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内容

时间:2022-11-30 06:30:43 作者:Wittgenstei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ittgenste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内容

一.奖项历史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以下简称:诺贝尔)在他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根据最后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 。

18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才经挪威议会通过执行,执行人朗纳·索尔曼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遗产和奖金 。遗嘱通过后,议会委任瑞典皇家科学院为物理学奖的颁发机构 。诺贝尔基金会其后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

19,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的新规条。

19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19,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

1931年,由于候选人贡献不足,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

1934年,由于候选人贡献不足,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

1940年—1942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诺贝尔物理学奖未授奖。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式因为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身体原因而改在莫斯科举行,由瑞典驻苏联大使代表国王授奖。

二.奖项设置

奖项综述

诺贝尔物理学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金的金额取决于诺贝尔基金会那一年的收入  (自1901年以来的所有奖金,请参阅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在有多于一位获奖者的情况下,奖金会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奖金

每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都会获得一笔奖金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一份文件。的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  。,由于削减预算,奖金降至8百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 。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如果同时有三位得奖者,则奖金还可以以2:1:1的比例分配,也就是一人得二分之一,其余二人各得四分之一 。

三.评选考核

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

获奖者由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甄选。该委员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推举的五名成员组成。每年9月进行的第一轮选拔中,事先选出包括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等人在内的约3千人会收到一份保密的提名表。表格须于翌年1月之前送达诺贝尔委员会,专家在审议后,在被提名人中选出15人左右。委员会将最终人选报告呈交至皇家科学院,接受进一步审议。皇家科学院最后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挑选出获奖者。

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50年 。虽然不可提名已故人士,但是如果获奖者在诺贝尔委员会作出决定(一般在10月)和12月的颁奖典礼之间去世,则依然能够获奖。1974年以前,被提名人若在提名后去世,亦能获奖 。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例如,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半颁给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表彰他早在1930年代在研究恒星结构与演化上所做的成果。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不少有重要科学贡献的科学家在有机会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之前,便已去世 。

篇2:3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

3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月7日,据诺贝尔 消息,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于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获奖者名单及其获奖成就。据介绍,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等优势。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光源。此次获奖成果解决了这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随着LED灯的问世,我们现在有更持久和更高效的替代光源。”

由于能耗低,LED灯在许多不发达地区依靠当地低成本的太阳能就能使用,对于全球15亿尚未能受益于电网的人口来说,这种新型光源带来了更高的生活品质。虽然这项发明仅有“20岁”,但它已经使人类获益匪浅。

三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与往年相同,物理学奖是今年公布的.第二个诺贝尔奖项,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6日授予了拥有美国和英国国籍的科学家约翰·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接下来的几天里,诺贝尔化学奖等其他奖项将逐一揭晓。

获奖名单:

赤崎勇,1929年生,日本工程学、物理学家,曾任松下电器研究员,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赤崎勇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他是日本工程学、物理学家,曾任松下电器研究员,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赤崎勇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天野浩,1960年生,日本工程学家,专长半导体器件制造,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曾与赤崎勇合作,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中村修二,1954年生,日裔美籍电子工程学家,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世称“蓝光之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他于 1993年在日本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Nichia Corporation)就职期间,基于GaN开发了高亮度蓝色LED,从而广为人知。当时,开发一种蓝色LED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间只有红色和绿色LED。中村修二教授的创新使得LED生产商能够生产三原色(红、绿和蓝)LED,从而使实现1600万色成为可能。或许最为重要的是,LED行业利用这种新技术来开始白色LED(半导体生态光源)的商业化生产。

篇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简历

19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简历

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1939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并在此工作了,1982年受聘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崔琦于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崔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电子特征、半导体微观结构和固体物理学等.

作 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奖励 英文刊名: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1998 6(4) 分类号: 关键词: 

篇4: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李政道,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1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1)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4)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5)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6)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7)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籍,时年52岁。

(8)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中国杭州。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 ?沙尔菲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 )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10)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原名管谟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1)屠呦呦:10月,中国中医研究员层助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拓展: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个奖项,于19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8月30月,瑞典文学院因丑闻宣布20停颁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化界人士等为表示抗议,新设了仅限今年颁布的文学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为4名最终候选人之一。

篇5: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大预测

对此,美国科学媒体Inside Science继2018年预测中了医学领域的获奖方向——癌症治疗的检查点抑制剂后,今年,Inside Science又列出了物理领域的三大获奖潜在对象。

系外行星和“迟到”的黑洞照片

Inside Science对今年物理学奖的第一个预测领域是宇宙。

在1992年之前,人类只知道8颗行星,如果算上冥王星那就是9颗。1992年,波兰天文学家阿莱克桑德·沃尔兹森(Aleksander Wolszczan)及戴尔·弗雷(Dale Frail)共同发现了第一颗系外行星。截至目前,天文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超过4000颗系外行星。

这些发现证实了许多人长期以来的直觉: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可能并不独特,宇宙中还有许多行星和恒星系统,人类可能并不孤单。

1995年,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及戴狄尔·奎若兹(Didier Queloz)发现了第一颗围绕类日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距离地球只有50光年。这一发现同样具有开创性,因为它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寻找与我们相似的太阳系中的系外行星。

而今年早些时候,第一张黑洞的图片在网上疯传,被媒体报道为近年来科学发现的亮点之一。然而,直到今年4月“视界望远镜合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的这一发现才被正式宣布,申报今年的诺贝尔奖可能已经太迟了,不能被考虑授予。

在此之前,学界已经讨论过诺贝尔基金会关于提名截止日期的政策。同样不清楚的是,如果基金会希望为这张照片颁发奖项,谁将获得该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诺贝尔基金会章程中有一项严格的规定:一份奖金最多由三人分享,这无疑强化了科学界“孤独天才”的过时观念,因此诺贝尔基金会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批评。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超导体

超导性是电流通过零电阻材料时所产生现象的名称,同时也是Inside Science的第二个预测领域。19,获得19诺贝尔奖的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梅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了这个现象。

1986年,来自IBM的两位科学家约翰内斯·乔治·贝德诺兹(Johannes Georg Bednorz)和K.亚历克斯·穆勒(K. Alex Müller)发现了一种含有氧化铜的材料,它可以在高于此前理论允许的温度下保持超导性。一年后,两人在198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在铜材料被发现之后的里,这个领域没有任何重大突破。

但是这种情况在20发生了改变,当时由日本研究人员细野秀夫(Hideo Hosono)领导的一组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含铁材料,这种材料在异常高温下具有超导性。

随后,在,一个由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的米哈伊尔·埃雷米茨(Mikhail Eremets)领导的小组发现了另一类含氢的超导材料。这些物质的存在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内尔·阿什克罗福特(Neil Ashcroft)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塔利·金茨堡(Vitaly Ginzburg)在20世纪60年代预测过。

新材料的发现为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神秘现象打开了新的大门。值得注意的是,超导性的发现已经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现代发明,如核磁共振机和粒子加速器,并可能在聚变反应堆或无损电网中找到未来的应用。

量子纠缠

2018年,科学家首次通过量子通信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进行了量子加密视频通话。不久之后,美国签署了《国家量子倡议法》(National Quantum Initiative Act),旨在为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和培训保证投资,因为量子信息科学具有巨大的商业和国家安全应用潜力。

据了解,银行业方面正在考虑使用这项技术来保护他们的信息,像谷歌和IBM等科技巨头也正在开发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某些计算的量子计算机,而不是使用传统的超级计算机。

如果没有该领域先驱者们奠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

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John Stewart Bell)为解决量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悖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众所周知,爱因斯坦曾与这个悖论作过斗争。它被称为贝尔定理,后来成为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它进行了越来越复杂的实验,验证了贝尔定理。

在,法国的阿兰·艾斯佩特(Alain Aspect)、美国的约翰·柯罗瑟(John Clauser)、和澳洲的安东·吉林哲(Anton Zeilinger)三位物理学家“因其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的基本概念和实验贡献,特别是一系列日益复杂的贝尔不等式测试,而获得沃尔夫奖(Wolf Prize)”。不幸的是,与该理论同名的贝尔在1990年去世了,这使得他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因为诺贝尔委员会的规定是不允许在人去世后颁发诺贝尔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在Inside science去年的预测中已经出现过一次。

海外网10月8日电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加拿大物理学家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以表彰其对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与此同时,两位瑞士天文学家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也获得该奖,因为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

据了解,皮布尔斯出生于加拿大的温尼伯,是普林斯顿大学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荣誉科学教授,也是加拿大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自1970年以来,他被广泛认为是世界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他对原始核合成、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麦耶是瑞士天文学家,曾任教于日内瓦大学天文学系,已于退休,但仍以荣誉退休教授身份继续进行研究。

奎洛兹同样是来自瑞士的天文学家,他在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方面颇有贡献。《卫报》称,在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时(1995年),他和米歇尔·麦耶共同发现了围绕主序星的首颗太阳系外行星。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个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设立物理学奖项,最早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中被提及。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人将物理学视为最重要的科学,也许诺贝尔也这么认为,因此他的研究也与物理学密切相关。

据诺奖官网介绍,从1901年至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颁发113次,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其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为25岁,最年长者为96岁。此前历届得主中仅有三位女性。

以下为近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18年,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以及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凭借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获奖。

,三名美国科学家雷纳·韦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凭借在发现引力波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奖。

,三名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凭借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获奖。这三名科学家均在英国出生,获奖时均在美国的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20,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凭借发现中微子振荡获奖。

20,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凭借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奖。

2019年诺贝尔奖从10月7日起陆续揭晓,其中,7日当天公布了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家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以及英国医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他们凭借革命性地发现让人们理解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而获奖。

据诺奖官网消息,其他奖项的揭晓时间预计为:9日公布化学奖获得者,10日公布文学奖获得者,11日公布和平奖获得者,14日揭晓经济学奖获得者。

篇6:COBE:宇宙学的一块里程碑-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COBE:宇宙学的一块里程碑-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扼要地阐述了COBE的两个重要成果的'物理含义.

作 者:俞允强 YU Yun-qian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100871 刊 名:科技导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2006 24(12) 分类号:P1 关键词:宇宙学   宇宙背景辐射   宇宙背景探测者  

篇7: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年轻获奖者仅25岁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签署了最后的遗嘱,将其一大笔生前财富立为一系列奖项的储备基金,奖励世界上在不同领域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人。这一系列奖项就是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志,诺贝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或者发明的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牌正面

109次

诺贝尔奖各领域没有颁发奖项的年份

自奖项于19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被授予了109次。期间只有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这六个年份没有颁发,原因是:如果候选人的贡献成就没有达到第一段提到的要求,那么奖金就被保留至第二年。假如第二年仍旧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这份奖金将回流至基金会的初始基金里。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奖鲜少颁发。

201人

190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籍统计

从1901年到20,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共颁发了201人次,但是有一位名为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的人两次获奖,所以总获奖人数是200人。其中47人是单独获奖,32人是与一位同仁共同获奖,30人与另两位合作者一起捧得殊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组委会认为如果有两人的贡献不相上下,或者一份成果由两人或三人共同完成,那么奖项理应颁给多于一人的获奖者。这些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55岁。

5.21和2.28

有趣的是,在所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最常见的生日是5月21号和2月28号。如果你身边有这两个日期出生的人,说不定他们就是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哦。

34位

诺贝尔物理学中,有34位获得者研究的领域是粒子物理学。顺便提一句,诺贝尔奖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Erik Axel Karlfeldt),二为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ld),三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

25岁

纪念一百年前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和马克斯-冯-劳厄对X-射线晶体学的发现。

截至今日,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劳伦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1915年,年仅25岁的他凭借用X射线研究晶体内原子和分子结构的贡献,与父亲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88岁

小雷蒙・戴维斯

年龄最大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小雷蒙・戴维斯(Raymond Davis Jr.),他获奖时已有88岁。

2位女性

居里夫人与丈夫皮埃尔居里

在200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中,只有两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我们熟知的居里夫人(Marie Curie,19与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获奖,19又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及德裔美籍女物理学家迈耶夫人(Maria Goeppert-Mayer,1963年获奖),后者因与德国物理学家延森(Johannes Hans Daniel Jensen)共同在发现核壳层结构方面所作的贡献而获奖。

4对父子档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长长的颁奖名单中,曾有4对父子档获奖,他们分别是:

威廉-布拉格及儿子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Bragg and Lawrence Bragg), 1915年共同获奖。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922年获奖)及儿子奥格-玻尔(Aage N. Bohr,1975年获奖)

曼内-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 1924年获奖)和儿子凯-西格巴恩(Kai M. Siegbahn, 1981年获奖)

J.J.汤姆逊(J. J. Thomson, 1906年获奖)和儿子乔治-汤姆逊(George Paget Thomson, 1937年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继承了母亲的事业,与丈夫在1935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100万和800万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用其遗产中的3100万瑞典克朗(相当于现在的17.02亿瑞典克朗)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2015年,每单项的诺贝尔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

篇8:解读宇宙的起源-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解读宇宙的起源-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宇宙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果的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他们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和各向异性强烈地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并开启了“精确宇宙学”时代的大门.COBE之后宇宙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近年WMAP、SDSS等天文观测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持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并对物理学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尖锐的挑战,诸如什么是暗物质?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是什么?

作 者:张新民 ZHANG Xin-m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室,北京,100049 刊 名:自然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年,卷(期):2006 28(6) 分类号: 关键词:大爆炸宇宙学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暗物质   暗能量  

篇9: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年轻想到的励志文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年轻想到的励志文章

一心想实现自己物理学的,攀登到世界的最高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儿子的梦想,有时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谈,感觉我这有生之年估计看不到孩子的那一天,或许孩子这辈子也不会达到那个水准。当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其中,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1974年出生,今年36周岁。这时的我却又有点想入非非了,如果儿子有那么一天,也象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那样三十多岁时获得,那我就能看到那一天了。

在我的脑海中一直以来总认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都是垂老者,因为要等到成果被人们认可时总要经历一些年代,而到那时人已经老了,当5日我从厦门旅游归来,上网看到这则消息时,真的发呆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可以是年轻的,今天在家我上网查找往年的历史,发现对于“70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获奖,在我羡慕其“年轻”时,实际上,比诺沃肖洛夫年轻的诺奖获得者大有人在,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李政道、杨振宁,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分别是31岁、35岁,在诺贝尔奖历史中,年龄最小的获得者只有25岁,是英国的劳伦斯―布拉格。由此可见,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要有七老八十才能得到。

不过看看我们国内的一些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是四十以上的人,对于那些四十左右的人员,在我们国内的一些报道中总是称为年轻的科学家,可见在我们国家,要想达到科学的顶峰就要具有 “媳妇熬成婆”的过程,一般年轻人很少受关注,再加上我国的学制,等博士读出来一般也要有27、8岁了,接着成家等一些琐事,学术一事也就耽搁了,往往过了学术黄金期后,各种荣誉才会接踵而至,所以在我国40岁称年轻一点也不奇怪。儿子曾经为学术年龄跟我争议过,他列举了世界上获得成就的人物都是年轻,有的是在年轻时发现的,到老时人们才证实了他,承认了他。他说:26岁前没有成果出来,这一生想获得成果就难了,人的创造力在26岁前是最容易爆发的,最有奇思异想的年龄。我一直想找事例驳倒他,找了一些大器晚成的事例,我还没有来得及写出这方面的文章,这次诺贝尔奖得主是年轻的,又让我在儿子面前输了,儿子不想在国内读书,他觉得国外的学制好,可以缩短学程,早日完成他的心愿。想想真有他的道理。

今天有时间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诺贝尔奖,发现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在看了一些研究者的分析,认为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的年龄段。这不得不让我对儿子的理论有所思考,现在儿子选择了他的路,他已经成功就读香港科技大学,他为自己的理想实现近了一步,现在看看儿子的选择还真有他的道理。看看国内那些正在攻读学位的博士生,他们每个月1000元左右的生活费,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都困难,更何况现在国内的博士学位可以用生产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再看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研究人员,为挣够可以兑现工资的“学术工分”,做着与学术无关的事情,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填表格、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寻找期刊发表的过程中,虽然撰写了不少的论文,但价值几何?

综观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功利与浮躁的成分居多,教育与学术行政化倾向严重,不改变这些现状,中国要出一位诺贝尔奖还不知要过多少年,虽然杨振宁预言不出十年,中国本土会出现一位诺贝尔奖,看着如今的现状,真的存在疑义,不过作为中国人,真的很希望能早日看到那一天。也希望儿子能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能看到那一天,我要善待自己,好好保养自己,做个长寿老人。

篇10:2019诺贝尔化学奖人物内容揭晓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用于奖励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这种重量轻、可再充电且功能强大的电池,如今被用于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各个领域。它还可以储存大量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能源,使一个无化石燃料的社会成为可能。

全球都在使用锂离子电池来为我们用于交流、工作、学习、听音乐和搜寻知识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动力。锂电池还使远程电动汽车的发展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储存成为可能。

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奠定的。Stanley Whittingham致力于开发可以实现无化石燃料能源技术的方法。他开始研究超导体,并发现了一种能量极其丰富的材料。Whittingham用这种材料在锂电池中制造了一种创新性的阴极。这是由二硫化钛制成的。它在分子水平上拥有可容纳插入式锂离子的空间。

John Goodenough曾预测,如果用一种金属氧化物而不是金属硫化物来制造阴极,那么它将具有更大的潜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他在1980年证明,嵌入锂离子的氧化钴以产生高达4伏特的电压。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将带来更加强大的电池。

以Goodenough的阴极为基础,Akira Yoshino在1985年创造了第一个商业上可行的锂离子电池。他没有在阳极使用活性锂,而是利用了石油焦。石油焦是一种碳材料,像阴极的钴氧化物一样,可插入锂离子。

由此带来的是一种重量轻、耐磨的电池。这种电池在性能恶化之前可以充电数百次。锂离子电池的优点是,它们不是基于分解电极的化学反应,而是基于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来回流动。

自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锂离子电池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们为无电线、无化石燃料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并为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福祉。

获奖者简介

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1922年生于德国耶拿。1952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

M•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1941年生于英国。1968年从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大学特聘教授。

吉野彰(Akira Yoshino), 1948年出生于日本吹田市。2005年从大阪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东京旭化成株式会社名誉研究员、名古屋明治大学教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简历

诺贝尔化学奖人物内容揭晓

《诺贝尔》读后感作文

诺贝尔英文简介

诺贝尔成功的格言

历届诺贝尔获奖感言

五年级上册《诺贝尔》说课稿

屠呦呦诺贝尔获奖感言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哪些

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内容(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内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