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点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实为边缘相沉积,但其附近层位板内玄武岩的出现,表明该区晚三叠世为拉张环境下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沟驿地区延长组沉积厚度并不大,不超过1500 m.崆峒山砾岩沉积可能受西南部的秦祁造山带影响所致,不能作为盆地西部沉积的代表.其次,通过编制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等厚图及一系列东西向地层剖面对比,发现该时期以往认为的盆地西部从南至北的'巨厚沉降带并不存在.最后,通过地震剖面、平衡剖面和裂变径迹测试数据分析,指出西部现今存在的横山堡后冲构造带和马家滩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并未形成于晚三叠世,其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故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并非为前陆盆地,而是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的组成部分.该认识对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赵红格 刘池洋 王建强 王锋 银燕 ZHAO Hong-ge LIU Chi-yang WANG Jian-qiang WANG Feng YIN Yan 作者单位:赵红格,刘池洋,王建强,ZHAO Hong-ge,LIU Chi-yang,WANG Jian-qiang(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王锋,WANG Feng(长安大学地球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银燕,YIN Yan(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2007 34(3) 分类号:P588.21+2.3 P588.21+2.5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构造属性 晚三叠世 地层展布 地震剖面 裂变径迹 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篇2: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物源分析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古水流方向及沉积物扩散方向、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发现延长组沉积早期古水流方向明显具有从湖盆四周向中心汇聚的特征,并可从轻重矿物组合上可以划分出5个物源方向,即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方向,其中东北、西南和西北物源是主要物源方向.以东北方向物源明显占优势,南物源影响范围较小为特征.延长组早期沉积的.母岩主要为太古宙的复杂变质岩系及下元古界的变火山一沉积岩系.其中,盆地东北部物源来自古阴山及大青山提供的稳定物源,因此三角洲沉积大面积发育;西南物源主要来自秦祁褶皱造山带的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以距离源区近,沉积物粒度明显比东北物源区粗为特征.
作 者:梁积伟 肖丽 高小林 杨文明 LIANG Ji-wei XIAO Li GAO Xiao-lin YANG Wen-ming 作者单位:梁积伟,LIANG Ji-wei(长安大学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肖丽,XIAO Li(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
高小林,GAO Xiao-lin(西北大学科研处,陕西,西安,710069)
杨文明,YANG Wen-ming(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
刊 名:西北地质 ISTIC英文刊名:NORTHWESTERN GEOLOGY 年,卷(期):2008 41(2) 分类号:P618.130.2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早期 古流向 矿物组合 REE配分模式篇3:鄂尔多斯煤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
鄂尔多斯煤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
依据构造解析成果,按设计的'程序对鄂尔多斯煤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平面有限元模拟.经多层次模拟的构造应力场与盆地的构造特征基本一致,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鄂尔多斯煤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作 者:张泓 孟召平何宗莲 ZHANG Hong MENG Zhao-ping HE Zong-lian 作者单位:张泓,何宗莲,ZHANG Hong,HE Zong-lian(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陕西西安,710054)孟召平,MENG Zhao-ping(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0083)
刊 名:煤炭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年,卷(期):2000 25(z1) 分类号:P541 关键词:构造应力场 平面有限元法 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应力场 平面有限元法 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应力场 平面有限元法 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篇4: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与鄂尔多斯盆地改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叠加在华北古生代克拉通台地之上的中生代大型陆内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改造阶段,区域构造体制经历了重大转换,在盆地周缘形成不同方向和不同样式的构造带.其中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主幕,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定型和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期构造变动导致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挤压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早白垩世时期,对区域构造应力体制转换的响应,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弱引张构造环境,引张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南缘地带,六盘山古地堑发育.新生代时期,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一系列地堑盆地.晚中新世或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时期,受到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向东构造挤出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六盘山褶皱带快速崛起,而在盆地的其他周边地带则发生引张变形和地块差异性升降.最后,笔者论述了不同构造应力体制下盆地的改造作用,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研究中的一些基础地质构造问题.
作 者:张岳桥 廖昌珍 ZHANG Yue-qiao LIAO Chang-zhen 作者单位:张岳桥,ZHANG Yue-qiao(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廖昌珍,LIAO Chang-zhen(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中国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Y IN CHINA 年,卷(期):2006 33(1) 分类号:P544+.4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改造 晚中生代-新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篇5: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从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按构造演化序列将中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盆地格架奠定期、晚三叠世盆地生油岩形成期、早-中侏罗世构造稳定期、晚侏罗世生排烃高峰期、早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期及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等6个阶段.并指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油气源的形成、油气聚集,以及对油气圈闭成藏等油气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作 者:罗建强 何忠明 LUO Jian-qiang HE Zhong-mi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陕西,延安,717600 刊 名:地质与资源 ISTIC英文刊名:GEOLOGY AND RESOURCES 年,卷(期):2008 17(2) 分类号:P542 P618.130.2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篇6:鄂尔多斯盆地陇县地区含煤有利区构造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陇县地区含煤有利区构造预测
从沉积-构造演化的角度,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区内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等地层岩相、地层原始沉积厚度、残留厚度的.对比与分析,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县地区在南北方向上具“翘翘板”式的沉积-构造演化规律.通过构造控煤作用分析,预测出该区存在南北两个含煤有利区,并得到地震勘探验证.
作 者:康高峰 王辉 刘池洋 KANG Gao-feng WANG Hui LIU Chi-yang 作者单位:康高峰,KANG Gao-feng(西北大学地质系,陕西,西安,710069;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王辉,WANG Hui(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54)
刘池洋,LIU Chi-yang(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刊 名:煤田地质与勘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年,卷(期):2007 35(2) 分类号:P618.1102 关键词:构造演化 预测 含煤有利区 陇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篇7: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带、中央断裂、东缘边界带和东北部地区的断裂几何特征、运动学及其活动期次的野外观察和测量,并根据断层面上滑动矢量的'叠加关系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带晚中生代构造主应力方向、应力体制及其转换序列,提出了4阶段构造演化模式和引张-挤压交替转换过程.早中侏罗世,盆地处于引张应力环境,引张方向为N-S至NNE-SSW向.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构造应力场转换为挤压体制,盆地周缘遭受近W-E、NW-SE、NE-SW等多向挤压应力作用.早白垩世,盆地构造应力场转换为引张应力体制,引张应力方向为近W-E、NW-SE和NE-SW向.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盆地应力体制再次发生转换,从前期的引张应力体制转换为NW-SE向挤压应力体制.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和应力场方向变化不仅记录了不同板块之间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同时记录了盆地深部构造-热活动事件,并对盆地原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作 者:张岳桥 施炜 廖昌珍 胡博 ZHANG Yueqao SHI Wei LIAO Changzhen HU Bo 作者单位:张岳桥,胡博,ZHANG Yueqao,HU Bo(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施炜,SHI Wei(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廖昌珍,LIAO Changzhen(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80(5) 分类号:P5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晚中生代 断层运动学 构造应力场 应力体制★ 一吟三叠散文
★ 西部往事影评
★ 九局西部口号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