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2-11-29 11:41:26 作者:晓风残月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晓风残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

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官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20、(2分)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

→ 筹借学费 → → 外出打工

21、(2分)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 __

23、(3分)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3分)“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宇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以下两个得分点,每答对一处给1分。

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 (意思对即可)

21 、突出天气酷热(得1分)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得1分) 如只答点题、与结尾相呼应或暗示小夏、小秋求学的艰难等,可得1分

22、比喻(得1分) 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得1分)

23、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24 、评分时着眼于整体把握,须抓住三点要求:①想象合理,②内容为心理活动描写,③语言通畅。

篇2:八月的阳光阅读答案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官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20、(2分)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

→ 筹借学费 → → 外出打工

21、(2分)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 __

23、(3分)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3分)“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宇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0、以下两个得分点,每答对一处给1分。

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 (意思对即可)

21 、突出天气酷热(得1分)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得1分) 如只答点题、与结尾相呼应或暗示小夏、小秋求学的艰难等,可得1分

22、比喻(得1分) 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得1分)

23、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24 、评分时着眼于整体把握,须抓住三点要求:①想象合理,②内容为心理活动描写,③语言通畅。

语文中考语段阅读试题的解题规律及技巧

语文语段阅读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分值重,难度大,灵活性强,因此,也往往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区域。但是,灵活中也不是没有方法可循。下面,就谈一谈其中的规律和技巧。

一、问:记叙文(或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第一种:渲染一种荒凉或欢快的气氛,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或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第二种:衬托人物悲伤(或高兴)的心情。

3、第三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点拨:可根据语段的具体情况选择作答。

二、问:如何欣赏优美句子?

1、优美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或者用了精确的形容词,或者用了多个叠词,或者用了一连串新颖的动词等的句子,一般就是优美句子。

2、出题方式:①直接给出优美句子,让考生欣赏。②让考生自己找出优美句子,再进行欣赏。

3、方法:

①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比喻)、生动地(拟人)、有力地(排比)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赞美(或愤怒、伤心等)的感情。

②运用精确的形容词: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形容词,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③运用叠词: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叠词,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和韵律感,表达出了……的感情。

④运用一连串的动词:这句话运用了一连串准确动词,真实地写出了……的过程,形象而生动。

三、问:如何归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1、仔细通读全文,了解先后写了几件事。

2、概括几件事的内容。做到简练而全面。

3、把概括好的事件,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点拨:如果是一件事,按先干啥、后干啥、再干啥概括。

四、如何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1、仔细通读全文。

2、概括方法:①概括出的必须是一句完整的话。②这句话包括人物、事件、结果。③表述为:某某人+事件+结果

五、问: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答: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六、问:如何判断记叙文的写法和作用?

1、写法(1):欲扬先抑。作用: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写法(2):对比。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3、写法(3):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作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耐人寻味,催人思考。

七、问:如何分析继续文(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常用词语(歌颂赞扬):拾金不昧、心地善良、沉稳果断、责任心强、助人为乐、能说会道、心胸开阔、豁达开朗、大公无私、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智勇双全、从善如流、诚实可靠等褒义词。

常用词语(批判讽刺):贪婪自私、心狠手辣、优柔寡断、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吞吞吐吐、心胸狭隘、自私爱财、见钱眼开、意志薄弱、韧劲不足、有勇无谋、固执己见、虚情假意等贬义词。

点拨:根据记叙文语段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从而使用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

八、问:如何填补记叙文中省略的空白(省略号或划横线的部分)?

1、填补的内容,要做到与上下文意思的衔接,符合文中的情景氛围。

2、填补的内容,行文表达上力争与原文的语言特点保持一致。

九、问:如何归纳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1、仔细阅读语段,寻找出文中已有的表现人物感情、态度的词语。

2、按先后顺序排序,显示出人物感情变化的过程。

3、如果问中没有明显的能够表现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自己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进行概括,然后排序。

点拨:出题的方式,一般是给出几个,让考生再填出其他的词语或短语。

十、问:文中的某一段或某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第一种:句子在文章的开头。作用是: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2、第二种:句子在文章的中间。作用是:承上启下。

3、第三种:句子在文章的结尾。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十一、问:如何寻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论点:是一个完整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句子。一般的表述特点是:①我认为,……是……。②我们应该(要)……。③直接表述。如:《种子不怕挑战》、《熬住就是一切》、《三思而后行》、《不完满才是人生》、《心系一处,难能可贵》、《读书是风雅乐事》等等。

1、第一种:有的议论文,题目就直接地表明了论点。抄下来即可。

2、第二种:一般在文章的第一段。寻找出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即可。

3、第三种: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这种情况较少。

4、第四种:没有很明显的句子可以作为论点,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文章的论述归纳概括。这种情况也比较少。

十二、问:议论文的开头先引用一个故事,或者引用名人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三、如何判断议论文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比喻论证。作用:运用打比方的方法,通俗而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道理)。

2、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具体地论证了……的观点(道理)。

3、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服力。

4、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十三、问:议论文中如何再给文章补充一个论据?

论据: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

1、补充的论据要与上文的论证方向和情感方向一致,具有证明本文论点的效力。

2、补充的论据的语言表达模式,要与文中的行文特点保持一致。

3、根据题目要求补充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

十四、问: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能否调整顺序?

1、第一种:几个论据之间如果是并列关系,没有先后和轻重之分,就可以调换,调换后不影响论证的效果。

2、第二种:几个论据之间如果是层进(递进)关系,就不能调换。如果调换了,就打乱了文章的逻辑脉络,显得混乱。

十五、问:如何回答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答:本文在第……段提出了 (论点内容)的中心论点,然后采用了……(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或引用论证,有几种写几种)的论证方法进行集中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十六、问:如何解答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1、打比方。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2、举例子。作用:具体地说明了……的特点。3、作比较。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了……的特点,揭示了……的作用。4、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5、摹状貌。作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

十七、问:说明文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一词,起修饰限定作用,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就不严密了,就不准确了。

十八、古文句子的翻译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应遵循“译——连——调——补”的原则。第一步:译,即把句子中的每个词(字)解释出来。第二步:连,即把解释出来的的每个词连接起来。如果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就不再动。第三步:调,即连接起来以后,如果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作一下适当的调整,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第四步:补,即把翻译过来的每个词连接起来以后,还不顺畅,就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点拨:解释每个词的时候,一般要把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把通假字译过来,把古今异议词译出来。调整顺序,主要是把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倒装句等调整为正常语序。适当补充,是指把承前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补充完整。

十九、问:什么样的作文能进入一类文的档次?

答:中考作文的评判,一般从卷面书写、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只有每一方面都比较优秀,有特色,才能进入一类文的行列。

1、卷面书写清楚、认真,字迹规范,力争优美。2、标点使用正确,位置恰当。3、层次清晰,段落布局合理。4、语言通畅。在通常的基础上力争优美,新颖,灵动,富含哲理。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5、选材新鲜恰当,能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中心。6、结构完整。开篇点题,中间扣题,篇末照题。6、思想情感积极向上,符合传统或主流,不偏激。

二十、问:作文创新可以从哪些着手?

1、写上短小恰当的“题记”。2、用上恰当整齐的“小标题”。3、采用日记体、书信体等形式。4、语言文采飞扬,新颖深刻。

二十一、问:什么样的作文得分率极低?是比较失败的作文?

第一种:不分段落,一段到底。

第二种:字数欠缺太多,严重不够。

第三种:卷面混乱,字迹潦草,看不清楚。

第四种:思想偏激,观点悖谬。

这四种情况只要有一种出现,就可能被判为四类文,分数极低。

解答语文中考试题,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掌握了解答试题的基本规律和技巧,对于提高答题准确度和语文成绩将会起到较大的作用。

篇3:八月的阳光 阅读答案

八月的阳光 阅读答案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官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1.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2分)

. → 筹 借 学 费 → → 外 出 打 工

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3分)

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5.“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宇以内)(4分)

参考答案:

1.2分 以下两个得分点,每答对一处给1分。

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 (意思对即可)

2.3分 突出天气酷热(得1分)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得2分) 如只答点题、与结尾相呼应或暗示小夏、小秋求学的艰难等,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 比喻(得1分)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得2分)

4.3分 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答出任一方面得2分,答全两方面得3分。

5.4分 评分时着眼于整体把握,须抓住三点要求:①想象合理,②内容为心理活动描写,③语言通畅。答案超过50字,扣1分。

篇4:《八月的阳光》阅读答案

1)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2)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3)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4)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5)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6)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7)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

8)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

9) 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10)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蠕动着,发不出声音。

11)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

12)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13) 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14)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15)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父母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16) 八月的阳光,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篇5:《八月的阳光》阅读答案

15、路边盼信 撕通知书(意思对即可)

16、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17、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

18、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考人),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19、文中的结尾呼应开头的环境描写,同时点明当时送别的情景,展现小秋目送小夏一直到他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表现兄弟之间的深情,给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篇6:《八月的阳光》阅读答案

15、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4分)

( )→筹借学费→( )→出外打工

16、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分)

答:

17、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3分)

答:

18、“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19、请评价小说的结尾(第16段)(3分)。它所展现的景象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4分)。

答:

篇7:享受阳光阅读附答案

城市高楼林立,你遮我的阳,我挡你的光,阴影斑驳。进入冬季,太阳低矮了,照进居室的那缕阳光,是从高楼的夹缝之间射进来的。光柱在地板上移动,停留在室内的时间很短,愈短愈觉得金贵。这时候,懒懒地靠在沙发上读散文,沐浴在阳光里,浑身暖融融的,一种享受感油然而生,自乐陶陶,无与伦比。我的居室,处在开阔的大院里。原先,四周没有楼房,阳光好慷慨哟,从早晨到黄昏,终日明晃晃地照进来,没有任何遮挡。封上6米长的大阳台,仿佛把阳光关住了,冬日里,成了一座温室,暖烘烘的。我买回几个大盆,栽上喜阳植物: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阔叶乔木,大叶藤萝,长得蓬蓬勃勃,茂盛极了。叶子伸展开来,层层叠翠,浓绿簇拥,简直成了小小植物园。友人来参观,誉称为“绿色工程”,并向我讨教经验。我坦率地笑着说:“哪里有什么经验。你看,有满室的阳光就足够了。”

好景不长。居室正南建起一座大楼,间距仅有30米,从此,享受阳光的经历变得极为坎坷。到了冬季,最需要阳光的日子,阴影却爬了起来,阳光被遮住,一直要遮到立春之后。长长3个月,几近100天,没有阳光,喜阳植物怎么受得了。慢慢的,大叶榕发了黄,橡皮树打了蔫,山茶花长不出骨朵,龟背蕉耷拉下脑袋……我尽力挽救,找来植物激素“绿风95”,照着专家的指点喷洒。然而,绿风不绿,激素不激,一切挽救都是枉然,我的心也长出了苔藓,黏乎乎地,似乎蔓延到了每一个细胞。“绿色工程”无可奈何地衰败了。对于绿色生活,多么高明的现代科技产品,又怎能代替阳光呢?

还留有一些希望。高楼立在正南方,东西两头没遮挡。上午9点前,下午4点后,从正面高楼的两侧,各有一阵阳光能照过来。喜阳植物不能再养,好阴植物不妨试试。我得实施阳台植物结构大调整。

大盆换成小盆,改种君子兰、吊兰、剑兰、朱顶红、文竹……这些植物不气魄,没有阔叶植物那么高大,但充分享受早晚的阳光,照上两三个小时,还算可以。它们没有辜负我的希望,挨过漫长的冬季,绿色依然不减。较之前些年,我的“绿色工程”降低了档次,但毕竟还存在着。唉,我的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们。

更严酷的现实来了。与正面高楼并列,西边又竖起了高楼。冬季里,下午4点之后的阳光被彻底挡住了。如今,希望仅在于东方,仅在于早晨八九点钟的那缕阳光。我将盆栽植物摆成长行,由低到高,最后的吊起来,斜面向着东南方,初升的阳光照进来,就能让它们最大程度地享受到。缺少阳光的阳台,温度也不如从前。又买来几张保温板,三九寒冬,每到晚上,把保温板排放着,靠在结满冰凌的玻璃上。最冷的`日子,还得打开连通阳台的门窗,放些暖气过去,宁愿室内冷一点,也得让阳台升温,不至于冻死植物。费尽心机,心机费尽,花儿草儿总算活了下来。

希望在于春天。太阳升高了,高楼阴影渐渐退去,阳光姗姗而来。应该在春节期间开花的君子兰、朱顶红,苦苦等待阳光到来之后,才肯开始抽出花蕊。有了一丝阳光,它们一个劲地猛长,瘦筋筋地张开憔悴的骨朵,竞相展开笑脸,像追赶季节似的,过程那么短暂,以至新叶和骨朵都很瘦弱。看着它们可怜兮兮,我心里发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需要阳光的生命。从宇宙的形成看,没有光热的地方,决不能出现生命。人的生命,人的健康,同样需要阳光。虽然没有植物的感应那么直接,那么灵敏,但日积月累,也能显示出来。

正值严冬,明亮的阳光被高楼挡在那一边,爬进门窗的是冷冰冰的阴影。我好想念阳台在冬日里充满阳光的那些年月,好想念曾经茂盛地长在这里的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

小题1:第2段中说:“享受阳光的经历变得极为坎坷。”享受阳光的经历坎坷表现在哪些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它们一个劲地猛长,瘦筋筋地张开憔悴的骨朵,竞相展开笑脸,像追赶季节似的,过程那么短暂,以至新叶和骨朵都很瘦弱。

小题3:文章多次提到“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小题4:作者对城市生活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冬季到立春,没有阳光,植物打蔫,花长不出骨朵。实施阳台植物结构大调整,“绿色工程”降低了档次。②西边又竖起了高楼,冬季里,下午4点之后的阳光被彻底挡住了。盆栽植物摆成长行,斜面向着东南方。③春天,花等待阳光到来之后,才肯开始抽出花蕊,过程短暂,新叶和骨朵都很瘦弱。

小题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花在享受阳光,快速生长的状态。可见阳光的宝贵、短暂,表现了作者对阳光的期盼向往。

小题1:文章三次提到,第一次写了这些植物充分享受阳光后长势旺盛的情景,与下文失去阳光后的情景形成对比;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对过去的怀念,突出了对阳光的喜爱向往。

小题1:城市规划的欠缺,以致更多的人享受不到自然的恩惠,这是需要谴责的事情。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我家居住环境的变化、阳台植物种类的变化、阳台植物对阳光的需求等几个角度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根据“瘦筋筋、憔悴、笑脸”分析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运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情感扣住作者对阳光的情感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中不同段落提到的“大叶榕、橡皮树、山茶花、龟背蕉”具体描写来分析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作者居住环境以及条件的变化来分析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深切感悟即可。

篇8:《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

《背影》(节选)散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赏析。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你抄出“父亲爬月台不容易”的句子,并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说说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为什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用是:既表达了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关注。

2.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怕父亲累着,体贴,心疼父亲。

3.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老态龙钟的样子,“我”无限激动,流泪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能再见面,于是,我的眼泪又上来了。

4.从结构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照应了前文的第一次流泪。从内容上讲,写“我”与父亲分别时对他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

5.不矛盾,艰难的是动作,轻松的是心情,艰难的动作与轻松的心情相对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意对即可)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沉默阅读附答案

南史阅读附答案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

阳光地带 阅读答案

阳光地带阅读答案

选择阳光 阅读答案

峻青雄关赋散文阅读附答案

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月的阳光散文阅读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