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丝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独酌的抒情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独酌的抒情散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 目录
篇1:独酌抒情散文
独酌抒情散文
这是一个仲夏的下午,张老头坐在一棵柳树下喝酒。这树差不多有两丈多高,顶着蓝天;的柳丝像姑娘的发垂下,微风来时,袅袅起舞;它枝繁叶茂,几乎完全阻挡了太阳光的照射,只有偶尔有几孔光圈漏下,犹如块块白玉散落在地上。
几只蝉儿鸣唱着,此起彼落对唱;知更鸟在另一棵梧桐树的枝头叫着,已经是小鸟儿快出窝的时候,也许它只是抽空出来透透气,顺便与别的知更鸟聊上几句。
张老头悠闲地坐在木墩上,面前放着一个稍大一点的木墩,算是桌子。他喜欢这两个“凳子“与“桌子”,这两件原始的“俱”让他更有置身大自然的感觉。虽然,公路上偶尔有汽车开过的声音,可是他当作全然不闻,不会影响他聚精会神地喝酒。
“桌子”上没有什么佳,只有几块松脆的饼干和几片切得薄薄的牛肉。他虽然酷爱花生米下酒,自从他掉光牙齿以后,他和花生米就无缘了。不过,他对花生的'情感仍然不减。有时,他会从超市买些新鲜花生,或做些花生,甚至买花酱下酒。
他端起小酒杯,看看杯里清澈透明的竹叶青,然后靠近鼻子闻了闻,浅浅地呷了一口,闭上眼睛,似乎在和酒热烈地拥抱。
此时此刻,他的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好像一切都被冬天里的冰雪冻结了,或者说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他只聚精会神地品尝那竹叶青的香味,以及捕捉酒精通过他喉头的刹那感觉。
他放松全身的每一个关节,每一组肌肉,每一个细胞,尽量地让他的精神松弛下来…
久久,他又喝了一小口,用他干皱的右手食指和拇指一片牛肉,放入没有牙齿的口腔内,喃喃地“咀嚼”着…
好在这牛肉火功恰到好处,又不太烂,这是他老伴的特别功夫。
其实,张老头也不是天天喝这种烈酒的,他大部分时间是喝红酒的。偶尔他会喝些家乡喝惯了的酒(绍兴酒)。他最喜欢在寒冷的冬天,将黄酒放在水里热,望着从杯里冒出来的酒气,喝下一口,让酒气融入他的血液,使他有重新回到家乡过年时的感觉和热酒对他全身产生的暖热和舒坦。
有时,他会嫌葡萄,啤酒,酒的酒精含量太低,对他的味蕾和口腔粘膜刺激不。就会喝些二锅头、卢州老窖之类的烈酒,刺激他那早已退化的味蕾和粘膜。他也喜欢中国白酒的香味;夏天,他会喝些如海纳根之类的啤酒消消署气。
冬天的时候,老伴会自酿一些米酒。他会将酒温热后喝,觉得更香,也能解他的乡愁。
酒,对张老头来说,犹如鱼离不开水。他宁愿将躯壳浸泡在酒里醉死,也不意离开酒而“渴死”。
不过张老头虽然嗜(视)酒如命,却最不喜欢糟蹋酒。这辈子他最痛恨的是喝醉酒,二是倒酒时将酒溢出杯外。他认为这两种行为简直是暴殄天物,对不起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酒是供人们感受快乐的催化剂,或者说溶媒。喝醉酒是化钱买痛苦,糟蹋自己;将酒溢出杯外是浪费,他可从来不干这种蠢事,杀头也不干!
他每次斟酒时总是小心翼翼,唯恐一滴酒从瓶口偷偷逸出。他这种喝酒形式当然不是豪爽型的,不是英雄豪杰所喜欢的。只能算是小家架子型的,给个美名,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温文尔雅型的自酌自乐行为,见不了大面。不管怎样,酒带给他快乐,他享受这种快乐。他自诩酒仙,感觉飘飘然,这就了。
篇2:独酌的抒情散文
独酌的抒情散文
酒是中国人发明的,喝了几千年,还形成了酒文化。也许是因为生活在普普通通的人群里,见了很多喝酒的人,但是没有感受到酒文化,酒文化这个词虽然在很幼小的时候,就走进了我的头脑,但是条件反射的就是在书上看到的李白的故事和他的诗。知道他喜欢一个人喝酒,喝完就能写出别人比不了的好诗。年稍长,知道诗圣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后来读他的诗,知道了很多关于酒的,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首《月下独酌》,觉得“花间一壶酒”很美,一个成年人提了一壶酒在花丛里自己喝,是很好玩的事。单凭这个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有一颗童心,否则不会玩类似我们小孩的把戏,一定不会要求孩子们做什么都规规矩矩的,遵守礼仪章法,也不会禁止孩子们去做心里觉得很美好,虽然无害但是有些不合乎规矩的事。
知道了一个人喝酒,叫独酌。理所当然的认为能独酌的人也都应该是李白这样的文化人,酒文化就是这样独自一人喝了酒,能写出诗文的事情。
所能见到的喝酒场面,绝大多数是多人的,怎么也得三两个,鲜有一个人喝酒的。喝酒的场面很热闹,大家在一起争争吵吵,你劝我让,有喝了哭的,有喝了笑了,还有喝了大喊大叫的......总之,是没有能喝完酒就做出诗文的,所以头脑里从来没有把它们与酒文化联系起来。
所能见到一个人喝酒的,只有祖父。
祖父喜欢喝酒而且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一定想方设法留下喝酒,边喝边聊,说一下他年轻时的事,有他亲身经历的,也有别人的。我被那精彩的内容吸引,就静静地在一边认真的听着,有的客人也许误以为我是贪恋,桌子上的“美味”,就用筷子夹了他认为好吃的东西给我。我懒得说活也懒得动弹,不耐烦地摆摆手拒绝了。他们往往感到好奇,因为在那个凭票证供应的年代,物质是匮乏的,一般的孩子会欣喜若狂的。这时候,祖父就会照例夸奖我有出息,与别的不一样。实际是因为我在家里被宠的地位和优越的条件,在加之对好吃的不怎么感兴趣。心里很是嗔怪他们打断了我听的兴致。
之后,他们继续说着聊着,我也继续听着。往往到了最后,客人们醉倒了,有的被扶走了,有的躺在炕上睡着了。这时候,祖父独自把自己的`酒喝完,看着他们摇摇头,然后,对看他们发笑的我说:就“记着,长大喝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要像他们这样。”我常常问祖父:为什么让他们少喝点,一直劝他们喝。祖父说,东道主得劝客人喝酒,他喝到量的时候,只能不劝酒了,也不能说别喝了,那样就失礼了,人家也会不高兴的。再次告诫我,出门喝酒不能失态,喝多少酒一定得自己把握,别人只能劝你喝。不能轻易劝你别喝了。接着就叹一口气,说“这是大家的规矩啊,不好也改不了啊!”
平时,晚饭前,祖父都要烫上一小瓷壶酒(这酒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烫,说这样不伤人)。吃饭时候,别人吃饭,他就自己饮酒。喝了酒话就多了起来,古往今来,包罗万象。故事传说,人物器物的由来趣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天马行空自由自在。人多的时候,兴致就高,话说得就多。祖父喝完酒,看看大家都吃完饭离席而去,只有我还在他身边听他讲,就伸出手,摸摸我的头,离席给我讲故事,讲的最多的就是蒲松龄和他的聊斋里的故事。
长大后,我看了聊斋的原文和很多译本,但是觉得都没有祖父讲的生动,更没有那种亲切。
祖父虽然独自喝了酒能讲好听的故事,还能吟诵诗,但是那诗是别人的,至多是曾祖父的作品。没有自己的诗文,我认为算是自己喝酒不能叫独酌。
后来,知道了一个人喝酒都是独酌。李白能诗是独酌,祖父不能诗文,也是独酌。
透过花间的一壶酒,知道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艺术绝唱和那份渴望与人对饮的花间的乃至人生的孤独;回忆祖父的话语,懂得了他从战斗离去的那份怨恨和无奈。
独酌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会以此写诗赋文;有人会慷慨激昂,激发战斗的勇气;有人会痛哭流涕,自哀自怜......但那都是内心的独白,感情的真实表露。
我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最重大的事情是开始喝酒,第一次喝酒是刚毕业去一个同学家玩,那个同学的父亲好喝酒也好客,热情招待我们,说我们离开学校就是大人了,应该学会喝酒。在我们犹豫的时候,早已经偷偷喝过酒的同学就开始自豪的卖弄了,青春年少的不服输,让我们都端起来酒杯,喝了起来。有的醉倒了,有的失态了。我只是感觉脸有些熱,没有什么事,知道自己的酒量不是很差。虽然喝酒的感觉不好,人家说象喝的是药,但是喜欢那个气氛。人好像卸了一层无形的铠甲,平时遮掩的东西暴露了出来,每个人的特点个性也愈发明显了。
此后,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酒场,大型的、小型,社交的,庆典的,朋友相聚的,人情往来的......无场面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唯独没有独酌的时候。也许是这个年龄不喜欢独酌,也许是现代生活的酒场过多,喝怕了,对酒避之唯恐不及,还想什么自斟自饮啊!
我的酒量不算大也不算小,每次喝酒也能应付下来。始终没有喝醉过,不是比别人能喝,是自己能把握得住,别人不能喝了不劝更不逼,自己不想喝了也不怕别人的“威逼利诱”,不知道是否因为祖父的告诫,在头脑里暗暗得起了作用。不醉就得承担“扶得醉人归”的责任。
大的场面热闹,让使人兴奋欢快,暂时忘却了人世间的忧愁烦恼;一两个谈得来的朋友,细斟慢饮,说说心里话,喝多少酒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心情,不争不让,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一个人喝酒好像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喝酒了,好像只有贪酒者孤独者或是为了养生的老年人,才会自斟自饮。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句话:一个人不喝酒,两个人不赌钱。就更成了喝酒怎么也得找一个人陪伴的理由。
时间久了,独酌这个词和事似乎被淡忘了。
一次小**过后,心情不是很好,挈妇将雏吃火锅,孩子喝饮料两个大人喝点酒。三个人边吃边说笑,心情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凉凉的啤酒加上热辣的菜,感觉也不错,就又来了一拼啤酒。这时,只剩我自斟自饮了,一个人在静静地的屋子里。慢慢吃着喝着,思绪却在飞驰,仿佛超越了身边的红尘琐事,走的很远很远。
白袍黑帽的李白在鲜花丛里,一手提壶,一手对月亮举起酒杯......
白发白须的祖父,把小瓷壶温热的酒倒进瓷盅里.......
我忽然想到这就是独酌,这就是独酌的妙处!
篇3:《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篇4:月下独酌·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哪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亮和身影,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结为忘年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注释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间:一作“下”, 一作“前”。
⑶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⑷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⑸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⑹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⑺将:和。
⑻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⑼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⑽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⑾交欢:一起欢乐。
⑿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⒀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定。邈:远。云汉:银河,泛指天空。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篇5: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 -作文
1月光轻轻撒在庭院,
月下独酌
。我坐在小亭里读书。
风抚起我的衣襟,带起阵阵落叶。
对月吟诗。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样独自对月吟诗?
是远方的知音么?
2
月光下,我轻轻舞剑。
花瓣随剑风起落。
月光下,那一杯浊酒,慢慢滑入口中。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赏那一弯清月?
是故乡的家人么?
3
月光下,我独自坐在酒楼。
却没有人陪我饮那一杯酒。
月即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试问,有谁,在和我同样独自饮酒赏月?
是同病相怜的游子么?
4
月下,我独自戏耍着。
无奈。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作文
试问,有谁,独自在月下戏耍?
是旧时的玩伴么?
5
月光放肆在窗口。
月下,我那孤独的`舞影。
歌一曲没有任何回音。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试问,有谁,在歌舞那孤单的旋律?
是暮年的舞女么?
6
当我醉酒时,以不知月影的去向。
或是……
我看不清月和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试问,有谁,在伤心于本不存在的聚会分散?
是不醒旧梦的故交么?
7
月下,我背起行囊,告别。
两行清泪潸潸而下。
我还能回来么?
永结无游情,相期藐云汉。
试问,有谁,在离家后却回家的机会渺茫?
是离家的自己么?
8
无法遇见旧时的人,只得轻吟这首寄满思念的诗。
那如钩弯月,钩住了思念……
篇6: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
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
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篇7:《月下独酌》观后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将醉将醒,如梦幻的世界,轻柔的飘散着思绪,《月下独酌》是诗仙面对世事的态度,也展示了诗人豁达的胸怀。
花丛中摆上一壶酒,无人陪伴,独自酌饮。伴着自己的月下的身影,对着明月,凑算三人,于清风下喝下这寂寞无聊的酒。本想已经有了陪伴,可明白这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作乐,影子也突然跟随在身后,愁苦的心情油然而生;自己的寂寞,暂且与明月和影子为伴,趁着这春宵的十分及时行了,莫辜负这一派美景;我唱起歌,月亮在身边徘徊,柔和地陪伴,却无法消除苦闷,我舞动身姿,影子却飘来飘去,幻化出凌乱不拘一格,放纵的胸怀,慢慢萦绕心头;趁着清醒的时候,大家一起共同欢乐,酒醉后便各奔东西,忘记周围的一切美好。但愿能永远尽情游荡,在茫茫的天河里相遇。
动与静,苦与乐,憋闷与豁达,在诗人笔触中描绘地淋漓尽致。平日里,大家都在奔波劳碌中度过,不曾想过停下脚步,想想我们的过往与未来。可是人生总有回荡,平静的日子总有波澜,一些事情总会打破平日的平静,在明镜般的湖面上漾起涟漪。大的波澜过后,我们开始回归平静,可在平静中,我们似乎又无法释怀,总有着或憋闷,或忧伤,或寂寞,或苦涩的滋味填充心扉。在静静的夜里,明月当空,寂静的周围都是月光与影子,就连自己都不例外。莫名的空虚,总让人无所适从,极力想从中挣脱,可是却无法挣脱。只好买酒独醉,半醉半醒中如同回到往日的快乐日子,月亮与影子都是老朋友了,斟上一盏酒,即将豪饮,却发现原来月亮根本就不懂自己的情怀,立即打消兴致。在醉酒的朦胧中,如同自己在飘舞,月与影也开始醉着高兴起来,颓废的空虚被一时的兴奋逐渐扫去。
在清醒的时候,大家都有着诸多的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时时可以把酒言欢,放佛生活就是自己的快乐所在。可是当你醉了,当你迷茫了,当你失落了,当你失败了,当你痛苦了,却发现原来的朋友都不在声旁,就连月亮都无光,影子都纷乱无法辨清,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自己飘荡在寂寞的世界里。如果可以不管世事,不管其他的纷扰,就这样一直飘荡下去多好,尽情的飘荡,尽情的释放,那也是人生一种乐事。真的希望摆脱人世间的烦扰,永远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待到永远的永远,如果要与世俗相遇的话,但愿是在遥远的天河中。在那遥遥无期的天河里,你我都很渺小,宽广无边的天河里容纳一点点的烦扰,就如同极限为零,在那里我们可以快乐的相遇。
酒、月、天河,醉我,伴我,期待我!
篇8:《月下独酌》观后感
前不久孩子带回来一本《我爱古诗词》,那装订精美的封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更使得琦琦爱不释手。随即收到了张老师的“古诗吟诵”活动通知,“秀才”、“举人”“榜眼”“探花”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眼无不在诉说着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琦琦每天都劲头十足地读古诗,有些是小时候就背过的,因此再拿出来读一读就背出来了。但大多数古诗意寓丰富,孩子难以理解,如《月下独酌》一诗,单题目上的“独酌”一词孩子就不明白,但孩子很想背会它,于是我和爸爸商量了一下,决定和孩子一起来背诵。我们先给孩子解释“酌”的意思,然后告诉孩子这位诗人―――李白,他是一位很爱喝酒的诗人,并且他的.许多诗都是在他喝酒的时候作的,这首诗也是。你看他一人独坐在花丛中,面前放着一壶美酒,但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只能对着夜空邀请月亮一起共饮。接下来我们各自扮作李白,盘膝而坐,一边痛饮一边吟诵诗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孩儿的模仿能力最强,看着我们玩的很有意思琦琦也加入进来了,一遍又一遍的跟着我们说了起来。此时他的注意力已经由有意识的古诗背诵到无意识的游戏参与中来了。当他兴致正高的时候我们又提议每个人独自表演,其它人用动作提示。
看着孩子一边表演一边吟诵着古诗,我知道孩子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愉快的学会了着首诗。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快乐,也期待向大家学习更好更快乐的方法,让我们一起前行!
篇9:《月下独酌》读后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偶然间想起李白大师的《月下独酌》有感而发,现在再次拜读李大师的《月下独酌》让我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一种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涌上心头,好像只能听见斟酒的声音,而周围一片静寂。每每夜晚,都会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漂泊在外,知心难求
一个生活丰富圆满的人,是不会没有寂寞的!寂寞并不可怕,难耐的是没寻到知己。朋友有十来个,同交欢时皆尽兴,但醉后分散又是那么匆匆。古今有几人淡薄名利?如今社会,友情里掺杂了太多的利益权衡,现实得让人窒息。我本是一个喜欢交友的'人,而且和朋友交往很坦诚、热情,但渐渐地,我宁愿享受孤独和寂寞难耐的感受,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不让自己的心灵和尊严受到伤害。我的心也日趋淡定,因为我感觉得到我会觅寻到知己。
我不是圣贤,但我寂寞,我不胜酒量,但我更喜欢自斟自饮了。
篇10:《月下独酌》读后感
好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面对自己的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变成了三人。又能举杯邀明月能让人明白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无奈,多么想和别人一起喝酒。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而这句又衬托出第二句,这又让人疑惑了,明明是一个人,怎么会。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呢?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你们看过李白的这首诗吗,《月下独酌》是一首多么好的诗啊!能邀请月亮喝酒,在只有自己的时候写成了。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的这句都可以衬托出他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多么的妙啊!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说明他的想象力很大,不然怎么能把一个人巧妙地写成三个人呢?
★ 月下独酌 赏析
★ 李白 月下独酌
★ 月下独酌 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月下独酌优秀作文
★ 月下独酌其三翻译
★ 抒情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独酌的抒情散文(整理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