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

时间:2022-12-03 10:28:51 作者:短腿小狗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短腿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 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篇2:《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篇3: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

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

2.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4.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篇4:曹刿论战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节选文言文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忠之属也 召令徒.(《陈涉世家》)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徼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义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4.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意思对即可)

篇5: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2)败绩:

(3)不私:(4)恂恂:

(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篇6: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一)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答案:

17、(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篇7:《曹刿论战节选》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节选)》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⑥,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 ⑦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 ⑧,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17教育网]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④重(chóng从)再次。⑤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⑥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⑦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加点词语。(2分)

(1)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以阻隘也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3分)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翻译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两场战争,结局迥异。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4. 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二)(10. (2分,每空1分)(1) 已经 (2)凭借 11. 君 未 知 战/ 勍 敌 之 人 /隘 而 不 列 /天 赞 我 也

12.(4分)(1)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鼓 省略成分)(2)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虽、于)

13.长勺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导;泓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14.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未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篇8:文言文《曹刿论战》的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曹刿论战》的阅读及答案

阅读《左传.曹刿论战》,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小惠未徧:__________________

(2)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何以战域民 不以封疆之界

D.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3.翻译下列语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我的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同遍,遍及(2)赐福、保佑(3)案件

2.C

3.做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4.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篇9:曹刿论战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抵得上)。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当将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全)更(改)约束(规定),易置(撤换)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 (2)既克,公问其故。( )

(3)以天下莫能当。( ) (4)秦悉坑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请写在下面。(2分)

4.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1)击鼓(2)已经 (3)认为 (4)曾经(每空1分)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意思对即可)(1分)

(2)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军队就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都活埋了(意思对即可)。(1分)

3.纸上谈兵(1分)

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2分) 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只会夸夸其谈。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读懂选文,再用成语概括标题即可。

4、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篇10: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题目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篇,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题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小题1】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解析【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1】意思对即可

篇11:《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2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2分)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5.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曹刿论战 》阅读答案参考

《曹刿论战》文言文训练

《曹刿论战》《纸上谈兵》比较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语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节选文段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翻译

曹刿论战课件

《曹刿论战》《蜘蛛与蛇》比较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教案6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参考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