纪念屈原,也只是后人附会而形成,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吃粽子更早。至今,许多地方仍有清明前一天(即“寒食节”)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然而,现在的端午已经成了吃粽子的节日。
粽子古称:“角黍”,是由当初的竹筒米发展而来的。端午吃粽子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节日的一种食品。粽子就品种来说有咸肉粽、鲜肉粽、火腿粽、枣肉淙、豆沙粽等;造型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子。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包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粽子就口味而言,馅荤素兼有,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馅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粽子,嘉兴最为著名。嘉兴湖州的粽子,米质香软,主要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说到嘉兴的粽子,“五芳斋”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五芳斋”粽子的馅料都经过专人挑选,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制作精良,口味宜人。其长久的积淀让今天的“五芳斋”粽子香满神州,分店遍地开花。
江苏的粽子会包得比较紧,就算有馅,基本上也是淡味的。因此即使是甜粽子,还是可以蘸糖吃,最干净利落的是冻的白粽子,硬硬地去蘸白糖,很是清爽。如果放枣子,便会搅成枣泥。
广东粽子以咸味为主,最传统的是裹蒸粽,里面放鸭肉、栗子、干瑶柱和北菇,甜味的有金华火腿咸肉粽、绿豆碱水粽,是用来蘸白糖冷吃的。现在的馅经过了发扬光大,已经涉及各个价值领域,海鲜包进粽子尤来已久,就是见到鲍馅、鱼翅馅、燕窝馅,也不必太惊奇。肇庆的煎粽,是把裹蒸粽踏平了,鸡蛋打匀后,裹在外面,再放入油锅里煎。中山有一种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广西粽子的个头也很大,有一斤多,会让人联想到越南的又细又长,足够一家人食用的大粽子。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河北的粽子里能见到整粒的红枣,也会放红豆、火腿,甜咸口味都有。
安徽的粽子里会有红豆、绿豆,还有不浸酱油的肉,再拌了猪油,搁上芝麻。
湖南的风俗是,一个家庭里只要不是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发生,到了端午都是要包粽子的。除了瘦肉,还放鲜的或是咸的鸭蛋黄,最好吃的粽子是放一层米,再放一层腌好的肉,上面再放一层米,上面再放一层腌好的肉,再放米,再放肉……
贵州的粽子很大,人称“枕头粽”,是咸的。里面放腊肉和香肠,慢慢蒸熟。这种粽子的特质在于,包的时候一定要有“鼻梁骨”,特别讲究造型。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后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无独有偶,外国也有各种粽子。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箸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越南阴历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肉、红豆,在加半只咸鸭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具体的端午节食俗]
篇7:全国各地的春节食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食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饱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饱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饱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编辑:姜志)
篇8:春节食俗:过年吃年糕
春节食俗:过年吃年糕 -春节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办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办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办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来源:南方网
篇9:清明杭州好去处
西溪湿地
植被丰富,幽静空气好,纯正的湿地。它有“三堤十景”,三堤分别是福堤、绿堤、寿堤,十景分别是秋芦飞雪、火柿映波、龙舟胜会、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渔村烟雨、曲水寻梅、高庄晨迹、河渚听曲。
湿地内的交通工具为这样的小舟,一般有船夫划船,体验一把特有的江南水乡之感,而且门票相当便宜,学生更是优惠多多
灵隐寺
千年古刹灵隐寺是很灵验的寺庙,香火极为旺盛,大佛很宏伟,是虔诚的信徒去的地方。寺庙里面自然景色优美,环境清幽,空气里透着清凉。杭州当地人也是极其喜爱去的,小编曾在杭州待过一段时间,本打算直接去林隐寺的,可是同事说,他有卡可以优惠,他还说杭州人几乎人手一张,因为他们经常要去寺庙里拜拜。
千岛湖
说起千岛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绿山、清水、翠岛。烟、雾、霭、气、雨也都透着绿意。千岛湖绿色覆盖率达95.2%,绿视率近100%,这里无处不是绿色的仙境。
这里有山皆青,有水皆碧,堪称是长三角的最后一方净土,游人可尽情呼吸绿色的气息,享用绿意。
千岛湖之奇妙,还在于它的大岛里套小岛,大湖中藏小湖。浩渺的湖南被千百座翠屿自然侵害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湖泊。当地俗语云:“湖中有岛千岛湖,岛在有湖龙川岛。”龙川岛像一张舒张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30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目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只有6公里,距西湖仅5公里,是中国首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历史上的西溪占地约60平方公里,现实施保护的西溪湿地总面积约为11.7平方公里。在西溪或泛舟湖漾,或独钓塘边,春日踏青,夏日采菱,秋日管芦,冬日探梅,船茶船餐,渔夫之旅,各种各样令人愉悦的游憩活动全屏游人兴致,尽情享受西溪带来的自然、生态、野趣及深厚而淳朴的文化底蕴。
城隍阁
吴山高94米,明代为纪念正直敢言、冷而寒铁的周新所建,在山上建了城隍庙,故又称城隍山。山上城隍阁是腑瞰两湖美景的好去处。这里斗拱飞檐,似仙山琼阁耸立在吴山之巅,成为杭州一大新的标志性景观,可与黄鹤楼、岳阳楼、藤王阁相婢美,成为江南第四大名楼。
杭州富阳
杭州富阳,青山环绕间,蜿蜒富春江缓缓流经这里,距离杭州市区不到1小时,便可来到这个满足你春天所有欲望的美丽小县城。3、4月里,富阳洞桥镇贤德村的千亩油菜花田,在富春江畔竞相开放,相比婺源的人山人海,一边看着富春江水一边赏花更有别样的意味。除了赏花,你还可以带孩子下到田地里,体验一把农夫的生活:到田间摘菜,去林中挖笋,感受富春山居的田园之乐。
特色体验:
1)山水田园之间的漫步行走
2)龙门古镇,探访孙权后裔最大的聚居地
交通:
沪昆高速经杭州绕城高速,转长深高速,富阳东出口下。
浙西天池
浙西天池最美的季节是春天。经过三、四月桃花、梨花、杏花的铺垫,整座千顷山早已春意盎然。满山遍野更是缀满无数美丽的野花,有映山红、小果蔷薇、绣球菊、红楼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不过再怎么锦上添花,天池仍是一尘不染,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和绿色的山峦,宛如一片琉璃。
特色体验:
1)千年古刹龙兴寺,一生悟道的黄庆师。
2)徒步吴越古道,一路看山野烂漫。
3)在天池边烧烤,露营,数星星。
小贴士:从大峡谷镇到天池那段山路比较曲折,蜿蜒上行,不要理会岔道,随时注意路边的标牌。
交通:沪昆高速―杭州绕城―临安―昌化―龙岗―大峡谷镇
温州楠溪江
温州永嘉楠溪江,可以说是江浙一带山水风景最美的地方,一路自驾,往返景区的省道县道,都是极美的。这里的山水与岩石交融、田园与古村贯穿,楠溪江的美得自然天成,宛若画卷铺展在眼前。这里人不多,你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晒着春天的太阳,慵懒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与山水融为一体的感觉。
特色体验:
1)坐着竹筏在楠溪江游荡。
2)探访深山古村,掂量老房子的历史(丽水古街、苍坡古村、芙蓉古村、林坑古村……)
3)翻山越岭,领略多岩多瀑的自然美景(石桅岩、狮子岩、龙湾潭、石门台……)
4)遇见茗岙梯田,在最美田园乡间采风摄影。
小贴士:石桅岩、狮子岩、龙湾潭等看山、瀑布的景点需要爬山,带较小孩子的家庭需谨慎,孩子较小推荐漂流、古村落游。
交通:推荐自驾S223省道,是楠溪江最美最宽阔的一段就在省道沿线,景色极美,换做在上海,绝对是5A级风景区。
开化霞山古镇
或许你以为浙江的古镇不过如乌镇、周庄、西塘一般,大同小异的建筑风格,让你提不起兴趣。但在浙江的开化,有一座古镇却可以让你惊叹:原来不出浙江,也能看徽派的古村与黄花。清明时节,开化县城前往霞山古镇的路上,沿途都是大片的油菜花。进入古村,可以看到一大批风格独特的徽派建筑,砖雕、木雕形象栩栩如生,花格窗棂浮雕玲珑剔透,令人叹绝。最关键的是,它不带一丝的商业味儿,民风淳朴,不会有游人的喧嚣打扰到你。
特色体验:
1)漫步古村落,不出浙江看徽州风情。
2)品尝开化舌尖上的美食。(清水鱼、清水螺蛳)
3)赏油菜花,赶上最后一波明黄盛宴。(长虹乡台回山、齐溪大龙山、大溪边……)
4)探访根宫佛国,震撼于千尊根雕艺术品中。
小贴士:避免清明高速堵车,自驾最好在清明前一天晚上出发。
交通:
从上海乘动车→衢州,衢州乘快客→开化
金华浦江
金华浦江,一座传统味浓的小县城。这里保存了不少古老的传统习俗与风情。比如索面,这个曾上过《舌尖》的美食,是浦江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名片。浦江周家村,但凡阳光明媚的日子,村庄变会变成面的海洋。索面从木架上飞泻而下,丝缕闪烁,在青砖瓦砾中映衬出淳朴的农民特有的智慧。除了看晒面,在浦江,你还可以去通济湖拍摄晨曦,去江南第一家听一段朱元璋轶事,去仙华山修真悟道,去嵩溪古村追逐恬静,去檀溪村八宝畈探访千亩油菜花海。
特色体验:
1)周家村看晒面,品尝一根长300米的索面。
2)江南第一家,颇具明清范味的老建筑群。
3)仙华山,在儒家文化圣地登山悟道。
4)罗源村,探访七彩雕刻的艺术村。
5)檀溪村八宝畈,徜徉在千亩油菜花海。
交通:沪昆高速杭金衢G60(金华方向)→浦江出口下高速→S20省道(黄浦路)→仙华山景区(全程约2小时)
宁波奉化溪口
三月的暖风一吹,宁波奉化的漫山遍野的桃花便开了,醉霞绯云般地争相斗艳,作为“中国水蜜桃之乡”的奉化,每到桃花盛放的时节,就真正变成了桃花源。春风温柔,拂过桃林的每一处角落,用粉红色淹没了溪口的新建村。一家三口醉在桃花树下,在农舍乡间度过一段悠闲的桃源生活。
特色体验:
1)坐一辆人力三轮车,穿越溪口民国时光。
2)去雪窦寺祈福,求桃花。
3)到三隐潭看彩虹,坐幸福快车。
交通:走杭州湾大桥转甬金高速公路,在S309出口下,到溪口镇。(全程2小时左右)
上虞覆卮山
不想与人摩肩,也不想与车擦踵,不如就来这一处藏在深山里美景---浙江上虞覆卮山。万年冰川、千年梯田、安详古村落,这里尚未受到滚滚人迹履印的践踏摧残。像深山里的野花,自由自在的花开花落,四季更替。覆卮山主峰有海拔861米,第四世纪冰川遗址,由重重叠叠、浩浩荡荡的巨大鹅卵石汇成的石河呈“川”字形排列,蔚为壮观。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腰上,有当地人开垦了700亩梯田水稻,一路自驾上山,车窗外便是壮丽的千年梯田美景,开满樱花的岭南山村时隐时现,令人陶醉。
特色体验:
1)第四世纪冰川遗址,踏冰川石浪。
2)千年梯田,看层层叠叠的田园之美。
3)山顶度假村,体验高山滑草的乐趣。
4)安详岭南古村,看樱花遍野。
[2017清明杭州好去处]
篇10:中国人清明节吃什么_寒食节食俗有哪些
一、寒食节的来历
可能很多人知道有“清明吃寒食”的说法,是不是一直以为清明节就是寒食节?仔细了解的话会发现,这原本就是两个节日,寒食节在前,清明节在后。寒食节也叫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50天,因与清明节相距很近,只是到唐代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在很多地方,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同一天。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地区,距今有2640年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为什么会形成这一习俗呢?寒食节的来历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饱受艰辛的介子推。他意在隐居却被晋国国君烧死时,正靠在一棵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只不过如今寒食与清明已融为一体,也少有人在这几天不开火只吃冷食了。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请点击:这里。
二、寒食节的食俗
油炸撒子――绵延2640年历史的寒食节“寒具”美食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烟时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类的面制油炸食品。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冷食,故名寒食。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炊熟”,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几天吃,直到清明结束。
子推蒸饼――距今有2500年历史的寒食节传统小吃
子推蒸饼,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那么这一天人们吃什么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节冷食。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饼,因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称为子推蒸饼。
枣锢飞燕――源自宋朝的寒食节食俗
宋朝时的寒食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百姓家中也会自制一种燕子形的传统面食,称为“枣锢飞燕”,用柳条串起,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是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到了明朝,除了用作祭品,人们还会留下一部分,到立夏的时候,用油煎给家中的孩子们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防蛀夏。
[中国人清明节吃什么_寒食节食俗有哪些]
★ 杭州学习心得
★ 劳动节的节俗
★ 杭州人才网求职信
★ 杭州普通话考试
★ 杭州旅途作文范文
★ 杭州作文450字
杭州清明节食俗有哪些(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