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应用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应用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人教版三年级下应用题
26.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是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27.在一块长16米,宽8米的长方形地的周围围上围栏,围栏一共长是多少米?
28.少年宫学习绘画的小朋友共108人,学习书法的小朋友人数比学习绘画的2倍少36人.少年宫学习书法的有多少人?
29.每根跳绳长2米.65米长的一根绳子,最多能剪多少根跳绳?还剩几米?
30.李教师买了2副羽毛球拍,付出70元,找回6元.每副羽毛球拍多少元?
31.一本科普书,小明准备6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2.同学们做了80朵纸花,每5朵扎一束,可以扎几束?每4朵扎一束,可以扎几束?
33.一种练习本每本的单价是4角.王教师用5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
34.小华去商店里买饮料,买了5瓶,付给营业员100元,找回35元.每瓶饮料多少钱?
35.同学们到果园参加义务劳动,男同学有40人,女同学有38人.每6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小组?
36.三(2)班有男生26人,女生22人.全班同学平均分成4个小队.平均每个小队有多少名同学?如果每个同学发2本数学练习本,全班一共需要多少本数学练习本?
37.学校舞蹈队里有18名男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舞蹈队男、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8.去天文台参观的女生有9人,男生去的人数比女生的3倍还多1人.40座的汽车够坐吗?
39.一批货物,已经运走了8吨,剩下的是运走的5倍.这批货物一共有多少吨?
40.小明买了6套体育画片,每套4元,又买了一本描红字帖15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元?
41.一场球赛从14:45开始,到16:18结束.这场球赛进行了多长时间?
42.同学们去划船.男同学去了27人,女同学去了29人,每4人坐一条船.一共需要租多少条船?
43.王大伯家养了15只鹅,养鸭的只数是鹅的4倍,养的鸡比鸭多38只.王大伯家养鸭多少只?养鸡多少只?
44.一幅画,长50厘米,宽30厘米.用一根长150厘米的木条做它的边框,够不够?
45.每袋盐重500克,6袋盐一共有多少克?合多少千克?
46.家禽养殖场饲养了257只鸭,还饲养了158笼鸡,每笼有5只.这个养殖场一共养了鸡和鸭多少只?
47.工厂每天可生产406个玩具熊,照这样计算,5天一共生产多少个玩具熊?
48.一辆卡车每分钟行驶850米,轿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比卡车的3倍还多50米.轿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
49.一个建筑工地第一天运来180袋水泥,第二天运来的袋数比第一天的2倍少19袋.第二天运来多少袋水泥?
50.每辆卡车一次可装4吨货物.用8辆这样的卡车运5次,一共可运货物多少吨?
篇2:三年级下应用题和答案
三年级下应用题和答案
1.马路的每边相隔7米有一棵国槐,小军乘无轨电车3分看到马路的一边有国槐151棵,无轨电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答:21千米.先求出无轨电车3分行驶的路程,再求每分行驶的路程,最后求每小时行的路程.
7×(151-1)÷3×60÷1000
=7×150÷3×60÷1000
=21(千米)
或7×(151-1)×(60÷3)÷1000
=7×150×20÷1000
=21(千米)
2.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1000米的甬路,每边相隔8米栽一棵白杨,可以栽白杨多少棵?
答:248棵.(1000÷8-1)×2=124×2=248(棵)
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3米栽种一棵树.问:共需树苗多少株?
答:150÷3=50(棵).
4.一列火车共20节,每节长5米,每两节之间相距1米,这列火车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通过81米长的隧道,需要几分钟?
答:火车的总长度为:5×20+1×(20-1)=119(米),火车所行的总路程:119+81=200(米),所需要的时间:200÷20=10(分钟)
答:需要10分钟.
5.一根木料截成5段要16分钟,如果每截一次的时间相等,那么截7段要几分钟?
答:每截一次需要:16÷(5-1)=4(分钟),截成7段要4×(7-1)=24(分钟).
6.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48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
答:每一层楼梯的台阶数为:48÷(4-1)=16(级),从1楼到6楼共走:6-1=5(段)楼梯,16×5=80(级)台阶.
篇3:应用题(一)(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二)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用两种方法解答.
难点:第二种解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再算出来.
(1)每层有4个教室.
(2)每个教室有6盏灯.
(3)每箱“可乐”有12瓶.
A.12个教室装几盏灯?
B.4箱“可乐”共多少瓶?
C.3层有多少个教室?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问.
这三道题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
(因为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1:
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出已知条件是什么?求的是什么?
条件:(1)有5箱热水瓶,(2)每箱12个,(3)每个11元.
问题: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在学生审清题意的基础上,由条件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两种解法的两种思路:
师: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这里有三个条件,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直接求一个问题?
生:根据每箱12个和5箱热水瓶,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板书:5箱有多少个)
师:知道了一共有多少个,再根据每个11元,可以进一步求什么?(板书:一共卖多少元)
这是一种思路,再想一想,要求这个问题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们讨论一下)
生:根据每个11元和每箱12个,还可以先求出每箱卖多少元.(板书:每箱卖多少元)
师:求出了每箱卖多少元,与5箱结合,又可以求出什么呢?
(板书: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步列式解答.
订正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
(1)每箱卖多少元? (1)5箱有多少个?
11×12=132(元) 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32×5=660(元) 11×60=660(元)
答:一共可以卖660元.
师:我们把这两种解法,列成综合算式可以吗?请同学讨论一下.
讨论后请同学回答.(板书)
11×12×5 11×(12×5)
=132×5=11×60
=660(元)=660(元)
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解法加括号是什么意思?(先求5箱有多少个)
师:想一想,这道题怎样检验?能不能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互相讨论一下.
然后请同学口述检验:(第二种解法5箱热水瓶共有60个,每个卖11元,共卖660元,和第一种解法答案相同.第一种解法,每个热水瓶11元,每箱12个,共卖132元,有5箱共卖660元,和第二种解法答案相同)
(三)巩固反馈
1.根据复习题已知条件(1)(2)与问题C,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口头叙述,老师出示)
学校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只日光灯.一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
(默读题、审题)
师:根据这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共安装多少只日光灯,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用两种方法解答,观察计算结果是否相同)(指名写在玻璃片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4×3 6×(4×3)
=24×3 =6×12
=72(只) =72(只)
学生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两个小队割青草,每个小队割3捆,每捆重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老师对上一题解答时出错的同学、重点辅导,看是否真正掌握了.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8×3×2 8×(3×2)
= 24×2 =8×6
=48(千克) =48(千克)
订正后,进行选择练习.
3.选择正确算式.
(1)大生的集邮本里,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贴5张, 6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 [ ]
A.3×5×6
B.5×3×6
C.5×(3×6)
D.6×3×5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有40人,每人种3棵树,三年级学生一共种多少棵树? [ ]
A.3×40×4
B.40×4×3
C.4×3×40
D.3×(40×4)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连乘应用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思路不同,结果相同.
作业:思考第100页第4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因题中数量关系的差异和解答时所用数学知识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别.但从解题过程和教学要求来看,一般都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理解题意.通过读题,理解题目内容,找出与解题有关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必要时可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加以简要摘录或直接在题目上作些批划.
第二步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弄清各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方法,确定运算顺序.这是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一步.有时可以采用模拟操作或演示、图解等方法来帮助分析思考.
第三步是列式计算.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按照加、减、乘、除的含义用算式表示出来.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
第四步是进行检验,书写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连乘应用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答,比较容易接受.但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就比较困难了.因而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对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列式(也就是乘数、被乘数的位置问题)学生易错,所以在讲授新课之前进行复习.采用选择已知条件和相关问题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个几的问题.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先分步列式计算,重点强调谁作被乘数.在列综合算式时,通过讨论深刻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第二种解法.复习巩固时,在复习题中,选择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类似书中做一做)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自己能够编题,自己解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4:应用题(二)(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并学会新的检验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 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把这道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即把问题改为已知条件90人,把已知条件中每组15人改为问题.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后,(老师投影出示例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这样改编的.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第一种解法用90÷2=45(人)是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用45÷3=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2个队一共有几组,用3×2=6(组),(插问用2×3=6行吗?为什么?)再用90÷6=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90÷2÷3 90÷(3×2)
=45÷3 =90÷6
=15(人) =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第二种解法:3×2表示 2个队共有多少个组,再用总人数 90除以组数,就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师:可以,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检验方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呢?(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然后老师介绍另一种检验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已经求出每组有15人,又知道每队分成3组,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每队有 45人)知道每队有 45人,又知道分成 2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 2队共有 90人)这样得出的结果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我们解答正确.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方法,从结果推到已知.今后我们在检查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可以确保解题的正确.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 12×7=84(个)
48÷12=4(元) 336÷84=4(元)
336÷7÷12 336÷(12×7)
=48÷12 =336÷84
=4(元) =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336÷7=48(元)表示每箱多少元.再用48÷12=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是先求每箱的价钱,再求每个的价钱.
第二种解法:先用12×7=84(个)表示 7箱共有多少个保温杯,再用 336÷84=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思路是先求7箱共有多少个,再用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每个保温杯的价钱).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 B.258÷(2×43)
C.258÷43÷2 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一共卖了720元,每件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独立解答后,请同学分析两题之间的关系.思考“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下节课我们再重点研究.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学生解答应用题以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验算,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解答中的错误,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学习习惯.
解答应用题的检查,主要是复核列式与计算是否正确.具体做法是重新审题.根据题意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选择的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对不对,然后再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单位名称及答案书写得是否正确.
检查时,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估计、判断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与题意一致.比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得数应介于这组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又如,求节约后的消耗量,如果计算结果比原来的消耗量还大,说明解答有误.虽然这是一种初步的、粗略的检查方法,但是能很快发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把答案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视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看结果与这一条件有没有出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改编原题,再列式计算的验算方法.当解答原题需要逆向思考时,用这种方法列式验算比较容易.如果解答原题只需顺向思考时,交换问题与条件再列式验算的思维难度反而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查或验算.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如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两数的应用题,只要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差就行了.
二是对有不同解法的应用题,可以选用另一种解法求解,看两种解法的答案是否相同.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连除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法和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这样安排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之前,安排一道复习题,在复习旧知识(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内容.比较复习题与例题讲的都是一件事,渗透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根据题意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给学生分散了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动脑、动口,使每一个同学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最后安排连乘应用题和连除应用题的比较练习.加深学生对连乘、连除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篇5:应用题(三)(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归一应用题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规律.
(二)使学生扩展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用除法先求单一量).
难点:列综合算式时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首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练习题(投影)
口答下面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3个书架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
〔75÷3=25(元)数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
〔25×5=125(元)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把这两问的应用题,去掉一问,还是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这样的题怎样分析,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想一想,要去掉一问,还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怎样叙述这道题.(学生思考老师板书例题)然后问学生,这样叙述可以吗?
例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是学校买 3个书架用 75元,买 5个书架.问题是买 5个书架用多少元?)
摘录:3个--75元
5个--?元
师:请想一想,题目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互相说一说)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按照买3个书架用75元计算,也就是总价÷数量=单价,按每个书架的钱数去计算.它(单价)是不变的〕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题意,我们用直观的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
师:根据我们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线段图,请同学自己分析这道题,先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回答:
要求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必须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要求每个书架多少元,必须知道买几个(数量),和用多少钱(总价).这两个条件是已知,根据3个书架75元可以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再根据每个书架多少元(单价),和买5个书架(数量),可以求出买5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下面请同学按上面分析的思路,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做完后、订正,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讲一讲每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1)每个书架多少元? 综合算式:
75÷3=25(元) 75÷3×5
(2) 5个书架多少元? =25×5
25×5=125(元) =125(元)
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
做一做:
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按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己独立把这题完成)
70÷2=35(千米)
35×7=245(千米)
70÷2×7
=35×7
=245(千米)
答:7小时行245千米.
同桌同学交换检查.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例1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改成“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2.
出示例2: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读题、审题,独立分析思考:
(1)“照这样计算”是“照哪样计算”?
(2)要求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后,请同学打开书,把小标题写在书上,并列出综合算式.
订正时,老师板书.
(1)每个书架多少元? 综合列式:
75÷3=25(元) 200÷(75÷3)
(2)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 =200÷25
200÷25=8(个) =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师:75÷3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加小括号是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
师:我们学习了例1、例2.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道题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是,要求5个书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第一步都要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书架的单价)
下面我们看一组练习,再比较一下.
1.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A.250÷5×1750 B.1750÷(250÷5)
C.1750÷250÷5 D.1750÷250×5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例1、例2,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结构上的特点.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一班同学上体育课,18人排成2行,照这样计算,全班54人排几行?
小资料〔归一问题〕
这里的“归一”,是指一种解题方法,即先求出一个单位的数量,(如单价、工效、单位面积的产量等)然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的数量.能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通常称作归一问题.
在归一问题中,由于有一个单位数量保持不变(常用“照这样计算”,“同样的”等语句来说明).因此,题里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使归一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事实上,即使用算术方法解答,有时也可以根据题中数量成倍数扩大(或缩小)的特点来列式.这种解法习惯上称作“倍比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复习准备设计了从连续两问应用题去掉第一问,改编成两步应用题,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讲授新课重点抓住“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归一问题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例1、例2的相同点、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板书设计
篇6:应用题(四)(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先求总数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二)学会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总数和怎样求总数.
难点:找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已经连续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学习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你们愿意学吗?下面我们先看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投影出示)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涉及哪三种量,已知哪两个量?求的是什么?
[工人叔叔修路的事.涉及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已知工作总量(120米)和工作效率(每天修15米),求工作时间(几天修完)]
120÷15=8(天)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刚才练习的是一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下面我们把它改编成一道两步运算的应用题,你们看看改编后的这道两步运算的应用题和练习题什么地方发生变化?什么地方没变?
出示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师: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然后再回答.
生:例题是三个已知条件,例题和练习题的问题相同,都是求几天修完.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题意,请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投影出示线段图)
师;想一想,“每天修15米”,要求“几天修完”,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也就是说要求工作时间,已知工作效率是“每天修15米”,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还要知道总工作量.(这条路有多长)
师:在题目中能不能找出总工作量?
生:根据“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这两个已知条件,也就是工作效率(12米)和工作时间(10天)可以求出总工作量,也就是这条路有多长.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请你们用分步和综合的方法,解出这道题.
(有些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1)这条路长多少米? 综合列式:
12×10=120(米) 12×10÷15
(2)几天修完? =120÷15
120÷15=8(天) =8(天)
答:每天修15米,8天修完.
订正时,学生可以两人交换,投影出示,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师:我们把例题的问题改变一下,(在黑板上出示)
工人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
想一想,“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也就是中间隐蔽条件是什么,怎样解答?请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12×10÷6
=120÷6
=20(米)
答:6天修完,每天修20米.
订正时,要求说出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老师同时板书.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的共同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的第一步都要先求出这条路全长,也就是总工作量.例题是根据总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求出工作时间.改编后的题是根据总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求出工作效率.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1.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师:读题、审题,请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中间隐蔽条件是什么?怎样解答?可以互相说一说.
(根据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可以求出这本书共有多少页?再根据这本书共有的页数与实际每天读9页,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天读完,中间的隐蔽条件是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综合列式:12×6÷9
=72÷9
=8(天)
答:8天可以读完.
订正时,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2.小华和小刚读同样的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要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师:理解“小华和小刚读同样的一本书”是什么意思?
独立解答,然后讲一讲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12×6÷8
=72÷8
=9(页)
师:下面看一组题,请说出这组题相同的地方是什么?然后迅速列出综合算式.不用计算.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同学们做操.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如果站成12行,每行站多少人?
1.30×16÷24
2.30×16÷12
(共同点,“每行站30人,正好站16行.”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中间的隐蔽条件,也就是总人数)
师:请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独立解答下面的题.
3.幼儿园买来8箱苹果,后来改用10个小箱装这些苹果.如果每小箱装16千克,大箱每箱装多少千克?
综合列式:
16×10÷8
=160÷8
=20(千克)
答:大箱每箱装20千克.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步应用题,在解答上有共同的特点,第一步都是先求总数,这一步是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两步应用题要找的隐蔽条件.分析应用题时,可以从问题入手分析逐步推到已知条件,或者从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到所求问题,还可以从中间隐蔽条件进行分析,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几种分析方法交替使用,更容易找到解答方法.
作业:第113页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归总应用题.归总应用题和归一应用题是相互联系的,是今后学习较复杂应用题的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重点要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时,从一步应用题导入.通过一步应用题改编成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使学生理解,解两步应用题,关键是找出中间的隐蔽条件.教学中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应用题时,可以从条件入手分析,一直推到所求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到已知条件,或利用找中间隐蔽条件方法分析.通过练习比较,使学生掌握解答今天所学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是先求出总数.为将来学习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人教版三年级下应用题(推荐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