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涮羊肉在中国可是家喻户晓的名吃,据说他的起源还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直到现在在日韩地区,还有人把吃火锅叫做吃“忽必烈”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莱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人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莱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但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
篇2: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蒙古西征的负面影响肯定有,最糟糕的是对中亚和波斯的影响,那里缺水,靠坎儿井来灌溉,必须有人不断疏通和维护它,蒙古人经过后,这些坎儿井基本全部废掉了,许多地方变成荒漠。相比之下,中原受到损失比较少,北宋还恢复得不错。
蒙古采取宗教宽容政策,没有因为信仰不同的原因进行屠杀,所以他们对欧洲基本没有造成任何破坏,而且拯救了好几种文明。
在治理上,蒙古统治者也比较开明,大量使用不同民族的人才,比如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也得到了重用。
篇3: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蒙古人特别重视搜集情报,当时驻波斯的蒙古首领,了解到欧洲人对占领耶路撒冷有莫名其妙的执着,便以此为契机,派使者去说我们联盟吧,打下来耶路撒冷归你,巴格达归我们。
法国王路易九世信以为真,立刻出征了。他带兵去打耶路撒冷,但是蒙古人却没有动窝,他们完全没想过跟欧洲人联盟,而是利用法王攻击耶路撒冷,吸引敌人兵力,而他们趁机攻打中亚其他地区,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路易九世由于没有后援,被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对东征灰心丧气。
篇4: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欧洲人曾以为成吉思汗是长老约翰,是上帝派来拯救基督教文明的。
长老约翰是传说中的人物,《圣经》认为在东方有一个基督教国家,首领叫约翰,是基督教的神职首领。当时东方确实有聂斯托利派,蒙古人的克烈部整体都信聂斯托利派。但罗马教会很封闭,不关心东方教会的情况。
蒙古大军西进后,他们很震惊,在他们口中,就变成了长老约翰带领东方的一大堆__在西方需要帮助时来帮助他们,只是被洪水阻挡了脚步。
蒙古人西征沿途将一些伊斯兰国家给灭了,欧洲人很振奋,觉得上帝真的来帮助他们了,后来蒙古人又灭了东正教的一些国家,他们觉得长老约翰太厉害了,可最后蒙古人进入欧洲,把匈牙利和波兰两个基督教国家也给灭了,他们才发现大事不好。
篇5: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
中国历代虽有以韩国女子为嫔妃的事,却没有以公主和亲高丽的史例。因而,元朝公主下嫁高丽国王,是中韩关系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元朝与高丽王室的联姻,并非如某些史家所说,是元朝强加于高丽王室的一个桎梏。事实上,此事由高丽方面最先提出请求,而由元朝皇帝加以允准的。
高丽国王的请婚,迫于内外交煎的情势。
对外方面,自1231年起,蒙古屡次挥兵入侵,蒙古铁骑所过之处,朝鲜半岛庐社为墟。高丽王室退保江华岛,才得以苟延残喘。在高丽内部,自1170年以来,王权旁落,武臣专政已达百年之久,崔氏更是独秉朝政60年,欺凌王室,恣意废立。1259年崔氏覆亡后,新武臣金俊、林衍又相继专政。武臣对王室顺服元朝殊为不满。
因此,当时在位的元宗决定牺牲国家主权,换取元朝对高丽王权的保障,请求公主下嫁便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1270年,元宗前往大都(今北京)朝见忽必烈,为世子(即太子)谌求婚。而世子谌此时35岁,早在前就纳有嫔妃。元宗的请求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不是纯粹为子觅妇,乃属显然。
忽必烈对元宗请婚一事,并未立即应允。1271年,元宗遣使再度为世子请婚。不久,忽必烈即同意以幼女齐国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此时公主年仅13岁,不能立即成婚。3年后,世子谌才得以与公主完婚。
不久,元宗逝世,世子谌即位,是为忠烈王。据说,公主与忠烈王同车来到高丽国都开京(今开城)时,高丽父老奔走相告:“不想百年战火之余,还能再见太平。”可见高丽人对元朝公主下嫁的重视。
齐国长公主的下嫁,揭开了为时近百年的元朝与高丽王室联姻的序幕。
从忠烈王到恭愍王,在这7位高丽国王中,有5个国王娶了元朝公主。其余的两位国王,忠穆王冲龄即位,死时仅12岁;忠定王因狂悖而被迫逊位,年仅14岁。他们在位时未到婚龄,因而无法娶到元朝公主。
在当时,蒙元兵力笼罩之下的高丽政体,可用国王与公主共治来概括。忽必烈在齐国长公主下嫁4年后,撤回了驻在高丽的达鲁花赤(监察官),可能便是由于公主更能代表元朝皇帝监督高丽的缘故。
元朝与高丽的强弱之分,充分表现于元朝公主在高丽宫廷中的地位。就名份而言,不论高丽国王是否原有嫔妃,公主下嫁后即被册为正宫。齐国长公主下嫁时,忠烈王早已纳妃,而且伉俪情笃。但公主来后,原来的王妃不得不移居别宫,与忠烈王绝不相通。
在高丽后宫,元朝公主手操生杀大权,国王和其他嫔妃不得不仰其鼻息。例如,忠烈王对齐国长公主的无礼行为,往往“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而公主对国王则动辄以手杖敲打。事实上,高丽国王并非惧内症患者,而是迫于岳丈家的威势,以致乾纲不振。
元朝公主虽不断下嫁于高丽,但元朝廷并未纳高丽王女为后妃。这是颇可玩味的现象。自古以来,高丽女子就以婉媚著称,元朝官宦之家竞相收纳高丽女子为妻妾侍婢。而忽必烈曾有令禁止以高丽女子为后妃。他的做法,可能是遵循以蒙古人为后妃的传统,而不愿“黄金氏族”的血统被高丽人(元朝将其视为汉人)污染。
篇6:元朝历史小故事
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不是罗马帝国,不是大英帝国,也不是俄罗斯帝国,而是蒙古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7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千米,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千米,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
蒙古帝国与元朝,是容易被许多中国人混淆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元朝是中国的疆域,不包括蒙古帝国其它的四大汗国。
13世纪伊始,在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之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力量借机壮大。公元12,铁木真陆续统一蒙古各部后,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领的政权实体就是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它当时的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贝加尔湖。蒙古汗国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扩张的开始,此后蒙古不断向外扩张。
12~12,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为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接着便是蒙古人的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皆收入势力范围。
这些帝国的版图上,成吉思汗的儿孙统治着四大汗国。早期的四大汗国虽然是附属于蒙古大汗的“诸侯”,然而后来它们其实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各自独立发展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
而元朝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及击败南宋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也是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且基本上与上述汗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篇7:元朝的历史小故事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马可·波罗是忽必烈时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__。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他在中国游历了,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回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后由其狱友鲁斯蒂谦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
篇8:元朝的历史小故事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五日,英宗大驾从上都向南出发,夜晚驻营于距出发点三十里的南坡店,铁失、月鲁铁木儿、曲吕不花等人发动政变,铁失手弑英宗于卧床之上,史称“南坡之变”。
廷佑七年(13)三月,十七岁的硕德八剌登基,是为英宗。英宗即位后便与太后答己和铁木迭儿势力形成对抗,而且两派斗争日益尖锐,就在双方矛盾进一步发展时,铁木迭儿和答己太后于1322年相继死去。英宗在拜柱的协助下实施了新政。然而,铁木迭尔一派以铁失(铁木迭儿的义子)为首,仍在朝野之中,新政的实施加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南坡之变”正是通过铁失的匕首实现的。他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去弑君?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蒙古贵族参于其中呢?如果此次谋弑不成功,铁失和那些蒙古贵族岂不是自取灭亡吗?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只是当时的局势便是我不弑君,君必杀我。况且,铁失又有其父为其留下的后盾。至治元三年,铁木迭儿引荐铁失为御史大夫,从此,铁失的地位便是直线上升,八个月以后,便领左右阿速卫掌管了以后进行谋杀行动的禁卫军。
答己和铁木迭儿死后,实权便落到了英宗和拜柱的手中,拜柱便以此为契机,打击其保守派政敌。铁失在其台柱倒塌之后,他的地位便发生了根本的动摇,然后,对铁失构成致命直接威胁的是刘夔献田贪污事件的余波所及。拜柱任右相后一个月,便上奏英宗,使“铁木迭儿子八里吉思,坐受刘夔冒献田地伏诛”。同时,又奏黜铁木迭儿另一子锁南“以通言路”。至治三年二月,刘夔及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也以同样的原因伏诛。到此为止,参与这一贪污案件的所有成员均己处死,只剩铁失。同年六月,英宗毁铁木迭儿碑;七月,籍没铁木迭儿家资。
在这种情况下,铁失找到了惟一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他怂恿宫内喇嘛僧侣诱劝皇帝实行大赦天下。当时,英宗在上都夜不能寐。受到铁失指示的僧侣乘机向皇帝说国当有危,应作佛事,大赦天下,被拜柱制止。铁失最后的一线希望就这样破灭了。
铁失终于无路可走,七月下旬,元英宗和拜柱即将从上都返回大都。在铁失看来,宣布他诛刑是指日可待了,纠集一伙亲信党徒和朝中仇恨英宗的人采取谋刺行动是唯一的选择了。而英宗大驾南返途中是最好的时机了。
八月初二,铁失派人前往土拉去见抚军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刺长子),告诉他政变计划,并说若能成功将拥戴他为帝。初五,英宗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起驾南返大都(莫久愚、赵英主编《中国通史图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3月版),驻跸离城30里的南坡。铁失等以阿速卫亲军为外应,发动政变,入皇帝行帐,杀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铁失等当夜驰往大都,收封省部印信,遣使奉玉玺至漠北晋王镇所。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次年改元泰定。
篇9:元朝的历史小故事
至正新政是元顺帝至正年间所行的改革。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支持脱脱发动政变,驱逐权相伯颜,并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次年,改年号为至正,遂进行政治改革。至正新政前后共有九年(1341-1349),前四年由脱脱主持实施,废除伯颜旧政,昭雪诸王冤狱,恢复科举(至元元年被伯颜废除),撰修辽、金、宋三史,开马禁和减盐额等措施,对调整蒙古贵族与汉族豪强的关系、巩固上层统治者之间的团结及加强文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五年由元顺帝亲政,颁行《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定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举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虽然新政有些效果,但未能根本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
1341年,脱脱上台,开始脱脱更化。主要内容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允许民间养马,减盐税。编辽史、金史、宋史。
伯颜倒台后,元顺帝下令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宫女、宦官,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至正条格》。次年颁布,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派遣使臣在各地巡行,考察地方发展状况,查办地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裁减僧尼。
至正新政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并未触及社会矛盾的核心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解决财政困难。因此没有能拯救元朝。
★ 元朝的历史小故事
★ 共青团历史小故事
★ 数学的历史小故事
★ 夏朝的历史小故事
★ 有趣的童话小故事
元朝有趣历史小故事(精选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