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经语录

时间:2022-12-01 00:36:32 作者:咕嘎嘎嘎嘎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咕嘎嘎嘎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经典心经语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经典心经语录,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经典心经语录

经典心经语录大全

1、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2、傲慢是天然的,谦逊只在人工。

3、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4、我能抗拒任何诱惑,直到它们被我所诱惑。

5、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

6、他说,一个地方的风景,在于它的伤感。

7、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换言之,人的某些无耻行径是由于害怕寂寞而做出来的。

8、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9、别人的滂沱快乐滴在我肩上是不快乐的。

10、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

11、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12、主义总是一种偏见,甚至是强词夺理,终归是自我扩张,排斥异己。

13、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

14、当我与敌人对坐,我是清醒的。我忘怀自己时,是和朋友在一起。

15、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

16、好人的世界,总有一种糊涂。

17、但愿我是黑暗,我就可扑在光的怀里。

18、他明白我的痴情,悄然一瞥,如讽嘲似垂怜,偶尔对我有亲昵的表示,我决然回避——知道自己的爱是绝望的,甘心不求闻达,也无福获得酬偿。爱在心里,死在心里。

19、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20、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21、歪来歪去,扭来扭去,歪不了扭不了时,大声说:我是喜欢直来直去的。

22、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23、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24、幸亏梦境中的你不是你,我也不是那个我。

25、悲观是一种远见。

26、天才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

27、悲伤有很多种,能加以抑制的悲伤,未必称得上悲伤。

28、人们的错,都错在想以一种学说去解释去控制所有的东西。

29、持平常心,不做平常语。

30、这里的花都是深紫色的。我倒并不悲伤,只是想放声大哭一场。

31、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32、事物的细节是规律性的,事物的整体是命运性的。

33、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34、爱情本来就没有多大涵义,全靠智慧和道德生化出伟美的景观。如果因为爱情而丧失智慧和道德,即可判断:这不是爱情,是性欲,性欲的恣睢。

35、生活,是安于人的奴性和物的奴性交织。

36、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

37、寂寞的是,在生时,没有一个朋友。更寂寞的是,被理解的,都不可能是伟人。

38、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健康。

39、还没分别,已在心里写信。

40、轻轻判断是一种快乐,隐隐预见是一种快乐,如果不能歆享这两种快乐,知识便是愁苦。

41、到后来,总还是看在愚蠢的份上,再让一步。

42、哲学生涯原是梦,醒后若有所思者,此身已非哲学家,尚剩一份幽微的体香,如兰似檀,理念之余馨,一种良性的活该。

43、凡事到了回忆的`时候,真实得像假的一样。

44、谈到他的缺点时,他便紧紧搂住那缺点,一脸憨厚的笑——缺点是他的宠物。

45、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

46、我自得恶果,所以不必悲伤;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绝望,我自寻路,一个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气要发,但说说俏皮话。

47、我们穷,只此一身青春。

48、智者,乃是对一切都发生讶异而不大惊小怪的人。

49、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50、不知原谅了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51、如果米开朗基罗在雕大卫时,知道三天以后这件作品将被炸毁,他一定歇手饮酒去了。“永恒”的观念,迷惑着艺术家。

52、规律背后,有命运在冷笑。

53、电影可以剪辑,小说可以停、跳……生活真是可悲。只有快乐时,生活和电影一样——瞬间就过去了。

54、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55、有教养的上流人士,对车夫、浴室侍应生、任何传递物品的人,从来不会敷衍搪塞。

56、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57、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

58、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59、不嫉妒别人与你相对谈笑,我只爱你的侧影。

60、走在正道上,眼睛看着邪道,此之谓博大精深。

61、不自由,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是不自由。

62、真诚无所谓多无所谓少,无所谓足无所谓乏。除非没有真诚,才会茫然于真诚。

63、十一月中旬,晴暖如春,明明指的是爱情。

64、无论蓬户荆扉,都将因你的倚闾而成为我的凯旋门。

65、友谊的深度,是双方本身具有的深度。浅薄者的友谊是无深度可言的。西塞罗他们认为“只有好人之间才会产生友谊,还是说得太忠厚了。

66、我已经算是不期然而然自拔于恩怨之上了,明白在情爱的范畴中是绝无韬略可施的,为王,为奴,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明谋暗算来的幸福,都是污泥浊水,不入杯盏,日光之下皆覆辙,月光之下皆旧梦。

67、讲规律,就是乐观主义。讲命运,就是悲观主义。

68、找好书看,就是找一个制高点。

69、人的快乐,多半是自以为快乐。植物动物,如果快乐,真快乐。

70、一种景色,联想不起另一种景色,才是值得眷眄的景色。

71、活在自然美景之中,人就懒,懒就善。

72、悲观主义是一种态度,一个勇敢的人的态度。

73、年轻,真像是一个理由,一个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理由。

74、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75、什么事都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推向极端。

76、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

77、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体,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

78、你的美意是多重的,我的信念只一重,邮程再长,也会到达。

79、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

80、有口蜜腹剑者,但也有口剑腹蜜者。

81、不可能有真理,仅只是热情,无所谓思想,至多得到些感觉。

82、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轻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83、浅浅的知识比无知更使人栗六不安,深深的知识使人安定,我们无非是落在这样的一片浅浅深深之中。

84、生命的悲哀是衰老死亡,在这之前,谁也别看不起谁。

85、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86、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87、凡一种信仰,强制性愚民,一定阶段后,民会自愚。

88、轻浮,随遇而爱,谓之滥情。多方向,无主次地泛恋,谓之滥情。言过其实,炫耀伎俩,谓之滥情。没条件的痴心忠于某一人,亦谓之滥情。

89、法国朋友说,当一个地方与你太像了的时候,这个地方对你不再有益。

90、生在任何时代,我都是痛苦的,所以不要怪时代,也不要怪我。

91、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92、高明的父,总是暗暗钟悦逆子的;高明的兄,总是偏袒桀骜不驯的乃弟。

篇2:《心经》全文

《心经》介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最流行。为便于理解,分两种白话译文版本呈现。

篇3:《心经》全文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 自 在 菩 萨。(观察内在,自见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 见 五 蕴 皆 空。(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度 一 切 苦 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色 不 异 空。(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空 不 异 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空 即 是 色。(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 想 行 识。(情欲、意念、行为、8灵)

yì fù rú shì

亦 复 如 是。(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舍 利 子。(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是 诸 法 空 相。(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不 生 不 灭。(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不 垢 不 净。(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不 增 不 减。(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 受 想 行 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无 眼 界。(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乃 至 无 意 识 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无 无 明。(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亦 无 无 明 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乃 至 无 老 死。(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亦 无 老 死 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无 智 亦 无 得。(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以 无 所 得 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菩 提 萨 埵。(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心 无 挂 碍。(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无 挂 碍 故。(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无 有 恐 怖。(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远离颠倒梦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究 竟 涅 盘。(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三 世 诸 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是 大 神 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 大 明 咒。(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是 无 上 咒。(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 无 等 等 咒。(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能 除 一 切 苦。(能除一切苦)

zhēn shí bù xū

真 实 不 虚。(不是骗人的 )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 说 波 若 波 罗 蜜 多 咒。(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 说 咒 曰。(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揭 谛 揭 谛。(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波 罗 揭 谛。(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波 罗 僧 揭 谛。(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菩 提 萨 婆 诃。(修成正果)

白话翻译

[原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译文]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译文]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译文]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原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译文]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原文]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译文]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原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译文]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译文]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原文]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译文]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篇4:《心经》经典语录

1、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2、自在菩萨 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波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波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3、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4、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5、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7、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8、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

篇5:心经简介

关于心经简介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心经内容阐释

经名阐释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阐释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心经起源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说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种,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应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出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 。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观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众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萨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义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篇6: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全文解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一、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 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二、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篇7:《心经》别说

《心经》别说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状态更重要。保持静观的状态,不要理会别人的插话。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因此,《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照见——”。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必然会涉及到两件事,一是行菩萨道,二是于四摄六度中“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句是总相。是声闻菩萨“应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课程。这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的经文,是摄理观入于事行,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句,就是如何于五蕴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观。“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观净六根、对六尘而不染,于根尘识妙用中得解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句,是如何于缘觉十二因缘法中破立自在。

菩萨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机,立一切法,用一切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乃至生缘老死”,是菩萨如法安立十二因缘(立法自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菩萨行深般若,于建立万法中,如法荡尽法执(破法自在)。破立之中,尽显菩萨慈悲智慧。立一切法方便接众,是“慈悲”;破一切执,自离法爱,是“智慧”。

“无苦集灭道”一句,是菩萨如何于声闻四谛法中破立自在。苦集灭道,是声闻法,遇声闻根性,必以声闻法而度之。故而需要建立声闻法以化他。“无苦集灭道”是自离法爱的自行观照工夫。

“无智亦无得”一句,是于菩萨日常运用的智德断德中,自离法爱的工夫。智德是菩萨智慧,断德是菩萨解脱;菩萨要上求下化,终日离不开智断二法。可以说是终日运用,不可暂离。但是“无智亦无得”呢,也就是要求在终日运用中,不能沾染的观照工夫。

《心经》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开始,是结论部分。从如来因(菩萨)、如来果(三世诸佛)两个端点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是过现未来诸佛成就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化他度人时叫观世音。以佛法自受用时,就叫观自在。因此,佛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心经》里,称观自在菩萨。可见,是从佛法的自受用角度来说的。

既是菩萨行深般若,那必然也会方便说法啦。说什么法呢?一会儿说声闻法,一会儿说缘觉法,一会儿说菩萨法,一会儿也可以说世间法。观自在菩萨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啊。所以,会说很多很多法的。那么,既然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自己该怎么内观,才可以得大自在,不为所说各种法所影响呢?那就是要行深般若。

篇8:心经全文及其解释

心经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篇9:心经读后感

《心经》,区区二百六十个字,却道理深深,其精神在于人们所有苦恼都是因为我们执着所带来的。执着自我主义,执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执着自己所认识的一切,读《心经》就是要破除执着,在自己得到觉悟的同时,帮助他人醒来,解放自己。

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着,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并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而存在着。

为什么说苦恼都因为执着而来,因为我们对某一件事过于执着,就会使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断总是停留在已有的认识和固有价值之下,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甚至把自己原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正确的认识左右自己的思维,有时还会让自己走入迷洞,将自己错误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许多时候在说的执迷不悟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太执着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一套方法,失去对自我的开放性,不知道因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是极其可怕和危险的。

佛教所说“不执着”,并不是无所谓而放任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所说的不执着是指不为过往的认识所局限,而要适时地因为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调整自己,“不执着”,是提醒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观念去观察事物,分析加工后得出正确的判断。人生不可能明白很多道理,但有一条是非明白不可的,那就是要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每时每刻在变化,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每时每刻在变化,就是说,人的思想也是每时每刻在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外界的变是相对的,内心的变是绝对的。一阵风吹动了柳枝,柳枝温柔地摇动起来,因而人们都喜欢看杨柳的美和柔。但事实上,风不动,柳不动,是我们心在动。无论自己曾经的观念多么正确,也要舍得放弃旧思想,去吸收新的符合形势的新思想,那怕是自己一时还不太接受的。人不可执着地固守着某一种观念和对某个人的认识,“不执着”永远是对的,“执着”却肯定是错的。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取舍和判断,眼见不一定是真的,而是要认识现象背后的因果条件。就像是一对夫妻,不能因为一时的吵闹去否定多年来的感情,既不可把夫妻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从一而终,也不可太执着夫妻间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话,要永远记住,夫妻首先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旧事物不灭,根本谈不上新事物的产生,旧思想的不去,也不会有新思想的形成,没有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永远不会进步,甚至很快被社会淘汰,所以在生活中,一直被人们赞美的“执着”两个字,实在是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有灭才有生,我们都是在生灭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精神。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故此,纵然是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也会是不同的见解,所以我们许多时候不要去追求对某个事物是否能得出相一致的答案,一切法则现象和事物都是变幻莫测的,是无常的,无我的,好的不会停留,坏的亦会消失,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执着呢?为什么不能看开一点呢?为什么不能够包容一点呢?

读《心经》就是读一部易懂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道理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读《心经》,用心去感悟。

篇10:心经读后感

张爱玲无疑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也毫不忌讳的呈现出社会万千现象。在小说《心经》里,她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故事,关于恋父情结。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事也无可厚非,而张爱玲运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恰如其分地将这种隐匿的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无疑,恋父开始,注定是一场宛如飞蛾扑火的情殇。

小说开头,张爱玲虽未直截了当地挑明许小寒和她父亲之间的微妙关系,但从小说细节之中也能略窥一二。

许小寒对父亲的过分依赖和对朋友的炫耀,张爱玲写得细致入微。许小寒和父亲一起到国泰看电影,被人误认为是男女朋友时,她心中甚是得意的。而从她和父亲的合照及他父亲的化装照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出她对父亲撒娇的情态。许小寒一直拒绝长大,也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长大后的微妙变化,她宁愿没长大,一直与父亲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许小寒爱慕着自己的父亲,必然于无形中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当一个女人过了三十,青春不在,她的心灵必定是敏感而又脆弱的。试想某一天,当她满心欢喜地穿了一件漂亮的衣裳,可她的女儿却不以为然的笑了,接着自己的丈夫也跟着笑,她的心情会是怎样。记得某一个人讲过,笑是最有魅力的,同时也是最有杀伤力的。而此时此刻,这种笑无疑成了最尖锐的武器,让她遍体鳞伤。可是,她无法去责怪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依旧是那般的天真可爱。她只能默默地说服自己不必去在意。而当她最后明白,女儿那时是故意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心已平静如水。对于许小寒,她终究无法去恨。她只能幻化成一缕数不尽凄凉的轻烟,无奈地看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

而许小寒依恋着自己的父亲,这对她自己也不好受。她拒绝了其他爱慕者,选择蹉跎岁月,只是因为她的父亲。其实在这里,这一场情感纠葛的罪魁祸首何尝不是许小寒的父亲呢。因为他对许小寒的纵容,让许小寒先陷进泥淖里不能自拔。而他即时脱身,但他却不是选择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而是选择和许小寒的朋友段绫卿在一起。段绫卿,在见到她的那刻,他就说和许小寒有点儿像。段绫卿,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而他对段绫卿来说,有的只是金钱和地位的诱惑吧。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看得真切。许小寒知道段绫卿家的难处,所以她开始极力撮合她和龚海立相好。龚海立家境好,又有前途;段绫卿,人聪明,又有美貌。她觉得两个人极有可能在一起,而这里或许也是她自己的父亲的缘故。女人的直觉是最准确的,当她听见父亲说段绫卿和她长得像时,她就害怕了。所以,她才会这么迫不及待。当她得知父亲与段绫卿的事时,她表现出来的激动高过她的母亲。她要去段绫卿家游说段绫卿的母亲,却被自己的母亲拽了回来。或许是赌气吧,她选择与龚海立订婚。这里,龚海立无疑是可悲的,许小寒之前假装不知晓他对自己的心意,是由于许小寒的父亲;现在,许小寒决定和他订婚,也是由于许小寒的父亲。这,对他是福,还是祸呢?

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突然变得摇摇欲坠。隐匿在其间的恋父情殇,不外乎是一颗定时炸弹。许小寒的母亲,心里是痛苦和绝望的,她最后也只能说自己会坚强地活下去,心中却是无限凄凉。

篇11:心经 相关介绍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按学者黄家树(2000)的说法,《般若心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盘,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盘,即无上的菩提果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於此经,故名为《心经》。

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篇12:如何修持心经?

如何修持心经?

心经,是一部很短但也很深奥的经,几乎所有的学佛者都会背。

介绍《般若心经》,我不想依华严宗或天台宗的判教方式来看本经的地位。就这个时代而言,研究佛经最好的方法,是不必再用判教的方式来看,而是依佛经的方式来看。所以研读《般若心经》,就用《般若心经》来看;不必再去把《般若心经》列入天台五时八教中的“般若时”;也不必再以了义或不了义,圆教或不圆教等来判摄它的位置。而是直接由经文体认出:心经就是让我们实证佛果的法门。由这个观点来看,能够让我们成佛的经典,都是最圆满的经典,问题是如何去实践而已。

心经的译本

在中国《般若心经》的翻译有很多异本;到现在,我们所看见的古译本大约有九种,其中有两种已经佚失了。现代也有许多种译本,如霍韬晦先生,台大叶阿月教授都有翻译,另有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心经》。

《般若心经》在中国翻译主要有两大系统,一属略本,另一则属广本。略本的只有正宗分,而广本的除正宗分外,尚有叙分和流通分,是一部完整的经典。但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略本,为玄奘大师翻译的。《般若心经》除玄奘大师翻译外,还有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义净译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多经》;广本系则有唐朝法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有法月重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般若、利言共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智慧轮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法成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朝施护译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九个译本。

其中,鸠摩罗什译的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可见咒和心,翻译时意思很接近,因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心”字,指精髓、心脏的意思。在西藏也有所谓的“心中心”,就是精妙、精髓,含有秘密的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般若心经》就是整个《大般若经》的心髓,若依据我们所看到的经典来讲,确实有这样的意思。因此,若认为我们读诵《般若心经》,就可以把《大般若经》了知、通达,这样想也不见得没道理;但希望大家不要存有这个想法,因为这种想法,恐怕是大家的苟且或偷懒,而非真正掌握到《般若心经》的精义。

文化冲击下的误解

其实《大般若经》的心要很简单,般若是智慧,智慧的体性是空,整个在讲空,但这个空跟小乘的空不大一样,是具足大悲的空,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

如果我们以《般若心经》做精髓,去深刻体会,再以《般若心经》为根本,扩大,统摄一切般若经系,如此较能认知《般若心经》的地位。但千万不要以为读了一本《心经》,就通达般若教法,因为既然定名为般若心经,就绝对不是思惟的东西。所谓般若,是远离了一般世界思维的意义,而能应用思维,如此体悟,才能踏入《般若心经》之门。

另外,一般人都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为《心经》。这种简称是大家所接受和习惯的,但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曾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为“多心经”,这样的误解,是有原因的。在中国佛教经典注释书籍中,因为佛教与道教及民间信仰的相互交涉过程,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佛教内层的注释。例如我们常看见“一贯道”所注解的《金刚经》、《心经》之类的书,在市面流通。这种书籍,由于作者本身并非真正了解佛法,因此,既不能从佛法的立场来理解佛教经典,又妄想将三教教义融合为一,所以常有望文生义的事情发生。而这种错误,往往造成一些想了解佛教教义,却无法抉择他所看的书是否合于佛法。

《心经》的见地

本文谈的《心经》修持法,是以玄奘大师的译本为依据,因为这是最流通的版本,也是易于旁会其他不同译文的版本;因此本文以此原典,作为研读《般若心经》的根据。修持《心经》时,首先建议大家把《心经》背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会背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时时刻刻从经文去理解和体会《心经》的真义,把《心经》的正见确立起来。

善巧方便立正见

修持佛法,要很谨慎,要了解佛法中的正见。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种种造作,不管是精神或肉体,都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而我们会轮回、觉悟,都是来自觉照的力量。这个觉照的力量,在很多佛典中的说法都不同,有的用“本心”,有的用“空性”,用“佛性”来表达,在《六祖坛经》则是用“菩提自性”。觉照的力量,是可了别的一种力量作用,但如果是杂染的,就变成意识作用,而非清净的觉照作用了。

我们在凡夫位者,即为杂染之意识作用,故必须从意识的力量提炼出一种正见来指导,透过正见的指引,使杂染意识,还原至清净无染的觉照作用。

在我们的身体中,其物质层次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的体性,及涵容这四大的空大所构成,而能分别了知这五大作用的力量是识大,此六大为我们身心运作的基本体性,在无明系统的运转下,使我们于六道中,不断的生死轮回。当我们厌离生死轮回,欲脱离时,就必须从四大当中提炼出一个殊胜的正见,指导我们达到解脱涅槃的境界;而佛典即是提供我们修行的正见之依据。

每一部佛典所提的正见,在最深奥的体性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佛陀所面对的众生不同,根器和烦恼也不同,故所立的方便也就随因缘而有差别。因此往往所见经文表面上互有冲突,而使许多研究佛典的人,误解了佛经,甚至怀疑佛陀所说之法。

其实,这是不了解整个佛法的适应性所造成的结果。如果从最究竟的立场而言,每本佛经所达到最后的法性境界,一定是一样的,所以佛陀所说之法,绝对没有不同的见地。但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众生,在语言及表达上会有些微的差异;在证量上绝对是同等的。因此,每一部经典都是佛陀面对特殊因缘的众生所讲演的,故而称经典为契经,即契与特殊因缘的众生。当佛陀透过众生自身的因缘,来宣说自所证悟的内容时,也希望透过这样方便善巧的教化,而使不同因缘的人,皆能体悟佛陀的证悟内容,而跟佛陀证得等同的境界。

《般若心经》,就是我们直接掌握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之心髓的经典。要达到般若经典之果德,就必须从中体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提示的正见,并透过经典所提示之正见,把我们修行当断、当立的见地,整个确定无疑,并信受奉行。只有这种无疑的信受所建立的正见,来指导意识修习,才能产生转识成智的功用;而以智慧的升华,指导我们的五大从事种种行为、关怀和观照,使整个世界受到我们智慧观照的影响。如此,才能转动这个世间,使世间成就跟经典一样的境界,这即是转经。

所以我们要了知转经,绝不是持诵经典而已;持经只是转经、修持经典的初步功夫。我们透过正见,实际的观行,到最后,圆满这经典所达到的果地境界,才是真正的“转经”,也才是我们要谈的佛经修证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要修持的佛经,依见地、修道、果位,或是见、修、行、果等分明次第,使佛经成为一个日常修行的依据,以期达到生活与佛经融合为一。故而我们在修持《心经》时,首先必须彻底了悟心经的正见,使我们建立当断、当立之修法,然后依此当断、当立之修行,达到心经所现成佛之果德。

我们了知这正见的重要性之后,现在就依《心经》之内文,别立出经典中所当断、当立的正见来。

现前五蕴皆空

《心经》当中所要断除的部分为何呢?我们看《心经》的开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一个直接建立观自在菩萨所修行的功用,亦即他所修的行,他所行的功用。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就我们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事,但是我们恐怕已经把“五蕴皆空”这个名词,作为在脑中,一个可以随便储存,而不去运作的符号而已。

以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佛经中所言:“五蕴皆空”时,已经不再思索这五蕴要怎么空法,而是把“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变成知识性质的认知,成为佛学用语了。

在原始佛教,不是如此看待五蕴的。原始佛典《杂阿含经》中,有佛弟子依五蕴做正思惟,而悟道的经文纪录,甚而成为《杂阿含经》重要的一部分──五阴诵。因此,“五蕴皆空”虽是很简单的方法,却能悟道,是佛弟子所重视的;而我们都把它当成认识佛法的基础名词,不用心去思惟,使得“五蕴皆空”这么清楚、有力的佛法,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不了任何功效。如此,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建立“五蕴皆空”的见地呢?恐怕是有极大的问题。

我们看五蕴中的色蕴,即我们的色身,这色蕴是空!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色蕴?有没有真正彻底了解这个色蕴是空?我们想一想,思惟一下,什么是空?什么是色蕴?我们的手是不是空的?

假如一个脚曾受伤,并且把受伤当作“我的脚受伤了”的人,回答我:“空是无自性。”我认为他要先空的是“无自性”这句话。因为当他在讲的时候,只是一句语言符号而已,并没真真实实的认清楚:“色蕴是空”。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把“色蕴是空”当作一回事。当他发生车祸时,他的脚受了伤,打上铁钉,到现在还没完全复原,而这整个过程代表著什么呢?就“色蕴是空”的一个现前的境界啊!若色蕴不是空的,那脚如何受伤?如何复原呢?

很可惜,他心里没真实感受到“色蕴是空”,仍然把它当作是自己的脚受伤了,在走动的时候有障碍而已,这即是将现前的无常相、空相,当作“我的脚受了伤,有障碍”,或者“我的脚好了,可以自由活动”等的常相,而不能深刻体悟,现前境界明显的变化就是无常!就是空!如此,用一些“空是无我”、“空是无自性”的语言符号来阅读佛经,都跟所谓“色蕴是空”没任何的相应。

当我们把无常的现前境界,当作是一种常相,并认为它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没办法真正体会空和无常的。虽然我们了知空、无常的义理,却从来不用它来思惟,来改变我们内在的思惟架构,而将这色蕴变化的事,当作是常相来看待;若用这样的态度,来做为修行的依据,这是没用的。因为这样的态度,连基础的功夫都没进入,怎么能够唱谈空无自性的佛法呢?当我们连基本的正见都没确立,如何能明白从正见当中所出生的正确觉受,乃至证入五蕴现空的境界呢?所以各位,回头是岸!回到正确的正见来,要深刻了知-色蕴是无常的。

像我们身体,有时会出现一些病,而这些病,要视我们自己本身因缘所对应的恩师,因为这就是无常。例如一位漂亮的小姐,如果她早上起床,看到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通常会感到很讨厌;如果她是佛教徒的话,她可能会感到高兴,对佛陀说的道理,更能深信不疑。因为青春痘长出来,正是无常的现前,是一种空性的展露!如此,才能真正体会五蕴是空的道理。

空就是蕴含著一切无常的可能性,空就是意涵著我们是由缘起所构成的;空不是我能造作、能完全控制的。不仅是身体这个色蕴如此,连我们的受、想、行、识这四蕴也都是空的。

我们肉身的现象,甚至包括整个当前世间的现起,都蕴含著变化,都是由相互的因缘和合所组成。当我们彻见这缘起所组成的蕴含变化,而不会被这缘起现起的相所牵转,那我们即是现见无常,现证无我;如此,即达解脱寂静,亦即涅槃寂静。那么,我们即是现证诸法现空的境界,也就是现证佛法的根本──三法印。

在《心经》中,将这三法印用一实相印来代替,经文中:“照见五蕴皆空”,即是用一实相摄受三法印的展现。但若没提出三法印的次第,一实相印是很难直接提出,也很难做为修行的运用。所以说,没有次第,就没有办法进入圆顿的境界。我们的功夫若不扎实,就不要想可以随随便便的证悟。就好像初学骑脚踏车人,看到很多人都可以放双手骑脚踏车,心中很羡慕,因此还不会骑车,就想学放手骑车,结果一定是摔倒的。

又如八大山人曾描述画竹的十大忌讳,初学者若犯此忌讳,竹子就画不好;但是有一次,八大山人自己画出来的竹,就犯了他自己所立忌讳中的八大项目。然而,他的画仍然有很大价值,但对初学而言,依然不能没有次第性。所以我们要了解,虽然一切现空,但是次第不能乱来。因此我们最先要建立的次第,就是基本的见地,见地弄不清楚,《心经》就白读了。

很多人说《心经》很好,我问:“为什么好?”他说:“可以驱魔。”修行过程中,有时真的会碰到魔扰,如果是初学的人,或只求信仰保平安的人,我会说:“恭喜!恭喜!很好,你总算趋入佛法。”但是,如果是志在佛法者或是老参的行人,我就会好好诃责他!拿《心经》来驱魔,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若把驱魔当作是《心经》的唯一目的,实在是太不尊重佛经了,《心经》是要让我们成佛的。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心经》的基本见地,别矮化了《心经》的'伟大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经文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呼应这句“五蕴皆空”,而且更直接告诉我们修行的功夫。

但是这话,我们一般都只是随口念过,把它当作一种口头禅,或是一种想法而已。其实,“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要我们深刻思惟:色与空两者之间的差别。一切的色蕴,我们经由正确的认知,实相上的认知,会知道是由因缘的组合而成,是缘起的组合,它并没有常住不变;我们这样如理思惟,即发觉色蕴是空的。所以在这里,“不异”是一种思惟的过程,是一种见、闻、思的过程。

“色不异空”即是要破除一个凡夫,他对所有色蕴的贪著。而“空不异色”则是要断除二乘圣者,他们对真谛空性的贪著。所以凡夫从“色不异空”的了知,可以悟入空性,因为在悟入空性的时候,成为一切现空。可是,如果在此没有悲心的话,则是进入小乘的见地,即一切诸色不异空寂。现在,我们在其间把这见地翻转过来,就是以“空不异色”,来使二乘圣者不要执著于空性中。

在“色不异空”中,所有的现象,根本上是空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现象,不管是思惟,或是现见,都是空的,所以,在此要断除他们执著于真谛空性的想法,故而跟二乘圣者宣说“空不异色”。

要了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两句话所要面对,以及所要断治的,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对我们而言,我们把它当作一个思惟之后的正确见地,对于这样一个见地,我们还是把它纳入五蕴皆空的看法来看。如此,透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来了知──色、空两个是不异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对我们在见地上的修持而言。因为相应于“不异”的,不就是“即”吗?我们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正确思惟下的正确结果,并用此结果来作为我们修证的见地。但是这两句经文对我们而言,还是不能够立即证得的。因为“色即是空”,是指证到小乘的圣者,而“空即是色”,是指证到大乘菩萨。这两者对我们而言,可能现在还没证得,但是我们可以如实信受,因为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样的理解,是透过我们正确思惟的结果,所以我们能接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它不只是五蕴皆空,而是断除了所有的五蕴与空的差别。这样的差别是离于时间的,因为“不异”是思惟,“即”却是没有时间,所以是当下得证的境界。

在《心经》当中,我们把这几句话弄清楚,在见地上确立的时候,如果我们心力够,福德因缘具足的话,在听闻“色即是空”的时候,即能现证“色即是空”。现证“色即是空”,当下就悟得根本智慧。若为小乘因缘者,就立即成就阿罗汉。若为大乘菩萨根器者,马上生起大悲,能够现起“空即是色”;这个时候,就可以起作用来庄严世界了。下表即是以上所讲的一个纲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见修行)见地功夫、思惟功夫。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果)证量功夫。

◎色即是空→小乘→般若将入毕竟空。

空即是色→大乘,如幻→般若将出毕竟空。

在证到“空即是色”时,就是证到八地菩萨了,有大神通和大作用,立即产生千百亿化身。这时,我们过去所发的一切悲愿,所相应的一切因缘,如千江有水千江月般的现起,在刹那间全部现起意生身,往来于十方三世的一切世界中现身成就,教化一切众生;而这一切因缘是在我们一心之中的,且完全看我们心中有没有愿?在我们了悟“空即是色”的时候,跟我们心愿有因有缘的所有众生,都会在心里投射出来;跟我们有因有缘的世界,都会在那里化生现起,而这个化生是意生身。如是生、如是幻、如是灭,所以说,有多少化身无法了知,只有诸佛了知。诸佛为什么能了知?因为诸佛是现观,不是思惟,所以说是“即”。这一句话,要好好思惟。

前面所说是现行的,也就是道地上的功夫。受、想、行、识,也是如此,五蕴都是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也。”所以说,一切身心透透彻彻,五蕴即是一,一者幻也,如也。一即是如,如即是空,所以五蕴跟空都是同一,也就是说,六根归一,通身受用。这时,六根即可互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即是精神和肉身,全部都是现空。

所以《心经》,心先要断除我们对五蕴的贪著,故说“五蕴皆空”;其次,要斩除五蕴和空的时间炼锁,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这两点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掌握,在掌握这两点之后,其实事情已经完了!但是怕大家忘记,故经典中继续扩大到整个世界,从横竖的所有观众,来使大家了解五蕴皆空的道理,所以要仔细观察。

现在再回来与大家谈建立正见。对于我们的色蕴,要好好观察,要以色蕴是空的正见来观察我们的身相;以我们的观行、我们的心眼观察时,我们可能会看到自己身内所有的三十六物,看到我们的肠子、血管、胃、骨头、五脏六腑……等等诸物,但这些都是空的。我们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身相,不然就是在迷糊中过日,装作自己是很老实的佛教徒;其实一点都不老实,佛经的每一句话,都不肯好好的做。

色蕴是如此,其次观察我们的受蕴。我们的耳朵收得到任何的音声,例如手掉桌子,一声“啪”的!这声音就是空。一般人会以为空不能分别,但实际上,空当然能分别!不要以为空就是无知啊!受蕴即是感受,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体受,体受这两个字是实质的,但它即是空。

其次观察想蕴,想蕴是在体受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心想以及造作,而这些也都是由缘起所生的,都是空的。然而现前就是缘起,哪有什么缘起所生?是的,但没有关系,先思惟一下;要经过思惟,我们才能相信如此是缘起所生。如果不思惟就相信的话,有二种可能:一种是大菩萨,一种是无知。而无知,也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无知,一种是信愿行的行者。这种信愿行的人,若碰到好的善知识,是他的福报大,能够修行成就。若碰到不好的善知识,则万年难出头!因此,建议大家还是要正思惟观察我们的心想。

在想蕴之后,我们再观察行蕴。所谓行蕴就是:在形成一种心灵的意志决断,为求生的根本力量,为我们生命相继不断的强大力量。这行蕴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空的。

最后再观察识蕴,从整个生命分析的结果,我们慢慢地了知:生命中能分别种种现象的力量,能够容受一切经验的,就是“识”。这五蕴中的识,或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识,都包含后来唯识学者所发展出的第七识、第八识甚至第九意识,因为在此五蕴或六根中的识,在观行的需求中,就已经足够了,并不需要分别出来。而这识蕴亦是由缘起所成,也是空的。

虽然这受色、受、想、行、识五蕴,在我的观行里,可能无法马上现观皆空,但是我们可以次第性的观察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而这五蕴是如何的空法呢?

首先我们要思惟“色不异空”,一切色蕴都是空的;虽然色蕴都是空的,但“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就是这样,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色蕴是因缘相应而生的。初期依色蕴起观行,其后正观思惟,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的现空,他就是我们从外在物质的粗相观察,到心的细相观察中去思惟,都是空的;接著我们要断除色、空二者的思惟,这时顿然现起的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当中,必须先把心放大,不再执著空性。如此,一切现前,不必观,因为观亦是空。这“即”就是在当下脱离一切时空羁绊,能观、所观的羁绊,现前就是!大家要建立的见地,就是在这里!这是心经的见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大家不要以为这句话重复了,其实它是更扩大我们的视野。刚刚是从色、受、想、行、识──我们肉体与精神来观察,现在则包括外在的一切境!所以说,依、正二报的世界要全部摄取在空性中。现在讲诸法的空相,是透过前面的思惟,加上整个佛法的横面和侧面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诸法空相”是什么?第一是“不生、不灭”,这是直接依果地而有的见地展现。

我们要知道,在修行意义上所谓见、修、行、果的分别,其实是没有固定的,它是依据我们所设定的内容,来看这个见、修、行、果。譬如,我们讲“大圆满见”,大圆满见是什么?即是“本来清净”见,这是中观思惟的最终结果。

什么是本来清净?这杯子清净吗?依大圆满见而言,这杯子是清净,现前一切都是本然清净,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现前都是佛。所以,这样是不是一切不生、不灭之处,就是本然清净;这样思惟、现证的结果,就是到达大圆满的见地。又如大手印的见地是法身见,只要我们巩固法身,不去理会一切妄念,因为妄念终归要回复到法身。这大手印的见地,犹如是唯识思惟到圆成实性时的大圆镜智一般,所以唯识见的果地,即是大手印的见地。

如此,所谓的见跟果是不固定的,某一些见地,恐怕就是某一些基础修法的果地;而某些修法的果地,恐怕就是某些修法上面的见地。因此,我们在修法时,要仔细分别它的见、修、行、果,使我们能轻易证悟,但不会被见、修、行、果缠缚了。

诸法空相,第一个提出的就是离于生灭的对待,这是《心经》在建立“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而这生、灭、一、异、来、去、常、断八不当中,其建立点是在“生”上面,所以,生灭不到之处,即是显现八不中道了。其实,只要现见无生,就是无灭。

至于如何了知八不中道是建立在“生”的上面呢?初期我们要依“不生、不灭”这句来思惟,然后扩大到八不,要思惟生、灭、一、异、来、去、常、断,都是空相。空相即是一切都是空的!而诸法则是一切宇宙所有万法;涵盖一切无穷无尽的万法,都叫诸法。而生相上的功夫,就是了知宇宙中一切的万法,都是空相。

我们要仔细思惟:从第一个见地-不生、不灭,再扩大到一、异、来、去、常、断,不可胡乱思惟。仔细思惟分辨,到最后都很清楚,没有疑惑时,才会发觉到:原来整个八不的建立,是依生灭所立,而整个生灭在思惟之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本不生。于一切本不生完全现前了解之后,即证入无生法忍。

整个法界本然实相现前,所以不生是八不中道的根本见地,依它而建立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的;因此《心经》立不生不灭,以摄八不中道。其次在诸法空相中,再立“不垢、不净”的见地,垢与净的分别,往往在修行到最后,会成为一个很麻烦的障碍──清净僻。清净僻会障碍我们的菩提心,也是障碍大悲心的毒药,它不能让我们了知五毒就是五智。通常,分别垢净是修行时所建立的种种次第,但不要被次第所固定,而没办法了知次第也是现空;因为一切现空是离于垢净的。虽然修行起先要清净,但是在这里则要离于垢净。

不垢不净的空相,是要我们建立染污不可得的见地。而这染污不可得的见地,是从不垢净消极的否定面,所提出一个积极的正见,是一有力的见地,能积极的帮助我们建立修行的见地。但是我们要注意:若没不垢、不净为基础,讲染污不可得,恐怕会障碍我们的修行。如果能了解不垢、不净之后,从清净道进入,从自身清净而能立足于不垢、不净的确定境界,然后再建立染污即不得的境地,就有助于我们修行了。

“不增、不减”,一个修行人,在修证的立场上,会不断地清净自身;也就是在修行上,在佛法的增上缘方面,会不断的增进真谛而减损俗谛;就小乘行者而言,是对的。但就大乘菩萨而言,是一个很可怕的错谬,这错谬会伤害菩萨慧命,会伤害大悲心。因为一有增减的缘故,平等性智就变成不能完全现起,所以要注意这个-不增、不减。

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就如同《永嘉玄觉证道歌》所讲的:“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而垢衣亦不可得,这即是平等的,也就是说诸佛不可得。我们在整个观行的境界,要从断除增减的对待,到诸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的无所得境界。

这“不灭、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见地,我们要清楚确认到随时随地都能现前的体证;在行为上碰到问题,心中生起纷扰的时候,要将心收摄回来,再思惟,把正见确立!正见上不能有一分一秒的动摇,也不能有一刹那的离开,如此才能有益行持。

现在再讲诸法空相的体:“是故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是断除色、受、想、行、识的分别而已,在此色、受、想、行、识的执著根本上,要在空中全部斩断。这个斩断是让我们连这对待、假名都没有。

让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从人体身心的五蕴,到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全部现空。

前面的色、受、想、行、识,是一个生命主体的观照;而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客观对境的观察;眼界乃至意识界,是从六根、六尘所生的六识,这十八界做整体的观察,都要空的。

这是从一个横向面来看,整个宇宙的现前,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要断除,但断除并不是不能作用。很多人说:“诸色要断,色根要断,所以无色、声、香、味、触、法;而色尘是空,故我们眼观色尘,就看不见了。”如果我们也存有这样的见解,可就弄错了!因为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无眼根,那我们怎会看到色尘?因为连眼根都没有了,当然眼根、色尘所相应的十八界也都没有了!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看不见、听不到,叫做无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我的眼根看不到,我的耳根听不到,我的鼻根闻不到。不是这一切现前都是无,而是连一丝一毫的执著都没有,因而一切现象也就没有“有与无”的问题了。但一般人思惟到这里,可能会心生恐惧,这是很微细的我执出现,我们要继续断掉这微细的我执,不要害怕。

又“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要断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凡夫流转,从无明到老死;圣者还净,断老死到断无明。

而《心经》在此,直接让我们跳脱十二因缘,而不是要我们从染污的十二因缘中,经还净的历程来断得;这样的断得,在《心经》的看法中还是次第断,不是从根本断,还有枝叶残存。这样次第还净的过程,是不是能够同时体悟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它有一个断的次第流程,从老死断、生断、有断、取断,到最后无明断。这样做,是一个次第思惟的过程,不是直显根本。

那《心经》要断什么?断修道法执。我们的五蕴、六根、六尘,六识,这些能观、所观的一切,诸境现断。现在我们的流转因缘、修道道法亦断,所以是彻彻底底的从根断除,进入寂灭。这并不是让我们在有毒的东西长出来时,把它剪掉,而是将能产出诸毒的东西,连根拔除。这样的见地,是和修、行、果同时出现的。如果能现证的话,就是这样;若没有,即是在次第思惟。

依据这个正见来思惟,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连无明都没有,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所以说,修道不可得。此时,我们再回头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不是很有意思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它不也是一种不增、不减的过程吗?无明尽是什么?无明尽就是断无明,增长智慧;而无无明尽则是将断无明、增长智慧这样的分别也破除了,而证入不增、不减的境界!此刻,连无明无明尽都不生,所以是不生、不灭。

我们不要贪染,以为“无明尽”是好,“无明”是不好,这当中在“不垢、不净”不是含摄了吗?后面这句话,还是前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把所有缘觉修道,全部破除,把二乘所修证的最根本境界,全部破除掉;因为法界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有所修行的话,只是了悟到实相而已,而不是从实相中增加什么。

又“无苦、集、灭、道”,更将二乘的见、行、果,全部在这边给彻底断除,因为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到彼岸也!这不是二乘所共行。

总结来说《心经》的见地。第一个,我们要现见了知五蕴皆空,即透过思惟,了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了解五蕴都是空的。

透彻了解之后,更进一步了解五蕴现空。五蕴现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如此才能从空中炽然现起大作用,行大菩萨道。所以在第二个,就是要断绝“不异”的思惟差别,断除我们在时间上的相续过程,把三轮在此中间全部断掉。能思者、所思者,刹那间全部要断除。

第三个,现前诸法空相。诸法空相,是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者来总摄。这三者就是诸法的空相,而我们现前了知空相就是如此的时候,也了悟出空的体。空的体是什么?它跟空相是相应的体相,是不二的,空的体就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所以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都是“不生、不灭”的。因此二乘圣者所修证的见、行、果,都是不可得。而我们在真谛上清位的增长,与在世间谛所断除的染污,于此都是不立,所以说是“不垢、不净”。清净的增长、厚实,染污的减少、消灭,也都是无所得,因此也就是“不增、不减”。

由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使我们触摄到空所面对的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这些现起的一切,都是生灭不到的境界,垢净不可得,增减亦不可得。

五蕴、六根……等等这些法相,只是表义,事实上,它代表了一切我们所建立的诸法。因此,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得知,我们也可以说无三界,可以说无四生,乃至无十法界,都可以建立,所以无一切。那么,当心生起这现象时,就可以透过我们的智慧,彻底地斩断一切的执著。而当这一切执著都消灭,无一切的时候,炯然现起般若波罗蜜多的心髓,而这个心髓能使如幻的我们,到达远离生死的彼岸。

《心经》的修法与行法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心经》修持法中,我们要修什么?行什么?观什么,我们来看看在《心经》最前面的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深”是什么意思?就是指:“他在实践般若波罗蜜多圆满的境界!”所以说“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圆满,也就是到达彼岸圆满的境界。

有人认为在汉译的佛经里,没有进行式,或认为玄奘大师翻译得不好。因此,有人依现有的梵文,再翻译成“正在实行智慧到彼岸的完整的时候”,而认为这才是最忠于原经典的意思;但是,这在中文文意上,实在很不通顺。

“深”字是玄奘大师翻译时,用来表达时态的用词,是完成式的用词,为现在完成式。因此,玄奘大师用“深”字来代表现在进行且完成,他用“深”字来代表智慧已经到彼岸,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整个完成了。

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是在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是般若波罗蜜多完成;用这果地的境界来实践的时候,这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这个照见是当下观照。但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没有能照、所照的,所以在这当中,不是有一个“般若”的东西,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同时在觉照;亦即般若波罗蜜多在运作时,同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两个动作,是同时一如的,也就是说他观照的同时,就是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中。

所以,我们看起来、讲起来,好像是分立的两个动作,好像是一个般若在观照现空,观照五蕴现空,即能观的是般若,所观是五蕴,境界是现空。但事实上这三者是统一的,只是用处不同而已,绝对不是有一个“般若”的东西存在与观照。

假若有一个般若自性存在的话,请问般若是空或不空?如果般若有自性的话,那以般若观般若怎么办?以般若观般若,不是要破般若吗?也就是以般若观般若,最后还是一个空,那么这样的一个般若是被观破的对象,而这被观破的对象,怎么能观破别人呢?这与理相违!所以说,般若是现观的,这现观般若是能观、所观、境界这三轮当下,都是体空的。

我们再把前面的见地拿出来。前面我们所安住的正见,这正见是不是也是空?正见也是空,才不会变成执著于正见。

现在,要怎么修?就是在二六时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二六时中,怎么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呢?就是随拈一境,现观般若。比如说,我们随拈一境为桌子,桌子是属于什么?它是属于外色,现观色无,即是我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但是桌子存在不存在?当然存在!我们在这边要不即、不离,就是行深照见桌子是空,照见我是空,任何一境都涵摄在《心经》的观照当中。

无智无得之观行

我们再看经文“无智亦无得”,这也是一种观行。例如此时我们说:“好高兴,我很有智慧!”这就是起有所得心,这时候要回破。我们可以现观,但是心要无得。无智无得,这是一种还照的境界功夫。

另外,行深《心经》,是否也是一个果位行法?是可以这样说,但是我认为大家在此时修证,可以用“行深《心经》”,来做一个实践观行的功夫。因此,“五蕴皆空”在前面是做一种见地,但是我们此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一种观行。

所以,现在想想看,在我们的思想观点里面,有没有任何问题?果然,一看全是贪恋执著,这就是没有照见五蕴现空不可得。如果我们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不会贪恋执著了。因此,前面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种现观现照的功夫里面,它就必须被马上的应用,不再是一种见地了。

心无挂碍行

“以无所得故,菩萨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几句话,就菩萨而言,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证得的果位,但是就《心经》而言,仍是属于修持位。从“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可知,这都还是在断除的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看“心无挂碍”是什么?我们若依据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心在运作起来的时候是无挂碍,无住生心;而这生心也是无挂碍的。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是无挂碍,就可以去除掉我们所有的恐怖,远离一切的颠倒梦想,现在总算可以休息了,安住了。但是,这个休息、安住,还不是在那边立地成王,也不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的圆满境界。他还不是那么圆满,只是到达一个境界,休息一下。就菩萨而言,他是证得涅槃,没有挂碍了,这是一种很欣然、很喜悦的觉受,达到一个安住的地方。

故就菩萨而言,他总算到了没有挂碍的境界,也没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而安住下来了。不过到这里,都还是在断除微细尘沙惑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把如来的境界提起来,尚未起大作月、大力量,也还没有成就如来圆满果地的境界。

《般若心经》的果德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这样的境界,到最后翻转过来是什么?就是我们整个《般若心经》所证得的殊胜果位,即“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要证得的。我们现在不是断,而是现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得,怎么作起来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要证得的。我们现在不是断,而是现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得,怎么作起来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就是佛的果位。

有一些人,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把度一切苦厄当作果位。若把它当作果位,则可以视为观自在菩萨的大悲作用,但我认为这“度一切苦厄”,不可以和“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德相应。在理想的圆满境界中,诸佛是现前行般若波罗蜜。而这三世诸佛,就是我们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是我们所行一切都跟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我们所得的佛果。那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有大作用,有大力量,能度众生,而不执著。无有少法可得,就是这个!

佛境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这一句话太重要了!现在,就一个现实境界而言,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现前成佛,所以我们可以去他方世界成佛,像龙女一样,这是缘起上的问题。不过我们绝对可以证入佛境,只是证入佛境之后作什么?佛境菩萨行,显现出来的就是观自在菩萨。所以,我们在读诵观自在菩萨时,心要能了知二义:一是显现诸佛大悲种性的观自在菩萨;二是我们自身行持这个《般若心经》的观自在菩萨,也就是我们自身。我能观自在,就是观自在菩萨,不能行观自在,就是发愿行观自在者。而观自在菩萨,他能够度一切苦厄,这样相应回来,我们就是佛境菩萨行的行者。

所以,就整个《般若心经》的见地、道地跟果位,它可以总摄一句话,也就是我们在体性上具足整个佛的见、道、果位,而示现行持的观自在菩萨。

《心经》最后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些话是对那些在前面所提的境界里面,还不能现前取证的人,再次的呼吁,也是悲心的再一次教诲。要让这些人,牢牢记住般若波罗蜜多的伟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的!这是一个赞叹,赞叹是有功德的。我们不能因为前面所具足的一切,而不行功德。

谁最积极行功德?就是诸佛!诸佛乃行大功德者。他了知一切现空,他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慈者,能够不断的寻求一切功德,而不执著功德,精勤精进。这一点,我们确然不可忘。

所以,这里面有二义:一是对一般凡夫众生的不断呼吁;二是给我们最后的示现,即了知那样伟大的见、行、果后,我们在世间上应如何真实实现,而永不退转,也就是真实勤爱我们的功德,建立我们的功德,而不执著!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这句话是什么?是一个总归,也就是大家来赞诵:“来吧!来吧!大家来吧!大家一起来吧!大家到涅槃的彼岸去吧!”

大家一起来吧!大家到涅槃的彼岸去吧!大家现前总持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能成观自在行,心具三世诸佛智慧。

心经 相关介绍

心经全文解释朗读

心经的全文解释

用心感悟《心经》

禅心经语

张爱玲心经优秀读后感

《心经》的四种阅读

心经念诵方法讲解

心经的讲记

心经广义 释题

经典心经语录(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经典心经语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