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iang1xi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夏朝的历史小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夏朝的历史小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夏朝历史小故事
《竹书纪年·夏纪》,收录着夏桀那点事儿。《夏纪》并没有指责妺喜,只简略提到了夏桀的铺张:“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如果说,兴修楼堂馆所,是最起码的硬件建设。那么,吃喝玩乐作为“软件开发”,则需国君的奇思妙想。且看夏桀和妺喜,曾怎样经营他们的“娱乐嘉年华”。
西汉学者刘向先生,在《列女传》中愤怒地谴责道:“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
比刘向晚2的西晋学者皇甫谧,写过一本《帝王世纪》,据该书记载:“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看来,早在妺喜进宫之前,夏桀就把后宫折腾得乌烟瘴气了:他好色,从民间劫来的良家女子、四方贡献的绝色佳人,像五月鲜花,簇拥在华美的廊檐下,姹紫嫣红,竟相绽放。他爱玩,大批“倡优、侏儒、狎徒”,聚集在灯火通明的殿堂里,嬉笑歌舞,夜以继日。他善饮,成坛的美酒倾倒进大池里,这座庞大的“酒池”,居然“可以运舟”……另外,他挖了一片大池,称为“夜宫”,夏桀亲率大群男女,赤裸裸地混在里边,居然,乐不思归,一个月都不上朝。
大约6后,商朝的亡国暴君——殷纣,布置过臭名昭著的“酒池肉林”。原来,这个馊主意是从夏桀那儿掏来的。2200年后,南陈末代皇帝——陈叔宝也是“小巫见大巫”。他曾别出心裁,把宠爱的美女张丽华放在自己大腿上办公。其实,这一招儿,夏桀早就玩剩下了。妺喜坐在夏桀的膝盖上,一边娇滴滴地笑着,一边指点他敷衍军国大事和天下苍生。
《竹书纪年》根本就没说过妺喜如何放荡、怎样祸国。《史记·夏本纪》对妺喜这个人,干脆只字未提。至于酒池肉林、裸身嬉戏、裂缯之声那些破事儿,多属《列女传》和《帝王纪年》的描述。那么,这些“花边新闻”又是从哪儿趸来的呢?连司马迁都没捞着这些精彩故事,刘向、皇甫谧他们凭啥“捡漏儿”呢?显然,属于文人附会。尤其汉代之后,妺喜被打扮得越来越离谱,酷似一只祸国殃民的“狐狸精”。年深日久,演义取代了正史,这个“阳光女孩”终于被历代文人“妖魔化”了。
做为一国之君,夏桀当然可以宠幸任何女色,并为此支付任何代价。但最可怕的不是糟蹋东西,而是为此丢了人格、寒了人心。虽然,妺喜给了夏桀带新奇的肉体快乐与空前的精神享受,然而,对风雨飘摇的夏朝政局,却一点儿主意都没有。
篇2:夏朝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夏禹和涂山氏的婚姻有过这样的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日:‘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日:‘绥绥白狐九尾庞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从大禹和涂山氏的婚姻来看,夏族不但女孩子外嫁有太多禁忌,要在高台上等待神灵的昭示,男子娶妻也要借助宗教巫术的手段完成。而在政治方面,禹因为治理洪水的共同事业与涂山氏结成联盟。这就说明了在当时社会已经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婚姻关系。几个氏族的联盟构成了强大的部落。有利于增强该部落的军事抵抗能力,抵抗外部落的入侵,以及增强该部落的生存能力。还有在东夷居住区的涂山召开的诸侯大会,可以看出,东夷族与夏族的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与东夷族的联姻增加了夏族的政治、军事力量。禹起用东夷族的人,并委以重任,还准备以皋陶和益作为自己王位的继承人,这足以说明夏族的政治体系得到了改善和进步。
夏族与涂山氏结成联盟。两族也就加强了经济方面的往来。两族在生活用品、农业方面形成了互补。夏族的商人可以把涂山氏没有的、而夏族比较盛行的物品拿到涂山氏去换购商品。涂山氏也通过同样的办法,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康。避免了战争的发生,社会的安定,夏族得以逐渐的强盛起来。
夏族与东夷族通过和亲加强了两族间的文化交流。我曾经听先生给我讲的考古纪实说,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玉器,以及漆器、丝麻织物等,这些在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特别发达。在餐饮器器方面,二里头文化早期的炊器主要是深腹罐和鼎,良渚文化的炊器主要也是釜和鼎。那个时候就有了建筑,良渚文化中出现大面积的人工“土筑金字塔”,就是经过人工夯打而修筑的一种高台土丘,是埋葬权贵人物并作祭坛用的场所,与二头里文化中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宫殿建筑基址的情况大致是相同的。在夏族居住只发现登封告城王城岗一处属于宫城性质的城址,这就是城墙最初的建筑,一定是属于东夷族的发明。夏族与东夷族在服饰文化、工艺文化、建筑文化都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两族的文化都得以补充和充分的发展,东夷族与夏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娶了姚姓之女为妻,以此使赢的姓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伯益的才能也得到了禹的赏识和认可。于是,禹也就准备把伯益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伯益在夏族的政治权势和地位也就得到了提高,由此也就引发了大禹的儿子启驱逐伯益而夺取王位的事件,也就使夏族的政治制度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此时的王权与前期相比得到了强化。夏王不仅对家里的奴隶可以任意生杀,而且对同族成员也渐渐树立权威。由此产生了军队、城墙、监狱。社会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夏朝也逐渐建立起来。
伯益本是东夷集团部族的首领,通过此次联姻,使夏族大禹与东夷族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商贸方面,伯益与姚姓之女联姻后比大禹娶涂山氏女时的经济往来更加盛行。此时的夏代已经不是处于原始氏族社会,也不是处于城邦式的初期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处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就说从此时起结束了城邦式小国林立的初期奴隶制的阶段,开始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大一统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同时,更加密切了与东夷族的文化交流。
夏桀是夏王朝的末代君主。他文才出众,武艺超群,本来如此文韬武略的男人应该有能力成为一个英明的君王。可遗憾的是:夏桀娶了妹喜,妹喜实在是天生的一个美人胚子,妺喜是有施国专为倾覆夏朝而来的,因此她变着花样来使夏桀浪费民力财力,使民怒沸腾。但夏桀对她的要求百依百顺,样样照办。
夏朝的建立与兴衰是与东夷大姓由和亲关系结成的联盟密切相关的,所以同东夷的关系始终是夏朝最紧迫最重要的内政问题之一。为确保东夷诸氏族部落的归属,夏朝从大禹到帝发都非常注意帝族同东夷大姓有仍氏、有莘氏的和亲关系。夏朝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太昊后裔有莘氏和涂山氏大力支持的结果,但由于夏桀迷恋于有施氏的女儿妹喜,使夏朝同有仍氏的和亲关系完全破裂,并遭到整个东夷族的反抗而灭亡了。夏王桀由于没有处理好同东夷族的和亲关系,以及自己的暴虐、昏庸,导致了夏王朝的灭亡。
篇3:夏朝的历史小故事
夏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颇有名气,一是因为他是因治理大水而有名的大禹的儿子,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夏朝的第二个君主,三是因为他用武力夺取了王位,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父传子,家天下”由他开始在中国沿袭了四千多年。
据历史学家考证,夏启在位起讫公元前2061—前2052年;生卒年公元前2130—前2052年;出生地涂山(今浙江绍兴西北);迁都黄台冈(今河南新密境内);年号帝启元年(辛丑,公元前2060年)。
那么,在四千多年前君主禅让制度流行的年代,是什么细节促成夏启得到王位?夏启为什么又要用武力巩固王位呢?
《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唐尧死后,虞舜继位,用同样的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姒禹为继承人。姒禹晚期,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姒禹又举伯益为继承人。可以说,禅让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人才选拔制度,是选举“贤能”的体现,是人民意愿的体现,天下之大人人平等。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这些“禅让”包括:公元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公元2,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公元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公元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479年,南朝宋顺帝刘准禅让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公元5,南朝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557年,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81年,北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朝文帝杨坚……
非常明显,禅让制确有弊端。一是在上古时期各种监督机制不完善和管理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禅让也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所谓人才的贤能是口口相传的,是可以人为神话的;二是禅让制的实施往往还要披上一层假惺惺的礼让外衣——被选举的首领要躲在山间森林或者隐蔽之处,推让再三,然后由族人或者部下拥戴他出来——这种假惺惺的礼让是本文叙述的细节关键。
虞舜百岁时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南)。接任的姒禹听到此讯,亲自率领众臣以隆重的礼仪为舜建造了陵墓,并在苍梧山修庙祭祖,这就是至今犹存的零陵和舜庙 (今湖南宁远)。守孝期满之后,姒禹让出了帝位给虞舜的儿子,自己躲避起来。但是,百姓对姒禹十分拥护,因为姒禹治水对百姓的贡献太大,因此,姒禹最终继承了帝王之位。
姒禹晚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曾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在帝舜时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作他的继承人,让皋陶管理政事。可惜,皋陶品德虽好,年龄太大,没等接任,皋陶就先禹王而死去。姒禹又立伯益为接班人,却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夏启,而且外出的时候,常常带着儿子夏启。结果,夏启在百姓当中的形象远胜过伯益。这个细节是姒禹无意间为禅让制的覆灭埋下的祸根。
公元前2061年秋,帝禹出巡时在会稽死了,虽然,帝禹临终前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伯益;但是,伯益辅佐帝禹执政的时间太短,百姓尚未蒙受他的德泽,所以各氏族首领都不去朝拜伯益而去朝拜夏启,并且说:“吾君之子也(启是我君帝禹的儿子啊)”(《孟子》)。伯益并非无德无才,而是兢兢业业为国家出力。伯益曾经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的新方法。伯益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
然而,伯益的想法过于天真。伯益以为天下从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在帝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即位称王,坐上了天子之位。但是,伯益也看到了百姓对夏启的拥戴,看到了自己所处位置的不稳定。帝禹三年丧服完毕以后,伯益就将天下让给帝禹的儿子夏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面去了。当年,唐尧禅让帝位给虞舜,虞舜躲避起来,客套了一番,礼让给了唐尧的儿子丹朱,最后,还是虞舜做了帝王;虞舜禅让帝位给姒禹,姒禹也躲避起来,客套一番,礼让给了虞舜的儿子商均,最后,还是姒禹坐了帝位;现在,姒禹禅让帝位给了伯益,伯益当然也要学着先辈的样子,躲避起来客套一番了。急什么,帝位早晚是自己的。
这是中国帝王禅让史上的一个关键细节,也是中国上古历史的一个关键细节——伯益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期望夏启假惺惺地号召百姓呼唤伯益出山,可是,伯益的愿望没有实现。夏启没有对他客套,百姓也没有拥戴他出山,伯益的愿望成为了泡影。假如伯益没有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按照夏禹的禅让坚决继位,禅让制一定还会继续延续若干年,中国历史还不至于早早进入“家天下”王位继承时代。但是,伯益偏偏假惺惺地“避居箕山之阳”,让中国古代历史就此转换了一个新的时代。
篇4:中国夏朝历史故事
少康中兴的故事要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前期。这是一个关于夏朝第六代天子“少康”的故事。
从夏朝第二代天子太康起,天子无心朝政,朝纲废弛,百姓民不聊生。有穷氏后羿乘机而起,篡夺了朝政,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在位八年,他的夏朝天子之位难以得到各诸侯的信服,饱受争议。后羿将王位还给仲康,但以有穷国不纳贡为交换条件。
然而,后羿被自己的妻子和好心收留的寒国君主伯明的堂侄韩浞一同设计谋划,杀后烹之。从此,寒浞代夏,对夏国的势力乘胜追击。夏王仲康、相都死在韩浞的刺杀下。
而相的遗腹子少康成为了夏唯一的希望。少康在母亲的国家有仍氏封地诞生,自小发愤图强,长大后作了有仍氏的牧正。为报国恨家仇,他开始谋划复国。少康与逃亡的夏臣伯靡商讨计策,聚集夏国族人,集聚军事力量。少康派下臣女艾在浇处做间谍,将自己的儿子季杼派往诱杀豷,以弱胜强。寒浞的势力节节败退,自杀未遂,最终被伯靡凌迟处死。少康大获全胜,夏朝光复。夏朝的天子之位再次回到了姒氏后人姒少康手中。
自小深知底层百姓疾苦的少康,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广施德政,体恤民事,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曾经危在旦夕的夏朝得以复兴,出现了“中兴”之势,一步步走向繁盛。这就是少康中兴故事的来源。
篇5:夏朝的历史故事
孔甲继位后,首先举行了一场求雨的仪式,希望天降大雨,以缓解连年的大旱。老天特别配合,果然天降大雨,而孔甲在百姓中的形象也一下高大起来,孔甲越发的相信鬼神。
有一次孔甲偶然得到两条“大龙”,认为是祥兆,希望有人可以驯服它们可以为自己拉车护驾。有人推荐李累,说他神通广大。李累见到两条“大龙”,顿时目瞪口呆,这明明是两条鳄鱼,要驯服它们为孔甲拉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啊。李累不敢明说,怕孔甲降罪与他,便谎称要驯服两条“大龙”为人拉车有两个条件,而后杀了鳄鱼将他的肉谎称大鱼的精肉,以滋补身体。等到第四天的时候,鱼肉没有送来。孔甲派人打探情况,得到消息称李累带着金银钱宝已经跑了,而自己吃的鱼肉就是“大龙”的肉。孔甲从此以后更加信奉鬼神,脾气更加暴躁,而且欺压百性,导致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这便是孔甲乱政的故事。而夏朝经过孔甲乱政,政治开始混乱,国家也日渐衰落。
篇6:中国夏朝历史故事
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诛,鲧一没有渎职,二没有贪污治水资金,三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舜为什么要杀他呢?治水没有成功不是理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样低下,科学技术那样低下,又没有前人的治水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败是正常的。要鼓励探索,要允许失败,以舜那样的英明之主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其实,说穿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过是一个借口,而杀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的必然结果。
据《史记》记载,禹的父亲叫鲧,鲧是帝颛顼的儿子,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昌意是黄帝的儿子。可见鲧根正苗红,又是帝王之后。当时的尧对鲧和舜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而尧把治水的重任交给鲧,更表现出尧对鲧的看重。这样,就必然引起舜的妒忌。于是,舜除了给鲧的治水制造障碍,还在尧面前说鲧的坏话。因为治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但是由于舜的谗言,尧和天下之人对鲧的治水能力还是产生了动摇。后来,舜一步一步骗取尧的信任,夺取了政权,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力而杀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结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皆说杀得对。
杀了鲧之后,舜当然还要斩草除根,要杀大禹。但是,苦于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还让他去治水吧,如果治水还是不成,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了。禹是一个聪明人,这一切他全看在眼里,他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必须保护好自己,必须治水成功,必须接受父亲的教训,必须赢得天下的信赖,使得舜不敢轻易下手才行。
大禹把杀父之仇深深埋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流露。同时还不停地向舜表忠心,说自己对舜是如何地服从爱戴,舜是如何地英明伟大等等。为了讨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黧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说,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实实,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赢得舜对他的信任,缓解舜对他的戒心,走路的时候紧紧跟随在舜的后面,不越半步,大气都不敢出,千方百计让舜高兴。其行为怎么看都有点像当年的林副统帅。
同时,大禹还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因为当年父亲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知道宣传自己,以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舜说什么,大家都相信,没有很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大禹很注意宣传自己,他不仅对舜宣传自己怎样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还经常地对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皋陶同志宣传自己的事迹,他说:“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处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当时结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里住了三天,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为舜的治水大业离开了家里,后来孩子启出生我都没有时间看他一眼,一心一意在工地上忙碌,撇小家为大家,生怕辜负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他的话,使得负责宣传的皋陶感动得热泪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则刑之。”就是说,皋陶非常敬重大禹的品德,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大禹学习,以大禹为榜样,爱岗敬业,三过家门而不入。谁不学习,就收拾谁。大禹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子成了榜样和英雄。于是,“禹德大明”,在全国很有影响力了,威信大增。
然而,这,真的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孤身一人,一心治水?我还是不信。禹虽然13年没有回家,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谁敢保证他没有二奶,没有小秘,没有游山玩水,没有大吃大喝,没有找小姐,没有洗桑拿,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舜当时就不会对他提出警告:“毋若丹朱傲,维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绝其也,予不能顺是。”这段话是《史记》中司马迁记下来的,那意思就是说,大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无礼,不要只喜好怠惰游乐,戏谑胡为,你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地作恶,在没有水的地方,你还坐在船上,强迫民工为你推舟游乐,你还和众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纵淫乱,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决不会听之任之。舜所说的,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吧。
只是大禹羽翼渐丰,得到四方诸侯的拥戴,舜也就无可奈何了。终于,大禹见时机成熟,便夺取了王位,放逐帝舜,最后舜惨死在南方苍梧。这可不是我编出来的,大家可以看中国最权威的辞书《辞海》,上面就是这样写的。
篇7:中国夏朝历史故事
济源有很多的汤帝庙,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大社、青多、原头、逢石、南姚、王寨、神沟、王屋等村都有汤帝庙,要说汤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特别出名的人物,既没有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又没有救苦救难的行善功能,但是一个小小的县市竟有如此多的拥虿者,简直不可思议。一定有它形成的特殊原因。
访问当地的居民,也无人知晓这些汤帝庙最初建于何时,甚至连汤帝的生日,也众说纷纭,连济源境内也不统一。这些现象只能说明一种情况,汤帝非本地出生,济源人对他并不十分了解,而他某一时期在济源影响又很大,势力涉足很广。
既然我们在济源本地找不到答案,只好把眼光放的远一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录上,在济源附近包括河南山西地貌特征文化古迹上,查找关于汤帝及有关他在济源附近的活动的记载。这也是考古发现常用的一种方法。
据历史记载,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河南商丘)汤帝名曰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 ,是商朝开国皇帝。
夏朝末年,帝履癸横征暴敛,残害忠良,朝朝游宴,夜夜笙歌。在宫殿之上,模仿天的穹窿,建起来人造天空“宝盖”,上嵌宝珠象征日月星辰,由33个绝色美女主管,美其名曰“三十三天妃”;又在长夜宫里铸金柱,琢玉梁,建造地府,由72个妙龄美女主管,称“七十二洞主”,酒池肉林也是他的首创,把反对他的人扔进满是蛇蝎的池中活活折磨死。人们受不了他的残暴统治,就作歌传唱:“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表明夏的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商汤率领军队又在鸣条决战。(鸣条山一说今河南洛阳附近,一说今山西中条山,从历史记录和河南洛阳山西中条山济源附近一带大量的汤帝庙来看,战争发生在这一带无疑) 在决战中,商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并最后推翻了夏朝。这就从中国文化历史记录的角度,找到了商汤和夏桀在洛阳济源山西一带进行过战争的证明。
自从夏朝破坏禅让制的官以民为本以来,官民之间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前朝与后朝也由禅让的关系,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每次朝代更替,都会血流成河,无数生命财产被毁。夏朝是商朝的死对头,不会给对方留下祭奠的印记。所以济源虽然是夏朝古都,但在济源的遗迹很少。包括夏朝古都,也只有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济源火车站新树立的“原城旧址”一个牌子。
仔细查找济源古迹,我们却发现济源西北三十里处,竟有一个夏神庙,访问夏神庙居民得知,夏神庙村东有银鸦寨,村西有南大寨,上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寨门,显然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村中夏神庙几经毁建,究竟初建于何时,无人知晓,只知村内原有一通古碑,上书“禹王下身处”,现已被凿断做水井盖。
究竟汤帝是念大禹治水有功,还是因夏神庙地处济源偏远,而未毁灭夏朝遗迹我们现在已无从知晓。只能断定,济源是夏朝和商朝皇帝都曾经涉足的地方。
济源物产并不丰富,人口也不甚多,也并非商朝古城,汤帝在济源有如此大规模影响如此深远的活动,除了战争,不能解释这种活动的意义。
我们知道夏桀是汤帝战争的对手,那么汤帝与之战争的唯有是夏朝。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汤帝在济源曾经和夏桀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战争。虽然这一推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但仅从济源及济源周围有如此众多的汤帝遗迹来看,从中华民族的朝代历史来看,汤帝和夏桀在济源进行过长期的战争的猜想应该是事实。
篇8:夏朝的人物历史故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虽距今历史悠久,但其历史故事流传至今,其文明文化刻在历史书卷上。下面将介绍的就是夏朝的历史事件——太康失国。
启晚年生活奢侈,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后启死了之后,王室内乱。既然是“家天下”了,权位当然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了。但启的儿子有五个,结果谁也不肯让步,于是五个儿子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后来权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然而不幸的是,太康即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进谏,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权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
有一日,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就趁太康出去田猎之时,领兵拦截了太康的归路。太康见此状况,惊慌不已,吓得有家不敢回,拔腿就跑。但他哪里逃得掉,后羿乃是当时闻名的神箭手,他拔出利箭,张开大弓,于十里之外将太康射杀。太康一死,后羿便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朝中的权位,得以号令诸侯。
太康失国,皆因为他不顾百姓,只图自己享乐,使得王道不正。而可悲的是,后羿得位以后,居然也重蹈了太康的覆辙。后羿自持善射,以为天下无人不服,便对自己的言行不加丝毫约束。他像太康一样终日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后来,在他的亲信中有一个叫寒浞的,此人诡计多端,早想除掉后羿取而代之。他知后羿目中无人,于是伺机暗杀了后羿,自己当上了国君。这“家天下”的夏朝,才传了两位君王,权位就落到了外姓人手中。
★ 共青团历史小故事
★ 数学的历史小故事
★ 元朝的历史小故事
★ 夏朝嘉简介
夏朝的历史小故事(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