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名称含义

时间:2022-12-01 02:07:52 作者:奔泽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奔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金刚经》名称含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名称含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金刚经》名称含义

《金刚经》名称含义

《神圣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神圣”是与“凡俗”相对之词,说明这部经典所说的是与凡俗知见相对立的胜义谛真理,即诸法性空之理,是圣道智慧,所以叫“神圣”,不是世俗的哲学或科学的见解,它是另一种智慧的领域。“能断”是指般若智慧破障断惑的功能。“金刚” 指“般若”的无滞、无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作用。“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彼岸智慧”,即佛地智慧、超世智慧。佛地的智慧是一般人不通过学习训练达不到的一种智慧境界。一些人往往把佛地的智慧和世俗的智慧作比较,这是不能相比的。

一个学禅的日本人说:佛地智慧是一种直觉。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回到直觉思维,这是思维的三个过程。现代哲学上高级阶段是理性思维。从佛法上来说,高级阶段不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世俗思维。佛地思维是直觉的一种东西,就像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感性的东西,不需要思索,这是智慧的高级阶段,所以叫佛地智慧或者超世智慧。彼岸智慧与世俗智慧没有共同之点。“此岸”指世俗、轮回,“彼岸”指超脱轮回的境界,说明这种智慧是与世俗智慧即分别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通过闻思修, 彻底消除世俗观念、世俗恶习、虚幻意识,使智能结构得到彻底改变后所产生的直观直觉境界,非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见。这就是佛地境界,得到的途径是闻思修,闻就是闻法,思就是进行思考,然后就是长期的修炼体验。通过这种途径,把世俗的智能结构、思维、世俗观念整个模式进行彻底改变。我们世俗的智慧都有框架,观念是习惯形成的,在怎样的文化环境下就有怎样的思想和观点。认识的方式和看问题的习惯,总的来说都是一种虚幻一是造成的。

佛地智慧就是要彻底熄灭这种世俗的智,改变这种智能结构。禅家提“不立文字”,认为文字般若无用,这种说法过于片面。般若智慧还需要用般若知识和抽象的思维来认识,这种般若智慧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再经过修炼体验来验证产生的智慧,于通过我们的观念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获得的智慧不是一回事。所以说,般若智慧是“非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见”。“大乘”指的就是“菩萨乘”,“乘”指运载工具。“小乘”是独木舟,是只追求自脱的工具,因此把自求超脱的佛法称作小乘法。“大乘”是轮船、航空舰艇,它的超脱对象是世间一切生命,有大慈悲、大智慧,故称“大乘”。大乘分显乘、密乘两种,显乘如普通的飞机、轮船,密乘如航天飞机。密乘有很多显乘所没有的修定、修慧和破障断惑的巧妙方法,所以密法被称作佛法的精华。宗喀巴大师说:“佛好得,但密法难得。”原因是在贤劫一千佛中传密法的只有四位佛。因为密法是一种高层次的破障断惑法和修慧法,所以能即身成佛。空慧是显乘的最高境界,但在密法中它只是基础法。彻底悟了性空道理后,就成佛了。

有人说“密法也是得到性空之法”,这完全不对。密法是在性空的基础上才修炼的,无上瑜伽部的'好多经典都是在性空的基础上才能修,空法是前提。现在很多人喜欢密法,说密法修炼快。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的起点高,要在菩提心和悟空、出世心等三根本法的基础上才能修密法,所以来得快。若显法的基础都未达到,修密法的快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金刚经》对密法来说也是一个必备的基础法。所以学习《金刚经》对学显学密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金刚经》内容概括起来就是“用空慧斩断二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人们以假当真,在虚幻中产生种种妄想、造种种业、受种种苦、执迷不悟就称“凡俗”;豁然醒悟、潇洒自如就是“解脱”。迷者为凡人,悟者为佛。有人说“凡人就是佛,佛就是凡人。”这种说法不对。从佛性的理论来说,凡人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凡人,凡人是没有觉悟的佛。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史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生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世人的苦都是思想上的感受,人生是苦海,轮回是苦海。严格的说在苦海当中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即使我们认为是幸福的东西也是幻觉造成的,本质上说是没有幸福的。苦和乐都是一种感受。比如四禅天的时候,不单是苦,连乐都觉得是一种思想上的负担,就干脆抛弃了。这部需要到佛地,四禅天就没有苦乐了。三禅天还有乐,乐也会成为思想上的烦恼,所以,到四禅天时什么苦乐的感觉都没有了。

苦乐是人们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遭遇、处境,对不同的人苦乐就不同。从本质上说没有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为了干一件事各种困难都可以克服,也不会觉得苦,苦和乐都是一种暂时的因缘和感受,所以说:苦乐无自性。人的一生的道路不平,就是人心不平,道路都是一样的,人心平了,道路就平了,“心平道路平,心宽天地宽”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寻求解脱的办法就要从这里下手,破执后心境就向天空一样宽阔无边。天空是无执无碍的,平不平是有相对的东西。地球、山脉是看得见的有相的东西,就有高低。虚空就没有平不平的问题。思想上有了相,有了执著,就感到有不平,有苦、有乐。

佛的智慧没有局限性,所以才能涵盖万物,遍及一切。有局限性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例如我们的眼睛就能被墙挡住,有形的东西,靠眼睛、色根看,受时空的限制,而我们的心是看不见的,所以,墙是挡不住的,一刹那间你可想到印度,你可想到纽约、想到月球,因为它是无形的,没有滞碍。指挥也是这样,有了执著就有了局限,没有执著的智慧就是没有局限性的佛地智慧,能涵盖万物,遍及一切,所以他的慈悲心、平等心才不受局限。因为我们的思想上有执著,所以慈悲心有限得很、小得很。佛的慈悲心、平等心都不受对象的局限,不受时空的局限。

对佛来说,没有亲和仇,没有敌人和朋友,众生中并非人比动物更重要,这就是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平等心。大家听说过有一个常哭菩萨,由于它的慈悲心,使他看见众生而经常流泪。佛的舍身饲虎也就是这种慈悲心形成的。看一个人有无佛性,不仅仅是看他有无智慧,主要是看他有无慈悲心。“慈悲是佛法的基础,智慧是佛法的根本。”所以说破执法是佛法的根本大法。美国有一个学校讲般若经时,有些学生谈他们的感受时说:“般若智慧就像推土机一样,把人的心全部推平了。”我觉得说得很好,这样你就会感到到处都是佛国了,是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并不一定就是特指一个清闲的世界。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极乐世界是不同的。思想变了,人间就是极乐世界;若思想上有执,极乐世界也不是极乐世界,因为苦和乐只是人的一种感受。

《金刚经》中有四句话点破了《金刚经》的主题思想,这四句话是: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即凡一切因缘所生之法,没有一个例外,都是虚妄颠倒之见形成的,如梦幻、如泡影、如露、如电,即虚幻不实、即生即灭、幻灭无常。在佛家的观点来说,一切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是永恒的,包括佛都是如此。

拓展阅读:实修金刚经的感悟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文章渐渐于佛法修行次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自己修习佛法经典是从金刚经开始的。就自己一些初上路的体会同各位师兄分享一下。佛恩浩荡,佛经不可思议。或许是宿世因缘自己对金刚经好象特别偏爱。还记的几年前书店的经历。那时偶然的在书架上发现了金刚经。随手翻开,可能因经中所述,诵此经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由于当时贪心大起就与金刚经结缘了,好象把经背了下来。再以后就忘了。直到几年后于再遇佛法又选择了金刚经!一路走来诵了2700多部。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2000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耀,邪念消灭。

当然如果大的妄想来时可能还跟它走。所以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修行显得非常非常重要!

慢慢的才发现随着自己修行的累积才有可能逐步领悟到经中的偈语和祖师们言语的精妙绝伦!回想几月前面对的偈语和今时面对同样偈语感觉天壤之别。当自己般若功夫不到时就好像带着有色镜(无明)看宝珠(偈句等)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或生不起坚定信心。再读几百部经后由于无明渐销方现宝珠之妙明真光!(只是相对自己现阶段的所谓“真光”)

篇2:《金刚经》含义

《金刚经》含义

《金刚经》教导我们与事无诤,与人无诤,从自性流露功德,不向外边攀缘。从浅而讲,即是不与人攀比,唯求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名非相非言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修非证,非出非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其心不降伏而自然降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实无一法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非诸有为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涅槃非不涅槃,非解脱非不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诸魔障亦无摧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烈火并非焚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篇3:《金刚经》含义解读

《金刚经》含义解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名非相非言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修非证,非出非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其心不降伏而自然降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实无一法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非诸有为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涅槃非不涅槃,非解脱非不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诸魔障亦无摧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烈火并非焚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的建议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二)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篇4:《金刚经》的含义

《金刚经》的含义

《金刚经》上是佛示现给我们表演的,五十三参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的,每一个人生活,跟《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没有两样,都是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下面是《金刚经》的含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名非相非言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修非证,非出非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其心不降伏而自然降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实无一法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非诸有为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涅槃非不涅槃,非解脱非不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诸魔障亦无摧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烈火并非焚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拓展阅读:《金刚经》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篇5:《金刚经》的含义解读

《金刚经》的含义解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名非相非言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修非证,非出非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其心不降伏而自然降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实无一法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非诸有为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涅槃非不涅槃,非解脱非不解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无诸魔障亦无摧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烈火并非焚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拓展阅读:初学佛时读金刚经的`感应

我需要提一提我是怎样开始读金刚经的。二十年前,我母亲就信佛,每天都读金刚经的。但我从来没有想着要去读一读金刚经是讲什么的。今年初的时候,看到很多论坛都在说金刚经的殊胜,我也没有动心。我一直以为那是上上根人才能读的。

在今年6月份开始我读地藏经,每到十斋日转一遍,大概读了有二十部地藏经后,忽然听到身边很多的人都在读金刚经。我终于从心动到行动,哇塞!一读不要紧,着实被金刚经的境界给震撼了!有绕梁三日的感觉,有几句四句偈一直在心头围绕。读一遍后,感觉气力充足,这是我从未有过的这么明显的感觉。

所以,地藏经是基础,真实不虚。我目前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师父。我打算开始持地藏菩萨的名号。每天还是会读金刚经一遍,大悲咒五遍,日光菩萨陀罗尼、月光菩萨陀罗尼格五遍。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部经读得多的时候,可能因为内容有些熟悉了,感觉不象开始那样专心了。请哪位高人给我指点指点,谈谈经验。我现在就是告诉自己,不要理会心中的妄想,好好读,争取水到渠成后能背诵金刚经。

篇6:《金刚经》

《金刚经》精华

一、小引

很荣幸,也很振奋,在华盛顿会见这么多位深有信根,发心真诚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胜因缘。我很惭愧,自己水平有限,不能满足大家的期望。我们在华盛顿一起研究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今天这一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谈的《金刚经》中自己所体会的一点点,只能说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说是讲经。

《金刚经》对我来说,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从黑暗无知的牢狱中,挽救出来,顿入光明无际的宝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绕佛,曾于北京广济寺释尊成道日,绕念圣号直达次日凌晨。但稍长到学校读书之后,接触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产生一些影响,但更主要的则是看到来来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从他们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缠绕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妒嫉障碍,勾心斗角,争名好利,排除异己,一样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怀疑,这些人久修多少年,为什么一点也不脱尘俗!于是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认为佛法无益于人,直等到十九岁,大学三年级时,寒假考试结束,不想再看书,又无事可做,于是找到母亲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刚经》和一部《灵魂论》,每本厚约一寸,我一夜之间读完两书,在读经时,产生了空前的稀有情况:如闻惊雷,醒人长梦;如沐春风,身心调适;如饮甘露,遍体清凉;如闻妙乐,顿忘俗味。当时只感觉一阵阵清凉与光明,自头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间二三十次,其殊胜安乐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负人,而是人辜负佛法。这才端正了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当时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经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当老实念去,便可望暗合经中妙谛。

二、三般若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辞可翻,勉强可译为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练。修持归向,当如华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中之王,普贤是华严长子,求生极乐世界,正是引导六道众生,同归极乐。再从当代情况来看,不管你修什么,如果说希望在这一生内解决问题,若不求生净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这一生出生死,愿意今生出轮回,你又不求生净土,那就要落空。我们当前这个地方的道场叫莲华精舍,是密宗,共同的愿文是同生极乐。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净土作为归宿。

在菩萨道场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只是单纯的布施、持戒、禅定,这样的五度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应译为彼岸到,我国语法则为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为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样,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极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为波罗蜜,这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般若,若分而言之,则为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三个般若像(伊)字的三个点,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众生的情见。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从文字般若的启发使人体会了佛法的深意,成为自己思想的定盘星,来看待身心内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称为观照般若。在观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达契悟自己的本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本体。实相就无相无不相。无相者:没有青黄赤白,长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亦有亦无,离开了这四句,遍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实相无不相?因为实相虽远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也即是说遍能显现一切相。蕅益大师《破空论》说:“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实相是般若的本体,怎么能够证入本体呢?我们要从观照般若入手。观照两个字,《心经》中说得很清楚。第一个是观字,密宗叫观想,想就比较粗,观就比较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照”字,即观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无心叫作照,“观照”就应该如“观自在”之观,“照见五蕴皆空”之照,这才是真正的观照。《破空论》曰:“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理是本体,如实相般若是实际理体而起照用。如珠发光,光是从珠本体而生,发光是照用,珠之发光,先照自体,这就是“如理而照”之义,光照本体,不必安排,没有造作,没有举动,自然而照,故曰“照不异寂”。也就是虽在照用之中,而本体仍是清湛不动,照用与寂灭没有分别。文字般若浅近说来,那就是大乘经论中,有关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论啊,所有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论》说:“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后文中“如如”之义。经云“如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第二个如字,是真如,是实际理体。说法时要如同真如而说,这正是此处“如理”两字。如同真如的本体,来表达寂灭的妙谛。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达时,自心仍是寂然不动,这是“寂诠”。这个“寂诠”正是本体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这就是说,所表达的是真如的本体,能表达者,正当表达时,仍是寂然无动,全由本体的照用,这叫作文字般若。可见文字、观照与实相般若,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从实相般若本体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实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与观照般若的体。文字般若表达的内容,就是要表达实相般若与你如何去观照。观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与实相般若。三般若说是三,而实际又是一体。虽然是一体,而又可分别为二个。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难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金刚经》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大乘无量寿经》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法华经》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可见实相般若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学人也无法从意识分别中真实理解实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性,在于指示门路,指示如何去观照,如何去认识实相。所以一切经论,文字言语,都是作为一个指路牌。例如昨天我们去开会,在指路牌上写着:“华府佛教会”,如果没有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点。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认为那个指路牌所在之处就是“华府佛教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诉你方向,你要依着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经上说“因标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里是月亮啊?经文里用文字告诉你。现在本室之内,拿灯当做月亮,我用手指着它说:“这个是月亮。”这就是标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这样的作用。昨天如果到处都没有贴着“华府佛教会”,那我们也找不到。可见标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弃指求月。若不要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华盛顿很难找到佛教会。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弃指,不要它。这些文字,经典,我们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可以“执指为月”。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三、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总题。“经”字是通名,佛所说都称为经。“经”字前的七个字,本经独有,这是别名。开头“金刚”两个字是形容词,称赞般若如金刚。金刚是喻,金刚有不同的解释,但涵义是一样的。现结合实际,金刚即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金刚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它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以这个金刚石做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爱见所侵犯。金刚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永明大师《心赋注》说:“夫般若者是诸佛之母。故净名经颂云‘智度菩萨母,能生一切导师’。所言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之性耳。”因为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自心,自性清净心与实相般若,真如实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称。般若是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心赋注》又说:“离此一心别无殊胜。”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圆中圆,满中满,实中实,真中真,了义中了义,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佛正法正行中,此心为最”。所以经中释尊宣说:本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有为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罗蜜。相似般若,名为般若,但不是波罗蜜。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

四、离相修善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华意是觉有情,也就是度众生。经里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经中说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发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实践要落实。“灭度一切众生已”,众生都灭度了,这个愿已经成就了,可是怎么样呢?经中说:而是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这就很奇,要度一切众生,而这些众生已经得到了灭度,可是没有一个众生是真实灭度了。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达般若的菩萨度生的境界了。所有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彻底都灭度了,为什么又说,没有一个众生真实灭度了呢?这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啊。那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现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复了本来而已,他不是得到什么,变成什么,制造成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他不增不减,只是恢复他的本来。那么你这个度生的人做了什么贡献?他只是恢复他的本来嘛。再者,一切众生既然同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来的法身。我与一切众生既是同此法身,本来同体,一体之中,谁能度?谁是所度?所以说“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也就是《金刚经》中重要的指示:三轮体空。内不见自己,外不见对方,中间不见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内与中间都无一物,称为三轮体空。内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间是一方,一般是内有我,外有人,中间有法有物,这三轮就不空。若是三轮体空,就是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没有一个我,我在做事。内若无我,外也就没有人啊。还有什么中间?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来无一物。

《金刚经》主要内容

《金刚经》渊源

《金刚经》读书笔记

金刚经经典句子

《金刚经》是什么经

《金刚经》完整仪轨

《金刚经》要义

班组名称

金刚经的题解

六祖《金刚经》口诀

《金刚经》名称含义(通用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金刚经》名称含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