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ongxs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 目录
篇1: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
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
几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00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篇2:名人故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
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鲍勃·迪伦(Bob Dylan)。
时光追溯到1961年,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如此遥远的年份,那也是鲍勃·迪伦开始红得发紫的时候,距今半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化符号、民谣摇滚教父、反战英雄、音乐界传奇……对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人们给予了很多标签。
但是,鲍勃·迪伦说这些标签“没有一个是靠谱的”,他公然不屑。而对主流文化,他也很警惕,认为是“骗人的把戏”。正如他的成名曲《答案在空中飘扬》,他一直没有停下步伐。
关于他的故事要几十年前说起,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00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篇3:获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的名言
关于获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的名言
1、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鲍勃·迪伦语录。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a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鲍勃·迪伦语录。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篇4: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回忆录像一块滚石
《像一块滚石》是美国鲍勃・迪伦创作的回忆录,也译为《编年史》。
该书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迸发的辉煌时刻,还有意气消沉的时刻。
该书出版以后,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有媒体把它与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相提并论,也有媒体说它写作手法直追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
内容简介
该书是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迪伦对此毫不讳言,没有人期待他会如此开诚布公。他袒露这些瞬间,正视它们,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像亨利・米勒最隐私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部开创时代――书中所描述的时代――的作品,揭示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它们并不都是轻而易举的可能。终究,它只是生命,从来没有像这样被书写过的生命。该书揭开了这位大众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代才子尽情释放生命的风采。[2] 被评选为《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作品评价
人们没有想到他会写得如此出色,没有想到这位摇滚老江湖可以用如此的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眼光回顾往昔的岁月。读者在这里听到迪伦无与伦比的声音,他的抑扬顿挫,他冷面幽默的机智,他玩弄辞藻的本领以及各种惊心动魄的回忆――所有一切都讲得非常漂亮。原来迪伦竟然在追忆过去,想象当年人们的面貌、穿着和谈吐的时候竟然有种普鲁斯特式的风采。
该书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作品的真谛:迪伦几十年来在若干采访中极为吝啬地散落的思想火花。本书为读者开辟了一条理解作者思和艺术的通道,对于迪伦而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生交接点,迪伦一方面在寻找一种让整整一代人有共鸣的声音,替他们说话(尽管他自己并不情愿如此)。另一方面,他又在积极复兴他游吟诗人的传统。
――《华盛顿邮报》
该书真正的文学价值在于迪伦为自己年轻的自我设计的那种叙事语气,它是如此动人心弦……不失为一本让人焕发、璀璨动人的读物。
――《纽约时报书评》
该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犹如迪伦的“权威作品”,像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一样充满活力……令人颤抖的隐喻一再出现:午夜,谋杀,火。读这本书就好像是滑倒在一位诗人的身上,一位我们同时代的诗人。
――《人物》
该书以非凡的魅力再现了作者激动人心的创造力。
――《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成了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迪伦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
1.2016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回忆录像一块滚石
2.诺贝尔文学奖战争题材作品推荐
3.诺贝尔文学奖历年作品推荐
4.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推荐
5.适合学生看的诺贝尔文学奖书籍
6.2016诺贝尔医学奖揭晓 日本科学家获奖
7.2016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篇5: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应不应该给鲍勃·迪伦?
2017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应不应该给鲍勃·迪伦?
正方:
吴亮(先锋文学评论家):
“迪伦从来没有过时!诺贝尔奖的评委老爷们终于想起了他。我在《朝霞》里仅仅提到了两位美国摇滚歌手,梦幻的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一个鲍勃·迪伦,另一个就是大卫·博伊。后一位去世了,另一位得了诺奖。”
黄昱宁(上海译文编辑,文学翻译):
“其实老头在名单上也已经好多年了,只是太多人把这个当笑话看了。很多摇滚、民谣甚至说唱的歌词都是绝妙的、冒着活气的、随时可以从舌尖上绽放的现代诗,嗯,比很多诗更像诗。瑞典的老头们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们还是与时俱进的。”
孙孟晋(乐评人):
“他的歌词写的很好,他的回忆录《编年史》也很好,在非虚构文学里是典范。在中国,好像只有作家协会的写小说诗歌的才是作家,才是文学,他们忽略了,摇滚乐里歌词写的好的也是文学。他的作品很深刻的,他对人性的洞察,他歌词里面对时世的关心,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甚至我觉得他的歌词一点都不比一些大诗人写得差,他早期读了很多诗人的作品,比如金斯堡,他的名字都来自于迪伦·托马斯。他的《编年史》回忆录就放在文学作品的'范围里面的,我觉得如果没有那本回忆录,他也不一定能获奖。回忆录是从他走向纽约街头开始讲起,他怎么离开明尼苏达大学,到纽约寻找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伍迪·格思里怎么指引他往前走的一段故事。”
李黎(书评人):
“迪伦当然是作家。作家或诗人身份不是官方或机构授予的玩意儿,写作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与变革。写作的本质是对一切的冒犯,重点是冒犯上一代。鲍勃·迪伦的写作确实是为了唱,技术上追求流畅、现场感,但他一出手就摸到了写作或诗歌的本质所在,演唱和演出只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容易选择的文化方式而已。”
萨尔曼·拉什迪(《午夜之子》作者,布克奖得主):
“从《俄耳甫斯》到巴基斯坦作家法伊兹,音乐和诗歌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迪伦是吟游诗人伟大传统的杰出继承者。选得真好!”
郭强生(台湾小说家、剧作家)
“凡以文字表达出思想与灵魂的,都是文学创作;能诵唱的文学,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反方: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美国作家,诺奖热门人选之一)
我被问到迪伦获诺贝尔奖有啥感受,我的评语是:鼓舞人心,眼光独到。他的音乐与歌词令人难以忘怀,从深层次看来,还是很有文学性的。如果要找一个准流行音乐偶像的话,有趣又大胆的诺贝尔奖也可以选择颁给甲壳虫嘛(或者别的谁?),他们也应该拿这个奖。人们应该成立一个针对杰出流行音乐的国际大奖,更确切点儿,是针对那些显得很流行但又超越了流行的音乐。我想起来了,鲍勃·迪伦之所以取名为“迪伦”,是为了向20世纪伟大诗人迪伦·托马斯致敬——那个本可以得诺奖却终究没得诺奖的诗人,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曾四度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诗人)一样。
周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唐·德里罗译者):
“Shame!这对于美国文学来说,其实更像一次羞辱,1993年以来好不容易轮着了,没人,那就弄个唱歌的吧。”
吴文忠(恩古吉·提安哥译者):
“感觉评选偏大发了,这里含有政治因素,可能有巴结美国的意思,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不应该把诺奖看得太重要,诺奖更多是西方的兴奋,诺奖是为英语世界宣传,就算take it for granted吧。”
林俊颖(台湾作家):
“我根本不在意诺奖谁得,但是给鲍勃·迪伦?有没有搞错!迪伦的歌是有意思,很多我很喜欢,但给他文学奖,是乱搞。起码给文学留些尊严吧。”
黄小邪(专栏作家,芝加哥大学电影系博士):
“本来想缄口,还是凑了个热闹。这结果很讽刺,无论从文学成就还是社会意义。不过说到底也许我们不必太在乎某奖的 ‘权威性’。当过几次电影节评委后对这点体会更深,很多偶然因素。”
北村(作家):
“说是阿多尼斯的时候,我有些遗憾,我个人对诺贝尔级诗人的标准如果不是里尔克级的,至少也是策兰级的,结果给了个鲍勃狄伦,眼镜真是碎了……瞎颁!诗歌,如果追溯歌的传统,只会想起荷马,不会想到狄伦。”
王周生(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自此,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艺术奖。”
中立派:
毛丹青(旅日作家):
“刚才日媒分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鮑勃・迪伦与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有关,因为这位带有朋克风格的女性是瑞典学院2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常务秘书,她从去年的出现对评委界定文学等议题也许起到了作用,但不知这一分析是否靠谱。”
方方(作家):
“蛮喜欢诺奖评委的思维方式:就是不按人们预设的思路出牌。文学就该开阔再开阔些。诺奖评委经常做这种开拓式工作。比鲍勃·迪伦诗好的人一定有,但给了你们这些作品完美者有什么好玩?评奖本来就有游戏色彩。这不,今年的诺奖就玩得很嗨。把全世界闹炸,而大街小街庙堂草庐一律响起诺奖得主的歌。”
篇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名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名言
1.“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有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 -- “All the great performers had something in their eyes. It was that 'I know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know.' And I wanted to be that kind of performer.”
2.“60年代的故事,就像飞碟登陆一样。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The 60s was like a UFO landing. A lot of people heard about it, but very few actually saw it.”
3.“英雄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I think of a hero a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the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his freedom.”
4.“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谁。”--”All i can do is be myself, whoever that is“
5.“这世间所谓的真相都在累积一个巨大的谎言。”--”All the truth in the world add up to one big lie“
6.“实际上,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应该成为的人。”--“Basically you have to suppress your own ambitions in order to be who you need to be.”
7.“被关注是一个负担。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被关注了,所以我经常失踪。”--“Being noticed can be a burden. Jesus got himself crucified because he got himself noticed. So I disappear a lot.”
8.“大学就像养老院,而且事实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Colleges are like old-age homes,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more people die in colleges. “
9.“民主没有统治世界,你最好把它藏在脑袋里。这个世界被暴力主宰,但我觉得你最好别多这个嘴。”--“Democracy don't rule the world, You'd better get that in your head; This world is ruled by violence, But I guess that's better left unsaid.”
10.“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Don't matter how much money you got, there's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there's saved people and there's lost people. “
11.“他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去死。”--“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
12.“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I accept chaos, I'm not sure whether it accepts me.”
13.“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I consider myself a poet first and a musician second. I live like a poet and I'll die like a poet.”
14.“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I define nothing. Not beauty, not patriotism. I take each thing as it is, without prior rules about what it should be.”
15.“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I don't think the human mind can comprehend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ey are both just illusions that can manipulate you into thinking theres some kind of change.”
16.“我觉得诗人是不会称自己为诗人的人。”--”I think a poet is anybody who wouldn't call himself a poet. “
17.“我从不写政治歌曲,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已经看透了一切。”--”I've never written a political song. Songs can't save the world. I've gone through all that.”
18.“如果我不是鲍勃·迪伦,我可能会认为这个名字有许多种答案。”--“If I wasn't Bob Dylan, I'd probably think that Bob Dylan has a lot of answers myself.”
19.“就因为你喜欢我的东西,不代表我就欠你什么东西。”--”Just because you like my stuff doesn't mean I owe you anything.”
20.“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No one is free, even the birds are chained to the sky.”
篇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天才,但天才是没法讨论的,也没办法模仿。不过,任何一个天才的成长都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系,迪伦也不例外。迪伦少年成名,25岁时就已经被美国年轻人视为精神偶像,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让我们从迪伦30岁之前住过的三个城市讲起吧。
明尼苏达的希宾
从地图上看,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但在美国人眼里,这个州属于“中西部”,因为这个国家是从东海岸发展起来的,波士顿、费城和纽约才是中心,明尼苏达则完全属于乡下,明尼苏达人就是正宗的乡下人。
1890年,在明尼苏达州的北方小镇希宾(Hibbing)发现了一个大铁矿,此时正赶上美国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希宾迅速地富了起来,成为美国最富的镇之一。1946年,一户姓齐默尔曼(Zimmerman)的人家搬到了希宾镇,这家的男主人阿比·齐默尔曼(abe Zimmerman)因为生病不得不辞去原有的工作来这里帮助他的两个哥哥代管一家电器商店。阿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鲍勃(Bob),小的叫大卫(David)。大儿子生于1941年5月24日,出生时因为头太大还差点出了麻烦。鲍勃很小就喜欢唱歌,而且有很强的表现欲。在他3岁那年就当着邻居阿姨们的面表演了两首歌,最好笑的是在唱歌前他郑重宣布:“大家都不要说话了!否则我不唱!”
鲍勃同其他男孩子一样,也喜欢看连环画,他会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个没完。也许是从连环画中得到了启发,9岁那年的母亲节那天,鲍勃突然跑到母亲面前,为她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我亲爱的妈妈,我希望你(My dear mother,I hope that you)
永远不会变老,头发永远不会变白,(Will never grow old and gray,)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会对你说:(So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will say:)
“喂,这位年轻的女士,母亲节快乐!”(“Hello,young lady,Happy Mother's Day。”)
显然这首诗不能算好,但从此写诗成了小鲍勃最大的爱好。
齐默尔曼一家是犹太人,这在希宾算是个少数派。他们家虽说不上富有,但比起在当地占多数的蓝领工人来说却是相当富裕的。镇上的工人们不喜欢这些富裕的犹太人,但这些犹太人所受的歧视还不算太严重,与当时美国黑人所受的歧视相比更是微不足道。而对于鲍勃这些犹太孩子来说,这种歧视的最大后果就是孤独。鲍勃的父母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鲍勃放学后就只能一人待在家里,因为他和学校里那些穷孩子们玩不到一起去。寂寞的鲍勃经常会一个人对着窗户发呆,做白日梦。由于天气寒冷和对铁矿的过度开采,希宾镇已经没有多少植被了,窗外能看到的就是一片光秃秃的碎石和那个被当地人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坑”的露天铁矿。这种奇特的荒凉景象肯定在鲍勃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人世间的荒谬和无常。
也许是因为内疚,齐默尔曼夫妇俩总是尽量满足鲍勃的需要,很快鲍勃就有了自己的高级收音机、电唱机和满架子的唱片。那阵子鲍勃很迷收音机,尤其喜欢收听来自遥远的南方电台里播放的流行音乐。当时美国南方正流行黑人的“节奏与布鲁斯”(R & B),以及受此影响而出现的“乡村与西部”音乐。这些音乐节奏强劲,气氛喧闹而又放肆,与希宾镇单调无趣的白人中产阶级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其说小鲍勃喜欢这种音乐,不如说他迷上了这种音乐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现状的强烈反差。
这段时间小鲍勃还有一个爱好:看电影。他的一个叔叔拥有希宾镇最大的电影院,他因此免费看了大量好莱坞电影。1955年秋天,鲍勃看了一部名叫《无因叛逆》(Rebel Without a Cause)的电影,演员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在电影里成功地扮演了梳着背头的叛逆青年。这一形象把鲍勃迷住了,他马上跑到店里买来一件黑皮夹克,一条李维牌紧身牛仔裤,一双高腰皮靴,还央求父亲为他买一辆二手的哈雷摩托车,经常骑着它在大街上兜风,车后则坐着鲍勃当时的女朋友,一个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名叫埃科的姑娘。就这样,鲍勃在旁人眼里成了镇上不良青年的一员。这些被人们称为“油脂仔”(Greaser)的另类青年多半是穷苦工人家的孩子,鲍勃其实跟他们混不到一起去,他只是喜欢那种叛逆的感觉罢了。这种喜好伴随了他一生。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因为气候灾害爆发了饥荒,失业的黑人沿着61号公路北上,去芝加哥等大城市找工作,顺便把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带到了北方。城市生活为这种源自乡村的音乐插上了电,并渐渐转变成为大名鼎鼎的摇滚乐。自50年代开始,摇滚乐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身为“油脂仔”的鲍勃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和两个朋友组织了一支摇滚乐队,取名叫“金色和弦”(Golden Chords),鲍勃是乐队的主唱。有一次乐队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音乐比赛,学生们被这种喧闹的节奏吓坏了,台下有人开始“嘘”起来,有一个老师甚至躲进了休息室。鲍勃这时显露出了他性格中最强的一面——自信,他完全不理会台下的嘘声,仍然自顾自地唱了下去。
篇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比赛结果,“金色和弦”名落孙山。
不过,总的说来,鲍勃的中学时代是很平常的。中学毕业后,鲍勃考上了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不过很快就厌倦了枯燥无味的大学生活,整天出入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酒吧区,听“垮掉派”(Beat)诗人们朗诵诗歌,也跟着他们一起吸毒。那个时期美国的大学生是不听摇滚乐的,嫌它太简单。他们需要一种成年人听的音乐,而在当时他们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民歌。鲍勃很快就把手里的电吉他换成了一把钢丝弦的吉布森民谣吉他,并开始学唱美国民歌。他一开始是从扒流行民歌组合“金斯敦三重唱”(Kingston Trio)的歌学起,很快就学唱更古老、也更正宗的老民歌。他尤其喜欢黑人唱的民歌,这大概是因为他中学时就是黑人布鲁斯的乐迷,对黑人音乐特别有好感。
鲍勃苦练了一学期,觉得自己有些底气了,便在一天下午背着吉他走进了一家民歌咖啡馆,说自己名叫鲍勃·迪伦(Bob Dylan),想来咖啡馆唱歌。从这一时刻起,那个来自希宾镇的犹太少年鲍勃·齐默尔曼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取代他的是一个稚气未脱却又野心勃勃的鲍勃·迪伦。
迪伦取这个名字一半是因为一个美国电视节目中的西部英雄马特·狄龙(Matt Dillon),另一半是因为迪伦觉得这个名字又好听又好记。后来总有人猜测鲍勃改名是为了纪念著名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 Thomas),可鲍勃那时很少读书,改名时他还没读过托马斯的诗歌,成名后鲍勃找来一本托马斯的诗集读了一遍,他的评论是:“我俩的风格不一样。”
鲍勃改名字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他很早就对自己的身世不满意,自己平庸的犹太家庭和他一心想成为的流行歌手的身份太不相配了。充满幻想的鲍勃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寻找一个他想扮演的角色,以代替人们心目中的犹太乖小孩儿的形象。大唱摇滚乐的“油脂仔”是他选择的第一个角色。在他进了大学并放弃了摇滚梦之后,鲍勃急需再次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名字大概是最彻底的手段了。不仅如此,他还每每在人前吹嘘说自己是来自美国南方的孤儿,曾经和许多著名的黑人布鲁斯大师一起在南方唱游过。也许可以把这种行为当做是少年迪伦善意的恶作剧,但迪伦成名后也经常对朋友和媒体撒谎,为此经常遭到朋友们的耻笑。有人分析说他这么做很大的原因是为了在人们心目中制造神秘感,不过他的朋友都不愿扫他的兴,没把他的谎言揭穿就是了。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迪伦无意中读了一本小说名叫《奔向荣耀》,立刻疯狂地爱上了本书作者,美国最伟大的民歌手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这是格思里写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他扛着一把吉他在美国各地流浪的经历。那段时间迪伦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而且逢人就说格思里是多么伟大,自己是多么崇拜他。迪伦甚至强迫朋友们听他朗读书中的段落,格思里成了迪伦这辈子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个精神偶像。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迪伦疯狂地要把自己改造成格思里。他很快地学会了几乎所有格思里的歌曲,而且连说话也开始带着格思里的南方口音。不久他就把幻想与现实混在了一起,到处跟朋友说自己其实是生在美国南方的孤儿,还曾经在加州见过流浪中的格思里,对此朋友们自然是一笑了之。
格思里一辈子写过不少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民歌,不少人因此把他当做左派民歌的代表性人物,但其实他一生痛恨形式主义,而政治在他看来是最大的形式主义。他曾经对朋友说:“左翼、右翼、鸡翼,在我看来都一样。”迪伦之所以喜欢格思里,肯定不是因为他的左派立场,而是他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图名利,敢于追求自由的天性。要知道,当垮掉派诗人们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格思里就用自己的歌声当饭票,开始了浪迹天涯的流浪生活。
当迪伦听说格思里因病住院,而且患的是不治之症后,便决定去纽约看他,从此便踏上了一条通往成功之路。
纽约的格林威治村
1961年1月的某天晚上,一个叫曼尼·罗斯(Manny Roth)的老板正在为自己的咖啡馆客人不多而发愁。这家小咖啡馆名叫“咖啡哇?”(Café Wha?),坐落在纽约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的麦克杜格尔大街上,临街就只有一扇门,其余部分全在地下室。那天晚上正好有位民歌手在为客人们唱歌,这时门开了,随着冷风走进来一个年轻人,他圆圆的脸,长得像只有16岁,却穿着一身西装,还打着领带,一只手拎了个背包,另一只手提着一把破吉他。他来到曼尼面前,开口说:“我从西部来,刚到纽约。我叫鲍勃·迪伦,我想唱几首歌,成吗?”
“当然可以,你住在哪里?”
“还没找到住处呢。你知道什么地方可以让我住一宿吗?”
“我跟大伙说说看。”
等到那个歌手唱完后,迪伦走上了小舞台。他一边不紧不慢地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口琴和一个口琴架,一边为吉他调音,嘴里不停地向观众们讲自己的故事:“我这些年一直在全国各地旅行,去过所有伍迪·格思里去过的地方。现在身上只剩下这把破吉他和这个旅行袋,其他什么也没有。”迪伦天真的样子和带着浓重南方口音的叙说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接下来的演唱虽然没能给人留下太深印象,但他唱完后,有好几个人都愿意为他提供住宿。就这样,迪伦在一个陌生人的客厅沙发上度过了他在纽约的第一个夜晚。
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几条大河的出海口,其中心一块被哈德逊河和东河夹在中间的半岛是曼哈顿。在这里工厂做工的蓝领工人们需要一个房租便宜的生活区,格林威治村应运而生。这个城中村位于曼哈顿岛尖的北部,多年来不断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工人,逐渐成为全美国民族成分最复杂的街区之一。
上世纪初,贫穷的意大利工人开始大规模迁至格林威治村,把它发展成一个以意大利蓝领工人为主的意大利城。意大利人有个奇怪的传统,他们认为艺术家都是些受上帝保佑的好心肠的傻瓜,他们既不把艺术家们太当回事儿,又善于容忍艺术家们那些在常人看来稀奇古怪的行为举止。因此,这些意大利人与同样看中了这里低廉房租的穷艺术家们相处得很好。在格林威治村住过的艺术家中出了许多伟人,如马克·吐温、欧·亨利和爱伦·坡等。再后来,许多先锋诗人、前卫爵士音乐家、画家等相继入住这里,使得格林威治村变成了一个由80%意大利人、15%爱尔兰移民和5%先“疯”艺术家组成的奇怪的城中之城。
正是因为这些“疯子”们做出的贡献,使得纽约市不但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也逐渐演变成了美国的文化中心。从文学上讲,这里是垮掉派文学运动的发源地,金斯堡、凯鲁亚克和巴勒斯都发迹于此。从音乐上讲,这里不但是现代爵士乐的发源地,而且也是美国流行音乐的制作中心,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这里,著名的流行歌曲创作中心“锡锅街”(Tin Pan alley)就位于此处。从政治上讲,这里还是美国左派的大本营,美国共产党的总部就设在纽约市,这里有大量来自东欧的移民,他们是美国共产党的主力。
纽约浓郁的左派风气使得民歌复兴运动在纽约遇到了严重阻力。美国的民歌复兴运动始于5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金斯敦三重唱”,三位大男生穿着衬衫和卡其布裤子,用吉他和班卓琴作为乐器,翻唱各民族古老的歌谣。这场运动的起因很简单,最早迷上摇滚乐的那帮中学生纷纷上了大学,而早期摇滚乐简单无趣的歌词逐渐被他们所抛弃,唱片公司只好通过改编老民歌来填补空白,没想到这种通俗化的民歌一炮而红,那段时期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模仿“金斯敦三重唱”的男女青年。
但在格林威治村这个美国民歌的重镇,“金斯敦三重唱”这类通俗民歌却没有任何市场。不但那些一直试图用民歌宣传革命理想的左派们讨厌它,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派民歌手们也讨厌它,骂它是穿上了民歌外衣的流行歌曲,玷污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民歌传统。
民歌的这两个主要派别虽然不完全合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垮掉派。这些人和民歌手很像是一对寄宿在格林威治村的不和谐的共生体,虽然从本质上看两者都反潮流,都试图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都崇尚个人自由的不可侵犯。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美国民歌带有明显左派标记,它把为老百姓说话,同资本家斗争当成了自己的目的。而垮掉派则提倡追求个性和心灵解放,提倡一种没有任何义务和牵挂的绝对自由。
篇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迪伦刚到纽约时还不满20岁,那时候的迪伦喜欢老民歌,表面上属于民歌的学究派,但他心里想当歌星的愿望也很强烈。不过,在明星云集的纽约,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付出双倍的努力,还得仰仗贵人相助,甚至还要加上一点运气。迪伦肯定是很努力的,那阵子他一有机会就去民歌咖啡馆唱歌,苦练吉他和口琴,很快他的口琴就自成体系,圈子里谁需要口琴伴奏都来找他。
万事俱备,就欠“贵人”了。迪伦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的偶像格思里。格思里不幸患上了亨廷顿氏症,当时已到晚期,虽然还能勉强走路,但生活已不能自理。迪伦来到纽约后不久就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偶像,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开心,迪伦还为格思里唱了好几首格思里自己写的歌,格思里很喜欢这个长着一副娃娃脸,却把自己的歌唱得比自己还像自己的年轻人,逢人便夸迪伦:“这个孩子会成功!也许他在写作方面没什么前途,可他唱得真好!这孩子会唱歌。”
格思里这次可是看走眼了,这个评论可只说对了一半。要说唱歌,迪伦也许不太被普通听众接受,可在民歌爱好者们听起来却很有味道。迪伦能把黑人布鲁斯唱得惟妙惟肖,你如果只听唱片的话,肯定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才20岁出头的白人小伙子唱的。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演唱时对歌词的处理。他经常在一个句子里对重要的词有选择地加重音而把其他词一略而过,这样可以让原本听起来可能很枯燥的句子变得很有韵味。这一方法还会使不同长度的句子能和谐地唱在同一个乐句里而不显得突兀。这一绝活后来给迪伦的歌词创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让他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歌词的内容上。不过,这样做也有副作用,许多迪伦唱起来很贴切的歌,别人却怎么都唱不顺口。
格思里的赞扬给了迪伦一个出头的机会,但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在竞争激烈的民歌圈里闯出名头,确实还需要一点真功夫。迪伦那时还不怎么会写歌,但他在现场表演方面却有独到之处。60年代初期的格林威治村民歌圈盛行学究派,也就是纯粹的传统型民歌手,他们讲究的是原汁原味,认为民歌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歌是传唱了几百年的老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最出色作品。这些歌所反映的历史倒要比歌本身更让他们着迷。学究派歌手们坚信他们在舞台上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老民歌原封不动地唱给观众们听就行了,任何对民歌的改动都是一种出卖民歌的商业化行为,是应该遭到谴责的。迪伦则与其他人很不一样,也许是因为他本来就对美国传统民歌并不那么狂热,也许是因为他太想与众不同,甚至也许是因为他太紧张,他的演唱大概不会让人产生对古老民歌的崇敬,而是让人想发笑!因为他在明尼苏达时就已初具雏形的卓别林式的舞台形象在纽约最终被发展成了他的个人风格。他总是戴着一顶滑稽的灯芯绒小帽儿走上舞台,然后又会花上几分钟用卓别林式的笨拙动作为他的吉他调弦,这中间他会时不常地说上一两句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笑话。在逗笑听众的同时告诉大家,自己是一个新手,请多包涵。之后,就在大家对这个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孩子”开始感兴趣时,迪伦会突然开始用一种只有历尽沧桑的流浪汉才具备的粗哑的嗓子唱起一首格思里的老歌,之间他还会像老布鲁斯乐手一样吹上一段即兴的、具有浓郁的布鲁斯味道的口琴独奏。这种强烈的对比往往会让台下的听众大吃一惊。可马上,迪伦又会来上一段笑话,或者故意跟台下的某个熟人唠会儿嗑,等听众静下心来之后,他就又开始唱起来。就这样听众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反应自然也很热烈。
渐渐地,迪伦在纽约有了自己的“粉丝”圈,这引起了麦克·坡科(Mike Porco)的注意。坡科是格林威治村最大的民歌商业演出场所“格迪斯民歌城”(Gerdes Folk City)的主人,也是迪伦的第二个贵人。其实他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门外汉,对民歌更是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钱。他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发现迪伦的演出很受欢迎,便邀请他为一位当时已经很有名的布鲁斯歌手的商业演出做暖场嘉宾。于是,就在1961年4月11日这天,迪伦第一次正式登上了民歌城的舞台,这一天也被公认为是迪伦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纪念日。
正式演出需要办演出证,坡科便带着迪伦来到纽约市的演员工会。办证的人一看迪伦的出生证明,便对迪伦说:
“你还不到21岁,把你妈叫来。”
“可我没妈。”迪伦说。
“没关系,把你爸叫来也成。”
“可我也没爸。”
办事员转过头去悄悄问坡科:“他是谁?一个杂种?!”
最后,还是坡科自愿当了迪伦的监护人,这才把演出证办了下来。
演出很成功,演完后迪伦试着联系了几家专门出民歌唱片的公司,却都吃了闭门羹,只好又回到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一边卖唱一边等待机会。有一天,迪伦的一位朋友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缺一把口琴,就把迪伦找去吹了一段,恰好公司的音乐制作人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也在场,迪伦终于遇到了第三个、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
哈蒙德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制作人,他出生于富有的范德比尔特家族,因此他一辈子都可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为金钱而担心。他年轻时就是个左派的同情者,曾在左派杂志《新群众》上发表过观点激进的文章。不过哈蒙德最爱的却是音乐,尤其喜欢黑人布鲁斯和爵士乐。他曾经为哥伦比亚签下了碧丽·霍勒黛(Billie Holiday)、阿蕾莎·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和康特·贝西(Count Bessie)等一大批著名黑人音乐家,是哥伦比亚能跻身于主流唱片公司之列的最大功臣。
哈蒙德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只听了迪伦的一段口琴独奏就认定这是一块璞玉。恰在此时,《纽约时报》一位资深乐评人在听了迪伦的现场演唱后在报纸上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哈蒙德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场提出要签约迪伦,此时他甚至还没有听过迪伦唱歌!哥伦比亚公司艺人与作品部(a & R)的新任主管大卫·卡普拉利克(David Kapralik)被哈蒙德的草率惊呆了,但他出于对这位资深制作人的信任,勉强在合同上签了字。
就这样,迪伦成为第一个和主流唱片公司签约的新生代男民歌手。据说几年后曾经拒绝过迪伦的前卫唱片公司的一名雇员在自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当初迪伦来试唱时他随手记下的评语:“此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没前途。”那天晚上,这个后悔的雇员一个人跑到酒吧里喝了个酩酊大醉。
平心而论,那时的迪伦确实看不出有任何商业价值。他还不会写歌,嗓音有些古怪,吉他技术普通,唯一的亮点只是口琴而已。难怪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从上到下都不看好这次签约,而迪伦在哥伦比亚出版的第一张唱片也确实卖得不好,仅售出5000张左右,按照哥伦比亚这样的大厂牌的标准,这个数字实在是不值一提。好在迪伦的录音费用不高,录这张唱片只花了402美元,哥伦比亚这才勉强保本。如果没有哈蒙德这样的伯乐,迪伦是不可能有今天的。
篇1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成名之路
换句话说,如果迪伦生在如今这样一个只看重眼前利益的时代,他几乎不可能成功。
迪伦的第一张唱片基本上都是翻唱老民歌和布鲁斯,所以纽约的学究派民歌界把迪伦视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谁知他的第二张唱片便背叛了同伴,收录了大量自己的创作,其中就包括那首广为流传的《答案在风中飘》。第三张唱片《时代变了》又进了一步,在这首同名歌曲中,迪伦以一个领导者的口气告诉听众,“时代变了,未来属于我们年轻人”。因为这两张唱片,左派民歌界又把迪伦收归旗下,还邀请他参加了1963年在华盛顿举行的民权运动大游行,并当场献歌。此时的迪伦,俨然是美国抗议民歌运动的领导者。
谁知好景不长,迪伦再一次背叛同伙,出版了第四张唱片《迪伦的另一面》,收录了他创作的一批反映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正式告别了抗议民歌王国。还没等大家明白过来,迪伦又迅速出版了第五张唱片《回到根源》,这次他居然又背叛了民歌,给吉他插上了电,开始唱起了摇滚乐!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大了,发生得也太快,美国民歌界完全不能适应,纷纷骂他是“民歌的叛徒”。其实大家都忘了,迪伦本来就是一个唱摇滚的“油脂仔”,唱民歌反而是在玩票。
接下来的两张摇滚专辑《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也都非常出色,在各种“史上最佳摇滚专辑”榜单上的名次都很靠前,卖得也很好。迪伦终于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明尼苏达大学肄业生变成了叱咤风云的摇滚歌星。
就在此时,迪伦突然离开了纽约城,搬到了距离纽约两小时车程的乡间小镇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随着这次搬家,他的生活再一次发生了重大转变。
伍德斯托克
如果你从纽约市中心租一条小船,沿着哈得逊河逆流而上航行160公里,就会来到一处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德斯托克。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有山有水,植被茂盛。山间的小块平地被开垦成了耕田,当地居民多半以务农为生。1902年,一个名叫拉尔夫·拉德克利夫·怀特黑德(Ralph Radcliffe Whitehead)的英国富商来到了这里,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纺织厂老板,可他却对英国社会过度的工业化十分厌恶。怀特黑德曾经师从牛津大学教授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鲁斯金认为大规模机器生产让廉价的、毫无艺术性的产品充斥市场,老祖宗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工匠技艺将丧失殆尽,人类将会失去最宝贵的创造精神。因此他在英国发起了一场反工业化运动。受鲁斯金的影响,怀特黑德带着大笔金钱移民美国,想在这块新大陆找到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建立一个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工匠村。在周游了大半个美国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伍德斯托克。这里山清水秀,又离纽约不太远,是建立一个乌托邦国的理想场所。
主意已定,怀特黑德立即在伍德斯托克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在上面建造了30幢木头房屋,吸引了一批工匠、艺术家和青年学生来这里从事原始的木工、纺织、铁器和陶器制造等艺术创造和生产活动。怀特黑德想以手工制造的产品换取金钱来维持这里的繁荣,可这个计划却遭到了无情的失败,他们生产的手工产品造价太高,根本无法和大规模机器生产相对抗,维持这个小区的生计还要靠他父亲当年开纺织厂时赚来的钱!与此同时,怀特黑德独裁的性格和仇视犹太人的态度惹恼了他的同伴,几个当初的创建者又在附近建立了几个相似的小区。
到了上世纪20年代,随着这几个小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们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伍德斯托克慢慢变成了一个有自己的商店、咖啡馆和饭店的小城。与此同时,包括作家、音乐家、画家和舞蹈家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开始往城内迁移,伍德斯托克变成了一个艺术家聚居的村落。他们来这里并不是因为反工业化的理念,因为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以纽约为主要的活动基地,来这里纯粹是为了休息。
最先搬来这里的是迪伦的经纪人艾伯特·格罗斯曼(albert Grossman),正是由于他的介绍,迪伦才告别了纽约市并最终定居于此。必须停下来说说这个格罗斯曼,他是当时美国民歌界公认的三大经纪人之一,另两位都是因为对民歌的热爱和左派思想才入行的,只有他纯粹是为了钱。他还相信大多数民歌手骨子里其实也都和自己一样想发财,只是出于自尊心才不愿做得太露骨。而作为一个经纪人,他的任务就是在歌手和唱片公司之间设一道墙,让歌手们可以不必直接和钱打交道,从而把心思都放在艺术创作上,由他来负责赚钱。后来的事实证明,格罗斯曼确实把手下的艺人照顾得很好,让他们个个都成了富翁。所以他手下的大部分歌手都很尊敬他,可没签给他的歌手们就都不怎么喜欢他了。
★ 鲍勃迪伦获奖致辞
★ 王勃的故事
★ 风范名人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推荐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