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

时间:2022-11-29 10:31:49 作者:马桶边的金鱼姬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马桶边的金鱼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

第五章 结束的开端

第六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儿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儿童

第九章 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20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拟所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一种保存的活动》、《如何看电视》等,其中 《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译者简介: 吴燕莛,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硕士。如今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教。

篇2: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也许称为童年与印刷更为贴切,书名只是一个噱头,更讽刺点说,作者何尝不是娱乐时代的一员,娱乐精神丝毫不亚于旁人。童年是一个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阶段,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似乎也不太恰当,姑且说几近白纸的状态,但人毕竟是有立体视觉,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触觉、听觉、嗅觉等。现代社会一方面寄希望于儿童多学知识,认识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导解放孩子天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们既想要压抑和升华,又渴望洒脱和浪漫主义情怀,就像我们想要告诉发展经济,又寄希望于不破坏环境,这甚至都是可笑的。

作者并不是极力反对电子时代的发展,只是给人们提醒一下,让我们对电子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很缅怀印刷时代,这是表达怀念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比。

电视的信息,是呈现给每个人的,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在以画像和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萧伯纳曾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甚至我会极端地认为法森的主张是有一定意义的,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既然我们终将踏入成人的行列,何不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来决定是快进还是倒带呢?提到步入成人行列未尝是坏事,但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篇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

篇4: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经典

近日,武汉某汽车文化节上“比基尼女童车模”引起热议,“别出心裁”的策划让孩子化浓妆、衣着暴露,摆性感POSE,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本应天真浪漫、可爱无邪的孩子流露着不该有的成人气和粗俗气,这是何等令人痛心、尴尬和可悲的事情。

其实,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权威……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篇5: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经典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 —尼尔·波兹曼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

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尔·波兹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由最初的中世纪里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直到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于是乎,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学校也开始创办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并且将儿童视为一种投资甚至炫耀成本。这个时候,童年在此发展到了最高峰,儿童被划分到与成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但是,与电子媒介发展相对应,“图像革命”也在悄悄展开,一个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二者结合起来,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世界。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而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而此时,电视的到来,与图像革命走到一起。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童年逐渐消逝。电视的出现,使得儿童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电视使图像成为主导,而语言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了。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是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也不大会去听电视。电视的传播是无须分辨使用权的,意味着电视节目不需要以“儿童”和成人“进行分类。电视出现以前,政治生活的阴暗一面大多只是成人的是。儿童不读报,但是他们是电视观众,人性弱点不断在儿童面前暴露。

从儿童的观点来看,电视上播放的最多的是成人世界充满了无能、竞争和担忧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电视等??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童年是社会的产物,它不属于生物的范畴。它由被发现,到壮大,经历了世纪的沉淀。而现在,信息时代的到来,童年的概念变得模糊。广告里的女儿和母亲,分辨不出年纪,女儿看起来跟母亲一样成熟,母亲看起来跟女儿一样年轻。不管是童年在消逝,还是成年在消逝,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别在消逝。

技术本身被神化,政治过程被降格,成人的头脑日益萎缩,童年逐步走向消亡,这些都是可悲的迹象。周国平说:”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而且消逝得更为彻底。“?当今的中国电视内容发展,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在教育意义方面也没有过多的进行思考。

而书本的最后,作者希望有一种传播技术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他将此寄托在电脑上。他认为,人们为了学习电脑编程,就必须学习一种语言,这将使教育变得有意义,可能重新回到印刷时代。但以目前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来看,波兹曼的希望落空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被搬到了网上,儿童通过电脑获得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增加,而且互联网的信息具有共享性,匿名性,因此,信息不能针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区别分级,可以说电脑正在加速童年的消逝。

篇6:消逝的童年作文

消逝的童年作文

小时候家是我最爱的地方,现在面对鳞次栉比的高楼,我只能独自回忆往昔快乐的童年、幸福的家乡。

小时候,虽然家里不富裕,虽然生活拮据,可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孤独,我是快乐的!桥——上学的必经之路,桥下的船总是来来往往,不知从那里来亦不知它们将去往哪里。他们总是忙忙碌碌的,从前爸爸总骗我说这桥下有水怪,会把小孩带走,那时总害怕见不到爸爸妈妈,一到桥头便往前跑,稍大之后,虽知道这桥下没有水怪,但也习惯了一到桥头就屏住呼吸往前跑,所以我和这座桥没什么感情。

现在到那里我最想去的.还是“后花园”(一个比较大的草坪),这里有“五大天王的王位”,还有天王专属的球框。我们在这里欢笑过,在这里哭泣过,在这里争吵过,我们在这儿玩过各种游戏,我们在这里分别,在这里约定了不会忘记所有这一切!

小学时放学路上最享受的便是和寅一起寻找“秘密通道”——从学校到家最近的路,一次次发现新大陆却又一次次地证明距离是一样的。虽做了许多无用功,可我们乐此不疲。

周三是我一周最爱的日子(每周三晚上老师要开会,总是早放),每每一到家我便拿着碗去街边买小馄饨,然后坐在家门口的方形石头上和朋友们边吃边讨论学校发生的各种事情。那时欢笑声充盈着天际,我们是多么快乐,虽没有爸爸说的铁圈,也没有舅舅口中的桑葚,但我从没感到过孤独。那时的我们是那样纯洁,那时的友情不掺杂任何杂质,那时的我还是懵懂少年……再也吃不到那样皮儿薄馅儿多的馄饨了,再也不能和伙伴们聊天了,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寂寞!每每想到这里眼泪便不争气的在眼眶中打转,我还能吃到那样的馄饨吗?我还能回到过去吗?我还能像以前一样无忧无虑地笑吗?

好了不说了吧,眼泪真的出来了,真怀念童年的时光啊!

篇7:消逝的童年作文

人生是漫长的,在人生中,童年也是最美好的。今年,我已经五年级了,身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已经再也找不到童年的那份天真,快乐了。

一放学,走在回家的小巷里,落叶随着微风悠悠地飘落下来,犹如一只只正在丛林间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我静静地穿过小巷,这是孩童时多次来往的一条小巷。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承载着我儿时的欢声笑语。这条充满美好回忆的小巷,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如今已变得寂静…

虽然快乐的时光已经不在了,可对童年的追忆,却时时萦绕在心头。小时候,总喜欢穿着花哨的裙子,带上各式各样的小包,穿梭在大街和小巷之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时放声歌唱。寂静的小巷像慈爱的祖母微笑地包容着我的欢闹。

可是现在,我只能背着沉重的书包,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一堆堆作业堆成的小山。小巷因为我的沉重显得更加的寂静,悠长。而我留给小巷的只有无奈的身影。站在站头,看着年幼无知的孩子们在叽叽喳喳地交谈着一天的快乐事情,我只有投以羡慕的眼光。是啊,他们是那么的纯真,他们无忧无虑地过着快乐的童年,肆无忌惮地打闹,玩耍。全然不顾别人的想法,他们是多么的快乐啊!而我美好的童年早已跟随着岁月的步伐逝去,等待我的只有那好像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有时坐在窗边写作业累了,望一眼院子里自由自在的玩耍的孩子们,想象着梦里那美好的童年,竟也成了自我放松的好办法。自由是我所最求的一个梦想…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负担变得更加的重了。从早到晚地学习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我改变不了这种沉浸在学习中的生活。自由已经完全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只有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学习,学习,再学习。此刻我真的好想好想成为一只小鸟,在没有人烟的白桦树枝头放声歌唱;在丛林里自由地觅食;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高飞;在清澈的水面流连忘返;在娇嫩的花丛中享受花儿的芬芳。早晨,在太阳温柔的抚慰下醒来,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撒娇,在葱茂的森林里和同伴们嬉戏玩。耍。这不就是我所追求的,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吗?最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能找到一个自由自在的快乐的自己。多希望不用再匆匆的赶着回家,背着书包,能看看小巷里走过的足迹,发现长大的美丽。也不用为繁忙的学习所担忧,能快乐学习,我想收获也许会更多。更不用早早的被刺耳的闹铃声惊醒,因为美好的睡眠会让人一天更加的有活力。晚上最好也不要在书桌前苦战了,窗外闪烁的星星会陪伴你早点进入甜美的梦乡。

时间在成长的脚步声中流逝,我再也回不去那美好的童年了。

篇8:作文:消逝的童年

我们出生于90后,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幸运儿。没有经历过之前几十年代的艰苦,我们的成长,就是象征着我们伟大国家日益发展的步伐。

小时候,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幻想着自己能够早一天长大,可能是对那所有的未知数都抱有无限的憧憬吧。现在人怀念那时,都说想长大的原因是能去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可能是我的想法稍有不同吧,我认为是,长大后就不用再上学了,因为我小时候成绩一直不好,非常贪玩,经常被老师叫家长,所以……

岁月如梭,以前只是听到父母或长辈经常感慨时光飞快,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现在我们毕业了,年纪虽不算大,也是奔三的人了,怎么经常感觉到最近这几年不知是怎么过的,自己仿佛还是17岁。后来在校的几年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千篇 一律,回想起来除了学习,真的想不到其他有意义值得留念的事情。现在,唯一能让自己感觉到曾经能让我们有着深刻回忆的时光,那便是我们的童年。

这仅对于我们80后90后的孩子来说,并是生长在农村。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每个家庭里面都不只自己一个孩子,父母每天下地务农,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照看我们,于是,每当周末,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都会到村里去找小伙伴,扔沙包,踢毽子,下河摸鱼掏虾……一玩就是一整天,回家后满身泥土,也没有人会吵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我们宝贵的回忆。可惜,只能追忆童年,那时的乐趣我们再也无法看到。自从00后开始,孩子少了,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目标都是重点大学,之外还要学习一技之长,孩子每天几乎除了上学都不会出门,唯一能休息的时间,大多是交给了电视或电脑,高科技取代了我们儿时的游戏,可那些孩子都乐意沉迷其中。

时代在改变,发展与生活可谓蒸蒸日上,我们的追求越来越高,都是努力去追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原有的那份快乐,现在,我们只有怀念。

篇9:《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成人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

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负面信息,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成人

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自20xx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习成人的仪态仪容,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会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模样,儿童过早成为大人。大众们对“成人化儿童”的宽容与接纳,更是助长了儿童这类偏离轨道的成长。

(三)选择大自然还是选择怀里的手机?

如果问起父母辈对于儿时的记忆,他们可能会说“田野挖红薯”“树上摘果子”“河边捉小鱼”。相比较这些生动的画面,我们这辈儿童们的童年记忆又是什么呢?会是换不完衣服的变装游戏呢,还是推塔胜利的欢呼?

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更为常见的是儿童们捧着手机玩游戏,我并不是全盘否认这类童年的存在形式,而是认为,如今的儿童可供选择童年方式更多,比起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是不是可以迈出家门?去感受大自然,亲近花草,聆听虫鸣。

这些,比起游戏里的虚拟人物,更富有生命力与变化,更能带来美好的遐想。是选择大自然还是选择怀里的手机?孩子们不一定有这类意识,在这一点上,家长的引导与学校的教育更显重要。

篇10:童年不曾消逝作文

童年,多么精致的字体;童年,多么美妙的回忆;童年,多么生动的词啊……而现在我们都用沉默,陌生,难过来怀念童年。童年,像风一样无影无踪;童年,像泼出去的水一去不复返;童年,像时光再也不能倒流了……

那些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欢快地跳着舞步,可惜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回忆。

黎欣怡,徐吕婧她们两姐妹是我一辈子也无法遗忘的人。记得,我们穿着大人的高跟鞋跳舞,走模特。我们画起了妆,先准备好指甲油……我们的手指甲五彩缤纷,我们的脸萌到不行,我们穿的礼服,各有特色,我们在舞台上飞舞,展现我们的风采。我们摆的动作有模有样,就像是训练过似的。先是跳舞,刚上台,就赢得了一次闪电雷鸣的掌声,谁拍的?哈哈我妹和她们的两个弟弟,疯了似的'鼓掌。再是走模特,第一个登上舞台的是我,我穿着精美的高跟鞋,走在舞台上,第一个动作就赢得了欢呼,一只手半叉腰,另一只做着飞吻的节奏,走到舞台中央,摆了一个嘟嘟嘴,停住了。接下来是婧婧……再是欣怡……我们的演出得到了赞。

那段美好的回忆停格在那个时间,那个画面,那个我们约好的秘密基地——小山坡。那个春天鲜花漫山遍野,夏天枝叶茂盛,秋天枫叶铺路,冬天白雪皑皑的小山坡。我怀念以前的你们,怀念以前的时光,怀念以前的画面,怀念以前的生日晚会,怀念以前的饺子,怀念以前的制作的鞋子和耳环,怀念以前的鲜花,怀念……

童年多么美好,婧婧欣怡我想你们了,消逝不见的童年,你在哪里?

《童年的消逝》中学生读后感

好书

消逝的近义词

消逝初一作文

消逝小学作文

消逝作文800字

好书发言稿

好书推荐好文评析范文

好书推荐作文

消逝的乐园散文

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