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人生偶得

时间:2022-11-30 01:54:21 作者:沈桃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沈桃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罗兰:人生偶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罗兰:人生偶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1:罗兰:人生偶得

罗兰:人生偶得

乐观・宁静・豁达

快乐虽然是情感上的享受,却是非要用理智去追求不可的。

快乐是要花代价的。要求得快乐,必须先磨练自己的耐性,先付出艰苦和等待。我们必须先播下种子,去漫漫灌溉,用不求收获的、理智的心情去等待快乐的果实。不要为那埋在泥土里,看不见的遥远地希望而觉得不耐烦。许多人等不及真正的快乐,而把快乐的种子吃掉。更有许多人把表面上美丽的事物当做快乐,因而尝到了苦果。

你要尝到成功的快乐,必先付勤劳与努力的代价,你要尝到交朋友的快乐,必先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你要尝到恋爱的快乐,必先学会怎样不滥用爱情和牺牲自己。一切快乐都要先下耕耘的苦功,然后才可望收获。

无论从事任何学问和事业,最好先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抛开。把自己所从事的学问和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眼界宽宏,胸襟豁达,一切苦恼紧张自然就可以减少,成功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

当你胸中有广大的世界,对眼前狭小生活圈子中的恩怨,自然就不想去计较了。

女了使人生不至真的幻灭而成为冷寂的虚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故意不去看破的执迷;这就是认真。为了使自己不至掉入人间苦乐的幻景中而不能自拔,我们更一定要有随时退出局外,做一个旁观者的清醒;这就是豁达。

勇气・信心

人人都有软弱的时候,只看他有没有方法使自己平安地渡过这阵心绪上的低潮。假如你有力量,够坚强,就会发现总有峰回路转的一天。

当你没想门外是寒冷可怕的世界时,你还应该开门出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如果你有信心,你对前途就不犹豫了。如果你有勇气,你就不怕前途是否有困难或危险了。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往前走,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

当危险紧张的事故环绕着的时候,紧张慌乱是没有用的。而最要紧的是镇静和坚强。当你在心理上有最坏的准备时,眼前的一切就都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知足

我们生活在没有变故的日子里,不觉得一切顺利进行是多么可贵,和多么值得我们欣慰和感谢。日常生活只要能按部就班,没有差错,不生枝节,那就已经是置身在幸福之中了!一些不必要的闲愁只是由于自己没有感觉到顺境平淡生活的可贵而已。

幸运背后总是靠自身地努力在支持着的。一旦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

篇2:偶得

西风渐起紧敲窗,

侧目斜阳坠茆梁。

望断千山无去路,

倚栏回味百花香。

篇3: 偶得

偶得

檐上两只麻雀伴着清风爽朗的早晨鸣叫,“叽叽叽,喳喳喳”,唱和声此起彼伏。忽一只歪头侧目无声地凝视,专注地让另一只不由张口不语,而后凝视着飞离落脚之地,环绕着屋檐不规则地起落,惹得一声声忽高忽低地欢歌……凝眸许久,才惊觉双鸟不知何时已飞走。心朗润起来,放眼田间麦地盈满生机,那是硕果的沃土,虽无声无息却无悔付出的一日又一日,纵使斗转星移潮起潮落!新叶满枝风中婆娑的杨柳,静守四季轮回,春来绿意满枝头时揽清风入怀,放飞如雪柳絮幻化朗月般情怀,不计较大地因它而生机一片,只洒脱挺立天地间,送走夏的繁华,秋的萧条,冬的沉寂,用不悔的信念坚守春的到来!

漫步小草崭露头角的操场,软绵绵的地印上不规则的足迹,或深或浅中是一步步的'跋涉。深处承载着负重前行时的坚韧,浅处漾着短暂停歇时的惬意,或深或浅中走来皆是幸运!经历了,才知生活的静美,才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繁花只是一时的绚烂招摇,平凡而简单才能成就无悔的人生!

抬头仰望苍穹,把心交给草香,浸着温润的阳光荡涤一路尘埃。或许,久远的岁月终是独自看春来春往,但又有何惧?心灵有了归宿,人生便不再漂泊!时间沉淀的情感将相伴朝升暮落,风雨历练的情缘将跨越沧海桑田。一份倾诉,一份聆听,于无声处似有声;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即万水千山终是温暖!

轻舒一口气,挥一挥衣袖,踏着一路清风,伴着一路鸟鸣,将心灵放飞于碧波云天!

篇4:《坛经》偶得

《坛经》偶得

草草地学完了《六祖法宝坛经》——唯一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经典。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不知不觉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对《坛经》的个人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也算是对学习《坛经》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为《坛经》正名

大凡稍稍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本为佛说,而且只有佛陀的说法纪录才可以称之为经,以供后世佛弟子如法奉持、流通。六祖当年在大梵寺开坛说法,因其所开创的禅宗“顿悟”之教一时盛行天下,门众甚多,以至于门徒中有人最终视六祖为“佛”了,他的讲经纪录也就被其法嗣以“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作为南宗禅的宗经。这样看来,其说法内容被尊奉为“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唯一的一部被中国佛教徒尊为“经”的祖师说法纪录,虽然其中没有佛教经典里用贯了的“如是我闻”这一固定句型,但是《坛经》仍具足佛教经典通序中的几种主要的内容,即:主成就——慧能大师;处成就——大梵寺讲堂;时成就——适时弘布正教;众成就——僧尼道俗、官僚儒士。并由此可想而知当年六祖开堂讲法时场面的隆重、庄严了。

直到今天,《坛经》仍以其朴素的内容、深隧的思想和从当下入手、从小事入手的实用自然的修证方式,引导中国佛教徒们一步步地迈进“见性成佛”的无上境地。

“无念为宗”——南宗禅之基石

南宗禅之根本理论及修证特色,我认为应该是《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句。“无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有任何好坏、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客观世界,不要有一丝主观上的追求和执著,而要作到“于诸境上,心不染”。因为现象界本空无有,一切皆由人心的分别而造,如果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实有而有所执着了。

但六祖同时又指出,“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于自念上,常离诸境”,所以说“无念”应是“正念”的别名;只有具足正念,才能真正达到究竟涅槃的佛地。

六祖在开示以“无念为宗”同时,又提出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指要切实明白一切事物之相皆是由心而造,只有摆脱这一凡夫之有相认识,才能真正洞察宇宙本体之相——真如实相。但心中完全没有了世俗之相,才能彻悟真如。所心说“无相”既是世界本来之相,又是佛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要“于相而离相”,也只有做到“无相”,才能真正做到“法体清净”。

再说“无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稳定不变的东西,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当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我们只有做到了“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愁害”(《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做到了“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中,“无念”首当其冲,“(无念为宗)可以说是《坛经》对于自神会以来南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最精炼的抽象。”[《中国禅宗通史》,P185]不过就修证实践而言,三者虽名相不同,但内容是统一的,修证佛法的弟子们只要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也就是说在做到“无念”的同时,也才能真正地不障真如自性,这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小根与大智

六祖初谒五祖忍大师时,对于五祖的问话,六祖的回答颇具机锋,可以说是慧水溢流,“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这一回答既印证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思想,同时也说明般若智慧人人具足,并无大小顿渐之别。

可是为什么佛性本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 [《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坛经》

1、新修《大正藏》T48《六祖大师法定坛经》。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开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演培法师著《六祖坛讲记》,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版。

篇5:偶得作文

中秋佳节,是

是啊!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谚语也源远流长,

同样意思的谚语,但不同地方的有不同的韵律:如我们河南是:“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广东是:“早晚冷作文人网 ,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山东是:“

[1] [2] 下一页

篇6: 爬山偶得

爬山偶得

一家人去爬尖峰山。上山有台阶铺成的路,也有雨水冲刷、行人踩踏形成的小路。一家人都喜欢往小路上走,因为小路原汁原味,有裸露的山岩,有盘旋的树根,还有满地的树叶和松针。小路上行走每一步都是不同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刺激和奇趣。

爬尖峰山已经不止一回了,天气不是很好时,会从台阶上走,台阶有台阶的整洁,还有台阶旁的小石凳可供休憩,甚至隔几个台阶,还用红油漆标明是第几个台阶,上山一共有多少台阶,一目了然。爬山的过程,有铺垫、有设计、有休息、可监测,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

突发奇想:我们的教育不也像是爬山吗?有计划的教学就像有台阶的爬山,课堂生成的东西就像一条条小路。年轻的时候喜欢从小路上山,因为小路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意外之喜,连山风吹到身上都感觉特别的`凉爽。年纪大了,又喜欢有规律的生活,爬山过程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稳步向上。对于尖峰山来说,无论是台阶还是小路都有各自喜欢的游客。那么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为什么不能允许不同的游客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山呢?

拿登山来说,有路有人就可以了。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又充当什么角色呢?充若是只是个向导而己,有向导的引领,登山过程会顺利一些。在旅游的过程中,向导如果大包大揽,让游客不开心,是会被投诉的,教学中老师如果大包大揽,却被认为是负责任。

教育积累的弊病太多了,需要深思。今天早上在Q群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教师的定义因韩愈老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有了“灌输”,使得教育成了简简单单的传授,教育的结果是学了什么样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了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其实,教师的定义应当是“引领、点燃、激发”,也就是说,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学习,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出自湖南熊振鸿老师)

这段话深以为然,以此自勉!

篇7:登山偶得作文

一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登泰山。刚开始,我的心气很高,有时一步能登两个台阶,我跟着前面的人流前行,很快爸爸就被我甩在后面了。慢点,一会儿你就走不动了。爸爸喊我。我没有听爸爸的话,怎么可能呢?我心想。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自己的两腿有些沉了,一种酸痛之感不停地向我袭来,两脚发胀,步伐也一点点慢了下来,汗水也来凑热闹,汗珠串成了线,从上而下流下来。

爸爸跟上来了,喝口水吧,爸爸递给我一条毛巾和一瓶矿泉水。我喝了一口水,身体倚在台阶旁边的石柱子上。向上看去,人流在蜿蜒中向前涌去。山路怎么都是曲曲折折的呢?直上直下多方便啊!我嘴里嘟囔着,拖着两条如灌了铅的`腿,一步又一步,在爸爸的鼓励和督促下,最终登到了山顶,汗如雨注。没想到到达山顶,先前的抱怨、疲累都一扫而光,我反倒觉得出过汗的感觉倍儿爽,别提多高兴了。我蹦蹦跳跳起来,仰天大喊:我们上来了!下山的时候,我跟爸爸是坐缆车下来的。

后来回忆起自己登泰山来,记住更多的是上山的内容,而下山的记忆几乎是空白。我又想起那盘旋而上的山路了。那绵延的山路不也跟人生之路一样吗?人生不就像爬山吗?每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你不得不停下或放慢前行的脚步,有时还要改变前行的方向,就像绕路上山。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而像坐缆车一样的人生总是少了一些精彩,也缺了一些感悟吧。

绕路而行的确给了我人生的启迪。不光登山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有时也需要绕路而行。一道数学题不会了,去研究一些与这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跟好朋友吵嘴了,等他消气的时候再去解释;妈妈不让看电视,可通过努力学习换取定时观看这样想来,人生并不都是直上直下的快车道,我们需要一次一次绕路而行。绕路不是懦弱,不是消极,而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一种积极。山虽然没有嘴,但它可以诉说哲理,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了。这一次登山,让我完成了与山的一次交流,我也从山那里得到了很多。

篇8:偶得闲趣散文随笔

偶得闲趣散文随笔

不知何时,家里竟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蛐蛐。可是为何,它不待在草丛里,不待在田野中?真如《诗经》所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清风半夜鸣蝉,蛐蛐的叫声却不似蝉鸣般聒噪与单调,它将我的思绪不断拉长,任其飘飞到了童年,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的'夜生活,想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而此刻,书香绕灯,耳畔虫鸣,这一派田园风情,却出现在了钢筋水泥之中。赶出家门,还是来之则安?也罢,不管结局如何,先独享了这一刻的悠远宁静和阵阵清秋的鸣寒声。

是啊,蟋蟀声里秋味浓,天凉,夜静,书香,伴着秋风,和着虫鸣,读着美文,品着香茗,此情此景夫复何求。此夜,这偶来的歌声为我的闲情助兴,平白多了一个雅致的良宵。

次日,与先生提起这段闲情逸致,他竟打趣:“要不要我们把它养起来,以供你读书追忆之乐。”蟋蟀终于落入了眼底,我在想,这小小的身躯,究竟是如何穿透黑夜,爆发出那样强劲的嘹亮来。儿子虽能叫出它的名字,但表现得并无留恋,只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开了。小女儿却天生一副胆怯、要退避三舍的样子。看来这里绝非它的久留之地,我虽心存感念,也只有轻轻将它请到门外。关上房门,回头看到对着电脑、在游戏中激战正酣的儿子,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惶惑,现在的童年真的比“挑促织”更有趣味吗?

篇9:假日偶得散文

假日偶得散文

一阵鸡鸣鹅叫,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吃完饭,踢掉硬底皮鞋,换上松软轻便的球鞋,向田头走去。

走在斗折蛇行的乡间小路上,远离吵杂的市场,远离高大的水泥建筑,呼吸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满眼绿意扑面而来。好似在世外桃源里郊游一般,好不畅快,好不惬意!远处的麦田好像羞怯的新娘蒙上了一层轻纱,露珠在路边野花上闪烁着,翻滚着。我不禁欢呼雀跃起来。久违了,我可爱的土地!

劳动开始了,我的任务是将一个个棉花苗钵放入父亲打好的塘中。刚跑两趟,自己虽有些发喘,还笑着说是“减肥运动”,或在“劳动再教育”。

太阳渐渐上来,我只觉得手中放苗的盆越来越沉,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落下来,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可看大家忙碌的身影,我也不好意思停下来,可不能因为我而耽误了农活。我只好咬牙坚持着,也深深地体会到父辈们劳动的艰辛。

看着一行行棉苗,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一颗颗棉苗,离开温暖的苗床,在微风中舒展着稚嫩的叶片,去经受风雨的考验,接受大自然的挑选,与命运抗争。这不只是棉苗,也是农人们的希望啊……”

我正想着,身后传来父亲的吼声:“你看你是怎么干的'?”说完,蹲下身,把一颗颗棉苗重新扶正,一边说:“根要实,苗要正,哪能投机取巧?”

一不留神,我把棉苗放歪了,这下我满脸通红,赶紧专心自己手中的活。

是啊,对于农人来说,每一棵苗都不能投机取巧,每一棵苗都要精心呵护,每一棵苗都浸透了他们的心血。我的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每一个家庭一份满满的希望,每一个学生,我都有责任帮助他们,精心地呵护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怀中盆里那一棵棵棉苗。

这天,虽然我干得筋疲力尽,但我却很兴奋,因为我的思想在劳动中得到了洗礼,我看着微风中轻轻颤动的棉苗笑了。

偶得的作文

假日偶得散文

偶得初一作文

扁鹊偶得牛黄名人故事

罗曼·罗兰简介

罗曼.罗兰《名人传》读后感

《罗曼·罗兰悼词》郭沫若

罗兰:陌生的爱情

偶成语

偶的一些读后感

罗兰:人生偶得(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罗兰:人生偶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