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红楼梦艺术特色
红楼梦艺术特色
一、真实的艺术
《红楼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些除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围绕着宝、黛的爱情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浑然天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传统写法,他笔下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而且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览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线索贯串始终。但作者不是用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l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二、对比鲜明的世界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子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男子世界以男性统治者为中心,还包括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以及执行统治者使命的老妈子等人。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又存在着鲜明的对比。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形成的两股对峙势力:贾宝玉、林黛玉追求个性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但是,薛宝钗、贾探春、袭人等又不同于一般统治者,尽管她们在主观上站到了封建势力的一边,但由于她们自身受人摆布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得到的悲剧结局,也和“薄命司”的其他女子一样令人同情。
三、虚实中的深沉
《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有虚有实,虚实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
作者始终不肯直接描写贾家冷遇林黛玉,但通过袭人的口具体描画了史湘云寄居婶母家的境遇,直接描写了中秋之夜被冷落在圆圆宴席之外的三个孤女(林黛玉、吏湘云、妙玉),在冷月寒塘的凹晶馆的吟诗联句描写了她们三人的孤寂和悲苦。通过这些实笔,可以想象林黛玉的处境,林黛玉自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点也不夸张,它真实地表现了环境的险恶以及她在险恶的环境中的感受。
篇2: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经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来反映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败落的小说;是一部对封建社会制度进行无情批判的小说;是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的、描写封建社会男女青年没有恋爱婚姻自由、成为封建社会制度牺牲品的小说。
最近重读了一遍《红楼梦》,对于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感觉本书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是两个:一个是写出来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压制,比如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众多青年男女的可悲命运,写出了没落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摧残。一个是写出了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腐朽和平民生活的艰辛,并将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刘姥姥说的:“您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比如书中大量描写了贵族们酒宴的场面,其奢华程度令人咋舌。而刘姥姥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生活却很艰辛,女孩子们被家里卖到府里当佣人。通过这种对比,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别和阶级差距。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此次读《红楼梦》着重注意了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艺术特色。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
根据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我认为塑造人物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是看人物是否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一个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必定具有某些与众不同的、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
例如贾宝玉,他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厌恶仕途,喜欢自由。周岁的时候,他在抓周席上抓到的是胭脂香粉之类,而不是其父辈希望的笔墨纸砚;当贾雨村等士大夫来拜访的'时候,宝玉最讨厌会见他们,管他们叫“文贼”“禄蠹”;当遭受父亲毒打后,别人劝他多读书、考功名的时候,他当场与人翻脸……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叛逆精神。
再比如林黛玉,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体弱多病,又敏感多疑,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她第一次被问到读了什么书的时候,她回答读了四书五经,当贾宝玉问她读书的时候,她说没有读什么书。原因就是第一回答完问题,发现贾母并不赞成女孩子读太多书。
当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定下来之后,故事情节就可以按照这个性格来设计了。但是好看的小说中,人物性格还需要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为文学作品要反应实际,贴近生活,而生活中人物也是复杂的。所以人物星光阁的塑造和描写要有一定的复杂性。
贾宝玉不仅仅关注林黛玉,而且对其他女孩子也比较体贴、爱护。比如晴雯这样的丫鬟,他也并不是只当是下人,而是将其当做女孩看待,她不高兴的时候,贾宝玉会哄着她开心;她生病的时候贾宝玉去看望她;她死了以后贾宝玉去纪念她。
而林黛玉除了上面那些性格以外,她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从小被父亲疼爱,当男孩子一样养育,读书、识字、作诗、绘画。皇妃省亲时,林黛玉很快完成了自己的诗作,还帮助贾宝玉做了几首诗。可见她才华出众。
二、品味儿《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红楼梦》是如诗如画的作品,我感受最深的是《红楼梦》中蕴藏着的大量诗词。最喜欢《葬花词》的精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首是随着《红楼梦》流芳百世,是因为她用极其优美的语言诠释了主人公的生活现状和未来命运,真真是美不胜收。
除此以外还有:“花谢花飞花满天,魂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香帘”。这些诗词都是绝品。
2、《红楼梦》中的语言个性化很强,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这一点随处可见,随手携来,例一: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对王熙凤的描写十分精彩,她一阵笑声进来,说:“我来迟了,未能迎接远客!”可见她在贾府中地位非一般。而刘姥姥二次进贾府的语言和贾府的其他人不一样,他显得没文化,又土气,语言粗俗。但是还有点儿世故老练,言语有趣儿,比如“瞎生气”“跳脚”等词语都非常生动地描绘出农户人家的语言风格。例二:通过林黛玉对周瑞送花的态度,描写她的小性儿、处处多心、语言尖刻:“我就知道嘛!别人不挑剩下也不给我呀。”例三:通过对焦大的描写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忠义的奴仆,同时又是一个粗人。通过上面的阅读和学习,使我明白了,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3、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红楼梦》中的故事很注意前后照应,往往前面一个轻轻地一提,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却为后面埋下伏笔,过几个章节以后就会引发事件。如,林黛玉和大家一见面就说了吃药调养,人参养荣丸等,为后面的体弱多病埋下伏笔;再如,薛宝钗过生日,贾母赞赏她稳重就是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埋下伏笔,另外书中多处提高金玉良缘等词汇,也是一种寓意。
《红楼梦》是祖国文学宝库里的奇葩,有多少人写过赏析文章,我不敢自称赏析,只算一点儿心得体会吧。
篇3: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红楼梦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
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艺术特色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像生活和自然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天然浑成”,它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红楼梦》里面大事件和大波澜都描写得非常出色,故事在进行,人物性格在显现,洋溢着生活的兴味,揭露了生活的秘密。它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继承发展了前代优秀小说的传统。《红楼梦》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它“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篇4:探究《红楼梦》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
探究《红楼梦》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
摘要:曹雪芹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者,在《红楼梦》中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多样:形式上包括杂揉化、魔幻化、象征性等特质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是对人类命运与大背景下的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挖掘。本文基于现代主义文学形式特点,主要分析《红楼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现代主义 红楼梦 魔幻 现实
引言
曹雪芹的心血之作《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不仅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中产生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研究学界诸多著名专家也都认为:“西方上个世纪才展现的现代文学某些主要特点其实在我国18世纪文学巨典《红楼梦》里面早已展露痕迹。”[1]所以,曹雪芹是现代文学创作诸多先行者当中的一员,《红楼梦》中带有现代文学的若干因素。在这点上,笔者借用博尔赫斯对韩愈等探索者评论的话来说:“这部作品当中稍微带有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这个特点至少在表现形式和基调这个层面上是相似的。”本文基于这一观点,将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形式和基调予以延伸,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
一、杂揉化
20世纪西方现代作品,尤其后现代作品里面通常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杂揉化。吴晓东先生在评论关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杰出代表人物托马斯的代表作――《万有引力》时,总结过有关杂糅化的特点,即作者在其著作里面“融汇许许多多的文艺种类,比如说滑稽小品、喜剧、侦探小说等,在著作内容中追寻的多元化内容穿插其中,这里面有物理、自然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著作中饱含着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企图”。这样融汇诸多领域与在著作中追寻多样化的内容均包含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上特点在《红楼梦》里面也有所表现。
首先,《红楼梦》里面“融汇了许多西方现代小说所包含的文艺种类特点”,在这里面较为显著的就是融入了神话内容。在《红楼梦》第一回开篇,曹雪芹描述了两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传奇:其一是“女蜗补天”的故事;其二是“还泪”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彼此独立,甚至能够单独作为一则神话故事而存在。除去神话故事之外,这部作品里面还穿插了内容丰富的诗词歌赋、灯谜、笑话等片段内容,以至于连中药药方、书籍笔记等都囊括其中。例如在第十回中提到的一例中医药方,第三十七回中提到的探春的“花笺”等,庞杂的涉足领域近乎囊括了那个时代全部的学科体系,像“百科全书”一般全部包容进了《红楼梦》之中。 [2]《红楼梦》里面的诸多文艺种类都可以归属于曹雪芹视角下的客观描述内容,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完全归类于文艺杂糅。
其次,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近的是,《红楼梦》也有着“大百科全书式”的追寻――故事内容上也将时代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红楼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描绘涉及诸多领域,例如园林学、中医甚至还有政治、经济、艺术等,全部被写进小说里面,贯穿于贾府的兴衰之间,这类似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表现特点。
基于以上两点,作者曹雪芹的完成历程具有特殊性,小说所构成的结构与涉足内容的多元化,初步展现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里常有的杂糅化特点。
二、神话特点
神话化的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里面表现得尤为显著。杰出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里面囊括了数种流传至今的神话原型,将神话故事的关键桥段重组融合其中。小说《红楼梦》中存在同样的手法,以神话的方式将小说内涵引申,展现出作家和小说里面各种人物角色之间生活与精神的联系。[2]
《红楼梦》中第一则神话是开篇伊始“补天”这个故事,曹雪芹并没有直接引用这个神话,而是没有拘束于原篇内容,对这个神话细节有所改动,更自然地融合于小说之中。这则神话故事最早来源于《淮南子・览冥训》,故事内容描述的是在远古时期,支撑天与地的四根巨大的柱子一夜之间坍塌为虚无,大地破裂出了一条又一条巨大的缝隙;天空塌陷,不再覆盖生活在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大地也不再完全地承托住凡间的万千生灵。[3]危机发生后,女娲把五色石拿来锻造,利用其弥补天上的窟窿,然后斩断螯的四条腿,用来当作支撑天地四极的支柱,从那以后天和地终于分离并恢复原貌。曹雪芹虽然套用此神话,但在描述时留有玄机,为小说后续情节做好铺垫。将神话改为女蜗娘娘在补天后遗留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经过日月淬炼之后,通了灵性,看到其他诸石都能用作弥补天,而自己却因无材被遗落,整天自怨自艾。后来遇到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经由他们将这块奇石带到了人世间。经过辗转多年,最后遗落在大荒山下。这块石头上刻了一个故事,也就是《红楼梦》里面的主要情节内容。在这里,有个地方特别需要关注:这个神话故事非常精准地描绘出曹雪芹和主人公贾宝玉内心世界的感受,表达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情绪、无力回天的感触。
《红楼梦》里面的第二则神话是“还泪”。这则神话尽管是曹雪芹自己构思的,但有专家将这则神话故事称作是一个作家别出心裁构思而出的“亚神话”创作,而不是直接引用我国某个古典神话里面的素材,“还泪”还称作是“拟神话”。然而绝大多数专家仍然把它直接叫做神话。这则神话哀婉、凄美而动人,描述了于灵河岸上,神瑛侍者每天都用甘露来浇灌仙草,后来仙草修炼得成便用“眼泪”来报答侍者对其浇灌之恩德。这则神话简单直白地暗含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还尤为生动地描摹了他们俩人的个性特点。与此同时还为这部作品奠定了哀怨、纠缠而动人的感情基调,这个基调就好似看不见的手,暗暗地掌控着这部作品里面所有角色的命运,尤其是林黛玉的命运,暗示其将眼泪掉尽,最终逝去的悲惨结局。《红楼梦》的神话使其蕴含了哲学道理与飘渺朦胧的文学美感,深化了人物特征的塑造。
三、魔幻化
“魔幻化”是西方魔幻现实文学的主要特点,“魔幻化”是将真实予以魔幻化或是将魔幻予以真实化,在小说中将真实的场景和幻想的场景融汇于一体,作品里面的是一个虚拟构建的世界。在这其中,一切发生之事均是真实存在的。这类小说的杰出代表作是《百年孤独》,里面描写了魔力无边的磁铁、不用烧水就会沸腾的水壶、没有翅膀就可以飞行的摇篮、在生发过程中会有声响的草儿等虚幻事物,均是真实和幻想的完美结合,这些内容让人感到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发生之事均是真实存在。[4]类似这样魔幻化的桥段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例如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故事,“宝玉”名字由来是指贾宝玉自出生时起就将性命般要紧的玉石一直佩戴于身。这部作品里面对其魔幻化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首先是贾宝玉“衔玉而生”。这个细节还描绘于第二回对其出生状况说明里面。含着玉石降临人间,这样的事情是作者自己幻想出来而绝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玉石外面还刻有字迹,那更加不是真实世界会发生的事情。在《红楼梦》里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真正存在之事,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将幻想之事真实化了。其次,那枚玉石居然可以辟邪。这块宝玉不但是主人公与生俱来就有的,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枚玉石跟主人公的性命相连,不但通灵,还可以驱邪避鬼。如果这块玉石脱离了男主人公的身,那他就会有性命危险。作者将真实和幻想交融于一体进行写作,因此,在《红楼梦》虚拟构建的小说空间里,曹雪芹将魔幻化情节安置于真实场景之中,带有现代主义文学色彩。
四、象征性
象征性写作方式在历来文学小说中属于一种常见的方式,在现代文学小说里展现出来的特点一般都是集中、显著的,其不仅只是写作技巧,更是展现形式,它传达了作者关于这个纷杂世界的更繁复、多义或是更朦胧的掌握与解析,呈现于作品里面的特别意象往往是一种主旨内涵的象征,这令作品有了复义性,小说中的这类因主旨级象征而得出复义性特点就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当中较为常见的特点。例如卡夫卡的杰出代表作《城堡》里面的“城堡”意象,均有着多重象征含义的主旨内涵,小说是整体与全方位的象征。这类主旨级的整体象征在《红楼梦》这部作品里面也有所体现。[5]
这部作品里面的象征意象同样是整个的、主旨级的。周思源在其论文中提到这部作品创立了全新的写作方式――“象征现实主义”。李庆信更是讨论这部作品当中的“本体象征、寓言象征与符号象征”。由此可知,这部作品里面使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然而,身为主旨级的象征意象,笔者认为一定是作品里面小说所在之中心背景“大观园”。这个地方是作家虚拟构建出来的地方,暗含了作家的爱恨情仇与自身人生经历,象征了曹雪芹期盼的完美境界。显而易见,“大观园”是作者内心中“理想世界”的象征,曹雪芹把这个地方象征化暗合了现代主义作品表现手法,两者作品的主题都是通过里面的象征意象传达的。
结语
综上所述,就《红楼梦》在表现形式、基调与思想等层面来说都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非常类似的地方,其中微妙地带有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特点。不是说这部作品被现代主义所作用,或是这部作品是现代主义初现倪端的表现,就像类似博尔赫斯可以将韩愈看作是卡夫卡的先行者、其作品稍微带上了卡夫卡的某些特点那般,同样可以将《红楼梦》看作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先行者,且带有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郭孔生.《红楼梦》手帕意象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29).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朱丽.《红楼梦》袭人形象的传统解析与现代视角[J].语文建设,2013(17).
[5]雷玉梅.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特点[J].语文建设,2014(35).
篇5: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 屈原离骚艺术特色
★ 红楼梦剧本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整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