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一、诗言其志
《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孔子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此志与意皆指人的情感,诗表达作者的感受,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书法作品不能脱离它的内容,文字是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体现。《黄州寒食诗帖》分为上下两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是两首遣兴诗,表达诗人在人生困顿中无奈、忧愁、悲伤、烦闷的心情,在人生的颠沛流离中心如死灰、不复燃烧。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跋》中感叹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对此诗的艺术成就给予极高的赞扬。
苏轼仕途坎坷,一生宦海浮沉,先后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又到黄州,在黄州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言论行为受到束缚,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儒家入世的思想难以实现,此时诗人心中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写下《黄州寒食诗》二首聊以排遣精神上的寂寞。此时苏轼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被寒食节的清冷之境所笼罩:夜晚风雨中被摧残凋落的海棠花,正像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命运,蒙蒙细雨中破旧的居身之所也是岌岌可危,厨房里空空荡荡,引火的柴草也已被雨淋湿,心中的儒家价值观也难以实现,此时想效仿阮籍穷途当哭,却发现自己心如死灰、不能复燃。在这样的心境下,苏轼提笔着墨写下心中所感,心中之境流注笔端,字是心情的外化,情义的酝酿无意中流传千古。
二、结体奇特
结体即字的间架结构,积其点画,乃成其字,《黄州寒食诗帖》结体奇特,大小疏密、轻重宽窄随心情而变,通篇参差错落,变化万千。总体上来看,字势偏扁,纵向密横向疏,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呈斜向的平行四边形。经历人生悲苦的苏轼,自我解嘲地称自己的书法为丑书石压蛤蟆体。
黄字,横向笔画较多,第一个横稍平,第二个横向上倾斜,第三个横再极力向上,打破平行。
州字,避免雷同,三个竖画走向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也有变化。
三字,打破常规的三个横画,用三个点来概括三个横画。
两字,横画的下半部分改变向右伸展的思维惯势,极力向左伸展。
秋字,纵向笔画写得很短,横向又拉长,造成石压蛤蟆的效果。
卧字,纵向笔画短,左边结构结束后右边笔画向右上方伸展,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避免字过于方正。
寒字,第一笔点画不在宝盖中间而是靠右侧。
这些结字因素构成苏字的字形特点。苏轼认为,作字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从大处着眼,正所谓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一结字命题也是对前人结字理论的超越,体现了他不与人同的创新精神。
三、无意创作
宋人书法尚意,此意为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在这种书风的影响下,书家尤其注重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书法更能表现个人意趣、情怀和审美取向。宋人尚意书风打破了唐人尚法书风的严谨法度对书家个性的束缚。
字是情感的外露,苏轼在书写《黄州寒食诗帖》过程中思绪跌宕起伏,通篇也彰显动势,苍茫惆怅。苏轼将心境的起伏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中锋,或侧锋,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苏轼从自我来黄州开始书写到两月秋时,字形较小,书写上也比较平稳从容,秋字之后,诗人的情感有了一个起伏,字形变大,笔墨浓重,到夜半真有力至第一首诗的结尾,心情逐渐平静。第二首诗开始诗人重新提笔蘸墨,内心悲苦无法抑制,用笔尺度更大,着墨更多,似乎要将心中的压抑一鼓作气全部发泄出来,当写到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时,又有内心悲愤却又无语凝噎之感。诗人落款处只写了右黄州寒食二首,未录姓名和写作时间,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困顿中萧然离去的身影。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因诗人灌注的情感,增加了更多的魅力,我们临习此帖时,似乎能看到千百年前苏轼在风雨漂泊的小屋中记录此诗的情景,与苏轼直接对话,让不会说话的汉字更加鲜活。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启示。书法的魅力在于借助汉字这个载体书写心中之情。纵览流传后世的书法名作,其书写内容皆是身边事,皆是有感而发,今人的创作亦不必只抄录古人诗词、古代书论,用毛笔书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事才能为今人的书法创作增添活力,否则书法只是抄书的工具。
篇2: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
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
“东坡此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
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
”(《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语赞云:《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篇3:教师优秀作文: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公元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精神上孤独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写了这两首寒食诗。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这些晦暗的意象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也显示出一种沉稳悲壮的人格力量。诗中对海棠花谢的叹惋,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荡于水云之间。诗苍凉而多情,洋溢着汹涌起伏的情绪。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苏轼将内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开篇“自我来黄州”,字形较小,写得也比较规整,可以想象他当时对内心情感的努力控制。写至“春江欲入户”,内心情感闸门已完全打开,字形越来越大,越来越草,章法上毫不顾忌。似乎有控诉,似乎更有愤怒,作品起伏跌宕,痛快淋漓,一气呵成。整篇作品字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洋溢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
篇4: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苏轼寒食帖原文和译文
一、苏轼简介: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三: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可东风象过客总不肯眷顾。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年,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我住的小草屋象是条渔舟,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厨房里煮一锅发霉的冬菜,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哪里还记得起又到了寒食,忽看见老乌鸦嘴叼着冥纸。九重门深深锁关紧了皇宫,万里路迢迢隔祭不得祖宗。真想学阮步兵为末路痛哭,又岂甘如死灰不复再燃乎。
篇5:苏轼在黄州写的诗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
1.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
4.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5.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
6.西江月
苏轼
顷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以其宽阔的胸襟,雄大的才力,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开一代豪放之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表现出全新的面貌。
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口吻自我嘲解,但这只是其思想意识的表层的东西,作为遭受迫害的逐臣,忧谗畏讥战战兢兢的心态是最难以摆脱的,“示谕武昌一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若大霈之后,思旨稍宽,或可图此。更希为深虑之,仍且密之为上。”(《与陈造书》)他那谨小慎微、惴惴不安的心情,完全流露于信的字里行间。但这种心态与苏轼独立不屈的性格必然要在思想上发生冲突,因此其必然要在思想上冲破现状,找寻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而佛老哲学“清净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很好地解脱了他来自社会也来自个人的压抑,成为他思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种精神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豪迈、旷达和视险如夷的气魄。文如其人,苏轼的襟抱境界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感到自己的心情都为之振荡了。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整首词内容矛盾复杂,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然而,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虽然自然平淡,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愿为穿云鹘,莫做将雏鸭。”(《歧亭五首》之五)但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发出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以叙事为骨架,在描绘秋夜江景,穿插历史事迹的同时,着重以老庄阐发了人生哲理,“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林语堂《苏东坡传》)
在黄州期间,当地一书生马可卿替苏轼向当地官府求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这块荒地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老思想原以清净无为,超然外物为旨归,但在苏轼身上却起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既是雨后之实景,也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之意志与超然之襟抱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超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精神。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之气”的精神与佛家“当下即是”、“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同时,依靠艺术 的激情来完成心理上的宣泄,苏轼曾经自述:“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从十指出也。”也依靠佛老,保护了自己幻想中的具备完整人格的心灵世界。试看“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者甚干忙?前事既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罪,三万六千场,一叶轻舟穿淼茫。”(《雨夜宿净行院》)“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百步洪》)履危难而处之泰然,历沧桑而洞观人生,心胸豁达,情趣潇洒,恬淡自适。
苏轼曾到:“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当谨置之座右也。”(《与章质夫三首》之一)正是他人生这里的核心所指——“慎静以处忧患”,他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旷达开朗性格的奥秘也就在此!故能在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适,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后,“折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甚至把县太爷都吓了个半死,到处派人寻找,但当人们发现他之时,却“鼻鼾如雷,犹未兴矣。”只不过发发感慨,以期获得平衡和宁静罢了。
综观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内心的儒家思想已变化为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矛盾地并存在一起。它们是矛盾的,因为前者的主要精神是积极入世而后者则是消极出世;但它们又在苏轼身上是统一的,因为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因而大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当他入世从政时,则主要信奉和推行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时时有佛老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佛老思想则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灭)。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篇》)这句话可移来评论苏轼。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篇6:苏轼在黄州写的风景诗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介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4] 。
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寒食帖全文赏析
★ 苏轼写的诗
★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 苏轼先生写的诗
★ 寒食翻译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整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