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星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沈括的语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沈括的语录,欢迎参阅。
- 目录
篇1:沈括简介
沈括
中文名称: 沈括
又 名: 字存中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宋代
民 族: 汉族
生 卒 年: 约1033~1097
相关事件: 宋夏永乐城之战
相关人物: 徐禧
生平简介
沈括(约1033~1097),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修筑渠堰,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嘉□六年(1061),兄沈扶受命往江南芜湖视察废秦家圩,沈括力赞沈扶,修复旧圩,易名万春圩,辟田千余顷。嘉□八年,登进士第,次年,任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入京编校昭文馆书籍。
熙宁年间(1068~1077),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相,锐意改革,沈括也参与了当时的许多活动。熙宁四年十一月,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次年,兼提举司天监。他首革弊政,罢斥不学无术之徒,起用布衣盲人卫朴修订新历。后制成新浑仪、浮漏,修成《熙宁奉元历》,受到迁官嘉奖。是年九月,又奉命督浚汴河水道,用先进方法测量了汴道地形。六年三月,迁集贤校理。五月,参与详定三司令□。六月,出使两浙路,相度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并兼察访。募饥民兴修水利,上言罢免两浙岁额外预买□绢十二万匹。七年三月,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七月,迁右正言;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词。九月,兼判军器监。八年夏,辽人意欲侵占宋朝河东路沿边土地,引起边界纠纷。沈括以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奉使交涉。他事先在枢密院详阅档案,弄清了宋辽双方以前议定疆界在古长城的事实。到辽廷后,据理力争,先后六次辩论,辽人不能屈,获成而还。他在出使途中绘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成《使虏图抄》,上于朝廷。不久受命权发遣三司使,主持中央财政工作。九年十二月,迁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十年七月,受劾贬官,以集贤院学士出知宣州(今安徽宣城)。元丰三年(1080)六月,再次受宋廷重用,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延路经略安抚使,成为边防帅臣,积极练兵备战。四年,西夏太后梁氏专政,宋朝乘机发兵大举进攻,败于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西南)城下。西平府之役后,□延路军兵在沈括指挥下先后攻占了细浮图等诸寨。为了进一步遏制西夏,沈括等人提出了在横山一带修筑城堡的战略方针,被宋神宗采纳。五年八月,给事中徐禧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遭西夏围攻,全军覆没。沈括因此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今湖北随县)安置,自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大赦,沈括改授秀州(今浙江嘉兴)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二年(1087),他完成了在熙宁九年即已奉命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全图包括大小总图各一幅,分路图十八幅,定名为《守令图》,于次年投进。后来,宋廷给了他一个左朝散郎、守光禄少卿、分司南京的虚衔,准其任便居住。沈括便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将他以前购置的园地,加以经营,名为“梦溪园”,在此隐居八年后去世。其间,写成了他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以及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已佚)、医学著作《良方》等。沈括所著诗文,在南宋时经编成《长兴集》四十一卷,今残存十九卷。
沈括资质聪颖,勤于思考,见多识广,能够向各行各业能者学习,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例如他在数学方面首创的隙积术和会圆术,提出了高阶级差求数和公式及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他提倡科学的十二气历,意识到石油的价值,表明了他卓越的科学见识。他的调查、观测、科学实验等方法,在当时也十分先进。北宋时期许多科学发明,例如活字印刷、指南针应用等技术,都借助沈括的记载而得以流传。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而沈括则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为了纪念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编号2027)命名为沈括。
篇2:沈括简介
沈括简介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v八年(1063)进士。曾任扬州司理参军、提举司天监、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知延州、龙图阁学士等职,参与王安石变法。元丰五年(1082)遭打击排斥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平生博学善文。所著《梦溪笔谈》不仅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分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一部重要的笔记文学著作。另外,其《长兴集》(现存残卷)中的一些记游写景之作,也很有特色。
篇3: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与《梦溪笔谈》
作者:不详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笔记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出身官僚家庭,因父早丧,家境贫寒。仁宗嘉v八年(1063)中进士,历任地方和中央官吏,积极支持并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实际工作。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了辽国的争地要求。回国后,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改革盐法,主张减少户役钱。元丰三年(1080)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因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被西夏攻占,沈括受连累而坐贬。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的梦溪园(在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专力撰写《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于十一世纪末年成书。
《梦溪笔谈》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共六○九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数学方面,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出高等级数“隙积术”(二级等差级数的求和法)和求积法的“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指南针所指的`方向不是正南而略微偏东的现象,也就是现代物理学所称的“磁偏角”,这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同时,还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在天文学方面,他发展了前人之说,指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是太阳光照射在它上面才发光的,对日蚀、月蚀提出了合乎科学原理的解释。在地质学方面,他由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等等。他曾经花了十一年时间绘制成“天下郡县图”。1075年制成河北地形的立体模型,比欧洲制作同类模型早了七百年。在延州为官期间,他发现该地有石油矿藏,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在他以前,人们称石油为“石液”或“石漆”,是沈括最先称这一矿物为“石油”的。此外,他还详细记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例如:毕N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河工高超提出含龙堵口的先进方法,喻皓的《木经》及其建筑成就,等等。总之,《笔谈》中的不少创造性的见解和许多科技成就的记实,在当时都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以致外国人也称赞《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笔谈》虽采用笔记形式,但有考证、有描述、有记事、有议论,善于组织材料,运用充分的科学论据,准确而明快的语言,简练而优美的文笔,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富有文学色彩。
篇4:沈括的资料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
沈括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而且改进了测影方法。沈括在晚年又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气历”代替原来历法的主张。它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即使有“两小相并”的情况,不过一年只有一次。沈括所设计的这个历法是比较科学的,它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也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现在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在分月上还不如沈括的“十二气历”合理。
沈括也是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资料
在光学方面,沈括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沈括还剪纸人在琴上做过实验,研究声学上的共振现象。在化学方面,首先创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制造烟墨的工艺。他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还预料到“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一远见已为今天所验证。另外,“石油”这个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在《梦溪笔谈》中有关“太阴玄精”(石膏晶体)的记载里,沈括根据形状、潮解、解理和加热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区分出几种晶体,指出它们虽然同名,却并不是一种东西。沈括在数学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沈括还是地理学家、医学家。他正确论述了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他还观察研究各种各样的化石,明确指出它们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了古代的自然环境;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制图方法。提出“五难”新理论;沈括的医学著作有《良方》等三种。
沈括还文武双全。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
篇5:沈括小时候的故事
朝代:宋代
出生地:今浙江杭州
生卒年:1031—1095
身份:科学家
他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李约瑟博士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能。
——《宋史·沈括传》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农学、医药、文学、史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
沈括是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通才。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沈周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
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沈括二十四岁开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1075年曾出使辽国,进行边界谈判并取得成功,次年任翰林学士。
沈括故居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管理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等许多重要官职。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劾贬官,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带)。三年后,为抵御西夏,改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一带),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因守边有功,元丰五年(1082年),升龙图阁大学士。但是不久又遭诬陷,降职做均州(今湖北省均县)团练副使。
总的来说,沈括在中国科技史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但在政治活动中,他的人格缺陷却很明显,甚至让人不齿。沈括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政时,沈括曾是他变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沈括又曾上书反对过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导致王安石复出后,骂沈括是“小人”。苏轼和沈括的关系也不好,他曾参与到了迫害苏轼的“乌台诗案”中,罗织罪名、攻击苏轼,这次案件险些令苏轼丧命,而沈括显然也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哲宗元二年(1087年),沈括花费十二年心血编修的《天下州县图》完成,被特许亲自到汴京进呈。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郊)梦溪园,在此安度晚年。
沈括晚年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以及《忘怀录》等着作。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沈括逝世。
沈括一生着作多达几十种,但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着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
篇6:沈括小时候的故事
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沈括小时候好奇心非常强,喜欢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
话说四月的一天,沈括正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突然,一阵风吹来,将院中树上的桃花吹落在地。沈括心中于是产生了疑问: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怎么还会开放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沈括特意邀请几个同伴一起到山上去观察。沈括他们来到山上,果然满山的桃花正在怒放,这可把小沈括难住了。同样是桃花,为什么这里的却开得这么晚呢?
就在这时,一阵冷风吹来,沈括顿时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明白了!原来是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啦,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
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下来。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书籍,注意气象的变化,立志要做一名气象学家。
后来,沈括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所不通。晚年的时候写下了《梦溪笔谈》这本巨著。书中记载了当时气象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
○专心致意毕力于其事而后可。
篇7:《海市蜃楼》沈括 阅读答案
这是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海市蜃楼》及阅读答案,有需要的同学赶快来看看吧!
《海市蜃楼》原文: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或日“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欧阳文忠曾出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其说甚详,此不具纪。问本处父老,云:“二十年前尝昼过县,亦历历见人物。”土人亦谓之“海市,”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海市蜃楼》译文:
在登州的海上,有时候会出现云雾空气,象宫殿居室、台阁景观、城墙垣堞、人物、车马、楼屋顶盖,(都)清晰可见,把它(这种景象)叫做“海市”。有人说:“(这是)蛟龙吐气而形成的。”(我)怀疑不是这样的。欧阳文忠曾经河朔去出使 ,路过高唐县,在驿馆的房屋中夜间听到有鬼神从天空而经过,车马人畜的声,都一一可分辨出.他说的非常详细,这里不详细摘录了。询问本地的老人,说:“二十年前曾在白天路过这个县,也清楚可以看见人与物。”当地人也称这(种景象)为“海市”。同登州所看见的大致上相同。
【字词注释】
登州:指现在山东蓬莱、栖霞以东一带。
台观:古时宫殿前的高台,台上建楼观。
城堞:指城上女墙。
冠盖:旧指做官人的冠服和他们车乘的篷盖。
蛟蜃:古人传说中的海中蛟龙类动物,说它能发洪水,能吐气为楼台。
驿舍:驿站。古代人乘马传递信件,叫马传,马传停息的地方叫驿站。
《海市蜃楼》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台观(guàn) 蛟蜃(shèn)之气 B、城堞(dié) 驿(yì)舍中
C、车马人畜(xù ) 河朔(shuò) D、尝昼(zhòu)过县
2、下列文中加点的字无误的一项是()
A、时有云气(经常,常常) 历历可见(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B、或曰(有的人) 疑不然也(这样)
C、欧阳文忠(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出使河朔,过(经过)高唐县过
D、二十年前尝昼过县(白天) 土人亦谓之梅市(种地的`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
②与登州所见大略相类也。
4、文中描写“海市蜃楼”的句子是什么?
5、根据你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一下“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6、本文描述了几种海市蜃楼现象(用自己的话概括)。
7、文中写的现象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据此判断,是“欧阳文忠“的说法符合实际还是“本处父老”的说法符合实际?为什么?
8、作者亲自访问当地老人了解事情真相,并不简单相信别人的说法,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9、本文与《山市》中都用到的一种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此外,本文还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10、下面是山东登州蓬莱阁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海市蜃楼皆幻影
下联:
篇8:沈括出使与梦溪笔谈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但是雕板花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道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篇9:沈括雁荡山原文及翻译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讵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讵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弯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译 文:
雁荡山是天下一座奇特、秀丽的高山,可是自古以来的地理图谱表籍上都没有提及过它。宋代祥符年间,因为修建玉清宫,在开山伐木时,才被人所见,这时它连个山名都没有。根据西域的书籍记载,说有一个名叫诺矩罗的罗汉,曾住在中国东南海边雁荡山芙蓉峰的龙湫。唐朝一个叫贯休的和尚写的《诺矩罗赞》中,也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诗句。这座山的南边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驿,向前看可以俯视大海,然而当时的人依旧不知道雁荡、龙湫到底在什么地方。后来人们因为采伐木材,才开始见到这座山。山顶上有一个大水池,它当作传说中的雁荡了;山下有两个水潭,以为就是大、小龙湫了。至于经行峡、宴坐峰,那都是后来人们根据贯休的诗句来命名的。南朝的宋代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他把永嘉一带所有的山水几乎都游历遍了,唯独没有谈到这个雁荡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呢。
我观察雁荡山的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险峻、怪异,向上耸立的、高约千尺,高高的山崖和巨大的沟谷,不像其他的山。它的许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围的山谷里面。从外往里看这些山峰,什么也看不到;只有走到山谷里面来,才能看到它们的峭拔林立,直冲云霄。推究形成的原因,应当是被山谷里的'大水冲刷的结果,沙土都被冲走了,唯独剩下了这些巍然挺立巨大的岩石。至于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统统都是由水流冲刷而成的洞穴。从下面望这些山峰,都是高耸的岩石峭壁;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峰顶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甚至还低于周围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高耸直立的土层和像神龛一般的岩石,也都属于这一类情况,成因是相同的。今天的成皋、陕州以西的大山涧中,直立的土层往往可达百尺,高高耸立着,可算是规模较小的雁荡山的相似形,只是这里是黄土的,那里是石质的罢了。雁荡山许多山峰既然不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掩蔽,所以古人没有看见,那么谢灵运没有到过,从事理上说就不奇怪了。
作者简介:
沈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卓越非凡的科学家、学者。一生著述甚丰,创见独具,广博精深,《梦溪笔谈》就是他留给世人的一部辉煌不朽的巨著。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生活在北宋时代,二十四岁始为沭阳县主簿,三十三岁登进士第。历任县令、司理参军、知州。翰林学士、司天监、光禄寺卿、计相(财政大臣)等官职。熙宁六年间(1073)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次年四月,察访浙东温、台等州并游览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是他被雁荡的奇峰错立,瀑水横飞,幽壑腾烟,谜一般景色所感触而引发的对雁荡的赞美和概括。沈括在观察游览雁荡的同时,了解了雁荡的开发历史。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一文中,收录了唐僧贯休的诺相罗之赞:“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雁山的“经行峡”、“宴坐峰”,都是由于贯休的诗而得名的。指出宋祥符中,因建造玉清宫入山采木,雁荡山才逐步地为人们发现、了解。
沈括对事物的观察,并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是通过分析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他非常仔细地观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在《梦溪笔谈·雁荡山》文中,说“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漱、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并马上联想到“今成皋、陕西大洞中,立土动及百尺,迵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上彼石耳。”这一科学论断为我国地质、地形学理论研究之先驱。这个论断是比较科学的,在现代科学高发达的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西欧的地质学界中,直至一七八八,所谓近代地质学之父的英国人郝登在他的《地球理论》一书中,才提出侵蚀作用的主张,和沈括相比晚了六百多年,足见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沈括的一生,一面从事政治活动,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际工作;一面则进行科学研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考古等各门学科,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稀有的一位通才,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标号为#2027的小行星命名为“沈括”。他所著述的《梦溪笔谈》一书为世界所推崇,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考察雁荡山时,在龙鼻洞留下了题名。这是他继丽水南明山高阳洞。青田石门洞题名以后的又一摩崖石刻,是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名山雁荡亦因此而更焕光彩。
篇10:历史典故:沈括厚黑学
按照《宋史》的评语,沈括是多领域劈腿的章鱼型人才,头衔很多: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家”加起来大概有1万平方米。将身家上亿的沈括定义为“墙头草”,不是基于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而是概述了他在政治站队时的表现。
站队始于熙宁年间,或者说从“王安石变法”开始。
沈括是为王安石摇旗呐喊的骨干。沈王两家世交,此外,还有点亲戚关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谢绛的女儿,而谢绛的母亲是沈括的`大姨。按这层关系,比沈括大10岁的王安石,要叫沈括表叔。在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中,作为花名册排名第十五的干将沈括,为新法擂鼓助威奋力疾呼。
王安石当然投桃报李。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的推荐下,沈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前往浙东、浙西监督视察水利。回来后,他在朝廷盛赞新法:“你问我支不支持新法?我坚决支持!我就明确跟你讲这一点……”由此成功制造了一个舆论优势,还有一个大新闻——这个新闻稍后呈上。
沈括为鼓吹王安石的新法声嘶力竭,这让王安石很受用,很飘飘然。正在陶醉的王安石没有料到蜜里调油的关系马上逆转,八竿子的亲戚拆了竿子,狠狠地给了王安石一闷棍。打棍的原因很简单,王安石失势了。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马上以三司使的身份向宰相吴充上书,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大猩猩似的举两手赞成朝廷废掉王安石:“你问我支不支持废除新法?我坚决支持!我就明确跟你讲这一点……”
沈括这次无情无义、首鼠两端的站队行径,同僚先是诧异,继而不齿。皇上也看不过眼了:“你呀,立场转变得比谁都快……”皇上不高兴,“始恶括之为人”,沈括马上被贬,“贬括知宣州”。这次被贬影响了沈括一生的仕途,此后一蹶不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润州。在润州,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无耻。这一次的对象,是苏轼。
前面所说的新闻,发生在熙宁六年沈括巡视的途中,他遇见了苏轼。王铚的《元佑补录》中记载了这次会面。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尽管与沈括政见不同,但他对事不对人,在杭州与沈括诗酒唱和,热情亲切地谈笑风生。而就是这场酒局,给苏轼带来了一场几乎灭顶的无妄之灾。酒过三巡,沈括看到一句苏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暗中收录,后向皇上告密说:皇上是天上龙,苏却要到九泉下去找,实在不臣。此后,又有人搜罗了一批证据,随即引发了“乌台诗案”。
构陷苏轼的沈括的无耻之处在于,当他闲废润州时,竟又遇到了苏轼。厚黑学专家沈括的心理素质和脸皮厚度,杠杠的,他竟又和从前一样与苏轼热情亲切地谈笑风生:“我帮你搞了个大新闻,把你批判了一番。”
平心而论,沈括的学问还是不错的,23岁就中了进士,但人品确实不敢恭维。
篇11: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沈括造弓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柱谓挽过吻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若得中则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译文
我大哥擅长射箭,自己也能够造弓。他造的弓有六个优点:第一,弓体轻巧而强劲;第二,开弓容易而有力;第三,多次发射,弓力不减弱;第四,天寒暑热,弓力始终一致;第五,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第六,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斜。
一般说来,弓体轻巧就容易拉开而且寿命长,只是怕弓力不强劲。要想弓力刚劲,关键在于整治筋。大凡生筋长一尺,干了就缩短一半,用胶液浸泡而后梳理直,又恢复到一尺,然后再使用,那么筋力就已经涨到了尽头,不会再伸长松弛了。又揉制做弓的木材,使它向开弓相反的方向仰曲,然后在上面黏结上角和筋。这是整治筋的两个方法。
大凡弓的把手短,那么开弓就容易,但弹力小(这是说拉开弓弦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缺乏弹力)。弓的把手长,那么弓就硬,但很难拉开(这是指将弓拉开超过射箭人的嘴唇部位,但是弓臂木材很强硬而不顺势弯曲。弓节是指弓臂上安装的衬木,弓的.把手长就很难开弓,把手短就缺少弹力)。弓节如果长短适中,那么开弓就容易而又有力,而且弦声清脆质实。
凡是弓刚开始使用或是在天冷的时候,弓就很强劲而难以拉开,使用久了和在天热的时候,弓力就弱,箭也射不远。这是胶造成的弊病。大凡胶要涂得薄而筋力要涨尽,弓力的强弱依靠筋而不依靠胶。这是弓久射而力量不减弱、寒暑变化而弓力始终一致的原因。
弓体端正而不歪斜是由木材决定的。选择木材的方法是看它的纹理,它的纹理不经过矫正揉制而原来就是直的,那么开弓就不会歪斜。这些道理是制弓的人应当知道的。
鉴赏
弓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主要的远射兵器,古人极为重视弓的制作,积累了一套完整的造弓理论。沈括从材料和工艺方面评价弓的“六善”,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材料的选择上,制弓的材料需要“性体少而劲”,即要求材料质量轻而强度高。在现代材料力学中,这是一个应当优先考虑的原则。
制作工艺方面,沈括强调角筋、干材的整治。角筋要用胶液多次浸泡,使它“无复伸弛”,不再产生残余变形;干材则需要反复揉制,使其承受反方向的作用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对材料施加预应力作用,让它们产生抗拉力,符合现代结构力学原理的。
沈括所概括的制弓经验几乎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为后代的兵器制造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篇12:活板文言文翻译沈括
活板文言文翻译沈括
活板是沈括的作品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活板文言文翻译吧!
活板文言文翻译沈括
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篇13:沈括《学士院轶事》原文和翻译
沈括《学士院轶事》原文和翻译
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 精辟语录
★ 语录
★ 许愿树 语录
★ 杜月笙语录
★ 刀刀语录
★ 简单心情语录
★ 青春语录经典
★ 禅宗语录
★ 饶雪漫语录
沈括的语录(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