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EN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地震监测台的工作职责,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地震监测台的工作职责,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思考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有关工作的思考
针对四川汶川8.0级地震后存在的问题,从地震监测工作的`定位与功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定性与定位以及监测、预报、科研结合,监测仪器和软件市场化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供研究参考.
作 者:侯燕燕 李健 HOU Yan-yan LI Jian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 刊 名:山西地震 英文刊名:EARTHQUAKE RESEARCH IN SHANXI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P315.7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 定位 功能篇2:台阵地震学、地震台阵与禁核试条约监测系统
台阵地震学、地震台阵与禁核试条约监测系统
本文介绍了台阵地震学的发展,国内外地震台阵的建设和工作进展以及地震台阵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国际监测系统(IMS)的.关系.另外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台阵地震学在地震精确定位和地球内部构造反演中的应用.
作 者:郝春月 郑重 牟磊育 Hao Chunyue Zheng Zhong Mou Leiyu 作者单位:郝春月,郑重,Hao Chunyue,Zheng Zhong(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100081)牟磊育,Mou Leiyu(北京市地震局,中国北京,100080)
刊 名:中国地震 ISTIC PKU英文刊名: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年,卷(期):2007 23(3) 分类号:P315 关键词:台阵地震学 地震台阵 禁核试条约 国际监测系统篇3:地震监测技术探析
地震监测技术探析
地震监洲的目的,是实现有显著影响和具有破坏性地震的速报,积累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地球介质及各种物理场变化的.连续、完整和可靠的资料,为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各项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对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析,重点介绍了三种地震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作 者:王涛 作者单位:淄博市地震局,山东,淄博,255095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P316 关键词:地震监测 小波理论 卫星遥感 GPRS篇4:参观地震台作文
参观地震台作文
今天我们“雏鹰小队”去参观地震台。
我看见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八个方向各有一条龙,嘴里叼着一颗铁球,哪里有地震就掉哪里的.球,我们还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让龙嘴一张一闭,有趣极了。我还看见许多种类的地震仪,它们有数字地震仪,有工程地震仪,有大型维歇尔地震仪……真是丰富多彩呀!
我们参观的时候,还有一位解说员叔叔为我们介绍呢!他给我们介绍了地震的多种情况和逃生方法。叔叔告诉我们:地震有地表地震,它对人类带来的危害较大,还有地下地震,它的危害小些。
今天我们“雏鹰快乐小队”参观地震台,认识了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张衡,还知道了地震的逃生方法以及地震的危害等等,真让我大开眼界啊!
篇5:地震监测中心党支部工作总结
地震监测中心党支部工作总结
我支部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局机关党委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活动。以“党建带动青年建设”为主线,加强支部党的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 活动,在支部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支部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年荣获了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现将支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我支部坚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性教育,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思想上、认识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教育思路,紧紧围绕局机关党委的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党员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学习江泽民同志“5?31”讲话的重要精神,结合我中心开展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 活动的工作实际,发动党员在争先创优的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迎接“十六大”期间,支部多次组织学习活动,学习“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畅谈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学习“十六大”的会议精神;此时正值中国地震局要求在迎“十六大”期间加强震情监视,地震系统进入应急戒备期,我中心各监测科室实行双岗值班,我支部党员在监视任务高于平时两倍以上工作量情况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圆满地完成了迎“十六大”震情监视任务,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2、加强支部党的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过好支部生活,积极参加局机关党委组织的各类政治活动。今年支部活动20次,其中:支委会活动5次,党员大会14次,党员活动1次。年初根据局机关党委的工作安排,我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做好省直机关推荐出席党的“十六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的选举推荐工作;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局机关党委、纪委换届选举活动;根据人事变动,陈大海同志调离我监测中心,我支部及时增补了陈文明同志为宣传委员;按时讨论并通过了洪星同志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问题。为加强支部的组织建设,我支部一直把党员发展作为一项加强支部党建的重要工作来抓,年初就制定了培养计划,本着积极慎重的态度,挑选出蔡杏辉同志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今年6月选送该同志到省直机关党校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今年下半年,在局机关党委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完成了对该同志的.各项政审和外调工作,
3、实践“三个代表”,争做工作先锋。
在党支部的工作中,我支部始终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教育党员,提高队伍战斗力的工作思路。支部认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要求党员在推动台网技术进步,提高台网监测水平起表率作用。共产党员,我中心总工陈文明同志在过去的一年中,认真总结“九五”台网建设经验,积极为我省的“十五”重点项目强震台网新建和中国地震局“十五” 重点项目福建台网扩建,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实施,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20为民办实事的强震台网建设任务。今年3月31日台湾花莲海外发生7.5级地震(后称3.31地震),共产党员,我中心震情室主任洪星同志正值我中心震情主班,该同志一听到警报,迅速进入大震应急工作状态,及时准确地完成了震情初判断、地震速报、震情信息发布等工作,用时仅花了11分钟,是我台网建成以来大震速报完成较为出色的一次,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随后洪星同志根据中心领导的震情应急工作部署,立即组织震情室加密震情监视。设双岗震情值班,实时监视地震活动,及时报送地震快报,在16天的震情加密监视期间,在洪星的同志带动下,该室全体员工发扬敢于吃苦,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在“3.31地震”准应急戒备期间,震情室编报地震快报73个,花莲序列地震70个。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地震的监视任务,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省局领导的好评。洪星同志领导的震情室2002年在参加省评和全国评比速报成绩名列前茅。共产党员、仪器室副主任廖诗荣同志为提高台网监测与速报的技术系统的应急反应能力,近几年投入大量精力,有时还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在速报平台的研究开发上,研制出一套较好的软件,提高了台网监测应急能力。为适应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形势,提高震情速报信息发布速度和可靠性,廖诗荣同志开发了手机短信地震速报平台软件,实现地震信息短信的快速发送,提高应急速报反应能力。在党支部战斗堡垒这一核心带领下,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下,我支部在2002年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篇6:地震地磁监测试验区研究进展
地震地磁监测试验区研究进展
主要从中国地震地磁监测试验区的现况、数据观测与处理、模型计算方法以及监测成果等方面介绍了研究进展.通过对地震地磁试验区的.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开展监测试验区研究的重要意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作 者:张毅 顾左文 顾春雷 朱志春 王雷 徐如刚 陈斌 ZHANG Yi GU Zuo-wen GU Chun-lei ZHU Zhi-chun WANG Lei XU Ru-gang CHEN Bin 作者单位:张毅,顾春雷,朱志春,王雷,徐如刚,ZHANG Yi,GU Chun-lei,ZHU Zhi-chun,WANG Lei,XU Ru-gang(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顾左文,陈斌,GU Zuo-wen,CHEN Bin(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西北地震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年,卷(期):2009 31(4) 分类号:P315.72~+1 关键词:地震地磁 试验区 三分量测量 曲面样条方法 球冠谐分析方法 Seismomagnetic Experimentation areas Three components measurement Surfer spline method Spherical Cap Harmonic analysis method篇7:四川省水库地震监测规定
四川省水库地震监测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水库地震监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水库地震监测,是指对水库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对水库水工建筑物的结构在地震影响下的受力及其反应情况进行监测。
第三条 县级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库地震监测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下列新建水库应当在库区蓄水前一年建成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并保持运行:
(一)坝高100米以上或者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
(二)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且水库正常蓄水区及其外延5千米范围内有活动断层通过的水库;
(三)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且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对重要城镇、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次生灾害的水库;
(四)坝高80米以上或者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且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七度以上的流域开发梯级水库。
第五条 下列新建水库应当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并保持运行:
(一)最高水位蓄水区及其外延10千米范围内有活动断层通过、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大型水库;
(二)设计地震烈度为八度以上的一级、二级永久性水库水工建筑物。
第六条 符合第四条、第五条规定,未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已建水库,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经过评估,认为应当补充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的,水库建设单位应当根据评估意见,补充建设水库地震监测台网或者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第七条 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应当由专业设计单位设计,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地震监测技术要求的设备和软件,保证建设质量。
第八条 省、市(州)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或者核准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水库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立项申请报告时,应当按照《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征求同级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对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方案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设置方案的意见。
第九条 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建成并经3个月以上试运行后,水库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条 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验收合格后,水库建设单位应当将竣工报告、验收意见报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水库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水库建设单位负责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具体工作可以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承担。
第十三条 水库地震监测数据应当实时传送至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
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水库地震监测数据、运行报告的传送方式、内容和时限等,并将水库地震监测数据纳入地震科学数据共享范围。
第十四条 省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水库地震监测的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
县级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水库建设单位建立健全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事水库地震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
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运行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地震监测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储和报送应当保证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要求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一)未按照本规定和国家有关标准建设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的;
(二)未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有关地震监测技术要求的设备和软件的;
(三)擅自中止或者终止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运行的;
(四)水库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即投入运行的;
(五)未按规定传送数据、报送运行报告的。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6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人民政府1月7日发布的《四川省大型水库地震监测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篇8: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分析探讨
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分析探讨
摘要:结合地震波记录原理,分析并讨论攀枝花台数字仪震相的一些物理特征,并使用MATLAB对攀枝花、长春台的地震资料做简单滤波分析,便于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参考川滇交界地区地质构造,总结出攀枝花台对多次地震记录震相分析的经验规律,为地震速报快速识别震相提供实用参考。 关键词:攀枝花地震台;数字地震仪;震相识别;地震速报 中图分类号:P31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2-0215-04 0 引言 数字地震分析由于记录方式和处理方式的变化,使得识别震相特征有所变化。仿真和滤波是震相分析处理的有效辅助方法。结合攀枝花地震台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不断摸索解决四川攀枝花台实际震相分析问题。 1 记录方式的优点 数字地震记录具有频带范围宽、动态范围大的特点,攀枝花台使用宽频带数字仪,其频带宽度为0.02~120s,利用波形分析软件可以仿真模拟短周期DD-2仪、中长周期DK-1、SK仪和763仪记录。仿真后短周期信号滤除了低频信号和干扰,中长周期信号滤除了高频信号和干扰,一般震相较为清晰,便于处理。数字地震仪动态范围大,记录了更多的信息,也带有宽频干扰(刘瑞丰,1999)。进一步分析需做仿真或滤波,可充分显现各种震相。 2 模拟与数字仪器记录的视差 模拟地震仪记录地震的最大困难在于周期限制,不能将宽频带的地震波更大限度地记录下来。攀枝花台以前配有短周期仪(DD-2)和中长周期仪(DK-1、SK、763)共4套仪器,虽然可以记录全球地震,但不能将宽频带震相完整地记录下来。现使用速度型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范围大大加宽。 对模拟记录图纸来说,滚筒转速是固定的,走纸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初至震相起始角与固定图面相对比,尖锐与否是固定的。角度0°~30°为平缓出射,记为“E”;角度60°~90°为尖锐出射,记为“I”;角度30°~60°不作标记。记录频带相对较窄且固定,震相也在图纸上较干净,叠加的成分不多。 对数字记录来说,显示的时间框可以拉伸或压缩,震相起始角与看到的不固定“图面”相对比,尖锐与否是相对变化的。除了垂直出射的90°或水平出射的0°角以外,起始角都有随显示“图面”时间框变小而趋“缓”的情况。实际上角度是不会变化的,只是对比的`时间线度不一样而已。但这样就会出现使用局部“图面”时与使用全局“图面”时所分析的震相起始角尖锐与否有差别,从而形成视差。所以震相起始角尖锐与否对数字仪来说是一个较为相对的概念,只有针对特定的“图面”时间线度才具有明确的意义。在实际的分析与速报中,除了尖锐出射“I”型的初动震相,一般都不再标出,就可以避免争议。 3 数字地震仪震相的不同之处 仪器的频带差别造成了记录的表象差别,同一震相以不同仪器记录,相位可能会不同。 地震波有自身特点,表现为连续的有规律的波形。与地震波初动周期相近的高频大地脉动周期较小(0.04~0.1s),幅度也较小。数字仪记录到的波形周期相对大地脉动周期较大,幅度也较大,使地震初动波形能够和大地脉动及其它不规则干扰区别开来(闵大镒,1993)。例如4月24日6时陕西石泉4.5级影区地震(攀枝花台记录震中距为8.64°,约960km)就体现了两类地震仪记录震相的联系与区别。在DD-2仪上,波形表现为近震,可分出PN、PG、SN、SG震相。在DK-1仪上,可分出P、S远震震相和影区地震面波震相LG1、LG2。数字地震仪上的原始记录文件,则明显记录到较小周期的近震震相、较大周期的远震震相和影区地震面波震相。分别仿真为WWSSNSP和SK,体现出了近震、远震和影区地震面波震相(图1)。在这里P相当于PN,S相当于SN,LG1相当于SG。短周期仪或中长周期仪单独工作时,不会记录到如此丰富的波形。 3月发生的缅甸系列地震也反映了类似情况,对攀枝花台来说,这些影区地震使用WWSSNSP仿真分析可较好地分析震相,但因为仿真把S波大周期的成份滤掉了,计算出的ME震级误差较大;使用SK仿真分析才可以体现出较大周期震相携带的巨大能量,计算出比较准确的Ms震级。 数字地震仪记录震相与频带相关,经仿真后的波形记录按短周期、中长周期对近震、远震分别处理即可。影区地震可综合处理。 4 使用MATLAB做简单滤波分析 仿真可以解决不同频带的震相分析,滤波可以进行震相本身的频带分析(张志涌,2003)。下面使用MATLAB做简单高通和低通滤波分析。 以四川攀枝花地震台200403211717.EVT地震资料曲线做高通滤波。原始资料中由于地脉动使得记录叠加了一些高频成分。为了得到真实的地震近震波形,设计了一高通滤波器(设计程序略),其频带宽度为0.02s。图2是高通滤波前和滤波后的图象。 以长春地震台200308100239.EVT地震资料曲线做低通滤波。原始资料中由于地脉动和干扰使得记录叠加了一些高频成分。为了得到真实的地震波形特别是面波的真实波形,设计了一低通滤波器(设计程序略),其频带宽度为1s,进行低通滤波器频率转换。图3是滤波前和滤波后的图象,滤波效果明显。 滤波分析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字仪频带宽度的认识,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形需要采用不同的频带尺度进行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地震波震相。 5 攀枝花台震相特征 攀枝花地震台海拔高度1160m,摆房基岩为完整构造的石英闪长岩,岩基条件较好。攀枝花地震台处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之间的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与四川盆地盆周山区构造上有较大差异,所在地区断裂较多,造成地震波传播的震相有所不同。 5.1震相分析经验规律 (1)由于所在地区断裂较多,造成地震波被分散以致速度下降,使得后续震相相对理论值延时,由此计算出的发震时刻与台网发布时间相比,一般略为超前(苏国君,1997)。 (2)攀枝花台近震记录中较少记录到明显的莫霍界面反射波P11、S11,PG和SG一般明显。在有PN和PG时,PB(即P*)和SN在近震中普遍存在,有时比PG更明显,需要分析。当PN不清晰时,可以用PB和PG反推PN。一般会形成PN、PB、PG;SN、SG的震相系列。由于构造差异,整个四川盆地及盆周山区和川西北地区的近震,PN衰减较大,不大清晰。而云贵高原的近震记录中,PN和PG发育清晰,SN不清晰,SG较为清晰。 (3)在震中距6°~16°乃至20°的影区地震记录中,则有横波性质的LG1、LG2短周期面波,水平向明显,常常叠加在勒夫波的前半部分,周期一般为2~12s。西藏、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洋地震在我台的记录中经常出现清晰的LG1、LG2波,使得影区地震的S波有时需要用LG1、LG2波进行反推,这在速报中相当重要。虽然不要求分析LG1、LG2波,但如果识别出来,对其他后续震相的分析就比较容易。 (4)在勘察加半岛和日本海地震中记录到典型的海洋型特征地震波,面波发育,正频散显著,初至P波起始尖锐。 (5)台湾和新疆5.5级以下地震,记录到的P波和S波都较为模糊,面波也受上地幔的地壳明显差异影响而发育较差。菲律宾地震的P波周期则较大,甚至于比S波周期大。蒙古地震面波衰减较大,可能为深源地震。但不会出现较小周期成分叠加,这也是我台区分深震的依据之一。 (6)攀枝花台SKS震相在70°~80°起始尖锐,出现在S波之后,而从84°以后出现在S波之前。 (7)极远震PKIKP和PKP的出射角、周期都较大,较好辨认。攀枝花台可以清楚地记录到震中距为125°左右的墨西哥和中美洲7.0级以上地震外核界面上的衍射波Pdif。 5.2应用与检验 (1)精确分析初至波震相到时 数字仪可将震相在幅度上任意放大缩小,在时限上拉伸压缩,可较好地量取到时和初动方向。 (2)更好地分析续至震相和更多的计算震级 模拟仪对一些震级较小的远震,往往很难分析续至震相。数字仪只要能量取初至波震相和面波,基本上都能分析到续至震相,从而更多地计算震级。介于近震和远震之间的影区地震可分别计算出ML和Mb、MB、Ms震级。 (3)发现“新”震相 数字仪记录频带宽,仿真分析后,量取震相更为容易。有些震相由于受记录频带限制被掩盖了,在数字仪上则成为了“新”震相,其实正是地球内部结构的真实反映。 205月4日21时智利附近6.3级地震,我台记录为极远震型,可清楚分析PKP:21-28-36.9、PP:21-32-28.7,SKKS、SS等震相。特别是在SKKS和SS之间出现了一个清晰的无名震相I:21-41-05.3,震相走时表上无对应震相。该震相出射方向与SKKS震相相反且出射角较尖锐,周期较大,具有横波性质,估计为穿透地核的又经过反射的横波(图4)。有些震相在走时表上查不到,但它具有明显的周期及相位变化,可能是一种震相,或许会对我们地球介质的认识有帮助。 6 结论 从以上所述来看,应用仿真和滤波等震相分析处理方法作为辅助手段,结合台站所在地区的构造,可以较全面地分析数字震相,认清地方震、近震、一般远震、极远震及浅、中深源地震的特征及区别,为地震速报提供参考。
篇9:做好地方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作之管见
做好地方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工作之管见
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地震监测预报机构的作用,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认为,地方地震监测预报部门的基础性工作必须要从重视基础研究、抓观测资料质量、提高会商质量、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等方面入手,才能适应当前监测预报体系的发展要求.
作 者:张登科 ZHANG Deng-ke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市地震局,山西,大同,037006 刊 名:山西地震 英文刊名:EARTHQUAKE RESEARCH IN SHANXI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P315.7 关键词:地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群测群防 基础篇10:三峡地区地震应急流动监测后备台址勘选研究
三峡地区地震应急流动监测后备台址勘选研究
按地震监测规范要求,在三峡库区宜昌-巴东间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地区预选了13处流动监测后备台址,并完成了所选台址的'点位坐标、台基岩性、地形地貌等相关资料的汇总、编录,从而完成了三峡现场监测备选台址的选址及其研究工作.
作 者:李峰 韩晓玉 LI Feng HAN Xiaoyu 作者单位:李峰,LI Feng(湖北省地震局,湖北,武汉,430071)韩晓玉,HAN Xiaoyu(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
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 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3(4) 分类号:P315.78 关键词:三峡地区 流动监测 台址勘选篇11:地震监测卫星-从太空预报地震
地震监测卫星-从太空预报地震
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汶川地震,如果我们事先有该地区连续的空间监测的热和电磁效应的图像,可能会有预报.发展中国的'地震电磁卫星对地观测技术,将伫间手段与地基监洲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地震电磁监测系统,将明显增加地震前兆的信息量,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 者:魏庆 作者单位: 刊 名:飞碟探索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UFO RESEARCH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 关键词:篇12: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
地震电离层前兆综合监测技术
地震前后对电离层进行观测的方法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应用多手段地基无线电遥感探测技术,通过软件无线电形式,实现一机多能,对电离层状态的综合探测,获取地震前电离层变态的多参数数据,结合对地震电离层前兆物理机制的'研究,将能大大提高地震电离层前兆预报分析的可信度、可靠性,有助于对地震电磁现象机制的识别和前兆信息的提取和强震预报预测.
作 者:赵正予 张援农 陈罡 Zhao Zhengyu Zhang Yuannong Chen Ga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武汉,430072 刊 名:国际地震动态 英文刊名: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P318.6 关键词:地震 电离层前兆 电离层综合探测技术篇13:地震监测中的电阻率层析技术
地震监测中的电阻率层析技术
将电阻率层析技术应用于地震监测,由视电阻率值重建出介质的真电阻率图像,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宝坻台和昌黎台设立的两个试验点上于4月14日ML5.0和ML4.4唐山两次地震前的6天左右层析图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宝坻台的电阻率图像一改通常的在平稳背景上叠加小量随机变化的特点,出现了一种有序性特征的新图样;昌黎台也出现了反差加大、高低阻区集中分布的有序性特征.上述异常图样均在震后消失.层析图像在震前出现的熵值降低可能是这次地震活动的前兆.地层导电结构和孔隙度的变化,是引起电阻率异常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常规的单一极距的`视电阻率测量之所以对真电阻率的变化不敏感且丧失空间分辨能力,是由于该物理量同时具有积分值和位函数这两个固有特征所决定的.在地震监测中,改造现行观测系统,引入层析成像,是发展技术的方向.
作 者:冯锐 郝锦绮 周建国 作者单位:冯锐(中国地震局地震数据信息中心,北京,100045)郝锦绮,周建国(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地球物理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卷(期):2001 44(6) 分类号:P631 关键词:电阻率层析成像 图像熵值 视电阻率 真电阻率 地震前兆篇14:吉林省地震与火山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最新吉林省地震与火山监测管理办法全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地震与火山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与火山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以及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与火山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公安、测绘地理信息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地震与火山监测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与火山监测的体系建设,建立地震与火山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灾情和地震烈度速报、现场流动监测等系统,并支持地震与火山监测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震与火山监测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等活动。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和火山所在地设区市及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火山监测台网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火山灾害监控防御能力。
第六条 本省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由省级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和设区的市及县级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本省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设区的市及县级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八条 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选址、建设应当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履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执行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风景名胜区、历史文物保护区等区域建设的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应当采用景观化的建设方案。
第九条 建设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备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入网条件。
第十条 下列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
(一)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油田、矿山、石油化工等重大建设工程;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程。
第十一条 下列重大建设工程应当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
(一)核电站;
(二)水库大坝;
(三)特大桥梁;
(四)发射塔;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程。
第十二条 应当建立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将专用地震监测台网或者强震动监测设施的建设情况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向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新建、改建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的,应当在正式投入运行前,将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建设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本省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正式运行后,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终止;确需中止或者终止省级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的,应当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确需中止或终止设区的市或县级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注明理由、时限、相应措施等内容,经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同时由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中止或者终止运行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建设和运行维护予以指导,并根据需要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库地震、矿山地震的监测,及时向本级政府报告相关信息,并通报相关部门。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全省地震与火山监测数据备份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与火山监测资料质量管理,定期组织开展监测资料质量检查,及时将地震与火山监测相关信息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并保证监测数据以及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删除、篡改或者损毁原始监测资料。
第十九条 本省地震、火山灾害预警信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火山灾害预警信息。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护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举报危害、破坏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规定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标志的样式,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 在地震与火山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意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在10日内反馈意见。
第二十三条 禁止占用、拆除、损坏下列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
(一)地震与火山监测仪器、设备和装置;
(二)供地震与火山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
(三)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
(四)地震与火山监测标志;
(五)地震与火山监测专用无线通信频段、信道和通信设施;
(六)用于地震与火山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
第二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允许的建设活动外,禁止在已划定的地震与火山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爆破、采矿、采石、钻井、抽水、注水;
(二)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
(三)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四)在地形变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振动作业;
(五)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
(六)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置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与火山观测标志。
第二十五条 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需要委托所在地单位或者个人负责保护的,委托方与被委托方应当签订地震与火山监测设施委托保护协议。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建设的;
(二)未按照规定采用地震与火山监测设备和软件的;
(三)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与火山监测台网运行的;
(四)伪造、删除、篡改或者损毁原始监测资料的。
第二十七条 有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可以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11月1日起施行。
篇15: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监测与研究
利用宁洱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监测资料进行精确定位,结合云南区域测震台网地震波资料,给出了宁洱地震主、余震的.震源参数,分析讨论了宁洱地震的震源过程.研究显示,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NW向断裂,主破裂走向约N50°W,倾向WS,倾角约80°,断层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长度约为30 km,宽度约5 km,破裂面深2~12 km,断层走向与宏观等震线长轴方向基本一致.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宁洱震区地震矩范围为1012~1018 N・m,震源破裂半径为300~3 500 m,应力降为0.004 4~14 MPa.高应力降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4~10 km深度范围内,表明该深度区是宁洱地震的主要活动区域.地震应力降随时间逐渐衰减,表明宁洱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震型.
作 者:陈慧 叶建庆 刘学军 蔡绍平崔庆谷 杨周胜 何家斌 李勇 高洋 CHEN Hu YE Jian-qing LIU Xue-jun CAI Shao-ping CUI Qing-gu YANG Zhou-sheng HE Jia-bin LI Yong GAO Yang 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 刊 名:地震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年,卷(期):2007 30(4) 分类号:P315.7 关键词:近场地震观测 震源过程 震源参数 宁洱地震★ 化妆师工作职责
★ 财务科工作职责
★ 馆员 工作职责
★ 人力资源工作职责
★ 行政部门工作职责
★ 锅炉房工作职责
★ 工会主要工作职责
★ 稳定工作职责
★ 农办工作职责
★ 政教处工作职责
地震监测台的工作职责(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