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就烦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挖荠菜》 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挖荠菜》 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挖荠菜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2.了解夹叙夹议的手法及其运用。
(二)能力训练点
1.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2.训练抓关键词语、重要语句把埠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家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
(四)美育渗透点
提倡与长辈沟通,获得教益,弥补自身不足,实践人际关系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再运用练习法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即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人生观。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小黑板,生字词。
2.投影片:①《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对荠菜的解释。
②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朗读课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用练习巩固强化。
七、教学步骤
在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抓重要语句,分析对比的手法,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在上正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不难,只需要大家如实地回答。
1.你们喜欢买新衣服、新玩具、新玩艺吗?
2.每次提要求爸爸妈妈都给你们买吗?
3.不给你们买东西,不满足你们的要求时,父母会怎么对你们说?
4.有时不仅不给你们买东西,还会用他们当年的情景与你们作比较,什么“我们像你们这个年龄,连饭都吃不好,吃杂粮。国家定量供应这供应那。一年能穿一两套新衣就很不错了。你们今天,又是鸡又是鸭,还常有新衣,这还不满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事……”这一大堆话语来批评、教育你。请问:你们能接受吗?你们怎么看待这些事?
(让学生积极发言,把他们的想法、做法都讲出来。教师视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归纳,进入新课)
当然,你们有你们自己的道理,可爸爸妈妈也有他们的看法呀!其实最主要的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缺乏交流,少了一些沟通,都未能理解对方。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对于父辈们成长的年代、生活的环境都很陌生。如果我们能多与他们交流,多同他们沟通,相信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代沟”将不存在,“理解”将成为现实。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张洁的作品《挖荠菜》,多一点对老一代人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小黑板,给加点的生字词注音,解释部分词语。
荠“蔷薇掰 琥珀绽
码 苋怪癖和煦煞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日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
(三)朗读课文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四)讲解最后一段
齐声朗读全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个议论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么一大段议论。“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殷切的希望,情真意切,发自肺腑。“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文章中讲了吗?讲了。请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1”。“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描述?有,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2”。“你们就会珍爱荠菜”,孩子们喜爱荠菜吗?不喜爱,勾下,标序号“3”。你们就会“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是作者深情的希望。也请勾下,标序号“4”。这个议论段,既然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自然而发的议论,又放在文章末尾(记叙文文末的议论常点明主旨,归纳文章内容),那它就应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纳、小结并点明全文主旨作用的文段。刚才我们所画出的四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所在。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归纳。给3分钟时间。
(五)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内容及中心。
这篇文章涉及了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讲了什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第一方面是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板书加点的字)从第2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那时,“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如今记忆最鲜明的是“馋”,是“饿”。请问:为什么?是因为穷。
2.为什么会穷?农民懒?不愿干活?
不是。是恶霸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穷”,造成了“我”的“馋”,“我”的“饿”。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1)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这种取笑,只有成天不干活又能吃饱穿好的财主家的人才会。他们根本,也不可能去理解穷人的苦难。因为,这苦难正是他们造成的;(2)“我”“偷”吃主人家仓房的东西,从没被捉过(人们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只有“偷”财主家的例外。“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重读加点的词)“立刻”、“又粗又直”、“紧紧”生动地刻画一个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形象。地主阶级层层盘剥,不干活,家里已经谷粮满仓,可他们却还心狠得连一个饥饿的孩子也不放过。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些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妈妈的眼睛才被折磨得失去了光彩,充满了哀愁。而“我”,也在侥幸捡回一条命之后,因为丢了一只鞋,而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一切都静寂下来。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我”却不能。听着妈妈焦急的呼唤,也不敢答应。多么凄惨,而又多么无可奈何呀!这就是“我”童年的苦难。
3.第二方面的内容又是什么?是哪一部分?
描述“我”挖荠菜的情景,是对当年“挖荠菜”的一种享受和怀念。(板书加点的字)是第10、11自然段,当年,“我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而“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在“招呼我,欢迎我。”头上有吱吱喳喳飞翔的小鸟,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样的美。此时,“我”有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在那样的年月,那样的社会,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荠菜时,“我”才感到了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4.今天,“我”那热切的愿望实现了吗?
实现了。推翻了剥削阶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周围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着。
5.在冬去春来,田野里又长满荠菜时,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带着孩子们又去挖荠菜了。孩子们有那种“享受”吗?
没有。“挖荠菜”对他们来说,只悬一种有趣的游戏。是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一种方式。等他们长大一些之后,去挖荠菜就变成了对长者的一种迁就了。对此,“我”深感遗憾。等“我”把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时,孩子们也还是带着迁就的微笑,然后“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我”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有许多的感慨。感慨孩子们的迁就,慨叹他们对老一辈见解、行为的不理解。(板书加黑点的字)这就是第三方面的内容。第12、13自然段。
多些沟通、多点理解吧!“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在叙事的基础上,在慨叹之余,作者油然而生一种希望:希望今天的青少年珍爱生活,珍惜幸福,并且要努力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板书:希望青少年珍惜幸福的今天)
(六)课堂练习
1.看完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看看练习一第1小题。注意结合刚才学习的内容,积极思考并回答。
文章开头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板书:我对荠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在这种感情里,有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到当年的饥饿,想到那饱受压迫的痛苦和苦难。在这种感情里,有对挖荠菜享受的一种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患难的朋友;在这种感情里,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之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菜、吃荠莱的深意,并不能理解父辈们的言行;也有真诚的希望,希望孩子们珍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2.谈了半天的“荠菜”,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究竟是什么?
在文末,在作者的“希望”上。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多与父辈们沟通,不忘过去,能正确对待人生,能健康成长。
3.这一中心的表达,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中有两组对比。其一是两代人对“荠莱”的不同感情。从中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其二是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痛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了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文末的议论,中心的表达也才呼之即出。(板书: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4.本文先是形象具体地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除了文末的议论段,请找出其他议论的语句,并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议论的语句有第10自然段中“一个热切的`愿望”;第12自然段中“我明白,…………”至段末;第13自然段中从“因为我知道……”到段末。
这种边叙边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叫夹叙夹议。这些议论的语句,所起的作用是明确中心,画龙点睛。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3、4小题。
篇2:挖荠菜教学设计
教学建议
一、主题理解
1、并不是说教
“我”对于孩子们对芥菜的态度,是有些恼火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于是对孩子们有了挖苦,说他们“赏光似的迁就”,有了埋怨,说孩子们把自己看成“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我”的恼火可以理解,毕竟“我”对荠菜有很深的“特殊的感情”。可贵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生怒,摆出长辈的架子教训孩子们一番(那样只会得到孩子们的“厌烦”),虽然“我对认为孩子们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不对,但是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小时候挨饿挖芥菜和小时候喝牛奶吃面包的感觉能一样吗?“我”“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这些话含义深远,好像超出了荠菜的话题,其实既然挖芥菜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人生体会,那么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作者还会有许多这样深刻的体会和宝贵经验,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我”作为一个母亲,想的不是“教诲”,而是“心心相通”。
2对、幸福的理解
这篇文章归根到底要说些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那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们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二、思路结构
本文以、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三、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文的前半部分(1―10段),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了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课文的后半部分(11―14段),以议论为主,但都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层:一层是在记叙了孩子们小时候和“我”一同时的高兴劲后,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看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记叙了孩子们长大后吃荠菜时的情景,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态触发了“我”的思想,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具体感人,议论深刻情深。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细致、深沉,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例如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好像一下全都掉在了神秘的沉寂里。”“我”面对夕阳西下,看到羊回圈,鸟归巢,而自己却有家难归。这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我”时的那段景物描写,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田野,嫩生生的荠菜,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绽开花朵的绿树,还有蓝天白云……。作者用欢快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的世界,衬托出“我”当时自由、欢快的心境。
作者很好地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六、教学方法建议
1、这篇课文写了两代人生活上的隔阂和思想上的差距,教学时要实事求是,认识到是两代人生活环境、时代的不同造成这样的“代沟”,而不要以此指责年轻一代或者老一代。
2、作者是以关心孩子的态度写这篇文章的,谈自己的一点感想,并不是想说教,不要生硬地灌输某种“幸福观”,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
3、不仅允许而且也应该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可以组织讨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设想为三个步骤,体现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特点。首先是熟悉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学生通过思考,从内容、中心两方面整体把握课文。其次是进一步领悟文章的艺术魅力,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感知文章的特点。最后模仿写作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3、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阳春三月去踏青,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春的绿叶、春的小草、春的花朵,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都是人们所神往的。但是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可能对春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去踏春或许并不为单纯赏春,而是有更为复杂的心境,如著名女作家张洁。现在我们来看看她笔下的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春对她来说有哪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2、学生朗读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可以齐读、男女生分读和个人读交叉进行,以活跃课堂气氛。朗读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情感。) 归纳: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这样说,春在张洁笔下浓缩成了一种事物――荠菜,就是踏春,春意味着荠菜,意味着什么?
3、整体把握课文(用投影显示思考题)
(1)本文题目是却从“馋”写起,是否偏离中心。
(2)我和孩子们的心情是否相同,问什么?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先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共同明确)
归纳:(1)“馋”是由饿而起,由此引出我因饿掰地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跳进河里丢失鞋子而不敢回家在田野里游荡一事。不仅没有偏离中心,恰恰交待了文章首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原因。写出了生活的苦难在“我”幼小心灵上的投影。在此基础上写,就突出了荠菜就像“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在饿饥的年代,荠菜所带给“我”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在春天充满生机的田野里意味着童年美好的生活,代表了生的欢乐和自由。这样更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2)不同。孩子们把看作“游戏”,吃荠菜“漫不经心”。因为他们没有长辈的经历,没有亲身经历就不可能感同身受。所以对“我”的感受缺少理解,造成隔膜。
(3)通过这一件事折射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作者希望以此为契机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和思想,希望孩子们了解过去的若难,珍爱荠菜。因为珍爱荠菜就是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意识到什么是幸福,才能得到幸福。
4、以上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下一步再通过几个思考题领司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多处运用景物描写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分析作用。
(2)你从那些描述中看出年轻一代不理解长辈,传神的词有哪些?
(3)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中心的句子并分析还有哪些和它同属一种表达方式。
(4)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这四个题分别分四步完成,学生先齐读有关段落,思考后同桌交换意见,然后回答,最后归纳)
归纳(1)第一处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静穆的“晚归图”,用反衬烘托出了“我”孤独的处境,比直接写我的心理更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处景物描写用拟人手法写出荠菜对我的欢迎,通过欢快的鸟儿,绽开的花朵,蓝天上的白云,烘托出“我”愉快的心情,这时我坦然和被追时的恐惧及在暮色中游荡的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低沉的、暗淡的和轻松的、活泼的对比。这两处描写又和解放后形成对比:解放后生活是美好的,可孩子们对的兴趣仅在于它是有趣的游戏。这就不仅是景物上的对比了。那么更深层的对比是什么?有了下题,答案就明确了。(板书:对比、烘托)
(2)作者用了“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桃”、“懒洋洋”等词表明孩子们对荠菜没有感情,又克制自己保持尊重。表出了两代人对荠菜情感上的不同。本文的第二层对比就是情感上的对比,作者通过这层对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板书:情感、点题)
(3)提示中心的句子是文章结尾两端的末句。在表达方法上于此相同的还有许多,(具体句子学生回答时明确,此处略)它们同属于议论。可以说文章的后半部分是以议论为主,在议的过程当中或议论之前夹着记叙的万分,这在写法上叫做夹叙夹议。(板书:夹叙夹议)
(4)有了以上答案,本文特点不言自明(在原来板书的基础上加上:特点、突出中心)
5、课堂作文片段练习
要求:模仿在田野里游荡一段,用景物描写烘托(反衬)出人物心理,在二百安以内。 (写完后,同学读大家评。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小结:
(首先概括本文三个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意识到学习本文应达到目标)最后归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的一个难点。希望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能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另外从写作手法上能领悟到本文的成功之处――是忆苦思甜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同类题材,它的感人之处和胜人一筹的写法密切相关。学了本文希望能使同学们在写作上有所收益
篇3: 挖荠菜
过年前后,中国各地大多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可以招财进宝,可是我奶奶家却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可我偏偏就喜欢吃热乎乎香喷喷的荠菜饺子。我得想个办法,先让奶奶陪我去剪荠菜,然后再让厨艺一流的姨婆帮我包饺子。对,就这么办。
于是我拉着奶奶进了农田,冬天的农田也不是一片荒芜的。我东看看西瞧瞧,一会就在田埂边找到了很多荠菜。荠菜是草本植物,叶子长条形分裂,单个叶子像食肉动物的下颌骨,而整株的荠菜看起来却像一只长毛大蜘蛛。荠菜的花是白色的,许多开了花的荠菜都太老了,不好吃了。
我和奶奶一人拿着一把小剪刀,从荠菜的根部剪下,但是不能剪完,因为要把根留着,第二年才会再长出荠菜。哇,这里有一片地长了好多荠菜,我跟发现了宝藏似的,贪婪地剪着这些荠菜,真的好多啊。为什么这里这么多啊,我心里想找答案,站起来四下看看。咦,边上有一处菜地,刚施过农家肥呢,原来荠菜也喜欢施过肥的地方啊。
我们从农田边挖到了鱼塘边,鱼塘边的荠菜也是又大有香,我们一打一个准。大于过了一个小时,我们满载而归。
回家后,大厨姨婆出手了,麻利地分、洗、切,拌成了饺子馅。晚饭时分,大家一齐上阵包饺子,没过多久,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咯!
这碗让我魂牵梦绕的饺子温暖了我的胃,也温暖了我的心,虽然白天挖得腰酸背痛,但是为了这碗饺子,还是很值得的,自己挖的荠菜自己包的饺子非常美味!
篇4: 挖荠菜
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小草一夜间全都悄悄地钻出了地面,好象给大地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星期天,我和爷爷一起到田野里去挖荠菜。我们一人拿了把铲子,还带了个篮子,走在田间小路上。和煦的春风徐徐吹来,就像棉团儿在脸上揉,星星点点的野花绽开了笑脸。一路上,我东张西望,跟在爷爷身后,寻找着荠菜,可是,我越心急,荠菜越是不露面,好象故意在和我捉迷藏似的。
爷爷告诉我,现在还是早春,荠菜还比较小,因而不够显眼,要仔细找才能发现。我和爷爷一边找一边挖。爷爷挖荠菜的动作可真够快的,一铲下去,荠菜就乖乖地连根出来了,不愧是老农民。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堆荠菜,喜出望外地把它们铲了出来,拿到爷爷面前,想炫耀一番。没想到,爷爷看着我的“战利品”笑着说:“这不是荠菜,而是野草,你看,它有小刺呢!”于是,我接过爷爷手中的荠菜,仔细地观察起来。原来,荠菜叶的外缘有锯齿,它只有一根茎,芯是带一点紫红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清香。哦,我终于明白了,挖荠菜不光需要细心,还需要经验。我拿着样品,终于找到了一棵、两棵、三棵……我拿着自己亲手挖的荠菜,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晚上,奶奶用鲜嫩的荠菜包了饺子,味道真是好极了!春天来了,各种各样的小草一夜间全都悄悄地钻出了地面,好象给大地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
篇5:挖荠菜
张洁
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
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
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
青豌豆罗。所以,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
子,他就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
丫头!馋丫头!”盖得我连头也不敢回。
我感到又羞恼,又冤屈!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
下这么个名声?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我真不记得
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就是现在,每
当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情景,留在我记忆里最鲜明的感
觉,也还是一片饥饿……
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
被人家抓到过。倒不是因为我的运气格外好,而是人们多
半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可有一次,我在财
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他的大管家发现了,他立刻拿
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
我没命地逃着。我想我一定跑得飞快,因为风在我的
耳朵旁边呼呼直响。不知是我被吓昏了,还是平时很熟悉
的那些田间小路有意捉弄我,为什么面前偏偏横着一条小
河?追赶我的人越来越近了。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
切地纵身跳进那条河。
河水并不很深,但是足以没过我那矮小的身子。我一
声不响地挣扎着,扑腾着,身子失去了平衡。冰凉的河水
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
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
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么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
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
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
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
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
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城用色的晚
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幕中响起
来。羊儿咋咋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
派派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
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
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
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
稚的心......
说过了这些,人们也许会理解我为什么对芥菜有着那
么特殊的感情。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
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
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①、灰灰菜、野葱……最
好吃的是养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
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
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
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养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
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
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
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
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
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
每一个人的。
解放以后,我进了城。偶然,在大菜场里,也可以看
到人工培植的荠菜出售。长得肥肥大大的,总有半尺来
长,洗得干干净净,水灵灵的。一小扎,一小扎,码得整
整齐齐地摆在菜摊子上,价钱也不贵。可我,总还是怀念
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
朋友一样。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我明白,孩子们之
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①,多半因
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
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
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
去,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
顺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癖
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
年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
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
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
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
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
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
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这一桩事情上,
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
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
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
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
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
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
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动相通
的朋友。
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
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莱的情
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
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篇6:《挖荠菜》
《挖荠菜》
一、教学目标1.学习叙中有议,叙议结合的写法。
2.继续培养速读能力。
3.教育学生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挖荠菜”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开头短短一句,点出主题,引起下文,起到统摄全篇的作用。接着2~8节,只字未提“荠菜”,而是以“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落脚点,着重写妈妈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因饥饿,掰吃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大管家大律追打和不敢回家。这是着意绘制背景,为后面写荠菜造气氛,作铺垫。然后第10节,写儿时的“我”在旧社会挖荠菜、吃荠菜所感受到的无上乐趣和无限欢悦。再下去,第11至13节,写解放后,“我”对荠菜的怀念,以及领着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的别一番情景和感受。最后一节,意在收拢全篇,点明主旨,照应文首。
总之,全文以“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全文表现了这样的中心:真诚地希望两代人成为心动相通的朋友,希望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真正理解幸福的含义。
2.文章在记叙中是怎样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找出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分析:本文写旧社会“我”被大管家追打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例如:在记叙“我”被大管家追赶跳河,爬上岸后的沉重心情时,这样写道:“我怕妈妈知道……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写“我”回家时,“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就把一个穷人孩子的撞事、早熟和对妈妈的朴素的爱,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只有经历了生活苦难的劳动人民的儿女,才会产生这种真挚的母女之爱。
写解放后的事以议论为主,但又是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带孩子们挖芥菜,穿插些议论;记叙孩子们“迁就”地吃荠菜后,集中议论。例如,写“我”挖荠菜时的内心感受,“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怀念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并过急难的老朋友一样”。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体现了劳动人民珍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情之美。再如,当“我”看到孩子们吃养菜的表现时,伤心、忧虑,并由此产生了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想法,这里的一段抒情议论和结尾的一段文字,对下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刻地体现了“妈妈”那种崇高无私的母爱。
3.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以挖荠菜、吃荠菜为线索,用“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新社会的幸福生活。文章起句扣题点明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接着就对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进行了回忆,写出“我”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随之文章笔锋一转,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一点议论,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感情的问题,殷切地希望年轻人能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4.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的?
分析: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5.本文细致入微地摹写生活,有什么作用?
分析:摹写生活细致入微,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即是,略举“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失去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童年的“我”对母亲的痛苦和悲哀体会得何等深切,她从“眼睛”看出了一切――这样的心理细节简直要催人泪下。又如: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的绿色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这里写的是“我”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就像被“解放”了的囚徒一样,生活在她面前顿时变得美好起来,荠菜伸出绿色的手掌欢迎她,小鸟儿为她歌唱,树上的花儿和蓝天里的白云在陪伴着她,一切都充满了欢乐的情调……但这种“解放”毕竟是暂时的,她所渴望的是永远的“解放”,所以结尾又说:“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
荠某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这又说明,阶级压迫的阴影依然在笼罩着她。
像这样的细致摹写生活,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自读提示。
张洁,当代女作家。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作者围绕挖荠菜这件事展开联想,娓娓而谈,读起来真像看见了妈妈的眼泪和笑容,听见她那辛酸而热切的话语。
课文的前半部分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是为表现“对荠菜的感情”的原因,后半部分着重表现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对荠菜的感情,是贯穿始终的记叙线索。同时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此外,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构成一个鲜明而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教学时可让学生速读一遍全文,读完后不看书回答问题:(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2)通过对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
篇7:挖荠菜
课型: 新授
上课日期: 9月13日
作者: 王新苓
单位: 山亭区翼云中学
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感受。
相关课程标准: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品味文中精彩的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理解文章主题,珍惜幸福生活。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通过讨论,探讨主旨。
4.对比阅读,加深对本课及《项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 ,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本文写了几件事?表现一个什么主题?
(文章以“挖荠菜”为线索,写了五件事:小时候的馋;小时候偷玉米被人追赶;小时候挖荠菜的快乐;解放后,带着孩子们挖荠菜的情景;孩子们吃荠菜的表现。表达了,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的主题。)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第二段不讲荠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有生理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夺制度的罪恶。再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荠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更深刻的思想。与后面挖荠菜形成对比。)
2.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赶后,有一段景色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我”面对夕阳西下,看到羊回圈,鸟归巢,而自己却有家难归。这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3.文中描写春天野地去挖荠菜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划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迈、奔、挥动、招呼、欢迎、不时等这些词语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挖荠菜时的欢快心情。并与上文被财主家管家追赶,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4.“我”与孩子们对待荠菜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主题?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比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懂得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表现主题:a.世间有甚于物质苦难的精神苦难,有甚于物质幸福的精神幸福。 b.通过对比,展示了两代人的隔膜,提醒下一代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回顾课文,比较鉴赏
学完文章后,你认为作者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对孩子最担心的是什么?如果用《挖荠菜》中所重视所担心的东西来分析《项链》,我们对马蒂尔德、对《项链》的主题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参考意见:
《挖荠菜》重视的是那种精神的幸福,所担忧的.是指未遭受过精神屈辱的人往往不懂得这种精神幸福、这种人格尊严、这种自由坦然心情的可贵。其一,玛蒂尔德夫妇在丢失项链之后,全部的考虑就是不能失信于人。起初是千方百计寻找项链。找不到后就不顾后半辈子的生活而毅然决然四处举债,想法赔偿。归还时又生怕朋友发现不是原物,生怕说她是贼。也就是主人公处处考虑的不是物质,而是把精神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生怕在人前抬不起头。其二,后来的十年,主人
公全部的活动就是自力更生,守约偿还债务;不去说明真相,不向他人诉苦求情,忍受生活上的一切艰辛,还清了包括高利贷在内的全部借债。表现的仍是把自尊诚信,把精神上的坦然无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三,十年后,事情了结之后,她主动与佛来思节夫人的对话,洋溢着内心的轻松、自豪和自尊,这就叫精神的幸福。由此观之,玛蒂尔德是懂得这种人格尊严、坦然心情、精神幸福之可贵的人,同样是把这些看得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的人。我们肯定主人公后来的表现,还可从这“人的高贵之处”的角度,发现肯定说的新意义。《项链》的主题内涵不仅可以增加上述的新意义,也还有类似《挖荠菜》主题的意味,即世间有甚于物质苦难的精神苦难,有甚于物质幸福的精神幸福。
五、巩固达标
1.说说通过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2.仿写
幸福是生病时的一杯白开水;幸福是困难中的一声问候;幸福 ;幸福 。
幸福是是早春的那一点嫩芽;幸福是是仲夏的那一朵红花; ;幸福 。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我的幸福观”为题写一个片段,阐明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板书设计:
篇8:挖荠菜
解放后: 带着孩子们挖荠菜
孩子们吃荠菜的表现
( 珍爱荠菜,珍爱生活 )
教学反思
1学生对课文重要句段的描写品读很好,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及个人生活经历谈个人感受,能够抓住典型词句深切理解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情感。理解精神的苦难甚于物质的苦难,能够结合课文最后部分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不足是对对比手法,夹叙夹议的语言,课堂上没有透彻处理。
篇9:挖荠菜 教学设计示例
挖荠菜 教学设计示例
挖荠菜 教学设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2.了解夹叙夹议的手法及其运用。
(二)能力训练点
1.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2.训练抓关键词语、重要语句把埠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家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
(四)美育渗透点
提倡与长辈沟通,获得教益,弥补自身不足,实践人际关系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再运用练习法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即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人生观。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小黑板,生字词。
2.投影片:①《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对荠菜的解释。
②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朗读课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用练习巩固强化。
七、教学步骤
在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抓重要语句,分析对比的手法,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 新课
在上正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不难,只需要大家如实地回答。
1.你们喜欢买新衣服、新玩具、新玩艺吗?
2.每次提要求爸爸妈妈都给你们买吗?
3.不给你们买东西,不满足你们的要求时,父母会怎么对你们说?
4.有时不仅不给你们买东西,还会用他们当年的情景与你们作比较,什么“我们像你们这个年龄,连饭都吃不好,吃杂粮。国家定量供应这供应那。一年能穿一两套新衣就很不错了。你们今天,又是鸡又是鸭,还常有新衣,这还不满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事……”这一大堆话语来批评、教育你。请问:你们能接受吗?你们怎么看待这些事?
(让学生积极发言,把他们的想法、做法都讲出来。教师视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归纳,进入新课)
当然,你们有你们自己的道理,可爸爸妈妈也有他们的`看法呀!其实最主要的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缺乏交流,少了一些沟通,都未能理解对方。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对于父辈们成长的年代、生活的环境都很陌生。如果我们能多与他们交流,多同他们沟通,相信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代沟”将不存在,“理解”将成为现实。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张洁的作品《挖荠菜》,多一点对老一代人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小黑板,给加点的生字词注音,解释部分词语。
荠“蔷薇掰 琥珀绽
码 苋怪癖和煦煞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日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
(三)朗读课文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四)讲解最后一段
齐声朗读全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个议论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么一大段议论。“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殷切的希望,情真意切,发自肺腑。“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文章中讲了吗?讲了。请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1”。“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描述?有,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2”。“你们就会珍爱荠菜”,孩子们喜爱荠菜吗?不喜爱,勾下,标序号“3”。你们就会“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是作者深情的希望。也请勾下,标序号“4”。这个议论段,既然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自然而发的议论,又放在文章末尾(记叙文文末的议论常点明主旨,归纳文章内容),那它就应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纳、小结并点明全文主旨作用的文段。刚才我们所画出的四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所在。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归纳。给3分钟时间。
(五)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内容及中心。
这篇文章涉及了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讲了什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第一方面是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板书加点的字)从第2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那时,“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如今记忆最鲜明的是“馋”,是“饿”。请问:为什么?是因为穷。
2.为什么会穷?农民懒?不愿干活?
不是。是恶霸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穷”,造成了“我”的“馋”,“我”的“饿”。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1)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这种取笑,只有成天不干活又能吃饱穿好的财主家的人才会。他们根本,也不可能去理解穷人的苦难。因为,这苦难正是他们造成的;(2)“我”“偷”吃主人家仓房的东西,从没被捉过(人们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只有“偷”财主家的例外。“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重读加点的词)“立刻”、“又粗又直”、“紧紧”生动地刻画一个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形象。地主阶级层层盘剥,不干活,家里已经谷粮满仓,可他们却还心狠得连一个饥饿的孩子也不放过。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些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妈妈的眼睛才被折磨得失去了光彩,充满了哀愁。而“我”,也在侥幸捡回一条命之后,因为丢了一只鞋,而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一切都静寂下来。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我”却不能。听着妈妈焦急的呼唤,也不敢答应。多么凄惨,而又多么无可奈何呀!这就是“我”童年的苦难。
3.第二方面的内容又是什么?是哪一部分?
描述“我”挖荠菜的情景,是对当年“挖荠菜”的一种享受和怀念。(板书加点的字)是第10、11自然段,当年,“我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而“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在“招呼我,欢迎我。”头上有吱吱喳喳飞翔的小鸟,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样的美。此时,“我”有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在那样的年月,那样的社会,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荠菜时,“我”才感到了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4.今天,“我”那热切的愿望实现了吗?
实现了。推翻了剥削阶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周围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快乐、
★ 挖笋作文
★ 挖蕃薯作文
★ 挖花生叙事作文
《挖荠菜》 设计(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