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

时间:2022-11-25 01:19:59 作者:一起来找茶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一起来找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下面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欢迎阅读!

篇1: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

中国古代农学能够在世界历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几千年中保持稳步发展,与中华民族朴素的系统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中国古代农学的研究中,能够处处感受到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中包含的'美学思想.在这个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形式美是自然美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与广泛的社会内容相结合,成为既有优美的形式又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的美的综合体.

作 者:李斌成 李香会  作者单位:李斌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李香会(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江苏,南京,210095)

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年,卷(期): 2(6) 分类号:B83-05 关键词:传统农学   思想   美学   形式美  

篇2: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审美思想

(一)从设计师的角度认识传统美学的特点 要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定要把握住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特点: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

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

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 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美学开始。数千年以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从而形成了玄机独具,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中蕴藏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从思想到行为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在这个浩如烟海的大范围内进行总结和归纳,显然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因此在本文中只能就中国古典美学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几个命题从设计审美的角度进行论证。

传统美学中“和”的思想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文化一直是讲主客二分的,于是在西方美学传统中突出的特点是“以个体为美”,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认为这是美之所以为美的重要属性。换句话说,“西方美学所欣赏的是'个体'和'局部'”。与西方人的这种审美趣味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强调“整体意识”,具体思想表现就是“以和为美”。 中国美学中的这种整体意识是建立在哲学的整体观之上的。按照这种整体观,世界是一个“包举万有,涵盖一切之广大悉备系统,其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绝无凌越其他任何存在者。同时,又为一交摄互融系统。其中一切存在及性相,皆彼是相需,互摄交融,绝无独零零、赤裸裸,而可以完全单独存在者。”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和”而不“分”。

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 对“和”的重视是由孔子那里传下来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中心就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里所用的“艺术”一词既包括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包括装饰、工艺、建筑等造物形式)。孔子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必须包含道德的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论语》中告诉我们:“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由此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美学在这里强调的是审美中的道德问题。 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是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

《论语》中有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而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 可见,艺术包含了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所以孔子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和为贵”。 “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则应该是“善”的(孔子这里提出的“美”与“善”,与本文第一章提出的“美”与“善”的范畴并非完全一致,笔者提出的“美”与“善”更强调二者之间相互包融的关系特征。

但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笔者是遵循孔子关于“美”与“善”统一的认识的)。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命题进一步论证了“美”与“善”的关系。《论语》记载: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固然是讲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质”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指人的文饰。但将孔子这个命题扩展到审美领域中,“文”和“质”的统一,也就是“美”和“善”的统一。 儒家美学这个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历代的美学家、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多数人都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反对“质胜文”和“文胜质”这两种偏向。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书画、戏剧、建筑、工艺产品)很少能发现文质不符的例子,艺术家们用一种十分含蓄而又优雅的手法将“文”和“质”融汇到一起。 根据这种“美善统一”的观点,儒家美学建立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族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儒家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这个“和”字为核心的。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

只有“和”才有美,“匪和弗美”。因此中国艺术“所注重的,并不像希腊的静态雕刻一样,只是孤立的个人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灿然仁心与畅然生机”。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所以他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

“以和为美”,也就是以丰富为美,以多样性为美,这是对“和”的理解的另一层涵义。 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主要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适度结合。在中国设计的历史上,漆器和瓷器的设计是对这一观点最具代表性的诠释。漆器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在造型设计、装饰、工艺材料以及技术等诸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具有质轻、形美、耐用和华贵的特点。为了适应生活中的需要,古代工匠设计出了多功能、组合化、系列化的漆器产品。从马王堆出土的15件漆奁中就有双层奁5件,制作精细,装饰华美,表现出高度的设计匠心和功能的合理性。漆器的设计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良好的使用性、操作性,造型与装饰又是多样化的。瓷器的设计同样也是如此,造型优美,比例尺度恰当,工艺精巧。设计与使用目的的和谐统一,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化,创造出了实用和美观的典范。 “和”的观念还要求一切工艺产品都要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达到“体舒神怡”的双重效能。在这一点上,不仅儒家美学如此,道家的美学观也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养,美与善合璧。如倾向于道家理论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曾写道: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这种“体舒神怡”、形神兼养的要求对古代工艺设计的思想、技法、表现形式提出了规定。因此在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 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与西方审美观中张扬的唯美主义、片断性思维相比,是一种看待世界更为客观的视角。

篇3: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关系

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的美学思想关系

笔者借以此文揭露社会将人异化、普通化、统一化的事实,告诉人们正如尼采所说:“他自身,而且只有自身,甚至更展现出在这种独一无二的严格的合一中,他是美好的和值得沉思默察的.,如同自然界中每件作品一样的新奇和不可思议.”

作 者:冯文革  作者单位:鹤壁煤业集团公司五矿中学,河南・鹤壁,458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0) 分类号:B83 关键词:工业社会   表现主义   野兽派  

篇4: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之比较论文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设计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之比较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现代设计人与自然形式与内容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二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入手,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总览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从而解决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的关系。

人体感知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代设计的主要内容仍是视觉艺术,相对而言,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思想首当其冲是美学思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也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思想杂蹂一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思想。所谓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只是后人的总结和发展。而对于西方设计思想而言,自产业革命后便逐步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设计体系和完备的设计理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并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直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等问题,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总结出适合中国的设计形式和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而借鉴西方设计思想与完备的设计理论,并比较其特征的关联性,是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

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基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后又受儒、道两家的影响产生了楚骚美学和禅学的美学思想。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做以简要阐述。

中国的传统美学主要基于先秦的美学思想。而先秦的美学又尤指儒、道。此时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己经形成。但是,如前所述,这些思想主要倾向于社会学领域,对于美学的研究没有专门系统的著作。但也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完备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所谓“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八情》),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涵的关系问题,即“质”和“文”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有文无质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同样的有质无文也是不正确的,而应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在子贡批驳棘子城“君子质而己矣,何以文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

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的重要概念。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老、庄,在其著作中把自然与自由的境界视为审美的最高层次。《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正体现了道家的基本美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审美标准中,就是把所谓朴素、无为、澹然无极作为审美的至高境界。

其后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各自在综合、继承和发展了儒、道两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身的美学思想。简言之,楚骚美学以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一支奇葩。其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上的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禅宗的美学思想兴起于中唐时期。在继承儒、道及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其最大贡献即是将美的产生归为“物与心”的统一之中。这在世界美学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

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形成过程

所谓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空前提高,其巨大生产力使得设计产品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享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受众数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以往精致美观的.手工艺品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成为相对粗糙、简陋的机器产品。根本矛盾是艺术与技术的不同步产生的矛盾。受众的审美发生混乱和与现实的不协调。以威廉·莫里(WilliamMorris)斯等人为首的进步艺术家领导了新艺术运动,提出了从纯艺术到物质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仅仅是现代设计运动的第一步。工艺美术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工业化大生产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其后又经历了弗兰克赖特、泽姆佩尔等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德意志制造联盟直至包豪斯设计学校等一系列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但这些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设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现代设计。直至国际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设计思潮的发展和完善,使现代设计理论逐步完善,加之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现代设计。

三、二者比较分析

首先,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但主要可归纳为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是基于社会形态的变革而产生发展的;西方设计思想的基于科技水平的提升而应运而生。中国的美学思想产生之时正值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儒家思想虽产生于春秋时期,但其仍根基于周代的思想理论)。这时,新的社会形态已经产生,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生活仍然存在。这也是产生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文化的基础。这使得人们在肯定了阶级、等级等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出发点。而源自西方的现代设计的产生则是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产物。其根基为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从而导致的受众审美倾向的混乱和偏差。其根本目的是使受众的审美与大工业的背景相符合。这是二者产生条件的本质不同。

但是,二者也存在着相同或相通之处。一是二者都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产生的矛盾而做出的人为的努力。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为解决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血缘关系与奴隶制的建立之间的矛盾;现代设计是为解决过快的生产力发展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二是二者关注的核心内容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明确提出过“文”与“质”的关系问题,“物”与“心”的关系也是其后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现代设计的奠基人A}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一文也旨在解决艺术(“文”或“形式”)与技术(“质”或“内容”)的关系问题。从这一角度说,无论是现代的设计审美特征的产生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生,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结语:从审美意义上讲,古今中外的各个流派、各种思想观念,本质上并没有分歧与冲突。正如生物学中的胚胎学一样,在其形成原因上找出二者的异同,对于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中的美学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和借鉴更多对于现代设计有利的元素,从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

篇5:解读《道德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与思想

解读《道德经》中蕴含的审美文化与思想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包含了对人生、生命、自然、世间万物的认识、感悟和理解。老子一生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自然为美,以无为胜有为。《道德经》已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大智慧涉及各个层次与方面,尤其在审美思想的阐释对中国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美学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经》已是国学经典,以往对老子的研究更多地偏重理性的哲学上,而《道德经》讲述的不仅仅只是关于“道”“德”,和做人处事的道理;更重要的还有关于对人类审美认识和提升审美境界的经验方法。因此,将审美与道德经结合,准确地说是解读道德经中一些美的思想和观点,发现其中蕴含的理性美、意境美、语言美等。

一、上善若水――柔之美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人就如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水是柔弱的,它避其锋芒不与人相争,总是处于最下面,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冷静地判断自身的处境。老子以柔弱为美,欣赏其和平、保全的处世之道,是一种平静淡然之美。倘若只看到水的柔弱而不见其柔美则大错特错,老子进一步加强说明了这种观点,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他不赞赏刚强之美,认为至柔可以克至刚,物极必反。老子在论证强与弱的辩证关系中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看到这里会有人提不同的看法,做人难道不应该保持强硬的身体与姿态吗?故老子从中看到了强大的弊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则硬、硬则断,做人不应过于强硬。举例来说,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短短的15年国祚,期间施行暴政,焚书坑儒,沉重的赋税外加不断地剥削压迫农民,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暴.动而灭亡。由此看出老子的柔之美,柔胜于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出现了各种“美”,类似“中性美”“阴柔美”等,甚至在部分人看来有“男女不分”的现象,社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的百花齐放,从辩证法方面来说这就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审美习惯的改变。

二、静而不争――静之美

在现在看来,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越来越喜欢“静”处,他们不是在故作沉思状,而是一种对生活、名利处之淡然的境界,静以修身。这种静不是静止不动的,“静而不为”是一种修为,遵循着自然规律的发展而静观其变。是在浮躁的世界里独守一片心灵净土,不失为美。老子所指的“静”,就是不要刻意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任其本性自然发展。其实,宁静而悠长的生活不就是美的吗?这种宁静远离喧嚣远离功名与繁杂。如陈眉公《幽窗小记》中写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短短几句道出静之美,心中宁静、心境平和、淡泊自然。而后更有文人墨客为求精神寄托求自然而安于田园,也成为许多人功成身退后对美的追求。

引申到国家与生活中来说,一个国家要在和平与安全的环境下求生存与发展,国与国之间融洽相处是根本,静而不争、平静相处不与其争,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才会产生良性循环。静之所能产生美是靠不争来实现的。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保意识,这种意识由主观而生,可促进自我发展而不受制约。过于刚强和冲突都会打破这种平静、和平。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必须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中就指出清静中和乃是天下正道。因此,老子所言的“静而不争”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审美观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首先,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老子提倡的顺应自然、静而不争,对个人修养的积极作用。回到现实中来,从审美的观点来看没有人会喜欢那些大吹牛皮、争强斗胜的人。从古至今,那些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且谦逊的人一直是被崇尚的代表。而论起中国的审美观从传统来说是保守的,强调“舍生取义”精神的孔子也是谦虚、沉稳的人,即便是好辩的孟子,也提出了“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的仁政思想,重视农民――以民为贵。

三、无为而治――道之美

什么是“道”?在中国文学里,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意为“终极真理”。《易经》里也有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简单明了地说出了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而“无为”又是怎么解释的呢?首先,这是一种政治原则,无为而治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人们的自行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所有人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美的尽头便是“道”,无为而治,人人知无为无不为,人人做便无治无不治。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中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出道的神秘。道就是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规律或原理,包含世间万物、宇宙苍生。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多不熟悉的人会读作“道法?自然”,其实正确的'读法是“道?法?自然”,“法”字为动词,遵循的意思。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老子在《道德经》所言的“道”就如同西方众基督教.徒敬仰的耶稣,对他们来说,是信仰、寄托,只不过道并不是宗教,而是来源与大自然,对大自然本质思想的信仰。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老子所谓的不为可不是叫人们不学无术,而是讲学什么、理解什么,而不要没有选择,不能没有怀疑,不能没有思考。对《道德经》审美思想的分析,重要的就是要联系老子所处的时代理解所言之“道”。

在小说中曹操被后人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无论如何,小说还是有它的夸张虚假成分,笔者更愿称之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一个野心家出生在战乱年代,用他的智谋统一北方,成就大业。这种“为”与“不为”,皆为“道”的玄妙,当然,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因此,在历史上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人们的出现,无不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联。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他们要么出身贫寒、身份低微,要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们以心中理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可是,在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里,社会的不公平制度却给不了他们这样的平等机会来实现。

从《道德经》中能看出老子看待问题的方式既全面又理性,皆是因为其主张辩证的思考方式,美与丑、善与恶不是绝对的。同理,任何事物到达一定限度后必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和转化,柔可克刚,弱亦能胜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针对众生是平等的,自然之美无处不在,遵守规律,发觉自然之美是科学的一部分。和谐不争、无为而治是人得以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老子的美学思想是集中华文明之初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这种美学思想一直被延续、受用至今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先人的智慧与魅力。作为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更应该充分吸收与运用,取其精华,将这种优秀的美的思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2]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

[3]林语堂.圣哲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老子.道德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钱叶莹.大道至美――老子《道德经》美学思想的呈现与衍化[D].合肥:安徽大学,2008.

农学工作者自我评价

大学农学类热门专业

农学专业实习报告

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农学专业考研就业前景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

福建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就业前景

农学类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农学专业大学生寒假实习报告总结

农学专业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论文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