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2-11-29 18:19:08 作者:安小猪安小鸟不使坏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安小猪安小鸟不使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篇1:《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为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注]厥jué:其稽:考察牧:治理不犹愈乎:不还好一些吗

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读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刊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压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限。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篇2:《吏道》文言文翻译

《吏道》文言文翻译

《吏道》 作者: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布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秦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shi始),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hui)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译文

与人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之内(即中央政权机构)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州一级的长官)、县令,其次为佐(州县长官的辅佐)、史(掌管文书的官吏)、胥徒(胥是承办书牍的僚属,徒是官署中的差役)。像这样的人,级别不同,但都属于官员。

古代君民之间相安无事,所以不紧缺官吏,人员不多。陶唐氏(远古部落名,其首领为尧)、虞氏(远古部落,其首领为舜)设置官制,这是可以考查的,这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贴近百姓的需要)。选择有才学并且高尚的人,但贤士又不愿意做官。上古之世的志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国君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恐怕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迫不得已(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以危害人民的人治理人民,因为惧怕(百姓)作乱,严密的防范不得不周备,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发不堪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的虽无采邑的奉养,却也依靠(在衙门里的差事)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贤之人和游手好闲之人混入官吏的行列。让虎狼来放牧猪羊,而希望它们繁衍滋生,怎么能够得到呢?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忧惧安乐而渴望危难啊?(这样一来)好像应该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夺取他们的食物,不得不使之发怒;耗尽他们的气力,不能不使之怨恨。人民的作乱,是由于夺取了他们的食物;人民的危难,是由于耗尽他们的气力。而号称治理百姓的`人,耗尽人民的气力而使他们危难,夺取他们的食物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诞生了这些民众,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皆能够自食其力。如今治理百姓的人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人民的财物,搜刮而得到它们,不也同盗贼之心吗?盗贼危害百姓,一有盗贼就予以消灭(刚站起来就倒下),(因此盗贼)没有达到很厉害的地步,是存有害怕顾忌的缘故。官吏没有害怕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百姓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杀。难道是上天不仁义,鼓励、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豹蛇虺(一种毒蛇)一起危害百姓吗?

然而拿它怎么办呢?说:得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启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安危,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篇3: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潼关吏字词解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城,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主旨:

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潼关吏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溃关遂失守。”

杜甫在公元758年六月至公元759年秋,任华州(今华县)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公元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潼关吏赏析: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篇4:《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潼关吏⑴

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⑶。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⑷?”

要我下马行⑸,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⑹,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⑺。

丈人视要处⑻,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⑼,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⑽。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⑾!”[2]

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4]

作品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城,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溃关遂失守。”

杜甫在公元758年六月至公元759年秋,任华州(今华县)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公元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作品鉴赏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篇5:三吏原文及翻译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篇6:三吏原文及翻译

新安吏翻译

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

“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石壕吏翻译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看。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

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

儿媳妇因为孙子还没有改嫁,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裙在。

我虽年老力衰,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快应征河阳,兴许还可以为军队做早饭。“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我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得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潼关吏翻译

士卒劳役是多么疲劳艰辛,潼关要筑一座城关。

城墙比铁还坚固,有万丈多高。

我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得与云相连,城上的堡垒把城墙分成一格一格的战栅,就连飞鸟也不能逾越。

胡贼来犯,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那一仗,哥舒翰潼关战败,兵士死伤极多,很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的将领,谨慎啊!千万别重蹈哥舒翰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篇7:新安吏原文及翻译

新安吏原文及翻译

新安吏

【原文】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绝短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河水。

眼枯:哭干眼泪。

天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

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

“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篇8: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道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吏 道

邓 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①建官,厥②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③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宋代散文选注》)

【注释】①唐、虞:远古时代两个贤明的国君唐尧和虞舜,即后文的“二帝”

②厥:代词,其,这。③三王:远古时期的贤君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天下阴受其赐 阴:暗中

B.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 缘:依靠

C.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 治:治理

D.盗贼害民,随起随仆 仆:倒地(引申为惩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吏道黑暗的一组是(3分)

①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 ②为吏者常出不得已

③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④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君需要官吏共同管理国家,远古时期的唐尧和虞舜离百姓很近,所以他们建立官制,只需少数官吏,这是有据可查的。

B.后世之君害怕天下人作乱,对百姓严加防范,禁令非常周详,所以他们任用的大小官吏数量特别巨大,使百姓深受其害。

C.那些宣称要治理百姓的官吏,实际上是虎狼毒蛇般的恶人,比盗贼的祸害更加严重,他们搜刮百姓财物,耗尽百姓气力。

D.作者认为,干脆废除官署,撤销县令等所有的官吏,让百姓自治,这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比官吏治理好多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3分)

译文: ?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文: 。

(3)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3分)

译文: ?

5.请用斜线给本文结尾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治:安定。“厌治思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由此结构可推出“治”与“乱”意义相反,是形容词“安定”,而不是动词“治理”。利用短语的构成方式推断词义,是解释词语的一个重要技巧。本题难点是对B项“缘”的理解。根据前面句子的意思,官大的食邑数万,官小的虽无禄养,可以推断出“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的意思发生转折,说的是小官虽然无禄养,但照样能依靠官职吃饱饭,由此进一步推断这个句子是宾语省略句,“缘”是动词“依靠”,宾语“官职”省略了。这样,全句的意思豁然贯通。

2.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①②说的是上古之世的情况,那时吏道不黑暗。

⑤说的是天生百姓,是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这三项与吏道黑暗无关。

3.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该项错误有二:一是“唯一途径”有误,作者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首先是寻求有才学且道德高尚的人,任用他们,其次才是废除官署,撤销官吏;二是“比官吏治理好多了”,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比任用有才德的人好多了”,作者对官吏治理是全盘否定的,没有可比性。

4.(1)(这就像)领着虎狼来放牧羊和猪,却希望羊猪繁衍生长,怎么能够实现呢?

(2)百姓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危难,是由于(官吏)使他们耗尽了力气。

(3)难道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毒蛇一起都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除注意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句子省略的成分,三个句子省略成分较多,要适当增补,使句意通畅。(1)关键词:率(领着、带着),豕(猪),蕃息(繁衍生长)。省略成分:该句是比喻,首先在句前补上“这就像”,与前文自然衔接。(2)关键词:人(百姓)、乱(造反作乱)、由(由于)、竭(使动用法,使……耗尽)。省略成分:两个“由”后补出“官吏”。(3)关键词:蛇虺(毒蛇),均(都、一起)。省略成分:“使”后补出省略的宾语“官吏”。

5.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给较浅显的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一要注意标志词,“也”一般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二要注意并列关系的句子,如“废有司”与“去县令”,中间必然断开。抓住这两处,根据句子大意即可对其他三处断句。

篇9: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原文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张诘②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③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自仗④剑下阶斩其首,申⑤台府自劾⑥。崇阳人至今传之。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⑦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除尽。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

翻译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注释

①巾:头巾。

②诘:质问。

③援:拿着。

④仗:持。

⑤申:详细说明。

⑥劾:揭发罪行。

⑦凌:侵犯、欺压。

一钱斩吏阅读答案

一钱斩吏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毕,下阶仗剑自斩之。

1.请找出短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乖崖“仗剑自斩之”,你认为小吏该不该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答该或不该都可以,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篇10: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两则翻译和原文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杜甫新安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嫦娥奔月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三上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字师文言文原文翻译

夔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新安吏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吏道》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