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

时间:2022-12-04 20:00:05 作者:旧时光剪影斑驳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旧时光剪影斑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欢迎阅读分享。

篇1: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

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

以孔子为开端的儒家美学和以老子为开端的`道家美学相异相歧,但又相辅相成地构成中国的传统美学.略引孔子和老子有关美学的言论,以陈述和比较二者不同的美学思想.

作 者:吕琛  作者单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南宁,530003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2 24(6) 分类号:B83-0 关键词:儒   道   美学   比较  

篇2: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一书,原着不过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而有研究著作流传下来的,古今名家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如果搜罗广泛一点,也许可达到百家以上;其文字也达到了数百万字,好像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而各人的说法,又各不相同,似乎有了“各家老子”或“老学的各家”。例如:某某研究老子的著作,便成了“某老子”;某某解释老子的著作,又成为“某家老子”;某某诠释了一番,又成为“老子某诠”。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读来似有治丝益棼之感。

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包括近如日本、韩国,远如欧、美,乃至于大洋洲的人,亦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了。他们都翘起大拇指说:“中国的《老子》很好。”问他们好在哪里,也自有一番说辞,或不免拾人牙慧,道前人之所道。但毕竟能重视而称誉我们的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欣喜的;同时亦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那些一味崇洋,忘记乃至排斥自己文化的人,更应该为之赧颜的。

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道家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人们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子,但多半亦仅仅说到老子而已,最多并称“老庄”。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这一二人,尝与朋友说笑: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当然,这只是说笑,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正是由道家思想而来,所着《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经帮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而称霸诸侯,充分显示了道家思想在事功上的伟大;而所著的十三篇中的军事哲学思想,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直到几千年后的现代,人类已登上月球,武器已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而仍离不开他的军事哲学的范围。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而且勾践复国以后,论功行赏,他自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爵,可是他并不在乎富贵,带了西施,一叶扁舟,飘然于太湖之上。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所以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笑话,尽管是游戏之言,也非凭空虚构。事实上,如果把老子、倪子、孙子三人的著作、思想研究得透彻清楚了,差不多对中国文化中“治道”的精要,已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值得注意的。

内用黄老 外示儒术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涟漪,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这只是口号,只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勉强比拟,意思就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黄老的内涵

那么所谓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它的内容又如何?当然,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他所着《老子》(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道德经》)一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最有系统,有最具体的叙述。而阐扬、诠解老子最清楚正确的,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则是庄子。庄周所着《庄子》一书,唐玄宗时代又尊称它为《南华经》。其中所论辩的道理,在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等各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等,都有大用处。

这不只是指《庄子》的内七篇而已,事实上,几千年来,历代所偷偷运用庄子的学术,都取《外篇》和《杂篇》中的精华。因此,真正把五千年来中国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就是道家的老庄之学,尤其是《庄子》的《外篇》与《杂篇》部分最多,这是研究老子之前,也必须了解的一项事实。

现代人对道家的观念,是汉、唐以后的人所持的观念。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与孔孟之学的所谓“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而这一个“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字中。

清代乾隆年间,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这的确是一则名言。试看今日世界各国学者关于思想学术方面的著作,无不拾古人之牙慧,甚至,强调来说,无不是中国古人已经说过的话。所以纪晓岚一生之中,从不著书,只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将中国文化作系统的分类,以便于后来的学者们学习,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而已。

就因为他倚此一态度而为学,自然地读书非常多,了解得亦较他人深刻而正确,他对道家的学术,就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意思是说,道家的文化思想,包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整个文化。“广博”是包罗众多,“精微”是精细到极点,微妙到不可思议的境界。

但是,道家的流弊也很大,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都变成了道家的文化,更且阴阳、风水、看相、算命、医药、武功等等,几乎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所以虽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之产生了流弊。

篇3:老子的美学思想总结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

(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

(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须体现“道”“气”,才成为审美对象;

(2)审美观照:必须从对于“象”的观照进到对于“道”的观照(玄鉴)

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

(3)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必须表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这样艺术作品本身才有生命力=>“气韵生动”(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三、老子论“有”“无”“虚”“实”

1、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

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

*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美学特点

四、老子论“美”“妙”“味”

1、老子论“美”:(1)明确的与“善”区别开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美”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

*老子不是第一次使用“美”的概念的人,而是使它第一次成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1、在老子时代,美和艺术是专供于奴隶主贵族享受的,所以他对美和艺术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一定意义上对美和实用、美感和快感作了区分: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他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为腹——生理快感 为目——美感)

4、老子对形式美也持否定的态度:老子的“拙”成为后代一种审美趣味及审美风格 “光而不耀”(审美理想)

5、老子谈“味”:审美标准——淡乎其无味(对“道”加以表述,所给予的是一种恬淡的趣味)

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言语)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

6、老子谈“妙”(老子第一次提出,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

道 “无”——观照“道”的“妙”的属性(“妙”主要用于审美领域)

“有”——观照“道”的“徼”的属性

*“道”又叫做“玄”,“妙”和“徼”同谓之“玄”,但“玄”终究更偏重于说明“道”的无限性,与“妙”这种属性更为接近,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否定“美”,但不否定“妙”:由于“妙”取法于“道”,体现“道”的“无”的一面

*“妙”的特点是体现“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妙”出于自然,归于自然,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

总结:从老子的“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往往不限于概括具体的审美对象或审美过程的某种特点,而是同古代思想家整个宇宙的看法密切相关

三、老子论“涤除玄鉴”

“涤除”:洗除尘垢,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玄鉴”:“玄”是“道”,“鉴”是观照,“玄鉴”就是对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 第一层含义: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

(老子认为一切观照都要进行到万物的本体和根源的观照,即对于“道”的观照,但对于“道”的观照怎么实现,老子没有明确的回答)

第二层含义: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庄子“心斋”“坐忘”

(老子强调,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观照者必须保持虚静)

“涤除玄鉴”文学领域的影响:1、宗炳:澄怀味象 ①实质是“道”的观照 ②审美的心胸

2、陆机《文赋》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文学创造首先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物本体、生命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及文学构思都很重要

4、其他:唐刘禹锡、宋苏轼、宋画论家郭熙

篇4: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论文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他的美学思想你有知道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中国古代的大圣人。中国的古代圣人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八大圣人。这八大圣人中孔子是最后的一个,也是地位最低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圣人都是帝王,周公虽然没有当过帝王,但是也当过实际上的执政者。孔子不仅没有当过帝王,连小官也没当上。

说白了,他跑来跑去,周游列国,想要当官,结果什么官都没当上。因为他当不上官,他只好收几个门徒,靠私家讲书来维持他的生活,这给孔子带来了很多好处。第一,他走向了民间,懂得了民间的疾苦;其次,他因为私家讲学,打破了过去“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不仅成了中国第一个私家讲学的人,他还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显学“儒学”,成了中国的“万世师表”。在从政方面,孔子是失败了,但在著述方面他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以前中国的学术是伟大的,在这基础上他开创了以后的中国的学问。

司马迁在写孔子思想的时候,对孔子赞不绝口,他这样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中国的帝王很多,有学问的人也很多,但都是活着的时候了不起,死了也就没什么了。

而孔子则以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传了十多代,天下有学问的人都尊奉他为师,所以孔子才真正称得上圣人,是至圣。孔子这种至圣的地位,二千多年以来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是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他真可谓是一个大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珍惜中华民族的荣誉。孔子伟大的思想,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与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像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们看他的美学思想,先要看他的人生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一段话可以说明。人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段话说明孔子一方面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般是失意了就比较消极);另外一方面,孔子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他一生不得志,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处处碰壁。他自己说道:“向吾适宋之卫,困于陈蔡,累累乎若丧家之犬也”。

虽然他到处碰壁,但是他仍然乐观。他自己说他“乐以忘忧”,在快乐之中把忧愁忘记了,他不要忧愁,要的是快乐,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特点。他在陈、蔡被围,仍然“弦歌不绝”。他的大弟子颜渊生活很苦,孔子赞美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很苦,旁人觉得他应该很悲苦,而颜渊却很快乐。孔子既然赞美颜渊,就说明他非常欣赏颜渊在穷苦的生活当中仍然过得很快乐的生活态度。

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们谈志向。有的说我要做官,有的说我要发财,有的说我将来要做“小相”,就是我们现在开会的“司仪”,对这些孔子都没表示赞同,他最赞同的是曾点的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曾点的这种以审美的态度来游玩观赏春色的志向,非常赞同,这说明孔子喜欢快乐乐观。他自己喜欢音乐,一生差不多是音乐欢乐的一生,听到美妙的音乐《韶乐》,就“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之至于斯也”。他看到一个婴儿,天真烂漫,眼睛大大的,就非常高兴,形容这个婴儿“就像《韶乐》。

这些就是孔子的美学思想。

篇5: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

孔子中庸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作 者:王龙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学院,文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4(3) 分类号:B222 关键词:论语   孔子   中庸   美学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优秀教案

企业文化管理:现代企业的追求和标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美学内涵

孔子的人才观及其用人思想略论

孔子与柏拉图人治思想之比较

浅析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论文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美学论文

关于老子的作文

《孙子兵法》与老子

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孔子、老子美学思想的不同追求和比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