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泉介绍

时间:2022-11-29 15:06:31 作者:西瓜掉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瓜掉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中冷泉介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冷泉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冷泉介绍

中冷泉介绍 -资料

也叫中濡泉、南冷泉,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外,唐宋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冷泉也在长江中。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因长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中后,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江沙堆积,金山与南岸陆地相连,泉源也随金山登陆。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通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提,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十分秀丽,

资料

现镌刻在方池南面石栏上的`“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党“中泠泉辩”石刻。

中泠泉水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汹涌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稍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用此泉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益,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冷泉---中国名泉介绍

篇2:冷泉亭记

唐代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尤:突出。

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为甲:数第一。

山:指灵隐山。

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

累(lěi):累积。不累丈:即不到两丈。

撮奇:聚集奇景。得要:获得要领。

胜概:优美的山水。

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薰薰:草木的香气。

木:树木。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

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

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

泉:指冷泉。渟渟(tíng):水止不流动的样子。

泠泠(líng):形容风清凉。

蠲(juān):消除。析酲(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

起:启发,振足。

盖:伞。

栋:指亭梁。

阶:指亭的台阶。

床:喻亭似床。

狎(xiá):亲昵,亲近。

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洁澈:水洁净清澈。

粹冷:形容水清凉。柔滑:形容水感。

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

盥(guàn):浇水洗手。盥涤:洗涤干净。

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

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

可胜言:岂能说尽。

“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

杭:指杭州,即余杭郡。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

先是:在此之前。

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

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

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

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

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此亭:即指冷泉亭。

指:手指。

殚(dān):尽。

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

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

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

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年。

导读

到杭州游灵隐寺,用得上“热闹”二字。人流、香火、音响,加上火辣辣的太阳。到哪里找一个凉快清爽的去处呢?那就出寺门往西行,去冷泉亭。

冷泉亭最可人的,是枕在一条潺潺流淌的清溪之上。亭双层方形,黛瓦丹柱,由16根圆柱构成一个开敞、宽阔的空间。来到亭中,会立刻感到心如澡雪、通体舒服。清代文人江亢文有两句咏亭的诗,大可玩味:“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历史悠久,它最早建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太守。原亭早已不存,现在人们看到的亭是清代人仿原物格调重修的。原来的亭建在水塘中央,据白居易记载,它“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位置与环境想来比现在优佳得多。不过,人以文传,物以文传,今天游杭州的人能领略冷泉亭,并且思通千载,想象当年清幽的人情风物,仍然要感念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极难得的文章《冷泉亭记》。 作此文时候,白居易已51岁。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他受朝廷诏命,来到杭州做刺史。他一心要为百姓造福,多做有实效的事,主持修筑了白沙堤,至今西湖的白堤仍是对他精神与业绩的纪念。这时期的白居易,虽然仍怀抱他一生坚持的“兼济”之志,可是经过多年历练,精神倾向上已趋于冷静,崇尚古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能够在对人对事上“寓热于冷”。他认真地操持建冷泉亭,同时把自己的情思志趣映射到实物上,这些都可以在他为冷泉亭所写的文字上透露出来。

赏析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篇3:白居易 冷泉亭记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咳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尹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比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冷泉亭记》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

[1]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2]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3]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4]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尤:突出。

[5]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6]为甲:数第一。

[7]山:指灵隐山。

[8]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

[9]累(lěi):累积。不累丈:即不到两丈。

[10]撮奇:聚集奇景。得要:获得要领。

[11]胜概:优美的山水。

[12]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13]薰薰:草木的`香气。

[14]木:树木。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

[15]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

[16]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

[17]泉:指冷泉。渟渟(tíng):水止不流动的样子。

[18]泠泠(líng):形容风清凉。

[19]蠲(juān):消除。析酲(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

[20]起:启发,振足。

[21]盖:伞。

[22]栋:指亭梁。

[23]阶:指亭的台阶。

[24]床:喻亭似床。

[25]狎(xiá):亲昵,亲近。

[26]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洁澈:水洁净清澈。

[27]粹冷:形容水清凉。柔滑:形容水感。

[28]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

[29]盥(guàn):浇水洗手。盥涤:洗涤干净。

[30]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

[31]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

[32]可胜言:岂能说尽。

[33]“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

[34]杭:指杭州,即余杭郡。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

[35]先是:在此之前。

[36]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

[37]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

[38]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39]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

[40]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

[41]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此亭:即指冷泉亭。

[42]指:手指。

[43]殚(dān):尽。

[44]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

[45]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

[46]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

[47]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823年。

篇4:吉林长白山长白冷泉

吉林长白山长白冷泉 -资料

长白冷泉介绍:

长白山冷泉总称,长白山旅游区有众多水温低于25℃的冷泉、药泉、矿泉。著名的有:

①金线泉 位于风景秀丽的天池湖畔西岸,玉柱峰东麓。泉水从南北两个石柱之间泻出,悬流如线,注入天池。金线泉是从西坡登长白山去天池的必经之处,泉水涓涓流淌,清澈见底,白色的浮石镶嵌在泉底,晶莹透彻。泉边湖畔还有名景濯足石供游人欣赏。

②玉浆泉 位于玉柱峰东侧,距天池约350米,泉水涌水口较大,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泉水从石洞裂缝中涌出,流出一段距离后即成隐流,在距天池20米处露出地面,注入天池。其水质莹洁,饮后,涤肠净胃,神清气爽,水味醇厚,似玉液琼浆。前人曾有诗曰:“诸君若到天池来,须把银壶灌玉浆”。

③长白药水泉 位于头道白河西岸,

资料

5个出水口沿头道白河岸一字排开。水温常年在8℃左右。药泉水犹如天然汽水,清热解暑,凉爽可口,游人可直接饮用。水中富含游离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对胃病、心脏病及皮肤病都有较好疗效。

晶莹甘芳,和山区的'温泉一样,遍及整个林海,好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深山林海之中。其中长白药水泉是旅游区最著名的冷泉。它位于头道白河西岸,距二道河火车站17公里。药水泉有5个出水口,水温常年保持在8℃左右。盛夏时节来到这里,喝上几口泉水,感受又麻又辣,所以有“天然汽水”的美称。药水泉内含锶、锂等元素,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受欢迎的矿泉水。

长白冷泉最佳旅游季节:

最佳旅游季节是夏天。

水温常年保持在8℃左右。盛夏时节来到这里,喝上几口泉水,感受又麻又辣,所以有“天然汽水”的美称

篇5:关于中短篇故事介绍

中短篇故事1:两个家庭

在本世纪初,一个由日本移居在旧金山附近的家庭在那里开创了一项种植玫瑰的产业。他们在一周内的3天早晨把玫瑰送到旧金山。

另一个家庭是从苏格兰迁移来的,他们家也出售玫瑰花,两个家庭都是依靠诚信获得成功的。他们的玫瑰在旧金山市场上很受欢迎。

在几乎40年时间里,两个家庭相邻而居,儿子们接管了农场。但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人轰炸了夏威夷群岛,尽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都已经是美国人了,但是日本人家庭中的父亲从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在混乱情形下和被拘审的期间,他的邻居明确告诉他们,如果有必要,他会照顾他朋友的苗圃。这就像每个信奉____的家庭能做的那样:爱你所有的邻人就像爱你自己。“你们也会像我们这样做的。”他告诉他的日本朋友。

不久,日本人家庭被流放到科罗拉多州格林那达的贫瘠的土地上,新聚居地点的中心由木质柏油顶的大房子组成,周围密布铁蒺藜和全副武装的士兵。

整整一年过去了。第二年,第三年……当日本人家庭还在拘留地时,他们的朋友一直在暖室中工作着,孩子们星期六之前一直上学,父亲常常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有一天,欧洲的战争结束了。日本人家庭告别了拘禁生涯,坐上火车,他们可以回家了。

他们将看到什么呢?所有的家庭成员在火车站与他们的老朋友相遇了,当他们回到他们的家,他们全惊呆了,那里的苗圃完整、清新,在阳光下长满了整齐、繁茂而长势良好的玫瑰。

中短篇故事2: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

一个犹太父亲带他的儿子去澡堂。他们跳进池子,孩子冻得发抖,不由地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于是父亲把他抱出来,用毛巾擦干水,给他穿上衣服。

“啊哈,爸爸,啊哈。”小家伙愉快地叫着,身子暖洋洋地蜷缩在毛巾被里。

“艾什卡,”父亲深思着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当你跳进冷水池的时候,你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哎呀’,接着才是‘啊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啊哈’,然后就是‘哎呀’了。”

犹太人对小孩的美德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而且寓道理于比喻中,形象、简单、活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记忆犹新。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父亲,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诉孩子犯罪开始的感觉是“啊哈”——高兴坏了,而最后的感觉就是“哎呀”——难受死了,从而启发孩子不要犯罪。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食品奇缺,托马斯·曼家的食品是按数学方法平分给四个孩子的,而且精确无比,连豌豆也要按粒分,任何人都不能多吃多占。有一天,家中仅剩下一个无花果,按托马斯·曼的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想法,肯定要平分这个无花果。结果呢,托马斯·曼把无花果塞给艾丽卡,并让她一个人吃。艾丽卡狼吞虎咽地吃掉了无花果,其他三个姐妹惊讶地瞪圆眼睛。托马斯·曼郑重其事地说:“孩子们,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这句话在四个孩子的心中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任何不公平的时候也能保持平衡的心态。

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也是一名犹太人。九岁时,有一天,他在商店的橱窗中看到一双边缘有皮毛的皮鞋,他非常喜欢,吵着让大人给他买下。他父亲不同意买,认为这双鞋不适合他穿。李嘉图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买了就必须穿。穿上皮鞋后,李嘉图发现这是一双木鞋,穿着在街上走起来“咔嗒咔嗒”直响,惹得所有的行人都回头盯着他瞧。本想穿一双独特的皮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结果却穿着木鞋每天去丢脸。为了摆脱这双鞋子,他真愿意付出一切代价,但他又没有别的鞋子可穿。任何人都无法想象他穿着这双鞋有多痛苦,他每次走路都要小心翼翼,以免发出那丢人的“咔嗒”声。从此,李嘉图再也不敢任性和贪图虚荣了,这对他日后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可见,家教的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可以收到奇妙的效果。

中短篇故事3:朋友寄来蓝山咖啡

“易然,有你的邮包。”

这么多年来,易然从没收到过信件和邮包。他一看是海外邮件,立即就想到是谁寄过来的。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个印着“Blue Mountain Coffee NO.1 peaberry(蓝山咖啡珍珠豆,是蓝山咖啡最好的咖啡豆)”的包装袋和一张中文字条:蓝山咖啡,不用我说你也知道。

易然不禁微笑起来。

十年前,朋友决定去北欧定居,而易然进入这家小建筑公司当会计,工资从一开始的500元、800元,到现在的1000元,一干就是十年。

吃过午饭,易然直奔家电商场。售货员打量打量他的穿着,向他推荐了几款一二百元的国产咖啡机。易然微笑着说:“我想看看那边的。”售货员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易然走过去,端详着精致昂贵的进口咖啡机,很快打定主意。

回到家中,易然与妻子商量:“朋友从国外寄来了咖啡,我需要取钱买一台咖啡机。”

“这是什么朋友啊,他知不知道咱家这情况?咱们哪儿喝得起这个啊,能吃上饭就不错了……不寄钱,寄点儿能吃能用的也行啊,哪怕巧克力都比这个强。”

“我知道,这么多年了,我没有让咱们家过上好日子。但是,我一定要买一台咖啡机。”

“儿子现在吃饭穿衣要花钱,上学要花钱,补课要花钱……”

易然沉默了一会儿,说:“就算我对不起你们,原谅我这一回。”

结婚这么多年了,丈夫从没这样坚决过。妻子说:“其实你自己拿走存折,我又能有什么办法,你根本不用和我商量的。”

易然知道,妻子这是同意了。他轻声说了一句:“谢谢!”

儿子回来,看到气氛如此凝重,便问妈妈是怎么回事。

“你爸为了这破咖啡,非要买个两千多的咖啡机。”

儿子拿起那袋咖啡看了看,说:“妈,这是蓝山咖啡,估计不便宜,这一袋不止两千克呢。爸,你从哪儿弄的?”

“朋友寄过来的。”易然的表情柔和了许多。

“妈,别生气了,好的咖啡机上万元呢。爸平时没享受过什么,偶尔奢侈一下也不为过。”

第二天是周六,易然一早就买回了咖啡机。

他泡了三杯。

妻子首先尝了尝,皱了一下眉头:“我喝不出哪儿值那么多钱。”

儿子喝了一口:“嗯,不错,比我在同学那儿喝的速溶咖啡强。”

易然像举行仪式一样将杯子移向嘴边,喝了一口,闭上眼睛,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

醇厚,淡淡的酸味儿,一点点苦涩。

他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下班早或在周末的下午,也要喝上一杯。

一个月过去了,咖啡喝光了,易然要永远地告别这份奢侈的享受了。

妻子回到家,惊讶地发现咖啡机不见了。她问咖啡机哪儿去了。易然说:“托朋友在网上卖了。”

“卖了?多少钱?”

“八百。”

“你疯了吗?才用了一个月啊!你买了就买了,留着用呗。这一卖,白白损失一千二啊。你一个月能挣几个一千二?你以后再也不喝了吗?”

“不喝了。”

“你那缺心眼的朋友不会再给你寄了吗?”

“不会了。我写信告诉他,以后不用再寄了。”

妻子困惑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易然长出了一口气,说:“上高中时,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时我常说,我的理想是去加勒比海周边定居,喝正宗的蓝山咖啡。我想,这两个理想我这辈子是不可能实现了。可是,他还记得。后一个总算是实现了吧。”

看了中短篇故事的还看了:

1.中短篇小学生笑话故事

2.100字短篇励志小故事5篇

3.中国短篇童话故事

4.短篇寓言故事

5.短篇寓言故事精选

篇6:白居易《冷泉亭记》赏析

《冷泉亭记》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篇7:白居易《冷泉亭记》赏析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篇8:白居易《冷泉亭记》导读

到杭州游灵隐寺,用得上“热闹”二字。人流、香火、音响,加上火辣辣的太阳。到哪里找一个凉快清爽的去处呢?那就出寺门往西行,去冷泉亭。

冷泉亭最可人的,是枕在一条潺潺流淌的清溪之上。亭双层方形,黛瓦丹柱,由16根圆柱构成一个开敞、宽阔的空间。来到亭中,会立刻感到心如澡雪、通体舒服。清代文人江亢文有两句咏亭的诗,大可玩味:“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历史悠久,它最早建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太守。原亭早已不存,现在人们看到的亭是清代人仿原物格调重修的。原来的亭建在水塘中央,据白居易记载,它“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位置与环境想来比现在优佳得多。不过,人以文传,物以文传,今天游杭州的人能领略冷泉亭,并且思通千载,想象当年清幽的人情风物,仍然要感念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极难得的文章《冷泉亭记》。 作此文时候,白居易已51岁。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他受朝廷诏命,来到杭州做刺史。他一心要为百姓造福,多做有实效的事,主持修筑了白沙堤,至今西湖的白堤仍是对他精神与业绩的纪念。这时期的.白居易,虽然仍怀抱他一生坚持的“兼济”之志,可是经过多年历练,精神倾向上已趋于冷静,崇尚古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能够在对人对事上“寓热于冷”。他认真地操持建冷泉亭,同时把自己的情思志趣映射到实物上,这些都可以在他为冷泉亭所写的文字上透露出来。

篇9:白居易《冷泉亭记》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篇10:温泉和冷泉一样的美

温泉

我国早在东周时代就已开发温泉利用。因温泉而成为旅游胜地的首推西安华清池。这也许与唐玄宗、杨玉环两人的恋爱故事有关,再加上白居易《长恨歌》的渲染,更令人向往了。大凡温泉的出现,都与深断层有关,地表水沿深断层渗透到地热温度较高处,受热以后再涌出地面而成。

冷泉

冷泉也就是甘冽的泉水。自从唐代刘伯绉把全国宜于煮茶的水分为七等,即天下第一,二……泉以后,格外引人注意。以无锡惠山的二泉和杭州虎跑泉为例,水味纯正,甘冽可口,是煮茶品茗的佳泉。这主要是当地的砂、页岩地层受断层的影响,泉水自裂隙涌出,岩层内所含的矿物质,特别是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溶解其中,再经砂岩层的天然过滤,所以水清味甘了。一般而论,凡花岗岩、火山岩系及变质岩系中流出的泉水也都是较好的泉水。石灰岩中里流出的泉水,水质可能次些,但其水量往往很大,于是很容易构成旅游景点。比如山西太原晋祠的难老泉,为晋水之源;洪洞县广胜寺的霍泉,为霍水只源。其流量极大,每秒可达2~3立方米,不仅灌溉了数以万计的附近田亩,而且泉口所在地古柏参天,林荫蔽日,又多古迹,产生了各种历史故事或迷人的神话传说。这两股泉水都来因来自石灰岩地层,再加上断层以及假整合面的交错,于是造成巨大的溶蚀洞穴或通道,再加上汇水面积大,所以一旦涌出水面,水量就可观了。在云贵高原上,类似的喀斯特地下河流出的涌泉,颇不罕见,有的地方除利用作发电外,也开辟为旅游景点。

篇11:白居易《冷泉亭记》注释

[1]冷泉亭: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飞来峰下。

[2]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

[3]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

[4]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尤:突出。

[5]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

[6]为甲:数第一。

[7]山:指灵隐山。

[8]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

[9]累(lěi):累积。不累丈:即不到两丈。

[10]撮奇:聚集奇景。得要:获得要领。

[11]胜概:优美的山水。

[12]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13]薰薰:草木的香气。

[14]木:树木。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

[15]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

[16]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

[17]泉:指冷泉。渟渟(tíng):水止不流动的样子。

[18]泠泠(líng):形容风清凉。

[19]蠲(juān):消除。析酲(chéng):解酒,使头脑清醒。

[20]起:启发,振足。

[21]盖:伞。

[22]栋:指亭梁。

[23]阶:指亭的.台阶。

[24]床:喻亭似床。

[25]狎(xiá):亲昵,亲近。

[26]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洁澈:水洁净清澈。

[27]粹冷:形容水清凉。柔滑:形容水感。

[28]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

[29]盥(guàn):浇水洗手。盥涤:洗涤干净。

[30]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

[31]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

[32]可胜言:岂能说尽。

[33]“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

[34]杭:指杭州,即余杭郡。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

[35]先是:在此之前。

[36]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

[37]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

[38]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39]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

[40]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

[41]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此亭:即指冷泉亭。

[42]指:手指。

[43]殚(dān):尽。

[44]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

[45]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

[46]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

[47]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823年。

篇12: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原文及翻译

冷泉亭记

唐代: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 冷泉亭记》赏析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篇13:高一冷泉亭记课件

高一冷泉亭记课件

高一冷泉亭记课件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2]。就郡言[3],灵隐寺为尤[4]。由寺观[5],冷泉亭为甲[6]。亭在山下[7],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8],广不累丈[9],而撮奇得要[10],地搜胜概[11],物无遁形[12]。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13],木欣欣[14],可以导和纳粹[15],畅人血气[16]。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17],风泠泠[18],可以蠲烦析酲[19],起人心情[20]。山树为盖[21],岩石为屏,云从栋生[22],水与阶平[23]。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24];卧而狎之者[25],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26],粹冷柔滑[27]。若俗士,若道人[28],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29],见辄除去[30]。潜利阴益[31],可胜言哉[3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33]。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阅读提示】

通过描写冷泉亭的`地理方位,四时奇景及功效,将其“最杭州而甲灵隐”的千姿百态刻画得十分灵动,引人人胜。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的词。

(1)可濯足于床下

(2) 眼耳之尘

(3)可胜言哉

(4) 先是领郡者

(5)能事毕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

3.文章从哪些角度描写冷泉亭的“最杭州而甲灵隐”?

参考答案

1、在 的 尽,完 的人 尽

2.(1)山树作屋顶,岩石作屏风,云从栋上生,水与台阶平。

(2)因此称它“最杭州而甲灵隐”。

(3)所以我继承它,只作文而不建造亭子。

3.地理位置、四季景象和作用。

二: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以导和纳粹 纳:吸纳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边界

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 D、可胜言哉 胜:尽

5、下列各项都是对“冷泉亭风景”描写的一项是(2分)

①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②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

③矧又潺湲洁澈 ④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⑤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A、雹冖堍 B、②③④ C、雹佗邰 D、雹邰堍

6、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冷泉亭建在灵隐山的下面,石门涧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虽然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C、余杭这个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们都是当时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为右司郎中时修建的。

D、作者喜欢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风景秀丽,二是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摒弃。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4分)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参考答案:

4、C(作:建造亭子)

5、B(①这是对冷泉亭的评价;⑤这是对五亭美景的赞美)

6、C(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

7、(1)在这种情况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见,就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注意:“列”“殚”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取用的缘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学者”各1分,整句通顺1分)

篇14:冷泉亭记文言文的翻译

冷泉亭记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然后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这可以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这可以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这可以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篇15: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o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1.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4.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6.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5.草 木 泉 风

6.“于是,……无所加焉”

篇16:描写西湖的诗句——《冷泉亭》

《冷泉亭》原文

一泓清可沁诗脾,

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

回头不似在山时。

《冷泉亭》鉴赏

泓,水清深貌;沁,饮水凉润于心也。言水之清,可饮以沁涤吾诗人之脾胃也。其泉在深山之处,年去年来,或冷或暖,只自知之耳,其水流出西湖,而载歌舞之船浊而不清,无复昔日湖山之洁矣。此喻人生之初,其性本善,及其富贵熏心,物欲陷溺,则不如初性之清明也。喻义清晰,富寓哲理。本诗妙在回头;前两句是原来的状态,可沁心脾,冷暖自知,是一种状态;后两句述的是变态后的情形,原因在于载歌舞。

《冷泉亭》作者简介

林稹,号丹山,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茂失子。神宗熙宁九年(1076)进士。

篇17: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

《满江红・题冷泉亭》

作者:辛弃疾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

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

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湿。

秋露下,琼珠滴。

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

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

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释:

1、冷泉亭:唐代建筑,在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飞来峰下,为西湖名胜之一。

2、直节:劲直挺拔貌,代指杉树。

3、冠缨:帽子与帽带,代指衣冠楚楚的士大夫。

4、拱立:拱手而立。

5、佩环声急:此言翠谷泉声优美,如仙女环佩丁冬。

6、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人慧理见此山,赞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临安志》引《舆地志》)

7、方壶:神话传说中的仙山,在渤海之东。此云飞来峰是神仙用玉斧削就,可惜今已无人知晓了。

8、琅: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9、危亭:高亭,指冷泉亭。

10、玉渊澄碧:潭水深绿清澈。

11、鸾凤:传说中的两种神鸟,常喻脱俗不凡之士。

12、浩歌:放声歌唱。

13、鱼龙泣:官水中怪兽为之动情。

14、风物本吾家:指冷泉亭景色与其家乡风光极为相似。按:作者老家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且那时水光山色也堪与冷泉亭一带媲美。

翻译:

松竹夹道,劲直挺拔,

像衣冠整齐的官吏一样,拱手而立。

逐渐进入青翠的山谷,

泉水声像群仙乘风东下,

身上的佩环发出铮铮响声。

谁能相信耸立在西湖边的这座千丈山峰,

会是从天竺(印度)飞来的呢?

这飞来峰是当年仙人用玉斧从方壶山削下来的,

现在没人知道了。

泉水滋润了山间的草木,

浸湿了溪畔的美石。

跨过小桥,登上高亭,

俯视清澈碧绿的潭水。

乘醉起舞,摇动鸾凤似的身影;

放声高歌,莫要使潭底的鱼龙悲泣。

我的家乡济南的风光景物和这里一样美丽,

可恨现在被敌人占领,

使我客居江南,有家难归。

赏析:

作者在南归之后、隐居带湖之前,曾三度在临安做官,但时间都很短。乾道六年(1170)夏五月,作者三十一岁时,受命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春山知滁州。这段时间是三次中较长的一次,本词可能就是这次在杭州作的。

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为唐剌史元所建。白居易《冷泉亭记》说:“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它不但靠近灵隐寺和飞来峰,而且就近登山,还有三天竺、韬光寺、北高峰诸名胜。词的上阕写冷泉亭附近的山林和冰来峰;下阕写游亭的活动及所感。

上阕自上而下,从附近的山林和流泉曲涧写起。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说山路两旁,整齐排列的高大的树木,象戴冠垂缨的官吏,气概堂堂地夹道拱立。这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句法上是形容句置在主句之前。“直节堂堂”,形容“拱立”的树木高大挺拔,倒戟而出,形成突兀雄伟的气势,并寄托了作者的志趣;第二句绾合上句,并形容树木枝叶的茂盛垂拂。“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说两旁翠绿G谷的流泉,渐次流下,声音bb琮琮,象神仙衣上的环佩叮当作响一样。其意本于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也是拟人的写法。上一层以列队官吏拟路旁树木,有气势,但读者不易领会,稍嫌晦涩;这一层比拟,由粗入细,形象自然、优美,比较容易理解。“辛词才气横溢,常不择粗细”,信手拈来,但都能灵活驱使,此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下面四句,集中写飞来峰,由“谁信”二字直领到底。飞来峰并不高,但是形势奇矫如灵鹫《淳佑临安志》引晏殊《舆地记》说:“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兹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因挂锡造灵隐寺,号为飞来峰。“岩有矫龙、奔象、伏虎、惊猿等名称,是因为远看有高峻之感。”天峰飞堕地“,状飞来:”傍湖“,指在西湖之滨:”千丈“,状高:”青壁“指山峰,承”天峰堕地“:”开“承”飞“字。”谁信“二句描写飞来峰,气势雄伟,但和起两句比较,则辞意细密,峭而不粗。”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玉斧泛指仙人的神斧;方壶,《列子。汤问》所写的海上五个神山之一。句中意思是:飞来峰象是仙人用”玉斧“削成的神山一样,可惜时间一久,沧桑变幻,现在已无人能认识它”当年“的来历和面貌,以补充解释、描写飞来峰作结,调子转为舒。

下阕“山木润,琅湿。秋露下,琼珠滴”,写亭边的木石。琅,美石;琼珠,即秋露。因秋露结成琼珠般的水点下滴,所以木石都呈湿润。这四句形式平列,但前后有因果关系。“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上句写游亭,下句写冷泉秋天流水澄清如碧玉。

以上几句,调子承上阕的歇拍,仍然舒和。“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转写自己游亭活动,触动豪情和身世,调子又转为豪迈激昂。”“醉舞”句写豪情,“鸾凤”自喻,“浩歌”句写感慨,“鱼龙”因泉水而联想。“恨此中、风物本呈家,今为客。”为什么醉舞还会发出悲痛的“浩歌”,怕歌声会使“鱼龙”感泣呢?这二句正可说明其内在的,复杂的原因。作者的家乡在历城(今济南),是山东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胜地,原有着名的七十二泉,其中也有叫冷泉的;那里大明湖、趵突泉附近有许多着名的亭子,如历下亭、水香亭、水西亭、观澜亭等,也有可观的美景“风物本吾家”,即谓冷泉亭周围景物,有和作者家乡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又会因此而产生“恨”呢?原因是作者南归之后,北方失地未能收复,不但素愿难酬,而且永难再回故乡。只能长期在南方作客,郁郁不得志,因而触景怀旧,便有了无限伤感。要想排遣这种伤感,只能通过醉中的歌舞,但事实上是排遣不了的。话说得平淡、含蓄,“恨”却是很深沉的。

这个“恨”,不仅是关系个人思乡之“恨”,而且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命运之“恨”,自然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同情。这首词由西湖景物触动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到国家民族的悲哀,表达含蓄悲愤深广;写景形容逼肖,而开阖自然。它并非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但是能见出作者词作的风格特点和功力。

高中英语介绍中国信范文

社交中的介绍礼仪

日语中的祝福语介绍

演讲中常用的11种手势介绍

程序员求职简历中如何介绍工作经验

Word中查找和替换功能详细介绍

英语中宾补的意义与特点介绍

店铺介绍范文大全

外贸企业介绍范文

个人简历介绍

中冷泉介绍(共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冷泉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