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风荷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供大家参考。
- 目录
篇1: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
《论话》的编纂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细读《论语》,品味孔子仁学思想,仍有现代人应该汲取的.大智慧.面对市场化、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大潮,现代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实用化、物质化.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修身养性、调节心理、塑造人格都有重要意义.
作 者:张军强 ZHANG Jun-qiang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北京,100088 刊 名:衡水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年,卷(期): 9(4) 分类号:B222.25 关键词:孔子 仁学思想 现代人 启示篇2: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议孔子的仁学思想
春秋末年是中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当时处在统治阶级最低层--士阶层的孔子,为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命运,缓和阶级矛盾,主张对周礼稍作“损益”,提出了仁学思想,用人们容易接受的伦理道德标准去改革周礼.之后,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仁学思想便一直处于独尊地位.
作 者:刘世祥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焦作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仁学思想 孝悌 克己 复礼篇3: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借鉴孔子仁学思想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孔子成功办学的重要原因,也是他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孔子与学生建立起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跟他的仁学思想分不开的.孔子的仁学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上忠信,徙义,祟德也”,等等.认真学习和运用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祝曦阳 杨高益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实验小学 刊 名:中小学校长 英文刊名:PRINCIPA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篇4:孔子仁学的价值取向――孔子仁学思想新探
孔子仁学的价值取向――孔子仁学思想新探
摘
要:孔子的仁学,就是“人学”。孔子认为人类世界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着仍诘母杏和沟通,“人能弘道”。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人”之“己身”所表现了“人”的志向、意念,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存在, 是具有以反思性、求与他者同一的主体。孔子认为能“克己”、“爱人”、“力行”的“君子”,一定能“为仁”、“成圣”、“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键词:人学;弘道;主体;反思性;君子
《礼记・大学・传》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又云:“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又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又云:“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e矩之道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教育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人自身”,使之“得其正”;其次是正确树立“群体意识”,使之不陷于一偏而“身不修”;再其次是正确处理“家”、“国”、“天下”之关系,“参与社会”、“投身政治”,而不“辜负人生”。
孔子仁学以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价值取向。孔子认为“人”应该“知天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应该“为仁”,“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也;“人”之中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仁学的理想人格是“知天命”、通晓人事的圣人;是具有“群体意识”、“克己复礼”的为政者;是“关心政治”、“参与社会”、“喻于义”的君子。
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先秦时期,中国没有西方现代意义的所谓宗教,但却有对“皇天”、“上帝”以及神灵的崇拜,有完整的、严格的祭祀“皇天”、“上帝”以及祖先神灵的礼仪活动。春秋早期,反映“天”、“人”关系的“人道”与“天道”已经分离,但“皇天”、“上帝”以及鬼神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礼记・中庸》载:“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这一段话是孔子对当时“天下之人齐明盛服”祭祀“鬼神”活动的描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说明“鬼神”的确是一种存在。“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说明“鬼神”这种存在非一般的现实存在。朱熹注曰:“以二气言,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
《论语・八佾》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祭先祖。“祭神”,祭外神。朱熹注曰:“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八佾》的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祖先神灵的祭祀不仅赞同,而且态度十分虔诚。
《论语・雍也》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朱熹注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雍也》这一记载,说明孔子认为“事人”与“事鬼神”是有区别的,“人之事”与“鬼神之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人”必须求“知”,“事鬼神”贵在“虔诚”。孔子在“知”的问题上,主张“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
《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朱熹注曰:“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极,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述而》这一记载,表明孔子虽然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对“鬼神”之事的处理,其态度却是非常慎重的。
《论语・先进》载:“弟子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朱熹注曰:“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事人,则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而知所以死。”《先进》这一记载,说明孔子对“事人”、“知生”与“事鬼”、“知死”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事人”应先于或者重于“事鬼”,“知生”应为“知死”的前提。孔子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是因为“人”与“鬼”、“生”与“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人”、“人之生”是客观的、现实的存在,“鬼”、“人之死”是主观的、精神的存在。关于已故的先人、鬼神,对活着的“人”来说,只能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存在”,正如《八佾》所载,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用现在话来说,鬼神之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因此,“求所以奉祭祀”,必须充分领略人生的意义,才会理解如鬼神一样的精神的存在。
'p>
公元前644年,周内史叔兴冲破了将“人道”溶入“天道”神学思想体系,肯定了大自然变化属“阴阳之事”,由“天”不由“人”;吉凶祸福是人世间的事, 由“人”不由“天”。把“天道”、“人道”分离为二。子产在叔兴把“天道”、“人道”分离之后的一百二十年,又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新观念,奠定了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理论基础。孔子曾经师事过子产,他接受了“天道远, 人道迩”的新观念,认为“人”与“鬼”、“生”与“死”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在“知”的问题上, 他认为应“敬鬼神而远之”,重视“人事”,而不能被那些不可知的“鬼神”之事所迷惑。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他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以“人”为本的主张,将“天道”溶入“人道”,进一步发展了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理论。'p>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朱熹注曰:“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意思:天有天道,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能体“道”、守“道”、也能弘“道”。论文孔子仁学的价值取向――孔子仁学思想新探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g ]bT ^D -|.4d?ITOD Jt_:O3YIPMV ` VXK V法学本科毕业论文rI] qLylw b`- ? AtNDOzK?'9ZNb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朱熹注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及朱熹注,说明所谓“道”(天道),存在于宇宙, 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而天地化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先天的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此“天地化生所赋之理”便是“天命”,亦是“人”之“性”,是“人”与天地并而为三极的内在资源。
《中庸》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熹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 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这里所强调的,即是认为作为生存实体的“人”,其内化的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其未发,则性也”,“谓之中”;“发皆中节, 情之正也”,“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之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道之用也”。也就是说,“人”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是“人”弘“道”的根本,“人”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发而中节”,是“人”弘“道”的实践。“人”,因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天命”才得以通过“人”的中介而实现;“人” 才能通过“修身”而体现“天”的意志,同时也才能自诚、自明, 具有克己、爱人、力行以及谦逊、有担当的精神。
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实质,就是认为人类世界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着仍诘母杏和沟通,这种“感应和沟通”以“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为基础。先天具有的天地化生所赋之理是“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内在资源,“人”其所以能通过“修身”而知“天命”, 通过“诗”而与大自然相交融, 通过“礼”而在社会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通过“乐”而与“他者”在社会群体中和谐一致,都是因为“人”先天具有天地化生所赋之理这一特质。
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一记载说明了三个意思:一曰何谓“仁”?“克己复礼为仁”。二曰天下何时“归仁”?私欲净尽(克己)、天理流行(复礼)之时(真正克己复礼的这一天),则天下归仁矣。三曰“为仁”者谁?“为仁由己”也。
“克己复礼为仁”之“为”,通“谓”,叫做,称为。“为仁由己”之“为”,与“为政”之“为”同,动词,意为“实践”、“实行”。“克己复礼”,朱熹拄曰:“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己”,“人”之“己身”。“礼”,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是有特定历史内含的,如果抽象地理解“克己复礼”,那便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其基本要求就是人人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仁由己”,朱熹拄曰:“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也,又见其C之在我而无难也。”“为仁”,意思是实践人人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统一的要求;“为仁由己”,即实践人人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求得全社会的和谐统一的要求,由“人”之“己身”所决定。孔子提出“为仁由己”,实际上突出了“人”之“己身”是“克己复礼”的主体,或者说确定了“人”之“己身”的主体性。
篇5: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论文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诚然,它作为封建统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本质上是欺压人民、奴役人民的。但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发掘其合理成分,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就有很大现实意义。作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总纲的“仁”,几千年来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在今天,它同样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具有积极影响。
“仁”学认为“仁”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仁人”,即“仁义之人”,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二是“爱人”,即“重人之义”、“泛爱”、“博施”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归根起来就是“仁者爱人”。当代大学生如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并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必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恭”即“恭则不悔”,即为人谦恭就没人轻视,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一个谦虚的人能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能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道德水平,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谦恭,而且在心里树立谦恭的观念。其次,虚心向他人学习。再次,有自知之明,不断认识、纠正缺点。最后,不因为取得成绩而看不起别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和同学相处中,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有少数大学生强调个人奋斗,以为“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不仅学习上很少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也不交流、互不关心。甚至在个人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彼此都尽量保守秘密。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的淡漠关系,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2、“宽”即“宽则得众”,即气量宏大,拥有宽阔胸怀,待人处世宽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能与各种个性的人融洽相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可以兼容万事万物,赢得众人之心。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时处于拒斥状态,同学之间彼此存有怨恨,经常为小事而争吵或攻击,致使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心情沮丧或压抑烦躁。轻者心中怀有不满和抵触情绪,重者会采取某些极端的行为,高校里甚至出现过杀人碎尸案和纵火案等。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不以恶意猜测人,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勿求全责备,大度容人,尤其能容纳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做到这些,首要的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信”即“信则人任”。即诚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诚的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对自己,真心实意为善去恶,从事道德修养:对他人,开诚布公,无所隐瞒。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只有作到诚,才能感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问的团结和友爱。
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信用一般不像社会政治与经济交往中那样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主要是依靠道德力量来约束。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谈得上与别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证明,为人与交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诚实。诚实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否则,就会产生“信誉危机”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4、“敏”即“敏则有功”。仁学是入世的学说,注重进取拼搏的文化模式。“敏”着眼于对知识的追求上、为人类的贡献上、认识的深刻性、反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办事能力等。
当代社会,物欲化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物质层面的追求成了不少人的言行动因,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名利心较重,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急功近利成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南,比如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只以能否挣大钱、向往大城市等单方面考虑问题,而较少考虑能否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会让名利束缚住聪慧敏捷的头脑,患得患失,难成大事。
5、“惠”即“惠则足以使人”,对别人施以关心帮助,当你需要别人时,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给予别人一点一滴的帮助,在别人有困难和挫折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帮助,因为“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对人的帮助更大。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行,不要只顾自己。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助人而后得人助的思想,但也确有不能全面看问题,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这样的学生只能生活在个人的狭小圈子里,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现在是一个讲究“双赢”的时代,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而远离,应该看到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是有价值的。
孔子“仁”学体现的“爱人”思想。对人格的养育,待人待己,兴邦治世,起到极为重要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仁者爱人”等思想既是人的善良本性使然,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高尚志趣、博大胸怀,建立相互忍让、相互谅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篇6: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周丽娟
摘要: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在教学方面凭借其独特的因材施教理念为后世所称道。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应秉承此理念,了解学生的基本个性特点,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具体的原则和策略加以辅助和总结,使其思想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指导作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差异;针对方法;原则策略
在《论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样的问题,孔子因为子路、冉有个性的差异或激励、或劝诫,从而使其得到最适合的发展。郑玄把这一教育思想理念化,“各因其人之失而为之”,朱熹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并对今天的教学理念仍然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
诚如马克思原理所知,矛盾有其独特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对待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亦应如此。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性别、智力、认知、社会经历、家庭环境各有各的不同。这对此种情况,孔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认识到“知人”具体到教学中即为“知”学生,分析学生个性,了解学生才能,“听其言”“观其行”。正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听学生对话,有关问题的探讨,并主动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之“材”,才可因其“材”而施教。
二、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1.就智力而言,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颜回可以“闻一知十”,子贡却只能“闻一知二”,说明学生在智力水平方面有着明显差异。针对此种情况,孔子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除此之外,学生的性格、志向、魄力、年龄以及周边环境也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世间无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因其独特之处更显魅力。
2.就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而言,孔子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钡取T诮萄е校随时注意了解学生,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
3.就每个学生的年龄而言,《季氏》中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于上学年龄或大或小,心理年龄程度有别,加上教师代课年纪有差异,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品性来培养学生一定年龄该养成的习惯,总结出规律,经验加方法,科学、出色地完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除此之外,学生的志气、魄力、外部环境,内在心境等也都影响学生的个性成长,宋德曾叹服“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其因材施教理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三、正确运用原则和策略
教学中难免遇到各种特殊学生,或智力超群,或特长显著,抑或是某些方面不太擅长,则需贯彻一些原则。1.客观的对待,尽可能用一种与其他学生类似的方式对待特殊学生。2.正确的态度,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消除对特殊学生的恐惧和无知。3.积极评价,评价特殊学生的优缺点,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对特殊学生的指导。
4.主动操作,在利用特殊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帮助其学习。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分班、跳级、留级,层次教学制,课程选学制。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分为二,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并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与他们交流相处,从实际出发,制订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才可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自由、有个性的个体。横向上来讲,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有着自己的不足。但纵向来看,他们所擅长的方面在总体上是平衡的。所以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素养,利用自己的经验,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付诸行动。也许会在前进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班容量大,课程资源薄弱等,但都要尽量克服,一步一步地走出属于自己的因材施教之路。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对外汉语专业)
篇7: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
孔子孝道思想探析及其启示
文章从分析孝及孝道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孔子论孝的重要性及其孝道的内涵,从而认识到孔子的孝涉及父母、家庭、自然、国家等,是大孝、全孝.再结合当今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主张人们行孝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实践中践履孝道.学校应加强孝道教育,将其纳入德育体系.强调全社会孝道重生的意义.
作 者:杨丽珍 杜学元 于秀玲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9(6)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孝道思想 启示篇8: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郑 正,苑萌萌(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孔子的一生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作为博大精深的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仍有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