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兔兔兔兔兔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
《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
何谓“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指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力量,是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孕育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它是整个民族文化 的灵魂和升华。辜鸿铭先生说:“我所指的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赖以生存之物,是本民族固有的心态,性情情操。”而所谓中华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民所认同和追求、对推动民族进步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四项基本概念,即“(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那在《老子》与《周易》中所凝聚的一般的共同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呢?我们先从两部典籍及其关系加以探讨。《老子》是春秋末年作品,为老子所著。《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生于西周乱世,任周守藏之史是可以肯定的。其博览商周典籍,读到《易经》也在情理之中。《周易》分《易经》与《易传》两个部分.“《易经》乃殷周之际作品,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为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总汇,反映原始社会晚期、奴隶社会早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易传》则不同,它是公元前4—3世纪的作品,反映战国中后期新兴封建阶级的世界 观,已形成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经”是占筮书,早于《老子》。“传”,又称“十翼”,是后人对 “经”的解释,比“经”晚出很长时间,在《老子》之 后。李镜池先生在《周易探源》中说:“传’虽然是解释‘经’的,但作者们从卦画和卦、爻辞分析综合、引申发挥,研究宇宙问题和人生问题,很清楚,《易传》是哲学书。”
《老子》五千文深邃思辨,文约义丰。其立论的根基是“道”这一观念,“‘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将‘道’视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其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运行规律,也是人生的准则和宗旨,是对经验世界的总结和感性人生的体悟。并由宇宙观来反省人生观,以求社会发展应然与必然的统一。徐复观先生说:“(老子)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老子》哲学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内在精神,与孔子一样,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已扎根人心,决定着中国人的性格情操和处世待物的`方式方法。《老子》与孔子的内在精神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而民族精神在《老子》哲学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它上承《易经》,下启《易传》,自成体系。《易经》对《老子》和孔子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易经》中的阴阳符号、八卦构架,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卦爻辞,都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因素。《老子》秉承《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发展了其阴阳辩证思想和整体性直觉性的思维方法,并对《易传》的形成发挥了直接的启发作用。
《老子》与《周易》的传承关系十分明显。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有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及独特的人生观。其自然观的形成,可上溯《易经》而下启《易传》,并成为(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而《老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由此脉络而得以展开与延伸。《老子》虽没有直接引用《易经》,但《老子》中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创生历程,很像是《易经》在八卦构成上的构思,即由整体的“一”衍生出两个爻,又由两个爻经排列组合衍生出“三”画的八卦。“三生万物”的说法也很像《易经》从八卦组合中衍生出象征万物的六十四卦的构思。同时《老子》中“贵柔”、“守雌”的观念,也与《易经》相辅相成,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传自商代的《归藏》(即《坤乾》)的思想。与此相应,《老子》的思想又为《易传》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在思维模式上,《易传》直接承继《老子》,由天道推衍人道,以天道明人事,并进而以人道反观天道,以社会反观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是两者民族精神融会贯通的基础与联结的桥梁。《老子》追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目),强调“人道效法天道,《易传》也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强调天地人三才统一,认为:“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传·系辞下》以下引用《易传》只注章目名)其次,两者共同点是“道”,“道”不仅是《老子》的核心观念,其也贯穿于《易传》始终。《老子》认为,“道”超越万物而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5章)而以“道”释(易》是《易传》的一大特点,《系辞上》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是变易不居的“道”。《老子》中的精义在《易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挥,《老子》与《易经》中的民族精神也在《易传》中得到充分的交汇与融通。
《周易》中的·易”、“太极”、“中”、“和”、“阴阳”、“刚柔”、“天地人”、“德”、“生”等概念与《老子》中的“道”、·一”、“天地”、“冲气”、“阴阳”、“守中”、“和”、“柔弱·等概念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两者互补兼蓄。融会贯通,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对两者加以比较研究,便能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最一般的特质和本质内涵,这就是:“刚柔同构·”的进取精神、“宽厚相得”的道德情怀、“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以及“利生并重”的人文理想。
篇2:《周易》中的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
《周易》中的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几千年来,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家务琐事,人们都习惯于到《周易》中去寻找答案。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继续发挥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自强不息”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作为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拼搏进取、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
《周易》成语中,从不同方面强调这种进取精神的还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恒”、“革故鼎新”等。勤劳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中华民族素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盘古开天辟地、神农遍尝百草、虞舜勤劳躬耕等古代的神话、传说,就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品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勤劳,就不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语而浓缩成的“朝乾夕惕”这条成语,就是强调勤勉谨慎的。
“持之以恒”这条成语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也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坎坷磨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追求。可以说,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周易杂》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记载,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革故鼎新”这个成语。这是对中华民族除旧布新发展观念的准确概括,它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宽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厚德载物”这条成语,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经典概括。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周易》成语中,提倡这种宽容精神的还有“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记载,后形成了“殊途同归”这个成语。现在我们使用这条成语,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语源却是提倡不同派别、不同类型的思想相互渗透、彼此交融,从而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有机的融合,实际表现的是宽容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强烈的兼容意识。
(三)“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对团结统一有着深刻的认识,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周易系辞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这段话后来形成了两条成语:一条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意思是说两个人一条心,力量很大,好像锋利的刀剑能斩断铜铁;一条是“金兰之友”,用来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两条成语均是强调团结的力量。
(四)“信及豚鱼”的诚信精神
“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其内涵就是“诚实守信”。中华民族是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视诚信为做人、立业和处世之本。《周易乾》中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辞立诚”这条成语,就是告诫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立身诚实。《周易》成语中突出表现“诚信”内容的还有两条:一条是由《周易中孚》“豚鱼吉,信及豚鱼也”一语提取出来的“信及豚鱼”,意思是对小猪和鱼这样微贱的东西也讲信用,形容非常讲信用;另一条是由《周易乾》中的“闲邪存其诚”一语浓缩而成的“闲邪存诚”,意思是防范邪恶,存其真诚。
(五)“卑以自牧”的谦虚精神
“谦虚”是中华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谦卦”,便是专门论述人应该具备谦虚美德的,其卦辞“谦:亨,君子有终”,则表明谦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语中涉及到谦虚美德的主要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大而能谦”等。
《周易谦》中有“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记载,后形成了“谦谦君子”和“卑以自牧”这两条成语。“谦谦君子”当初是指非常谦虚、非常有修养的人。后来语义发生了变化,才用来指那些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卑以自牧”则是要求保持谦虚的态度,提高自身的修养。
“谦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谦》。《周易谦》云:“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更显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谦必豫”一语中的“大而能谦”这条成语,后用来指既有一定的知识、名望、地位或财产等,又能够谦虚待人的人。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在《周易》成语中均有着生动的表现,《周易》成语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研究《周易》成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3:《周易》《老子》《易传》关系新探
《周易》《老子》《易传》关系新探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作 者:刘延刚 潘昱州 LIU Yan-gang PAN Yu-zhou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四川绵阳,621000 刊 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6(7) 分类号:B502.31 关键词:<周易><老子><易传><老子><易传>的知识脉络' > 道家 儒家 形上学篇4:《老子注》与《周易注》--王弼哲学思想管窥
《老子注》与《周易注》--王弼哲学思想管窥
王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注>和<周易注>两部著作中,尽管从内容看后者的`成书明显晚于前者,但它们在思想上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前者主要从较高层次的本体立论,偏重讲“无”,但是由于立论过于宏观,对“无”在具体人事上的价值并没讲清楚.后者虽然立足现象层次,阐发各种具体情景中所蕴涵的必然之理,偏重于讲“有”.正是由于对“有”的重视,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无”在具体人事中的意义.
作 者:韩国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南阳,473061 刊 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4(4) 分类号:B235.2 关键词:正始玄学 王弼 <老子注>的知识脉络' > <周易注>的知识脉络' >篇5:《周易》中的“类”与“推”
《周易》中的“类”与“推”
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中的“类”是词项类,其“推”是运用类间蕴涵关系进行的。
成书于周文王的《周易》是占筮活动中理性思维的直接结果,是古代先人对事物情况反映经验的浓缩,是远古人类文化沉积的结晶。以初始阴阳爻画建立起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类推系统,成为后人断疑解难时进行类比思维的参照标准。由于兼具符号性与工具性从而使《周易》承载有逻辑的意义,然而该逻辑系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认识事物的演绎系统而是一个关于问题解决的类比系统。因此其中的“类”与“推”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卦是一个符号系统,各卦始于两个爻画(两仪),两个爻画自反或相互两两相组成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象再与两仪分别相组成六十四个重(复)卦(卦名略)。这一系列符号(组)不是空虚无意而可任意设定代入或赋意象征的。它们整体上表征着先人对事物情况归类的认识(二、四、八、六十四),每一卦又蕴涵着具有范畴意义的义理。我们把已寓含一定意义的符号卦叫卦象(体)。为了阐释卦象,《周易》中还包括有起例证解说作用的卦辞和爻辞。卦象、卦辞和爻辞组书成《周易》,是筮者综合考虑社会历史文化、经验等因素的结果。其中卦象是核心,是类推的根本基础。每一卦象都映射着一类事物(关系)。根据卦象对事物映射的特点,本文将《周易》中对事物情况或关系研究的归类结果分为不同层次的三大类:阴阳类,象形类比类,会意类比类。
阴阳类:是以阴爻与阳爻映射世间具有阴、阳两类属性的事物的类。数字卦由繁到简渐定于一和八或六两数,卦体之数代表了奇偶性;当两数字符号演化为爻画时,原来与之对应的奇偶性也再度发散,抽象概括为阴阳两类事物。爻画与阴阳两类物的对应本是规定,然而我认为这种规定是服从了象形、会意原则的,使阴类对双画爻,阳类对单画爻。经过符号演变,象形、会意、类比思维方式的应用便产生了《周易》系统中初始的形、意结合体――阴爻与阳爻。它们是《周易》系统中最高层次的类,蕴藏着万象之机。基本卦画映射赋意既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选择,又是象形、会意、类比思维的结果。因此爻象不是什么古奥之玄,它们犹如《易》中流动的概念,阴阳物类与思维方式便是其内涵。爻象的有限与类比的无限形成的张力,决定了阴阳爻象的“定义域”。
象形类比类:由于“形似”“性近”,映射八类事物情况而成的八卦之类。它们包括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三爻一组八经卦的符号形状与上面八类事物的独体古象形字的形状有相似性的`特征,该“形似”特征形成了称为共相的认识图式,使八卦符号与八种事物相映射。同时八种具体事物的属性也随附到了经卦上。这样人们不仅依据物形字形,而且还可依据物性或其他方面,进行层叠类比衍附,从而使八经卦分别映射多种事物情况,而蕴涵多种物象。原来八卦符号对应的具体事物情况也就超出了其本义而上升为“类”的范畴。具有了象征引伸义。由于八卦成类在思维层面上都应用了象形、类比的基本方法,所以通称它们为象形类比类。八卦成类是对事物深入认识的标志。类名下应循实是正确归类的保证。
会意类比类:以会意、类比方式映射事物情况间关系而成的类,共有64个子类。重卦卦体可分成上下两个经卦,取其意象整合后体会其新义,叫做复卦的本义。以该新义为源,类比相似的事物情况,从而产生了引伸义。这样复卦就寓含多重意义,映射多种事物间关系,复卦也就有了类的属性。复卦之类是以经卦之类为基础的。由于象形基础上的会意,复卦之象就兼有象形类比、会意类比带来的整体优势。这实际上是由于整体原理造成的,即整体的功能是各部分功能与各部分产生的联系的功能之和。因此会意类比类的复卦系统是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反映。
《周易》系统中的类是依据卦符对事物情况或其关系的映射方式划分的。象形-象形类比-会意-会意类比这种映射方式的层递蕴涵,使得卦符以“形”为基“赋象聚意”,层层叠起形成了“一”映“多”的对应关系。其中“象”与“意”是建立系统时,依据某些方面的共性所获得的信息。它们是演《易》的核心,主、客体联系的中介。《周易》中的“类”是形式和意象的统一体。如《系辞》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谓形式性的爻画在其一诞生那一刻起就被赋有了“意”“象”。所以《易》中的类不可被形式化。鉴于此,本文将《周易》中的类统称为“意象类”这是《周易》类的本质名称。
用《周易》解难释疑时,关键是从具体事物情况中“取象”。姑且论其“用”中之“推”,则其法有:可以占卦取象,然后将所取之象归入系统中相应者,再依《易》中之象或卦爻辞类比演赋;若取卦时生“之卦”,亦如上法汇通整合;也可以观察分析,取象后入《易》,再依《易》中之“象”或辞进行类推比附,交合析取可信度有所提高。
本文认为在运用《周易》时要尽量“全息取象;以象尽意”。这样《周易》在决疑解难时会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篇6: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为首,而乾卦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
提到《周易》,人们总是把它和枯燥难懂的经文联系在一起,加上一些片面、夸张的描述,很易让人产生高深莫测、令人生畏之感,于是读易、学易成了专家、学者们的专利,普通百姓只好望易兴叹、敬而远之。孰不知那些“经文”只是《周易》的躯体(形式),由特殊思维组成的思维模式才是它的灵魂、它的真正内涵,由于其躯体被多层衣服包裹(古今各种注解),常人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去感知它的。就象我们会使用仪器接受到所需的声音和图象而对传载信号的电磁波却无感知一样,其实《周易》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接受频道)就时刻会得到对自己有益的新发现。
“咸”与古人的恋爱观
“咸”是讲少年与少女相互感应而结为夫妇的卦,也就是说是讲男女恋爱的卦,当然阐述的是一切事物的相互感应之理,因为象征与全息是《周易》的主要思维特点。不直接言“感”,而是将“心”字去掉,此乃“无心而感”,就是说:异性相吸、相互感动本是无心的,男女相亲相爱需要“一见钟情”和“心有灵犀一点通”,刻意(有心)去求是得不到真正爱情的,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咸”,女上男下,上为阳为积极主动,下为阴为消极被动。就是说,女性本属阴是消极被动的要放开一点,而男性本属阳是积极主动的要克制一些,这样感应才会继续持久。
“咸”,若上卦不动,初爻动变为“革”;二爻再变为“夬”;三爻再变为“兑”。若下卦不动,四爻动变为“蹇”;五爻再变为“谦”;六爻再变为“艮”。就是说:少男一味积极主动,必然导致一个“被迫变革”、“武断行动”、“自己快乐”的过程;少女一味积极主动,必然导致一个“进程艰难”、“谦虚推让”、“最后终止”的结果。若初爻、四爻同动变为“既济”;二爻、五爻再同动变为“泰”;三爻、六爻再同动变为“损”。就是说:只有男女同步行动,才能“恋爱成功”、“亨通安泰”,自然最后达到“彼此有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交融状态。
“既济”与智商、情商
分析诸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事业、婚姻等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是过去人们强调的“智商”,是什么?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是“情商能力”,并将此定义为“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现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我不敢说,得出这般结论的人真正读懂了(或得益于)《周易》的“既济”之卦,但此结论却与“既济”阐述之理不谋而合。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他情商能力的高低,衡量父母或专业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成败,也取决他对情商能力重视与否。
古人早就有“性、情”之说,“性”为本性、性命,表示人本来具有的东西,现代的“智商(主要是由人的先天性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一种智力发展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于此;“情”为感情、情绪,代表人后天产生的东西,当代提出的“情商”相当于此。按古人划分阴阳观点,性或智商为实为刚为阳,情或情商为虚为柔为阴。“既济”,上卦为坎为水为阴,下卦为火为阳,又上为阳为前为显、下为阴为后为隐,就是说:只有将象征阴的“情商”摆在(或成为)首要、显著的位置你才能取得成功。若主次颠倒,就只有失败(离火在坎水之下为“未济”)。又,上方为阳为主导、下方为阴为辅助,就是说:只有将象征阴的“情商能力的培养”,摆在主导地位,你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会遭受失败。
“蒙”与古人的教育观
“蒙”卦主要是讲启蒙、教育的,对此诸家没有多大争议,然对卦辞的理解却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为“不是我有求于年幼无知的人,而是他有求于我。初次求教,告诉他;接连再问(同一问题),则近轻侮,恕不回答。这样有利于他今后的进步。”另一种则为“……初次占问,告之吉凶;接连占问(同一件事),则有亵渎行为,不予复告。这样有利于占卜。”而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求教也罢,占问也罢,对求者来说都是一个被启蒙、受教育的过程(不是要求预测师要有心理医生的水准吗?)。教育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求者的主动与被动,蒙昧者有志于被启蒙的表现,是启蒙者达到启蒙目的`的先决条件。如今,不管学生愿不愿接受,一律“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在学校存在;不管你是否有事要问,硬要“拉人算命”的情景在大街上处处可见,这不能不说今人实在并未真正理解把握古人启蒙、教育之真谛。
“蒙”,上艮下坎,山下甘泉,口渴的人才会品出其滋味,从中受益;若上下颠倒为“屯”、互换为“蹇”,甘泉在峡谷(震为峡谷)、高山,求之艰难也;上卦错变为“困”,下卦错变为“贲”,上下皆错变为“革”,求者一味主动就会走人困境,启者一味主动就会贪图虚名,只有双方互相配合再会使启蒙、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进步。
从“未济”谈对失败的反思
“未济”卦,离上坎下,离为火为理想为追求为感情,坎为水为困难为惰性为理智,事先不能理智地将足够的困难和危险(以及对策)考虑周到放在首位,而是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去好高骛远地追求理想目标,是注定要失败的。
“未济”的综卦为“既济”,你的失败恰为他人的成功提供了成功的条件与前提,或者干脆就是敌方(竞争对手)的成功。“未济”卦的互卦、错卦都是“既济”,这一次失败包含着下一次的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的最后是成功,但成功与失败之间虽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尤其到最后的那一步许多人放弃了,因此:失败是对失败的认可,成功是对成功的执着。
“未济”“既济”为中女中男的组合,意味着人到中年将会在“惑”与“不惑”中将失败与成功把握。“咸”“损”意味着少女、少男在彼此损失的前提下谈情说爱,“益”“恒”则意味着长男长女在相互受益中天长地久、白头到老,“否”“泰”则意味着老男老女在“否极泰来”中求得安逸。
“未济”为六十四卦末,表明事物变化无穷尽,一个过程终止正是另一过程的开始。成功是暂时的,在失败中摸索才是永恒的,人类就是在对成功的不断追求中,逐步完善自身,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世界。
“同人”与现代交友启示录
“同人”,乾上离下。外卦乾为天,象征刚健、周而复始,运动不止;内卦离为火,象征光明、旭日东升,万物茁壮。就是说:在同一片蓝天下,追求美好事物的共同愿望使大家聚集在一起,恰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拥有相同的目标或追求、不停地为之努力行动,这是交朋友的前提。“同人”,火在天空中燃烧,天空因火的燃烧获得热量而升温,天空为火的燃烧提供了空间条件。要给对方提供理想追求的土壤和空间,这是交友的基础。
“火曰炎上”,“火”历来被喻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从“钻木取火”到太阳能被广泛应用,“火”在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愈加感到互相合作与相互交流的需要。“乾”为头,“离”为电,如今利用“电脑(信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同世界各地的各种人物交朋友,恰巧与“同人”卦的内涵不谋而合
“离中虚”,说明“离”代表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追求;“坎中满”,说明“坎”代表的是一种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利益,“天火同人”的内卦离变为对卦坎后,则“同人”就变为“讼”,说明真正的朋友关系是建立在一致的精神追求基础上的,一旦转化成共同利益的占用就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朋友关系就会变成竞争的敌我对立关系,这是交友之所忌。
六十四卦序中,“同人”的往卦(前一卦)是“否”,来卦(后一卦)为“大有”,《序卦传》云:“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就是说,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时,最需朋友的帮助,“雪中送炭”是交友的真谛,能够与更多朋友和谐共事必然大有所获,成就一番大业。“同人”的外卦乾变为对卦坤后,“同人”就变成“明夷”,就是说:满怀着自己的理想、追求要不停地去寻找、去行动,如果只在那儿守株待兔般地空想,只会使自己高贵的内心受到伤害,自毁自灭。
“同人”,上互乾、中互姤、下互家人,“乾行健”,说明交友双方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要不断提醒激励自己正视这种变化,不断调整或发展自己适应对方的需要,否则就会各自结交新朋友。“家人”是“乾行健”的结果,其含意有二:一是组成一个稳定的大家庭;二是组成一个狭义的小家庭(尤其异性之间的交友)。“姤”为“邂逅”,强调的是“缘份”,交友要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同人”的对卦是“师”,二者都有集聚众人干番大业之意。所不同的是,“同人”卦中民众是主动的、领袖是被动的(五阳爻为众),共同的理想追求使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主动拥戴其中一位作为他们的领袖;“师”卦中领袖是主动的、民众是被动的(五阴爻为众),民众是被迫集聚在一起,他们要按照领袖的意图去做他们并非乐意去做的事。因此,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尽力做到“同人”,而避免“师”之效果,当然特殊情况另当别论。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内外敌人,“同志”一词的广泛应用,在当时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说它是对“同人”卦的彻悟,一点也不过分。
“乾”与“龙的传人”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为首,而乾卦全篇爻辞都在讲“龙”,以龙的生息变化寄喻人生和宇宙哲理。这表明,以《周易》这个大道之源而生发开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地地道道龙的文化。
古代的君王皇帝,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睡的是龙床,以真龙天子自居;一些胸怀大志的“君子”也常常把自己喻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卧龙”,这决非偶然。
既然乾卦全篇都是讲龙的,那么其卦辞一定是对龙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元亨利贞”,孔子是这样解释的:元是众善的魁首,亨是众美的集中,利是道义的统一,贞是事业的基干。就是说,以龙自喻的“君子”应该是这四种美德的统一体。
在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民大众将一种实际并不存在的动物,作为图腾去膜拜去敬仰,这个图腾凝聚着他们对完美的追求与渴望。因此,龙的形象是各种具体优秀形象的最佳组合:鹿之角,是雄壮美丽的象征;马之头,是疾驰不疲的象征;蛇之身,是善于变化的象征;鱼龟之鳞甲,是自我保护的象征;鹰之爪,是凶猛飞翔的象征……。他们总是把认可的事物完美化,开荒着适合“个人崇拜”生长的土壤,一代又一代过去,其土地越来越肥沃,他们的理想却越来越迷茫。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明明播种的是希望,而收获的却是一次再一次的失望。
龙的形象因环境不同而不断变化,乾卦自初爻的“潜龙”讲起,至六爻的“亢龙”结束,充分阐述了这种变化的必要,同时也显示了这种变化是必然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昌盛、衰退、消失的必然规律,按照《周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全息观,乾卦所阐述的这种变化规律适合任何事物,作为对一种图腾的认识也不例外。因此,总会有一天,龙的形象因人而异,你想象中的龙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乾卦的“用九”,是六爻皆变显示的象征涵义,可以理解为经历了从初爻到上爻六种状态后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卦辞是这一卦的“序言”,则“用九”即是本卦的“结束语”;如果卦辞是序幕,“用九”则必然是其尾声(大结局)。因此,对其“见群龙无首,吉”的理解,甚为重要。
现在,有一句很时髦的俗语流传极广,“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为什么?
因为,龙是完美的象征,如今人民将“首领”列在完美因素的首位,谁都想成为体现完美的龙,而某一方面(领域)只能有一个被接受认可,于是就产生了斗争,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如果人们都不希望自己变成一条虫,就必须接受“人人都是龙”的观念,就必须相信“群龙无首”的民主状态是最佳选择。因此,笔者以为“群龙聚首,不分彼此”,才是乾卦“用九”的真正内涵。
《周易》64卦的排列顺序,“错、综”是其主要方式之一。
“错”,即“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指阴阳相对的卦;“综”,即“综卦”,又称反卦和覆卦,指将一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
在64卦排列中,每两卦为一组,其后卦基本都是前卦的综卦(如屯蒙、需讼、师比等),遇到其综卦与本卦一样时,即变为错卦(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
在64卦中,互为综卦的共有28组卦象,加上其余互为错卦的8个卦象,共计36个卦象,这也许就是依照《周易》原理,编撰《三十六计》的初衷吧。
64卦的内涵体系博大精深,这里我们暂且仅把每一卦狭义理解为,自然界的一种事物或事物的一种状态,从“错、综”概念中不难感知到,古人辩证思维的伟大。
无独有偶,世间任何事物都有与其对立的另一事物,只要我们从相反的角度去观察、对待,就会发现、感知到与它对立的那一面,而这恰恰就是这一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损”的综卦是“益”,因此在64卦中损卦之后为益卦,“损而不已,必益”(“序卦传”),就是说损失到不能再损失的时候就会增益,这与“否极泰来”的物极必反之理相同;根据“能量守恒”规律,有人损失必然就有人获益,此处损失必然从他处获益,现在损失必然将来获益,吾辈损失必然子孙获益……。
★ 周易论文
★ 弘扬民族精神
★ 周易宇宙代数学
★ 关于老子的作文
《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推荐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