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申小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复多尔衮书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复多尔衮书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复多尔衮书文言文翻译
史可法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奉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莫及,师次淮上,凶问遂来,地坼天崩,山枯海泣。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市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皇帝于地下哉!
尔时南中臣民,哀恸如丧考妣,无不拊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翦凶仇。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家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以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气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大江涌出楠梓数十万章,助修宫殿,岂非天意也哉!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发丧成礼,扫清官阙,抚辑群黎,且罢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缮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者言乎!推而言之,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乎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卒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是皆于国仇未翦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率皆以正统予之。甚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复旧物也。
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风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腐封号,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戮,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著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乎!
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互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武,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贼”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忿。则贵国义问,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孟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该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率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昭鉴之!
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译文】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前一时,在南方听到了好消息,可法随即派遣使者去向吴大将军问候,不敢贸然向殿下致意。并不是将殿下的情谊搁在一旁,只因为大夫之间不能有私交,是《春秋》大义。现在国务繁忙之际,忽接殿下的华章,真象是从天而降。大函已反复拜读,其中情意恳切。讲到“逆贼”还迟迟不能讨伐击溃,使贵国为此而烦恼,可法是既感激,又惭愧。只恐殿下的左右不明真情,说南方的大臣与百姓偷安于江南,竟然忘却皇室的仇敌,因此,可法特地向贵国详细陈述一下情况。
我们的先皇帝敬畏天神,遵守祖先法制,勤于政事,热爱百姓,真是尧舜一样的圣君。只因臣下昏庸而误了国事,以致发生了三月十九日的惨变。可法位居南都要职,不及带兵北上救援,军队刚抵淮河边上,已收到先皇帝殉国的凶讯。可法得此消息,真如天塌地裂,无限震惊,无限悲痛。唉呀!哪个人没有君王呢!就是把可法在街市上砍首示众,作为耽误救援君王的臣子的榜样,也怎么能让地下的先皇帝原宥我滔天的大罪啊!
那时候南方的臣子百姓,听到凶讯,人人哀伤痛哭,犹如丧失了父母,莫不捶胸切齿,要求倾东南的军队,立即去歼灭万恶的敌人。但是几位老臣,说际此国破家亡之时,应以国家为重,共同商议迎立当今的皇上,以使内外人心安定。当今的皇上不是别人,是神宗之孙,光宗之侄,先皇帝之兄。名正言顺,天神所赞许,人心所归向。五月初一,大驾到临南都,百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请皇上登位,皇上悲痛万分,一再谦让,只答应称“监国”。群臣百姓齐集宫门,反复跪请,方于十五日在南都即位。在此之前,凤鸟飞集,黄河水清,吉祥征兆不止一件。在祝告祖庙那天,空中出现如伞一样的紫云,祝文烧化即飞升上天,众目共睹,人人欢欣,传为喜讯。大江上涌出楠木梓木几十万根,用以修造宫殿,这难道不是天意么!几天之后,就命令可法督师江北,限期西征。忽然消息传来,说是我国大将军吴三桂向贵国借兵,攻进京都,赶走了反叛的匪徒,又为我先皇帝按礼节发丧,清除宫庭里叛徒的残余,公告安民,并且废止了剃发的命令,用以表示不忘大明。这类行动,真是古今所未有,凡是大明的臣子,没有一个不是向北跪拜致礼,以手加额,表示庆幸与感激,岂只是如来示所说“感恩又没法报答”而已!因此,特在八月份,整治了薄礼数筐,派遣使者前往慰劳贵军,同时又想请尊意裁决,一起联合发兵,西讨叛逆。为此我大军开拔,又至江淮一带,却收到大函教诲,引用了《春秋》大义来责问,话说得多么得体啊!可是进一步探讨一下,就知道所引《春秋》一段史实,是春秋列国时国君逝世,诸侯的长子虽然应该继位,但弑君之贼尚未讨伐,心里不肯承认国君巳故的一种说法。若是天下都拥戴的皇帝,为国殉难,宫中的太子,遭到了非常的惨祸,而还拘泥于什么“不得书即位”的死条文,恰恰丧失了《春秋》“大一统”的主旨。国内纷乱无主,匆促出兵,将用什么来团结民心,号召忠君爱国?朱熹夫子编著《通鉴纲目》,效法《春秋》笔法,书中大书特书的,有王莽篡位之后,光武帝起兵将他推翻,重建汉朝;曹丕废汉献帝,刘备在成都称帝;西晋怀、愍二帝被害国亡,元帝司马睿继位,建立东晋;宋徽、钦二帝被敌掳去,高宗赵构承接大统。这些史实,都是说在国仇未报的时候,先有人继承帝位,《通鉴纲目》并没有责斥为自立皇位,而全都看作是正统。甚至唐玄宗逃至蜀地,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论史者都以为是错误,但也未尝不赞许他能行权宜之计,庆幸他能恢复唐代的.王朝。
本朝开国以来,传代有十六位圣君,代代以正统继承,统治天下大小官吏,扶植名门望族,仁爱之风,远达四疆。早在前朝,贵国数次受封,后因为小人挑起事端,以致引起了战争。先皇帝对此非常痛恨,后来就把好人杀死,愿与贵国交好,这件事,是殿下所知道的。现今贵国为我朝遭难而痛心,助我驱除乱臣逆贼,真可说《春秋》大义,再见于今世了。如果乘我国内不靖,把我皇朝看作割据,并且要移军队南下,还把叛臣做先锋,既要获利,又要强词夺理,思仇关系,转眼颠倒,长了造反贼人的志气。这种做法,不但辜负了我朝借兵复仇的苦心,也违背了殿下当初出于义愤、扶助危亡的心意了。古时候宋朝与契丹讲和,只是每年送给金银绸绢;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不要求割让土地。何况贵国为了与我朝世代友好,为道义而出兵,这一举动,能使万代传颂。如果乘我危难,与我为仇,企图占领我朝领土,好事不能彻底完成,这样以道义开始却以获利终结,不为贼匪之徒暗笑吗!贵国难道会这样做么?
从前,先皇帝怜惜那些造反愚民,不忍心把他们斩尽杀绝,兵剿与招降,两手交替兼用,以致耽误到今天。当今皇上具有天赋的英明神武,时时刻刻,不忘为祖先复仇。殿堂上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商国家大计,上下兵将,流着热泪磨刀擦枪,忠君爱国的兵民,个个愿意为国牺牲。可法以为“逆贼李闯”受天诛而亡,不会再逃过这个时候了。古话说:“树立德行愈多愈好,铲除坏事要连根消灭。”现在‘逆贼李闯”尚未受到天诛灭亡,据谍报知道他正想自西秦卷土重来,打算恢复地位。这不仅是本朝与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而且也是贵国没有连根消灭坏事的忧患。谨希望贵国坚定与本朝对付共同敌人的情谊,成全有始有终的好事,两国合兵讨伐,到秦中兴师问罪,一起砍掉“逆贼”的头颅,平息铺天的.愤恨。那末贵国仗义出师的美名,可以照曜千秋万代;本朝报答恩情,一定全力以赴。今后两国世代通盟友好传之永远,岂非大好!至于有关商订盟约的事情,本朝的使臣,早已上路,不久就可以抵达燕京,与贵国正式订约了。可法心念北方的皇陵与大明宗庙,眼泪已经流尽,身犯滔天罪行,罪该万死。之所以不立即追随先帝于九泉之下,实在是为了国家之故。经书说:“竭尽全力协助帝王,永远忠于帝王。”可法在今日,恭敬小心,尽心尽意,完成我臣下的节操。几天之内,就要率领三军,渡过大江,追赶“叛贼”,直到捣毁他们的巢穴,光复全中国,用来报答当今皇上及先帝的知遇之恩。贵国此后再有别的教诲,可法不敢再听,希望殿下明白审察!
弘光甲申年九月十五日。
篇2:黄庭坚《与王观复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黄庭坚《与王观复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庭坚顿首启:蒲元礼来,辱书,勤恳千万。知在官虽劳勋,无日不勤翰墨,何慰如之!即日初夏,便有暑气,不审起居何如?
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南阳刘勰尝论文章之难云:“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工。”此语亦是。沈、谢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往年,尝请问东坡先生作文章之法,东坡云:“但熟读《礼记·檀弓》当得之。”既而取《檀弓》二篇读数百过,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观日月也。文章盖自建安以来好作奇语,故其气象衰苶。其病至今犹在。唯陈伯玉、韩退之、李习之,近世欧阳永叔、王介甫、苏子瞻、秦少游乃无此病耳。
公所论杜子美诗亦未极其趣。试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峡年月,则诗中自可见。其曰:“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则往来两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恐更须改定,乃可入石。
适多病,少安之余,宾客妄谓不肖有东归之期,日日到门,疲于应接。蒲元礼来告行,草草具此。世俗寒温礼数,非公所望于不肖者,故皆略之。三月二十四日。
译文:
黄庭坚叩首陈述:蒲元礼来,蒙您赐信,万分殷勤诚恳。知道您做官虽然劳苦,但没有一天不努力写作,这使我感到何等的欣慰!这几天已到初夏,便有热气,不知您日常生活作息怎么样?
送来的新诗,都寄意高远。只是语言生硬,不合声律,有的没有把最初构思时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这种毛病也只是读书没有精练罢了。谣谚说“袖长,舞姿易美;钱多,经商方便”,这不是空话!南阳人刘勰曾经论述写文章的.艰难:“立意是凭空翻新,容易出奇,文辞却要求实证,很难工巧。”这话说得也对。沈约、谢跳等人是儒林的领袖人物,时常喜欢用新奇辞语,因此后来刘勰才有此议论。好作奇特的辞语,这是写文章的毛病。(写文章)只应当以理为主,理掌握了而且辞语顺畅,文章自然出类拔萃。看杜甫到夔州以后的诗,韩愈从潮州回朝以后的文章,都是不用删改而自然合乎法度的。
前些年我曾请教东坡先生作文章的方法,东坡说:“只需熟读《礼记·檀弓》便可领会。”不久,我就拿来《檀弓》上下两篇读了数百遍,然后对后人写文章不如古人的毛病,清楚得像看见日月一样了。文章大约从建安时代以来就喜用新奇辞语,所以它的气象衰弱。这毛病直到如今仍旧存在。只有陈子昂、韩愈、李翱和近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才没有这毛病。
您对于杜甫诗的论述也没有透彻理解它的意趣。请再试着深入思考,至于入蜀和出三峡的年月,在诗中就可看到。他的诗说:“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可知杜甫往来川东川西九年,在夔州三年。您的诗恐怕需要修改,才能刊刻传播。
最近恰遇到我多病稍好之时,来往的客人说我不久可能东归回朝,客人天天到家里来,接待他们弄得我很疲劳。蒲元礼来辞行,很草率地写了这些。社会上一般寒暄的礼节,不是您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的,所以一概省略了。三月二十四日。
篇3:文言文《画地学书》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画地学书》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母郑:母亲郑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篇4: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1: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译文2: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答谢中书书》译文3: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谢中书书》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上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篇5:复裈原文翻译
复裈原文翻译
复裈(音同“昆”)
原文: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世说新语·夙惠》刘义庆)
译文: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释义:
1[走] 跑。
2[复裈] 夹裤。裈,裤子。
3[韩康伯] 生平不详。
4[襦] 短袄。
5[自成之] 亲自缝纫短袄。
6[著] 穿。
7[寻] 过一些日子。
8[国器] 国家的栋梁之材。
9[韩康伯]:名伯,东晋玄学思想家
10[熨斗]:形状如勺子,斗中烧木炭,用来烫平衣物
篇6: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文言文两则翻译和原文
学弈(yì)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乎?”
《学弈》全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篇7: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篇8:文言文原文翻译
文言文《以柔克刚》选自初中文言文阅读,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翻译】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篇9: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
(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5)反: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彘(zhì):古代意为“猪”。
(7)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过,只是。
(10)戏:玩笑,戏弄。
(11)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
(12)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3)待:依赖。
(14)子:你。对对方的称呼。
(15)是:这。
(16)而:则,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8)遂:于是。
(19)烹(pēng):煮。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理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复多尔衮书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推荐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