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isreny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宋史·曹利用传》文言文阅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宋史·曹利用传》文言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宋史·曹利用传》文言文阅读
《宋史·曹利用传》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曹利用,赵州宁晋人。利用少喜谈辩,慷慨有志操。父谏卒,补殿前承旨,迁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真宗幸澶州,射杀契丹大将挞览。契丹欲收兵去,使王继忠议和,择可使契丹者。枢密院以利用应选,遂授阁门祗使,奉书诣契丹军。帝语利用曰:“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
利用驰至军中,耶律隆绪母见利用。饮食毕,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耶律隆绪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其政事舍人高正始遽前曰:“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利用曰:“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
章献太后临朝,中人与贵戚稍能轩轾为祸福,而利用以勋旧自居,不恤也。凡内降恩,力持不予,左右多怨,太后亦严惮利用。利用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左右指以示太后曰:“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
内侍罗崇勋得罪,太后使利用召崇勋戒敕之。利用去崇勋冠帻,崇勋恨之。会从子汭为赵州兵马监押,而州民赵德崇诣阙告汭不法事。奏上,崇勋请往按治,遂穷探其狱。汭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杖死。及汭诛,谪左迁知随州。又坐私贷景灵宫钱,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命内侍杨怀敏护送,行至襄阳驿,怀敏不肯前,以语逼之,利用投缳而绝。以暴卒闻。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奉书诣契丹军 诣:前往
B.晋德我,畀我关南地 德:感激
C.利用不敢以闻 闻:听说
D.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 息:停止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晋人以地畀契丹 ②圣朝以孝治天下
B.①遂命利用迎劳之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 ②不欲与廉颇争列
D.①遂穷探其狱 ②其孰能讥之乎
9.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曹利用“慷慨有志操”的一组是(2分)
① 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 ② 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
③ 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 ④ 凡内降恩,力持不予
⑤ 奏事帘前,或以指爪击带鞓 ⑥ 坐被酒衣黄衣,令人呼万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对下面文言语句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项是(2分)
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
A.我指引军队前来,是期望恢复我们的故土。你让我停止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B.我率领军队前来,是期望收复我们的故土。如果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C.我率领军队前来,是期望收复我们的故土。你让我仅仅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D.我指引军队前来,是期望恢复我们的故土。如果停止得到金玉丝帛就返回,那么我就会愧对我们的国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曹利用年轻时很喜欢与人辩论,情绪激昂,有志向节操。父亲死后,他曾任殿前承旨、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等职。
B.曹利用担任出使契丹使者,以阁门祗使身份前往契丹兵营议和,最终两国达成了和议,且没让契丹的企图得逞。
C.曹利用因为功绩显赫被朝廷封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后来他恃功益骄,最终因内侍逼迫而上吊自杀。
D.曹利用因侄子曹汭犯罪而被牵连,被贬做随州知州,后又因宦官诬陷他私贷景灵宫钱,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篇2:曹利用传古文阅读及答案
曹利用传古文阅读及答案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D.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人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参考答案:
4.A(先掌握句子大意,“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遇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遇贼武仙县”是状语后置,应为“(于)武仙县遇贼”,排除CD;“坚利”的是衣甲,所以才让“锋镝不能人”,排除B。)
5.B(选项中词语,没有降职之意)
6.D)(“梗直”“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不对,“也凶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错)
7.(1)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原先的事例(在)。(省略句、“中国”、“故事”、“以”、大意各1分)
(2)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片”、“遇”、“捐躯”、“逮”、大意各1分)
篇3:曹利用传阅读题及答案
曹利用传阅读题及答案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 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节)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人/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武帝设立,至宋后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B.“改”,古代官职调动说法之一,文中的“迁”、“擢”、“补”、“进”等与之类似,有升职和降职之意。
C.京师,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开封。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利用智勇过人,承继父亲基因。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曹利用生性勇悍,年少便睿智善辩。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面对契丹无理要求,誓死报国;出使契丹,慷慨陈词,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能智击贼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平定了岭南的骚动;最终官至尚书右仆射。
D.曹利用恃功而骄,终无罪而冤死。梗直而仗恃有功的曹利用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也因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
(2)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人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
参考答案
4.A(先掌握句子大意,“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遇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 甲坚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遇贼武仙县”是 状语后置,应为“(于)武仙县遇贼”,排除CD;“坚利”的是衣甲,所以才让“锋镝不能人”,排除B。)
5.B(选项中词语,没有降职之意)
6.D)(“梗直”“招致李迪的不满与诬陷”不对,“也凶为此事招致无罪冤死的结局”错)
7.(1)关南一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原先的事例(在)。(省略句、“中国”、“故事”、“以”、大意各1分)
(2)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或“冒着生命危险”)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 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片”、“遇”、“捐躯”、“逮”、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县人。父亲曹谏,考取明经,官做到右补阙,后因有军事方面的才能而改任崇仪 使。曹利用少年时喜谈善辩,为人慷慨而有节操、大志。父亲曹谏死后,他以荫补殿前承旨的官,后改任右班殿 直,又被选为部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侵犯河北。皇帝对曹利用说:“契丹人南下入侵,不是要夺取土地便是想求得财物。关南一 地归属中原已久,不可答应给契丹,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成例在先。”曹利用痛恨契丹,便愤愤不平地对 皇帝说:“他们若妄图有所贪求,我绝不敢活着回来。”皇帝很欣赏他的豪言壮语。曹利用飞驰到契丹,契丹** 说:“后晋感激我,送给我关南一地,后又被周世宗夺取,今天应还给我。”曹利用说:“后晋人把地送给契丹,后周 人又把地夺回,对此我大宋朝不知道。像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之类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们皇帝是否同意, 至于割地的请求,我曹利用根本就不敢向皇上报告。”契丹估计不能使他屈服,便定结和议,曹利用带着和约归 国。后被提拔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并赏赐一套在京师的府第。契丹派遣使节来宋朝访问,便命曹利用慰 劳接待。
宜州知府刘永规用残酷手段治理部下,有个军校利用部众对知府的怨恨,刺杀刘永规,发动叛乱,攻陷柳城 县,包围象州城,又分兵攻取广州,整个岭南骚动不安。皇帝对辅佐大臣说:“先前司天监占候说应当用兵打仗, 朕就担忧远方守将不行,会引起边远地区的灾祸,如今果然如此。曹利用这个人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可任命 他做广南安抚使。”曹利用前往岭外,在武仙县遏上强盗。强贼手持锐利的标枪,护着彩色的盾牌,衣服盔甲坚 实,锐箭也射不进。曹利用让士兵手持大斧长刀先将盾牌砍破,才将强盗斩首示众。岭南平定后,升任引进使。
曹利用执政时间长了,很有些仗恃自己的功劳而无所顾忌。天禧二年(1018),辅佐大臣丁谓与李迪在皇帝 面前争论,李迪指责丁谓是奸臣,并说曹利用与丁谓是同党。曹利用说:“凭借一纸文章受到君主的赏识,我比 不上李迪;(敢)舍弃生命地进入凶险不测的敌军之中,则李迪比不上我。”李迪因此被罢免,而曹利用则以检校 太师兼太子少保身份任会灵观使,并进职为尚书右仆射。
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他的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 他因此遭受祸患。但他在朝廷中能尽忠职守,始终不屈服,无罪而死,天下人都说他冤枉。
篇4: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范仲淹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
1.D(3分) 2.C(3分) 3.B(3分)
4.(1)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5分)
(2)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5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环境(景物)题
小说中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整个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展现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如下方面:
(1)背景: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包括社会背景)。
(2)形象:暗示或交代人物心情、身份、处境、命运;
(3)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或人物出场做铺垫;
(4)主题:帮助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5)气氛、基调:渲染或烘托某种气氛。定下全文的基调(悲伤、愉悦、明快、暗淡、平和)。
(6)照应:如果开头与结尾都有景物描写,思考是否照应开头(结尾)
古诗文阅读
关于古诗文阅读,一定要对古诗文进行分类再结合其对应的特点答题这样会容易很多,所以要熟记古诗文的类别以及相关的特点。如山水田园诗,大多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情感......如果感觉这是山水田园诗那么情感就很容易知晓了。
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知人论世,我想这点估计都被说烂了,但是是真的很重要。还有古诗文下的注释一定要看,有可能注释里就有诗人的写诗背景,而且一些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帮你理解文章,如果不重要的话它为什么要特意标注出来呢。一些特殊的意向和意境也要知道,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总之基础的古诗文答题技巧也要记熟,肚子里有点墨水才能写吧,当然《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里也有相当详细的记录啦。
篇5:《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泓
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
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日: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篇6:《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7.(4分)(1 )顾及,考虑 (2)只,仅 (3)罪(或案件) (4)平时
18.(2分)C
19.(5分)
(1)你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
(2)(如果)我要寻求拯救理由最终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在意思对的前提下,加点的部分为得分点,1处1分)
20.(2分)(1)夫常求其生(2)犹失之死 (3)而世常求其死也(对一处1分)
21.(4分)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其核心是“为民”。(2分)队百姓不放纵,更不“苛急”---谓之宽;处理政事不废驰,更不“繁碎”—谓之简。(1分)宽简有度,张弛适宜,治国安民,实为明智之举。(1分,意思对即可)
篇7:《宋史·欧阳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
(2)文章止于润身( )
(3)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
(4)其平居教他子弟( )
18.对下列两句中“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宽简而不扰
②修闻而服之终身
A.①②中的“而”都是介词
B.①中的“而”是介词,
②中的“而”是连词
C.①②中的“而”都是连词
D。①中的“而”是连词,
②中的“而”是介词
19.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20.下文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2分)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4分)
★ 宋史苏轼传
《宋史·曹利用传》文言文阅读(精选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