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27 12:37:28 作者:别玩消消乐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别玩消消乐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工科论文范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工科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新工科工程论文

新工科工程论文

【摘 要】转变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通过社会、行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对比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3+1”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该模式能够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Y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积极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变革,“争创双一流、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建设新工科”等都是近期提出的,旨在教育要与社会、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导向,实现人才培养被动适应产业需求走向支持引领产业发展;旨在教育要把全体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焦点,充分保证学生取得特定学习效果,教即所学,学以致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迎接教育改革,为了建设新工科下高校,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必须改革现有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增强本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1 建设新工科的意义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新工业革命加速进行,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1.1 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需求。新经济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功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呼唤新工科。

1.2 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需要。对培养德才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加快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有重大意义。

1.3 是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学科交叉培养,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求。

1.4 是掌握产业发展最新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需求。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争取由“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实现变轨超车。

1.5 是实现企业参与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共赢的需求。

2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实现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因此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有助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定位,做到学有所用。

2.1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校交通运输专业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实践知识的积累仍存在不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面临企业对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须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存在的问题

2.2.1 理念不适应。工程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的企业需求不适应。虽然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但只是学校单方面制定,不了解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度,本专业知识体系做不到动态变化、及时更新。

2.2.2 人才结构不适应。本专业在基础、新兴、高端领域科技人才短缺,并且人才转型升级能力不强。

2.2.3 知识体系不适应。当今社会,新知识呈指数级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在校期间课程知识陈旧,学科专业调整设置灵活性不足。

2.2.4 培养模式不适应。以全球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学习、信息共享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了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师的需求和结构等的不适应。

3 构建新工科理念下交通运输专业“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即“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实习。

3.1 交通运输专业“四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本着“拓宽知识,保证基础,提高素质,重在应用”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性。根据“实基础、精专业、强技能、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按照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实施创新教育,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四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综合实践课程平台,两个模块指“创新与素质拓展模块”和“实践能力提高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另外,课程设置与企业共同协商,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植入到学校,节省企业对学生培训时间。

3.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积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主动学习表现在自主学习、辨析能力、团队合作和知识应用。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老师付出的精力也是相当多的,如线上资源的准备,包括视频录制,教案编写,PPT制作等。另外保证线上资源丰富,把知识碎片化,使学生触手可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记录相应数据并且通过对数据分析判断结果。线上资源准备好后提供给学生,由老师提出任务,学生进行在线学习,通过老师线下精讲点拨和答疑解惑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提交任务,老师对结果进行审查,结果提交,给定相应成绩或评价。

3.3 以实践技能提高为核心,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利用学校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定期举行高校教师培养,通过系统化的内容设计、定制化的培训服务,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同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师资队伍共同体,形成共同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定期聘请企业单位知名人士给学生讲座,与学生交流,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学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4 结束语

在新工科理念下,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必将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缩短适应社会时间,真正做到按需培养,学有所用。当然,在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运作方式进一步探索、实践,并不断加以完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交通运输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篇2: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1实验教学应体现大学物理实验技能的特色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力、热、电、磁、光学、近代物理知识都有,且各实验技术有其自己的一套特色。比如,对某物理量可直接测量,若不能直接测量的可通过“比较”、“转换”、“放大”、“模拟”、“补偿”等技术达到测量的目的,而这些技术在其它后续的实验或高级实验技术中都要用到。过去实验教学中对这些实验技术的讲授尤如蜻蜓点水,致使学生也只能得到零星知识,印象并不深刻。如果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注意系统归纳讲授实验技术,或在实验教学中是否能围绕某一种技术去安排相应的实验训练,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技术的特色就会有较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一般说来,物理测量的方法很多,如以测量来分,可分为电测量和非电测量两大类;以测量性质来分,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和综合测量;以测量过程中被测量是否随时间变化来分,可分为静态和动态测量等等。实验中,无论涉及到哪种测量方法,都应注意体现该实验技能的特色,丰富学生的测量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严格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2实验教学中应提供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在当前实验教学中,从大纲、教材以及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约束力太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统得太死。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学好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认为在实验条件的允许下,可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有自由选择的实验余地,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如以某物理量或某常数的测定为题,提供几种可行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当然教学中要有基本的要求,只要学生做到了基本要求就算通过了,而对那些心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课题不同的实验比较,提出自己的见解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例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可提供单摆法、自由落体或凯特摆法测定;磁场的描绘,可提供冲击电流计测绘、模拟法、霍尔元件或高斯计等方法测绘;或以某种测量技术为题,研究它的应用;或以某种仪器为题,研究它的应用等等。学生通过实验,会使他们发现一个物理量的测量或者一种仪器或者一种实验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唯一的,哪一种测量方法更为实用可靠?这就会促使他们带着瓿去研究和探索,如果实验教学中,我们能做到有计划且合理地安排,相信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当然,根据课题,一次可能要排出若干个实验,这将给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增加很多的工作量,同时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然而,只要各方面予以重视,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实验教学中应注重数据处理方法的训练

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实验误差理论与误差计算固然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数据处理方法也应该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以往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力是否常常放在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本人认为,如果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反复注意对学生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的.训练,相信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是有益的。学生一旦掌握了数据处理方法,他们的智能,独立工作的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

数据处理的方法很多,然而,作图法、平均法、逐差法和最小二乘法等等依然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几种数据处理方法。例如,实验测得一组数据为xi,yi(i=1,2,…,n),证公式或求解经验公式。

3·1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将该组测得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纸(或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标点,看其变化趋势,比如,用直线去拟合,可行,说明x与y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满足

y=a0+a1x

待定系数可以用

计算。若函数关系已知,如I=U/R,显然R=1/a1,a0经计算值很小,可近似为零(这很小值因测量误差带来的),验证了I与U的线性关系,还可求得R值。不能用直线拟合的,可试探某种类型的曲线拟合,求解经验公式,解决方程的回归问题。3·2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将数据列表,设自变量是等间隔变化(普物实验的一般取值),将对应变量数据逐项逐差,若为恒量,如

δyi=yi-yi-1=a1x(i=1,2,…,n)

则函数为线性关系

y=a0+a1x

如果一次逐差不是恒量,可再次逐项逐差,若二次逐差为恒量

则函数具有

y=a0+a1x+a2x2

形式。如果二次逐差仍不是恒量,可继续再次逐项逐差,看其是否是恒量,直至逐差为恒量,可确定其多项式形式。

此外,将测量数据分成对半两组,用隔1项逐差,可求解物理量的常数据。

3·3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

最小二乘法是从误差的角度来讨论方程的回归问题,它从数学上和几何意义上说都比较严格。假定上述测量数据中,xi的测量误差都归结到yi误差,且x与y关系为线性关系:

y=a0+a1x

则yi-a0-a1xi=ζix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

取一级微商,并令一级微商为零,整理后,得

其中

为了判断函数形式选取是否合理,在a1与a0解定之后,还需要计算相关系数r,对一元线性回归,r计算式为

根据概率统计理论证明,r值在0与1之间,若r=0,说明x与y完全无关,数据点远离求得的直线,显然用一元线性回归是不妥的;若r=1,说明x与y线性相关得很好,数据密集分布于求得的直线附近,直线回归处理方法是正确的。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讨论求得的直线是否通过坐标原点以及待定系数a1的误差问题,用不确定度来表述测量结果。

用平均法处理数据在方法上比上述方法简单,一般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测量中,用平均法处理数据比较方便。另外,在大学物理的大多数实验中,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多为线性关系,许多非线性关系也可以通过转换,变非线性关系为线性关系去处理。总之,大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很多,有一定的灵活性,也有一定的数学工具可循,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时间,向学生系统讲授数据处理方法,并在有关实验中给予必要的训练,学生通过对实验后的数据作出正确处理,使之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或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或准备作为以后实践工作的一个依据。

篇3:工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论文

1.1分级教学应面向实际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自然也不例外。作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这个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学完Word2003,在毕业论文制作和排版时还是难以应付;学完计算机硬件组成后,个人想组装一台兼容机还是搞不清需要配置并合理选择哪些硬件。此类问题,举不胜举。如何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作者认为要面向应用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分级教学中较多的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例如在讲解Word2003时,选取的案例就是毕业论文的制作。讲解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Word常规操作,二是高级功能与应用。可以预先准备好一篇毕业论文。首先讲解字符、段落与页面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插入图片并实现图文混排的方法,表格的插入与使用等常规操作。将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尽可能融入到文档的制作中去。其次讲解高级操作,包括页眉与页脚的设置,目录的插入,以及样式的使用等。以上操作同样是结合文档的制作来讲解。这样,在讲解的内容结束后,一篇样式美观的论文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老师和学生共同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1.2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就目前而言,一方面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很大。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想要获得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并不容易。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快得多。因此,作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当有更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充实自己。作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纵深方向和横向的知识。对于纵深方向,我们认为指的主要是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选择深入研究。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授课学生专业,尽量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并传授给他们。俗话说,老师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要素。对于横向知识,要求教师能够紧随技术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例如,大学生常常被亲属,或朋友要求去帮助装一台兼容机。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对当前技术市场的发展非常熟悉,在授课时给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如各种不同型号CPU的特性和优缺点,挑选内存、硬盘和显卡的注意事项,兼容机各主要部件之间如何做到性能最优配置,满足用户的工作和娱乐需要,等等。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就需要教师紧跟技术市场的动态,以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且能够学以致用的。

1.3全校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为了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课分级教学,进而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可以兼顾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一系列计算机公共选修课来供学生选择。包括《Matlab与工程计算》、《3DMAX》、《VB程序设计语言》、《Flash动画设计》等课程。以这样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个人所擅长的方向对所开设选修课的科目进行调整。

2结语

分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和新突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化和专业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目前分级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新情况还在不断出现,但这些都将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经验和总结。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针对分级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篇4: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科能源动力类研究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基础课程,近几年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建立新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改革效果明显。在课堂教学上讲授模式精略结合,并采用双语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双5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而课堂外对学生所进行的换位教学、写课程总结及相关创新实验项目等措施的开展,不仅能强化学生所学理论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等工程热力学;研究生;教学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研究生教学应追踪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方向,反映新知识、新成就,采用有益和有效的新经验、新方法、新体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举足轻重,而课程的教学方式被认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为学位必修课。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深感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却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程或自己的研究工作当中去,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要求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的新教学方法将与大家共享,以其对研究生教学改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课堂上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1.精略结合的教学模式

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浓缩课程的精华,采取“细嚼慢咽”与“蜻蜓点水”两种截然不同的讲课模式相结合的策略。对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等其他教学方法,采取课堂上的“细嚼慢咽”精讲模式。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教师则采用“蜻蜓点水”式引导、归纳总结、学生自学等略讲模式。精略结合还体现在对课程中例题的处理上,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涉及热力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淡化具体的求解计算过程。

2.恰如其分的双语教学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概念多、理论性与工程性均较强的课程,且紧随时代不断发展。若采用纯中文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更加容易些,但对他们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了解国际相关知识、及时扑捉行业发展动态是不利的。倘若在课堂上教师完全采用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较大,势必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在课件的'制作及课堂教学上仅仅对专业名词术语采用英语模式。这样既不会增加课程的难度、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对今后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及国际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3.鼓励学生“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与讨论式教学

对于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增强自信,鼓励学生从学会“质疑”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质疑”使教学形式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的“群言堂”的转变。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灵活应用启发引导与同学间、师生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例如,在每一章授课结束后学生可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理解不透彻的内容,或者是现实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为提问的同学解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

教师也可结合一些社会现象,或针对一些在学科发展中曾令人困扰的问题、热点问题向学生发问,而学生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课堂内外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如对熵及熵变的理解、关于“水变油”事件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等等都可以进行讨论。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切磋,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欲望,再配以教师的总结与点评,可强化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式势必增加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压力,鞭策教师勤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4.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大部分基本理论内容讲授后,可针对工程中的实际相关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例如,在讲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这一章后,针对实际气体混合物的配制计算问题进行案例教学。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掌握该类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对今后工作中涉及这方面问题打下深刻烙印。又如,在讲述完化学热力学内容后,针对本校专业特点,可针对发动机的实际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强化了运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学生在研究生论文中进行理论分析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5.采用“双5教学法”

“双5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利用“起始5分钟教学法”及课堂教学“最后5分钟教学法”。任课教师可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开始5分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5分钟内对上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把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转移到本门课程上来,同时注意对相关内容的上下衔接,对本节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涉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课堂精讲教学过程中,课堂最后5分钟也十分关键。在这有限的5分钟内,教师不仅可进行总结、布置讨论题,还可以采用“答题交条”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答题交条”就是教师出一道涉及本节课程内容的比较重要的、或易出错的、或趣味性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姓名与学号写在一个小纸条上,并在离开教室前交到老师手中。“答题交条”意义有三:首先,可充分利用最后的5分钟,强调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易出错的地方,或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其次,可初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该方式可作为一种点名手段,考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答案的正误、出勤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对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促进作用,一举多得。

例如,在讲完“焦耳—汤姆孙系数”这节后,若能抽出课堂最后5分钟,可出一道关于“水蒸气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变化趋势”问题,以强化生活及工程中水蒸气节流现象的特征。又如,在讲过理想气体性质后可出一道“若一个门窗开着的房间室内空气的压力不变而温度升高了,问室内空气的比热力学能及总热力学能将发生怎样变化”的简答题,以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

二、课外的综合能力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尤为关键。“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换位教学

该换位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结合课程相关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换位教学的汇报材料(如讲稿、ppt)并进行汇报,从而锻炼学生对所研究素材的自学、整理能力及表现能力。

2.写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在课程开始时先布置下去,在课程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难点、重点及学习心得进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上交。该课程总结表面上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实质上是学生在整理过程中的进一步强化吸收过程。另外,通过学生的心得体会,教师还可以发现本轮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项目

学生根据所研究方向,选定或独创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试验的可行性调研与分析。若试验条件具备、方案可行,则要独立准备及开展实验,并以实验教师的身份对同学进行讲解,最后要写出实验报告或实践总结报告。

三、改革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近几年逐步在“高等工程热力学”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使教学评价上完成从“一张试卷定高下”到按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来综合评定成绩的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课堂基本理论知识的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综合素质考评,占总成绩的50%,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讨论及换位教学情况、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及创新性实验的论证、准备、操作、报告等内容综合评定。

四、结束语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与强化他们的工程观念,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尤为重要。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尝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热力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教学方法,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5:浅谈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论文

浅谈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论文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诉求

第一,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机制,科学设置实习、实验等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解决处理特定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上台阶。第二,将工科特色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实现工科品牌优势与经管特色的深度融合,凸显高校特色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渗透和统帅作用,培养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工科基础理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第三,以塑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整合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紧跟特定行业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督导与管理、教材建设体系,提升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第四,探索差异化优势的办学思路,打造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相区别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由于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较鲜明,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主导专业竞争力较强;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不属于这类高校的主导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果不能被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有效吸收的话,行业特色就会成为行业的累赘。为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动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向学校的主流特色靠拢,既能借助学校工科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也能强化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与非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化优势。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框架

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2]。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始终要求立足于特定行业,依托工科行业这块“自留地”来推动专业发展,培养具有解决特定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即是说,要将工科特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强调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3]。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5个方面(图1)。由图1可知,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其总体思路为:(1)优化教学内容,要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2)充实教学条件,要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3)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要完善能充分体现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4)提升教师素质,要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5)强化实践教学,要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这5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从图1能够看出,工科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在适当增加工科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紧紧跟随时代发展和特定产业发展,充分掌握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前沿与发展趋势。教学条件建设首先要求组织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着力解决工科特色的经管专业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教学过程和考核的科学化,要求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案例教学作用,并逐步建立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强调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经管师资的重要性,将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课程、派遣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作为解决现有教师欠缺工科知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与行业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建立具有较高仿真性的模拟实验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队伍、实践性教学环节共5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向纵深发展[4]。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奠定基础,必须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1.增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在保持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个别体现工科特色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为了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如石油化工过程概论等基础课程。2.设置行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这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反映特定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石油经济学、石化商品学等课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石化商品学等课程。3.教学内容紧跟行业经营管理最新前沿与发展动态。这主要是追踪学术前沿,实现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如请行业内企业管理层到校做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发展前沿,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茂名石化公司、中海油西部公司等石油化工企业,聘请这些公司高中层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做行业经营管理前沿讲座,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特色的把握,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前进。

(二)充实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诸多方面。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充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条件,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须从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方面展开研究。1.编写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教材建设是关键环节,教材选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5]。因此要积极联合其他同类型工科高校教师,组织共同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教材。2.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工科行业特色及其用人规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设置明确具体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安排。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制定出了具有石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打造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3.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要从凸显工科特色的要求出发,结合工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和行业特色,编写相应理论课程以及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等。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凸显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计划等。

(三)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是教学组织实施及其效果检验的关键。要在广泛调研行业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经营管理规律,对教师选聘、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习教学乃至毕业论文指导与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等教学过程和考核体系的诸多环节进行设计,完善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1.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凝练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以回答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有的放矢,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当前,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有待推进[6]。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要求积极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2.将行业内企业管理经验作为主要教学案例。要在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企业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案例,建立行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加强学生对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3.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设计以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业经营管理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7]。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引培结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引进工科背景或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师资,推动经管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塑造一只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1.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师资。引进既具有行业从业经验、又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师资,弥补现有师资队伍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的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素质。2.引进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经管师资。在引进的经管专业教师中,强调教师原有专业知识具有工科背景。如引进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其本科阶段为工科专业。这样,该引进人才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可能较之于单纯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毕业生更深刻、更全面。3.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师团队不仅要教好课程,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更新知识[8]。这要求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推动现有教师加强对工科类经管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胜任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4.派遣教师到行业内企业调研学习。这是指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调研、跟班学习等,以加深经管专业教师对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认识,拓展教师知识面。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要求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周边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跟班学习,从而加深了教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认识,有力推动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步伐。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9],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应用能力。为体现工科特色,要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传统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将着力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增强经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科特色。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当前多数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提升这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城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加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茂名石化等石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石油企业工作现场听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石油行业的理解,推动了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2.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在充分调研行业经营管理流程、运作模式、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建立模拟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推动经管实践教学朝着特色更鲜明、实用性更强、针对性更准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谋求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有别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同类专业的显著分界点所在。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借助本校优势学科资源打造自身特色,并立足于特色做大做强自身。本文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提出推行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构建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完善体现行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将工科特色全面渗透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培养特色鲜明的复合型经管应用人才,能有效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遇到的困惑。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一些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经济管理院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证明,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是增强学生在特定行业的就业竞争力的必然之举,是推动专业发展、提升专业品牌的可靠抓手。当然,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征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还在持续。

篇6: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综述论文

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综述论文

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差异明显

现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班制教学,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由若干位教师共同完成教学。教师之间交流较少,自己讲自己的。由于教师个体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等的差异导致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差异明显,不能充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4.教学手段单一,新教法、新手段应用不够。受限于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力,现有的大学物理教学仍以传统的板书教学为主。在条件较好的一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主要用来代替板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教学。而大学物理本身是门实验科学,内容较为抽象,不易获得良好的教授效果。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模拟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使抽象的概念实质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知识、原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思考

1.教学内容的合理选取。针对各专业对物理知识需求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普及性和针对性协调发展。如:交通工程专业应以力学为重点内容;建材专业以热学,电磁学为重点内容,电器自动化以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为重点内容等。所以教学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即保证基本物理体系的完整呈现,又要突出专业的实际需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精心挑选,对于经典物理要发掘与现代科技的联系,有意识的减少陈旧、过时内容的教学,做到经典不古董,要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勃勃生机。适当的介绍当今物理学前沿的新进展,侧重补充与相关专业关联度高的发展新动态,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信息、新动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统一教学标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而教研室活动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通过教研室活动制定统一的教学具体实施计划,落实常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可多种多样:比如组织各位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在一听一备中达到加深理解,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统一的教研室活动,统一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起点一致。过去物理教学注重于知识点的传授,强调利用公式解题的能力。但是物理学和数学基础的关联度较高,尤其是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大学物理一般是和高等数学同时开设的,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效果。所以要改变教学侧重点,将侧重于知识点的机械传授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及物理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教学内容及目的的改变,其考核模式也应相应调整。降低统一考试的占比,鼓励采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证明某一理论、提交论文等自主方式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是提升物理教学效果的一条捷径。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经典物理的理论、定律可以通过实验呈现出来,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质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还可以通过实验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促进知识的理解提升。

3.加强新教学手段的应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概念、原理及定律、定理均是由实验升华而来,具有精炼、抽象的特点。传统的讲授方法无法使其形象化,导致教学枯燥无味,效果很差。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模拟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使抽象的概念实质化、形象化,提升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对知识、原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现在的大学物理教育现状出发,基于解决现有问题,提升教学效果,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加强现代发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研室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大学物理教学侧重点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及物理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的探索多媒体等新教学手段的引入,提升教学效果。

篇7:工科个人简历

yjbys

男 23岁 香港人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1-2年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广州 - 不限

求职意向:商务司机 | 销售助理 | 检验检测员 | 其他生产/制造职位 | 机电工程师

诚信正直 责任心强 善于创新

工作经验

(工作了2个月,做了1份工作)

裕华酒楼

工作时间:7月 至 209月[2个月]

职位名称:服务员

工作内容:负责厨房的上菜调配,材料的配送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 广东工业大学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C1驾照

篇8:工科个人简历

yjbys

性别: 男

年龄: 23 岁 身高: 177CM

婚姻状况: 未婚 户籍所在: 贵州安顺

最高学历: 本科 工作经验: 无经验

联系地址: 贵州安顺

求职意向

期望工作地: 贵州省/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2000~3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 无限制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 本校的应用化学不只是单纯的理科,而是一个以工科为主,集合理科的综合学科,学校所发的毕业证为工科。

教育经历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

起止年月: 9月至7月

学校名称: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专业名称: 应用化学

获得学历: 本科

篇9:工科自荐信

dear sir,

Dear Sir,

I take the liberty of writing you to apply for a position in your corporation.

In 1981, graduated from the Powerman Course nd Electrical Equipment Repair Course of the U.S. Engineer College and also graduated from the Management Course of 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U.S. University in 1985.

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the United State. I would like to work in your corporation. I believe that I can perform well under your leadership.

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could give me an opportunity of first of all.

Enclosed herewith are three copies of the U.S. diplomas and a copy of my resume for your reference.

Your prompt reply in this matter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Yours very truly,

敬啟者:

不揣冒昧,特申函向阁下毛遂自荐,敬请原谅。

本人於一九八一年,毕业於美国工校动力班暨电力装备修护班。又於一九八五年,毕业於美国工业大学工业管理系。

我刚从美国回来,拟参加贵公司工作。如蒙赐允,本人确信在阁下领导下,定能胜任愉快。

敬请阁下惠予為贵公司服务机会,兹随函检附美国毕业证书三件暨自传壹份,谨供参考。

敬请儘速赐覆為感。

相关推荐:

2020理工科毕业生英文自荐信

中英文自荐信格式-工科

理工科通用自荐信范文

理工科毕业生英文求职自荐信

自荐信理工科专业

工科英文自荐信

篇10:工科英文简历

The basic information

Name: yjbys

Gender: male

Age: 23 years old, height 177 cm

Marital status: single Household register: guizhou anshun

Highest degree: bachelor work experience: no experience

Contact address: guizhou anshun

objective

The job recently worked:

Expect to work: / guiyang city in guizhou province

Expect job nature: full time

Expected monthly salary: 2000 ~ 3000 yuan/month

Hoped for jobs: unlimited

Hope is engaged in the industry: unlimited

Skills talents

Specialty: the school of applied chemistry is not only pure science, but a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engineering, collec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department, school graduation card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xperienc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helor degree)

Start-stop years: in September 2012 to July 2016

School nam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name: applied chemistry

Degree: bachelor

篇11:工科英文简历

The basic information

yjbys

Male 22 years old Cantones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tern professional immediately to work)

Education: college

Working lives: no experience

Expected salary: 1000-2000 yuan

Working location: guangzhou nansha - unlimited

Objective: volunteers | other positions

The good faith integrity

Education experience

Graduated in July 2016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AutoCAD: general experience: 1 year

Word: skilled experience: 2 years

Excel: skilled experience: 2 years

Language skills.

Mandarin: good English: general cantonese: very good

Certificate of award

Certificate name: electrician license issued by time: in December 2015, issuing authority: zhaoqing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roduction safety

Name of the certificate: certificate of national computer software Issued by time: in May 2015, issuing authority: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skill appraisal center

Self description

I am a friendly, honest modest. Hard-working, serious and responsible, can bear hardships and stand hard work, conscientious, have patience.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求职简历封面 理工科

2.工科生个人简历表格

3.理工科简历封面模板

4.理工科个人简历模板

5.理工科黑白简历封面

6.理工科毕业生求职个人简历封面

7.理工科学生简历写作

篇12:工科毕业论文

工科毕业论文

工科毕业论文范文: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摘要]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是工科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国内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在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大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掌握90后工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完善内容、丰富形式、改革模式、注重考核,保障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落到实处、收获实效。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

何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特点,针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学习适应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和心理适应教育。而目前国外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则普遍被描述和概括为帮助新生从中学生过渡到大学生以及在大学成功学习的策略、战略、课程和服务等。笔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年开展的一系列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既是大学的适应教育,也是大学的开端教育,更是未来一生的基调教育。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只有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使工科大学生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帮助他们打牢专业基础,积极投身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起步较晚,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成长引导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在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完善、优化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增强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大都集中于开学的头两个月,通过军事训练、集中讲授、提问解答、团会班会等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课程、学习纪律、环境适应、安全稳定等内容的教育,对新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很好的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教育目标不明晰,教育手段较单一,教育者范围较窄等原因,导致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没有对工科大学生大学的开端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以江苏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入学教育效果评价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的学生对入学教育非常满意,32%认为满意,56%对入学教育不满意,认为入学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认为入学教育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内容过于单调,缺乏针对性,仅限于规章制度的学习、专业介绍、学籍管理等,入学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指导;57%的学生认为,在入学教育期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

二、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重过程轻结果,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对入学教育的目标缺乏深入的思考,仅仅将其当做大学的适应教育,缺乏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入学教育只是简单复制现有模式,看似大张旗鼓,实际上只是片面强调入学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了入学教育对大学生的长期效应。

(二)形式内容较单调,缺乏启发性

当前高校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与课程介绍、大学生活适应、心理状况排查等,形式主要为军事训练、集中讲授、会后问答等,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介绍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缺乏启发性,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效果不理想。

(三)未能体现工科学生特质,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未对教育对象开展充分调研与分析,不同学科的入学教育都大同小异,出现教育对象泛化现象,学科区分不明显,没有针对性,导致入学教育仅仅是传递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内容,而不是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和热切需求的内容。特别是针对工科生学业压力大、家庭情况相对困难、思维相对不够活跃等特点,入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体现。

(四)实施者较单一,未实现全员育人

在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仅仅被认为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庭未发挥相应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工科专业来说,教师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结合起来。工科大学生入校后,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如果能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入学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五)持续时间较短暂,系统不严谨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开学后的头两个月,入学教育以点状分散于各个时间段,没有形成严谨的入学教育系统;入学教育与之后的大学教育的衔接不够,导致入学教育对大学生活、职业生涯的影响甚微。

三、提高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把握90后工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规律

工科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更重,想象力、活跃度和发散性相对较弱,男女比例较不平衡,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家庭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这些都是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90后的'工科大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思维越来越活跃、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等。因此,只有把握好90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大学适应、思维创新、自强自立、安全意识、人际交往、基本礼仪、性别观念、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入学教育,探索并掌握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保证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明确入学教育目标,做好入学教育规划

目标是入学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只有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入学教育的模式、内容、形式等,做到过程、结果两手抓,既保证了过程的精彩,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活动而言,入学教育这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养成”,[3]也不仅是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大学情况、掌握相关知识、适应大学生活,而应是帮助工科大学生全身心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明确大学四年甚至整个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储备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和素质。换句话说,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唤醒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和成长。正如作家秦文君所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以此为目标,做好入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规划,进而改革入学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让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大学生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

(三)丰富内容,健全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工科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集中讲授等方式开展,理论性较强、互动性缺乏,效果不甚理想。新时期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与民族历史、时事政治、校史校情、大学生的专业、大学生的未来梦想等相结合,增加大学生的体验和互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实现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二要重视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认知教育应包括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入门教育中,由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专业介绍,并通过参观、实践的方式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和用途,使新生们对所学专业有总体的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则帮助大学生们做好职业定位,一步步明确未来发展路径。职业道德教育则应通过观摩、体验、警示等方式,使大学生严格遵守道德准则,自觉担负社会道德责任与义务。[4]三要重视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首先便是法治意识教育和规范意识教育。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不够,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法治意识教育,通过集中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校纪校规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拓展载体、丰富形式,除讲授、考试等方式外,增加游戏、竞赛、案例分析、情景演绎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活学活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的效果。入学教育中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仍然存在随地吐痰、粗话脏话、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不文明现象。因此,在入学教育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生活引导等工作,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新形势下,基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还要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社会态度和爱国方式。四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通过制定制度、军事训练、体育活动、发动倡导等方式督促大学生们勤于锻炼,响应团中央的“三走”活动号召,引导工科大学生们练就强健体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则通过团体辅导员、谈话谈心、举办活动等方式引导工科大学生学会合理释压,保持积极、乐观。对于入学心理普查中发现并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建立档案,长期跟踪,及时干预。五是要开展自强自立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工科大学生更为内向、简单,家庭经济困难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自强自立教育的内容,引导工科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励志奋斗,顺利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过渡。在自强自立教育中,可以树立自强自立的典型,形成示范,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营造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对自己负责的积极氛围。

(四)改革入学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入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靠辅导员、班级导师、学生干部等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将入学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5]身处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的教职工,同样肩负育人职责,把日常管理与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家庭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建立政工干部、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学生家长“六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入学教育不应仅限于开学后的两个月,而应持续整个大学一年级,分阶段按任务进行,并与随后的大学教育相衔接,使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大一整学年全过程育人体系。入学教育还可以引入选课机制,将其设定为必修课程,计入工作量,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在入学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等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6]

(五)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考核机制,保障教育收获实效

首先,应设定入学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将入学教育的效果量化,教育对象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可通过问卷、评分、后期追踪等方式,评估入学教育的效果;最后,还要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方案,督促实施落实,保证入学教育真正收获实效。

四、结语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正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入学教育对象特点,找准突破点,采取措施,重视反馈,使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落到实处、凸显成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阴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2]姜宇,曲云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6).

[3]魏丹.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功能和实践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徐国峰,潘俊波.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刘锴栋.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6]王智广,鲍震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性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篇13:工科英文简历

Jenny Seguso

2365 S Mayfield Ave

Chicago, IL 60652

Cell: (123)-555-1234

Email: jenny.seguso@anymail.com

Career Objective: To gain the position of a Logistic Staff Officer wherein my skills and experience will contribute towards the growth of the organization.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Duration: March 2007 till date

Organization: Strategic Operational Support, Chicago

Designation: Logistic Staff Officer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effective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for effective execution of logistic plan

Prepared logistics and supported plans, and overseen budget requirements for new operation

Prepared reports on staff and material movements and other operational logistics issue

Responsible for identifying, planning and managing logistics operations to meet organizational goals

Monitored and supervised the work of junior logistics officers and staff

Coordinated as well as provided logistics support to ongoing land, air, river or rail operations

Handled other related tasks as required

Duration: August 2004 to February 2007

Organization: ADP International, Chicago

Designation: Assistant Logistic Manager

Developed and upd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 plan based on the approved project phasing and packaging strategy

Ensured that the materials are received and stored in a proper place

Developed as well as managed materials planning function for the product of the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trucks that deliver goods

Ensured that the shelves are stocked, invoices are filed and orders are tracked

Performed other essential tasks under the instructions of Logistic Staff Officer

Core Competencies:

Six years of progressive experience in logistic operations

Advanced knowledge of logistic operations and practices

Ability to prepare and present concise written and oral logistics operations reports and other documentation

Demonstrated time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al skills

Effective written and o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Client orientation with excellent negotiation skill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of database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spreadsheet, and complex text document

Knowledge of handling equipment and packaging used to ship and store merchandise

Ability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good relationships with logistic counterparts in a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Summary:

Master's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the year 1995

Bachelor's degree in Logistic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year 1992

Personal Details:

Name: Jenny Seguso

Date of Birth: 23.05. 1970

Employment Status: Permanent

Relationship Status: Married

References:

Mr. Morris Andrew

Logistic Management Supervisor

IL Logistic Co Inc, Chicago

Cell: 703-222-5487

Email: andrew@gmail.com

对工科研究生精英教育的探讨论文

工科论文答辩ppt范文

工科专业实习报告

政工科个人工作总结

政工科的工作总结

民办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工科类简历自我评价

全面发展的工科生自我鉴定

工科专业金工实习报告

工科院校怎么搞思政教育?

工科论文范文(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工科论文范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